归纳法和自然数
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原理
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原理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原理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原理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原理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是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它的依据是皮亚诺提出的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数的皮亚诺公理,内容是:(1)l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a有一个确定的“直接后继”数a’,a也是自然数。
(2)a’≠1,即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直接后继”数。
(4)由a’=b’,推得a=b,即每个自然数只能是另外的唯一自然的“直接后继”数。
(5)任一自然数的集合,如果包含1,并且假设包含a,也一定包含a的“直接后继”数a’,则这个集合包含所有的自然数。
皮亚诺公理中的(5)是数学归纳法的依据,又叫归纳公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及举例。
因为由假设知42k+1+3k+2能被13整除,1342k+1也能被13整除,这就是说,当n=k+1时,f(k+l)能被13整除。
根据(1)、(2),可知命题对任何n∈N都成立。
下面按归纳步中归纳假设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几种不同形式以及它们的应用。
(l)简单归纳法。
即在归纳步中,归纳假设为“n=k时待证命题成立”。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归纳法,称为简单归纳法,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述。
(2)强归纳法。
这种数学归纳法,在归纳步中,其归纳假设为“n≥k时待证命题成立”。
我们称之为强归纳法,又叫串值归纳法。
通常,如果在证明p(n+l)成立时,不仅依赖于p(n)成立,而且还可能依赖于以前各步时,一般应选用强归纳法,下面举例说明其应用。
例有数目相等的'两堆棋子,两人轮流从任一堆里取几项棋子,但不能不取也不能同时从两堆里取,规定凡取得最后一项者胜。
求证后者必胜。
证:归纳元n为每堆棋子的数目。
设甲为先取者,乙为后取者。
奠基n=l,易证乙必胜。
归纳设Nn≤k时,乙必胜。
现证n=k+l时也是乙必胜。
设甲在某堆中先取r颗,O<r≤k。
乙的对策是在另一堆中也取r颗。
有二种可能:(1)若r<k,经过两人各取一次之后,两堆都只有k-r颗,k-r<k,现在又轮到甲先取,依归纳假设,乙必胜。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从一个基础情形开始,逐步推导出所有情形成立的结论。
它在许多数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代数、数论、组合数学等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数学归纳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代数中的数学归纳法应用在代数中,数学归纳法可以用来证明各类等式和不等式的成立。
以证明等差数列的和公式为例,首先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基础情形,例如当n=1时,等差数列的和为首项本身。
接着我们假设当n=k时,等差数列的和成立,即1+2+...+k=k(k+1)/2。
然后我们通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当n=k+1时,等差数列的和也成立。
具体的证明步骤可以通过化简等式得到。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等差数列和公式的普遍成立性。
二、数论中的数学归纳法应用在数论中,数学归纳法常被用来证明自然数的一些性质。
例如,我们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任意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
首先我们取n=1时,平方和为1。
然后我们假设当n=k时,平方和公式成立,即1²+2²+...+k²=k(k+1)(2k+1)/6。
接着我们通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当n=k+1时,平方和公式也成立。
具体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算术运算得到,最终得到平方和公式的普遍成立性。
三、组合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应用在组合数学中,数学归纳法被广泛应用于证明一些组合恒等式和性质。
以证明组合恒等式的成立为例,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基础情形,例如当n=1时,组合恒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接着我们假设当n=k时,组合恒等式成立。
然后通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当n=k+1时,组合恒等式也成立。
具体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组合恒等式的性质得到,最终得到组合恒等式的普遍成立性。
综上所述,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在代数、数论、组合数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选取基础情形,并假设递推情形成立,再通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推导出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很多数学命题的成立性。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数学上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主要用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常用来证明等式成立和数列通项公式成立。
(一)第一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有如下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
n0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0或1,但也有特殊情况;(2)假设当n=k(k≥n0,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1)验证n=n0时P(n)成立;(2)假设n0≤n<=k时P(n)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P(k+1)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三)倒推归纳法(反向归纳法):(1)验证对于无穷多个自然数n命题P(n)成立(无穷多个自然数可以是一个无穷数列中的数,如对于算术几何不等式的证明,可以是2^k,k≥1);(2)假设P(k+1)(k≥n0)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P(k)成立,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四)螺旋式归纳法对两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Q(n),(1)验证n=n0时P(n)成立;(2)假设P(k)(k>n0)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 Q(k)成立,能推出 P(k+1)成立;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P(n),Q(n)都成立(1)确定一个表达式在所有自然数范围内是成立的或者用于确定一个其他的形式在一个无穷序列是成立的。
(2)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广义的形式的观点指出能被求出值的表达式是等价表达式。
(3)证明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公式的成立。
(4)证明和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常常需要采取一些变化来适应实际的需求。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归纳法变体。
从0以外的数字开始如果我们想证明的命题并不是针对全部自然数,而只是针对所有大于等于某个数字b的自然数,那么证明的步骤需要做如下修改:第一步,证明当n=b时命题成立。
归纳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归纳法在数学中的应用一、定义与概念1.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得出一般性结论。
