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资料中特期末考试参考资料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及应对策略特征:1、一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

实际上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期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2、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的7.3%,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

3、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正在消失;投资驱动难以持续。

4、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5、资源配臵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市场升至“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臵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充分用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经济福祉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动向平等。

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步超过东部地区。

应对策略:1.以创新驱动发展;2.以制度治理国家;3.以改革解决问题。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

“稳”:稳增长、稳物价、稳预期、稳大局;“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及思考题答案_百度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及思考题答案_百度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 两大主要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两大历史任务间的关系
(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4.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 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3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PS:双击获取文档,ctrl+A,ctrl+C,然后粘贴到word即可。

未能直接提供word版本,抱歉。

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

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

1、经济发展方式、动力(私有制,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基础。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要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重要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重要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知识。

一、理论梳理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2.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思想,如群众路线、人民战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积极应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等。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邓小平理论的开创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思路,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层面上有了更为系统和成熟的表达。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提出的,具有重要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它强调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了发展是硬道理,扩大了党的领导的范围,同时注重了改进党的建设。

5.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要点

导论导论(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有多少悖论和纠结?•资本主义的全部历史,是一部波澜起伏、错综复杂的社会运动史。

•资本主义既创造了以往人类社会无可比拟的先进的社会文明,又产生了人类历史罕见的战争劫难和暴力侵略奴役弱小国家与民族的野蛮行为;•它既有蓬勃繁荣的上升时期,又有过大危机、大萧条的衰败阶段;•它既具有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内部需要和可能,又存在滞止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的内在阻力;•它既通过摸索和积累建立了一套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又自我加剧着阻碍社会生产力稳定增长的内部矛盾;•它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又积累着社会贫困、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它既以高新的技术、发达的生产、无所不包的市场改变了世界,又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南北差距的扩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威胁和爆炸性危机。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搞社会主义,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同样一个社会主义对西方“列强”和中国人民的意义是截然相反的,它使中国得救,使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

站在谁的立场上来看?运用什么理论来看?以怎样的哲学眼光来看?这里是有激烈思想斗争的。

•中国正义力量要坚持的思想和价值观,西方最希望中国人能放弃掉,转而跟从他们的话语、思想、议题,做它们思想的附庸。

1953年杜勒斯就主张用“和平演变”的方法,即通过“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来解决社会主义国家“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

•冷战后西方推行“价值观外交”,核心是希望孤立共产党等西方认为的价值观不同的政权。

中国政府指斥为新的冷战思维。

•关于“灌输”问题和“渗透”问题案例:苏联、东德社会主义失败的内部原因——追求统一模式的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体系——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系庞大的军事机器——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粗暴处置外部原因:西方的谋划?1945年美国战略情报局情报专家、外交官艾伦·威尔逊·杜勒斯当着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面,在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说:“我们如何对付苏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第一章1、简要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一)初步探索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基础。

(二)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的批判,为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提供了宝贵材料。

(三)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缺陷(一)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二)还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不到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

(三)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张道德感化,所有的理想都是空想。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是什么?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剥去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外壳,吸收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摒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的杂质,吸取了它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一)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性的进化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制度的更迭是生产力与现存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来源之二是因果古典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把劳动看作价值的源泉,以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

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一)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特殊性质,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考试题型】1、简答题。

(说明、叙述为主)30分2、论述题。

(不同角度)70分评分标准:(1)观点是否明确(整理加工思考)(2)内容是否丰富(观点、争议、角度)(3)结构是否严谨【考试范围】1、怎么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经犯过的曲折错误?4、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5、中国特色为什么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PPT课件内容整理+相关资料整合】1、怎么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整个社会只存在一个唯一的经济主体,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废除商品生产。

实行按劳分配,把社会劳动产品直接分配给劳动者,消费资料由个人占有;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随着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剥削和阶级将被消灭。

社会主义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必须实行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

(2)社会主义的价值社会主义的价值是物质价值和人本价值的统一。

物质价值是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但社会主义人本价值则是更为根本的内容,社会主义进行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创造物质财富必须以最大多数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根本出发点。

(1)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更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每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2)人权“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消灭“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

人权不是天赋既定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人权是绝大多数人的人权,而非少数人的专权和特权。

人权是具体的实际的有切实保障的。

人权应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3)自由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没有了自由对人说来就是一种真正的致命的危险”。

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提纲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提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参考1、两大历史任务和三件大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前一任务是实现后一任务的历史前提。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已经取得的历史成果也有可能重新丧失。

中国共产党担当两大历史任务,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在此基础撒谎能够继续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是紧紧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样问题的回答就是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党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现实基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政治复习大纲Word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政治复习大纲Word版

