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探究活动1思考:大气的削弱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云层、太阳高度角(图片导入)乌云密布图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削弱作用越强。
(图片导入)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图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削弱作用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削弱作用越强,辐射作用越弱。
(图片导入)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图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削弱作用越弱,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削弱作用越强,辐射作用越弱。
探究活动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晴朗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散射(图片导入)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散射图和晴朗天空图②.阴天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图片导入)阴雨天气图③.为什么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图片导入)日出前图④.为什么白天多云时的气温比白天晴天时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图片导入)上海晴天与阴天图⑤.为什么某些地区太阳能丰富,而某些地区地区太阳能匮乏?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图片导入)太阳能发电图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各种辐射的差异物体辐射规律: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让学生分析探究活动1让学生分析探究活动2让学生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让学生学会分类地理事物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实验,思考问题得出结论(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图片导入)海洋与陆地对比图课堂小结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③大气暖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保温作用)板书第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图片导入)热气球图;孔明图。
高一【地理(中图版)】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3)-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理图像的阅读方法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地理学科(中图版必修一)13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3)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源自册出版社:中图版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利用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阅读教材图2-3-6和2-3-7,描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说出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
教师展示:名词链接—地转偏向力
学生活动:
读图2-3-6,说出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北半球)。
教师展示结论:在北半球使风向向右偏
学生活动:试推断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南半球)。
课堂练习:在等压线地图上示意A地的风向(平直的等压线、弯曲的等压线)
学生活动:
读图,说出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
教师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还有其他的力对风向有影响吗?那我们再回到这张热力环流图上,图上示意了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
问题3.说出近地面风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教师展示结论
教师过渡:分析完了近地面风,我们再分析一下高空风的几个问题
问题1.说出高空风的风向受几个力的影响,并列举力的名称。
问题2.分别描述这几个力对高空风风向的影响?
问题3.描述高空风的风向最终与等压线的关系?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学生能够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过程,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学生能够解释地形、季节变化等因素对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相关工具,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3.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针对学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授学生如何获取和整理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大气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规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特定地区的大气受热和运动情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培养探究精神。
-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当地大气现象,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巩固重点,梳理难点。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
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
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
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高空,空气由A'流向B'、C'。
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
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
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
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示意图。
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1min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利用GIS软件,进行实地观测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直观认识。
2.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对答案进行点评和解析。
(3)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体系。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3.教师引导: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4.通过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将更为深入。然而,由于大气热力环流涉及的物理、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新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3)巩固: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差不多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得“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明白得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爱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截了当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教具预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对地球的重要阻碍,和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就来学习下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多媒体)我们在初中学习地理的时候有学过这么一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但是真有如此的情形吗?什么缘故会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上白天的温度能够达到127℃,夜晚的温度降到—183℃,一天中的温差能够达到310℃;什么缘故地球的日温差和月球的日温差会相差那么多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第一,我们来看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现:1、能运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要紧的直截了当的热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差不多原理。
(重点)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重点)3. 明白得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难点)带着第一个学习目标,我们来完成下【探究一】:读下图,并结合课本28页图2.1完成下列问题:上图显示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100%什么缘故到达地面才吸取47%?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被削弱掉了53%,一部分被大气吸取走19%,一部分被大气或者地面反射。
2.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还地面”。
【巩固落实】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哪几种?大气中哪种成分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中什么光易被散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分别对太阳辐射中什么光线吸收强?(背:2min展:1min)2.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什么样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背:1min 展:1min)3.什么大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强(背:1min 展:1min)【当堂检测】(6分钟)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区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回答1-4题。
图甲图乙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A.①太阳辐射B.②地面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削弱作用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3.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 )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4.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概念。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02排放可以使()及时落实积极思考,完成当堂检测。
