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和水的导热性_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案18材料的导热性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8材料的导热性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8材料的导热性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材料的导热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质,以及导热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以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的相关知识为基础,探讨材料的导热性,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

一、导热性的概念和意义导热性是指物质传递热量的能力。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质存在差异,这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我们选择适当的材料制作保温杯,可以保持饮料的温度;在夏季,我们会选择通风性好的材料制作衣物,以提高舒适度。

因此,了解导热性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导热性的影响因素1. 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的原子结构、分子间力量等因素会影响导热性。

一般来说,金属导热性较好,而非金属的导热性较差。

2. 温度差:导热性会随着温差的增大而增强。

当温度差越大时,物质内部的热能传递速度也越快,导热性会更加显著。

三、教学案例:探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了解导热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一盒冰块,一段铁丝,一段木棍(相同长度),一些棉纱,一些塑料泡沫板。

(2) 实验一:用铁丝、木棍、棉纱、塑料泡沫板分别挂在冰块上。

观察和记录每个材料上冰块的融化情况。

(3) 实验二:将两盒冰块分别放在铁丝和棉纱上,观察和记录每个材料上冰块的融化情况。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得出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质的不同。

在实验一中,铁丝的导热性最好,冰块最快融化;木棍次之;棉纱和塑料泡沫板导热性较差,冰块融化较慢。

而在实验二中,铁丝上的冰块快速融化,而棉纱上的冰块几乎没有融化。

这说明金属材料导热性好,而绝缘材料导热性较差。

4. 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导热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学生可以探讨保温杯、防火服等材料的设计原理,从而理解导热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导热性的应用案例1. 保温杯:选择导热性较差的材料制作保温杯,可以减少热量的流失,保持饮料的温度。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案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案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我们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可以说明热传导的方式和规律。

2.我们能够分析热传导的环境因素,明白热传导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发现保温、散热和隔热的重要性。

3.我们具有实验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1.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热传导方式。

3.热传导的环境因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热传导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2.热传导环境因素的分析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热传导原理的介绍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热量自高温区沿着温差的方向传播到低温区的过程。

热传导是物质内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与能量的形式无关,热量、电热、电子、声波、光波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能量的。

2. 热传导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可分为三种方式,分别为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一种固体物体内部传热的方式,其热传导速度与物体的导热系数和温度梯度成正比。

对流是一种传热和传质的方式,它是靠物质的运动来传递热量的。

辐射是一种热能通过电磁波传递的方式。

在较高的温度下,物体就会辐射出热能。

3. 热传导环境因素和影响环境中的温度、压力、湿度和介质的物理性质都会影响热传导的效率。

加热方式对传热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如采用辐射加热时,会发生热传导。

出现热传导现象后会造成能量损失,加热效果降低。

如何减少热传导对提高加热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4. 实验探究实验1:用杯状电热杯和温度计,探究导热的过程步骤: 1. 在杯状电热杯里加入适量温水,使电热杯顶部露出水面。

2. 设定电热杯的能量输出,使温度升高。

量取温度变化的数据。

3. 取温度计放入水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2:通过实验探究热辐射的影响步骤: 1. 在离开自然光线的地方放置黑色物体,让它们吸热。

2. 把黑色物体放在反射的平面一端,另一端则悬挂温度计,记录上述操作前后环境的温度值。

知道辐射前后温度的差值,由此计算出其热辐射量。

5 热传导(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5 热传导(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5 热传导(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导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能够通过实验和模拟操作,观察和理解热传导现象;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热传导现象;4.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热传导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热传导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4个杯子(同样大小,同样材质),水壶,温度计,冷水,热水。

教学内容:一、引入1. 让学生分组,让每组讨论一下自己身上的热传导现象,比如感受到的温度变化等等。

2. 老师简单介绍一下热传导现象,并举出一些例子,如电热管、烤架、熨斗等都是利用热传导现象来加热的。

二、实验操作1. 老师向学生展示4个杯子,其中2个杯子里装着冷水,另外2个杯子里装着热水,让学生摸一摸它们的表面,让他们感受一下冷水杯子和热水杯子的表面温度差异。

2. 老师用温度计分别测量这4个杯子的水温,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3. 老师按照下面的步骤操作:(1)将一个热水杯和一个冷水杯放在一起;(2)将另外一个热水杯和另外一个冷水杯放在一起。

