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朱光潜作者简介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朱光潜 谈美 简介
朱光潜《谈美》简介《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目录: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三、谈人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德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附:建构马克思主义新美学的尝试精彩解读;《谈美书简》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与戏剧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某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等等。
高中作文 人物素材整理——朱光潜
素材整理:黄家惠2020年3月29日朱光潜档案: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曾有一个学生捧着书,小心翼翼地去请教朱光潜,朱光潜给这位学生写下了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这也是朱光潜一-直遵守的行为准则。
以淡泊名利的精神,潜心做着自己的事业,只求满足理想和志趣,不斤斤计较利害与得失。
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只瞄准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
也正因为如此,朱光潜才能留下那么多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思想深度极高的人物与文本为研译对象。
柳鸣九在书中这样谈到他的老师朱光潜,“他必须排除纷繁的世俗干扰与世俗诱惑,而为了使他瘦小的身子能扛得住这样永无间歇、艰难枯涩的精神劳作,他就从不间断地坚持打太极拳、跑步,尽管跑得那么手脚笨拙,姿态可笑......据他的家人回忆,直到他逝世前几天,他还手脚并用,亲自爬上楼,为他翻译的维柯著作查对一个注释。
必修四《谈美》导学案
《谈美》导学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1930年荣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历任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1962年,他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
曾经担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等职务。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美学拾穗集》等。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2.写作背景《谈美》写于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书中的精辟见解层出不穷,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他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一本不厚的小册子。
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二、品读探究1、作者如何解释美是什么?他举例说: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生长结构,而画家则看到它的气质、风韵,也就是“美感”。
这就是我们对待客观对“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通过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一棵古松的不同由此结出:美是无功利性的,是无用之用。
而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在于追求“无用”上。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欣赏的距离”?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语文必修4第二课雷雨简介
语文必修4第二课雷雨简介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语文必修4第二课雷雨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4第二课《雷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4第二课《雷雨》简介一、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等人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二、作者生平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其他1.(1)《谈美》的作者____________,晚年时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_”。
《谈美》全书共15个话题,全部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娓娓道来。
(2)朱光潜在《谈美》的末篇《_______________》中表达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光潜认为对待同一个事物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即以__________为最高目的的“___________的态度”,以___________为最高目的的“_____________的态度”和以___________为最高目的的“____________的态度”。
(4)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它不包含_______________,它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养成“美感的态度”,就要学会__________________,在审美过程中求得__________________。
2.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板桥集·题画·竹》)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选择题3.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4.“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一定的()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5.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A.心手相应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D.气韵生动6.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A.读B.悟C.观D.品7.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教部审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培优课件_16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 三封信”,作者自称是“通俗叙议”《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简》 相比,《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读。)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 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 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 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著作推荐
亚里士多德:《诗学》 黑格尔:《美学》三卷四册 席 勒:《审美教育书简》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 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 宗白华:《艺境》《美学散步》
THANK YOU
《谈美》
NTENT
3 选文欣赏 4 比较学习
朱 光 潜 (1897-1986) , 美 学 家 。 安 徽 桐 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 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 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 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毕生从事美学 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 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主要著作有《悲剧 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 史》、《谈美》等。
(朱自清语)。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 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
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 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 如何而决定。第一流文艺作品都必有高深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这句话本 来是不可辩驳的。但是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理抽出两个其他的 结论,第一个结论是题材的重要。所谓题材就是情节。他们以为有些情节 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第二个结 论就是文艺应含有道德的教训。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为转移,则 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
美学大师朱光潜
美学大师朱光潜---安徽桐城人人物介绍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
朱氏自幼接受父亲朱子香严格的私塾教育,十五岁开始就读于孔城高小[现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熟读古文及唐、宋诗奠定其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半年后考入桐城中学,在桐城中学朱氏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到国文教师潘季熏陶对中国旧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朱氏进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
