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和第二语言认知差异的时差性研究

合集下载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
关 键 词 : 语 第 二 语 言 文 化 差 异 认 知 体 母
中图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识码 : C
1 研究母语的第二语言 的文化差异 的背景 与原 因
来 。其 中, 已经信息是我们在过往的生活经验 中积累起来 的, 包括
在学习第二语言 的过程中 , 我们会形成 听、 、 、 、 、 说 读 写 译 五种 能力 , 而阅读是这五种能力 中公认的最稳定 、 最持久 的模式。也就 是说 ,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中 , 虽然可 以运用刚学到的一 些技能 , 比如可以用学到 的外语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 但是学习第
读, 一个尚未被下面的内容确认或否认的认知体系就被唤醒了。所 以说 , 研究认知体系理论 , 并将其应用在阅读 中, 能够大大促进对阅 读机制的 了解和利用。 22 内容认知体系在第二语 言阅读 中的影响 . 研究者已经证实认知体系是有多种类型的, 内容认知体系 , 包括 形式认知体系和语言学认知体系等, 其中内容认知体系是影响第二 语言阅读 的重要因素 。它指的是读者对于文化背景或者是世界的 了解 , 者在 阅读的过程 中, 读 借助 内容认知体系来 比较文化。关于
2 母语和第二语言 阅读在 文化 因素上 的异 同 由于文化差异 ,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在阅读上存在着很 多的不
练 。在实验 的过程中 , 要求每个人来阅读两篇文章, 一篇是关于伊 斯兰教 , 一篇则是关于天主教 的。这两篇文章在修辞格式上 , 一般 是选择不为人所熟悉 或者是组织结构十分严谨 的。在所有参与实 验的人 阅读完文章之后 , 让他们来做选择题 , 并且尽 可能 的将文章 内容默写 出来。然后将他们的表现和成绩进行分析 和汇总。实验 结果表 明, 认知体系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影响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对所阅读的文本越熟悉 , 文章的内容是与 其民族 的文化特征相类似时 , 那么他们在用第二语言进行 阅读时 , 理解文章 内容就更为容易 , 记忆也更为迅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 研究者们还发现内容认知体 系与其他类型 的认知体系对理解和记

儿童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对比分析

儿童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对比分析

儿童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对比分析作者:崔文娟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2010年第09期摘要:本文认为儿童语言获得除受到生理基础、语言环境、认知发展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同时还在获取外部世界的知识。

而第二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儿童母语习得的基础上,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前提下,而多数情况下又是在脱离目地语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

因此,本文以理论作为二者的分析基础来说明为什么儿童学习母语比学习第二外语容易。

关键词:儿童母语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知识;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86-03儿童语言早期获得的状况不仅是儿童早期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性适应能力及交往能力发展程度的体现,而且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有深远影响。

研究此问题,不仅有利于更深入的认识儿童语言获得,也有利于为儿童语言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有所启迪和帮助。

因此,本文通过对儿童母语习得及第二语习得的各自理论作为分析基础来说明为什么儿童学习母语比学习第二外语容易。

一、儿童母语习得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1-6岁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然获得的,即语言获得。

儿童语言获得包括儿童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研究和事实表明,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4岁左右,在正常情况下不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母语的听说能力,其发展速度是其它复杂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可比拟的。

对此,各国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

(一)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E. H.Lenneberg)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提出自然成熟说(1967),认为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因此语言获得必然有一个关键期,约从2岁开始到青春期(11、12岁)为止。

在这一时期,儿童逐渐地把部分功能分配给大脑的一侧,把其他的功能分配给大脑的另一侧,其中当然包括语言功能(李哲,2006)。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
维普资讯
第 4期
20 0 6年 8月
象首
EDUCAT| oNAL I NNO V ATI oN
No4 .
Au u t 2 0 g s, 0 6
母 语 和 第 二 语 言 阅 读 的 文 化 差 异 与 认 知 体 系
窦 荣 燕
( 华亭 县 第 一 中 学 甘 肃 平 凉 74 0) 4 10
语 言和 教 育 背景 等 。 文 将 探 讨 母 语 阅读 与 第 二 语 言 阅读 本 的异 同 , 其 是 在 文 化 因素 方 面 : 容 ( 背 景 知 识 ) 知 尤 内 即 认
而 属 于 文 化 的事 物 和 现 象 对 人 的 作 用 , 常 因 文 化 不 同而 则
大相径庭。 3商 业和 高科 技 环 境 中 的语 言 特 点 .
2人 类 较 高层 次 冲动 的 差 异 .
人 不 满 足 于 生 理 的 冲 动 和 物 理 的 环境 , 还 体 现 在 人 这 类 对 真 理 , 死 , 人 , 体 等 等关 键 概 念 所 具 有 的强 烈 兴 生 个 集
趣 。 们 希 望 知道 人 生 的意 义 , 望 知道 什 么 是 对 的 , 该 人 希 应 为 之 奋 斗 , 么 是错 的 , 与 之 斗 争 。 属 于 生理 , 什 要 自然 的事 物 和 现 象 常 在 不 同的 文 化 人 心 中激 起 相 同 或相 似 的反 应 ,
体 系(c e a, sh m )形式 ( 即文章的) 认知体 系、 语言学( 或语言)
认 知 体 系 等 。 尽 管 这 一 领 域 的 研 究 需 要 包 含 大 量 文 学 知 识 , 此 处 又 不 可 能 完 全 谈 到 , 本 人 仍 希 望 本 文 的 讨 论 而 但

基于认知心理视角中的中英二语课堂母语文化迁移应用对比研究资料.

