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

现代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

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又称: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Immunity): 是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

其核心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异己)”、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免疫学的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调理:凡是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就叫免疫调理。

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

免疫耐受: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应答。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antibody, Ab)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分泌型),也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膜型)。

(AID)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应答并非必然引起自身免疫病,仅当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以致破坏自身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才导致自身免疫病。

(IDD)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gcy disease,):是由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汇总

免疫学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免疫(Immunity)的根本概念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先天存在的免疫力,直接抵抗外来侵袭的免疫系统,又称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机体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特异性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的特点,又称获得性免疫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lymphoid organ):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即执行生成免疫细胞的功能。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即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执行应答的功能抗原抗原(Antigen):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特异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被抗体或TCR特异识别和结合的特性。

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

半抗原(Hapten):能够被TCR或BCR(或抗体分子)识别,但不能独立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称半抗原。

佐剂(Adju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抗体抗体: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糖蛋白,是体液免疫的效应分子。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补体补体: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血清糖蛋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整理)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整理)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原:能特异性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的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是一类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

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是一类不需要T细胞辅助即可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而且产生的抗原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

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它是与TCR/BCR及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丝裂原:与淋巴细胞相应受体结合,激活多克隆静止淋巴细胞,促进其增殖的物质。

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B细胞表位:为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可直接与BCR结合,无须加工变性,无需与MHC-Ⅱ类分子结合T细胞表位:为顺序决定簇,需经APC加工处理,并与其MHC-Ⅱ类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 细胞识别。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免疫学名词解释大全

