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论文
勘察工程论文范文3篇
勘察⼯程论⽂范⽂3篇地质⼯程勘察论⽂1各种成因不良⼟质的⼯程地质特性1.1杂填⼟以及膨胀⼟杂填⼟按照成分可以分为建筑垃圾⼟、⼯业垃圾⼟以及⽣活垃圾⼟。
杂填⼟是由于⼈们活动造成的⽆规律积累物形成的,它具有厚薄不⼀、成分多样、颗粒不均匀、孔隙较⼤松散的显著特点。
膨胀⼟具有失去⽔后收缩、遇到⽔变膨胀的特性,属于黏⼟。
具有⾼度的塑造性,是部分地质⼯程勘察中的地基⽅案选择。
1.2饱和粉⼟和饱和粉细砂饱和粉⼟和饱和粉细砂的特点有:结构松散,在静载作⽤⼒下能够保持较⾼的强度,但是在地震⼒或是振动⼒的作⽤下超孔隙⽔压增⼤,颗粒之间的作⽤⼒降低,⼟中排⽔不畅时可以使⼟悬浮,产⽣液化沉陷导致⼟的承载能⼒下降或地基发⽣失稳状态。
应对于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的液化程度和液化层分布范围进⾏查明。
1.3软弱黏性⼟软弱粘性⼟是湖沼相和相泄湖海相三⾓洲的结合沉淀物,它在第四纪后期形成的软弱性⼟具有孔隙⽐⼤天然含⽔量⾼压缩性⾼抗剪强度低承载⼒低渗透性弱以及沉降稳定时间长的显著特点。
2地基基础⽅案的选择地基⽅案选择的主要⽬的是为了提⾼软弱地基的承载能⼒、消除地基⼟的振动液化沉陷影响、减轻膨胀⼟的胀缩性、消除黄⼟的湿陷性、防⽌沉降量过⼤及不均匀沉降的产⽣、防⽌剪切破坏使地基失稳、满⾜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
2.1杂填⼟和膨胀⼟杂填⼟⼀般是由建筑垃圾、⽣活垃圾、原⼟压实。
杂填⼟⼀般不宜采⽤天然地基,但在填筑年代超过5年后,性能稳定的⼯业垃圾和建筑垃圾均会达到⼀定的密实度。
此类地基在采取上部结构刚度的措施和加强基础措施后,可作为⼀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层,但其地基承载⼒应根据其它原位测试⼿段或载荷试验取得。
对于局部厚度较⼩的杂填⼟,可采⽤表层压实法、重锤夯实法、换⼟垫层法或将填⼟挖除,将基础直接置于稳定的⼟层上。
对于深度较⼤的杂填⼟,可采⽤复合地基处理或强夯法处理。
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活垃圾当厚度不⼤时可挖除回填好⼟,对于厚度较⼤的⽣活垃圾不宜采⽤强夯法、表层压、换⼟垫层,应当采⽤桩基础。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任课教师:王莎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1-2班学号:3110205211姓名:杨秀辉一、摘要及关键字 (1)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四、总结 (7)【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同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
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
由于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
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
某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地质勘察论文
浅谈某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地质勘察摘要:结合工程案例,对地基地层土性、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采用综合勘探技术对地基进行勘察判断和评价,通过试验和计算提出合适的基础设计方案。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勘察1工程概况某工程基础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主体建筑19层,高度为70.2m,地下2层,裙房3层,建筑面积为29666.18m2。
为了查明该建筑基础的工程地质情况,采用了钻探、物探、动力触探等综合勘探技术,经过了初勘、详勘两个阶段,对该高层建筑场地进行勘察。
2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2.1 地层岩性场地内主要分布: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厚1.20~4.10m;上、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冲积层粉质黏土、砂层及卵石土。
粉质黏土呈透镜体分布,厚0~1.5m;砂层厚0.3~2.00m,卵石土厚5~28m,分布在砂层之下。
中更新统的卵石土埋深在28m以下,层厚大于5m。
2.2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赋存于卵石及砂层中 ,为孔隙潜水 ,水位埋深 3.10~5.00m,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径流补给 ,水位年变化幅度为 1~3m。
勘探时对 z - 6号钻孔进行了抽水试验 ,计算得卵石层渗透系数 k =2112m /d。
通过取钻孔水化验 ,确定地下水类型为hco3——ca2 + 型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按ⅱ类环境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3场地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3.1建筑场地类别岩土勘察中 ,采用地面折射波法、瑞利面波法以及地震测井法在 z - 3、z - 4、z - 6钻孔中进行了压缩波和剪切波波速的测定。
计算地层小应变的剪切模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据此划分场地土类型,并计算场地的卓越周期。
土层横波平均波速 vsm : z - 3为 488m/s; z - 4为495m /s; z - 6为 470 m /s。
vsm值均在 250~500 m /s范围内。
地质学论文范文
地质学论文范文地质学是高等教育地质工程和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地质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还包括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质学论文范文一: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摘要:本文拟从石油地质类型的分类出发,分析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石油勘探随着工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石油能源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我国作为石油资源消费大国,庞大的石油消费需求,使得我们必须加强石油勘探工作,只有提升勘探水平,才能做好石油开采工作。
做好石油勘探必须强化对石油地质的认识。
在石油勘探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弄清楚石油的地质类型。
这项工作对探寻石油存储和开采意义重大。
1石油地质类型分析结合一系列科研结果,以及科学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各个地区的地质都是丰富多样的,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地下运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独有的地质状况。