基于认知心理视角中的中英二语课堂母语文化迁移应用对比研究资料.
学者的眼光放在了拓展研究国外二语写作的研究方面。如王立非、孙晓 坤于 2005 在《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的现状与取向》重点研究了国外二语写作 的过程教学法里的写作四个阶段:“写前准备、写作、修改和润色”。与国内 “应试、套模板做法”有别的是,英美各国的课堂表现是写前让学生多说、 自由说,学生之间互相评改,老师只是选择性地点拨且对内容精要评价,并 不会对分。同时,研究发现了一种“失衡”现象:非英语国家的外语教学研 究者关注和研究成果都不如英语国家,因此我也发现较新、较系统地研究不 足,这是不利于国际交识对二语影响比较大,因为二语学习也是一 个信息再加工的过程,这就必然在加工思考的过程里受到母语惯性的影响, 于是二语写作具有了“双语特征”。
而 2012 年王辉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的文章里 立足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情况研究,提出教学时可以采用“平衡对语 际共性和异性的讲解”,要“及时注意和尽早克服 Chinglish”,即减少汉味 增加原汁原味;为此我们还应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翻译兴趣,建立以学习者 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促使研究的关注点结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 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同年,张欣欣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 移的认知阐释》阐述了“语言、心理和社会文化”对母语迁移的认知,提出 “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重新建构能力”。
1
世纪 50 年代末盛行“心智主义”,“内在论”强调了遗传的因素,认为学习 可以是更新知识储存、重构架构和不断发展的,故而降低甚至否认了母语对 二语学习的影响,这是片面的;而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对比分析假说”采 用母语和二语对比异同点来预测学生错误,夸大了母语负迁移弊端,后来被 以两种语言的标准和偏差为研究对象的“错误分析”理论代替。自此后,“认 知心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为它发现并肯定了母语 对二语学习的双面影响,既利用母语的文化、思维,也重视对比两种语言的 异同而降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所以,认知心理学的优点是强调了主体的认 知主动性,客观看到了语言学习效果受母语之外其他诸多因素影响的实际情 况,并肯定了二语学习的意义——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共同发展 进步。 2.国内相关研究: (1)国内文献研究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母语习得对二语习得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母语习得对二语习得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母语习得对二语习得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古丽扎达·库尔曼别克来源:《卷宗》2017年第35期摘要:本文根据Brown等学者对比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对比孩童习得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和成年人习得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对Brown(2001)归纳的三种对比类型进行了分说明,关于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存在差异的大部分讨论,主要是语言习得是否有一个关键期问题。

通过对国外国内学者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的异同及其影响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二语习得;影响1 前言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易习得的知识技能系统之一。

人们在刚出生的时候语言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四五年之后,只要大脑是正常的,就学会了母语的全部基本语法和音位结构,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进行正常的交际。

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常常感到费力烦神,所达到的最终水平也相差很大,几乎难达到母语的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以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人们在习得各种语言成分时,是否遵循一定的顺序,即学习者是否是先习得,再习得然后习得3)习得者的语言输入对习得过程的影响;4)目的语中的有关社会文化因素是如何习得的;5)习得者的个人差异,如年龄、智力、动机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6)习得者语言输出中的错误的特征和意义。

下面将对一语习得影响二语习得的研究方面做简单地综述。

2 国外对一语习得影响二语习得的研究,具体如下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对比的理论基础:Brown 2001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认知、生理、和语言学等理论为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对比提供里理论基础。

Brown归纳总结出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三种对比类型,1.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语言习得有一个生物时间表,它就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语言习得就会困难。

2.神经学理论:Lenneberg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认为大脑功能在青春期就完成了。

语言文化论文: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

语言文化论文: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

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一、概述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

而早在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提出任一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干扰或效应。

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关于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语言迁移(transfer)等二语习得理论不断出现。

一直到 21 世纪初,以 Cook 为主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Cook 指出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有三种形式: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

通过研究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可以有助于多语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和提高多语运用能力。

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同异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在习得顺序、习得环境、习得动机等很多方面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者也有共性,语言研究者在对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研究上也存在理论异同。

(一)母语习得母语是指语言习得者从出生起开始接触并习得的第一语言。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母语在大脑中习得过程是:语言刺激-语言神经反应-语言强化-形成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母语习得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特定语言符号或音源对大脑语言神经的刺激能够发出相应的语言反应。