4. 让学生继续观察和记录杯子的水温变化。

三、实验结果分析1.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热传导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2. 让学生讨论一下热传导发生的速度是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温度差、材料、厚度等等。

四、巩固练习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热传导现象?(2)如何利用热传导现象来加热东西?(3)为什么摸热水杯的时候感觉烫手,摸冷水杯的时候感觉凉爽?2.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例子,说明热传导现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1. 老师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进行小结。

2. 向学生介绍学习下一节课的主题。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模拟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热传导现象,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传递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传递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传递单元教案1. 简介在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中,第五单元热传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应用,从而更好地认识热的传播规律和热能的转化。

本教案将全面评估这一教学内容,并撰写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有价值文章。

2.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传递是热能在物体之间传递的过程,主要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比如热水瓶的原理、火炉的工作原理等。

3. 传导、对流和辐射的示例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的传导、水的对流和太阳辐射等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传递的具体过程和特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亲自感受热传递的方式和规律。

4. 热传递的应用通过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比如冬天保暖、夏天降温、太阳能利用等。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应用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全面总结与回顾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强调热传递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小测验等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测。

6.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这一教学内容,我个人认为热传递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观察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我相信学生将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热传递的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希望本文能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科学知识。

7. 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还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

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冬天穿棉衣会感觉暖和?为什么太阳能可以被利用来产生热能和电能?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的原理和应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中职化工单元操作教案:热传导

中职化工单元操作教案:热传导
难点
稳定温度场:任一点的温度均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温度场。
教法
不稳定温度场:各点的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温度
教学设备
PPT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一、温度场和等温面
温度场:某一时刻,物体(或;
x,y,z──某点的坐标;
──时间。
不稳定温度场:各点的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温度场。
(2)液体
液体分为金属液体和非金属液体两类,金属液体导热系数较高,后者较低。而在非金属液体中,水的导热系数最大。
除水和甘油等少量液体物质外,绝大多数液体 , (略微)。一般来说,纯液体的 大于溶液




教后札记
式中dQ──热传导速率,W或J/s;
dA──导热面积,m2;
t/n──温度梯度,℃/m或K/m;
──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性能的物性参数,越大,导热性能越好,W/(m·℃)或W/(m·K)。
3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定义由傅立叶定律给出:
物理意义:温度梯度为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传热面积的热通量;导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下的热通量, ,导热性能越好。从强化传热来看,选用大的材料;相反要削弱传热,选用小的材料。
除水和甘油等少量液体物质外,绝大多数液体 , (略微)。一般来说,纯液体的 大于溶液 。
(3)气体
气体,。在通常压力范围内,p对的影响一般不考虑。
气体不利用导热,但可用来保温或隔热。固体绝缘材料的导热系数之所以小,是因为其结构呈纤维状或多孔,其空隙率很大,孔隙中含有大量空气的缘故。
一般来说,(金属固体) > (非金属固体) > (液体) > (气体)。的大概范围:(金属固体101~102W/(m·K))、(建筑材料10-1~100W/(m·K))、(绝缘材料10-2~10-1W/(m·K))、(液体10-1W/(m·K))、(气体10-2~10-1W/(m·K))。

热学实验教案研究热传导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热学实验教案研究热传导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热学实验教案研究热传导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热学实验教案:研究热传导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引言:热传导是热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研究热传导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一、实验目的研究热传导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掌握温度变化与传导距离、传导介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导热实验装置2. 温度计3. 计时器4. 测量尺5. 手套、安全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 将导热实验装置放置在水平台上,并确保密封良好。

(2) 用温度计测量室温,并记录下来作为起始温度。

(3) 将传导介质填充至导热装置的中空部分,并确保均匀分布。

2. 实验操作(1) 打开计时器,开始计时。

(2) 使用测量尺测量导热装置上的传导距离,并记录下来。

(3)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使用温度计测量导热装置上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4) 持续测量一段时间后,关闭计时器,结束实验。

四、实验记录实验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1. 实验日期和地点2. 实验者姓名3. 实验器材清单4. 实验步骤和操作过程的详细记录5. 温度与时间的对应关系的数据表格6. 数据的图表分析及结果讨论五、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 将实验测得的温度和时间数据制成曲线图。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温度变化规律,探讨传导距离和传导介质对热传导的影响。

