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MRI
垂体腺瘤的MRI诊断
术方法的探 讨[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0 2 1 ( ) 2 -1 J. 2 0 ,7 1 :02 .
王宏业 , 王存 生 . 年 患 者 下 肢 静 脉 曲 张 高 位 结 扎 电凝 术 治 疗 老
溃疡面在短 时间内迅速愈合 。我们认 为大隐静脉电凝术结合 高压氧治疗可 以降低下肢静脉 压 , 改善静脉瘀血及 缺氧 , 促进
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 关建词 ]垂体腺 瘤 ;Z Z 共振成像 ; 4 影像诊 断 [ 中图分类号 ]R 4 . [ 4 5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5 9 (0 7 3 -6 30 17 - 8 20 )44 6 - 0 3
( 阳市 第二人 民医院 , 宁 辽 阳 1 10 ) 辽 辽 10 0
[ 摘 要 ]目的: 分析垂体腺瘤 的 MR 影像 学特 点。方法 : 所有 患者行 自旋 回波( E) 列横轴 、 I 对 s 序 矢状及 冠状 面
的 T 加 权及 T 权 像 , 怀疑 微 腺 瘤 者 再 行 G — T A增 强扫 描 。 结果 : 体 大腺 瘤 2 加 对 dD P 垂 6例 , 腺 瘤 6例 , I 断 与 微 MR 诊
Bo kn J J. e ii xd o n cin: y eb r x g n tea y i V r Th nt co ie c n e t r o h p ra c o y e h r- i
[ ] GasA JWae C, y keIe a. o r ope laoo- 1 r , kl M N mey ,t 1C l p lr t sng b y oD ur r h ert nl ngmet f ho i vnu gucr[ ] a yi t eo a maae n rnc e osl l s J . p nh i oc e e
侵袭性垂体腺瘤:MRI与术中对照研究(附35例回顾分析)
t o . I a o m row i a e o vn o a i a e( l , 2 ) adte e e f n ac m n w r c m a dwt t— u r S rt s t o t h e t r nc ne t n g s T WI T WI , g eo eh e e t e o pr i m s i o u tm t o f il m n hd r n e e hU
d n rvd t b n aiept tr d nma b ug r n ew n et po e O eivsv i aya e o ysreyu d re tMR xmiain wt o t s eh c me s i u ea n t i c nr t n a e m。T , 2 , r- d o h a n 1 T WI pea W1 n
【 关键词 】 垂体肿瘤 ; 侵袭性 ; 磁共振成像
中图 分 类 号 :7 64 R 4 . R 3 . ;45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 0 120 )O 04—0 10 9 1 (06 1 一18 4
Ivs e# ̄ tr nav i ay ̄eo : nma MRI td 0lae i ug a f dn s(erset eaayio ae) u yc| , dwt sri l' ig rt pc v n ls f 5css s I r I h c m o i s 3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垂体腺瘤的发生率约~15/1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84%(平均%)。
正常人群随机MRI检出率10~%(平均%)。
一、早期诊断垂体腺瘤的临床特征是内分泌改变和视力障碍。
微腺瘤(<1cm)局限于鞍内,早期会出现相应的内分泌征象,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能准确查明血液激素,有利于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待肿瘤增大向鞍上扩展,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才出现双颞侧偏盲和视力减退。
1.内分泌改变:垂体腺瘤按内分泌功能分为无功能腺瘤和有功能腺瘤,后者包括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腺瘤、促肾上腺皮质腺瘤(adrenocorticotropic hornome,ACTH)腺瘤、促甲状腺(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腺瘤、促性腺激素(gonadotripic hormone,GnH)腺瘤,GnH腺瘤又包括卵泡刺激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腺瘤。
PRL腺瘤(50%~60%)、GH 腺瘤(20%~30%)及ACIH腺瘤(5%~15%)最常见,临床各具不同的内分泌改变。
PRL腺瘤表现为泌乳、闭经、不孕三连症(发育后);GH腺瘤表现为巨人症(发育前)、肢端肥大症(发育后),巨人伴肢端肥大症(发育前后);ACTH腺瘤变现为向心性肥胖(Cushing’s disease)。
2.视力视野障碍:增大的垂体腺瘤直接压迫视交叉引起双颞侧偏盲。
微腺瘤未直接压迫视交叉,但视交叉也可有功能障碍,表现为典型的双颞侧偏盲,其原因在于高灌注状态下的垂体增殖性病变,通过它对与视交叉共同供应血管分支的“盗血”或干扰其正常血供,使视交叉中部存在的微循环薄弱环节发生血供障碍,而导致颞侧视野缺损。
根据视交叉体部纤维的分布规律,鼻上纤维经于视交叉背侧,鼻下纤维经于视交叉腹侧,视交叉上方病变早期仅累及鼻上纤维引起颞下象限视野缺损,视交叉下方病变累及鼻下纤维引起颞上象限视野缺损,这不是典型的颞侧偏盲,故颞侧偏盲以颞上方为主。
青少年假性垂体瘤MRI诊断
8 8 6・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 杂志 2 0 1 3 年第 2 4卷第 1 2 期J C h i n C l i n M e d I m a g i n g , 2 0 1 3 1 0 1 .
