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抗震性能设计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JG18-2009
深圳市技术规范SJG18-2009——————————————————————————————————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with precast components2009-09-30 发布2009-11-01 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技术规范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with precast components sSJG18-2009主编部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批准部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施行日期:2009 年 11 月 01 日前言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建科[2008]46 号文的要求, 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 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大量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规范、论文及试验成果,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4. 连接形式与构造;5.结构整体分析;6.构件及连接设计;7.非结构构件;8.预制构 件制作与检验;9.安装施工与验收。
本规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归口管理, 具体解释工作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 公司负责。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 送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路 63 号),以供今后修订时参 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泛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中建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市电子院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市和致达建筑结构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 中威预制混凝土产品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魏琏 甲 王 森 韦承基 江守来 窦祖融(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庆扬 刘洪海 刘琼祥 刘绪普 孙仁范 王传赵晓龙郭满良施永芒 陈星 薛伟辰 李东彬 刘维亚 刘本规范审查专家委员会成员: 容柏生 绪普 刘新玉目次1 2总则 ……………………………………………………………………1 术语、符号……………………………………………………………………2 2.1 术语……………………………………………………………………………2 2.2 符号……………………………………………………………………………23 4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5 连接形式与构造 ………………………………………………………7 4.1 一般规定……………………………………………………………7 4.2 叠合梁……………………………………………………………………7 4.3 柱、剪力墙 ……………………………………………………………9 4.4 叠合板 …………………………………………………………………10 4.5 楼梯板 ………………………………………………………………11 4.6 预制外挂墙板 ……………………………………………………………115结构整体分析……………………………………………………13 5.1 一般规定……………………………………………………………13 5.2 多遇地震作用 ……………………………………………………13 5.3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 ……………………………………………………14 5.4 罕遇地震作用 ……………………………………………………156构件及连接设计 …………………………………………………18 6.1 基本要求……………………………………………………18 6.2 接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承载力………………………………18 6.3 叠合梁 ……………………………………………………………20 6.4 叠合板 ……………………………………………………………23 6.5 预制外挂墙板 …………………………………………………………257 8非结构构件 …………………………………………………………27 预制构件制作与检验…………………………………………………2818. 1构件制作准备………………………………………………………………288.2 材料 …………………………………………………………28 8.3 模具和预埋件 …………………………………………………29 8.4 钢筋及保护层垫块 ……………………………………………29 8.5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29 8.6 脱模及构件标示…………………………………………………30 8.7 预制构件的起吊、堆放与运输……………………………………30 8.8 构件质量检验与标准…………………………………………………31 9 安装施工与验收……………………………………………………32 9.1 预制构件的堆放和安装施工………………………………………32 9.2 现浇结构的施工………………………………………………35 9.3 质量验收…………………………………………………………35 9.4 安全施工及防护…………………………………………………35 附录 A 构件制作允许偏差标准与检验方法 …………………………37 本规范名词说明…………………………………………………………44 条文说明…………………………………………………………………4521总则1.0.1 为了充分发挥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越性, 促进建筑工业化 的发展,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制作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 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经济合理,保护环境, 制定本规范。
桥梁抗震设计理念及抗震验算
地震引起的破坏
Lateral Restraint 横向的约束
We learn from failures 我们从失败中学习!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地震的观察完全改变了地震设计的理念。
从如何去抵抗一个地震力 改变成 如何去适应地表的位移
如何去适应地表的位移 基本对策: 隔震 减震 延性
如何去适应地表的位移 基本对策: 隔震 使地震的波动尽量不传到结构上; 减震 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减低结构的反应; 延性 使结构可以承受地震的变形。
时间 2010.04.14 2010.03.04 2008.10.06 2008.05.12 1999.09.21 1996.02.03 1988.11.06 1985.08.23 1976.08.16 1976.07.28 1976.05.29 1975.02.04 1974.05.11 1973.02.06 1970.01.05 1966.03.08 1955.04.15 1955.04.14 1950.08.15
要预防地震产生的灾害, 首先就是要研究地震的特性!