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深藏在地底下的资源,而起分布也有着一定规律性。
所以想要弄清某一地区石油储藏情况,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通过总结规律,从而形成关于含油区域及生油区域的实质性认知。
1.1生油地质层该层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岩层。
该层中含有油气资源的部分,通常也被称为生油气岩。
而结合不同岩石特性,又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
这两种岩石都非常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殖,因此该地质层有生油的最佳环境。
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只要发现了这一地质类型,基本都会蕴含着大量能源。
1.2储集地质层该层次分布极为广泛,同时又很集中。
而想要构成储集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
首先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孔隙。
孔隙是储存液体、气体油气资源的前提。
再者还要让油气资源能够在这一层中流动,此外还能对流体进行渗透和有效过滤。
而这一储集层中的岩石主要包括碎屑岩石、变质岩和泥岩等等。
当前发现的陆相油气储存基地,多为碎屑岩储集层,另外一种则是碳酸盐储集层,其主要分为孔隙和裂缝。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如何做好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以《重庆涪陵白涛化工园区主干公路工程勘察》为例摘要:“涪陵白涛化工园区主干公路一期工程边坡”工程场地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化工园区,主干公路为城市次干道二级,工程勘察阶段为工程地质一次性勘察。
公路右侧形成A段〜D段边坡,本次仅选择B段边坡作为论述对象。
B段边坡为挖方边坡,边坡岩体类型W A类,破坏后果严重,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
岩质边坡按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评价。
根据边坡可能沿岩层面产生的破坏,按平面滑动法计算稳定系数,得出此段边坡陡倾角开挖不稳定的结论。
关键词:边坡岩体分类、破坏模式、边坡稳定性、稳定性系数、稳定性安全系数。
前言:重庆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较发育地段,境内常有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特别是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段,边坡治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涪陵白涛化工园区主干公路一期工程边坡”工程场地边坡高度较大,坡度较陡。
本人在实习期间参与此工程的野外编录工作以及部分室内图件整理等工作。
现将工程情况及个人从中得到的体会叙述如下:工程情况介绍1 边坡概况及边坡安全等级边坡治理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且难度较大的工作,在工程建设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正确合理的边坡治理方案不仅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该工程根据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
野外工作自2009年4月18日开始至2009年5月17日结束。
主要以工程地质勘探为主,并辅以工程地质调查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室内试验数据结合地区经验场地 B 段边坡场地内中等风化石灰岩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3.1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8.5MPQ属较硬岩。
根据本次勘察,场地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故场地中等风化灰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川级。
岩层产状为295°/ 42°,据工程地质调查,在拟建场地内未发现断层,构造简单。
关于工程地质的小论文工程地质论文
关于工程地质的小论文工程地质论文工程地质论文摘要: 工程地质是近年来不太景气的一门学科,尤其在我国迅速城市化的沿海地区,环境对工程地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尽量协调环境与工程地质之间的关系。
更为可悲的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真正的人才很难找到,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
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
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与环境存在冲突,而且现在大学生虽多,但真正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之间的关系,总之工程地质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科学。
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并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并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文
⼯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录第⼀章绪论 (3)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 (3)1.2滑坡研究国内、外现状 (4)1.2.1国内研究现状 (4)1.2.2国外研究现状 (5)1.2.3滑坡的常⽤治理⽅法 (6)1.3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9)1.3.1研究内容 (9)1.3.2研究思路 (10)1.4 滑坡防治技术理论 (10)第⼆章熊家梁1#隧道左线出⼝段滑坡⼯程概况 (12)2.1⼯程简介 (12)2.2场地条件 (12)2.2.1 区域⾃然地理、地质条件 (12)2.2.2⾏政地理位置、公⾥桩号位置 (13)2.2.3 ⽓象、⽔⽂ (13)2.2.4 地形地貌 (14)2.2.5地层及岩性 (14)2.2.6地质构造 (15)2.2.7地震 (15)2.2.8⽔⽂地质条件 (16)2.3滑坡形成条件 (19)2.3.1 滑坡特征 (19)2.3.2 滑坡成因 (21)2.3.3滑坡的滑动机理 (22)2.3.4 滑坡危害性 (23)第三章滑坡稳定性计算 (24)3.1稳定性定性评价 (24)3.2极限平衡法计算稳定性 (24)第四章⽀挡结构设计 (36)4.1 设计原则 (36)4.2 设计标准 (36)4.3滑坡推⼒计算 (36)第五章结论 (37)致谢 (38)主要参考资料 (38)第⼀章绪论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滑坡是⼀定地质地形条件下,斜坡部分岩、⼟在⾃重作⽤下,受⾃然因素或⼈为因素影响失去稳定,沿着内部某⼀软弱⾯(或带)产⽣滑动变形的现象。