:
短 篇论 著
青 少年假 性 垂体 瘤 MR I 诊 断
M RI di a gno s i s o f a do l e s c e nt pi t ui t ar y ps e udo t um or
f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a d i o l o g y ,t h e E i g h t h P 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o f Wu x i ,Wu x i J i a n g s u 2 1 4 0 0 0 ,C h i n a ; 2 .D e p a r t en m t o fR di a o l o y,R g i c h H o s p i t a !o fN a n t o n g ,N a n t o n g J i a n g s u 2 2 6 0 1 0 ,C h i n a )
【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2 5 . 8 ; R 4 4 5 . 2 【 文献 标 识 码 】 B 【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1 0 6 2 ( 2 0 1 3 ) 1 2 — 0 8 8 6 一 o 3
青少年假 性垂体瘤 , l 临床 上 少 见 , 是 由 于 不 同 原 因 引 起 的 甲状 腺 激 素 减 低 后 , 经负反馈作用 至垂体前 叶 , 使 之 过 度 分泌增生所致 , 久 之 导致 垂体 体 积 增 大 , 它 并 非 真 正 的肿 瘤 。 本 文 搜 集 我 院 5例 经 实 验 室 检 查 及 临 床 治 疗 后 证 实 的 青 少 年 假 性 垂 体 瘤 患 者 的 MR I 资料 , 结合有关 文献 , 对其 进行 回 顾性分析 , 从 而 提 高 对 本 病 的诊 断 。
怎么检查垂体瘤
怎么检查垂体瘤现代人群常常会因为生活压力而出现一些亚健康症状,比如、上班没精神、男人不长胡子、女人无法生育等,其实大家不知道,这些其实是垂体瘤在作祟,甚至有超过一成的垂体瘤患者至死都不自知到原因。
对于垂体瘤患者来说,早期发现尤为重要。
那么怎么检查垂体瘤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垂体瘤诊断1.病理学检查:这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这种手术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敏感度高,但误诊率也高.电子透视显微镜观察.根据肿瘤的细胞不同特征分辨出肿瘤类型,临床很少使用.垂体瘤诊断2.影像学:(1)CT扫描: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不能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
(2)头颅X线平片: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3)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果的关系.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垂体瘤诊断3.临床表现:病人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都是诊断最基本的资料.一些细微的表现都可能做为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网上咨询由于不能和医生面对面直接交谈,更需要把详细的临床资料提供给医生.也不要忘记说明病人年龄,性别,疾病时间.垂体瘤诊断4.内分泌检查:怎么检查垂体瘤?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在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例如ACTH细胞腺瘤,多数病例从影像学上看不到肿瘤.罕见的移位垂体瘤位于胸腔内,腹腔内等部位,主要依据内分泌来诊断.怎么检查垂体瘤?总之,垂体瘤的诊断以)MRI检查为金指标,内分泌为银指标。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垂体大腺瘤概述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脑垂体腺瘤,通常是良性的。
该瘤可分泌激素,导致垂体功能亢进或垂体功能低下。
垂体大腺瘤通常可以通过MRI成像进行诊断,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脑垂体瘤进行区分。
MRI诊断垂体大腺瘤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建议采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以及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垂体大腺瘤特征信息。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MRSI可以直接测量人体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可以在不破坏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获得瘤体的生物学信息。
MRSI可以对垂体大腺瘤组织内代谢产物的分布进行不同程度的定量统计和分析,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重要手段。
垂体大腺瘤的MRSI表现为在1.3、2.1、2.8和3.3 ppm处具有峰值,具有代谢物分析的价值。
磁共振增强成像(MR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对比剂(gadolinium)可以增强瘤体的对比度,专业人员可以对瘤体进行细节和特征的观察,以确定瘤体大小、血供以及瘤体囊肿等特征。
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脑垂体增强成像专门用于诊断垂体大腺瘤。
该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区分正常垂体腺和垂体大腺瘤。
该方法可以直接对垂体腺进行成像,也可以使用对比剂增强画像,使垂体瘤更加明显。
垂体大腺瘤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关键。
在进行MRI后,可以通过观察瘤体是否有增强、大小和形状、血供、水平等方面来进行鉴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垂体大腺瘤鉴别。
腺瘤其特征是瘤体界限清晰、无卫星灶,可明显增强。
鞍区囊肿与腺瘤不同,鞍区囊肿界限清晰、无卫星灶,一般不会增强。
在MRI上通常呈现液态信号。
垂体超生长症垂体超生长症通常与巨腺瘤有关,MRI上常表现为垂体增生和瘤体无法完全分开,通过观察瘤体体积以及分泌六类激素(生长激素、催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卵泡激素)的水平来进行诊断。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附29例分析)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附29例分析)垂体腺瘤小于10mm时为微腺瘤,大于10mm时则为垂体大腺瘤,大于4cm时则为垂体巨大腺瘤[1]。