3. 结合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并进行合理的结果讨论。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并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安全眼镜。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传导介质的损失,保持传导介质的均匀分布。

3. 需要反复测量的数据,要进行多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传导距离和传导介质是影响热传导的重要因素。

通过不断深入地研究热传导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学知识。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

1.热传导【教材分析】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

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

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传导现象的发生。

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教学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教学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有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读完后,你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了吗?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太阳把温暖传给了空气,空气把温暖传给了你我。

……明确:热会传递。

2、思考:热传递有哪些方式?[讲授新课]一、热传导现象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之夜又饥又饿,微弱的火光不能抵御寒冷,最后悲惨死去。

1、生活在幸福社会里的你,当感到寒气袭人的时候,你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引导学生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班级交流。

教师例举: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小学科学教案:热传导一、教学目标:1. 知道热从热量的热源传向冷的物体,这个传递过程叫热传导。

2. 熟悉热传导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 理解隔热的重要性,学会简单的隔热方法。

4.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实验箱、导热棒、烧杯、水、细铁丝、细木棒、玻璃棒、纸片等。

2. 教材准备:学生教材、教师课件。

三、教学环节与步骤: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故事或图片引出问题,例如:有一天,小明回到家里,发现热水澡的水已经变冷了,他就不忍心浪费这些热水,于是用一个玻璃杯接了一杯冷水,然后把它放到热水中间,不一会儿,冷水就温热起来了。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2. 知识传递(10分钟):引导学生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 导热:把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不需要物质的移动,比如铁棍两头会传来传去热。

- 对流:热通过流动的液体或气体传递,比如热水瓶里的热水会上升。

- 辐射:通过空气,无需物质传递,比如太阳把热通过空气传到地球上。

3. 实验过程(40分钟):实验1:导热的实验- 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验箱,里面放一根导热棒,一边扎上一个导热纸夹,另一边截去一段。

- 将导热棒的两头分别放入水中和油中,让学生观察两头的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导热纸夹的一边变热了,另一边没有变热。

- 让学生理解导热:导热物体的一个部分受热,会将热传递给另一个部分。

实验2:对流实验- 给学生提供烧杯和一些水,让他们加热水并观察。

-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烧杯底部的水受热后上升,较冷的水则下沉,形成热对流。

- 引导学生理解对流:热胀冷缩导致水的运动。

实验3:辐射实验- 给学生提供一个黑色的金属盘子和一个白色的陶瓷盘子,放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

-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黑色金属盘子变热的速度明显快于白色陶瓷盘子。

- 引导学生理解辐射:黑色物体吸收更多的太阳能,散发出更多的热。

热传导的原理和实验演示教案

热传导的原理和实验演示教案

热传导的原理和实验演示教案。

一、热传导的原理热传导的原理基于热量的能量传递。

当物体中有温度差时,热会从高温物质流向低温物质。

这个过程是通过物质的内部传导进行的。

也就是说,在高温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更快,所以能量的传递也会更快,最终能量会从高温物质传递到低温物质,直至两者的温度平衡。

热传导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差,材料的热导率和材料的厚度。

温度差越大,热传导的速度也会越快。

材料的热导率指的是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热导率越高,材料的热传导也就越快。

材料的厚度也会影响热传导的速度,普遍来说,厚度越薄,热传导的速度也会更快。

二、热传导的实验演示教案1、实验名称:探究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度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度,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

实验材料:-热水-金属盒子(可用铝材或铜材制作)-木盒子-塑料盒子-测温尺-计时器实验步骤:1.将热水倒入三个不同大小的金属、木材和塑料盒子中,盒子内都有相同量的热水。

2.用测温尺测量每个盒子内的热水温度,并标记下来。

3.使用计时器开启计时器,并记录每组测量的时间。

4.在一定时间后,使用测温尺再次测量每个盒子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5.将不同盒子内的温度差计算出来,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分析结果:通过上述实验,你可以得到每个盒子内热传导速度的数据,并且比较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

同样大小和形状的金属、木材和塑料盒子之间的热传导速度会有所不同,因为它们的热导率是不同的。

2、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体内部的热传导速度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内部的热传导速度,并对比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