从行为主义观点看来,语言的习得主要靠语言源的输入刺激和语言神经的吸收输出,但是母语习得者在最初输出的不是输入语言的全部,有的只输出10%,并且表示抽象概念、感情的体验是无法直接刺激语言神经。

所以行为主义认为母语习得在大脑中只是以语言神经的吸收和输出理论是有局限性的。

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天生主义学家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天生带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这套机制里语言习得者遵循着母语的普遍语法法则去完善母语习得。

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探究

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探究

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探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职生母语程度差异与二语习得效果比较研究,认为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中的写作影响较大,对二语视听说的学习效果影响较小。

高职生的认知表征多呈现视觉型特征,对二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母语目的语二语习得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语言二语习得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语言的普遍性与二语习得不可分割,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任何一个正在学习语言的人,都会对语言普遍性有一些了解,一旦开始了二语习得,他就会把在母语中获得的语言普遍性应用到学习中。

这样能增加他对目标语的理解,促进二语习得。

然而,除了语言本身具有的共性以外,语言习得者自身的差异,也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语言习得者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诸多个体因素中,母语程度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一、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对于已经掌握了某一语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二语习得者来说,目的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知识的影响。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母语中已有的这方面知识也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影响二语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

这种影响称为二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一般认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有两种: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

结构因素包括语言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如语音、句法等;而非结构因素则是指语言以外的因素,如文化、价值观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素也会影响语言的迁移,如学习者的年龄、对语境的了解程度、语言的共同性、语言距离(语际之间的相似程度)、类型性、标记性等。

还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语言水平、心理类型也都会影响语言迁移。

二、母语学习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因素(一)学习动机的差异其一,婴幼儿阶段,人对语言信号的刺激颇为敏感并能轻易获得所接触的语言。

之后,人的语言获得能力呈现下降趋势。

二语习得多从小学、初中开始,较母语习得产生的时间晚了许多。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高伟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摘要]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着异同。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二者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习得者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内容以及习得环境等几方面,并对此进行讨论。

最后,针对调查结果,对我国儿童早期外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儿童母语习得儿童二语习得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65-02引言本族语和母语通称为第一语言,是儿童出生后不久便开始习得并掌握的那种语言。

在多数情况下,第一语言就是母语,但也有的人的第一语言并不是母语。

第二语言是泛指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会的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指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今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成果。

关于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存在差异的大部分讨论,主要是语言习得是否有一个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有一个生物时间表,这一时间表就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

在这一时间表内,语言习得会很容易。

过了这一时间表,语言习得就会变得困难起来。

许多二语习得研究者都持这种观点如Scovel(1988),long(1990),Johnson(1992),Patkowski(1990)和Thompson(1991)等。

这些研究者普遍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是在青春期前后,超过了这一时期,就不太有可能有像母语一样纯正的口音。

这种观点导致人们认为超过了十二三岁的年龄,就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一、实验研究(一)研究目的为了了解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做了研究。

(二)实验设计和过程1.实验对象的选择。

因本次调查实验需要通过回忆进行,所以,我们选择的受试者是大学非英语专业,第二语言是英语的,韩国语专业的大二学生。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习得 和学 习是两个不 同的过 程 ,习得 的过程通常 是利用
母语 完成 知识 与技 能的获得 ;而学习则是 针对外语或 者第二
语 言的学习过 程 。 学 习是一种有 明显 目的性 、 有意识 的短期 的
紧密联 系的两 个重 要环节 , 而随着刺激 的激烈 , 反应 的速度加 快, 采取 的行为也随着增强 , 这便形成 了二语 习得 的行为主义
教书育人・ 高教 论 坛 2 0 1 5 1 0 5 8 9
用 的影响在母语与二语 习得 的研究 中十分常见 ,母语 语言习
对于 目的语 的认 知程 度需 要依 赖 学生对母 语思 维 的领 悟程
惯 迁移 到二语 习得 的过程 中也会 形成 正迁 移 和负迁 移 的作 用, 所 以在二语 习得过程 中, 要能够扬 长避短 , 发挥母语对 二 语 习得 的正迁移 , 克服母语对二语 习得 的负迁移 。
语语言环境 , 在正式 的课堂学 习环境下完成 习得过程。
母 语 习得 与 二语 习得
通常认 为 , 本 民族语言是人 的母语 , 第 二语 言则是在母语 以后 获得 的另一种语言 。 在实 际的研究 活动 中, 应 当将第 二语
言和外语 进行 有效 的区分 ,因为第二语言 习得 通常是在 目标 语语 言环境 中开展 , 而外语 的学习则是 在非 目标语 语言环 境
中开展。

母 语 习得和 第 二语 言 习得理 论
1 行 为主 义
行为主义最早被美国心理学家沃森提出,他以行为主义
心理 学理论为依据 , 对语 言习得 理论进行 了深入 的研究 , 认为
1 习得与学习