由于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MRI检查技术的普及,垂体腺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仅就基层医院经常遇到的垂体大腺瘤做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及方法本组29例中男性11例,女性18例,年龄23-60岁。
经手术证实者20例,余均经临床及内分泌化验证实。
其中3例经溴隐停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改善。
临床表现:(1)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
(2)内分泌亢进的症状: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闭经,生长激素(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Cushing综合症等。
所用装置为GE0.35TMRI扫描机。
选用头颅正交线圈,检查脉冲序列:(1)平扫:SETIWI矢状位,SETWI冠状位,SETIWI轴位,FRFSET2WI冠状位。
(2)增强:SETIW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
2 结果及检查所见T1WI和T2WI显示肿瘤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垂体多被完全破坏,不能显示。
肿瘤出现囊变,T1WI信号显示略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肿瘤出血时T1WI可为高信号。
肿瘤向鞍上生长,可见“束腰征”[2],鞍上池可受压变性。
增强后垂体腺瘤的实质部分呈不均匀中等强度增强23例,均匀增强4例,均匀明显增强2例。
3 讨论垂体大腺瘤较小的与垂体微腺瘤表现类似,显示为垂体高度增加5例,垂体柄的移位6例,鞍底骨质局部变薄、侵蚀或倾斜4例,垂体上缘隆凸,特别是局部或偏侧突出较有意义。
较大的垂体大腺瘤一般都长向鞍上或鞍旁,甚至长向鞍后和侵入蝶窦。
[图1-4]最常见的征象就是蝶鞍扩大,见于94-100的垂体大腺瘤[3]。
MRI能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强,故垂体瘤向各个方向膨胀性生长和侵润性生长的情况MRI显示较好。
动态增强垂体大腺瘤大多数有早期增强,即在注射造影剂 1.25-3.25s颅内动脉增强的同时,肿瘤就开始增强,最早增强的部位常在肿瘤周边和下部。
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诊断价值
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诊断价值作者:刘文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30期【摘要】目的探讨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32例侵袭性垂体瘤伴有坏死或囊变者14例,伴出血者9例。
肿瘤在T1WI呈低、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后肿瘤多不均匀强化。
结论 MRI有助于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确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瘤;磁共振成像垂体瘤起源于腺垂体,属于良性颅内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15%。
其中少数垂体瘤虽然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良性,但生物学行为似恶性,称为侵袭性垂体瘤。
此类肿瘤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易复发,因此术前采用影像学手段了解肿瘤生长方式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一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该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0年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垂体瘤卒中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为45.2岁。
按激素类型分为:无功能腺瘤21例,泌乳素腺瘤6例,生长激素腺瘤4例,混合型1例。
用SIEMENS公司Symphony 1.5T 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头颅正交线圈,常规选用SE序列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TR=450 ms, TE=15 ms)和T2WI(TR=3 000 ms, TE=90 ms);注射Gd—DTPA后行常规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
在冠状位上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对图像上肿瘤的大小、部位、信号特点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进行分析描述。
2 结果2.1 临床表现视力下降或丧失13例,神经内分泌症状11例,头痛5例,头晕2例,无明显症状者1例。
2.2 MRI表现肿瘤最大径均>10 mm,属巨腺瘤,平均为25 mm×29 mm。
垂体腺瘤43例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有无功能 、 肿瘤大小、 部位 、 方式 及有无并 发症 , 生长 主要表 现 为内分泌 异常 和颅压增高所致的一系列症状 。 32 垂体微腺 瘤的 MP . d表现 垂体形态 学改 变主要 是不对 称膨隆 、 垂体柄偏 移 , 本组以不对称膨 隆多见 , l 占 84 3例 6 .%。
广 曲医学 2 0 0 8年 1 1月第 3 O卷第 1 期 1
1 51 7
垂体腺瘤4 3例 的 M I 现 及 诊 断 价 值 R表
罄 勇
( 广西壮族 自治区南溪 山医院影 像科 , 桂林市 5 10 ) 4 0 2
【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中图分类号】 R54 8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05- 0 (08 1- 5 . 23 34 20 )1 71 2 4 1 - 0
以往认为垂体的不对称膨隆、 垂体柄偏移是诊断垂体微腺瘤
的主要指标 , 由于垂体柄偏移 也可 以见 于部分正 常人群 中 , 但 而有 的垂体微腺瘤特别 是小于 5m 的微腺瘤 平扫 影像形 态 m
学改 变可 以不 明显 , J故不能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纯 以垂 体形态 学改变作 为主
2 结
果
垂 体微 腺瘤 1 , 9例 肿瘤 最 大径 为 35— .