实验材料:-热水-铁球-铜球-玻璃球-测温尺-计时器实验步骤:1.将每个球体与相同温度的热水置于同一环境中。

2.用测温尺测量每个球体中心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使用计时器开启计时器,并记录每组测量的时间。

4.在一定时间后,再次使用测温尺测量每个球体中心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5.将不同球体内的温度差计算出来,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小学科学9《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9《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9《热传导》(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教授小学生关于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热传导的定义、探究热能传导的方式,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导的概念与特点;2. 掌握热传导的方式;3.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传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2. 热传导的方式。

教学资源:1. 热传导实验相关材料:导热板、金属棒、塑料棒、细线、烛台、蜡烛、专用温度计等;2. 学生练习册、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热传导的概念,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热传导是什么,有哪些例子可以举出。

2. 请学生思考一下,你觉得热传导有哪些方式?如何解释这些方式?二、探究热传导(20分钟)1. 准备实验材料:导热板、金属棒、塑料棒、细线。

2. 将导热板放在桌上,导热板的两端分别插入金属棒和塑料棒。

观察棒的两端的现象,并请学生解释。

3.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棒会迅速感觉到热量,而塑料棒则不会?三、组织实验(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

2. 实验一:用专用温度计测试导热板上不同区域的温度,并进行记录和观察。

3. 实验二:使用细线将烛台与导热板相连,点燃蜡烛,观察蜡烛下的导热板的现象。

4. 实验三: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其他材料的热传导特性。

四、实验结果整理与总结(2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总结热传导的特点和方式,并将结果整理在教学PPT上。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透明杯子中的水变暖等日常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五、知识巩固(15分钟)1. 学生练习册的相关习题。

2. 教师提问巩固学生对热传导的理解和应用。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分组讨论:探讨其他与热有关的现象,如热膨胀、热辐射等,并给出相关实例。

2. 班级竞赛或小组展示,邀请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释热传导现象。

物体间空隙与热传导的关系教案

物体间空隙与热传导的关系教案

物体间空隙与热传导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间的热传导方式以及相关概念;2.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情况下,热传导产生的新变化;3.掌握热传导的计算方式和应用场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物体间空隙与热传导的关系;2.理解热传导计算的公式和应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物体间热传导的方式物体间的热传导分为三种类型:传导、对流和辐射。

(1)传导:物体直接接触时,热量从一个物体流向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2)对流:发生在流体中的热传导方式,流体中的分子受热后呈现热膨胀状态,密度减小,从而会上升,新的流体下沉补位,这样就形成了循环流动,即对流。

(3)辐射:从物体表面发射出电磁波的一种方式,该方式的热传导不需要介质的介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多接触到第一种传导。

2.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热传导当物体之间存在空隙时,热传导产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导的形式上。

两个靠近的物体之间空隙的存在会影响传热速率,空隙越小,却会使得传热速率越快,此时热传导的规律需要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和热传导定律才能解决。

通过气流对物体进行浸泡,则会形成对流热传导。

没有空气或液体流体的物体之间,则会以辐射热传导的形式来进行热传导。

3.热传导的计算方式(1)热传导的计算中,需要用到热传导系数λ(或k)和物体的面积A,根据热传导基本定律,热通量Q=λAΔT/d。

(2)需要了解的概念:热传导系数λ:表示具有温度差的两固体间单位厚度下的热通量比值。

温度差ΔT:热能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两物体之间的温度差就是ΔT。

面积A:热传导之间物体接触的面积。

距离d:热能传导的距离。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互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和实验分析。

1.理论讲解教师讲授物体间空隙与热传导的关系,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明确和解释。

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理解。

2.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了解热传导的基本定律和具体计算方法。

例如通过将一个铜片连通两个不同温度的容器来演示热传导,让学生学习如何计算热通量和热传导系数等相关概念。

幼儿园物理课教案: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

幼儿园物理课教案: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

幼儿园物理课教案: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一、引言导热性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和观察力的重要一环。

本教案旨在通过幼儿园物理课,帮助幼儿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并通过实际观察与实验,培养幼儿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认识导热性的概念1. 导热性的定义导热性是物质传递热量的能力,它是衡量物质导热性能高低的指标。