2.数学归纳法:一种特殊的归纳法,用于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二、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1.验证基础情况:证明当n取最小自然数时,命题成立。
2.归纳假设: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
3.归纳步骤: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4.结论:由数学归纳法原理,得出结论:命题对所有自然数n成立。
三、数学归纳法的应用1.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的通项公式。
2.证明函数的性质: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函数性质。
3.求解几何问题: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命题。
4.解决递推关系问题:利用数学归纳法求解递推关系式的解。
四、数学归纳法的注意事项1.确保基础情况和归纳假设的合理性。
2.归纳步骤的证明要严格,避免出现漏洞。
3.注意数学归纳法只适用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五、常见错误与误区1.基础情况未验证或验证不充分。
2.归纳假设错误,导致整个证明过程失效。
3.归纳步骤证明不严谨,无法推出结论。
4.将数学归纳法应用于非自然数的情况。
六、归纳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发现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式。
3.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4.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尤其在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时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归纳法,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下列等式成立:1^3 + 2^3 + 3^3 + …+ n^3 = (1 + 2 + 3 + … + n)^2。
答案: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解题思路:首先验证基础情况,即n=1时等式成立。
然后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3 + 2^3 + 3^3 + … + k^3 = (1 + 2 + 3 + … + k)^2。
数学归纳法步骤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用于证明一个关于自然数的命题对于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它的基本原理是:如果一个命题对于第一个正整数成立,并且当一个正整数被替换为下一个正整数时,该命题仍然成立,那么这个命题对于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如下:1. 确定命题的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要证明的命题的形式。
一般来说,我们要证明的命题是一个关于自然数n的全称命题,即对于所有的正整数n,命题P(n)都成立。
2. 基础步骤:基础步骤是证明命题对于第一个正整数成立。
我们可以选择任意一个正整数作为基础步骤的起点,例如n=1。
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需要证明命题P(1)成立。
3. 归纳假设:在基础步骤之后,我们需要假设命题对于某个正整数k成立,即P(k)成立。
这个假设被称为归纳假设。
4. 归纳步骤:在归纳步骤中,我们需要证明当一个正整数被替换为下一个正整数时,命题仍然成立。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证明当n=k+1时,P(k+1)也成立。
5. 完成证明:如果归纳步骤成功证明了命题对于所有的正整数都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命题被数学归纳法证明了。
下面是一个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例子:例题:证明对于所有的正整数n,都有1+2+3+...+n = n(n+1)/2。
1. 确定命题的形式:我们要证明的命题是关于自然数n的全称命题,即对于所有的正整数n,1+2+3+...+n = n(n+1)/2都成立。
2. 基础步骤:我们选择n=1作为基础步骤的起点。
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需要证明1+2+3+...+1 = 1*(1+1)/2成立。
由于1=1,所以这个等式成立。
3. 归纳假设:在基础步骤之后,我们假设当n=k时,1+2+3+...+k = k(k+1)/2成立。
这个假设被称为归纳假设。
4. 归纳步骤:在归纳步骤中,我们需要证明当n=k+1时,1+2+3+...+k+1 = (k+1)(k+2)/2成立。
为了证明这个等式成立,我们可以使用加法和乘法的性质。
数学归纳法及其在证明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及其在证明中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基于自然数的证明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数学领域。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证明基准情况和使用归纳假设,来证明所有自然数都满足所要证明的性质或命题。
本文将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证明中的应用。
一、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可以简述如下: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基准情况,即证明命题对于某个特定的自然数成立。
接下来,我们假设命题对于某个自然数 n 成立,即假设命题在 n 这个情况下成立,这被称为归纳假设。
最后,我们通过证明命题在 n+1 这个情况下也成立,从而推导出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1. 证明数学等式与不等式数学归纳法常用于证明数学等式与不等式。
例如,我们要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 1 + 2 + 3 + ... + n = n(n+1)/2。
首先,我们验证基准情况,当 n = 1 时,等式左边为 1,右边为 1*2/2 = 1,两边相等。
接下来,我们假设等式对于 n 成立,即假设 1 + 2 + 3 + ... + n = n(n+1)/2 成立。
然后,我们证明等式对于 n+1 也成立,即证明 1 + 2 + 3 + ... + n + (n+1) = (n+1)(n+2)/2。
通过归纳假设,我们将左边的等式视为n(n+1)/2 + (n+1),化简得到 (n^2 + 3n + 2)/2,而右边的等式也可以化简为(n+1)(n+2)/2,两边相等。
因此,根据数学归纳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任意正整数 n,都有 1 + 2 + 3 + ... + n = n(n+1)/2。
2. 证明命题的递归定义数学归纳法还常用于证明命题的递归定义。
递归定义是一种通过引用自身来定义某个对象的方法。
例如,我们要证明指数的乘法规则:对于任意自然数 a 和 b,以及非负整数 n,都有 a^n * a^m = a^(n+m)。
数学归纳法
5.由 k 到 k+1 这一步,要善于分析题目的结构特点,进行适 当的变形,常用分析、添项、拆项、作差等方法.
6.用不完全归纳法给出结论,用数学归纳法给出证明是高考题 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希望同学们用心体会.
7.本节内容是选修与选考内容,在复习时要注意把握好难度 能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就可以了.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等式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1 4+4×1 6+6×1 8+…+2n21n+2 =4nn+1.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的步骤, 注意当 n=k+1 时,两边加上的项和结论各是什么.
【证明】 (1)当 n=1 时,左边=2×1 4=18,右边=18等式成立. (2)假设 n=k 时,2×1 4+4×1 6+6×1 8+…+2k21k+2=4k+k 1成立. 当 n=k+1 时, 2×1 4+4×1 6+6×1 8+…+2k21k+2+2k+212k+4 =4k+k 1+4k+11k+2=4kk+k+12k++12 =4k+k+11k+2 2=4kk++12=4[k+k+11+1] ∴n=k+1 时,等式成立. 由(1)(2)可得对一切正整数 n∈N*,等式成立.
【名师点睛】 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证 n=k+1 成立时,必须用 n=k 成立的结论,否则,就不是数学 归纳法证明.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n+2(n-1)+3(n-2)+…+(n-1)·2+n·1=16n(n+1)(n+2). 证明:(1)当 n=1 时,左边=1, 右边=16(1+1)(1+2)=1,等式成立. (2)假设 n=k 时,1·k+2(k-1)+3(k-2)+…+(k-1)·2+k·1= 16k(k+1)(k+2)成立.
