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和第二语言认知差异的时差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1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1 月Journal of N orthwest Sci 2T 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 orestr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 3N o. 1Ja n. 2003

母语和第二语言认知差异的时差性研究

屈社明

(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宝鸡721007

摘要: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母语语言信息输入到大脑的时间与个体习得语言的关键期相吻合,有助于母语信

息网络在大脑中的构建。而第二语言信息滞后进入大脑,错过了这一关键时期难以构建语言信息网络,因此,语言信息网络能否构建是语言信息能否自然输出的关键。正是语言信息输入的时差性导致了不同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不平衡性,从而造成了个体在两种语言认知上的差异性。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时差性;语言信息网络;认知差异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3 01-0123-04

而第二语言无法借助或只能部分借助这种语言习得

冃U 言

个体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个体对母语的习得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能达到自动无意识”的程度,而对第二语言的认知很难达到这种程度。尽管有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也能达到相当程度的程序化,但是他们却很难达到完全自动无

意识的境界。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以往对此现象的解释偏向于以下几个方

面:(1环境差异论。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不同。对相当一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使用和接触第二语言的机会十分有限,也就是说他们可被输入的信息量少。但是,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文化氛围中生活一段时间,情况又怎么样?事实证明,他们对第二语言的认知程度仍然没有对母语的认知程度高。(2个体差异说。对母语习得者而言,掌握母语和使用母语是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不存在动力问题。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则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并因人而异。(3天生语言习得机制论。有些研究者认为,母语习得依赖学习者大脑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

机制。以上三种看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了个体对两种不同语言认知的差异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不同语言信息输入的时差性将导致不同语言信息网络在大脑中构建的不平衡性,从而促使个体在两种

语言认知上的差异性。

一、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加工理论的兴起和发

展,为研究两种不同语言的认知差异开辟了新的视野。该理论认为,人的加工过程就是对外部信息加工的过程。它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怎样存储、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该过程可简单图示如下:

信息输入f记忆产生f信息输出这一模式告诉人们,输入和输出是以记忆为中心的。输入是为了记忆,记忆是为了输出。记忆是架设在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一座桥梁。记忆是个体通

(In formation Bank。过输入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库”输出(export就是从信息库中提取信息,就是选择

收稿日期:2002205206

作者简介:屈社明(1966-,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心理问题。

(selecti ng和组合(s orti ng信息。输出是信息输入产

统,这些系统都与人类的行为相对应。他们通过长长的纤维束连接,广泛地分布于大脑各部,主导着人类个体的行为。言语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也受大脑某一系统控制。控制言语行为的系统有非常

复杂的活动机制。这些系统有左半球(对多数人而言额叶的布洛卡区(Broca ' s Area颞叶上回的威尔克区(Wernick ' Ar S a项一枕叶的角回(Angular G yrus。这些系统布满了各种脑语言细胞。这些细

生的最终结果,也是人脑对信息处理的最终产品。输出的质量和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输入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取决于信息在记忆结构中储存的系统性。

记忆在信息处理模型中居核心地位。关于这一点,Heri ng于1870年在维也纳科

学院演讲中曾做过精辟的论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和我们是什么,似乎都和记忆有关:我们的思想和概念是它的成品,我们日常的感知、思维和活动都来自于这个源头,记忆把我们生存的无数现象集合成一个整体。没有物质引力把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原子维系在一起,我们的身体就会散落为尘埃;没有记忆的结合和统一的力量,

[1]我们的意识就会顷刻瓦解为碎片。可见,记忆的功

胞的功能就是接受来自外界感官刺激的语言信息并与这些信息相互作用,将语言信息植根”于这些区域,为语言信息网络的形成做好准备。

大脑具有吸收语言信息的系统,为大脑进一步加工语言信息奠定了生物基础。如果大脑对语言信息只吸收不加工,语言信息仍难以输出。所以大脑还要加工语言信息。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并不是语言信息在大脑穿梭而过即完成加工。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个体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就没有那么难了。至少一生可以学得好几种

语言。事实上,人类在掌握了母语后再习得第二语言,发现异常艰难。这说明,个体对第二语言的认知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观察和研究表明,个体能否成功地习得一种语言,主要取决于个体能否在大脑构建这种语言的信息网络。所以,个体对语言在大脑的认知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在大脑构建语言信息网络的过程。

这里的语言信息网络,亦称认知图式或记忆结构。它是指信息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根植于大脑而形成的一种能自动处理语言信息的机制。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并不是随意的。我们不能说,给个体大脑输入一定的信息量,语言信息的网络很快就能自动形成。因为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也与大脑发育的旺盛期有关。当代脑科学研究揭示,人的一生中有一段比较固定的时期更易习得语言。这段时期是个

体大脑发育的旺盛期,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Crit 2ical Period。错过了这一段时期,一般很难习得完美

能是不可忽视的。科学研究已经揭示,每一个记忆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习得(编码,另一个是信息在以后的提取。信息的提取程度在于信息编码的系统性。杂乱无章的信息堆积只能使信息输出受阻。而系统性的编码则有助于个体对记忆中信息提取的自动化。所以,研究信息在记忆结构中的编码尤为重要。

具体到语言认知,语言信息通过感官刺激(视觉、听觉等进入大脑,大脑对这些语言信息接受、分析、加工、编码,产生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然后再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输出。研究表明,不同语言信息输出的程度和质量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用母语交流时,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用第二语言,比如英语交流时,总是吞吞吐吐。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地从大脑记忆库中搜索表达时所需的词汇或语法规则,但很难获得母语般的熟练。用第二语言交流和用母语交流存在差异的症结何在?要回答这一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个体对任何语言认知是十分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运作过程。这里的生理因素是指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大脑,大脑是语言产生的

生理和生物基础。另外,任何语言信息不通过加工,输出就不可能。所以,必须研究个体记忆结构或心理结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切地了解语言信息在大脑中是怎样运作,以及语言信息网络在大脑中是怎样构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