滑坡是在⼭区兴建公路、铁路、⽔利、矿⼭和⼯⼚时经常遇到的⼀种⼭坡变形现象,它威胁着各种⼯程的顺利建成。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较严重的国家之⼀,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三分之⼆的国⼟为⼭地,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有⼤量的⾃然滑坡。
因此每年⾬季我国都会发⽣若⼲滑坡,它⼏乎遍布各省区,特别在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更为频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度,如⽔电⼯程、⼤型矿⼭、铁路、公路交通⼯程等向复杂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推进,与之相关的滑坡稳定问题变的愈发突出,这些滑坡的稳定性将会对⼯程的可⾏性决策起到控制性的作⽤,并在很⼤程度上影响到⼯程的投资和经济效益,同时滑坡的稳定性与崩塌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重⼤损失,甚⾄危及⼈民的⽣命和财产安全。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1.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
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
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
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
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有:非凡性与复杂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条件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斜坡滑动、斜坡崩塌、洞室围岩坍塌、溶洞、地质缺陷等。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随着我国近年来地质勘察工程的不断发展,使得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主要是依靠其精准的分析能力以及广泛的适用能力。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全文如下:摘要: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其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问题及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实际施工之前要充分做好工程地质的全面勘探,这其中的钻探技术就是地质勘测中的主要施工途径,不仅能够保证施工队伍及时了解施工地点的地质特征,而且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的完成效率以及整个工程的质量。
该文主要介绍了工程地质钻探的主要特点及适用条件,同时对工程地质钻探的特殊要求、钻探方法、钻探设备、钻孔设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而为钻探技术的应用提供专业的参考依据。
1 工程地质钻探的主要特点及适用条件进行建筑工程地质勘探时普遍应用的途径就是钻探施工技术。
钻探技术应用的范围较广,适用性较强,不论是何种地质条件、何种工程建筑类型,只要满足工程地质勘探的要求,就可以应用钻探施工技术。
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应用钻探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应用钻探技术前,要考虑建筑工程施工地点的地质地貌特点,根据建筑工程的类型及施工特点,确定钻孔的分布。
例如,在工民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确定钻孔的分布的依据是建筑物的轮廓线;但是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水坝的坝轴线确定钻孔分布。
第二,一般的建筑工程,在开展钻探工作时,钻孔的深度比较浅,平均深度在9m-10m,因此采用简单的钻探方法,使用简单易操作的钻探设备即可。
但是像大型水利工程、具体地区的地质勘探工程等,应用钻探技术时就需要深度较大的钻孔。
第三,钻探技术的基础操作是钻孔,钻孔的目的是勘测建筑工程施工地点的地质地貌、水文、岩石等特征,除此之外,钻孔可以方便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在施工地点取样进行试验,因为试验与钻孔大都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会影响建筑工程的钻探进程。
工程地质勘察毕业论文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毕业论文题目:管桩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设计摘要本篇论文主要分析了湿陷性黄土的基本机理和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它的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要进行有效地加固处理。
通过分析这种特殊地基的基本特性,针对此种地基,采用管桩基础进行加固。
从而引入了管桩施工的优点及缺陷以及施工工艺。
管桩作为一种新桩型以其桩身质量可靠、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现场整洁、较为经济等优点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管桩的应用时间不长,在研究和应用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简要分析了管桩的承载力以及影响承载力的因素。
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管桩施工的要点和一般步骤,了解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和成本意识的重要性!在这次设计中运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对设计进行了整体把握。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文中如有不当之处,望指正!