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史记》之《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原文+翻译(分段)(全)

《史记》之《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原文+翻译(分段)(全)

《史记》之《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原文+翻译(分段)(全)【原文】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译文】高祖是沛郡丰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

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

当初,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

当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去看她,看到有条蛟龙在她身上。

不久,(刘媪)有了身孕,就生下了高祖。

【原文】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译文】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像龙一样的容貌,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开阔。

他平日里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参加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

到了成年,他通过考试成为官吏,当了泗水亭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捉弄的。

他喜欢喝酒,喜好女色。

常常到王大妈、武大妈那里去赊酒,喝醉了躺倒就睡,武大妈、王大妈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很奇怪。

高祖每次留在店中喝酒,酒就比平常多卖好几倍。

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常常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

【原文】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译文】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百姓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原文】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项羽本纪的文言文翻译

项羽本纪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汉之际,英雄辈出,而项羽者,豪杰之雄也。

项羽,名籍,字羽,其先祖乃楚国名将项燕。

籍生而英武,力能扛鼎,气盖世,自视甚高,不事权贵。

籍少时,尝与叔父项梁游学吴中。

吴中人士皆知其勇,号为“羽飞”。

秦灭楚,籍随叔父梁起兵反秦。

梁死,籍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诸侯,威震四海。

籍以勇猛善战,每战必胜,故得天下之心。

然其性好刚愎,不喜听人言,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因此失天下之助。

汉王刘邦,虽勇猛不及籍,而宽厚待人,得人心,渐有天下之势。

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交战于垓下。

汉军四面楚歌,楚兵士气低落。

籍闻歌,泪如雨下,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遂与爱妃虞姬诀别,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一岁。

项羽死后,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然项羽之死,使天下英雄为之扼腕。

后世之人,对项羽之勇猛、豪迈,亦多感慨。

项羽本纪,载籍之生平,亦载楚汉之争。

籍以勇猛、豪迈、忠诚,成为千古英雄。

然而,其性格之缺陷,亦使其陷入绝境。

是以,后世之人,常以项羽为镜,反思自己之为人。

昔者,籍以一己之力,横扫天下,然终因性格之缺陷,而陨落乌江。

此乃天意,亦是人意。

项羽本纪,记载其一生,使后人得以窥见英雄之风采,亦使后人深思。

译文如下:昔者,楚汉之际,英雄辈出,而项羽者,豪杰之雄也。

项羽,名籍,字羽,其先祖乃楚国名将项燕。

籍生而英武,力能扛鼎,气盖世,自视甚高,不事权贵。

籍少时,尝与叔父项梁游学吴中。

吴中人士皆知其勇,号为“羽飞”。

秦灭楚,籍随叔父梁起兵反秦。

梁死,籍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诸侯,威震四海。

籍以勇猛善战,每战必胜,故得天下之心。

然其性好刚愎,不喜听人言,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因此失天下之助。

汉王刘邦,虽勇猛不及籍,而宽厚待人,得人心,渐有天下之势。

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交战于垓下。

汉军四面楚歌,楚兵士气低落。

籍闻歌,泪如雨下,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遂与爱妃虞姬诀别,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一岁。

《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汉·司马迁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

有关《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有关《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2)有关《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e#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

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

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

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谴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

田都走楚。

齐王市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

田荣怒,追击杀之即墨。

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击杀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

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

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

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愿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捍蔽。

”齐王许之,因遣兵之赵。

陈馀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

张耳走归汉。

陈馀迎故赵王歇于代,反之赵。

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

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

令萧公角等击彭越。

彭越败萧公角等。

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羽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

”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

征兵九江王布。

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

项王由怨也。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

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

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

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齐人相聚而叛之。

于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

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项王乃西萧,晨击汉军项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苏教版《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内容分析+作文素材)