地震
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
构造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所产生、分布最广、数量最多(>90% )、 危害最重的地震。它产生于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的活动构造带。
岩石圈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应变能不断积累,一旦达到岩体强度极限 ,就会发生突然的剪切破裂(脆性破坏)或沿已有破裂面产生突然错动(粘滑 ),积蓄的应变能就会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使地壳震动而发生地震。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地震的观察完全改变了地震设计的理念。
地震后结构物的损坏情况:
地震引起的破坏
Bearing Restraint 支座位移的约束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地震动的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3.掌握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4.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熟悉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6.能够进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
7.能够运用结构动力学理论进行抗震计算。
8.能够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9.能够正确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工程基本概念: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
3.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4.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国际抗震设计标准。
5.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学习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原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所需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XXXX)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主编单位:同济大学参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二○○九年三月1目次1 总则 (4)2 术语和符号 (6)2.1术语 (6)2.2符号(略) (8)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9)3.1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水准 (9)3.2地震影响 (10)3.3抗震设计方法分类 (11)3.4桥梁抗震体系 (11)3.5 抗震概念设计 (13)3.6抗震设计流程图 (15)4 场地、地基与基础 (19)4.1场地 (19)4.2液化土 (22)4.3地基的承载力 (26)5地震作用 (27)5.1一般规定 (27)5.2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27)5.3 设计地震动时程 (29)5.4地震主动土压力和动水压力 (30)5.5荷载组合 (32)6抗震分析 (33)6.1一般规定 (33)6.2建模原则 (35)6.3反应谱法 (38)6.4时程分析方法 (39)6.5规则桥梁抗震分析 (39)6.6能力保护构件计算 (44)26.7桥台 (47)7 抗震验算 (48)7.1 一般规定 (48)7.2 E1地震下抗震验算 (48)7.3E2地震下抗震验算 (49)7.4支座验算 (53)7.5 能力保护构件验算 (54)8 抗震构造细节设计 (56)8.1墩柱结构构造措施 (56)8.2结点构造措施 (58)9桥梁减隔震设计 (61)9.1一般规定 (61)9.2减隔震装置 (61)9.3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62)9.4减隔震桥梁抗震验算 (66)10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 (67)10.1一般规定 (67)10.2抗震概念设计 (67)10.3建模与分析原则 (67)10.4性能要求与抗震验算 (69)11抗震措施 (70)11.1一般规定 (70)11.2 6度区 (70)11.3 7度区 (71)11.4 8度区 (72)11.5 9度区 (74)31 总则1.0.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城市桥梁经设防后减轻结构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工程直接经济损失和因交通运输中断或阻滞导致间接经济损失,特制定本规范。
日本道路桥示方书-抗震设计规范中文版
目录V抗震设计篇第1章总则 (5)1.1 适用范围 (5)1.2 用语的定义 (5)第2章抗震设计的基本方针 (7)2.1 抗震设计的基本 (7)2.2 抗震设计的原则 (8)2.3 划分桥梁的重要度 (10)第3章抗震设计时必须考虑的载荷 (12)3.1 抗震设计时必须考虑的载荷和其组合 (12)3.2 地震的影响 (12)第4章设计地震运动 (14)4.1 一般 (14)4.2 1级地震运动 (15)4.3 2级地震运动 (17)4.4 按地域区分的修正系数 (20)4.5 抗震设计上的地基种类 (25)4.6 抗震设计上的地基面 (26)第5章抗震性能的检查 (29)5.1 一般 (29)5.2 对于抗震性能1的桥梁的界限状态 (31)5.3 对于抗震性能2的桥梁的界限状态 (31)5.4 对于抗震性能3的桥梁的界限状态 (36)5.5 抗震性能的检查方法 (38)5.6 防止上部构造掉落的对策 (41)第6章抗震性能的静态检查方法 (42)6.1 一般 (42)6.2 适用静态检查法的情况的载荷计算方法 (43)6.2.1 一般 (43)6.2.2 惯性力 (43)6.2.3 固有周期的估计方法 (48)6.2.4 地震时的土压 (56)6.2.5 地震时的动水压力 (60)6.3 检查1级地震动的抗震性能 (64)6.3.1 一般 (64)6.3.2 惯性力的计算方法 (65)6.3.3 设计水平地震烈度 (72)6.3.4 抗震性能1的检查 (74)6.4 检查2级地震动的抗震性能 (76)6.4.1 一般 (76)6.4.2 惯性力的估算方法 (77)6.4.3 设计水平地震烈度 (77)6.4.4 构造物特性修正系数 (81)6.4.5 抗震性能2或抗震性能3的检查 (84)6.4.6 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检查 (85)6.4.8 桥台基础的检查 (90)6.4.9 上部构造的检查 (91)6.4.10支承部的检查 (91)第7章抗震性能的动态检查方法 (92)7.1 一般 (92)7.2 用于动态解析的地震动 (93)7.3 解析模型以及解析方法 (94)7.3.1 解析模型以及解析方法 (94)7.3.2 部件的模型化 (96)7.4 检查抗震性能 (98)第8章地震时不稳定的地基的影响 (101)8.1 一般 (101)8.2 被判断为抗震设计上的极松软土层或产生对桥梁造成影响的液状化的砂质土层的土质常数 (102)8.2.1 一般 (102)8.2.2 判断抗震设计上的极松软土层 (102)8.2.3 判断砂质土层的液状化 (102)8.2.4 使抗震设计上土质常数减小的土层及其处理方法 (105)8.3 有确认会造成对桥梁产生影响的流动化的地基存在时的抗震性能的检查 (107)8.3.1 一般 (107)8.3.2 流动力的估算方法 (109)第9章抗震桥的抗震性能检查 (112)9.1 一般 (112)9.2 抗震桥的抗震性能检查 (115)9.3 