关键字:湿陷性黄土、管桩、预应力管桩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of the basic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Collapsible loess saturation refers to the yellow unstable soil, the pressure in the self-respect or self-pressure and under additional pressure, soaked by water, the soil structure of the rapid destruction of a significant phenomenon of the sinking. It's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e will bring about varying degrees of hazards, roadbed and structures so that a substantial settlement, fracture, tilt,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ir safety and use. Therefore, in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By analyzing th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ial foundation for such a foundation, based on the use of reinforced pipe. Construction of the pipe so as to bring the strengths and shortcomings,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ile as a new type of pile for its reliable quality, high capacity, speed of construction, site clean, more economic and other 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more and more widely. However, d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pipe is not long, 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calling for urgentsolution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ip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earing capacity. Finally, through an example of the main points of the pipe construction and general steps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progres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st-conscious! In this design at the university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o grasp the overall design.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f the text is anything wrong with the hope that correction!Keywords: loess collapsible; Pipe; Prestressed Pile目录第一章绪论 (6)一、管桩的优点与现状 (6)二、湿陷性黄土基本机理及地基处理 (7)1、黄土的湿陷机理 (8)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9)3、结语 (11)第二章:管桩承载力分析 (12)1、管桩的承载特性 (12)2、管桩的受力分析 (13)3、管桩设计施工中的问题及质量控制 (14)第三章: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 (16)1 、施工流程 (16)2 、操作工艺 (16)3 、施工质量标准 (20)4、常见问题及处理法 (22)第四章:管桩施工组织设计实例 (26)1、工程概况 (26)2、工期及施工目标 (27)3、施工准备情况 (27)4、施工总体布署 (28)5、施工组织机构及管理网络 (29)6、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 (29)7、针对本工程特点采取的特殊................................. .328、季节性施工措施 (32)9、实现质量目标的措施 (33)10、工期保证措施 (37)11、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措施 (38)12、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措施 (40)13、计划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材料进场计划表 (40)14、施工进度计划及劳动力安排一览表 (41)第五章:结语 (43)参考文献 (44)致谢 (45)第一章绪论一、管桩的优点与现状管桩作为一种地基处理及桩基础形式从上个世纪初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各种建筑基础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工程地质》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论文
《工程地质》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对《工程地质课程》考核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考核内容,考核手段和考核方式,观察考核效果。
对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程地质;课程考核;改革模式;考核效果【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中国工程地质学进入了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这一阶段,地球科学向着国际化和统一化方向迅速发展。
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道路,桥梁,隧道,水利等工程向着更高、更深、更大的方向发展。
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更多。
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以及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城市地铁的发展、能源开发工程、核能利用与核废料处置等都离不开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性就愈显突出。
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更新。
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工程地质》是土木大类学生接触最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因为它涵盖领域最为广泛,在我校也是一门学生覆盖面最广的专业基础课。