于 1 t 者为垂体微腺 瘤 , 0i n o 直径大于 1 0mm者为垂体大腺瘤 。 垂体腺 瘤是一种 良性肿 瘤 , 生长 缓慢 , 多数呈膨胀 性生长 , 可
例, 2 女 8例 ; 年龄 l 6 7~ 2岁 , 平均 4 . 。临床 表现 : 1 内 2 6岁 () 分泌异常症状 , 括月经 失 调、 包 闭经 、 泌乳 等 1 ; 9例 肢端 肥大 症 7例 ; uhn C si g氏综合征 5例 。( ) 2 颅压增 高 症状 , 头痛 、 如 头晕 9例 , 视力下降 3例 , 面麻 2例 。 12 检查方 法 使用飞利浦公司 0 2 T常导型磁共 振机 , . .3 头 部正交线圈 , 阵 18× 5 , 矩 6 2 6 层厚 3ml 层距 04ml i, l . i。常规行 l 鞍区局 部矢 状 位 、 位 和冠 状 位 扫 描 , 用 自旋 回 波 ( E) 轴 采 s TWIT 5 。 ( R 30~50 ms T 0 Is 0 , E 1 l )和快 速 自旋 回 波 ( S l F E) TWIT 0 l,E9 s 。所 有患者均 行平扫 和增 强扫 2 ( R 45 0I T 0m ) l s 描; 增强扫描使用冠状位 和矢状位 T , 中 1 。 其 9例垂 体微腺 瘤先行冠状位 T WI 动态增强 扫描 , i 行 常规延迟 增强 3mn后
垂体病变的CT、MRI诊断
T强化 观察 不如 MR , 以做到 动态 扫描 。 I难 移行 。 神经 垂 体来 源 于第 三脑 室 底 部脑 组 织 向下 的延 C 伸 。胚 胎第 6周 时 , 腺垂 体 和神 经 垂体 在 蝶 鞍 内会 合
为垂 体 , 会合 间可有 裂 隙残存 。 腺垂 体包 括 远侧 部 、 节 部 和 中间部 , 般 把 远侧 部 、 结 一
显示病 变 本 身 。显 示垂 体 瘤 的 间接 征象 : 大腺 瘤 表 现
为蝶 鞍 扩大 , “ 内 型” 变 , 不具 特 异 性 , 内压 呈 鞍 改 但 颅
男性 和 绝 经后 的妇 女 ≤8 m; 乳 期妇 女 ≤1 r 孕 增高可 有类 似 的表 现 ; a r 哺 0 m; a 垂体 微腺 瘤 可 出现双 鞍底 征 。 但
TWI 呈新 月 形或 结节 状 高信号 。约 1 ~ 0 0 2 %垂体 后 叶 率 较 低 , 易 区分 肿瘤 与鞍 上结 构 的关 系 。C 不 T显示 垂 高信号 可缩 小或 消失 ( 2 。垂 体后 叶高 信 号与 含抗 体瘤 引起 的骨 质改 变优 于 MR 。 图 ) I
利 尿激 素 ( H) AD 的神 经 分 泌颗 粒 有关 , 大 小及 信 号 23 MRI 查 其 . 检
是下 丘脑 一 神经垂 体 轴功 能状 态 的反映 。
MR 检 查 是 目前垂 体最 佳 的影像 学检 查 方法 。 I 常
垂体 的血 供决 定 了垂体 的强 化方 式 。垂体 前 叶 由 规 序 列 及 显 示 平 面 用 矢 状 位 S TWI 冠 状 位 S E , E
垂 体 上 动脉 和垂 体 门静脉 系 统供 血 : 体 后 叶 由垂 体 TWI TWI冠状位扫描与垂体柄平行 , 垂 及 2 , 轴位作为补 下 动脉 供血 。 常垂 体 的 MR 动态 增强 具 有高 的时 间 充 序 列 。 强 扫描 在 疑 为 垂 体 微 腺 瘤 时是 必 须 的 , 正 I 增 作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
除此之外,垂体瘤的诊断还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内分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1. 临床表现:垂体瘤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慢性头痛或视力/视野异常头痛、海绵窦综合征、脑神经损伤、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下丘脑功能障碍等。
2. 内分泌学检查:垂体瘤可以导致各种垂体激素的分泌异常,通过检查这些激素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垂体瘤。
3. 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的MRI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CT扫描也可以提供关于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信息。
当个体出现以上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是否患有垂体瘤。
垂体腺瘤核磁共振信号与质地之间关系的研究
垂体腺瘤核磁共振信号与质地之间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核磁共振信号强度与质地之间的关系。
方法研究68例垂体腺瘤患者,统计分析垂体腺瘤质地与核磁共振信号之间的关系。
结果不同质地的肿瘤在T2WI像上信号高低具有显著性差异,而T1WI像上信号高低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术前通过垂体瘤核磁共振信号可以初步判断垂体瘤的质地,为制定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垂体腺瘤核磁共振Pituitary magnetic resonance signal and the tex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Xiaomin LiMing ZhengYanming TangHaitao LiuBo MaGuangtao ZhangLeiNeuro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f Daqing Oil Field 163001【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R signal intensit and the hardness of pituitary adenomas. Methods: Analysis the relationgship between MR images and the hardness of pituitary adenomas in 68 patients.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t signal on T2WI between pituitary adenomas with different consistence.but There was not differenct signal on T2WI.Conclusion: Through magnetic resonance signal we can predict the hardness of pituitary adenoma before operation and this can provide the best approach to the pituitary adenomas.【Key words】pituitary aden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垂体腺瘤手术入路主要有经颅入路和经蝶入路。
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表现
yas (agn l er rn ig7—6 )w r ic d u u y T e eiwa a s a epesdb eMRI f 3I A i ri 7 ee nl e i or td . h v n yi w s x r e yt P s t s g— ud n s r e l s s h o3 w hu
I A f r p r t n P b o eo ai e e o Ke ywo d : I v i e P t ia y Ad n ma r s n a v ; i tr ; s u eo
垂体瘤是最常见的鞍区肿瘤 ,约 占鞍区肿瘤 的 3%~ 5 3 3 %。其中少数垂体腺瘤虽然在组织学上表
关 键词 :侵袭性 ,垂 体 ,腺瘤
【 文章编号】 10— 4 (o80. 5. 【 08 0 120 )9 730 5 0 3 中图分类号】 R 4 I 4 5 文献标识码】 A
M RIa pe r n e o n a ie p t ia y a no a p a a c fi v sv iu t r de m
维普资讯
第 1 7卷第 9期
Vo . 7 No 9 11 .