抗震支承的模型化 (117)9.3.1 一般 (117)9.3.2 抗震支承的非线性历史模式 (117)9.3.3 抗震支承的等价线形模型 (118)9.4 抗震支承的基本性能 (121)9.5 期待可以减小地震的影响的其他构造 (122)第10章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及容许塑性率 (123)10.1 一般 (123)10.2 破坏形态的判断和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及容许塑性率 (124)10.3 水平耐力及水平变位的计算 (127)10.4混凝土的应力度—变形曲线 (132)10.5 抗剪耐力 (136)10.6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桥墩的韧性而需要注意的构造细目 (139)10.7 轴向钢筋之分段 (146)10.8 钢筋混凝土Rahmen桥桥墩的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及容许塑性率 (147)10.9 上部构造等的死载荷导致的偏心力矩起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桥墩 (156)第11章钢制桥墩的反应值和容许值 (160)11.1 一般 (160)11.2 通过动态检查法进行检查 (161)11.3 构造细目 (167)11.4 锚栓部位的检查 (171)第12章桥墩基础的反应值和容许值 (173)12.1 一般 (173)12.2 计算桥墩基础上产生的断面应力、地基反力及变位 (176)12.3 基础的屈服 (179)12.4 计算考虑桥墩基础的塑性化时的桥墩基础反应值 (180)12.5 桥墩基础的容许塑性率及容许变位 (182)12.6 桥墩基础的部件的检查 (183)第13章位于产生液化状的地基的桥台基础的反应值和容许值 (184)13.1 一般 (184)13.2 用于桥台基础检查的设计水平地震烈度 (185)13.3 计算桥台基础的反应塑性率 (187)13.4 桥台基础的容许塑性率 (188)13.5 桥台基础的部件的检查 (188)第14章受到地震影响的上部构造的容许值和上部构造端部构造 (189)14.1 一般 (189)14.2 钢上部构造 (190)14.2.1 耐力和容许变形量 (190)14.2.2 构造细目 (190)14.3 混凝土上部构造 (191)14.3.1 耐力和容许变形量 (191)14.3.2 构造细目 (193)14.4 上部构造端部构造 (194)14.4.1 上部构造端部的游间 (194)14.4.2 伸缩装置 (197)14.4.3 伸缩装置保护罩 (198)第15章支承部的检查 (200)15.1 一般 (200)15.2 用于支承部检查的设计地震力 (202)15.3 支承部检查 (205)15.4 支承部位的构造 (208)15.5 变位限制构造 (209)第16章落桥防止系统 (212)16.1 一般 (212)16.2 横梁结合长度 (215)16.3 落桥防止构造 (223)16.4 高度差别防止构造 (226)16.5 变位限制构造 (226)第1章总则1.1 适用范围明确抗震设计篇的适用范围。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前言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3条。
2. 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文1条。
3. 强制性条文15条。
原有条文的文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删去关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工要求8条。
4. 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3.1.1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3.1.2 (删除)3.1.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要求。
[修订说明]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一。
本规范2001年版3.1.1条~3.1.3条的内容已经由分类标准GB50223予以规定,本次修订可直接引用,不再重复规定。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探究
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探究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由于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及科技水平,这些建筑大都没有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设防水平较低。
在当时背景下建造的多数房屋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的抗震设防标准,对此类建筑开展抗震鉴定工作,了解既有房屋的现有抗震水平,并进行抗震加固,是新时期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下面本文就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抗震设计;规范;鉴定标准;1 抗震技术的原理地震灾害的高强破坏力源于地球地壳中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可承载横波、纵波向周围传递扩散,促使地表建筑物遭受能量波的负面影响,随即衍生出剧烈震动,破坏建筑物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
在地震灾害下,因建筑物主体振幅与其阻力值具有联动关系,即在阻力值低的情况下,建筑物对地震能量的抵消能力将降低,其振幅将增长,则可对建筑物造成严重损毁。
对此,抗震技术的根本原理就是提高建筑物自体阻力,确保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其振幅可有效下降,以此减轻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害。
2 抗震技术的标准2.1 甲类建筑甲类建筑就是常说的重大工程建筑项目,或是在地震灾害影响下,可能出现严重损毁的房屋建筑。
设计人员在围绕甲类建筑展开房屋抗震结构统筹设计作业中,其抗震设防烈度应特殊超出当地规划的标准指数。
2.2 乙类建筑对于乙类建筑来讲,在推进抗震设计工作时,若房屋建筑整体规模有限,设计人员则可秉持因地制宜原则,按照当地既定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运用抗震性能更强的抗震结构,完成房屋建筑整体抗震设计。
2.3 丙类建筑基于丙类建筑开展房屋抗震设计,设计人员同样需着重满足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具体要求,使建筑物可有力抵抗地震灾害。
2.4 丁类建筑设计人员在丁类建筑中执行抗震设计任务,抗震设防烈度可适当低于当地标准数值。
但在抗震设防烈度已为6度的条件下,则不宜再降低抗震设计等级。
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发展我国的抗震鉴定工作始于唐山大地震之后,为了吸取唐山地震中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震害经验,我国颁布了第一本建筑抗震鉴定规范,即TJ23—77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并于1977年12月1日开始试行,这本规范在74抗规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考虑当时我国的国情及经济状况,77鉴定标准规定在按74抗规进行抗震强度验算时,安全系数可取不考虑地震作用时数值的65%,低于74抗规规定的不小于80%。
抗震设计
3.试验表明, 利用构造柱和圈梁等延 性构件对砌体结构形成分割、包围 , 必要时设置水平钢筋, 对整个砌体房 屋而言, 承载力提高不多 , 而变形能 力和耗能能力却大大增加 . 这样可以 大大提高砌体房屋的防倒塌能力。
你 困 不?