以学校《工程地质》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我们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1]和理论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我们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手段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 课程考核现状1.1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不合理考核成绩都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80%),平时成绩为辅(占20%)来进行的。
一考定乾坤。
平时成绩以作业为主,抄袭现象普遍,学生缺乏个性思维。
这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最致命的扼杀。
1.2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内容都是注重理论而忽略学生的观察能力问题和动手能力。
老师机械地“死教书,教死书”。
学生被动“死读书,读死书。
”完全是中学应试教育的升级版。
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更重要的是难以胜任今后的工作。
结果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例如地质剖面图不可能纳入期末考试的内容,因为在短短的2小时内学生很难完成一个完整的剖面图。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地质工程是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力学、岩土工程、地下工程、岩石力学等研究领域。
本文将综述地质工程领域相关文献,包括历史回顾、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工程历史回顾地质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文献综述中可以引用早期地质工程案例,如纽约地铁建设、巴尔干半岛地震破坏等,重点描述这些案例对地质工程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二、地质工程研究进展2.1 土壤力学土壤力学是地质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土壤的力学性质和行为。
文献综述中可列举历年来的土壤力学研究成果,如孔隙水压力理论、固结与压缩行为、土体侧向应力等,突出土壤力学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2 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石和土壤复合体的力学行为和特性的学科。
地质工程中常常涉及岩土界面问题、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等。
综述中可以引用岩土力学领域的关键进展,如弹塑性本构模型、岩石裂隙扩展机理、固结体与饱和体介质的渗透特性等。
2.3 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是地质工程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建设地下隧道、地下通道等地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文献综述中可介绍地下工程方面的关键研究成果,如地下隧道开挖与支护技术、地下水对结构的影响、地下通风系统等。
三、地质工程理论与方法3.1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在地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模拟软件(如FLAC、ABAQUS等)的开发与使用为地质工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综述中可介绍数值模拟方法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如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地震作用下的土壤动力响应等。
3.2 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是地质工程理论验证和工程设计的重要手段。
文献综述中可展示试验与测试方法的发展历程,包括承载力试验、剪切试验、地应力测量等,突出实验与测试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
结论地质工程作为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土木工程地质论文 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篇
土木工程地质论文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前的地质勘测工作可谓是施工建设的基础,并且做好工程的地质勘测也是施工设计的前提条件。
工程勘察是指运用工程地质理论和各种勘察、测试技术手段和方法,为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土木工程地质论文篇1浅谈土木工程地质勘测摘要: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做好设计和施工的前提,是建筑程序中极重要的环节。
必须先勘察、再设计、再施工。
否则后续的工作将是盲目的、不安全的,势必造成巨大的浪费。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质;勘测从事工程建设必须先了解拟建场地的自然环境,区域和场地的稳定性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在工程荷载作用下及工程活动条件下的稳定性、强度及变形规律。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就是以各种手段和途径了解、掌握上述各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对拟建场地做出综合评价,提出对策及方案建议,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依据。
1 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务工程勘察是指运用工程地质理论和各种勘察、测试技术手段和方法,为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其成果资料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
工程勘察的目的或任务就是根据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场地的岩土性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场地与周围相关地区内的(岩土工程)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参数,预测或查明有关的(岩土工程)工程地质问题,以便使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相互适应。
这样既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运行正常,又尽可能地避免因兴建工程而恶化工程地质环境、引起地质灾害,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工程地质环境的目的。
