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作业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尊敬的读者:以下是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思考试题1. 什么是中国哲学?2.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有哪些?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何区别和联系?4.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请简要介绍他们的主要思想。
5.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二、试题答案1.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形成的关于宇宙、人生、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哲学思维和理论。
2.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治国平天下”等概念。
其中,“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谐;“治国平天下”强调国家的治理应以天下众生的利益为出发点。
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论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和谐、平衡,对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较为包容和灵活。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分析、理性和实证,强调个体、竞争,更加注重推理和逻辑。
4.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孝道、中庸以及礼制等。
孔子强调个体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通过人伦关系的和谐可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无为而治、自然法则以及反思社会规范等。
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 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借鉴。
其次,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外修养,倡导正直、勇敢、宽容、谦虚等美德,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有道德意识的公民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哲学强调集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的统一,提供了一种与当代多元文化相适应的精神追求和认同。
三、总结通过对中国哲学试题的解答,我们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指导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实验指导1、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2、试析墨子“非命”、“天老”思想的矛盾。
3、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4、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5、评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认识论。
6、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怀疑?7、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受到了什么启发?8、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9、惠施在当时果真知道地球是圆的吗?10、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11、“制天命而用”是人定胜天吗?为什么?12比较孟荀人性论。
13评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
14、评王弼“治众者至寡”的方法论。
15、王弼“得意忘形”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为什么?16、评裴頠崇有思想的局限。
17、郭象的“独化”指什么?你如何评价?18、如何理解“以不知为宗”的认识方法?19、比较庄子与郭象的逍遥观。
20、如何理解僧肇的“不知之知”的认识方法?21、为什么同一论据“昔物不至今”会得出“物迁”与“物不迁”两种不同的结论?22、慧远的“薪火之喻”和东汉桓谭的“烛火之喻”在形神问题上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23、如何理解华严宗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思想?24、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只有理性思维一种认识方法吗?25、概述先秦至唐的人性论。
26、评韩愈对君、臣、民关系的界说。
27、李翶是如何复性的?28、柳宗元是如何论证有神论产生的根源的?29、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30、如何评价刘禹锡物、数、势的思想?31、周敦颐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32、评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
33、评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认识方法。
34、朱熹的“理一分殊”是我们哲学中所讲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吗?为什么?35、你如何理解朱熹的“知在先,行在后”的观点?36、评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兼述朱熹与二程在这一问题上的同异。
37、评陈亮的宇宙观。
38、评陈亮的功利观。
39、评叶适的“中庸”的运动变化观。
40、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心物关系?41、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参悟的认识方法?42、如何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43、评王廷相的认识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
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
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管理文化资源极为丰寈的宝藏,它主要是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部分所构成。
在理论层面上,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
(事)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
(三)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
(四)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
在实践层面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明清商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
(事)近百年来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成功管理乊道。
(三)1949 年以来,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由此可见,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中国管理思想是极为丰寈的。
对于这些管理文化资源,必须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对其迚行现代转换,注入时代精神,迚行新的诠释。