20 0 8年 9月
S p.2 0 e 08来自武警 医学院学报 AcaA a e a dcn eC AF t c d mie Me iia P ・7 53 ・
侵袭性垂体瘤并瘤卒中的MRI诊断价值
C e e e .t uh n2JTeP ol H silfXi u i g e ,un dn 2 1 02TeFr ol h nZw nJ t Y c u . h e e o t Zu p p a o n  ̄J nm n ag og5 9 0 ; h it pe h a G sP e
s t , r n I , g t ,orn] 1 t d D P jco ,pn eh eune uig . I cn e.  ̄ t c l aT WI aia cr a T a e G — T A i et n si-c os e c,s 5 MR an r l a oD l s t l o WI f r n i q n0T s
H s ilfK nh r usa ,i gu2 5 O o t u sa ̄ nhn J ns 13 0 p ao K a
【 bt c】O j t e T s sh l R ai e i ns vse iir aeo a i A s at b cv o s st v u oM Im g gnh a os fnav t ty dnm t r ei ae ea ef i n i t d g ioi i pua wh
a o lx . eh d 1 a e sw t n a ie p ti r d n ma c n r d b u g r n ah lg e ei g d w t p pe y M to s 8 p f n i iv sv i t y a e o o f me ys r ey a d p t oo y w r ma e h i h ua i i
体 瘤 患者 , 用 O5 的 MRI , 用 自旋 回波 序 列行 矢状 位 、 状位 及 轴 住 T。 I增 强后 行 矢状 位 、 状 位 及 使 . T 机 选 冠 W , 冠 轴位 Tw x , 扫描 , 与手 术病 理 结 果 对 比分 析 。结 果 1 例 示侵 袭性 垂 体 瘤并 瘤 体 卒 中 , 坏 死或 囊 变 , 并 8 9例 9例
垂体瘤影像诊断19632
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隔向鞍上池生长,其形状 典型的呈“8”字征或“束腰征”。
MRI图像上,其信号特点在任何序列均与脑灰质 呈等信号。不过垂体大腺瘤经常在瘤体内部发 生出血或囊变,使其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MRA可显示肿瘤对WilliS环的形态和血流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各种NS常见肿瘤的病理特征与 影像表现之间关系?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显示优于 CT。
微腺瘤MR表现:
1. 瘤体直径《10mm
2. 垂体腺内局灶性信号异常,多呈稍长T1长T2信号
3.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4.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5. 鞍底下陷或轻微下陷 6. Gd-DTPA动态增强,正常垂体先强化,微腺瘤延迟
强化。
垂体大腺瘤MR表现:
医学影像学
大庆油田总医院磁共振室
戴险 峰
3.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占脑肿瘤的10%左右,居 第三位。以30-60岁常见,性别无明显 差异。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垂体的解剖
【临床与病理】
按其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非功能性腺瘤 和功能性腺瘤。 功能性腺瘤包括泌乳素、生长激素、性 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
直径小于10mm者为微腺瘤,大于 10mm者为大腺瘤。
【临床与病理】
肿瘤包膜完整,较大肿瘤常因缺血或出 血而发生坏死、囊变。肿瘤可表现出侵 袭性,向上生长可穿破鞍隔突人鞍上池, 向下可侵人蝶窦,向两侧可侵入海绵窦。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垂体功能异常和视 野缺损。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MRI检查
1. 瘤体直径〉10mm 2. 鞍内正常垂体信号消失,实体肿瘤为与脑组
怎么检查脑垂体腺瘤
怎么检查脑垂体腺瘤怎么检查脑垂体腺瘤?脑垂体瘤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肿瘤疾病,我们身边时常都会有遇到脑垂体瘤的患者,了解脑垂体瘤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脑垂体腺瘤的检查方法,垂体瘤一般要拍CT和磁共振(MRI)才可以发现,注意要确诊需拍“鞍区CT和鞍区磁共振”,并且最好打造影剂。
建议到大医院拍片子,因为那里的机器比较好,拍出来的片子比较清楚。
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后,可显示出5mm大小的垂体腺瘤。
更小的肿瘤显示不及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价格一般都在800元左右。
怎么检查脑垂体腺瘤?目前对垂体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辅以药物治疗、放射治疗。
药物主要是溴隐停,疗效还不是很肯定,且价钱也较贵,一片药要几块钱。
专家表示,针对脑垂体瘤,只要刀开得好,绝大多数垂体瘤是能够治愈的。
垂体瘤是指长自脑垂体腺的肿瘤,临床上相当常见,发病率约十万人口中有一例患者。
近些年,由于内分泌化验和CT、核磁共振检查技术的进步,脑垂体瘤发病率增加了7至10倍,即十万人口每年有7-10人患这种肿瘤。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是指腺垂体的激素分泌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可以是单个激素缺乏或多种激素同时缺乏。
表现为外周一个或多个腺体的功能下降,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或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
临床上腺垂体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各靶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的功能减退。