2 工程勘察各阶段主要内容2.1 规划勘察勘察的任务主要是了解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对区域稳定性问题进行论证,对控制性工程地段和可能的建筑区作出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可以提出几个比较方案。
主要勘察方法就是广泛搜集已有的地质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全区工程地质条件有一概略了解.往往还需要进行路线踏勘和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对区域稳定性进行初步论证,对主要建筑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作出概括性分析。
地质学论文六篇
地质学论文六篇地质学论文范文1水岩化学作用过程的化学机理主要是指地下水和岩石之间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溶解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酸性腐蚀等,下面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论述。
1.1溶解作用在长时间的地下水和岩石的接触过程中,在岩石中存在的一些钠、钾等离子以及一些含酸的盐类可以直接溶于地下水,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含有了腐蚀性物质的水会对岩石的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
而且,由于在岩石内部,尤其是那些颗粒之间都不行避开的存在大量的裂纹,然而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不同溶液可以渐渐渗透到岩石的颗粒中,并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在水溶液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会对岩石的溶解产生不利的影响。
同时,岩石的组成成分以及岩石所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岩石的溶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2水解作用由于在地下水中存在有大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使地下水成为了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溶液,正是由于这两种离子的存在,很简单使弱酸或是弱碱的盐类矿物质发生解离,解离物可以和水中的这两种离子结合生成新的物质,使岩石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
岩石的水解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岩化学作用。
而且,随着水解过程的不断进行,会产生大量的粘土物质,进而对斜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1.3氧化还原作用由于地下水也存在肯定的流淌性,使得地下水中含有肯定量的游离氧。
而氧化作用发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存在有游离的氧离子。
因此,水岩作用过程通常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地表岩层,而在游离氧较少的地区,主要发生还原反应。
1.4离子交换作用由于在地下水溶液中存在有多种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这些离子中那些结合力量强的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一些离子置换出来,进而产生新的物质。
最为常见的是,水中含有的氢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置换出来,进而导致岩石的溶解。
地下水和岩石之间的水化作用严峻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并降低了岩石的强度。
1.5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酸性腐蚀和化学沉淀等。
对建筑工程中地质勘察技术论文
对建筑工程中的地质勘察技术探讨【摘要】建筑地质勘察是查明建筑场地及附近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对拟建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在建筑工程进程中,只有经过详尽的地质勘察,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质量,使工程顺利进行。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特点,以软土地基为例,针对其勘察技术要点及勘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我们在日后的工程实践中更好的掌握地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字】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软土地基;承载力1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一个城市往往有必要的居住区、文化卫生设施、公用设施,必要的交通路线和枢纽,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工厂等大量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大多是浅基础建筑物,影响的深度仅仅十几米,基础的砌置深度多小于五米,作用于地基上面的作用力主要是静载荷,因此,对于这类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时所需要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1 勘察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有:地形地貌特征、土的物理与力学性质、土的剖层面、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地下水的动态特性。
1.2 在勘察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浅孔勘探,详尽的分析地下水的情况,对土样进行大量的分析和观测。
1.3 通常情况下,按照勘探线和方格网布置进行坑孔的勘探,勘探深度一般以穿过整个活动层为限。
2 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勘察的技术要点2.1 地面调查测绘要完成以下要点:软土地基分布路段的地形、地貌及第四纪地层沉积的关系;软土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基底地层的性质;软土层内的砂夹层的厚度、颗粒组成及排水性能;软土层的埋深、厚度及上下层间的性质;地下水类型、埋深、补给与排波情况,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在软土地基上已建成建筑物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对地基强度及变形的影响程度,以及地基处治措施。
2.2 勘探点布置和深度勘探点布置宜根据成因类型和地基复杂程度确定,勘探点的间距不宜大于30m;当土层变化复杂时,应予加密。