免疫学名词解释大全

免疫学名词解释大全1.免疫(immunity)2.免疫学(immunology)3.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4.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5.反向免疫学(reverse immunology)6.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7.免疫组织(immune tissue)8.免疫细胞(immunocyte)9.免疫分子(immune molecule)10.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11.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12.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e, MALT)13.胸腺依赖区(thymus-dependent area)14.非胸腺依赖区(thymus-independent area)15.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16.抗原(antigen,Ag)17.半抗原(hapten)18.抗原表位(epitope)19.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20.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21.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2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23.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24.自身抗原(autoantigen)25.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26.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27.佐剂(adjuvant)28.抗体(antibody, Ab)29.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30.决定互补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31.高变区(hypervarible region, HVR)32.同种型(isotype)33.同种异型(allotype)34.独特型(idiotype, Id)3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36.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37.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38.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39.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IgSF)40.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41.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ntibody)42.补体(complement, C)43.C3转化酶(C3 convertase)44.C5化酶(C5 convertase)45.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46.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ati on)47.补体活化的MBL途径(mannan-binding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 ation)48.膜攻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49.细胞因子(cytokine)50.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51.干扰素(interferon, IFN)5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53.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54.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55.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56.自分泌(autocrine)57.旁分泌(paracrine)58.内分泌(endocrine)59.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ciation antigen)60.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ciation,CD)61.黏附分子(cell-adheresion molecules,CAM)62.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63.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64.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65.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66.低分子量多肽(low molecular-weight polypeptide, LMP)67.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 sing, TAP)68.MHC多态性(MHC polymorphism)69.HLA基因分型(HLA genotyping)70.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71.单元型(haplotype)72.锚定残基(anchor residue)73.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74.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75.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76.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77.调理性受体(opsonic receptor)78.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79.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iller activatory receptor,KAR)80.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ller inhibitory receptor,KIR)81.TCR-CD3复合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CD3 complex)82.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83.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84.初始T细胞(naïve T cell)85.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86.穿孔素(perforin)87.颗粒酶(granuzyme)88. BCR复合体(B cell antigen receptor complex)89.B-1细胞(B-1 cell)90.多反应性B-1细胞(polyreactivity B-1 cell)91.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 HSC)92.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93.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94.等位基因排斥(allelic gene exclusion)95.同种型基因排斥(isotype exclusion)96.微生物屏障(microcrobe barrier)97.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98.血胎屏障(blood-placenta barrier)99.防御素(defensin)100.分泌型PRR(secretory PRR)101.Toll样受体 (Toll like receptor)102.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103.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104.胞吞作用(phagocytosis )105.蛋白酶体(low molecular-weight polypeptide,LMP)106.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ransporter of antigenic peptide,TAP)107.Ⅱ类相关恒定链短肽(classII-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 e,CLIP)108.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109.抗原识别(antigen recognition)110.T细胞活化双信号(double signal of T cell actization)111.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112.遗传性限制(MHC restriction)113.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114.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115.活化诱导的凋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116.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117.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118.初次免疫应答(primary response)119.二次免疫应答(secondary response)120.抗原受体编辑(receptor editing)121.体细胞性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122.Ig(同种型)类别转换(class switch)123.Ig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124.免疫调节(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125.自然调节T细胞(innate regulatory T cells)126.适应性调节T细胞(adaptive regulatory T cells)127.独特型(idiotypes)128.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 antibodies)129.FcgRⅡ-B130.抗原内影像(internal image)131.Fas132.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AICD133.Caspase134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135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136.外周耐受( peripheral tolerance)137.克隆消除( clonal deletion)138.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139.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140.耐受分离(split tolerance)141.低带耐受(low-zone tolerance)142.高带耐受(high-zone tolerance)143.免疫隔离部位(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d sites) 144.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145.变应原(allergens)146.Ⅰ型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type Ⅰ)147.Ⅱ型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type Ⅱ)148.Ⅲ型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type Ⅲ)149.Ⅳ型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type Ⅳ)150.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151.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152.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153.表位扩展(epitope spreading)154.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155.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156.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CID)157.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IDD)15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 DS)159.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160.肿瘤特异性抗原(TSA)161.肿瘤相关抗原(TAA)162.分化抗原(differentiation antigen)163.抗原调变(antigen modulation)164.肿瘤漏逸(sneaking through)165.增强抗体(enhancing antibody)166.供者(donor)167.受者( recipient)168.自体移植(autograft)169.同种同基因移植(syngraft)170.同种异基因移植(allograft)171.异种移植(xenograft)172.原位移植(orthotopic)173.异位移植(heterotopic)174.同种异型反应(alloreaction)175.异种反应(xenoreaction)176.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177.过客白细胞(passenger leukocyte)17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79.放射免疫分析法(RIA)180.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181.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182.直接凝集反应183.间接凝集反应184.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185.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186.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187.免疫比浊(immunonephelonetry)188.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189.灭活疫苗(inactived vaccine)190.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vaccine)191.类毒素(toxiod)19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193.佐剂(adjuvant)194.计划免疫(planed immunization)195.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196.结合疫苗(conjugate vaccine)197.合成肽疫苗(synthenic peptide vaccine)198.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

免疫学名词解释(超重点)

免疫学名词解释(超重点)

免疫学名词解释1、人痘接种:人为地选择毒性小的天花病毒在人体内造成一次轻型天花感染,从而获得免疫力。

贡献:死亡率降为2-3%缺陷:有一定危险——接种后轻则留下大块疤痕,重则会导致死亡,有的还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

2、减毒活疫苗:3、侧链学说:细胞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侧链”,每一类型的侧链适合于一种抗原;受到特定抗原的刺激后,相应类型的侧链便大量增殖,并由细胞上脱落到体液内,成为对抗原特异的体液免疫物质。

5、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对自身组织、细胞或蛋白质产生的免疫应答状态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引起的自身组织的损伤和临床症状6、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1)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T、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和免疫球蛋白(Ig)结构的多样性,是免疫系统具有自身-非己分辨能力的分子基础。

(2)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

(3)胚胎时期免疫细胞与自身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出于抑制状态,因之成为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

(4)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7、自身:胚胎时期已经接触过的抗原异己:胚胎时期没有接触过的抗原8、免疫(Immune):是指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借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9、免疫网络学说:(1)抗原刺激发生之前,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免疫稳定状态;(2)抗原进入机体后,打破了这种平衡,产生特异性抗体分子;(3)当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将引起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4)抑制增殖的克隆,防止其无休止的增殖,藉以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10、独特型网络:抗原进入体内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此抗体(Ab1) 可诱导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即抗抗体, Ab2), 抑制抗体(Ab1)的产生。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名词解释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固有免疫应答: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1.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抗原决定基: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4.表位: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