(2)假设 n=2k(k∈N*)时,命题成立, 即 x2k-y2k 能被 x+y 整除. 当 n=2k+2 时,x2k+2-y2k+2=x2·x2k-y2·y2k =x2(x2k-y2k)+y2k(x2-y2) =x2(x2k-y2k)+y2k(x+y)(x-y). ∵x2(x2k-y2k)、y2k(x+y)(x-y)都能被 x+y 整除, ∴x2k+2-y2k+2 能被 x+y 整除,即 n=2k+2 时命题成立. 由(1)(2)知原命题对一切正偶数均成立. 【名师点睛】 因证明的命题对所有正偶数成立,所以归纳假 设中采用了 n=2k(k∈N*)与它相邻的是 n=2k+2.要注意体会 n =2k+2 时的变形方法.
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解析与归纳
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解析与归纳数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证明作为数学的核心之一,是深入理解和探索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分析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学证明的过程,并为其提供归纳总结的方法。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一种常见且简单的证明方式。
它通过以已知前提为出发点,逐步推导出结论。
常用的技巧包括:1. 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等进行推导。
举例来说,我们要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通过利用三角不等式推导得出。
2. 通过变换等价的表达式来进行简化。
例如,在证明数学恒等式时,可以通过将两边同时平方、开方、代入特定的数值等等,将复杂的表达式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3. 将问题转换为其他已知结论具备的形式。
例如,要证明一个数是素数,可以通过反证法将其假设为合数,然后导出矛盾。
二、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运用了“假设结论不成立,导出矛盾”的逻辑推理。
其基本思路为:1. 假设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
2. 通过推理,剔除这一矛盾,从而得出结论是成立的。
反证法常用于证明数学命题中,尤其是一些关于整数、素数的性质。
例如,欧几里得证明了无理数存在的一个著名证明即采用了反证法。
三、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某一结论对于所有情况都成立的方法。
归纳法分为强归纳法和普通归纳法两种形式。
1. 普通归纳法:基于一个基本情况,假设某一命题在某个情况下成立,然后推导出这一命题在下一个情况下也成立的结论。
这一过程可以按照递推的方式进行,一直到达我们要证明的情况。
2. 强归纳法:类似于普通归纳法,但是在推导时,我们需要假设某一命题在当前情况以及之前的所有情况下成立。
归纳法常用于证明数列、集合和数学归纳法等相关问题。
在使用归纳法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归纳假设,合理地进行推导,并在归纳步骤中给出详细的证明。
四、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自然数性质的重要方法。
自然数之数学归纳法
第二数学归纳法: 设P(n)是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若 1o P(1)成立(奠基); 2o 假设n k(k为任意自然数)时, P(n)(1 n k)成立,可以推出P(k l)成立(归纳),
归数纳 ,并数四为3把.A“学色实没四归猜数有色纳想理最猜:法论四大想早建色元”期立猜素提叫在想,B出逐也严是,次没格并世归有的征界纳最科求近法小学问代(元基题三始素础的大见(上解数于例答,学英才如.难国于结A是题数是束所之学“了有一家四无负.摩色理18的根猜数52有)想被年或理”认,完刚数开为全从, 归伦始“零纳 敦 引 无 和法大人理平学注”方(始毕目的小见业时于. 于的代2德的弗,也国正南结数有西束学理斯了家数·持戴葛,B续德斯是2金里所00)在有.0但多对平后年英方来的国大人数地于们学图2的更史着正喜上色有欢的时理用第发数一现)学.次,显对归大然无纳危A论法和机 的多.B的名 么并称复19集杂7.因6是的年为所地,美它有图国更的,只数能有需学体理用家现数四 阿论,因种佩证为颜尔的平色与严方就哈格等足肯性于够在和2将美科的相国学数邻伊性不的利,是又区诺有不域斯理与分大数逻开学.辑的.这学两个中台千的不 “万同归 人 的纳屡电戴注法见子德:A有”不计金最混鲜算分大淆的机割元有上.:假素趣,用设a事了给,且实1定B2引0有某0起个最种了小小方他时元法的素,作把注b了所是意1有不,0他0的可亿感有能判到理的断这数,,因种终分为现于为这象完两样决成个就非了集有偶四合一然色 ,定,个可理 A有能和数的理隐B证数学,藏明不史A着中存.上深四的在最刻色每于早的猜一A使科想和个用学的B元数两道计素学个理算都归集机.他小纳合证把于法中明他B的,,中与的轰人的A想动首和每法了推B一告世的法个诉界并国元了.集它数素他是不学,的所任仅家哥有何解帕哥的一决斯弗有种了卡德理分一,但雷数类个他 并克历方矛未 .时 法 盾弗确1称.德0立0为雷多方有克年法理是的的数著难理的名题论一数,而依个学且据分家有割.摩直可.根到对能的意于成学大任为生利一数数分,他学学割对史家,这必上皮个有一亚问3系种诺题列可建极新能立感思,了其兴维自中趣的然有,于起数且是点的只. 理便不有论 设 过 1种,法也第才成证有3标立种明不志:情少.可着况数是数,戴学,学尽德家归管金并纳他称不法绞这满逻尽个足辑脑分于基汁割计础,为仍算的定百机奠义思取定了不得. 一得的个其成无解就理,于,他数是们,他或还以者在“简寻四单找色的一 定种说理 简 这”捷个为明分名快割的是,请书一他面个的证无老明理师方数摩法.根前.证面明2种. 情况中,分割是有理数.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归纳法的发展历程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也是中学数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用于证明与无穷的自数集相关的命题.但凡涉及无穷,总会花费数学家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理解并弄清它的真正意义.普通归纳法与自然数这一最古老的数学概念及“无穷”这个无法直观感觉的概念相结合的“数学归纳法”,自然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有限个数字、元素、对象的认识很容易,因为它们很直观,一个个“数”或一个个“考察”即可,当数字、元素、对象多到无数个,即“无限”或“无穷”个时,就不是这么简单数数、看看的事了,因这无穷多的对象是无法完全“摆”出来直观感受的,如果再带上一些复杂的关系,那就更加无法直观反映了.在“无穷”多个对象时,较简单的情形就是与自然数相关的“无穷”,比如用{P (n)}表示与自然数n有关的无穷多的数字、元素、对象或性质、命题等.