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中国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提供有用的资源。
2、管理哲学的概念(什么是管理哲学)?答:所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部分,管理哲学兼具事者的特性。
“管理哲学”一般是指科学管理中的普遍原理、原则和哲学观。
美国哈佛管理丛书《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所谓管理哲学是指最高管理者为人处亊的信仰和价值观等。
从广义抽象层方面说:管理哲学是激发企业家信仰、观念、原则、价值的动力。
就狭义实务层面言:管理哲学是企业家选择行为典型的成本,促迚敁益评估的决策体系。
3、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答: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
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
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
4、如何看待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
答:西方传统文化长于逻辑思辨,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法治。
从本质来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德性”文化。
中国哲学概论作业考试答案
我的答案:×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六)已完成1《周易》变化移易的真理性结论体现在:∙A、既未∙B、革鼎∙C、乾坤∙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A2《周易》64卦中最后一挂是?∙A、既济卦∙B、未济卦∙C、屯挂∙D、井卦我的答案:B3既济卦中“济”的含义是:∙A、接济∙B、济南∙C、渡水∙D、抚慰我的答案:C4《四库全书》的编撰者是()∙A、纪晓岚∙B、和珅∙C、张廷玉∙D、龚自珍我的答案:A5()两卦是《周易》的结尾∙A、无妄、大畜∙B、井、革∙C、既济、未既∙D、乾、坤我的答案:C6()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赫拉克利特我的答案:D7《既济卦》的含义和爻义都蕴含着无患思患与思患防患之义。
我的答案:√8《周易》中的内容不具有对社会经济的指导意义。
我的答案:×9有断裂的爻是阴爻我的答案:√10既济卦表达了事物终不可穷的一种概念我的答案:×《尚书》的多域值观念(一)已完成1禹的时代称为:∙A、唐的时代∙B、虞的时代∙C、夏的时代∙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C2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汇编是:∙A、《大学》∙B、《中庸》∙C、《战国策》∙D、《尚书》我的答案:D3《尚书》从尧舜禹时代开始到哪个时代结束?∙A、秦始皇时期∙B、周武王时期∙C、春秋中期秦穆公时期∙D、西汉武帝时期我的答案:C4()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献汇编∙A、《道德经》∙B、《论语》∙C、《尚书》∙D、《周易》我的答案:C5()不是《尚书》的构成部分∙A、虞夏书∙B、商书∙C、周书∙D、秦书我的答案:D6美学属于()范畴∙A、哲学∙B、化学∙C、文学∙D、伦理学我的答案:A7民为邦本是《尚书》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我的答案:√8书法产生于对汉代隶书的仿写。
我的答案:√9《尚书》记录了上唐尧虞舜时代下迄秦始皇时期的历史我的答案:×10用西汉通行文字写成的《尚书》称为今文《尚书》我的答案:√《尚书》的多域值观念(二)已完成1下列关于“循吏”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洁清廉而治∙B、加强集权统治而治∙C、奉旨循礼而治∙D、滥施政令刑法而治我的答案:C2“民为邦本”的价值理念中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A、军事∙B、农业∙C、民众∙D、经济我的答案:C3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是从哪个时代开始流行的?∙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三国时期我的答案:B4《二十五史》中的四种官吏不包括()∙A、廉吏∙B、酷吏∙C、污吏∙D、懒吏我的答案:D5皇祖是指()∙A、禹∙B、尧∙C、舜∙D、黄帝我的答案:A6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在()提出的∙A、夏朝∙B、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我的答案:C7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中国哲学史作业-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摘要:先秦时期,诸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多动荡不安,摆在他们面前有三大关系函待解决——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为应对客观局态,其以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不同的理论主张、生存方式和处世之道。
“优患”一词,始出于战国中期,《孟子·告子章句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虽然“忧患”作为正式概念晚出,但是“忧患意识”的形成却要早得多。
翻开先秦文化典籍,扑面而来便是百家争鸣中各个学派种种发人深省的概括,在这繁花似锦的见解里,尤以忧患意识最为有名。
然而,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思想家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忧患意识又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以儒、道最为代表关键词:忧患意识·忧·患·道正文:传统思想文化充盈着各种各样的意识,诸如和谐意识、人本意识、悲剧意识、恐怖意识、痛苦意识、力行意识以及忧患意识。
这七个方面的精神意识各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进中,这些精神意识虽然也曾有过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但依然有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
它们在传承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的功效自因其价值与意义的大小不同也有所不同。
其中,忧患意识不仅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思维而大放异彩,而且还因其内容丰富而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遗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的,其中含有哲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内容。
古圣先哲把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而忧患又恰使人们的精神从固有定型的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产生了超越而涵融的胸襟,先秦诸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儒家的孔、孟到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深处无不蕴藏着这份宽厚、博大与兼容。
从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学术思想始终保持着承前启后的连续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八大学术思潮的跌宕起伏和交相辉映。
尹继佐和周山主编的《相争与相融》一书,在序言中明确对八大主流学术思潮有分类:子学思潮、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佛学思潮、理学思潮、心学思潮、朴学思潮及现代多元学术思潮。
中国哲学作业!