苏教版《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内容分析+作文素材)
听劝谏的一面。
虞姬
忠贞不渝、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宠 姬形象;她对项羽的爱情忠贞不
渝,最终为爱情献身。
范增
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形象; 他尽心尽力辅佐项羽,但最终因
项羽的猜忌而离开。
06
跨学科拓展与应用
项羽故事在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的改编与呈现
1
文学改编
项羽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广泛流传 ,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小 说、诗歌、散文等。这些作品通过丰富 的想象和艺术加工,使项羽的形象更加 生动鲜明。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 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 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文章概述
文章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 述项羽的家世和早年经历,第二部分是写项 羽在灭秦过程中的功绩,第三部分是写项羽 的失败及悲剧结局。
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善于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 和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破釜沉舟”、 “鸿门宴”等故事,充分展示了项羽勇猛善 战、有胆有识的性格特点。
苏教版《项羽本纪》(原文 +翻译+内容分析+作文素
材)
目录
• 引言 • 原文呈现 • 翻译对照 • 内容分析 • 作文素材挖掘 • 跨学科拓展与应用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 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 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人物形象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解读与探讨
心理学解读
项羽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心理学家通过分析 项羽的决策过程、情绪变化等方面,探讨了他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学探讨
项羽作为历史人物,他的社会地位、家族背景、文化背景等都与当时的社会环 境密切相关。社会学家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角度出发,对项羽的形象进行 了深入解读。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项羽本纪是一篇经典的史记文章,描述了项羽的一生,又赞美也有批评,下面是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作品介绍】本文是司马迁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写的赞语,附在该纪之末,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本文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原文】项羽本纪赞①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④。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注释】①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

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

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

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

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文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文翻译

项籍者,下相人也。

字羽,故世称项羽。

其先项仲,为楚将,封于项,因以为姓。

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籍曰:“学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方能济大事。

”项梁奇之,遂教籍兵法。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乡,天下响应。

项梁举籍,籍遂起兵响应。

项梁自号为武安君,籍为裨将。

项梁败秦军于定陶,秦将章邯收兵,籍复与梁破秦军于东阿。

秦二世三年,项梁败秦军于莒,秦将王离追击,梁兵败,籍与梁俱死。

籍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诸侯,割地封王。

项籍为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勇猛果断。

自起兵以来,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然而,项羽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喜怒无常,终致败亡。

项籍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封项羽叔父项伯为吴王,封季布为楚王。

刘邦初入关中,见秦宫室、苑囿、狗马、衣服、财宝,意欲据而有之。

项籍闻之,大怒,遂攻破函谷关,入关中,烧秦宫室,杀秦降王子婴,焚秦朝官文书,杀秦官吏,尽收秦财宝。

项羽入关中后,见天下已定,欲立为帝,以示尊崇。

项伯曰:“项王有功于天下,宜为帝。

”项籍曰:“吾有何功?敢为帝?”项伯曰:“项王破秦有功,宜为帝。

”项籍曰:“吾破秦,非吾之力,乃天命也。

”项伯曰:“然则项王宜为帝矣。

”项籍遂自立为帝,国号大楚。

项羽立为帝后,封刘邦为汉王,封项伯为吴王,封季布为楚王。

刘邦封后,欲东归,项羽怒曰:“吾为帝,何故东归?”刘邦曰:“吾为汉王,东归以镇抚诸侯。

”项羽曰:“诸侯宜属吾,何得东归?”刘邦曰:“诸侯宜属汉王,吾东归以镇抚诸侯。

”项羽不听,遂攻刘邦。

刘邦败走,逃至彭城。

项羽大怒,遂围彭城,杀刘邦父、母、妻。

刘邦闻之,大悲,遂与张良、陈平定计,欲破项羽。

刘邦遂与诸侯联军,攻项羽于垓下。

项羽兵败,困于垓下,四面楚歌。

项羽曰:“天之亡我,我何面目见江东父老?”遂自刎而死。

项羽死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项羽,一代英雄,勇猛果断,力能扛鼎,然因刚愎自用,不纳忠言,终致败亡。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及注释)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及注释)

项羽本纪(节选)(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西汉〕司马迁【作者小传】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先世为周代史官,父谈任汉武帝太史令。

司马迁少时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二十岁后漫游几遍全国。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

天汉二年(前99),因替孤军奋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

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授大多由宦官充任的中书令。

使他更发愤著述,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

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三千多年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各体有机配合,构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巨著。

《史记》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传记性作品,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驱遣史实,结构布局,既能实录不讹,又有开合跌宕之致,加以语言峻洁生动,遂能于摇曳变化中将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故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纪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