语 言行 为带有 先天性的性质 ,是 由一 系列 的活动对语言思维

汉语作为母语与第二语言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汉语作为母语与第二语言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有 质 疑 。但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来 看 ,汉 语 母 语 教 育 有 着 久 远 的 此 来 考 察 汉 语 作 为 母 语 和 第 二 语 言 课 程 的 目标 ,其 共 性 是 历 史 和 极 为丰 富 的 传 统 , 语 文 单 独 设 科 也 已历 经 一 个 多世 很 明显 的 。 纪 。 而 古 代 个 别 时 期 尽 管 有 过 零 星 的 汉 语 作 为第 二 语 言 的
关 于 “内容 ” , 一 方 面 , 课 程 标 准 提 出 了 “ 知 识 与 能
教 学 实 践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 学科 还 是 新 中 力 ” 要 求 ,通 用 大 纲 也 把 “ 语 言 知 识 ”和 “ 语言技 能 ”同
国建立 以后才 发展起来 的, 因而完全 可 以借鉴 母语教育 的 时 列 为 课 程 目标 。 “ 听 、 说 、 读 、写 一般 被 称 为 四 项 语 言
成 功经 验 ,促进 教学 效 果 的提 高 。
技 能。 , ,【 在 课 程 标 准 ( 包
被誉 为 “ 现 代 课 程 理 论 之 父 ” 的 美 国 教 育 家 泰 勒 认 括 听和 说 ) 、 “ 阅 读 ”和 “ 写 作 ” , 都有 “ 综合性 学习 ” 为 ,课 程 与 教 学 的 基 本 原 理 是 围 绕 4 个 中心 问题 运 转 的 ,而 的 目标与 内容 ;与此相仿 ,通用大纲 “ 各 等级所描述 的语 “ 我 们 如 果要 系 统 地 、 理 智 地 研 究 某 一 教 学 计划 ,首 先 必 言技 能包括对 综合技 能的运用 ,以及对 听、说 、读 、写各 须 确 定 所 要 达 到 的 各种 教 育 目标 。 ”Ⅲ汉 语 作 为 母 语 和 第 二 单 项 技 能 的 分 级 要 求 ” 。 另 一 方 面 , 课 程 标 准 还 阐 述 了 语 言 课 程 的 目标 在 各 自的 课 程 标 准 或 大 纲 中 都 有 系 统 的 阐 隋感态度 与价 值观 ” 目标,通用大 纲也相应提 出了 “ 情 述 , 它 们 既 有 基 于 同 一 目 的语 — — 汉 语 的 共 性 特 征 , 在 很 感 策 略 ”和 “ 文 化 意 识 ” 。 表 述 略 有 差 异 ,其 实 质 则 基 本 多 方 面 也 存 在 着 差 异 。 对 两 者 的 异 同 进 行 比较 , 分 析 差 异 相 同 。 产 生 的原 因 , 可 以 凸显 各 自 的特 点 , 明 确 目标 定 位 , 也 能 与上述 “ 认 知 能 力 ”和 “ 情意性 向”两类 “ 内容 ”目 汲 取 两 种 课程 与 教 学 理 论 的 长 处 , 指 导 教 学 实 践 。笔 者 主 标 并 行 的 , 是对 课 程 “ 行 为 ”性 的认 识 。 课 程 标 准 从 “ 过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阅读能力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公认的最稳定、最持久的模式。

换言之,学习者虽然可以运用刚学得的技能,但更多地是运用现有的能力水平去理解文本。

无论是在母语还是第二语言的语境中,阅读都包含读者、文本和读者与文本间的互动等内容,尽管母语的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国语阅读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重要基本因素,但是其阅读过程差异很大。

引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有没有两个并行发挥作用的认识过程,或着有没有同时适应两种语言的处理策略。

尽管人们有这些兴趣点,但是由于第二语言阅读的研究与母语的阅读相关意义不大,前者甚至被一些人简单地视为后者的自然派生,对第二语言阅读的研究经常被排除在外。

例如,第二语言的阅读时常被视为用母语进行同样任务的一个较慢的版本而已。

这种理解意味着第二语言任务无非是以一种行为模式取代另一种行为模式。

我们不仅要明确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还有许多不同因素在起作用,大量复杂的变量使对这两种语言的处理差异很大。

因为大量的复杂变量使母语的阅读过程基本上难以观察,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上需要努力了解学生的阅读行为并能够帮助他们理解那些行为。

既然这些因素会影响第二语言语境中的阅读,教师就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其读者的文化、语言和教育背景等。

本文将探讨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阅读的异同,尤其是在文化因素方面:内容(即背景知识)认知体系(schema),形式(即文章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

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包含大量文学知识,而此处又不可能完全谈到,但本人仍希望本文的讨论能为读者提供了解这一领域的一个视角。

认知体系的类型让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认知体系的概含。

Widdowson把认知体系(schemas,或schema)描述为“cognitive constructs which allow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 long-term memory(1983)即能对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体系。