为了“数”清这无穷多的对象,或“看”清摆不出来的对象是否也带有看得到的对象所具有的复杂关系,那只能用“归纳”的办法去合理地“猜”,这就是普通“归纳法”的作用,是人类认识未知的一个普遍有效的方法,它是通过少数几个对象所显现的特征,根据后面对象与这少数对象在看得到、感觉得了的“相似”关系中,合理推测这些对象特征的办法.这时,也许你运气好恰好“猜”对了,也许没那么好的运气,一而再再而三地猜错,即使你猜对了,对数学家而言也不敢轻易恭维,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准确”的计数或“清晰”地看到性质,也就是说,必须对你的猜测给予严格的证明才能认可.如此一来,如何“准确”数、“清晰”看对象或其性质,就成了数学家伤脑筋的一个问题,这一“数”就数了两千多年.从普通不严密的“归纳法”发展到精确的“数学归纳法”,再到更一般的“超穷归纳法”、“连续归纳法”2.1.1 数学归纳法的起源追根溯源,数学归纳法可以在印度和古希腊时代的著作中找到丝缕痕迹,例如,印度婆什迦罗(Bhāskara,1114~约1185)的“循环方法”和欧几里得素数无限的证明中都可以找到这种踪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九卷命题20为:质数比任何指定数目都要多(注:质数也称为素数),即:素数无穷.欧几里得对这个命题的证法是经典的.他假定素数是有限的,不妨设这有限的n个素数为1p 、2p 、… 、n p .然后作自然数1p ﹒2p …n p +1,并证明还存在新的素数,从而得到矛盾.因为若所作的数是素数,则它比全部给出的n 个素数都要大,因此是一个新的素数,这与假设有n 个素数矛盾;又若它不是素数,它必能被一素数整除,但它被已知全部的n 个素数1p 、2p 、… 、n p 除都有余数1,故整除1p ﹒2p …n p +1的素数必定是这n 个素数以外的新的素数,从而又与假设有n 个素数的条件矛盾.欧几里得素数无穷命题即是说,素数的个数与自然数的个数一样多.上述证明可以这样 翻译,首先,至少有一个素数存在,因为2就是素数,这一点在欧几里得的证明中没有指明;此外,上面欧几里得的证明表明,假如有n 个素数,那么就必定有1+n 个素数存在.也就是按现代数学归纳法的要求,证明了从n 到1+n 的递推关系,即完成了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关键性一步.但欧几里得没有使用任何明显的术语与现在的推理格式,因此,我们只能认为它蕴涵了现代数学归纳法的痕迹.2.1.2数学归纳法的发展直到十七世纪后,在数学归纳法有了明晰的框架后,各种形式的数学归纳法逐步得到发展,具体使用中的各种变异形式,如奠基步骤中的起始命题证明、归纳步骤中的跳跃台阶设置等都作了相应推广,发展出了最小数原理、第一和第二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递减归纳法、螺旋归纳法、双重甚至多重归纳法等各种形式的数学归纳法.由于分析算术化的需要,数的理论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并最终将整个分析建基于自然数之上,至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C ·皮亚诺(C ·Peano ,1858~1932,意大利)发表 算术原理新方法,给出自然数的公里体系,不仅使全部微积分理论根基于此,也使数学归纳法有了一个准确、合理的理论基础.Peano 自然数公理系统:Ⅰ.1是一个自然数;Ⅱ.1不是任何其他自然数的后继;Ⅲ.每个自然数的后继是自然数;Ⅳ.若两个自然数的后继相等, 则这两个自然数也相等;Ⅴ. 若M 是由一些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而且1属于 M ,且当任一自然数a属于M 时,a 的后继也属于M ,则 M 就包含了全部自然数.其中公理V 被称为归纳公理,是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几乎同时,在分析算术化的过程中,对“无穷”概念作出了深刻的分析,扫除了微积分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并对分析中的“不健康”点(不连续点、不收敛点等)逐渐有了深刻认识,为最终建立实分析奠定了基础.在对“例外”的考虑中,康托尔是独具慧眼的数学家,以此为起点,康托尔在 1897年建立了集合论基础,并对自然数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明了超穷数,建立了超穷序数与超穷基数理论,并论述了良序集的特别理论,在此基础上将数学归纳法扩展为超穷归纳法.我们熟悉的归纳公理用集合论的语言可表述为:设S 是自然数集合N 的一个子集,如果:(1)1是 S 的元素;(2)从k 是S 的元素可推出k + 1是S 的元素. 那么,(3)S= N .对于良序化的集合也有类似的性质:设 A 是良序化的集合,S 是 A 的一个子集,如果(1)A 的最小元素是 S 的元素;(2)x 是A 的元素,而从所有在A 中比x 小的元素是S 的元素可推出x 也是S 的元素. 那么,(3)S= A .由彼此相似的良序集确定的数称为序数, 对于这样的良序集和序数相应的有下列超穷归纳法(有些教材或专业书直接将上述命题称为超穷归纳法):超穷归纳法 设)(αΦ是序数α的一个命题,并且满足:如果任给β<α,)(βΦ都成立,则)(αΦ成立.那么,任给序数α,)(αΦ都成立.因为没有序数比0小,所以“任给β<α,)(βΦ都成立”总是真的,因此上述归纳法定理的条件中蕴涵着)0(Φ成立.应用时,有时需要特别证明)0(Φ成立.如若讨论的是大于等于某个序数0α的所有序数的性质,这时,与应用普通数学归纳法一样,需要对超穷归纳法条件需要稍加改动.上述条件改为:如果任给0αβ≤<α,)(βΦ都成立,则)(αΦ成立.易知,数学归纳法是超穷归纳法的特殊形式,但从数学归纳法不能推出超穷归纳法,因为自然数集只是特殊的良序集,而普通的数学归纳法无法跨越无穷达到“超穷”.数学归纳法和超限归纳法是对“离散”的无穷数集作出判断的严格的数学方法.对于连续情形,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发现有一个十分简单而又便于掌握与应用的关于实数的归纳法,称为连续归纳原理或连续归纳法:设 P (x )为关于实数x 的一个命题,如果(i )有某个实数0x ,使得对一切实数x <0x ,有 P (x )成立;(ii )若对一切实数x <y 有 P (x )成立,则有y δ> 0,使 P (x )对一切实数x <y +y δ成立.那么,(iii )对一切实数x 有P(x )成立.连续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或超穷归纳法形式极为相似,某种程度上表明离散的自然数集或良序集与连续的实数集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性.连续归纳法可以用来刻画实数系统的连续性公理,并推出一系列关于实数的命题,以及微积分中涉及连续的所有命题,连续归纳法的发现使有关实数的命题变得简单而易于掌握.至此,“归纳法”完成了较全面的、数学化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架起了一座安全的桥梁.