中国哲学作业——浅谈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世界的意义姓名:田茂霞学号:222010*********学院:政管院班级:2010级思政四班浅谈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世界的意义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他3岁丧父,少时“贫且贱”。
他学无常师,努力掌握三代文化,特别是周代的礼乐,三十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声。
由于政局动荡,孔子曾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但他任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持守道义,席不暇暖,不畏辛劳,乐以忘忧,在困厄中于弟子“习礼大树下”,“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的奠定了中华名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他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就的依据。
这些价值理想通过他自己践仁的生命和生活显示了出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变的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这时就更加需要一种正确而传统的思想引领我们重新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一、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教育方面的意义。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士结合.....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意义。
孔子的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他反对苛政,主张德政,对于官员,君子,他提出了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而且都是从安民济众的根本出发的,安定天下,主要是使百姓平安。
而最使百姓不安的是官员腐败,不能“修己”,以及“动之不以礼”,即官府以随意的态度使用民力,滥用权力,任意扰民,践踏民意,不顾民生,不爱护老百姓。
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们只被视为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他的生活和权力得不到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
中国哲学史作业
我的终极关怀及其实现路径所谓终极关怀,就是追索自己种种行为与梦想的背后动机和渴望,将其一环一环地看清楚,最后,就是终极关怀。
它是一种个人所信仰的精神,是隐藏在个人的种种目标和行为背后,所不为人所熟知,也包括自己的一种内化了的价值体系。
张岱年先生指出古今中外的终极关怀有三种类型:一是皈依上帝的终极关怀;二是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三是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
而我从来不信上帝,在这个匆忙的世界更没有关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考;仅仅是为了好好地活着践行着几年前不经意间所看到的一句话“好男人内外兼修”。
而“内外兼修”,即“内圣外王”之于我,更像是一种筹码;我的种种行为以及种种期许,其目的就是让自己得到认可,为自己更好的活着作铺垫,我所期望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独善其身”。
当我真实的践行它几年之后,感觉它已经不再是我所期望的筹码,而是挂在我鼻子上的缰绳、大脑里的寄生虫、心中的指向标;它已经内化为我的行为准则。
我是一个俗人,但我一直在追求,“好男人内外兼修”。
在我看来,“内外兼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内修”和“外修”;而内修又包含品德的修养、广泛的知识的积淀、保持思想上的独立、心态上的积极等方面:品德修养主要是靠家庭影响,父亲在家里是出了名的实诚人,为人仗义、做事踏实,自小受家庭影响,我不会做作、不会撒谎;并且从骨子里懂得感恩;家庭的影响使得“忠义礼智信”已经内化为我性格的一部分,然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谦虚谨慎、真诚待人、常怀感恩还是必须保持。
广泛学习:曾看过一句话“君子之学以美身”。
我总是把每天学到的一些技巧和感悟总结在一个本子上,以积累和沉淀自己。
说实话,我本来不喜欢这个专业,后来慢慢的懂得学习关键在自己,而不在专业;回家的时候有人说我的专业不好,而我可以自信地说学习关键看自己。
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我自学了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制图,并且现在还在自学工程数学。
作为一个文科生。
就是要博学,显然,要学的有很多,把自己感兴趣的学完再说。
(0284)《中国教育哲学思想》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4)《中国教育哲学思想》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作业2:第二次作业3:第三次作业4:第四次作业5:第五次作业1:[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 宋明理学2. 性善说3. 性恶说4. 仁义二简答题1 .简述中国教育哲学思想的三次大变化2.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3. 简述我国优秀的道德教育传统和经验4.简述我国古代学校道德教育三论述题1. 论述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分析哲学是现代西方最流行的哲学流派,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和语义哲学两个分支。
分析哲学反对讲述哲学思想体系和讨论世界观、伦理学及人生价值观等哲学问题,主张哲学就是对概念、命题等进行逻辑的、语义的分析,以期达到“清思”的目的。
2. 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属于新实证论或逻辑经验论,认为一切科学命题都是而且仅仅是对事实有所断定而且是可被证实的经验命题;而关于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以及伦理、价值等争论,都是无意义的命题,是形而上学的。
哲学的任务不是去探讨这些抽象的、无意义的命题,而是去对概念、语义作分析,以求得科学的回答,以及对哲学和教育等命题做出科学的逻辑分析。
3.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为社会生活服务,这就是教育的两大社会功能,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教育中的反映。
教育成为新生一代的生存和成长、社会生活的继承和延续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4. 教育的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的独立性主要是指教育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而言。
