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
内伤发热之阴虚发热,可选用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龟甲鳖甲膏等;气虚发热,可选用补中益气丸;气阴两虚发热,可 选用生脉饮;气郁发热,可选用加味逍遥丸;阳虚发热,可选用金 匮肾气丸、参附注射液等;血虚发热,可选用人参归脾丸、八珍丸、 阿胶补血膏、当归补血膏等;血瘀发热,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秦景明的《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提出“内伤发热” 这一病名。李用粹的《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之 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 发热、疮毒发热、阳郁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 血虚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是气虚发热)、骨蒸发热 11种。王清任《医林改错》及唐容川《血证论》对瘀 血发热的特点及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王清任的血 府逐瘀汤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内伤发热
【学习目标】
1.掌握内伤发热的概念、诊断与病证 鉴别、辨证论治。
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3.了解内伤发热的中医适宜技术、转
归预后、预防调护。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 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 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或仅自觉发热、五心 烦热而体温不高。
1.临床特征
中医内科学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或五 心烦热而体温不高。少数可以出现高热,但无恶寒、脉浮等表证, 或虽有怕冷,但得衣被而缓解。其热可时作时止,或发作有时,常 伴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知识链接
1.临床发热诊断标准腋温>37°C,或昼夜体温波 动〉1°C。
(三)简易治疗技术
中医内科学
1.艾灸疗法悬灸或隔姜、隔附子饼灸神阙、气海、关元等穴。适用于阳 虚发热。
内伤发热
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若中气不 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 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 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 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 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 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 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3.气虚发热证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
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 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具有益气升阳,调 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证,是甘温除热的 代表方剂。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 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 阳,又能透泄热邪。
历史沿革(1)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
论述较详。《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 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太平圣惠方· 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热的柴胡散、生地黄 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 朋虚发热提供了借鉴。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 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 肾气九化裁为六味地黄九.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 要的方剂。
4.阳虚发热证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储言,头晕
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搪,面色恍白,舌质谈胖,或 有齿疽,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 金匮肾气丸加减。本方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适用于阳 虚发热证。本方虽为温阳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药, 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 常用药: 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 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短气甚者,加人 参补益元气;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便 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38.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38.内伤发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证候虚实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若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表现虚实夹杂证候者,应分析其主次。
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
反之病情较轻。
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
二、治疗原则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正如《景岳全书·火证》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
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三、证治分类1.阴虚发热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本方具有清虚热,退骨蒸的功效,为治疗阴虚发热的常用方剂。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制首乌滋养阴精;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体倦乏力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2.血虚发热证发热,热势多为低热脉细弱。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阴不配阳。
本方具有补气生血,健脾养心的功效,适用于心脾气血不足之发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内伤发热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活血化瘀
例方
丹栀逍遥散
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
丹皮、山栀、柴胡、川 楝子、薄荷、当归、白 芍、白术、茯苓、甘草
桃仁、红花、赤芍、丹 皮、牛膝、大黄、当归、 川芎、生地、柴胡、枳 壳
内伤发热证治—2
证型
气虚发热
血虚发热
阴虚发热
主 症
症兼 状症
苔 脉 病机 治法
热势或低或 高,常于劳累 后发生或加重
胡黄连.知母.青 蒿. 秦艽. 鳖甲.