对勘探点的深度,不要简单地按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确定,而提出根据地质条件、建筑物特点、可能的基础类型来确定。
工程地质条件分区论文
工程地质条件分区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定远县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勘察报告的搜集整理,提出定远县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并归纳总结出各区的宏观工程地质特征并提出初步评价。
【关键词】工程地质分区工程地质评价定远县1 前言定远县地处安徽省中部,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地理座标为东经117°12′2″~118°5′22″北纬32°12′6″~32°42′22″,全县总面积2891km2。
境内分池河、窑河两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2条。
随着国家对基建工程的投入不断加大,需要提高对定远县工程地质条件的整体认识,使勘察工作具有针对性,本文根据定远县地形地貌、自然地质条件、水系河谷特点等情况,对定远县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希望对定远县土地的总体利用规划有所裨益。
2 资料来源和分区依据2.1 资料来源本文根据定远县近五年来90多份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经过分析、筛选,选择近800个钻孔资料,并参阅相关区域地质报告[1],进行归纳整理而成。
2.2 分区依据2.2.1地形地貌。
定远县大部处于江淮波状平原区,东南局部处于沿江丘陵平原区的江北丘陵平原亚区。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部为起伏不平的山区,中部为广大的波状平原区,南部为河谷平原。
2.2.2地质构造。
郯庐断裂带的主干断裂定远池河~肥东西山驿断层和内部断裂藕塘~巢湖市清水涧断层自北向南斜贯县区东部。
郯庐断裂带北侧属华北地层,南侧属华南地层区。
2.2.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定远县北部发育有岩溶较发育的碳酸盐岩,属崩塌、滑坡低易发区,池河中下游受非法采砂活动影响存在崩岸现象,广大的波状平原地带,表层膨胀土发育,存在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
2.3工程地质分区综合上述因素,定远县可划为Ⅰ类高山区、Ⅱ类中低丘陵区、Ⅲ类波状平原区、Ⅳ类河谷平原区。
Ⅰ类高山区可再分为北部高山亚区(Ⅰ1)和东部高山亚区(Ⅰ2);Ⅳ类河谷平原区可再分为窑河平原亚区(Ⅳ1)和池河平原亚区(Ⅳ2)。
[最新]地质工程论文:江苏太仓浅部淤泥质土层的工程地质特点
[最新]地质工程论文:江苏太仓浅部淤泥质土层的工程地质特点地质工程论文:江苏太仓浅部淤泥质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摘要:太仓浅部广泛分布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和低渗透性,对开采浅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研究有重要意义。
论文通过一系列微观和宏观室内试验,查明该层土的矿物成分主要为伊利石,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土中孔隙主要为中孔隙和小孔隙。
在一定应力范围内,随固结压力增大,土中的中孔隙明显减小,渗透系数也明显减小,孔隙比与渗透系数之间有单对数线性关系,但当固结压力超过一定值后,土中以小孔隙为主,随固结压力增大,孔径分布变化不明显,渗透系数随孔隙比的变化也小得多。
淤泥质粉质粘土层的变形以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为主,具有显著的蠕变性,在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中将会有明显的变形迟后。
关键词:淤泥质粉质粘土;工程地质性质;微观结构;渗透性;蠕变性太仓市位于江苏省苏州地区东北部,东北部紧临长江,东南部与上海相连,总面积822.9km2,其中陆地面积537km2。
全区地势低平,地面标高为5,6m。
根据钻孔资料,研究区浅部土层从上到下可分为4层:(1)粉质粘土;(2)淤泥质粉质粘土;(3)粉质粘土;(4)粉土、粉质粘土互层,局部夹粉砂(图2),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所示。
第(1),(3)层为潜水含水层,第(4)层为微承压含水层,存在于潜水和微承压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统称为浅层地下水,1,。
土层的含水量、孔隙比和压缩系数在深度上的变化如图3所示。
由图可见,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具有高含水量和高孔隙比,其压缩性要比相邻土层大得多,且该层土在研究区内普遍分布,厚度为2,26m。
因此,这层土对浅部地下水开采可能造成的地面沉降具有重要意义。
1淤泥质粉质粘土的微观结构特征1.1矿物成分根据X射线衍射分析,淤泥质粉质粘土中的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
非粘土矿物中,正长石含量最多,其次为石英、钠长石,极少量方解石、硅藻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中文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
近年来,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人们对山区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诱发的人为泥石流。
泥石流是影响道路建设、发展及畅通的最严重的山地灾害之一。
我国西部山区地形陡峻,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繁发生,是道路施工和运营的重大安全隐患。
对作为串联系统的交通干线而言,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危害极大,一处断道,全线瘫痪。
高等级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建设施工活动会使道路沿线地质结构发生破坏,可能诱发滑坡或导致古滑坡复活,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滑坡堆积物质又极易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源。
在公路运营过程中,需要对道路沿线的边坡、滑坡、泥石流等进行监测,并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以策安全。