在旧的社会制度未被推翻之前,代表新的政治和经济要求的新的教育思想可能出现,,它对新社会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革命的教育思想为革命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相反的,在旧的社会制度被推翻之后,代表旧政治和旧经济的旧教育思想,由于意识落后于存在的缘故,还可能残存一个时期,成为新社会和新教育建立的障碍。
但是新的教育思想,只有在新的政治、经济建立之后,才可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旧的教育思想,在旧社会被推翻之后,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因而它们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
中国哲学史下作业三
《中国哲学史(下)》作业三要求:认真阅读以下两篇文字,阐明每一段的宗旨和主要的含义。
字数1500~2000;需要纸质版。
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十二章(节录)1.“谓之”者,从其谓而立之名也,“上下”者,初无定界,从乎所拟议而施之谓也。
然则上下无殊畛,而道器无易体,明矣。
天下唯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
虽然,苟有其器矣,岂患无道哉?君子之所不知,而圣人知之。
圣人之所不能,而匹夫匹妇能之。
人或昧于其道者,其器不成;不成,非无器也。
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者。
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
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
而人特未之察耳。
2.故古之圣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
治器者则谓之道。
道得则谓之德。
器成则谓之行。
器用之广,则谓之变通。
器效之著,则谓之事业。
故《易》有象,象者,像器者也,卦有爻,爻者,效器者也。
爻有辞,辞者,辨器者也。
故圣人者,善治器而已矣。
自其治而言之,而上之名立焉。
上之名立,而下之名亦立焉。
上下皆名也,非有涯量之可别者也,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
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
无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
故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践其下,非践其上也。
故聪明者耳目也,睿知者心思也,仁者人也,义者事也,中和者礼乐也,大公至正者刑赏也,利用者水火金木也,厚生者谷蓏丝麻也,正德者君臣父子也。
如其舍此而求诸未有器之先,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而不能为之名,而况得有其实乎?3.老氏瞀于此,而曰道在虚。
虚亦器之虚也。
释氏瞀于此,而曰道在寂。
寂亦器之寂也。
淫词炙輠,而不能离乎器,然且标离器之名以自神,将谁欺乎?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
中国哲学概论作业考试答案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一)已完成1秦汉时期,中国哲学称为:•A、•B、•C、•D、我的答案:C2“科学不在远,就在猪圈旁。
”这句话出自:•A、•B、•C、•D、我的答案:D3哲学中的“哲”是什么意思?•窗体顶端•A、•B、•C、•D、我的答案:C4“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维得失”出自()•A、•B、•C、•D、我的答案:C5哲学是论涉()的学科•A、•B、•C、•D、我的答案:A6()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A、•B、•C、我的答案:D7班固认为张安世具有使专精神。
我的答案:√8人类是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种类。
我的答案:√9宋明时期我国哲学叫义理之学我的答案:√10“哲学”一词历来就有我的答案:×中国哲学概论绪论(二)已完成1提出“天地之化日新”的哲学家是:•A、•B、•C、•D、我的答案:A2“仁义在身而色不伐”中的“伐”是指:•A、•B、•C、•D、我的答案:C3“外无劳形之事,内无思想之患”出自:•A、•B、•C、•D、我的答案:D4“杨柳岸晓风残月”属于()•B、•C、•D、我的答案:C5“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出自()•A、•B、•C、•D、我的答案:A6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是()•A、•B、•C、•D、我的答案:B7凡人之患,蔽于一曲,出自《荀子》。
我的答案:√8穷理尽性出自《庄子》。
我的答案:×9中国文化曾经把心意当做道德的尺度我的答案:√10“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的“穷”是贫穷的意思我的答案:×中国哲学概论绪论(三)已完成1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A、•B、•C、•D、下列不属于南宋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是:•A、•B、•C、•D、我的答案:D3“天地之间,有理有气”是谁的名言?•A、•B、•C、•D、我的答案:C4王安石是()的宰相•A、•B、•C、•D、我的答案:C5()用“道”来作为生成世界万物的母体•A、•B、•C、•D、我的答案:A6()不是宋代的理学家•A、•B、•C、•D、我的答案:D7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在强调生命易逝。
中国哲学史作业
浅谈荀子哲学思想摘要: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
同时又是封建社会思想的开山之祖。
在那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价值评判,在许多专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理论贡献。
其中尤以其深刻、丰富的哲学思想见长,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及观念形态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里,笔者就其主要的哲学思想进行总体性的探讨,以其从中汲取更多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浅谈荀子哲学思想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生年卒月不详,其政治、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到秦王政九年(前238)间。
早年游学于齐、秦、楚等国,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
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