19. 2 砖砌体房屋的震害
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多层砖房是我国量大面广的建筑, 在历 次的地震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震害的经 验教训比较丰富。总结震害的经验教训, 对于 我们搞好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Gij Vij Vi Gi
(3) 预制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按抗震墙侧移刚度比和从 属面积上重力代表值的比的平均值来分配 , 第 i 层第 j 片 抗震墙的地震剪力设计值 V ij 为:
1 Kij Gij Vij Vi 2 Ki Gi
(19.4.8)
当房屋平面的纵向尺寸较长时 , 在进行纵向地震剪力 设计值的分配时, 对于预制钢筋混凝土楼 (屋) 盖可按 刚性楼盖考虑, 并可按式 (19. 4. 6) 分配地震剪力。 2. 抗震墙的侧移刚度 砌体抗震墙的刚度, 按墙段的净高宽比ρ (ρ = h / b, h 为层高, b 为墙长) 的大小(对于门窗洞边的小墙段 指洞净高与洞侧墙宽之比) , 分为三种情况
4水平配筋砌体墙工作的过程经历了 三个阶段。 (1) 开裂前, 荷载-位移曲线接近线 性变形, 为弹性阶段; (2) 从开裂荷载到极限荷载为墙体 裂缝开展与刚度明显降低的弹塑性 阶段; (3) 超过极限荷载后, 横向配筋砌 体的承载能力随位移的增加而逐渐 下降的破坏阶段
3. 设构造柱的砌体墙 墙体亦呈现剪切破坏,滞回曲线如图所示 。
19. 2. 1 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多层砖房的震害
GB50011_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 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18抗震性能设计
18抗震性能设计抗震性能设计一、规范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统一培训教材》中指出:抗震性能化设计仍然是以现有的抗震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设防烈度、结构的不规则程度和类型、结构发挥延性变形的能力、造价、震后的各种损失及修复难度等等因素。
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
鉴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的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选用尚存在不少经验因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设计震害的详细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因此在性能设计指标的选用中宜偏于安全一些。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例如,可以根据楼梯间作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提出确保大震下楼梯间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可以针对特别不规则、复杂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分别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对于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机电设备,其相关部位的层间位移需满足设备运行所需的层间位移限值的专门要求;其他情况,可对震后的残余变形提出满足设施检修后运行的位移要求,也可提出大震后可修复运行的位移要求。
建筑构件采用与结构构件柔性连接,只要可靠拉结并留有足够的间隙,如玻璃幕墙与钢框之间预留变形缝隙,震害经验表明,幕墙在结构总体安全时可以满足大震后继续使用的要求。
还可以提高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控制值,如国外对抗震设防类别高的建筑,其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比普通建筑的规定值减少20%~50%。
《抗震规范》附录M对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不同要求做了规定,分别给出在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时,按照设计值和标准值进行计算的相关公式。
《高规》3.11节最先提出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分为1、2、3、4、5五个性能水准,并对每一个性能设计水准规定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干货】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8.45kN • 结果
整个构件屈服,结构延性较好
支撑的屈强比与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2-2)
• 假设 构件极限抗拉强度
fu=375kN/mm2 构件
实际构件屈强比为 0.9
•则 构件净截面断裂承载力
An*fu=(614.3-17*5)*375=198.45kN
• 高次卓越振型的建筑
物
• 偏心产生扭转的建筑 物
• 竖向震动的大跨度建 筑物
• 塑性率极大且仅在某 一特定方向产生残余 变形的建筑物
《钢结构设计规范》抗震性能化设计
• 性能化设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结构特性及使用功能选定塑性耗能区性能 等级 ✓根据结构塑性耗能区弹性承载力的差别,采用 不同的延性等级 ✓进行延性开展机构的控制,确保地震来袭时结 构按照预想的延性机构开展弹塑性变形
影响钢构件的延性的因素
• 钢构件的截面宽厚比 • 杆件的长细比 • 框架柱的轴压比
影响结构延性的因素
• 构件的延性 • 连接节点的延性 • 双重抗侧力结构中框架的剪力分担率 • 确保“保险丝”的思路得以实现
不适合采用极限承载力设计的建筑物
• 不适合模拟成单质点 体系的建筑物
• 不适合使用等价线性 法的建筑物
• 剪切型模型 ✓ 一般框架结构
• 弯剪型模型 ✓ 框架支撑结构 ✓ 超高层结构和筒状结构(高宽比较大)
• 构件及节点进入非线性 ✓ 屈服 ✓ 失稳 ✓ 滑移
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
• 塑性变形能力 ✓ 结构体系 ✓ 构件延性
日本抗震设计路径
• 路径1:小震验算 ✓ 规模较小的钢结构
• 路径2:小震和层间位移角验算 ✓ 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高度方向都比较规则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在特殊情况下,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 、地震烈度异常等,应对抗震等级进 行调整,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抗震构造措施
基础抗震
结构体系与布置
构件与连接
非结构构件
基础是建筑结构抗震的关键 部分,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构 造措施,如加强基础的整体 性和稳定性,合理设置沉降 缝等。
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布置对抗 震性能有重要影响。应合理 选择结构体系,确保结构的 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结 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规则 、对称、连续,避免出现扭 转和应力集中的情况。
用于结构连接的材料应具有足够 的强度和耐久性,以确保结构的 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装饰材料
对于建筑外墙、地面等部位的装 饰材料,应选择轻质、高强、耐 久性好、易于维护的材料,以减 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06
抗震设计的施工要求
施工前的准备
勘察地质情况
在施工前,需要对建筑地点进行 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构造、 断层分布、土壤类型等信息,为
钢材要求
01
02
03
钢材的强度和延性
用于抗震设计的钢材应具 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以 满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 承载力和变形需求。
钢材的焊接性能
钢材的焊接性能应满足相 关规范要求,以确保结构 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钢材的防腐和防火
钢材应采取有效的防腐和 防火措施,以提高其耐久 性和安全性。
其他材料要求
连接材料
刚度与承载力
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 以抵抗地震作用。