道路泥石流减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泥石流危害形成条件防治措施道路道路建设英语摘要:Debris flow is a kind of contains a lot of mud and sand and stones flowoccurred in the mountains and temporarily impatient in Piedmont areas. There is restricted by many conditions and it is one of the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mountain In recent years,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 area, and the artificial debris flow induced by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Debris flow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asters in the road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smooth flow.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western a mountainous area where the topography is steep,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mountain disasters such as landslide, mud rock flow, is a significant security risks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road. As a series of systems in terms of traffic arteries, landslide, debris flow and other mountain hazards great harm, a broken road, across the board. High grade highwa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but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will lead to failur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long the road, possibly induced landslides or lead to the ancient landslide, resulting in serious consequences; landslide accumulation material is apt to be the solid material source of debris flow. In the course of highway ope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the slop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along the road, and make activ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road.Road debris flow and disaster reduct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关键词】Debris flow hazard formation conditions prevention measures road construction前言泥石流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其暴发突然、危害十分严重。
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暂时性重力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和研究泥石流的危害、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的搬运力量是巨大的,通常为洪流的5~10倍,一次输出可达100~10000 m 3。
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
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
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
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根据泥石流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不同,泥石流危害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①淤埋。
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的平缓地带,泥石流停止运动,大量泥沙淤埋各种目标。
泥石流规模愈大,淤埋愈严重。
②冲刷。
泥石流发生和流通区域内,大量坡面土体和沟床泥沙被带走,山坡土层被冲刷减薄甚至被剥光,成为难以利用的荒坡;河床被冲刷,岸坡垮塌,使沿岸设施、交通和水利工程等遭破坏。
③撞击。
快速运动的泥石流,尤其是其中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动能,能撞毁桥梁、堤坝、房屋、车辆、电线杆等与之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
④堵塞。
泥石流堵塞自身流路或汇入的主河,形成堵塞坝,上游水位增高,使沿河两岸各种目标遭淹没;一旦堵塞坝溃决,又形成大规模泥石流或洪水,对下游造成危害。
⑤漫流改道。
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堵塞其流路,造成漫流改道,冲毁或淹没下游各种设施。
⑥磨蚀。
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在运动中对各种保护目标及其防治工程的表面造成严重的磨蚀。
⑦弯道超高与爬高。
高重度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很强,在弯道处流动或遇阻时其超高或爬高的能力大,有时甚至能爬脊越岸淤埋各种目标。
⑧挤压主河道。
泥石流冲出的大量泥砂使堆积扇不断扩大,形成通航河道的险滩,有碍通航,并将主河逼向对岸,使对岸遭受严重冲刷,造成山坡失稳,危害各种目标,而且由于流路改变,使沿岸各种设施遭受危害。
1.泥石流的形成的条件通过对我国多处泥石流的研究可以认识到泥石流的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一、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水文气象条件水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水等。
在暴雨中心地带或冰雪融化季节,尤其持续小雨之后继之暴雨,最易触发泥石流。
四、其他条件近年来,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人们对山区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诱发的人为泥石流。
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源区有足够数量的松散物质、岩屑。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上述条件仅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泥石流暴发的临界稳定条件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泥石流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是自然界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素比较复杂,根治极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