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二、荀子主要哲学思想简述(一)、“性恶论”哲学思想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
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
春秋末年的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中国思想史上首先提出了人性问题,但孔子没有揭示人性的基本内容。
在荀子之前,系统阐述人性学说的是孟子,孟子剖析人性,主要侧重于社会性领域。
中国哲学概论作业考试标准答案(补充)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一)已完成【单选题】“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维得失”是()评价张世安的话。
∙A、班固∙B、王国维∙C、王安石∙D、司马迁我的答案:A【判断题】哲学称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始于元朝。
()我的答案:×1秦汉时期,中国哲学称为:∙A、哲学∙B、义理之学∙C、道术之学∙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C2“科学不在远,就在猪圈旁。
”这句话出自:∙A、朱自清∙B、萧红∙C、季羡林∙D、郭沫若我的答案:D3哲学中的“哲”是什么意思?∙窗体顶端∙A、哲理∙B、学问∙C、明智∙D、智慧我的答案:C4“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维得失”出自()∙A、《素问·上古天真论》∙B、《荀子·哀公》∙C、《汉书·张世安传》∙D、《庄子·天下》我的答案:C5哲学是论涉()的学科∙A、思维智慧∙B、人文情怀∙C、物体法则∙D、历史事实我的答案:A6()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我的答案:D7班固认为张安世具有使专精神。
我的答案:√8人类是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种类。
我的答案:√9宋明时期我国哲学叫义理之学我的答案:√10“哲学”一词历来就有我的答案:×中国哲学概论绪论(二)已完成1提出“天地之化日新”的哲学家是:∙A、王夫之∙B、董仲舒∙C、顾炎武∙D、李贽我的答案:A2“仁义在身而色不伐”中的“伐”是指:∙A、军阀∙B、阀门∙C、进攻∙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C3“外无劳形之事,内无思想之患”出自:∙A、老子∙B、道德经∙C、周易∙D、黄帝内经我的答案:D4“杨柳岸晓风残月”属于()∙A、塞外诗∙B、思乡诗∙C、山水诗∙D、送别诗我的答案:C5“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出自()∙A、《庄子·天下》∙B、《素问·上古天真论》∙C、《荀子·哀公》∙D、《荀子·解蔽》我的答案:A6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温病条辨》我的答案:B7凡人之患,蔽于一曲,出自《荀子》。
中国哲学史作业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期末作业及答案1.荀子的性恶论(1)荀子反对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性恶论”。
(2)荀子以自然资质为“性”,认为“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
这种天就的、自然禀得的性与欲相连,是恶的,所以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等。
人性是恶的,若顺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残杀,导致社会混乱。
(3)“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观。
荀子明确了“善”“恶”的含义,认为“善”即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恶”即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
正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才需要圣人去引导、教化。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是人为的结果。
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的质朴材料,而人为则是用礼仪道德加工后的成品。
没有礼仪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不能变得完满美好,圣人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把“性”和“伪”很好地结合起来。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4)“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荀子认为道德的最高要求便是“成圣”。
他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君子与小人无异,君子之所以能成圣,在于后天的努力。
荀子在强调要努力修习“成圣”的根本途径的同时,也强调了以礼义去导化百姓的巨大作用。
(5)荀子的性恶论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又企图把它说成是具有超阶级性的。
2.荀子的认识论(1)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即先有人的形体,然后才有人的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依赖于“耳目鼻口形”和“心”等器官。
肯定了人具有认识能力,客观事物可以被认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可知论)(2)他肯定了知识、才能来自客观,人只有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构成知识和才能。
他把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获得初步的认识,并重视经验知识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次,通过“心”的思维作用,对感官得到的初步知识加以综合、分类、整理。
“心有征知”,即“心”的认识作用更深入,有统率感官,检验感觉,得到正确认识的作用。
中国哲学史下作业二
《中国哲学史(下)》作业二要求:认真阅读以下文字并分析其基本思想;字数1500~2000;需要纸质版。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节录)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
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
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
又云“工夫次第,不能不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矣乎?知食乃食等语,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
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