随着数学对象的进一步扩展,严格、准确的“归纳法”表达形式或许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数学概念的本身就是随着数学的整体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深入地修改、完善的,文献[8]用集合论的基本概念、现代数学的术语包括代数结构的语言与逻辑手段阐述数学归纳法,以表明数学归纳法的现代建构及其应用.综上所述,“归纳法”的精确化、成熟化几乎伴随了整个数学发展、成熟的历史, 从古代印度数学和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至二十世纪下半叶连续归纳法的发现.2.2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分析2.2.1 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原理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自然数n 有关的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我们首先看一个简单的、人们熟悉的归纳集合,即自然数集N={0,1,…}.要确定N ,可先给出一个特殊的元素0,称为初始元,它是产生N 的基础.然后再给出一个由自然数产生自然的运算,即一元后继运算n ′(=n+1).这个运算作用在初始元0上得到1,再作用在1上得到2,把这个过程一直继续下去,就可以依次把所有自然数产生出来.这个后继运算n ′有一个性质,即当n ∈N 时,则n ′∈N 。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明方法,它常被用于证明自然数性质的成立。
数学归纳法基于两个步骤:基础步和归纳步。
基础步是验证当n取某个特定值时,命题成立;而归纳步是假设当n取某个值时,命题成立,并证明当n取该值加1时,命题也成立。
本文将介绍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一、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可以用以下三步来概括:1. 基础步:证明当n取某个特定值时,命题成立。
2. 归纳假设:假设当n取某个值时,命题成立。
3. 归纳步:证明当n取该值加1时,命题也成立。
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在许多数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将介绍数学归纳法在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以及整数性质等几个领域的具体应用。
1. 数列数学归纳法在数列中的应用非常常见。
一个数列可以看作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串数字或者数学表达式。
使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数列中某个特定的性质适用于所有项。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也是数学归纳法经常应用的领域之一。
在等差数列中,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而在等比数列中,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比都相等。
利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的某些性质适用于所有项。
3. 整数性质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整数性质方面也非常有用。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为正整数时,2的n次方可以整除2的n+1次方。
通过基础步和归纳步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证明这个整数性质的成立。
三、数学归纳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尽管数学归纳法在许多证明问题中非常有用,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数学归纳法只适用于自然数证明,无法推广到负整数或分数。
其次,在应用数学归纳法时,需要明确指定基础步、归纳假设和归纳步,否则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使用数学归纳法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结论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通过基础步和归纳步的推导,可以证明自然数性质的成立。
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上的强大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上的强大应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通常用于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性质。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以展示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上的强大应用:
1. 证明等式或不等式成立:例如,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或者二项式定理。
2. 证明某些算法的正确性: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中,数学归纳法可以用来证明某些算法的正确性。
例如,插入排序算法的正确性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3. 证明某些结论的成立:例如,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n个点的完全图中有n(n-1)/2条边。
4. 证明某些概率性质的成立:在概率论中,数学归纳法可以用来证明某些概率性质的成立。
例如,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n个独立事件的概率乘积公式。
总的来说,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证明方法,可以用于证明各种数学问题的正确性。
自然数之数学归纳法
(3)加强命题 : 有些不易直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命题, 通过加强命题后反 而可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比较方便. 加强命题通常有两种方法 : 1o 将命题一般化,2o 加强结论.一个命题的结论 " 加强" 到何种程度为宜, 只有抓住命题的特点, 细心探索, 大胆猜测, 才又可能找 到适宜的解决方案.
例1.试证用面值为3角和5角的邮票可支付任何n(n > 7, n ∈ N + )角的 邮资.