导热性高的物质能够快速传递热量,而导热性低的物质则传递热量较慢。

2. 导热性的重要性导热性对于物质的使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热性能,了解材料的导热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利用材料。

三、导热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让幼儿在实践中了解材料导热性的差异,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 实验材料- 铁片- 木片- 塑料片- 玻璃片- 瓷片3. 实验步骤- 步骤一:向幼儿解释铁、木、塑料、玻璃、瓷这五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幼儿思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可能有所不同。

- 步骤二:将一个铁片、一个木片、一个塑料片、一个玻璃片和一个瓷片放在同一温度的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分别触摸每个材料,并让幼儿记录每个材料的感觉温度。

- 步骤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整理出各材料的导热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并向他们解释导热性与触摸温度的关系。

四、思考与讨论1. 引导幼儿思考:- 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 导热性高的材料在哪些方面有应用?- 导热性低的材料在哪些方面有应用?2. 讨论与交流:- 让幼儿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鼓励他们思考导热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 引导幼儿们讨论如何利用导热性高的材料进行热能传递,如何利用导热性低的材料进行保温等。

五、延伸活动1. 材料探究:引导幼儿们选择其他材料,并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更多材料的导热性能,并和之前的结果进行对比。

2. 导热性游戏: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幼儿们通过触摸不同材料来判断材料的导热性,并通过游戏巩固他们对导热性的认识。

小学科学18材料的导热性(教案)

小学科学18材料的导热性(教案)

小学科学18材料的导热性(教案)导热性是材料的一种重要性质,它表示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导热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并形成对材料导热性的初步理解。

以下是一个关于小学科学18材料的导热性的教案,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学目标:1.了解导热性是材料的一种性质,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

2.学会通过实验方法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性。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铝片、塑料片、纸片、木片等各种不同材质的薄片。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壶、计时器、尺子等。

3.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和思考,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碰到过哪些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材料?请举例说明。

2.实验操作(15分钟)(1)将不同材质的薄片放在同一温度下,测量它们的时间和温度变化。

(2)比较不同材质的薄片的温度变化情况。

3.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1)学生观察、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2)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回答以下问题:a.哪种材料的温度升高得最快?为什么?b.哪种材料的温度升高得最慢?为什么?4.知识总结(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了解导热性与材料类型的关系。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材料,如铜、铝等。

5.拓展探究(15分钟)提问:导热性能差别大的材料,对热的传输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6.实际应用(10分钟)举例:冬天中手冷时按在暖气上暖手,这是如何利用导热性的例子。

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其他类似的例子。

7.小结与反思(10分钟)请学生逐个回答以下问题:(1)导热性是什么?(2)如何通过实验来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性?(3)你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更多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

2.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与导热性相关的现象并进行深入研究。

《热在水中的传递作业设计方案》

《热在水中的传递作业设计方案》

《热在水中的传递》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热能的传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

而水是一个很好的导热介质,在其中热能的传递更是具有特殊的特点。

因此,通过钻研水中热能的传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

二、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设计内容1. 实验一:水中热传递的观察在实验室中,准备一些水和温度计,将水倒入不同的容器中,然后在不同的条件下加热水,观察水中热量的传递情况。

学生需要记录下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析不同条件下热传递的规律。

2. 实验二:水的导热性实验通过实验测量水的导热系数,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导热性的差别。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水的导热系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从而深入了解水的导热特性。

3. 实验三:水的相变钻研在实验室中,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

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过程,学生可以了解水在不同状态下热传递的特点,并分析其中的原理。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水中热传递的观察a. 准备实验器械:水、温度计、容器;b. 将水倒入容器中,记录水的初始温度;c. 在不同条件下加热水,观察水的温度变化;d. 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热传递的规律。

2. 实验二:水的导热性实验a. 准备实验器械:水、导热系数实验装置;b. 测量水的导热系数;c. 计算导热系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3. 实验三:水的相变钻研a. 准备实验器械:水、热源、温度计;b. 观察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c. 分析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热传递特点。

五、实验数据分析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学生需要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探讨其中的物理原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六、教学评判1. 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2. 学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备性;3. 学生对热传递原理的理解水平;4. 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能力。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教案:热在水中的传递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及流向2.掌握水中热的传导特点3.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二、教学内容1.热的传递方式及流向2.水中热的传导特点3.实验:观察和分析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入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在吃火锅时,锅中的水能很快被加热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热的传递方式及流向:导热、对流、辐射。