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
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
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是亦察之尚有未精。
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是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
此虽吃紧救弊而发。
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
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
作业二
对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的认识
商学17 王映祺31305624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核心思想为“顺其自然”,主要主张有“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等,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是对人类的束缚,要全部舍弃。
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
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道家追求遇事先自省,后自明,再后有为有不为,不以自身强行干涉他人,而是因循其道,引导他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顺势而行,最终达到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彻底抛弃外物,追求“心”与“道”合二为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的自由淡泊思想【摘要】: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淡泊开辟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谐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途径。
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有很多人执着于金钱、名利等,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陷入了迷茫困惑、难以自拔的困境,庄子的“天人合一”的自由淡泊的思想追求的精神境界,在今天仍然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给了我们在迷途中许多指导。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由;淡泊一.庄子其人的简介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请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隐退、不争、率性的表象看,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庄子也努力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始终。
庄子还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
庄子还要求注重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溢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二.“天人合一”思想含义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
“道”是包括万物的整体,亦即无所不在,是天地万物之根源,亦是天地万物之归宿。
庄子曰:“人与天,一也。
”即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怎样的一个生命旅程。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淡泊开辟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谐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途径。
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有很多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陷入了迷茫困惑、难以自拔的困境,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淡泊的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的境界,在今天仍然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给了我们在迷途中许多指导。
三.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淡泊思想的的表现1,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
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
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
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
庄周是一只自然洒脱的蝴蝶,而洒脱自由的蝴蝶一试庄周的化身。
这是何等的率真纯净,何等的逍遥自在,何等的自然与洒脱。
,2.宁做自由之龟(《庄子•秋水》)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
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
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追求心里的那一份恬淡平和,不为名利而屈服,只为寻求简单、自由的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水里的一条鱼,安心的在水中游弋,从不羡慕鸟儿的飞翔;就像是天空中的一片云,悠闲的飘游在蓝天之上,卷起与舒张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这,实在需要一种自由淡泊的境界和气度。
3.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
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庄子知鱼之乐。
在喧嚣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那一片净土,这是何等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能够在纷扰的尘世中依然物我两忘,既是一种内心的祥和,也是一种深入的淡定,它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更是人生境界的极至。
4.视权贵如腐鼠(《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去见见这位好朋友。