司马迁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主持了变更秦历,创制“太初历”的工作,奠定了我国旧历的基础。

【题解】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县西)人,是秦亡后群雄逐鹿中原时一位失败的英雄。

虽然未成帝业,但他在秦汉之间,曾主宰一时,号为“霸王”;加以司马迁对他抱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将他也列入本纪。

项羽的性格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一方面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从二十四岁随叔父项梁起兵后,一直抗击着强秦的主力,在多次决定性的战役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另一方面,他疏于战略,黯于用人,刚愎自用却又当断不断,企图以一夫之勇、一己之智来统一天下,终于不可避免地被雄才大略而机巧多诈的刘邦击败,以乌江自刎结束了可歌可泣的一生。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篇一: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原文及翻译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注释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注释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注释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译文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项羽本纪文言文加翻译

项羽本纪文言文加翻译

楚世家,有项籍,字羽,下相人也。

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曰:“学无所成,终无益于事。

”籍曰:“读书则无以明理,剑则无以自卫,吾欲学万人敌之术。

”梁曰:“此所谓上智也。

”于是籍乃学兵法。

籍长八尺,力能扛鼎。

吴中子弟皆惮籍,莫敢与之争。

籍既学兵法,乃结交天下豪杰,名声大噪。

秦始皇帝崩,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籍亦起兵响应。

籍年二十四,遂为诸侯上将军。

秦二世元年,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籍遂率众西进,破秦军于定陶,遂至陈。

陈胜自立为王,籍以为非其才,乃西入关中。

籍至关中,秦王子婴降,秦亡。

项羽既定天下,欲封立六国之后,以存亡国。

乃召诸将议之。

诸将皆曰:“项羽勇猛,功高,宜为天下主。

”籍曰:“吾所以起兵,为天下除暴秦,非为六国也。

今若封六国之后,是助暴秦也。

”乃不封六国之后。

籍既封王,号为“西楚霸王”,都彭城。

籍虽封王,而心中自恃勇猛,不修仁义,故天下多怨。

籍闻之,曰:“天下共苦秦久矣,吾为天下兴利除害,何怨之有?”遂不听众议,自恃勇猛,任意行事。

汉元年,刘邦起兵于沛,号曰“汉王”。

籍闻之,大怒,遂举兵伐汉。

汉王知籍将至,遂退守宛城。

籍至宛城,围之数重,汉王不得出。

籍令左右曰:“若取汉王,封万户侯。

”左右皆欲得汉王以为功。

汉王见形势危急,乃与张良、陈平谋曰:“吾欲解宛城之围,宜用计。

”良、平曰:“今籍兵强,难以力敌,宜用智取。

”乃令汉王母弟齐王信,伪降籍,籍信之,遂放汉王出围。

汉王既出围,遂还攻籍。

籍大败,走至垓下。

汉王追至,籍遂自杀,时年三十一。

汉王遂定天下,是为汉高祖。

项羽者,豪杰之士也。

勇猛无比,智略过人。

然性刚愎,不修仁义,终为天下所弃。

呜呼!勇猛虽能胜一时,而仁义乃能长久。

项羽之败,盖其自败也。

【译文】楚世家记载,有项籍,字羽,是下相人。

项羽年轻的时候,学习写字不成,就去学习剑术,但也没有学会。

项梁生气地说:“学习一无所成,终究对事情没有帮助。

”项羽说:“读书不能明白道理,剑术也不能用来自卫,我想学习能够对抗万人的技艺。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与解析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与解析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与解析项羽,名籍,字羽。

相传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

《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书,其中记载着项羽的事迹。

本文将引用史记中描写项羽的本纪原文,并解析其中的内容含义和历史背景。

【引言】《史记·项羽本纪》是史书中对项羽事迹的专门记载,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们可以了解到项羽在秦末战国时期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与刘邦的斗争和最终的结局。