麻.柴胡
甘草.枣仁.远志 玄参.生地
湿郁发热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 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 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濡数。
证机概要:水湿内蕴,壅遏化热而发热。 治法:利湿清热。 主方: 三仁汤。
阳虚发热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 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 纳少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 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三)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脾(胃)、心、 肝、肾五脏。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 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 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 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 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脉浮等症。
绪变化而起伏ຫໍສະໝຸດ 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症 状
兼症
肝郁症:精神抑郁,或 烦 躁 易 怒, 胸 胁 胀闷, 喜叹息, 口苦而干,女 子月经不调或痛经,或 经前乳房胀痛
瘀血内停症:有固定性 疼痛或有肿块,口干而 不欲饮,肌肤甲错,面 色萎黄或黯黑
内伤发热的治验分析
内伤发热的治验分析内伤发热,从《中医内科学》(五版)上看,分为气虚、血虚、阴虚、血瘀、肝郁五种类型。
实际临证当中,尚有其他类型,今笔者举例说明,希望对扩大临证思路有所裨益。
例1朱某,女,56岁,农民,以定时发热两月余为主诉。
患者每日下午发热,入夜体温达到高峰(39℃以上),伴面红,稍感肌肉酸楚,身无汗,不恶风寒,至凌晨3~5时汗出而热自消退。
曾用双黄连针、头孢菌素类药物、柴胡针等消炎退热药亦有助于退热,但第二日下午仍发热如故。
查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濡。
辨证殊为棘手,但审其形体肥胖,舌体胖大,且发热时无明显不适感,只稍微肌肉酸楚,且年迈花甲,阳气已有衰退之势,加之下午为阳中之阴,致阳气不升,反而下陷阴中,与脾胃湿浊之气相搏,而致发热。
故辨属阳气下陷阴中,与脾胃湿浊之气相搏。
选用李东垣升阳散火汤思路,以升其阳气、除湿降火为法,处方如下:柴胡10g升麻10g葛根10g羌独活各10g黄柏6g黄连3g泽泻10g藿佩各10g三付,水煎服,日一付,分早晚两次温服。
一付即愈,共服三付,后未再发。
按:本例下午定时发热,故当与阴虚发热区别。
后者多有消瘦,颧红,心烦,失眠,舌体瘦,舌红,苦少,脉细等表现,故可以区别。
又当与湿热内蕴区别。
后者多有纳呆脘痞,口中粘腻,自汗出而热不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等表现,故可予排除。
李杲认为,内伤发热,乃是由于“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所致,具有“蒸蒸而燥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的临床表现(《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即从气机升降失常的角度论治,用药如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等。
因本例患者饮食冷热无大碍,气虚之象不显著,故选方升阳散火汤,以升阳清热除湿,未用补中益气汤。
例2 楊某,女,28岁,教师,由于近3年来教学工作繁忙,考研劳累过度及单位人际关系不顺心等,出现夜间低热,低温一般在37~38℃之间,伴有手足心热,无汗,失眠,多梦,不畏热而反恶寒;两腿无力,时有腰酸,头晕,易心惊心悸。
内伤发热
四、辨证论治
(续血虚发热证) 临床应用: 以肝血虚为主者,可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以补 养精血。
血虚冲任不足,可合以四物汤为治;
若夹气虚,宜气血双补,可用八珍汤或合以补中益 气汤为治。
四、辨证论治
3.气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
加剧。
兼次症:头晕乏力,精神倦怠,短气懒言,胸脘 痞闷,纳呆便溏,自汗,易于感冒。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弱。
胁肋疼痛。或见口干不欲饮,不思饮
食,大便燥结,口舌生疮。
四、辨证论治
(续阴虚发热证) 兼次症:或干咳痰少,声嘶,咳血,鼻燥咽干。 或腰膝痰软,颧红,遗精,脱发。或 见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暗红,甚至闭经。 舌象: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 苔少或无苔。
脉象:细数。
四、辨证论治
(续阴虚发热证)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四、辨证论治
2.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 兼次症: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身倦乏力,或 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淡,甚至闭经。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细或细弱或细弦。
四、辨证论治
(续血虚发热证)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四、辨证论治
(续湿阻发热证)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半夏、竹茹-燥湿化痰; 枳实、陈皮-理气和中; 茯苓-健脾利湿; 黄连-清热除烦。
四、辨证论治
(续湿阻发热证) 临床应用: 头痛如裹者,可加藁本、苍术以燥湿止痛; 恶心呕吐者,可加藿香、竹茹、白蔻仁和胃泄浊;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内伤发热主要是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
一、病因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引起阴虚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导致气虚发热,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阴虚内热,而引起阴虚发热;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可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郁而化火,或恼怒过度,的,导致气郁发热。
《丹溪心法·火》言:“凡气有金是火”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
气为之帅,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气不畅则血不行,瘀血内生,导致血发热。