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
第一数学归纳法 : 设P(n)是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 若 1o P (1)成立(奠基 ); 2o 假设P (k )成立, 可以推出P (k + 1)成立(归纳), 则P(n) 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如果P(n)定义在集合N \ {0,1, L , r − 1}上, 则 o中" P(1)成立" 应由" P(r )成立" 1 取代.第一数学归纳法有如下"变着":
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
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明方法,它的逻辑基础可以追溯到数学的基本原理和逻辑规律。
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中,我们通过推理和逻辑推断来证明一个命题在所有自然数上都成立。
本文将从逻辑基础的角度来探讨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
数学归纳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我们能够证明一个命题在某个特定的自然数上成立,并且能够证明它在任意一个自然数上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命题在所有自然数上都成立的结论。
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的逻辑推理来表示:1. 基础步骤:证明命题在某个特定的自然数上成立;2. 归纳步骤:假设命题在一个自然数上成立,然后证明它在下一个自然数上也成立;3. 综合步骤:由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可以推导出命题在所有自然数上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可以通过这个逻辑推理过程来解释。
首先,在基础步骤中,我们需要证明命题在某个特定的自然数上成立。
这个步骤相当于我们在数学中常用的“边界条件”,它是我们证明命题的起点。
接下来是归纳步骤,我们假设命题在一个自然数上成立,并证明它在下一个自然数上也成立。
这个步骤相当于我们在数学中常用的“递推关系”,通过递推关系我们可以将命题从一个自然数推广到下一个自然数,进而推广到所有自然数。
最后是综合步骤,通过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命题在所有自然数上都成立的结论。
这个步骤相当于我们在数学中常用的“推理”和“推导”,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
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使得它成为了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证明一个命题在所有自然数上成立的情况,而数学归纳法正是为这种情况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证明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自然数的加法结合律。
首先,在基础步骤中,我们证明加法在自然数1上成立,即1+1=2。
然后,在归纳步骤中,假设加法在一个自然数n上成立,我们证明它在下一个自然数n+1上也成立,即n+1+1=(n+1)+1。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基础步骤:首先证明当某个特定的自然数或整数满足给定命题时,命题成立。
这个步骤相当于给出一种“起点”,确保命题在某个特定情况下是成立的。
2. 归纳假设:假设命题对于某个自然数或整数 n 成立,即假设命题在第 n 步时成立。
3. 归纳步骤:利用归纳假设,证明当自然数或整数从 n 转移到n+1 时,命题也成立。
这个步骤相当于证明了“当命题在第 n
步时成立,那么在第 n+1 步时也成立”。
通过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的循环使用,数学归纳法确保了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或整数都成立。
在每一步使用归纳假设的同时,都要严谨地证明命题在下一步成立的过程。
这样一直持续到数学归纳法的第 n 步,就证明了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或整数都成立。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归纳法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于所有数学问题的证明方法,它只适用于一类特定的问题,即涉及到自然数或整数的命题。
此外,在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步骤的逻辑和证明的严密性是非常重要的,应当避免逻辑错误和疏漏。
数学归纳法在逻辑证明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数学归纳法在逻辑证明中的应用与局限性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证明方法,它在逻辑推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数学归纳法在逻辑证明中的应用以及其局限性。
一、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通过证明基本情况成立,再证明若第n个情况成立,则第(n+1)个情况也成立的方法。
它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证明一类具有递推性质的命题。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自然数的等差数列的和公式。
首先,我们证明当n=1时,等差数列的和公式成立。
接着,假设当n=k时,等差数列的和公式成立。
然后,我们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k+1时,等差数列的和公式也成立。
通过这种递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任意自然数n,等差数列的和公式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还可以用于证明一些与自然数相关的性质。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
首先,我们证明当n=1和n=2时,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成立。
接着,假设当n=k和n=k+1时,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成立。
然后,我们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k+2时,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也成立。