【正文】项羽本纪原文如下:“项羽者,临江人也。

孰谓无彊者哉!少时事秦所败,降为郡守。

年三十馀,与韩信数十人,居沛中为豪杰。

项王使韩信。

信年少壮,疑为信使,乃收豪杰,三万馀人。

信阳让都尉,以钩陈王出,下千乘冯助洙泗上。

项羽使韩信击奔安国王于广陵,灭其族。

堕堡邑。

〔项羽欲更立信为楚而立之者亡〕〔项羽赋文,立为淮阳王〕项王乃拔徐州,使项羽为徐州牧,将兵五十馀万。

发九江兵,杂而不足以取彭城。

二岁乃举,使项羽将十五万人,往击刘伯卜,取彭城,復发兵西,举荆州,东立刘交为淮南王,使韩信南击胶东王,伐下邳,取之,冬乃报。

立韩信为齐王,益邑,执三假以徇诸将。

暂省略围攻赵王歇段落,解析七国之乱及项羽方面角色【解析】项羽本纪最早的部分主要介绍了项羽在沛(今江苏沛县)的往事。

他少年时曾与韩信一起在沛中崛起,并带领着数万人起义。

成为刘邦的部下,且被任命为都尉。

他在秦末乱世中崭露头角,聚集了众多武力和势力。

文中提到项羽与韩信夺取了彭城、荆州、下邳等地,还立刘交为淮南王,韩信为齐王。

可以看出项羽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势力、扩大地盘,展示出了其统治者的野心。

而在文字间的删节部分中,提到项羽有意更立韩信为楚王,但最终韩信并未成为楚王。

这段文字反映了项羽对韩信的失望和曲折变化。

【结论】通过社记项羽本纪这一章节的解析,我们可以窥见项羽在秦末战国时期的举足轻重地位及其与刘邦的人物关系。

他在史记中的描写反映了其勇猛的军事本领和雄心勃勃的政治追求。

同时,也展示了项羽权谋过人、善于利用他人的一面。

项羽本纪课文翻译

项羽本纪课文翻译

项羽本纪课文翻译项羽本纪课文翻译史记·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项羽本纪课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项羽本纪》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原文及翻译注释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原文及翻译注释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原文及翻译注释作品简介《史记·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作品原文及译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正文:吉翔,下相人也,字羽。

刚开始的时候,我二十四岁。

季父项梁,楚王项燕,被秦王王建所杀。

项姓项,因为是楚将军,封在项。

翻译:吉翔,是下一张照片,字羽。

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和秦国打仗了。

他的叔叔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被秦国大将王建杀死的楚国大将项燕。

项几辈子都是楚国的将军,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的一个小诸侯国,当时为楚城),所以姓项。

文: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译: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去:去掉,指放弃学书);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

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

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

”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

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司马迁《项羽本纪赞》原文译文鉴赏

司马迁《项羽本纪赞》原文译文鉴赏

司马迁《项羽本纪赞》原文|译文|鉴赏《项羽本纪赞》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

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项羽本纪赞》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及注释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

项羽也是双瞳人。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

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

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

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注释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项羽本纪文言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

”翻译:项籍,下相人,字羽。

起初起兵时,年仅二十四岁。

他的叔父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

项家世代为楚将,封地在项,因此姓项。

项籍小时候,学习书法不成,便放弃了;学习剑术,又学不会,项梁对此很生气。

项籍说:“书法只需能记录名字和姓氏就足够了。

剑术只能敌一人,不值得学习,要学习的是能敌万人的。

”于是项梁便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大致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但又不愿意彻底学习。

项梁曾经被栎阳逮捕,便请蕲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平息。

项梁杀人后,与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吴中的贤士大夫都出自项梁之下。

每当吴中有重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总是负责办理,暗中用兵法指挥宾客和子弟,因此人们都知道他的能力。

秦始皇帝游览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籍一同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可以被取代。

”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非同寻常。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一)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二)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记项羽本纪二原文与解析