–水中热的传导特点:水是良好的导热介质,热传导快且均匀。

3.实验演示–准备实验器材:水杯、热水、冷水、温度计、漏斗。

–进行实验:将热水倒入一个水杯中,将温度计插入水中,记录水的温度。

然后再倒入相同温度的冷水,继续观察和记录温度的变化。

–分析实验结果:热水和冷水会通过水的传导迅速混合,最终形成一个均匀温度的混合水。

4.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热是如何在水中传递的?为什么水中的热传递迅速且均匀?–总结归纳:水是一种良好的导热介质,热在水中通过传导的方式迅速传递,并能使整个水体温度均匀。

四、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及流向2. 掌握水中热的传导特点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热的传递方式及流向:- 导热- 对流- 辐射水中热的传导特点:- 导热快- 传递均匀实验:- 观察和分析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五、课堂实施1.教师根据教案进行课堂讲解和指导。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3.学生讨论并总结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和特点。

六、课后作业1.小结:总结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及特点。

2.探究: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液体中的热传递情况。

七、教学反思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分析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并能够在讨论中加深对热传导特点的理解。

同时,通过引入问题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此外,设计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教材简析】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是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

热对流只能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中,同时会伴有流体本身分子运动产生的导热作用。

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质,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是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进一步根据生活经验推测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最后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二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

教材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

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感温粉末、红墨水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对流现象,使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

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

3.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传递过程。

难点: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冷水受热后向上运动。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试管、大烧杯、透明玻璃杯*2、玻璃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红墨水、染色剂、清水、湿布、护目镜、实验记录表、热在水中传递的课件资料。

探究大气热量传递的教案设计

探究大气热量传递的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名称:探究大气热量传递年级与科目: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时长:3课时目标:1. 了解大气热量传递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掌握大气热量传递的基本形式和量度方式;3. 发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授课步骤:第一部分:引入(15分钟)教师将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大气热量传递现象。

学生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石头在太阳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得热乎乎的?为什么晴天下的水会蒸发?引导学生思考热量从何而来,如何传递。

第二部分:理论学习(25分钟)使用投影仪或黑板,教师介绍大气热量传递的基础知识。

重点涉及热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传热方式,并解释它们在大气热量传递中的作用。

教师需给出生动有趣的例子,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第三部分:实验设计(4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展示大气热量传递的现象和量度方式。

组织学生用两个空气球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将它们放在室外的阳光下和在室内不同位置进行比较。

让学生记录每个球的温度,在一个小时内每十分钟测量一次。

学生需要利用曲线图显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第四部分: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40分钟)学生们讨论实验结果,并在小组中比较分析不同球的温度变化。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提出不同结论,并解释结果背后的物理学规则。

同时,学生需要讨论实验的一些局限性,并提出如何改进实验的建议。

第五部分:总结(20分钟)在总结部分,教师重新介绍大气热量传递和相关物理学规则。

同时,教师也将回顾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发现和结论。

学生们播放录制的演示视频,以便顺利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

课后参考资料:本课所需课件、资料和有关问题的答案可在学堂在线上找到。

学生们也可以自己寻找其他有关大气热量传递的资料,以便进一步了解和探究。

总结: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热量传递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量度方式。

学生们通过实验,加深了对传热方式和物理学规则的理解,并发展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发现了实验结果中的一些规律和现象,进一步认识了大气现象的复杂性。

热传导教案及反思

热传导教案及反思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传导。

2.科学探究针对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用金属棒、金属片、两杯温差较大的水进行实验,观察热的传递过程进行求证。

3.科学态度、STSE对热传递现象有探究兴趣,积极完成探究任务,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判断,善于总结发现规律,乐于合作与分享。

【教学重点】发现热传导存在于各种物质中。

【教学难点】不同物质的传导能力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金属勺、烧杯、热水、冷水、凡士林、火柴棒、金属棒、酒精灯、圆的金属片、铁架台、温度计等,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取生活经验:如果把金属勺子放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摸摸勺柄端,有什么感觉?(2)现场演示:教师操作,请一名学生摸摸勺柄端,然后谈感受。