4.外伤出血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出血导致血循不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塞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
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二、病机1.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湿郁遏化热,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包括肺、脾(胃)、心、肝、肾,而以肝、脾、肾为主。
2.大致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气机郁结、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气、血、湿等郁结,塞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水不济火而发热,或因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虚阳外浮而发热。
3.不同病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久病往往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后期症见虚实夹杂,疾病由轻转重。
第六节内伤发热
第六节内伤发热[病因病机]引起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血,阴、阳亏虚,以及气、血、湿等郁结壅遏而致发热两类。
一、病因其病机主要为Ⅱ.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发中医内科学热。
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睥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啤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
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
《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
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则使血行瘀滞而导致血瘀发热。
4.外伤出血外伤以及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循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
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二、病机上述病因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寸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辨证候之虚实在确诊为内伤发热的前提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并应根据证侯、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
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
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切不可——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
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阴,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分证论治气郁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
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血瘀发热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下,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
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
【范围】凡非因外感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西医学中功能性低热、原因不明之发热,以及由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等有内伤发热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内伤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发热。
2.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3.房劳过度嗜欲无度,肾之精气俱损,若肾阴亏虚无以制火则虚热内生;若肾阳亏虚,则虚寒内生,格阳于外,致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
4.痰湿停滞久居湿处,外湿内侵,湿邪困脾;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酿湿生痰;或脾虚之人,阳气不足,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精微反停滞于内,生湿化痰,以上因素均可致痰湿停留,痰气郁结日久则壅遏为热。
5.瘀血内阻肝郁气滞,气虚不运,寒凝经脉,热邪熏灼,跌打损伤以及久病入络和血证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内阻,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发热。
6.久病气虚血弱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耗伤元气,阳气虚弱,浮越于外则发热;各种血证慢性失血,久病心肝血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等因素均可致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内炽而发热。
二、病机·1.发病上述诸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或肝郁瘀血,或脾虚痰湿者,均可引起本病发生,一般发病较缓慢。
2.病位病位在脾、胃、肝、肾。
其中以脾肾多见。
3,病性以虚为主,常可虚实夹杂。
虚者以肝脾肾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实者以气滞、血瘀、痰湿为主。
4.病势总的趋势为初期病在气血,以气血亏虚及痰湿血瘀为多见,渐可气损及阳,血虚及阴,而致阴阳为病。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
病机
01 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02 病位: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03 病性: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04 病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发热:体温升 高,持续时间