史记项羽本纪二原文与解析

史记项羽本纪二原文与解析项羽,字羽,项籍之后,荆州丹阳人。

始为泜水亭长,年四十八,秦灭之后起兵。

甲午八月,楚囊萤台起,数月之间,天下争起。

斩关击楚,使楚将苏厉秦兵,而楚乌江为壁。

项籍稍进兵至,使人召首霸下,首遂降地,至南郑军。

春秋,项籍都洞庭,而项羽为诸侯。

乃使人说汉王,令与为天子,地节以与子弟官属。

汉王未敢许,而背此约。

项羽怒,乃西击汉东军。

自大别之后,遂相与距项籍四军共定计定争,刘氏未得尔,彊宗未和亲。

闻秦啮螓首,虎石鼠迹,名之曰豚民、乌合之徒,王助陆西,是事也。

张良者,陈平,田光皆夜见项羽,俱告云:「刘氏自诸侯并兵受印,虽未有绝壤,然楚国饥,百姓枯,此天助所以和亲,得春秋也。

君智计百出,虽斩关十倍,项籍其敢当战!君射之,不必追也。

」陈平说曰:「凡出兵之计,犹燕隼之食,人之食末味也。

当此时,秦王之腐臣也,智计绝人,一身故已,更无余技以敌也。

今且使人如西白泽之间,泣请说成反燕王,脱其结合,之江东请楚。

楚地广,兵多,以君之智,定之未晚。

其诚观江东之势,未足深恶。

今彊而无敌,陈涉之所乘!」项羽许之。

於是五军为燕山之行,袭楚师江东,首尽胶漆蜇江,如成反燕王之由。

沛公从江东来,至彭城,项氏人斩冯石於平阳观以献。

沛公素闻其名,善召拜之,因令为别司马。

史记项羽本纪二分析本节是《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的二部分,通过对项羽起兵以及与汉王刘邦的斗争过程进行描述。

文章采用了散文的格式,全文通俗易懂,语句简练,没有冗长的描述或过多的修辞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

首先,文章描述了项羽起兵的过程。

他原是丹阳的泜水亭长,后来因秦朝灭亡而起兵。

文章简单交代了项羽起兵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他在短时间内闯出一片天下的局面。

接着,文章提到项羽斩关击楚,使楚将苏厉率领秦军,同时楚军在乌江设下壁垒。

项羽稍作停留,派人去南郑召首霸,结果首霸下降,将军队带到项羽的军中。

然后,文章描述了项羽与汉王刘邦的一系列交锋。

项羽派人去说服刘邦,希望他能接受自己为天子,但刘邦却违背了承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一)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
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战。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如也固:坚决
B.不如因善遇之遇:对待
C.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组:绳索
D.乃以秦王属吏属:交付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C.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D.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击破沛公军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遂西入咸阳B.沛公默然
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沛公然其计,从之
C.秦地可尽王也D.籍吏民,封府库
沛公欲王关中不然,籍何以生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C.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弃市:丢弃在市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规约、制度
9.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孰与君少长?”与“籍何以至此!”两句的句式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

B.“君安与项伯有故?”与“沛公以樊哙、张良故”中,两个“故”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
同。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近”与“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中的“苦”都属于形容
词活用作名词。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两句中,均含有通假字。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分)
(2)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3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汉高祖刘邦的为人行事,具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

(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A(固:本来)
6答案:B(B项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项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连词,表转折,却。

C项连词,因为╱介词,把。

D项动词,做,担任╱介词,替,给。


7答案:C(C项都是名词作动词,称王。

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词,西进。

B项助词,用在形容词后,表……的样子╱意动,认为对的。

D项名词作动词,登记╱项羽的名)
8答案C(弃市:处以死刑)
9答案D(D“倍”通“背”;“蚤”通“早”。

A项固定结构╱
宾语前置句。

B项交情╱缘故。

C项作动词,接触、沾染╱意动,苦于,为……所苦)
10(1)答案:秦时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情况危急,所以幸而来告诉我。

(“游”“活”“幸”各1分)(2)答案: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渐征集关中的兵卒来增加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内”“益”“距”各1分)
11答案:(1)策略灵活;(2)虑事长远;(3)善用人心;(4)善于纳谏;(5)行事果断。

(任意3点即为满分)
参考翻译: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

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

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因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

”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

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政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

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

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

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我到这里来,
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

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

”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

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

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渐征集关中的兵卒来增加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

可是关门闭着。

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

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

”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

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

恰巧项伯想使张良活下来,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于是用言辞向项羽解释,项羽这才作罢。

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

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凭什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带着樊哙、张良的缘故,才得以脱身返回。

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