便于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能力以及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效果A .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5.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发生地震,从10月25日到11月22日默拉皮火山多次喷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影响是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增高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6.深秋至次年早春时节,晴朗的夜晚常常出现霜冻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C.大气对地面的反射作用强 D.大气对地面的吸收作用强7.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天气现象的原因是A.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8.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
3.3大气热力环流(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2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②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主阅读和观看视频等,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运用资料,自主绘制大气热力环流图,讨论并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环境观;②通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生活、生产的应用,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
二、地理核心素养(1)通过观看学生实践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分析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解释热力环流原理在生产和生活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绘制并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过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3)通过学生自主组队探究并实验大气热力环流过程,绘制大气热力环流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6)通过切洋葱点蜡烛防止流泪等生活技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②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③根据热力环流知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辅导法、引导法、探究法、实验法2、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绘图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这几日,老师在朋友圈刷到一位朋友在切洋葱辣哭眼睛后,到万能的朋友圈求助,有什么方法能避免切洋葱流泪吗?(学生思考回答)我看见后,便运用我所学知识,这样回复他‘可以在切洋葱前,在旁边点上蜡烛试试。
’为什么老师这样建议这位朋友呢?这样有效吗?有什么原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过渡】“在学习新课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常用概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能量传输方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候相关知识,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的热力状况吗?大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气候的呢?2.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1)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3)讲解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辐射。
3.分析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减少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加热作用,降低地面温度。
(2)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保持地面温度,使地面温度不致过低。
(3)举例说明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等。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大气的热力状况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状况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相关知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让学生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的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大气的热力状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知识点可能过于抽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学案1: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①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②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A ③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④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⑤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思维活动1.“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答案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⑥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冷热状况:M⑦受热,N⑧冷却。
(2)气压高低:A⑨低压,B⑩高压,C⑪低压,D⑫高压,E⑬低压,F⑭高压。
思维活动2.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活动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白天,陆地增温速度快,气温高,气流上升,海洋增温速度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夜晚,陆地降温速度快,气温低,气流下沉,海洋降温速度慢,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所以白天面朝大海,夜晚面朝陆地才可拍出这样的效果——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海陆风)
为县太爷解惑:白天,山坡增温速度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山谷增温速度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由山谷吹向山坡的谷风;所以烧炭老翁控告臭豆腐厂的气味熏得他白天吃不下饭;夜晚,山坡降温速度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山谷降温速度慢,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山风;所以臭豆腐厂的老汉控告烧炭老翁的烟气熏得他晚上睡不着觉——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山谷风)
④同一水平面产生差异后,大气就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在高空,空气由A地上空流向B、C地上空,在近地面,空气由冷高压的B、C两地流向A地。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⑤做习题进一步巩固热力环流的形成
【首尾呼应,为县太爷解惑】白天,山坡增温速度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山谷增温速度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由山谷吹向山坡的谷风;所以烧炭老翁控告臭豆腐厂的气味熏得他白天吃不下饭;夜晚,山坡降温速度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山谷降温速度慢,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山风;所以臭豆腐厂的老汉控告烧炭老翁的烟气熏得他晚上睡不着觉——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山谷风)
“火烧上方谷”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回去思考并画出环流图,下节课我们共同探讨
小结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讲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师:当A、B、C三地受热均匀的时候,三地气流不做任何运动,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保温作用: 弥补了地面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Q P J、意I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分布和变化(思考)1、为什么“高处不胜寒”?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___________ 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2、热力环流一一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概念:是由(2)形成过程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差异。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运用图示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4.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
【课前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2、受热过程(填出①〜⑨代表的含义))(1)两个过程名称具体过程结果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A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 地面大气传递热量的形式向近使大气增温的吸收或反射(2)两个作用的最简单形式。
①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____________ ;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____ ;② B 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_____________ ;C 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______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___________ 流向_________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3)常见形式:_________ 、城市风、山谷风。