合理选择材料和截面尺寸,确保结构 的稳定性。
多道防线
设置多道防线,以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损伤。
利用结构的冗余度和延性,吸收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破坏程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修订动态
立基础或支承结构的地震反应谱峰值或加速度时程峰值和频谱
特征不同,估计可能造成的扭转反应。
4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5)
第14章和附录N: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单建式地下建筑
◆地下通道
◆地下空间综合体等
5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6) 4条原则
对选定的性能目标进行分析论证
性能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性能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不同性能目标的抗震计算要求 推荐方法 抗震性能设计的参考方法(附录M)
19
承载力设计方法
(2)结构构件承载力按不考虑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核 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G SGE E SEK ( I , ) R RE
I—设防烈度地震动或罕遇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 减震影响; ζ—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 加 的阻尼影响。 设计值复核,需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抗力的材料分项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不计入不同抗震等级的内力调整系数.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2 的要求; 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1 的要求。
13
从抗震能力的等能量原理,当承载力提高一倍时,延性 要求减少一半,构造所对应的抗震等级大致可按降低一度的 规定采用。延性的细部构造,对混凝土构件主要指箍筋、边 缘构件和轴压比等构造,不包括影响正截面承载力的纵向受 力钢筋的构造要求;对钢结构构件主要指长细比、板件宽厚 比、加劲肋等构造。
R /FEk
17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18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示例性能要求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性能1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关规定完好承载力按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基本完好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性能2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关规定基本完好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有轻微塑性变形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性能3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关规定轻微损坏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有明显塑性变形承载力达到极限值后降低少于5性能4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关规定轻中等破坏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不严重破坏承载力达到极限值后降低少于10191设防烈度下结构构件承载力按考虑地震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核时应采用对应于抗震等级而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1. 抗震等级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分为不同等级,以应对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
2. 对于高抗震等级的建筑,通常要求采用更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3. 地震震级的增加要求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也随之提高,这意味着需要更加牢固的抗震构造设计。
4. 抗震等级的评定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建筑物类型、地震历史等因素,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5.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加固材料、设置抗震支撑结构、采用减震技术等,从而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6. 钢结构在抗震构造中通常起到重要作用,其高强度和韧性能使其成为抗震设计的重要选择。
7.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使用也为抗震构造提供了便利,可以在减小施工现场施工难度的同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8. 抗震设计中的基础设计也至关重要,深入了解地质情况并采取合适的基础抗震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9. 抗震设防标准是确定建筑物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的依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建筑物类型会有不同的设防标准。
10. 在地震频发地区,政府和建筑设计单位通常会要求建筑物达到较高的抗震等级,以确保公共安全。
11. 抗震设计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结构设计和地震工程知识,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抗震构造措施。
12. 抗震设计中还需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性,以保证抗震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建筑成本。
13. 抗震构造措施的有效性需要经过严格的地震模拟和试验验证,以确保其在真实地震中的可靠性。
14. 抗震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变形和位移,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受力合理并避免破坏。
15. 抗震设计中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综合考虑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
16. 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和更新需要与地震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以适应地震动态的变化。
17. 抗震构造措施还包括对建筑物内部设备和管线的抗震设计,以防止设备破坏导致次生灾害。
18. 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是抗震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可以为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抗震建筑设计主要考虑因素
抗震建筑设计主要考虑因素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抗震建筑设计成为了现代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设计抗震建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首先,地震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是设计抗震建筑的重要依据。