(3)提出问题:热在金属勺中是怎样传递的?请将热传递的路径和方向画出来。

(4)交流汇报后形成假设:水的热量先传递给浸入热水中的金属部分,浸入热水中的金属温度变高,然后向勺柄端的低温部分传递,于是勺柄端也热了。

究竟是不是这样?让我们一起研究——热传导。

(二)新课学习1. 物体怎样传热(1)介绍材料:金属棒、凡士林、火柴棒、酒精灯等。

(2)讨论:怎样用这些材料做热传递的实验?而且能借助某些物体看到热传递的路径和方向?(3)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用凡士林把火柴棒粘在金属棒上,用酒精灯在金属棒的一端(或中间)加热,如果火柴按顺序掉落就说明热是按一定方向传递的。

(4)学生预测火柴掉落的顺序,并将预测顺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5)实验验证:用酒精灯在铁棒的一端(或中间)加热。

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是按照一定方向传递的。

热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7)继续讨论:热在圆的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说一说你的猜想并画下来。

武进区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5课《热传导》教案(定稿)

武进区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5课《热传导》教案(定稿)

热传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热在液体中的传递过程,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通过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知道热能从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3.根据现象归纳热传导的概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可以有热传导现象。

4.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分析传热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热能从相互接触的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能从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向温度较低处。

【教学难点】
能够做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水槽、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毛巾、蜡烛、火柴、金属盘、金属棒、金属片、试管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热传递现象
1.谈话:同学们,这样的问题你遇到过吗?(出示问题情境:非常口渴时,水很烫不能马上喝,怎么办?)
2.提问:谁有好办法解决?注意:不能往水杯中添加其他物体哦!
生:放空调或者电扇前面吹。

3.提问:这样的方法水的温度可以降低吗?它的热量传哪里去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科学认知热传导
1.出示图片,提问:他们是怎样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2.学生交流回答。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 1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生能主动探究。
2.能与同学愉快合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水、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2.难点:知道对流和传导都可在水、空气中发生,但以对流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复习引入:
1.金属与非金属的导热性能有什么不同?
2.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一样吗?
学生讨论:
新课讲授:
空气和水的导热性: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活动的结果也较明显。学生活动中发热器可以改为用酒精灯加热,可弥补实验室器材的不足。空气导热性实验中要注意安全,试管塞不能太紧,应留有空隙,加热的时间不能太长,以防发生危险,这一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特别的强调。
一、水的导热性
我们前面研究的是热在固体中的传导,而空气、水的导热性能又是如何的?
出示实验装置。
对试管上部水加热,并猜测:
试管中的小动物会受到伤害吗?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起不研究水的导热性。
一支温度计插入试管底部,一支温度计插入试管上部。如何用它们来研究水的导热性能?
巡视指导。
引导分析:
1.A装置中的热主要以什么方式传递?
问:从这一实验中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活动:
设计实验。
(1)加热部位如图:
(2)步骤同上;
(3)实验记录。
讨论:
1.传导与对流都可以在空气中发生,但以对流为主。
2.空气的导热性较差。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传导与对流都可以在水和空气中发生,但以对流为主。
空气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B装置中的热又是以什么方式传递?
2.加热2分钟后二者水温是否都上升了?说明什么?
3.哪套装置的水温升高的幅度较大?又说明了什么?
(会/不会)。
回答:
1.玻璃试管是热的不良导体。
2.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加热上部水,同此热的传导方式在水中传递)。
活动(改进)。
设计实验方案:
(1)加热部位不同。如下图。
(2)步骤:实验前应先测水温;加热两分钟后再测水的温度。
空气和水的导热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对流和传导都可在水、空气中发生,但以对流为主。
2.知道水、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3.通过实验,学会进行简单的推测。
二、过程和方法
1.运用实验方法探索热在空气中的传导。
2.能在探索活动中分析现象,得出较科学的结论。
3.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3)记录:
讨论:
A装置——传导;B装置——对流。
都上升,说明水以对流为主。
二、空气的导热性
下面研究空气的导热性。也有两支试管,一支温度计插入试管底部,另一支在试管上部。如何加热试管,比较试管中空气的导热性?
巡视指导。
强调:试管塞不能塞的太紧;加热时间不能超过30秒,以防发生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