较长
02
头痛:头痛程 度不一,持续
时间不定
03
乏力:全身乏 力,精神不振
04
食欲不振:食 欲减退,消化
功能减弱
05
3
内伤发热的预防与调 护
生活调护
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 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 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饮食调养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 01 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增强信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战 胜疾病,有助于病情好转。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 律作息、合理饮食等,有助于预防和调护内伤发热。
感谢您的观看
失眠:睡眠质 量下降,难以
入睡
06
口干舌燥:口 渴,舌苔干燥
07
便秘:大便干 燥,排便困难
08
尿黄:尿液颜 色加深,尿量
减少
09
舌苔:舌苔厚 腻,舌质红
10
脉象:脉象沉 细,脉搏微弱
2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病因:内伤发热的病因包括饮食 0 1 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等
病机:内伤发热的病机包括气虚、
02
阴虚、阳虚、血虚等 症状:内伤发热的症状包括发热、 0 3 口渴、乏力、头晕、失眠等 治疗原则: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 0 4 包括补气、养阴、温阳、养血等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
1病因病机1.1 病因1.1.1 情志内伤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发热。
1.1.2 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1.1.3 房劳过度嗜欲无度,肾之精气俱损,若肾阴亏虚无以制火则虚热内生;若肾阳亏虚,则虚寒内生,格阳于外,致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
1.1.4 痰湿停滞久居湿处,外湿内侵,湿邪困脾;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酿湿生痰;或脾虚之人,阳气不足,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精微反停滞于内,生湿化痰,以上因素均可致痰湿停留,痰气郁结日久则壅遏为热。
1.1.5 瘀血内阻肝郁气滞,气虚不运,寒凝经脉,热邪熏灼,跌打损伤以及久病入络和血证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内阻,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发热。
1.1.6 久病气虚血弱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耗伤元气,阳气虚弱,浮越于外则发热;各种血证慢性失血,久病心肝血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等因素均可致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内炽而发热。
1.2 病机1.2.1 发病上述诸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或肝郁瘀血,或脾虚痰湿者,均可引起本病发生,一般发病较缓慢。
1.2.2 病位病位在脾、胃、肝、肾。
其中以脾肾多见。
1.2.3 病性以虚为主,常可虚实夹杂。
虚者以肝脾。
肾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实者以气滞、血瘀、痰湿为主。
1.2.4 病势总的趋势为初期病在气血,以气血亏虚及痰湿血瘀为多见,渐可气损及阳,血虚及阴,而致阴阳为病。
在脏多可由脾及肾,或由肝犯脾而渐及于肾。
1.2.5 病机转化本病临床上有虚实之不同。
因于气郁、血瘀、痰湿所致者属实,为实火、实热;因于阴阳气血亏虚所致者属虚,为虚火、虚热。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 范文
01
02
03
04
运动调摄
运动原则:适度、 适量、适时
运动方式:选择适 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
运动时间:每天保 持一定的运动时间, 如30分钟至1小时
运动强度:根据个 人身体状况,选择 适当的运动强度,
避免过度劳累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方案。
3
扶正祛邪:在治疗 过程中,既要扶正, 又要祛邪,以达到 阴阳平衡,恢复健
康。
2
整体观念:注重整 体观念,治疗内伤 发热的同时,也要 关注患者的整体健
康状况。
4
标本兼治:在治疗 过程中,既要治标, 又要治本,以达到 彻底治愈的目的。
常用方剂
柴胡桂枝汤:适用 于外感风寒,内有 郁热,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口干咽 痛,舌苔薄白或微
腑功能异常
病机
病因:外感六淫、内 1 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病性:虚实夹杂,寒 3 热错杂
病位:脏腑、气血、 2 阴阳失调
病势:反复发作,缠 4 绵难愈
临床表现
01
发热:体温升 高,持续时间
较长
02
头痛:头痛程 度不一,持续
时间不定
03
乏力:全身乏 力,精神不振
04
食欲不振:食 欲减退,消化
功能减弱
桂枝加芍药汤:适 用于外感风寒,内 有郁热,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口干咽 痛,舌苔薄白或微
黄,脉浮数。
3
内伤发热的预防 与调护
生活调护
01
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清淡、易消
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02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保证充足的休息
03Βιβλιοθήκη 适当运动: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课件
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 顾之。
医学
21
三、证治分类
1.阴虚发热证
2.血虚发热证
3.气虚发热证
4.阳虚发热证
5.气郁发热证
6.痰湿郁热证
7.血瘀发热证
医学
22
1.阴虚发热证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 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 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医学
4
历史沿革(2)
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使甘温除热的 治法具体化.