地震的频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地震的次数,而地震的强度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通常来说,地震频率和强度越高,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就越强。
因此,在设计抗震建筑时,需要根据地震频率和强度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
其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也是抗震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所产生的波动,它会对建筑物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和振动。
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在设计抗震建筑时,需要考虑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频率等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来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第三,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是抗震建筑设计的关键。
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对地震的响应和抵抗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钢结构建筑由于其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通常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
而混凝土结构在抗震设计中也有着广泛应用,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钢筋配筋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在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时,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此外,土壤的性质和地基条件也是抗震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地震波的传播和建筑物的响应有着显著影响。
例如,软弱的土壤会增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振动幅度,从而增加建筑物的震动。
因此,在设计抗震建筑时,需要对土壤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震学分析,确定合适的基础设计和加固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最后,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也是抗震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即使设计了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物,如果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维护和管理,也会降低其抗震能力。
因此,建筑物的定期检查、维护和修复工作是确保其长期抗震性能的关键。
混凝土抗震等级及规格
混凝土抗震等级及规格混凝土抗震等级及规格概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
混凝土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之一,其抗震性能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混凝土抗震等级是衡量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承受破坏的能力的指标,也是设计混凝土结构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混凝土抗震等级的定义、分类、规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混凝土抗震等级的定义混凝土抗震等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
通俗地说,就是指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承受破坏的能力。
混凝土抗震等级是评价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设计混凝土结构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混凝土抗震等级的分类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混凝土抗震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1)A级混凝土抗震等级:适用于重要的特种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重要的民用建筑等场所。
(2)B级混凝土抗震等级:适用于一般的民用建筑、一般的公共建筑等场所。
(3)C级混凝土抗震等级:适用于一般的工业建筑、一般的农业建筑等场所。
(4)D级混凝土抗震等级:适用于临时性建筑、非正式建筑等场所。
三、混凝土抗震等级的规格混凝土抗震等级的规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等级: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规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等级分为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C85、C90、C95、C100共18个等级。
其中,C15~C60为普通混凝土,C65~C100为高强混凝土。
(2)混凝土的最小配筋率: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规定,混凝土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以下要求:①混凝土抗震等级为A、B、C时,最小配筋率分别为0.015、0.012、0.01。
②混凝土抗震等级为D时,最小配筋率为0.008。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发表时间:2019-02-22T14:21:10.1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作者:刘强刘晓伟[导读] 提出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步骤.空军广州工程设计室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摘要:本文在分析现行抗震设计方法存在的局限性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如何在超限建筑的抗震设计中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提出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步骤.关键词:超限建筑;抗震设计;基于性能设计1 前言汶川地震和海地地震使人们再次看到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提高抗震性能又保证经济效益,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越来越多。
这些工程在房屋高度、规则性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超过现行标准规范的适用范围,如何进行抗震设计缺少明确具体的目标、依据和手段,按照《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办法》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等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工程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试验,从而确实采取比标准规范更加有效的抗震措施,设计者的论证还需要超限审查,以期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这就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2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局限性按我国抗震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的多级设计思想,但其实质是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原则的一级设计理论。