(思考)2、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一I大气的受热过程(活动一)1结合教材图2.2,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 你认为合适吗?(2)据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3)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4)在晚秋和寒冬,为什在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5)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归纳总结】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分析一地白天气温的高低,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主要方式吸收%反射*「O3 (平流层)吸收紫外线有选择性J CO 2 (对流层)吸收红外线I可见光的吸收很少削弱方式最弱例子: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无选择性表现: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削弱方式最强例子: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象化表现,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
-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针对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关注我国大气环境现状,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覆盖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定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拓展:
-结合时事热点,如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观察、气象观测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教师将根据论文的质量,给予评价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 2 课时〕教学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对课标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观看,并能运用图示法来直观地生疏理解大气受热的各个环节;落实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应学问点。
同时在理解热力环流的根底上理解风的形成的相关学问点。
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局部内容,作为其次章的开篇,就整个章节而言,是有猛烈后续支撑作用的学问模块,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热力环流的根底,只有正确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及直接的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而同时热力环流又是其次课时水平运动的根底。
此外,本节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进展”这一主线开放,与人类生存生活有亲热联系,即对后续必修二的农业等人文学问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根底作用。
学生状况分析:1.学生的学习根底: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学问及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有关太阳辐射的学问。
2.学生的力量根底:高中学生心智日渐成熟,思维比较活泼,已经具有肯定的问题争论力量、分析推理力量、表达力量及观看力,具备自主搜集、筛选、概括、提炼相关地理信息的力量,能够对资料进展简洁的分析和归纳,也初步把握阅读相关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古怪心也比较强,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
3.学问和力量上的差距:第一,学生虽有很多的感性生疏,但往往缺少肯定的理性思考;其次,学生对简单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在生疏上还存在着局限性,综合分析事物的力量有限,尤其是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对信息的提取和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力量稍显薄弱。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对小组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导学法、问题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到达高效、和谐的课堂效果。
例如,第一,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自主预备近期天气状况的数据,通过小组合作争论的方式来进展地理现象及问题的初步探究,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学会小组合作;其次,通过课堂演示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分析热力环流;第三,对身边城市热岛效应、农业大棚案例的展现,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温室效应,大气保温作用,以及以“雾霾”这一热点现象来说明“大气逆辐射”。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15)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前段分析1.课标分析:“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示意图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热力环流概念,包括:根本原因、形成过程、高低压与等压面变化,并能够迁移分析不同类型风的形成过程,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下探究对热力环流的地理意义。
2.教材分析:2019人教版地理1中对于热力环流的基础定义、形成过程做出了规定,为教师指明了讲述方向,但具体过程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步分解和推导,在热力环流的地理意义方面,教材选择将城市热岛作为案例阅读,将海陆风作为活动探究,缺失山谷风,教师需要额外补充。
3.学情分析:学生已知——风的感性认知、大气压强、不同地面的热力性质;学生未知——风的本质与形成过程、等压面;学生怎么知——通过对风的本质、形成过程、类型的探究,引导学生以风为线索,认识热力环流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1.阐述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分布规律,绘制简单的等压面;2.说明风的本质是什么,记住其水平流动的特点;3.梳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风的形成,指出热力环流的压强分布和等压面变化;4.利用热力环流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二、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教师播放风的唯美视频,唤起学生对于风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风的本质是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问题,即风的本质是什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几种常见类型的风。
风的本质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风为大气层中的空气流动,帮助学生认识大气层的密度分布,借助平行放置的书堆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中的压强、等压面等基础概念,最后在基础认识上,提出问题“同一个高度,有可能会气压不一样吗”,讲解高低压的概念,引导学生推测空气的流动方向,得出风的准确定义,即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形成风,最后提出“风是如何形成的,即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不同的原因是”,引出下一节的教学。
风是如何形成的?教师给出一个现实情景,如裸地与草地、水泥地面和草地、水面与地面等,旨在说明地面热力性质在现实中普遍存在,接着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按照“地面受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详细讲解,最后指出整个过程为“热力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
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二、热力环流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
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这样流动?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 、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2 、 A 地受热, 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3 、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4 、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
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1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 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力
●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实验工具
引入: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请讨论: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根据同学回答板图热力环流,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
在板图上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
讲述: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
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小结: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中大气的组成、大气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的原理和规律,需引导学生理清各原理规律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真正地理解知识。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是通过现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大气的受热及大气环流的过程,并能在气压图上正确地判断风向。
同时还需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在本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一些实验的效果难于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本人建议课堂中实验不宜太多,可能将一部分的实验交由学生操作并可纳入非纸笔考试部分。
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 转 偏 向 力 摩 擦 力 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平 行 于 等 压 线 斜 穿 等 压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