其中,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和催乳素缺乏为最早的表现。
发生性腺(卵巢、睾丸)功能减退时,育龄女性会出现无乳,继之闭经、性器官萎缩、不育。
男性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睾丸缩小。
两性均有阴毛、腋毛脱落等表现。
发生成人生长激素缺乏时,主要表现有无力、身体成分改变(身体瘦肉组织减少;内脏脂肪组织增加)、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骨质疏松、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下降、心理障碍等。
怎么检查脑垂体腺瘤?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表现为全身无力、怕冷、少汗,体态臃肿,皮肤毛发干燥。
垂体腺瘤影像诊断
v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症状可表现为 Cushing综合征。瘤体通常较小,不产生神经系统症状。肿瘤 细胞过量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有关多肽可导致肾上腺皮质 增生,产生高皮质类固醇血症,引起体内多种物质代谢紊乱。
6.蛛网膜囊肿 位于鞍上或鞍旁,CT显示水样密度,囊壁可以钙化 ;MRI信Βιβλιοθήκη 与脑脊液一致。增强后扫描一般无强化。
7.表皮样囊肿 位于鞍上或鞍旁,CT显示水样密度,囊壁可钙化;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扫描囊壁轻度钙化。
8.神经瘤 多位于鞍旁或蝶鞍外上,CT平扫为等密度,MRIT1WI 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还可显示肿瘤与神经的关系 ;增强后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v 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罕见。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v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临床无明显症状,肿瘤过大时可压迫正常垂
体组织致其萎缩,出现相应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 v 其他可产生视力改变、头痛及多饮、多尿、嗜睡等丘脑下部功能
障碍。肿瘤向鞍旁生长,压迫海绵窦产生颅神经功能障碍,其中 动眼神经最常受累。
4-5,好发于年轻人);生长激素腺瘤(男性多见, 男女之比为2:1,儿童常见此型);皮质激素腺瘤 (好发于成年女性)
垂体基本解剖
垂体位于蝶鞍垂体窝内,体积约0.5×1.0×1.0cm。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表面包以结 缔组织被膜。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和漏斗部,漏斗 部与下视丘相连。腺垂体分为远侧部,中间部及结 节部三部分。远侧部最大,中间部位于远侧部及神 经部之间,结节部围在漏斗部周围。远侧部又称前 叶,神经部和中间部合称后叶。 腺垂体前叶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生长激素和催乳 素。垂体的神经部(垂体后叶)主要合成抗利尿素 和催乳素。
脑垂体瘤CT及MRI的诊断价值
33 颅底 型垂体瘤 的 C . T诊 断价值
C T显示颅底溶 骨性
22 颅底垂体瘤和脊索瘤 的 MR 表现及 比较 . I 221 常规 MR 颅底垂体瘤 TWI 稍低信号 ,信号 略 . . I 呈 低于小脑 白质 , 增强后 明显强化 , 肿瘤边缘锐利 , 呈足状突起侵
1 资料 与 方 法
多见 , 可合并坏死 、 囊变 , 部分表现为单纯性囊变 。 T表现为鞍 C
区肿块 , 扫等 密度 , 平 无钙化 , 实性部分强化 明显。MR 表现为 I 本组 1 颅底垂 体瘤患 者年龄 2 5例 1岁 ~
1 一般资料 . 1
TWI 。 等信号 、 2 稍高信号 , TWI 强化 明显 。 I C MR 较 T的优势在于
1 方法 . 2 所用 C T机 为德 国 SMEV I I S公 司生 产 的 6排 螺旋 C 均采用冠状位直接动态增强扫描 , T, 但部分病例 在冠 状 位平扫时亦 能显示低密度 。 R 是 目前显示鞍 区正常结构及病 M I 变的最佳检查方法 , 可以多方位扫描 , 软组织分辨率高 。 对
肿瘤呈稍高信 号 , 在稍高信号背景上散 布着 大小不一的小泡状 高信号影 , 小泡多呈圆形或类 网形 。 颅底脊索瘤 TWI , 信号及颅
底骨质破坏形式 、 部位 与颅底垂体瘤 相似 , 常规 增强扫描 也表 现为明显强化 , 2 上呈显 著高信号 。 TWI 222 动态增强 M I 颅 底垂体瘤 呈快速 强化 和快速 消 .. R 退 的双期 强化特征 ,0s 6 位置 为强化 曲线 的分界点 ;颅底脊 索 瘤 在 5 n内是持续强化 , mi 呈单一上升峰。
均为蝶鞍 内密度不均匀 的实性软组源自肿块 ,肿瘤边界不清楚 , 密度稍低于脑 白质 , 增强扫描呈 中度强化 。 5 中 , 1例 4例脊索瘤 内有少量钙化点 ,1 1 例未见钙 化 , 垂体 柄偏移 , 鞍底骨质变 薄 、 侵蚀和下 凹。
32例垂体瘤MRI诊断分析及影像学特点回顾
垂体 瘤是颅 内好发肿瘤之一。 R 以其无创伤 、 M I 无骨伪影 、 软组 织分辨力高 、 解剖背景清楚及三维成 像等优点, 成为诊断垂体 瘤较为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 文回顾性分 析我 院 19 年 1 本 95 2月~ 0 0 1 21 年 2 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 3 例, 2 分析如下。
费用 。
义 。与 T 比较 T时 S P D P均下 降 , R减慢 (P 0 5 ; T 比 l 2 B 、B H <. )与 2 0
较, Q组 B时 S P D P B 、 B 均升高 , R增 快( . ) H RO 5 。与 . 比较 , 0 r 4 Q组 时 S P D P均升高 , R增快( < . ) 插管及 拔管即刻的 M P B 、B H P0 5 。 0 A、
全身麻醉时 , 内导管一直作 为传统 的首先方法 , 因气管导 气管 但