5.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

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区分“自己”与“非己”物质,从而达到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与免疫调节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Ag):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异物性:T、B淋巴细胞在胚胎期、在成熟前未充分接触过的物质(未被阴性选择过的物质)。

4、易接近性:指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结合的难易程度。

决定免疫原性的强弱。

5、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的特性。

6、抗原性(反应原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7、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物质基础):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为表位。

8、抗体(Ab):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Ab都是Ig,Ig不一定都是Ab)10、超抗原(SAg):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菌体某些成分、逆转录病毒蛋白和热休克蛋白等构成的不同于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这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或B细胞。

11、补体(complement,C):是正常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12、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的一个反应系统。

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放大系统。

13、细胞因子(CK):是一大类由细胞分泌的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

14、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膜表面分子。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抗原
30.细胞因子(旧称淋巴因子)是免疫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的非抗体、非补体的具有激素样活性的蛋白质分子。
31.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的生物学过程。
32.杀伤细胞简称K细胞,其主要特点是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
33.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当靶细胞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结合,释放细胞毒,裂解靶细胞。
41.免疫重建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移植给患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使后者的免疫功能全部或部分得到恢复。
42.超敏反应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异常
43.Ⅱ型超敏反应由循环抗体与细胞表面或基底膜上的抗原结合,通过免疫调理、激活补体和ADCC损伤组织的疾病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功能正常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
(immunologicdefense)
免疫稳定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
(immunologichomeostasis)
免疫监视防止正常细胞突变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免疫学特性:①组成简单;②功能明确;③效应明显;④应答连续;⑤利弊共存。
22.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23.多克隆抗体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进入动物体内,经免疫后,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
24.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25.基因工程抗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制备的抗体分子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非自身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

【免疫学】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学科。

【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主要指抗感染。

低下引起机体的反复感染。

【免疫稳态】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体内生理平衡。

失控引发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控制癌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低下引起肿瘤的发生。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也叫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 B 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其他部位,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能与其相应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

结构已经确定的抗原决定簇称为抗原表位。

【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先天、生来就有的,不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物质。

它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异免疫】机体后天得到的,针对的是某一特定的抗原物质。

比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晚,常在感染5-7 天后才起作用。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进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抗毒素】抗毒素实为抗外毒素的抗体,【免疫血清】含有外毒素的血清为免疫血清。

【被动免疫】用免疫应答的产物去免疫机体,使机体也得到这种特异免疫性。

【主动免疫】用抗原免疫机体,诱导机体得到这种特异免疫性。

补体】一种不耐热的物质与血清的溶菌能力有关,对抗体可起补充作用克隆清除】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发生应答的淋巴细胞克隆被清除【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也叫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

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1,BCR:指B细胞抗原受体,是B细胞表面能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的膜分子,与Igα、Igβ分子结合成BCR复合体,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

3.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作出正常的免疫应答。

4.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s),又称中枢淋巴器官或一级/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s),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和骨髓,在鸟类还包括腔上囊(法氏囊)。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半抗原(hapten):即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7.表位(epitope):是与TCR / 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8淋巴细胞再循环概念: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学意义: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

淋巴组织可不断的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有利于细胞识别、捕获抗原,传递免疫信息,从而产生免疫应答,增强免疫效应。

9.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

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Ig,sIg)和膜型(membrane Ig,mIg)。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11,免疫器官: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就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得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就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得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得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antigen(SAg):超抗原,就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得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得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得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就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得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得、具有免疫功能得球蛋白、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就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得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与膜型、6.hypervariable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与VH内某些区域得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得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就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得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得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得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得抗体、9.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就是指表达Fc受体得细胞通过识别抗体得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得靶细胞得作用。

NK细胞就是介导ADCC效应得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就是指IgG抗体(特别就是IgG1与IgG3)得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得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得吞噬作用、11.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与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就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得蛋白质反应系统、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就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得补体活化途径。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