有人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
”惠子很慌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
庄子来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鶵(一种类似与凤凰的鸟),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
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这时,有只猫头鹰刚抓到一只腐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
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您也想因为您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自始至终坚持着并实践着天人合一的淡泊自由的思想,不为尘俗所迷,不为物欲所困,不为名利而扰,不为诱惑而动,一份自由淡泊的心情,一颗洒脱自然的心,一份简单细致的人生态度,在庄子的生命旅程里,始终以自由淡泊的状态去演绎生命的真谛!四.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淡泊思想的评价(一)庄子是主张精神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庄子主张平等,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生乎平等,人要融于万事万物中,人要与宇宙合为一体。
正所谓“从一滴水里看全世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主张出世,与世无争,平淡恬静,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平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以满足,或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他采取了消极避世的态度。
在当时动荡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庄子的思想给了人们一个平静思考的空间。
(二)庄子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未免也有些穷困潦倒,但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这位文学巨人却并没有在思想上出卖自己的灵魂。
他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对现实社会是悲愤的,绝望的,正因为如此,则也正好说明了庄子实则是一个对这社会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爱得深,所以也恨得切,自身也是伤痕累累,但是他又并非一直沉浸在对现实社会深深的绝望里不能自拔。
世道污浊,他便退隐,与大自然一体,与宇宙交流。
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得不到完全的大自由,于是他强调率性,物我交融,天人合一,体现了他思想的宏大,开阔,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做官(入世)戕害人的本性,那不如过贫贱但自得其乐的生活呢。
他的出世则正是对黑暗,污浊的现实一种强烈的抗议,反弹与觉醒。
(三)在那个喧嚣动荡,人人都积极入世,试图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寻得一官半职,而庄子却以独到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外界如何喧嚣,而我只要内心独静,这世界再污浊又能奈我何?内心清净,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才能做到人生的真正的大自由。
(四)庄子文章汪洋恣肆,想象力尤为丰富大胆,意象雄浑飞跃,给人以超凡脱俗与高尚美妙的感觉。
他的文章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
他主张“道”,万事皆有道,道为本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也认为“死亦即乐”,死却并非是真“死”,而是解脱,享福,获得了自由。
(五)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
但是,在如今这个社会,只一味的逃避,消极避世是不行的。
我们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得入世,积极投身道世界的洪流中去。
但是也并不能说庄子思想已然过时,我们可以利用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那份宁静,我们可以向庄子思想来学习获得。
思想上宁静淡远,我们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那份力量。
五.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淡泊思想的现代意义(作用)(一)“夫弓驽,毕戈,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络、置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肱箧》) 庄子认为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改良,不仅使自然之物的本性得到破坏,也使人为物所役,被物化、异化了,迷失了自我。
(二)人们在当今物的世界中为物为金钱所奴役,迷失本性。
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人的精神世界却如同荒漠。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一些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一连串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等,使人的心灵备受摧残。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把人类引向天堂,也可能把人类导向地狱。
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并不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的满足有何终极意义?人的本质难道就是不断生产,不断消费吗?现代社会中,在市场经济规则的极大冲击下,物质利益最大化成了个体追求的主旋律,它诱发拜金主义、价值错位、物欲横流等不正常现象大量出现。
使得个体追求利益时忘却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泯灭了自我对形而上学之终极目标的趋向。
人显然还有高于物质满足的东西,那就是,人的自由、独立与尊严。
(四)吉献忠认为,个体自我生命本是完整的,其完整性存在于生命之内之外两者之间的平衡,而在现代社会中,过度追求生命之外的东西,破坏了二者的平衡。
庄子拒斥名利,执着“守朴”、“全真”,为我们提供了修补现代社会中外在与个体内在自我生命的极度张裂的极好解决方式。
(五)在庄子看来,实现人的自由,不仅要摆脱因为追逐金钱与地位而导致的人身和利益的依附关系,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挣脱非自然的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