管 经声门进入气管 内时 ,对声 门和气道黏膜 的刺激 引起交感一 肾上 腺 系统的反应『 表 现为心率的增快和血压 的升高 。喉罩操 作简捷 , 1 ] , 可迅 速建立 人工 气道日 。其放 置时无需暴露声 门 , 入呼 吸道。避 不侵 免 了对 气管黏膜 的损伤 , 因刺激小 , 在置人和拔 除即刻 , 流动力学 血 稳定 。减少 了心血 管系统并发症 。 乳腺癌根治术属体表手术, 不需要 良好肌 肉松弛 。 喉罩是体表手 术麻醉 的最佳选择[ 4 1 。有资料显示与气管插管 比较 , 耐受喉罩所需的 麻醉 药较 少。在足够镇痛及适 当的麻醉深度 时可保 留自主呼吸 , 可 减少 或不使用 肌松药 , 因而显 著缩短 术毕苏 醒时间 , 降低患 者住院
垂体瘤影像诊断-精品文档
垂体瘤的分类
良恶性分类 前叶及后叶肿瘤 按肿瘤功能Fra bibliotek类 病理学分类
垂体前叶与后叶
垂体前叶—腺垂体,占70%,女性稍大于男性 垂体瘤大多数为腺垂体细胞瘤,垂体腺瘤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垂体后叶肿瘤较少,肿瘤又可称垂体细胞瘤
垂体瘤功能性分类
分泌性腺瘤(65~80%) 单激素分泌腺瘤 多激素分泌腺瘤 无分泌功能腺瘤 未分化细胞瘤 瘤样细胞瘤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表现: 瘤体直径≤10mm; 瘤体内信号异常,多呈长T1长T2信号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鞍底下陷 动态增强,微腺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1.瘤体直径>10mm; 2.鞍内正常信号信号消失;肿瘤实体性部分呈等T1 、 T2信号,囊变及出血部分呈长T1、T2信号; 3.肿块向上生长呈“束腰征”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鉴别诊断
鞍结节脑膜瘤
颅咽管瘤
生长激素瘤临床表现
容貌改变
肢端肥大
影像学CT表现
微腺瘤:局限于鞍内,宜采取冠状面观察,平扫不 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依靠间接 征象: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凸,垂体柄 偏移和鞍底下陷。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 ,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 均匀或环形强化。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
垂体的生理作用及地位
内分泌的中枢 承上:接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 信号 启下:决定内分泌腺体发挥功能状态 生命必须器官,保护在最安全的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erson JR, Antoun N, Burnet N,et al. Neurology of the pituitary gland.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9 ; 66: 703-721
Mastronardi L, Guiducci A, Spera C, et al. Ki-67 labelling index and invasiveness among anterior pituitary adenomas:analysis of 103 cases using the MIB-1 monoclonal antibody. J Clin Pathol 1999 ;52:107-111
• 选用WHO推荐的外科肉眼下肿瘤浸润硬膜 或海绵窦血管为金标准符合常规医疗工作
Meij BP, Lopes MB, Ellegala DB, et al. The long-term significance of microscopic dural invasion in 354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adenomas treated with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J Neurosurg 2002 ;96:195-208
• 垂体腺瘤向上侵犯视交叉、三脑室,向鞍底 侵犯蝶窦或更远的结构以及颈内动脉被包绕等提 示垂体腺瘤具有侵袭性 • 有6-45.5%的垂体腺瘤具有向周围结构侵袭的 特性,属侵袭性垂体腺瘤 • 这类垂体腺瘤可超越垂体窝,侵犯周围的海 绵窦、硬膜等组织,向下破坏蝶窦、斜坡,可向 筛窦、鼻咽等方向生长;向上侵犯视交叉、三脑 室甚至可侵犯下丘脑、颞叶,少数垂体腺瘤可沿 脑脊液播种
垂体和垂体肿瘤影像
河南省安阳县第一人民医院MRI室 梁建立
垂体的解剖和功能
基本情 况
大小:0.5x1x1 cm 重 0. 5 g 分部:腺 垂 体 远侧部 —垂体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垂体 神经部 — 垂体后叶 漏斗部
基本情况
组成:各种内分泌细胞(形态、
功能不同)
分泌:激素
垂体血供
垂体腺由垂体上、下动脉供血,垂体上动脉源于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后动脉,垂体下动脉源 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并与对侧的垂体下动脉形 成吻合支,呈环状包绕神经垂体的漏斗部,垂体 上动脉供应结节隆突和垂体柄,而垂体腺前叶不 直接接受动脉供血,而是由垂体的门脉系统供血
Solcia E, Kloppel G, Sobin LH. Histological Typing of Endocrine Tumors.ed2. Berlin: Springer, 2000:17
WHO2000年垂体腺瘤按手术和影像表现分类
1 部位 1.1 鞍内 1.2 鞍外(鞍上、蝶窦、鼻咽、海绵窦等) 1.3 异位
1,多数1 cm以内 2,T1WI、T2WI 等信号 3,垂体柄居中 4,强化均匀
垂体腺瘤CT表现
微腺瘤:稍低密度灶,低强化;CT较难发现
大腺瘤:1,鞍区肿块
2,边缘多数清晰 3,平扫近等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4,可有囊变、出血,少有钙化
5,可向周围生长
垂体腺瘤MRI表现
微腺瘤
1,鞍隔膨隆、鞍底下陷、鞍内结节影 2, 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Cattin F, Bonneville F, Andrea I, et al. Dural enhancement in pituitary macroadenomas. Neuroradiology 2000 ;42:505-508