王心一浅谈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及学习策略

王心一浅谈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及学习策略

浅谈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及学习策略王心一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乔姆斯基60年代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后来发展成普遍语法(UG)。

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语言学家分别从横断面和纵深面克里奥语输入与输出、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普通语法等一一进行研究,并提出各种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模式。

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各种有关语言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对比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探讨提高中学英语听说能力的条件,并进而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总结多年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教学策略,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习得差异学习策略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产物,而语言是人类大脑的科学,以此类推,对语言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心理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神经、认知科学的出现,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乐可以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入手。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都是针对语言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动机效果因素或教学法的(吴潜龙2000:290),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心理语言学的作用,特别是没有从当代认知心理学所重视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两方面进行研究(P、Skehan1998:197)。

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各种有关语言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对比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探讨提高中学英语听说能力的条件,并进而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总结多年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教学策略,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有一些相识之处,青少年或承认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则是儿童在第一语言学习过程所不存在的。

人们认识到,当成人过了习得语言的关键时期——正如某些语言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某语言官能已失去了灵活性,以至于难于学习一门新语言的特征,因而,无论习得环境多么优越,没有多少成人似乎能在第二语言的各个方面达到本族语的精通程度,尤其是语言方面,因此,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程度,以次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对比二语与母语的神经学习差异

对比二语与母语的神经学习差异

对比二语与母语的神经学习差异二语学习是指一个人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相对于母语学习,二语学习涉及到不同的神经学习差异。

本文将探讨二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之间的神经学习差异。

首先,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婴儿时期就开始接触母语,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语言。

这种学习方式与大脑的神经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脑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这些连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

这种神经发展过程使得母语学习者能够更自然地使用语言,几乎不需要思考。

相比之下,二语学习者通常是在成年时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

成年人的大脑已经发育完全,神经连接的形成和加强相对较难。

因此,相对于母语学习者,二语学习者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学习第二语言。

他们需要通过学习语法规则、词汇记忆等方式来掌握语言。

这种认知努力是由于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加所致。

此外,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还需要面对一定的语音和语调差异。

研究发现,母语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音和语调时,大脑中的听觉皮层和运动皮层会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发音新的语音和语调。

然而,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由于母语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在语音和语调上遇到困难。

这是因为母语学习者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音和语调模式,这些模式可能会干扰他们对新的语音和语调的理解和发音。

此外,二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方面也面临着挑战。

研究表明,母语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词汇时,大脑中的海马体和杏仁核等结构会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结构帮助母语学习者将新的词汇与其相关的语境和情感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记忆和使用这些词汇。

然而,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由于他们对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不够熟悉,他们可能会在词汇学习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应用来巩固新的词汇。

总之,二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神经学习差异。

二语学习者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学习第二语言,他们可能会在语音、语调和词汇学习方面遇到困难。

然而,通过积极的学习和练习,他们仍然可以达到与母语学习者相当的语言水平。

汉语作为母语与第二语言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汉语作为母语与第二语言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汉语作为母语与第二语言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汉语作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目标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语言学习目标的角度,分析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汉语学习上的差异,并探讨如何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母语者的语言目标一般而言,母语者对于汉语的学习目标是不需要额外制定过多的计划的。

他们通常能更加自然、流畅地运用汉语。

他们的语言学习也更加有针对性。

然而,他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对于母语者来说,他们的语言错误通常更难以被纠正。

他们可能更加依赖语感,对于语言规则也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母语者需要注意巩固语言基础,避免学习偏差。

母语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利用汉语的阅读能力来学习。

而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可能就需要更多的加强。

非母语者的语言目标在母语者的基础上,非母语者的语言目标有时需要额外制定。

他们通常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追赶母语者或者达到特定的语言使用能力。

因此,在学习汉语时,他们的重点会更加突出,可能会优先考虑听说能力的训练。

在应用场景方面,非母语者的语言目标会更加具体。

例如,商务汉语课程需要强调商务用语、商业文化和商业类话题等,而旅游汉语课程则需要强调与旅游相关的使用场景。

非母语者在语言学习方面也需要注意自己的口音问题。

因为母语影响,非母语者的汉语发音有时候存在些许偏差,而这些偏差可能会对交际造成影响。

如何制定课程目标在制定汉语作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课程目标时,需要参照上述的差异,分别考虑。

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课程目标通过课程描述,让学生明确课程目标。

例如,商务汉语课程中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应用商务用语进行商务交流。

2.达到可量化的效果对于非母语者来说,课程效果是关键。

因此,要确保所制定的课程目标是可以量化的,以方便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例如,通过设定水平考试,评估学生是否有所进步。

3.注重实践操作汉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语言。

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也需要重视实践操作。

例如,在口语训练中,可以加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应用技巧。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母语者在猜词过程中的差异研究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母语者在猜词过程中的差异研究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母语者在猜词过程中的差异研究
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数量不断增加,因此研究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的差异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猜词过程中,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的差异。