导论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p1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及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怎样对待、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及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及怎样发展。

P5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p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及其三者的内在联系。

P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p103、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P12三、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P14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当代中国国情的概述p1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p193、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p21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p22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p222、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p24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p26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p27 及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p28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p294、坚持统筹兼顾p30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基本点: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分配制度的理论、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P3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主要包括三方面:P36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三个转变”p383、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p40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包括四个方面p41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基本内涵p42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4个方面p43五、经济增长的新常态p43六、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p45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及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的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p45 2、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p463、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p47七、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48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p49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p50 四个方面引进来和走出去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制度p5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p5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成果,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思想武器,主要包括: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理论、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

中特理论与实践.要点

中特理论与实践.要点

1、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及深刻教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

2、分析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国内背景和现实依据。

3、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阐述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战略重点。

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阐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以及如何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
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全面认识中国社会的新变化,重点分析知识分子阶层和农民阶层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制度。

9、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中,就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如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0、在当代中国与世界这部分内容中,深入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突出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1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1
※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程度:官民关系
※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特性:三纲五常,信义理智
※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理想信念(精神生活的状况和水平)
第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在中国生长发展过程中的独到之处;特色源于中国的实际与国情。特色不应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要求。特色不应是一种可以追求的结果,而是应该是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不能将黑暗、肮脏的东西说成中国特色。
※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权益
(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五位一体建设,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要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作用要发挥好。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课本第三讲)
一、概述:
主要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特点。
特色具有阶级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联系,也具有时代性(市场经济)。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定义: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它所处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状况、国际关系的综合。
二、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对应课本第21页):
(7)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8)中国与国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中国
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1、理论问题(课本54页):
国体:国家政权的性质
※我国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笔记整理:木木笔记来源:课堂记录、课本摘选、百度百科课本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版(硕士用)导言一、资本主义1、界定: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百度百科)2、特征或者主要‎特点:(1)商品(2)生产资料私有‎制(3)机器出现及大‎规模使用之前:生产靠经验和‎技术积累之后:复制(4)“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主权问题代表: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目标:防止暴政、权力滥用,对抗人性恶(5)议会民主政治‎党派(6)法治法的统治或法‎律主治核心:制约权(7)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8)追求个人利益‎和财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9)不问本质,不问规律,不问未来二、社会主义1、界定: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人民为‎国家主人的社‎会制度。

2、特征:(1)生产资料公有‎制①是消灭剥削与‎压迫的根本制‎度②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③是按劳分配的‎前提与基础④是社会个体能‎在政治上达成‎一致的基础与‎凭借(2)按劳分配最大意义:否定了一些人‎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民主政治制度‎(4)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具有‎指导意义(5)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人民的‎国家政权(6)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并且能够实现‎共同富裕(7)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8)以共产主义为‎更高发展目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定义: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跟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与结果②它包含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③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知识点

1、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有哪些?谈谈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

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的认知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问题(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党自身的建设问题; 二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4)、实现社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问题的重新认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中生产力,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基本政治制度3法律体系(中特法律体系)4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5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具体制度5、如何概括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6、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有哪些?答:(1)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导论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1、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要点

复习要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中国社会自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历史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相一致,设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方法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好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做到有秩序。

中考重要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考重要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考重要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和行动指南。

它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于指导我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考重要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结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指导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

2.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它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包括阶级斗争、人民战争、农村包围城市、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

3.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基本要求。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它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内容。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锋队,必须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

●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重大问题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特的根本任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特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发展成果更多更加公平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指的是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Mb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提要(全日制)

Mb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提要(全日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了如下概括性的完整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基本路线、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

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紧依靠人民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明显的区别。

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着眼于科学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特色。

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的制度保障、发展的动力方面具有创新性。

它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发展目标,在发展内容上具有全面性。

它坚持和平发展,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政治复习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政治复习大纲

导论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p1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及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怎样对待、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及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及怎样发展。

P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p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及其三者的内在联系。

P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p103、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P12 三、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P14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当代中国国情的概述p1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p193、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p21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p22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p222、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p24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p26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p27 及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p28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p294、坚持统筹兼顾 p30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基本点: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分配制度的理论、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P3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主要包括三方面: P36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三个转变”p383、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p40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包括四个方面p41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基本内涵p42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4 个方面 p43五、经济增长的新常态p43六、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p45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及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的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p45 2、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p463、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p47七、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48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p49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p50 四个方面引进来和走出去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制度p5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p5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成果,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思想武器,主要包括: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理论、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