其设计方法采用:小震不坏采用结构线弹性验算;中震可修及大震不倒采用加强结构构造措施及薄弱层弹塑性验算。
这样设计的建筑物可以避免主体结构倒塌而保证人的生命,但地震所造成的正常使用功能的丧失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很可能会大大超出社会和业主可接受的程度。
十八层楼房抗震标准
十八层楼房的抗震标准取决于设防类别、烈度、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等多个因素。
一般来说,对于18层的剪力墙楼房,其抗震烈度指数要达到7度,即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在地震级别方面,中国将抗震的烈度划分为6-个等级,度数越高对于楼房的抗震级别越高。
如果按照6级地震来设计,那么十八层楼房在遭遇6级地震时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倒塌或严重损坏的情况。
但如果地震级别超过6级,就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抗震措施,以确保楼房的安全。
此外,对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抗震要求。
例如,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剪力墙的位置、数量和厚度等因素,以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十八层楼房的抗震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2018
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2018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8年的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发生时地面震动的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两个参数来描述。
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是评定建筑物抗震等级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越高,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也越强。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所能承受的地震力和位移能力。
传统的砖木结构和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抗震性能上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现代建筑所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比传统的砖木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根据2018年的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建筑物可以分为几个级别:1.A级建筑物: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主要包括高层建筑、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关键基础设施,如医院、消防站、重要通信设施等。
2.B级建筑物:具有一般的抗震能力,主要包括普通住宅、商业建筑等。
3.C级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弱,一般为老旧建筑或者采用传统建筑结构的建筑物。
根据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可以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可能减少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日常维护和管理中,建筑物所有者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定期检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根据需要采取加固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总的来说,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对建筑物的设计、建设和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相关部门和建筑设计者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抗震性能设计抗震性能设计一、规范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统一培训教材》中指出:抗震性能化设计仍然是以现有的抗震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设防烈度、结构的不规则程度和类型、结构发挥延性变形的能力、造价、震后的各种损失及修复难度等等因素。
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
鉴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的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选用尚存在不少经验因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设计震害的详细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因此在性能设计指标的选用中宜偏于安全一些。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例如,可以根据楼梯间作为“抗震安全岛” 的要求,提出确保大震下楼梯间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可以针对特别不规则、复杂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分别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对于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机电设备,其相关部位的层间位移需满足设备运行所需的层间位移限值的专门要求;其他情况,可对震后的残余变形提出满足设施检修后运行的位移要求,也可提出大震后可修复运行的位移要求。
建筑构件采用与结构构件柔性连接,只要可靠拉结并留有足够的间隙,如玻璃幕墙与钢框之间预留变形缝隙,震害经验表明,幕墙在结构总体安全时可以满足大震后继续使用的要求。
还可以提高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控制值,如国外对抗震设防类别高的建筑,其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比普通建筑的规定值减少20%~50% 。
《抗震规范》附录M对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不同要求做了规定,分别给出在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时,按照设计值和标准值进行计算的相关公式《高规》3.11 节最先提出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分为1、2、3、4、5 五个性能水准,并对每一个性能设计水准规定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广东高规》3.11 节对《高规》的五个性能设计水准给出了更明确的计算公式,比如《广东高规》规定了不同性能水准下的构件重要性系数及承载力利用系数,特别是《广东高规》对第3、第4、第5 性能设计水准不再像《高规》那样提出“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的要求,明确了可按线弹性有限元计算出的内力位移进行性能设计的公式,这些规定便于软件实现,使软件可以直接利用线弹性有限元结果进行性能设计。
《上海抗规》附录L 对抗震性能化设计做了规定。
二、软件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的计算参数如图3.9.1 所示。
图391性能设计对话框1、性能设计包括中震、大震两种地震水准 如果用户在地震信息中勾选“考虑性能设 计”参数,就意味着当前的设计计算需要按照中 震或者大震的要求进行。
勾选性能设计参数后首先需要在中震和大 震这两个地震水准项中选择,如图 3.9.2所示中震、大震对应着《抗震规范》中设防地震、罕 遇地震的概念。
图3.9.2地震水准用户勾选中震或大震后,软件将自动按照 《抗震规范》设防地震或罕遇地震规定的地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调整参数“W 。
软件提供按规范选择性能设计计算的方法, 包括抗规、高规、广东高规。