猜词是指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一个未知词语的意思。

汉语母语者通常能够根据丰富的语言经验和语感来准确猜测词语的意义。

然而,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语言经验,往往在猜词过程中遇到困难。

首先,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猜词时可能受到语法和词汇知识的限制。

汉语的语法结构复杂多变,学习者往往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规则和词汇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

相比之下,母语者能够更快地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测词语的含义,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语法和词汇知识。

其次,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在猜词时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词语的意义往往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和理解汉语文化背景是猜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了解有限,他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一些与特定文化背景相关的词语。

最后,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猜词时可能面临语音和发音的困难。

汉语是一个声调语言,声调的变化可以改变词语的意义。

学习者可能会在猜测词语的意义时出现声调错误或发音不准确的情况,导致理解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母语者在猜词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异。

学习者可能受到语法和词汇知识的限制,面临文化差异的挑战,以及语音和发音的困扰。

为了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词汇理解能力,教育者应该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加强对汉语文化的介绍,并提供相关的听力和口语练习,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论文

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论文

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论文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论文一、概述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

而早在 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提出任一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干扰或效应。

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关于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语言迁移(transfer)等二语习得理论不断出现。

一直到21 世纪初,以Cook 为主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Cook 指出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有三种形式: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

通过研究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可以有助于多语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和提高多语运用能力。

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同异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在习得顺序、习得环境、习得动机等很多方面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者也有共性,语言研究者在对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研究上也存在理论异同。

(一)母语习得母语是指语言习得者从出生起开始接触并习得的第一语言。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母语在大脑中习得过程是:语言刺激-语言神经反应-语言强化-形成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母语习得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特定语言符号或音源对大脑语言神经的刺激能够发出相应的语言反应。

从行为主义观点看来,语言的习得主要靠语言源的输入刺激和语言神经的吸收输出,但是母语习得者在最初输出的不是输入语言的全部,有的只输出10%,并且表示抽象概念、感情的体验是无法直接刺激语言神经。

所以行为主义认为母语习得在大脑中只是以语言神经的吸收和输出理论是有局限性的。

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天生主义学家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天生带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这套机制里语言习得者遵循着母语的普遍语法法则去完善母语习得。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摘要】本文探讨了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在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方面的差异。

首先介绍了文化差异对语言阅读的影响以及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重要性。

然后分析了母语阅读和第二语言阅读在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两者认知体系的对比。

接着讨论了文化差异对第二语言阅读理解的挑战,并探究了跨文化阅读的发展和启示。

结论部分强调了多语言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促进跨文化理解的意义,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和认知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跨文化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阅读、文化差异、认知体系、挑战、跨文化理解、多语言阅读、发展方向、研究建议1. 引言1.1 文化差异对语言阅读的影响文化差异在语言阅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种语言背后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元素会影响到人们对文字和语言的理解和解读。

在一些文化中,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可能会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

了解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对于有效地阅读和理解文本至关重要。

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文本内容上,还体现在语法结构、语言习惯等方面。

对于母语阅读者来说,他们对自己文化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更为熟悉,因此更容易把握文本的含义。

而对于第二语言阅读者来说,他们需要积极学习和了解新语言中的文化元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语言。

文化差异对语言阅读的影响不可忽视,只有深入了解并尊重每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2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重要性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母语是一个人的文化基础,掌握母语阅读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母语阅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方式。

通过母语阅读,人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加深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了解。

母语文化与大学生二语写作中的错误相互关系分析及对策

母语文化与大学生二语写作中的错误相互关系分析及对策

母语⽂化与⼤学⽣⼆语写作中的错误相互关系分析及对策关于母语⽂化与⼤学⽣⼆语写作中的错误相互关系分析及对策 [论⽂摘要]以⾼校⾮专业学⽣的英语作⽂中频繁出现的错误为对象,分析、探讨这些问题类型及产⽣原因,指出中国⼤学⽣英语习作中出现的错误⼤部分是由母语、习惯的⼲扰造成的,即母语策略对⼆语习得,尤其是⼆语写作产⽣的负迁移不容忽视。

由此认为⼤学英语写作教学应加强⽬的语⽂化意识和思维⽅式的培养,减少汉语语⾔习惯对⼆语写作的⼲扰。

[论⽂关键词]母语⽂化;⼆语写作;⽂化意识;负迁移 近年来,有关母语与⼆语写作相互关系的研究⽇趋增多,也取得相当⼤的成果。

如张⽂涛(2003)认为受本族语结构⼲扰所造成的语⾔错误是相对显著的,母语的负迁移作⽤不容忽视。

蒋平(2001)指出负迁移不仅发⽣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诸如母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概念⽅⾯,也H{现在⽂化习惯和思维模式上。

Kaplan(1966)认为母语⽂化思维和知识会影响到⼆语学习者的写作语篇的组织⽅式。

王⽴⾮、⽂秋芳(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汉语⽔平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路径对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平产⽣影响。