朱丹溪强调了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医学
5
历史沿革(3)
《景岳全书》其用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 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值得参考。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 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将发热分为(郁火、阳郁、骨 蒸、内伤、阳虚、阴虚、血虚、痰证、伤食、淤血、疮 毒)发热共11种,对发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价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及有关血清免疫检查。 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 怀疑甲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 有未能解释原因的严重贫血时,作骨髓象检查。
医学
19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 2.辨病情轻重
医学
20
二、治疗原则
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 配伍清热。
医学
8
1.久病体虚
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 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 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定义]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一般以低热多见,但有时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源流]相当于西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
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
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1、肝气郁结2、瘀血阻遏3、内湿停滞4、中气不足5、血虚失荣6、阴精亏损7、阳气衰惫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由气滞、瘀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因气血、津液郁滞,壅结阻遏而引起发热。
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不足所致。
[诊断]1、病史及症状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病多病程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2、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及X线、超声、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由内伤病因引起感受外邪所致病机气血壅遏,阴阳失调正邪相争虚实多属虚证多属实证起病缓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短特点低热或自觉发热,大多高热恶寒不恶寒,怯冷,发热恶寒同时得衣被则温存在,得衣被而寒不减兼症常兼见头晕、神倦、常兼见头身疼痛、自汗、盗汗、脉弱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2、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治疗原则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阴)1、肝郁发热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分析: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1)肝经火热炽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2)肝热阴伤——疏肝清热,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症状:内伤发热病征+血瘀证症状分析:瘀血阻滞,气行不畅,壅而为热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方药:三仁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变证:气虚兼湿或夏季感受暑湿——健脾益气,除湿清热—东垣清暑益气汤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分析:阴血不足,阳气偏旺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清骨散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
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内伤发热的立法施治要点: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点破虚实的辨证要领。
内伤发热的虚实之辨也必须遵循这一要领。
外感发热多系实证,内伤发热多属虚证。
外感发热,邪气方盛,正气未虚,治当用攻法。
内伤发热除瘀血内停,肝经郁热、湿郁发热三型外,多系邪气虽微,但尚未尽除:正气未绝,但只存甚微。
故内伤发热的施治原则应为:把握阴阳,首分虚实,辨明气血,归属脏腑,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阴虚发热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多梦,盗汗。
阴虚发热随虚损的脏腑不同,而证候各异。
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佐以清虚热之品,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方以清骨散或青蒿鳖甲汤为主方加减。
前方清虚热之力强,后方滋阴之力稍佳。
对于阴虚发热,可根据脏腑阴虚偏甚的不同情况选用基础方剂,如心阴偏虚者可用加减复脉汤、天王补心丹:肝阴偏虚,可用归芍地黄汤;脾胃阴虚偏甚者可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肺阴虚偏甚可用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肾阴偏甚可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然后根据发热的情况,酌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白薇等品以清退虚热。
血虚发热血虚发热的症状,有急性大失血和慢性失血两种。
急性大失血引起者,症见发热烦躁,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渴欲饮水,脉浮大而芤等。
治疗急进补气之品以摄血。
正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急当先固”,用独参汤为主加减。
慢性失血症见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头晕失眠多梦,爪甲干黄不泽,女子月经不调,遇劳则明显加重,舌淡脉细数等。
治应养血为主,佐以补气,兼清虚热,方用归脾汤。
此外,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等均可随症酌情选用。
气虚发热气虚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或低,伴有气短懒言,饮食不馨,腹胀便溏,面黄而浮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苔白等。
李东垣主张用甘温除热之剂,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
柯琴说:“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
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以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活血;气乱于中,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散诸药之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 脾胃损伤
久病正虚 5、血虚失荣 久病心肝血虚
中气不足
阴火内生
发热
阴血不足
脾虚不能生血 长期慢性失血
2017/9/20
血虚失养
阳气亢旺
中医内科学
6、阴精亏耗 烦劳过度 热病日久 阴精亏耗,水不制火 过用温燥 阳气偏盛 素体阴虚
7、阳气虚惫 寒证日久 阳气亏虚 气虚及阳 脾肾阳虚 火不归源
病例3:
女,45岁,从化干部疗养院会计。 风湿心病史。半年前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在省人 民医院住院治疗,使用多种抗生素,发热仍反复。 今转院治疗。 入院时见:发热(37.8—38.8 )神疲乏力,气 短懒言,面色无华,心悸,食少便溏,尿色红赤。 舌淡,苔白薄,脉细弱 体检:贫血貌,心脏二漏二窄杂音,肝脾肿大,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理化检查:白细胞1.2万,中度贫血, 尿红细胞++++
ICU
钟源芳
目的要求
1、熟悉内伤发热的证候特征。 2 、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脏
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关系。
3 、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 、掌握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及各主
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5、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一、概述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以 内伤 为病因, 脏腑功 外感发热?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6、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病因 病机 虚实 起病 病程 特点 恶寒
由内伤病因引起 气血壅遏,阴阳失调 多属虚证 缓 较长,反复发作 低热或自觉发热, 不恶寒,怯冷, 得衣被则温存在, 兼症 常兼见头晕、神倦、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自汗、盗汗、脉弱
中医内科学
2、辨各证型发热特点
气郁:低热或午后潮热, 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血瘀:午后或夜晚发热, 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湿郁:低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气虚:发热,热势或高或低, 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血虚:全天发热,多为低热 阴虚: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 手足心热骨蒸潮热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阳虚:发热而形寒怯冷四肢不温,欲近衣被
病例2:
男,24岁,民航中专老师。 年余因工作关系,常饮食烟酒肥腻辛辣, 寝食无定。今发热,汗出不解二月余,口干 不欲饮,口苦口粘腻,烦躁不寐,胸闷不食, 小溲浑浊色黄,舌苔黄多白少厚腻,脉弦滑 而数。 体查:体温38.5度。余无特殊。 理化检查:血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高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3、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 4、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 (二)治疗特点 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 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 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 阴)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四)分类治疗
•肝郁发热
感受外邪所致 正邪相争 多属实证 急 短 大多高热 发热恶寒同时 得衣被而寒不减 常兼见头身疼痛 鼻塞流涕咳嗽脉浮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证候特征: 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发热两周以上), 发热反复,多为低热(37.2°C~38°C
) ,偶有高
热,或五心烦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2017/9/20
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 分析:情志不舒,气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加减:( 1 )肝经火热炽盛 —— 清肝泻 火——龙胆泻肝汤 ( 2 )肝热阴伤 —— 疏肝清热,滋 养肝肾——滋水清肝饮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瘀血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病征+血瘀证症状 分析:瘀血阻滞,气行不畅,壅而为热 治法:活血化瘀
健脾益气,除湿清热 —— 东垣清暑益
气汤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血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 分析:阴血不足,阳气偏旺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 加减: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阴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 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发热
虚阳外浮
•归纳病机:虚----阴阳气血不足 实----气滞、血瘀、痰湿壅结阻遏 •病机转化:实证病久 —— 实转虚;轻转重 — —虚实夹杂。虚证病久——阴损阳;阳损阴; 气及血;血及气——虚上加虚 •预后:“若内外俱热,而反见溏泻,或饮食 此胃气已败,生意已穷”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方药:血府逐瘀汤 加减: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湿阻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 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
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 加减: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气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 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 加减: 变证:气虚兼湿或夏季感受暑湿 ——
少进,或声微气短,诸虚皆见而反不利温补者,
三、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起病慢,病程长,反
复,低热多见,偶有高热及虽自觉
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3 、体征:低热( 37.2°C~38°C )
或体温正常
2017/9/20
4、实验室检查以协诊
中医内科学
5、与西医相关疾病 (1)功能性低热 (2)肿瘤 (3)血液病 (4)结缔组织疾病 (5)内分泌疾病 (6)慢性感染性疾病
加减: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阳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 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 加减: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9/20
中医内科学
病例1:
女,48岁。近二年月经不定期,延期 多见。阵发性哄热、面色潮红、汗出、 烦躁易怒、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易因 小事而发怒并哄热阵热表现更明显。心 悸,梦多,口干,舌红苔薄微黄,脉弦 细数。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理化检查:性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 经兴奋性明显亢进。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 导致的发热,可以 表现为 体温升高,或 自觉发热、五心烦热 而体温不高。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外感发热: 是指感受六淫之 邪或温热疫毒, 引起机体正邪相 争,一时失去正 常的平衡,导致 体温升高的病症。
二、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 肝失调达 郁而化火 恼怒过度 肝气上逆 肝火内盛 2、瘀血阻滞 情志抑郁 劳倦过度 血行不畅 郁滞不通 壅而为热 发热 跌打损伤 3、内湿停聚 饮食失调 脾胃受损 运化失职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忧思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