垂体腺瘤与海绵窦之间具有较多的静脉沟通,是 两者间病变互相侵犯的解剖基础。过去曾认为海 绵窦四周均为硬膜结构,而1998年Dietemann等 的胚胎学研究证实了海绵窦的内侧壁有别于海绵 窦外侧壁硬膜的发育,垂体腺周围是致密的结缔 组织结构,硬膜较薄,可以缺如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尿崩症
垂体性:垂体后叶分泌ADH减少 (MRI: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 肾 性:肾小管反应性下降 继发性:肿瘤、外伤、感染 特发性:原因不明
100 80 60 40 20 0 1 2 3 4 5 6 7 8 时间(×30sec) 9 10 垂体腺 微腺瘤
%
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的信号强度最大对比见于 70 ± 50.6秒,对比程度为(49 ± 16)% 常规SE序列扫描的病灶检出率为30%
动态早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为55%
晚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为35%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低下 亢进:表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高泌乳素血症 柯兴 综合症 病因:垂 体:肿瘤 下丘脑:促垂体激素增加 靶腺体:反馈抑制下降
低下:表现:Sheehan 综合症
Simoid 综合症 病因:75%以上垂体组织破坏 (肿瘤、外科手术、外伤、血运障碍)
•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在镜下浸润硬膜为垂体腺 瘤具有侵袭性的金标准
• 垂体腺瘤镜下浸润硬膜很常见,与肿瘤的大 小呈正相关,垂体微腺瘤镜下硬膜浸的发生率为 24-66%,巨大腺瘤(φ >40mm)硬膜浸润发生 率占55-94%,无激素性腺瘤发生硬膜浸润较功 能性腺瘤更为常见,分别为50%和30-35%
Newton等认为静注Gd-DTPA后扫描越早、越快,垂 体微腺瘤的检出率越高。由于微腺瘤的强化晚于正 常垂体前叶组织,于静注Gd-DTPA早期可见垂体微 腺瘤和垂体前叶组织之间的对比度最高,而在扫描 晚期,两者之间的对比度下降
Newton DR, Dillon WP, Norman D, et al. Gd-DTPAenhanced MR imaging of pituitary adenomas. AJNR 1989; 10: 949-954
垂体大腺瘤
一组267例垂体腺瘤
• 向鞍上发展者占 90.3% • 向鞍下生长者占 26.6% • 向鞍旁生长者占 39.9%
各组不同病理类型中,促性腺激素腺瘤95%向 鞍上生长, PRL腺瘤55.7%向鞍旁生长, 40.3% 向鞍下生长
Hagiwara等比较了174例垂体腺瘤MR特征, 发现GH腺瘤较其他非GH组垂体腺瘤更易向鞍 下生长,PRL组腺瘤较非PRL组更易向鞍旁侵 犯(40% vs 22.8%)
Knosp E, Steiner E, Kitz K, et al. Pituitary adenomas with invasion of the cavernous sinus space: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lassification compared with surgical findings. Neurosurgery 1993;33:610-617
2 大小
2.1 微腺瘤(φ ≤10mm) 2.2 大腺瘤(φ >10mm)
3 生长方式
3.1 膨胀性生长 3.2 侵润硬脑膜、骨骼、神经或脑组织 3.3 转移(沿脑脊液通路播散或全身转移),罕见 Solcia E, Kloppel G, Sobin LH. Histological Typing of Endocrine Tumors.ed2. Berlin: Springer, 2000:17
Elster AD. High-resolution, dynamic pituitary MR imaging: standard of care or academic pastime? AJR 1994 ; 163: 680-682
动态增强
• 正常腺垂体强化峰值见于58.5± 28.4秒 • 垂体腺瘤的峰值见于117.3 ± 39秒 腺垂体的强化程度为(204.4 ± 77.2) % 垂体腺瘤的强化程度(147.7 ± 91.6)%
A
B
C
D
垂体微腺。A、平扫示垂体腺左侧份见低信号类圆形病灶;B-C、 动态增强扫描。 B 早期,可见垂体左侧份病灶强化程度较正常垂 体腺低。C 随着时间的延长,垂体左侧病灶边缘渐模糊。 D、延 迟扫描示垂体内病灶显示不清
A
B
C
D
垂体微腺瘤。A 、平扫示垂体腺内未见异常信号;B-D、动态增 强扫描。B-C、示垂体左侧可见界限不清之稍低强化灶。D 、略 延迟垂体内低强化灶不明显。
Hagiwara A, Inoue Y, Wakasa K, et al. Comparison of growth hormone-producing and non-growth hormone-producing pituitary adenomas: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logy 2003;228:533-538
正常垂体及腺瘤影像学表现
正常垂体影像学表现
基本情况
两侧:基本对称、5%垂体柄可偏位
上缘: 平坦型 凹陷型 隆起型:妊娠、月经期及青春期 高度:2-8 mm 性别:差异不大 年龄:50岁后高度略减低
正常垂体影像学表现
CT:横断面:显示欠清
冠状面:平扫与脑白质密度相似 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
MRI: 矢状面、冠状面
垂体腺瘤(2000年 WHO分类)
1,催乳素细胞腺瘤:30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3,促肾上腺皮质细胞腺瘤:15%---柯兴 综合症
4,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5%
5,促甲状腺细胞腺瘤:1% 6,多激素细胞腺瘤:12% GH+PRL
7,无功能细胞腺瘤
MRI特点
• • • • • 多为椭圆形,但可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部分形成“腰身征” T1W稍低信号,T2W略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可有出血、坏死、囊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