严⽴东(2004)认为研究者对各种错误的揭⽰和描述不仅促进了错误分析既作为理论⼜作为⽅法的双向研究,⽽且对⼆语习得和教学有重要的启⽰作⽤。

不过,上述研究对中国⼤学⽣英语写作中因母语⽂化的影响⽽出现的错误类型及原因,阐述不多、分析简略。

本⽂拟就⼤学⽣英语作⽂中汉语语⾔习惯和思维⽅式⼲扰的具体类型和原因进⾏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策略。

⼀、错误类型 英语语⾔能⼒有四种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

其中写作能⼒处于第四层次,是前i种能⼒的升华、提⾼,其重要性不青⽽喻,⼤学英语写作⼀直是各级考试的必考题型。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来说,在⼤学本科阶段,通过两年的英语学习,他们应具备⼀定的听、说、读、写能⼒,达到⼤学⼤纲规定的要求。

具体量化到考试类型,⼤学本科毕业⽣应能通过CET-4和CET-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1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 月Journal of N orthwest Sci 2T 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 orestr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 3N o. 1Ja n. 2003母语和第二语言认知差异的时差性研究屈社明(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宝鸡721007摘要: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母语语言信息输入到大脑的时间与个体习得语言的关键期相吻合,有助于母语信息网络在大脑中的构建。

而第二语言信息滞后进入大脑,错过了这一关键时期难以构建语言信息网络,因此,语言信息网络能否构建是语言信息能否自然输出的关键。

正是语言信息输入的时差性导致了不同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不平衡性,从而造成了个体在两种语言认知上的差异性。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时差性;语言信息网络;认知差异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3 01-0123-04而第二语言无法借助或只能部分借助这种语言习得冃U 言个体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个体对母语的习得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能达到自动无意识”的程度,而对第二语言的认知很难达到这种程度。

尽管有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也能达到相当程度的程序化,但是他们却很难达到完全自动无意识的境界。

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

以往对此现象的解释偏向于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差异论。

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不同。

对相当一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使用和接触第二语言的机会十分有限,也就是说他们可被输入的信息量少。

但是,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文化氛围中生活一段时间,情况又怎么样?事实证明,他们对第二语言的认知程度仍然没有对母语的认知程度高。

(2个体差异说。

对母语习得者而言,掌握母语和使用母语是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不存在动力问题。

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则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并因人而异。

(3天生语言习得机制论。

有些研究者认为,母语习得依赖学习者大脑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机制。

以上三种看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了个体对两种不同语言认知的差异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不同语言信息输入的时差性将导致不同语言信息网络在大脑中构建的不平衡性,从而促使个体在两种语言认知上的差异性。

一、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加工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研究两种不同语言的认知差异开辟了新的视野。

该理论认为,人的加工过程就是对外部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怎样存储、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该过程可简单图示如下:信息输入f记忆产生f信息输出这一模式告诉人们,输入和输出是以记忆为中心的。

输入是为了记忆,记忆是为了输出。

记忆是架设在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一座桥梁。

记忆是个体通(In formation Bank。

过输入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库”输出(export就是从信息库中提取信息,就是选择收稿日期:2002205206作者简介:屈社明(1966-,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心理问题。

(selecti ng和组合(s orti ng信息。

输出是信息输入产统,这些系统都与人类的行为相对应。

他们通过长长的纤维束连接,广泛地分布于大脑各部,主导着人类个体的行为。

言语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也受大脑某一系统控制。

控制言语行为的系统有非常复杂的活动机制。

这些系统有左半球(对多数人而言额叶的布洛卡区(Broca ' s Area颞叶上回的威尔克区(Wernick ' Ar S a项一枕叶的角回(Angular G yrus。

这些系统布满了各种脑语言细胞。

这些细生的最终结果,也是人脑对信息处理的最终产品。

输出的质量和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输入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取决于信息在记忆结构中储存的系统性。

记忆在信息处理模型中居核心地位。

关于这一点,Heri ng于1870年在维也纳科学院演讲中曾做过精辟的论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和我们是什么,似乎都和记忆有关:我们的思想和概念是它的成品,我们日常的感知、思维和活动都来自于这个源头,记忆把我们生存的无数现象集合成一个整体。

没有物质引力把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原子维系在一起,我们的身体就会散落为尘埃;没有记忆的结合和统一的力量,[1]我们的意识就会顷刻瓦解为碎片。

可见,记忆的功胞的功能就是接受来自外界感官刺激的语言信息并与这些信息相互作用,将语言信息植根”于这些区域,为语言信息网络的形成做好准备。

大脑具有吸收语言信息的系统,为大脑进一步加工语言信息奠定了生物基础。

如果大脑对语言信息只吸收不加工,语言信息仍难以输出。

所以大脑还要加工语言信息。

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并不是语言信息在大脑穿梭而过即完成加工。

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个体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就没有那么难了。

至少一生可以学得好几种语言。

事实上,人类在掌握了母语后再习得第二语言,发现异常艰难。

这说明,个体对第二语言的认知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观察和研究表明,个体能否成功地习得一种语言,主要取决于个体能否在大脑构建这种语言的信息网络。