皓构归体信息腔制信息 屈曲井析基姦壘數 州肩信息 自忘文空响系玻曲线 4f 庖扎田妙*黑柏 mm tSM徇件设计信息 包辎谡讣 羽轲信息无论按何种规范进行性能设计,均不考虑地震效应和风效应的组合,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内力调整系数。
2、按《抗震规范》的性能设计《抗震规范》M.1.2-2 :“结构构件承载力按不考虑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3^- O O O《抗震规范》M.1.2-3 :“结构构件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抗震规范》M.1.2-4 :“结构构件按极限承载力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 这里提到了承载力计算三个不同层次的计算方式,对应设计值和基本组合、标准值和标准组合、极限值和标准组合。
对应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计算,软件提供了“弹性”、“不屈服”两个选项,中震或大震“弹性”大致对应《抗震规范》M.1.2-2 按设计值和基本组合的承载力计算;中震“不屈服”大致对应《抗震规范》M.1.2-3 按标准值和标准组合的承载力计算。
大震“不屈服”大致对应《抗震规范》M.1.2-4 按极限值和标准组合的承载力计算。
这里的参数“弹性”、“不屈服”的叫法是多年来在超限审查中专家对《抗震规范》M.1.2 中三个不同层次计算的习惯提法。
在按《抗震规范》进行性能设计时,用户还需要区分正截面、斜截面,分别选择“弹性”或“不屈服”,这是为了适应用户可分别对正截面、斜截面选择《抗震规范》M.1.2 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计算。
选择中震或大震弹性、不屈服设计时,软件自动处理的内容如下:弹性:(1)不考虑风荷载参与地震组合;(2)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不屈服:(1)不考虑风荷载参与地震组合;(2)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3)不考虑荷载分项系数;(4)不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5)材料强度:中震时为标准值,大震时为极限值;3、按《广东高规》的性能设计《广东高规》3.11节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给出了4个性能目标及每个性能目标下不同地震水准对应的性能水准。
与《高规》不同的是,《广东高规》规定了不同性能水准下的构件重要性系数及承载力利用系数,更便于软件实现。
《广东高规》3.11.3结构在小震作用下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
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设计在中、大震作用下可按下列规定进行:1第1性能水准的结构在中震作用下,全部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下式要求:Etm + n('uk+0.4$丄u R#(3.11.3-1 )式中:Rji 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E 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6 ,弯、拉取0.69 ;SLW、、» :火分别为水平和竖向中震作用计算的构件内力标准值,不需乘以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n 构件重要性系数,关键构件可取n=1.05-1.15,—般构件可取n =1.0,水平耗能构件可取n =0.7-0.9。
2第2性能水准的结构在中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要求,式中承载力利用系数E,压、剪取0.67;弯、拉取0.77。
第2性能水准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2)的要求:(3.11.3-2 )式中:——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巧川、、S’ :火分别为水平和竖向大震作用计算的构件内力标准值,不需乘以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E 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83,弯、拉取1.0 ;3第3性能水准的结构在中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要求, 承载力利用系数E,压、剪取0.74;弯、拉取0.87;大震作用下,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宜满足式(3.11.3-3)。
比乩+ 叶Lgwz / t kbhO式中:I'an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构件剪力标准值;V LI;――大震作用下的构件剪力标准值,不需乘以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Z——剪压比,取z =0.133。
4第4性能水准的结构在中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要求, 承载力利用系数E,压、剪取0.83;弯、拉取1.0。
在大震作用下,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宜满足式(3.11.3-3),取Z =0.15。
5第5性能水准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宜满足式(3.11.3-3),取Z =0.167。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广东高规》明确了可按线弹性有限元计算出的内力位移进行性能 设计的公式,这些规定便于软件实现,使软件可 以直接利用线弹性有限元结果进行性能设计。
葩震朮;隹@中震 3震 迭择大震不屈朋设计时*软1牛将采用封料强度极限值设计-柱龍设计(益搦)正戡面 不屈服 g 性能谧计(高换)•牲能设计(广东观程)性能水准 ®2 03构件重裳性索數关键枸件系数—舉竖向构件翔 图393广东高规性能设计勾选“性能设计(广东规程)”后,须按性 能水准选择,如图3.9.3所示。
其中,中震时可 选1、2、3、4,大震时可选2、3、4、5。
其中, 构件重要性系数可以在参数中设置,并可在特殊 构件定义中交互修改,软件根据输入的构件重要 性系数及性能水准自动按照规范规定的相关计 算公式计算构件区分关键构件、一般竖向构件和水平耗 能构件,三类构件用构件重要性系数加以区分。
软件默认剪力墙为关键构件,柱、支撑为一般竖 向构件,梁为水平耗能构件。
如果实际设计的构 件与默认不符,用户可在【前处理及计算】的【重 要性系数】中修改结徇倉体信息 计算控制信息控制信息屈曲分析 风荷载営息 基本蚕数指走冈荷载 址壽信宾 地需信息自定义影响奈数曲践 锁大系数 縫面不屈服 戏vi ■怡鬼 话荷煎信息 枸件设计信見 包第设计 材料信忌附料蜃数 i 冈筋强復地h 室启息 茴显垢台单构件的重要性系数,软件在计算前处理设置了【重要性系数】菜单,可对梁、柱、墙柱、墙梁、支撑按单构件分别设置重要性系数,如图394所示,就是配合《广东高规》的需要。
重要性系数菜单仅当采用《广东高规》进行性能设计时起作用。
图3.9.4广东高规构件重要性系数设置菜单按照广东高规进行性能设计时,荷载效应均采用标准组合,材料强度以标准值为基准,对于《广东高规》公式3.11.3中的承载力利用系数、竖向构件剪压比,选择不同性能水准的软件具体实现如下:中震性能:1 :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6,拉、弯取0.69 ;中震性能2: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67,拉、弯取0.77 ;中震性能3: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74,拉、弯取0.87 ;中震性能4: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83 ,拉、弯取1.0;大震性能2: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83 ,拉、弯取1.0;大震性能3:竖向构件剪压比取0.133 ;大震性能4:竖向构件剪压比取0.15 ;大震性能5:竖向构件剪压比取0.167 ;4、按《高规》的性能设计《高规》首次提出了可按5 个性能设计水准设计的具体方法,但是在《高规》3.11.3 条中,对第3、第4、第5 性能水准的结构都首先提到“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因此在YJK的早期版本中没有提供专门按照《高规》的性能设计方法。
《广东高规》取消了《高规》对第3、第4、第5 性能水准的结构“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 的提法,从而明确了按照线弹性有限元计算分析方法进行5 个性能水准性能设计的公式,同时很多用户建议对《高规》的5 个性能水准的计算也依据线弹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内力结果,因此YJK新版在性能设计的规范选项增加了按《高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