入学后很快有考取了当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派送生资格,于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学习了英国语言与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其一生参与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期间受胡适五四白话文学运动影响,毅然决定放弃古文和文言文,改写白话文,不久即用白话文发表了其美学研究的处女作《无言之美》。
香港大学毕业后,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结识了吴淞中国公学的校长张东荪,并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到该校中学部教习英文课程,兼校刊《旬刊》的主编。
江浙战争中吴淞中国公学关闭,随即到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因而结识朱自清、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等好友。
后来决定离开春晖中学到上海刚成立立达学园,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宣言,并一方面筹办开明书局(出版作品皆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出版社)和杂志《一般》。
留学英法。
1925年,考取公费留英,到爱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等,毕业后至伦敦大学学院听莎士比亚课程,同时又在巴黎大学注册,对研究西方哲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
期间受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教授所讲授的艺术心理学啓发,起念写下了《文艺心理学》。
后又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并于1933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同时完成了其著作《悲剧心理学》。
在欧洲留学期间,朱氏经常由于公费不发,经济拮据,只得靠稿费维持生活。
朱氏为开明书局的《一般》撰稿,曾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该书反应了当时一些青年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
名著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知识点梳理
名著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知识点梳理一、作者简介朱光潜,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民国十四年(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
二、作品主题在信中,朱光潜先生如同一位挚友,与青年们交心长谈,情辞恳切,流露出朱先生对青年真切的希望与关怀。
书中谈论的内容虽各有不同,但作者希望青年学会生活,去领略人生趣味的意愿却是一致的。
不单单是青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书中涉及的一些话题不只是青年,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其实都在遭遇着。
三、艺术特色(一)文字简洁而意味隽永1.善于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作者在论述个人观点时,为了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特别注重修辞的使用。
比如《谈动》中,在讨论人内心中的“烦闷”时,作者以自己为例,写道:“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皈依自然,不当存有嗔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与爱;我景仰白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
”2.善于使用整齐的语句。
作者善于用整齐的语句表述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看法等。
解读朱光潜
一、朱光潜的生平简介
研究美学时间之长,问题之深 入,理论之系统,著述之丰富,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是无与伦 比的。他的美学思想有一个宏 大而丰富的内涵。他几乎批判 地研究了西方所有的重要美学 学派,最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 美学思想。
一、朱光潜的生平简介
他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的美学传统与艺术审美实 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加以创造性地 具体发挥,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朱光潜在1947年《“五四”以后的翻译文学》 一文中,提出了译者必备的三个条件
对外国文精通 对本国文精通 有文学修养
19
3、独特的翻译理论
后来(1979)他对上述提法有一些调整,但基本 思想未变:
精通所译原文那一国语言 精通原文所涉及的专科学问 精通本国语言
这“三个精通”是结合自己翻译的经验 与他人的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
14
2、有学术价值的翻译
注疏:为了便于大多数读者阅读和
理解,朱光潜在翻译西方美学名著时,不 仅对难懂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典故, 以及涉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事件人物等 ,都加以必要的注释,而且对许多重要的 问题和关键章节,时作疏解性的释义和提 纲挈领的述要,以提高读者研读文本的兴 致。
15
2、有学术价值的翻译
20
4、用翻译表达自己的思想
1949年是朱光潜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 转折点。纵观朱光潜的整个翻译历程,可 以明显发现,他的三百多万字译作,约百 分之九十都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 就是说,1949年以前,他虽然也从事翻译 ,但主要精力却放在自己研究和创造方面 ;而且1949年以后,他固然仍坚持学术研 究,但更多的精力却投入到翻译之中。
四、对后人的启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
❖ 3、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 我的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物的意 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物者亦深,
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 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
性。……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 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
《谈美》一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1、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 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我们 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 学的、美感的》
❖2、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 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 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 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名著导读《谈美》
作者简介:
❖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 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 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生前任北京大学 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 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 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 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 12、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 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 式。……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 陈的轨迹。……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 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古今大艺术家大半 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 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从心所 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 6、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 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 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灵魂在杰作中 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人教部审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培优课件_5
• 请概括这首诗歌描绘的意境 • 寂静凄清 • 是作者主观心态在外界环境的一个映照
课堂小结
• 审美的主体。客体 • “美”的内涵 • 美感的培养 • 美的移情作用
作业布置
• 描绘一幅你心中的美景。 100字左右,以描写为主
探究一
你觉得在生活中那些东西是美的?为什么?
探究二
审美的对象是什么? 主体 客体
主体 审美判断的感悟者(我们自己) 客体 审美的体现者
• 客体
• 人、动物、植物、山川、虫鱼、鸟兽、建 筑······
• 万事万物均可成为审美的客体
美是什么?
探究三
美:审美客体的外形、色彩、情感、意境、 品质、精神等元素。
探究四
•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联系是什么?美是 什么?
美
审美客体的某些特征符合审美主体的心里 愿望
探究五
• 美感如何培养?
美感的培 审美的移情作用是什么?