皿皿4川亚):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

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

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是一类不需要Th细胞辅助即可诱导抗体产生的抗原。

该抗原由B细胞丝裂原及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可使不成熟及成熟的B细胞应答,只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不产生细胞免疫应答。

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即来自不同物种之间的抗原性物质。

该抗原在不同生物之间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即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物质,如血型物质等,可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诱导免疫应答。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该抗原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及诊断有关。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即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菌或细胞等。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即由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

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 ~ 1/5,且不受MHC限制,故称为超抗原。

佐剂(adjuvant):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入机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称为佐剂(如卡介苗)。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是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降解为多肽片段,并与MHC 分子结合为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转移至细胞表面,再与TCR结合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全过程。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指能表达MHC-II类分子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具有强大的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

抗体(Antibody,Ab)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并识别抗原后,分化为浆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现在认为,Ig与Ab没有什么区别)①IgG(对应γ链):是生物体液内主要的Ig,约占血液中Ig总量的70~75%。

由于IgG 能通过胎盘,所以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IgG在抵抗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

婴儿出生后2~4周开始合成IgG,8岁以后血清中IgG可达到成人水平。

由于IgG较其他类Ig更易扩散到血管外的间隙内,因而在结合补体、增强免疫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和中和细菌毒素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抗感染,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一面。

但某些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等中的自身抗体都是IgG。

一旦它与相应的自身细胞结合,反而加强了组织损伤作用。

② IgM(对应μ链):在Ig中分子量最大,通常称为巨球蛋白,占血清Ig总量的10%。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IgM由五个基本结构相同的单体组成。

各单位间由一条连结链(J链)连结成“星状”的五聚体。

IgM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经抗原刺激的动物体内最先出现的抗体,因此检查IgM的含量,有助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IgM在胎儿3个月后即开始合成,但水平很低,1~2岁时血清中IgM含量达到成人水平。

通过结合补体,IgM 有溶解细菌和溶解血细胞的作用,并能中和病毒,其效能比IgG高100倍以上。

很多抗微生物的天然抗体、同族血凝素(抗A型与抗B型血)、类风湿病中的类风湿因子以及梅毒的补体结合抗体都属于IgM。

③ IgA(对应α链):在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Ig总量的10~20%。

IgA有单体(1个基本结构)、双体(2个基本结构)或多聚体(若干个基本结构,由J链连结)等不同形式。

血清中的为血清型IgA,主要为7S单体。

各种分泌液,如唾液、眼泪、汗液、初乳、呼吸道及消化道分泌液中的IgA为分泌型IgA(SIgA),由二聚体及多聚体构成,此外还有分泌小体存在。

分泌小体有助于分泌型IgA抵抗蛋白酶的水解和促使IgA通过分泌组织的粘膜进入分泌液内。

分泌型IgA具有明显的保护体表,防御病原入侵的功能。

④IgD(对应δ链):IgD在血清内含量很低(少于总量的1%)。

IgD较IgG1、IgG2、IgA 或IgM更易被蛋白水解酶水解,而且易自溶。

IgD 的生物功能尚不十分了解。

目前已知的IgD活性抗体包括抗细胞核抗体、抗基础膜抗体、抗胰岛素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抗青霉素抗体和抗白喉毒素的抗毒素。

IgD与疾病的关系亦了解不多。

⑤ IgE(对应ε链):正常血清中IgE含量极低。

IgE主要由呼吸道和肠道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

在鼻腔、支气管分泌液、乳汁与尿液中存在分泌型IgE。

IgE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与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或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结合,遇到花粉等各种过敏原后,则抗原与IgE在这些细胞表面结合,使之释放大量活性介质,如组胺等,结果诱发I型变态反应。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即抗原互补决定区。

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Ig功能区(Ig domain):是指Ig分子的肽链折叠成的球形结构。

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

J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

J链可以连接Ig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分泌片(secretory piece):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肽链,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

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到黏膜表面的转运。

Ig折叠(Ig folding):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一起形成的两个反向平行的β片层,两个β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形成一个“β-桶状”结构。

具有稳定功能区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的Fc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