通过这种递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任意自然数n,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都成立。
二、数学归纳法的局限性尽管数学归纳法在逻辑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数学归纳法只适用于具有递推性质的命题。
对于一些非递推性质的命题,数学归纳法无法进行证明。
例如,如果我们想证明某个数是质数,数学归纳法就无法给出有效的证明方法。
其次,数学归纳法需要明确的基本情况。
如果基本情况没有被正确地证明,那么整个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就会出错。
因此,在使用数学归纳法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基本情况的证明。
此外,数学归纳法只能证明自然数的性质,无法推广到其他领域。
例如,如果我们想证明某个命题对于实数也成立,数学归纳法就无法进行证明。
最后,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通常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它不能提供直接的构造性证明。
推导自然数立方和公式两种方法
推导自然数立方和公式两种方法自然数立方和公式是指1³+2³+3³+.+n³的公式,下面我将介绍两种推导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第一步,当n=1时,1³=1,所以等式成立。
第二步,假设当n=k时,公式成立,即1³+2³+3³+.+k³=k²(k+1)²/4。
第三步,当n=k+1时,(k+1)³=k³+3k²+3k+1,所以(k+1)³+1³=(k+1)³-k³=3k²+4k+1=(k+1)²(k+2)/4。
因此当n=k+1时,公式也成立。
第四步,根据数学归纳法,我们可以得出1³+2³+3³+.+n³=n²(n+1)²/4对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排列组合的知识来证明。
第一步,考虑从n个不同的自然数中任取3个数的组合数。
这些组合数可以表示为C(n,3),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
第二步,根据排列组合的知识,C(n,3)=n(n-1)(n-2)/6。
因此,对于任意的n,我们有C(n,3)=n(n-1)(n-2)/6。
第三步,利用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到1³+2³+3³+.+n³=C(1,3)+C(2,3)+C(3,3)+.+C(n,3)=n(n-1)(n-2)/6 + n(n-1)(n-2)/6 + n(n-1)(n-2)/6 + . + n(n-1)(n-2)/6 =n²(n+1)²/4。
因此,我们得到了自然数立方和公式为1³+2³+3³+.+n³=n²(n+1)²/4,并且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该公式的正确性。
自然数集的定义
自然数集的定义自然数集是指由正整数(1, 2, 3, 4, …)组成的集合。
它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集之一,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数集的一些重要特性和应用。
一、自然数集的性质1. 无穷性:自然数集是无穷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无论我们取出多少个自然数,总是可以找到一个更大的自然数。
2. 唯一性:每个自然数都是唯一的,即不同的自然数之间没有重复。
3. 顺序性:自然数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每个自然数都比前一个自然数大1。
4. 加法封闭性: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a和b,它们的和a+b仍然属于自然数集中。
二、自然数集的应用1. 计数:自然数集最直观的应用就是用来计数。
我们可以使用自然数来表示物品的数量、人的年龄、时间的流逝等等。
自然数集的顺序性和唯一性使得我们能够进行准确的计数。
2. 排列组合:自然数集在排列组合问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排列是指从一组元素中选取若干个元素进行有序排列的方式,而组合是指从一组元素中选取若干个元素进行无序组合的方式。
自然数集的无穷性保证了我们可以进行各种不同规模的排列组合计算。
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常用于证明与自然数集相关的数学命题。
它基于自然数集的顺序性和递归性质,通过证明基本情况成立并假设某个自然数成立,然后证明下一个自然数也成立,从而推导出所有自然数都成立的结论。
4. 整除性与因数分解:自然数集中的数学概念与整除性密切相关。
整除性是指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而无余数。
自然数集中的数可以进行因数分解,即将一个数表示为几个素数的乘积形式,这在数论和代数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5. 数论问题:自然数集是数论研究的基础。
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数学分支,它涉及到素数、同余、互质性等概念。
自然数集上的数论问题包括素数分布、费马大定理、黎曼猜想等,这些问题对于数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自然数集的扩展在自然数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得到整数集、有理数集和实数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
¬ A1(P1,P2,…,Pn) ⇔ A1* ( ¬ P1, ¬ P2,…, ¬ Pn) ¬ A2(P1,P2,…,Pn) ⇔ A2* (¬ P1, ¬ P2,…, ¬ Pn) 现证明: ①(A1∧A2) ②(A1∨A2) ③ ¬ A1时, 对偶公式也成立。
第二章 集 合 情况1:( A1 A2 )
ai∈Σ, 那么x中的符号个数n称为x的长度, 记为‖x‖。
长度为0的串表示为Λ, 叫做空串。注意空串不是空白符, 前者 长度为 0, 后者长度是1。
第二章 集 合
连结
如 果 x 和 y 都 是 在 Σ 上 的 符 号 串 , x=a1a2…an 和
y=b1b2…bm, 这里, 对所有i和j, ai∈Σ和bj∈Σ, 那么 x连结(或叫并置, 毗连)y, 记为xy, 是串。
归纳定义常用来刻画数学中的合式公式, 或叫成形公式 (Well-Formed Formula)。这方面我们已见过一些例子。 如 第一章的命题公式定义和谓词公式定义等。
第二章 集 合 例 5 定义算术表达式,为简明起见, 我们将算术表达式集合限 制于仅包含整数, 一元运算+和-, 和二元运算+、 -、 *和/。 (1) (基础) 如果D={0, 1, 2, 3, 4, 5, 6, 7, 8, 9}和x∈D+, 那么x是一算术表达式。 (2) (归纳) 如果x和y都是算术表达式, 那么 (i) (+x) 是一算术表达式,