• 花溅泪 鸟惊心
• 拟人
• 将诗人自己的情感寄托给自然界的花和鸟, 表达了自己对国破家亡的震惊与痛惜之情
《谈美》
朱光潜
一、作者介绍
•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美 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 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 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 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 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 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 誉会长。重要著作有《文 艺心理学》、《西方美学 史》、《悲剧心理学》等, 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朱光潜简介——精选推荐
朱光潜简介朱光潜(1897.9—1986.3)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这些著作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是较为详备的,对于美学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也较系统。
《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的分析开始,深入到美的本质的讨论,然后联系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最后阐述美的范畴。
书中还将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观点,纳入各章加以介绍,旁证博引,沟通中西。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粉碎“四人帮”后,朱光潜又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meixue
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
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 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 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 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 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 非是一成不变 的。”“情感是生生不 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 息的。……即景可以生 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做不尽 的。……诗是生命的表 现。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 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 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 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 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 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 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 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 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 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 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 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 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 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 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看了那么多,我们其实早就懂得这么一 个道理,无论是音乐还是风景,对于这个世 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而是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 所以请同学们好好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啊。
谢谢欣赏!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 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不过美的欣赏 和寻常恋爱有一个重要的异点。寻常恋爱都带有 很强烈的占有欲,你既恋爱一个女子,就有意无 意地存有“欲得乊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 则丝毫不带占有欲。一朵花无论 是生在邻家的 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 它都是一样美。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 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古董商和书 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抱有“奇货可居”的态度, 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我在上文说过,美的 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所谓“柏拉图式 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 不带占有欲。这种恋爱是否可能,颇有人置疑, 但是历史上有多少著例,凡是到极浓度的初恋者 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的境界。
朱光潜的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 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 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 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 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
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其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文字上 推敲,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 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 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有关朱光潜的照片
主要作品
•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 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 封信》、《谈修养》、《谈美》、《诗 论》、《谈文学》等。
文章的分析
• 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 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 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 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 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 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 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朱光潜概述
朱光潜的文艺理论之三
文艺的自我表现功能。 文艺除了娱乐和功利性的功能(载道),一 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作者自己的‚表现‛。 文艺是解放情感的工具,就是维持心理健康 的一种良计。
生命其实就是‚活动‛。活动愈自由,生 命也就愈有价值,愈有意义。实用的活动全 是有所为而为,受环境需要的限制;艺术的 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人活动 而自己高兴去活动。在前者,人是环境的奴 隶,在后者,人是心灵的主宰。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1.最平常、最熟悉的事物,只要把它摆在适 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看到它的美。“树 的倒影比正身美”;“雾”、“雪”、“月” 笼罩下的朦胧美。
2.一种本来惹人嫌恶
的事情,如果把它 推远一点,造成很 美的意象。例如 “卓文君不守寡, 私奔司马相如”。
3.许多悲惨或淫秽的材
料与实际人生的推远 之后,也可能成为艺 术的对象。“杀父娶 母”的故事在希腊悲 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 里成为庄严灿烂的艺 术对象。
在创造时我们依然是上帝,所以创造的快 慰是人生最大的快慰。创造的动机是要求完 美。迫令事实赶上思想;我们要把显示人生, 现实世界改造的比较完美,也还是起于艺术 的动机。 —— 朱光潜《谈理想的青年—回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
从文坦白地承认自己只要求‚作者有本领 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接近人生时绝不 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我自己也一向坚 持这种看法,所以对从文难免阿其所好,因 此我也很欣赏他明确的说出下列理想:‚我 只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 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朱光潜《<凤凰>序》
这三个方面,分别谈到“空间距离”、“时间 距离”、“比喻的距离”以及艺术手法造成的 “距离”。前三者都以“静观”为前提,强调 的是“超功利的观照”,“纯粹形式的直觉”, 是指人的心灵世界,后者造成的“距离”则缘 于人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的创造意识。 “距离说”涵盖的意蕴为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安徽省桐城人。
笔名孟实、盟石。
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
毕业后到吴淞中国公学校教英文,兼任校刊《旬刊》主编。
1925年夏公费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修英国文学及艺术史,兼修哲学、心理学。
1929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文学院。
次年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到北大西语系执教。
抗战爆发后,他至川大任文学院院长。
1939年他成为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1942年起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教务长。
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并曾代理文学院院长。
1962年夏转入哲学系,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
朱光潜生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曾担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作协顾问,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及教育组织员,民盟中央委员等。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早在30年代,他就编写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几部美学专著。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朱光潜的《我与文学及其它》、《诗论》等著作都是在对比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的。
解放后,朱光潜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即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对立统一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解放后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朱光潜熟练地掌握了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
其中他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
他出版的译著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
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
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他勇于批判自己,执着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谈美》一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