所以,个体对语言在大脑的认知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在大脑构建语言信息网络的过程。

这里的语言信息网络,亦称认知图式或记忆结构。

它是指信息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根植于大脑而形成的一种能自动处理语言信息的机制。

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并不是随意的。

我们不能说,给个体大脑输入一定的信息量,语言信息的网络很快就能自动形成。

因为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也与大脑发育的旺盛期有关。

当代脑科学研究揭示,人的一生中有一段比较固定的时期更易习得语言。

这段时期是个体大脑发育的旺盛期,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Crit 2ical Period。

错过了这一段时期,一般很难习得完美能是不可忽视的。

科学研究已经揭示,每一个记忆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习得(编码,另一个是信息在以后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程度在于信息编码的系统性。

杂乱无章的信息堆积只能使信息输出受阻。

而系统性的编码则有助于个体对记忆中信息提取的自动化。

所以,研究信息在记忆结构中的编码尤为重要。

具体到语言认知,语言信息通过感官刺激(视觉、听觉等进入大脑,大脑对这些语言信息接受、分析、加工、编码,产生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然后再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输出。

研究表明,不同语言信息输出的程度和质量存在着很大差异。

例如,用母语交流时,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用第二语言,比如英语交流时,总是吞吞吐吐。

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地从大脑记忆库中搜索表达时所需的词汇或语法规则,但很难获得母语般的熟练。

用第二语言交流和用母语交流存在差异的症结何在?要回答这一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个体对任何语言认知是十分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运作过程。

这里的生理因素是指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大脑,大脑是语言产生的生理和生物基础。

另外,任何语言信息不通过加工,输出就不可能。

所以,必须研究个体记忆结构或心理结构。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切地了解语言信息在大脑中是怎样运作,以及语言信息网络在大脑中是怎样构建的。

从神经角度看,人类个体在大脑发育健全的情况下具有习得和学得语言的能力。

这主要归功于人类个体具有接受、加工、理解、分析语言信息的生理和生物基础大脑。

大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体,它由无数脑细胞组成。

脑细胞之间具有很多系的母语。

因为这个时期内,脑语言细胞正值年轻”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当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最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活性高,包容性大,可塑性强,灵敏度高,对外界感观刺激的语言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能快速地摄入语言信息并与之发生生化反应,将语言信息所携带的信息点,如词法、句法、章法、文法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牢牢地吸附在自己身上。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输入和累积,这些区域就会有大量的信息沉淀。

沉淀的信息会以一种特别复杂的方式形成认知图式或语言信息网络。

语言信息网络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形成的?不同的专家对此看法不一。

Chomsky 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缩写为LAD。

外界提供给儿童原始材料,经过获得装置进行加工,儿童由此获得语言中的语法规则,并能转换成他们内在的语法体系。

正是由于LAD的存在,才使婴儿只需听到有限的句子,就能理解他们从未听到的句子并[2]能创造出大量的新句子。

Anders on与Chomsky的的持久性。

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在大脑完成后,就伴随个体一生,个体时刻使用这一网络自动处理语言信息。

二、不同语言信息输入的时差性前文已述,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最佳时期应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那么大脑发育关键期的最佳年龄段应该是什么时候?对此颇有异议。

Lenn erberg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将这段时期与大脑的侧化期(Laternalization等同起来。

所谓侧化期就是大脑的语言功能在大脑左侧建立起来的过程。

在这段时期内,大脑还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可塑性。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大脑受损伤或手术后很快就能自行恢复起来,很少出现语言障碍问题。

这是因为儿童的大脑侧化期还没有结束,大脑的语言功能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具有恢复性和可再造性。

而成年人的情况就不同了,一旦左脑受到损伤,就会出现语言障碍,甚至永久性失去语言能力。

Lenn erberg由此推[7]断,关键期大约在12〜13岁时结束。

不论这一推看法有所不同。

Anders on认为,人的大脑具有统一的整体结构,语言习得实际上是整体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

语言认知在大脑运作要经历从陈述性知识、知识编辑向程序性知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陈述性阶段,新的信息被看成是陈述性的事实,并以新的知识单位储存在大脑的语义网络中。

知识编辑阶段,大脑中的新知识单位与已有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知识单位在知识网络中的组织结构决定了知识的提取和信息处理的效率高低。

也就是说,大脑将有关的信息编辑”成效率更高的信息组。

最后阶段是自动无意识阶段,大脑通过知识编辑产生了一个操作方案,它依然需要对产生过程进行调整,并将其推广到其它条件下运作。

Barry Mclaughlin则认为,语言信息输入到大脑,存在于大断正确与否,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应该在关键时期内。

在关键时期内,个体有能力学好母语,也有能力学好第二语言,即在青春期之前,儿童能顺利习得或学得两种语言。

而在青春期后,大脑发育成熟,功能侧化完成,使得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失去了生理功能上的优势,因而很难获得母语般的熟练。

据此,我们可以比较分析一下母语和第二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时间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