(1) (基础) ∅ ∈N。 (2) (归纳) 如果n∈N, 那么n∪{n}∈N。 (3) (极小性)如果 S⊆N 且满足条款1和2, 那么S=N。
第二章 集 合 按照这个定义, 自然数集合的元素是:
0 =∅, 1 =∅′ = {∅} 2 =∅′′ ={ ∅,{∅} } 3 =∅′′′ = { ∅,{∅},{∅,{∅}} } 4 =∅′′′′= { ∅,{∅},{∅,{∅}},{∅,{∅},{∅,{∅}}}} …
记( A1 A2 )为A.
¬ A(P1,P2,…,Pn)
⇔ ¬ (A1 (P1,P2,…,Pn) ∧A2(P1,P2,…,Pn) )
⇔ ¬ A1 (P1,P2,…,Pn) ∨ ¬ A2 (P1,P2,…,Pn) ⇔A1* ( ¬ P1, ¬ P2,…, ¬ Pn) ∨ A2* (¬ P1, ¬ P2,…,¬ Pn) E11 归纳前提
程序设计语言, 诸如ALGOL, 它们的语法也常用归纳定义(以巴 科斯范式形式给出)描述 。
第二章 集 合 2.3.2 自然数 自然数可应用后继集合的概念归纳地定义。 定义2.3-3 设A是任意集合, A的后继(successor)集合记为A′,
定义为
A' A { A}
第二章 集 合 例7 (a) {a,b}的后继集合是{a,b}∪{{a,b}}={a,b,{a,b}}。 (b) {∅}的后继集合是{∅}∪{{∅}}={∅,{∅}}。 定义 2.3-4 自然数N是如下集合:
第二章 集 合
例 3 如果Σ={a,b},
那么Σ+={a,b, aa,ab,ba,bb,aaa,aab,…}。
第二章 集 合 Σ上的所有有限符号串的集合记为Σ*。其归纳定义如下:
定义2.3-2 设Σ是字母表, 那么Σ*定义如下:
(1) (基础)Λ∈Σ*。
(2) (归纳)
如果x∈Σ*和a∈Σ, 那么ax∈Σ*。
化简后是
,{ },{ ,{}},{ ,{},{ ,{}}},
第二章 集 合
图 2.3-1
第二章 集 合 可能有人会想出这样的定义: (1) (基础)0∈N; (2) (归纳)如果n∈N, 那么n+1∈N; (3) (极小性)如果S ⊆ N且满足条款(1)和(2), 那么S=N。
第二章 集 合 定义2.3-1 设Σ是一个字母表, Σ上的非空串的集合Σ+定义如下:
(1) (基础) 如果a∈Σ, 那么a∈Σ+。
(2) (归纳) 如果x∈Σ+且a∈Σ, 那么ax∈Σ+。 (ax表示串, 它由符号a和串x连结组成)。 ; (3) (极小性)集合Σ+仅包含这些元素: 它能由有限次应用条款1和2构成。 集合Σ+包含长度为1, 2, 3, …的串, 所以是无限集合。 然而, 在Σ+中没有一个串包含无限数目的符号, 这是极小性条 款限制的结果。
第二章 集 合 2.3.3 归纳证明 对于xP(x)形式的命题, 如果其论述域S是归纳定义的集合, 则归纳 法往往是有效的证明方法。
(1) 基础步骤。这一步证明S的定义中基础条款指定的每一元素 x∈S, P(x)是真。 (2) 归纳步骤。这一步证明如果事物x,y,z,…有性质P, 那么用归 纳条款指定的方法, 组合它们所得的新元素也具有性质P。
第二章 集 合
集合的归纳定义
(1) 基础条款(简称基础)。 指出某些事物属于集合:给集合以基本元素, 使所定义的 集合非空。 (2) 归纳条款(简称归纳)。 指出由集合的已有元素构造新元素的方法: 指出为了构 造集合的新元素的运算方法。 (3) 极小性条款(简称极小性)。
它断言一个事物除非能有限次应用基础和归纳条款构成 外, 那么这个事物不是集合的成员。
第二章 集 合
2.3 归纳法和自然数
2.3.1 集合的归纳定义 2.3.2 自然数 2.3.3 归纳证明
第二章 集 合
2.3.1 集合的归纳定义
指定集合的两种最常用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但仍然有 许多集合难以用这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诸如: - 算术表达式集合,
- 命题演算公式集合,
- ALGOL程序集合等等, 这些集合可使用归纳定义(递归定义)来指定。
(c) 如果Σ={a, b, …, z, }, 这里是代表空白。那么 ]
]
that was longago
] ] 是Σ上的串, ]
习惯上印成: “that was long ago ”
第二章 集 合
串的长度与空串
设x是Σ上的一个字, 如果x=a1a2…an, 这里n∈N, 对每一1≤i≤n,
xy a1a2 anb1b2 bm
第二章 集 合
词头、词尾与子串
如果x=Λ, 那么xy=y, 如果y=Λ, 那么xy=x。 如果z=xy, 那么x是z的词头, y是z的词尾。
如果x≠z, 那么x是真词头; 如果y≠z, 那么y是真词尾。
如果w=xyz, 那么y是w的子串, 如果y≠w, 那么y是真子串。
归纳定义的极小性条款保证S的所有元素仅仅应用基础和归 纳条款才能构成, 因此证明了以上两步, 就足以推出∀xP(x)。
第二章 集 合 现在举例说明这一方法。回顾定理1.2-1: “设A和A*是对偶式。 P1, P2, …, Pn是出现于A和A*中的所有命题变元, 于是
A(P1,P2,…,Pn)A*(
A* ( P , P2 ,, Pn ) 1
故对n个命题变元的一切公式, 对偶公式成立。
第二章 集 合 但通常的归纳证明是涉及自然数的, 自然数具有以下归纳特征:
(ii) (-x)
(iii) (x+y) (iv) (x-y) (v) (x*y) (vi) (x/y)
是一算术表达式,
是一算术表达式, 是一算术表达式, 是一算术表达式, 是一算术表达式。
第二章 集 合
(3) (极小性)一个符号序列是一算术表达式当且仅当它能得自
有限次应用条款1和2。
用这个定义刻画的算术表达式集合包括: 45,000、(-321)、(3+7)、(3*(-35))、(+(-(+7/2))))等, 不包括诸如 +) 和 +6+ 之类的符号串。
第二章 集 合
极小性条款的其它形式
常见的有:
(i) “集合S是满足基础和归纳条款的最小集合”。 (ii)“如果T是S的子集, 使T满足基础和归纳条款, 那么T=S”。 其意义是: S满足基础和归纳条款, 但没有S的真子集满足它们。
这些极小性条款虽然形式不同, 结果是等价的, 全部服务于一个 目的: 指明所定义的集合是满足基础和归纳条款的最小集合, 即通 常所谓极小性。
(除0外,每一自然数只有一个直接前趋)
(5) 如果S是N的子集, 使,
(i) 0∈S; ;
(ii) 如果n∈S, 那么n′∈S
那么, S=N。 ;
第二章 集 合
常用(2)和(4)来检查一个序列有没有自然数性质。例如, 序列 0, 2, 4, …, 1, 3, 5, … 不具有自然数性质, 因为其中1没有直接前趋。
第二章 集 合
例 1 如果论述域是整数I, 那么能为3 整除的正整数集合S
的谓词定义如下:
S {x | x 0 y( x 3 y )}
用集合归纳法定义如下: (1) (基础)3∈S, ; (2) (归纳)如果x∈S和y∈S, 那么x+y∈S, ; (3) (极小性)没有一个整数是S的元素, 除非它是有限次 应用条款1和2得出的。
第二章 集 合
有些归纳定义是以其它归纳定义的集合作基础建立起来 的, 我们称这样的归纳定义为“二次归纳定义”, 二次归纳定 义不需要极小性条款, 因为基础集合的极小性条款保证了所
定义的集合的极小性。
作为基础集合最常见的是自然数集合N。因此, 以自然数
集合为基础集合的归纳定义常不需极小性条款。
第二章 集 合 例 6 设a∈R+且n∈N。an的归纳定义如下: (1) (基础)a0=1 (2) (归纳)an+1=an·a 这个归纳定义的基础集合是N, 所以不需要极小性条款。
P1,
P2, …,Pn)
第二章 集 合 因为根据对偶式定义, 公式A中仅含有联结词∧、∨、 ┐ , 因此公式A可归纳定义如下:
(1) Pi(1≤i≤n)是公式; T是公式; F是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