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气体放电中的运动概况

合集下载

课前回顾及8.1气体中离子与电子的运动规律

课前回顾及8.1气体中离子与电子的运动规律

C、光致电离(光电效应) 介质中原子吸收一个光子,放出一个电 子而电离。 Cs原子的电离电位最低,3.88eV; 相应的光子波长为3184Å ,在紫外区; 紫外光或能量更高的光才能产生光致电 离。
紫外光子能量较低,光致电离产生的电 子动能很低,一般不能再引起新的电离或 激发。
D. 被激发原子的退激方式:
复合引起的离子对数目的损失率:
n n n n t t
为复合系数
一旦形成了负离子,其运动速度远小 于电子,正离子与负离子的复合系数要比 正离子与电子的复合系数大得多。
复合的结果是损失了离子对数目,使产生 信号的离子对数目减少,破坏了原入射粒子电 离效应与输出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复 合现象在探测器正常工作中应尽量避免。
D.离子和电子在外加电场中的漂移
离子和电子除了与作热运动的气体分 子碰撞而杂乱运动和因空间分布不均匀造 成的扩散运动外,还有由于外加电场的作 用沿电场方向定向漂移。
这种运动称为“漂移运动”,定向运 动的速度为“漂移速度”。
对于离子: 存在电场的情况下,两次碰撞之间离子 从电场获得的能量又会在碰撞中损失,离 子的能量积累不起来。离子的平均动能与 没有电场的情况相似,为: 1 Mv2 3 kT
2、电子与离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当不存在外加电场的情况下,电离产 生的电子和正离子在气体中运动,并和气 体分子或原子不断地碰撞,处于平衡状态。 其结果会发生以下物理过程: 扩散; 电子吸附; 复合; 漂移; 电荷转移;
A. 扩散(Diffusion) 在气体中电离粒子的密度是不均匀的, 原电离处密度大。由于其密度梯度而造成 的离子、电子的定向运动叫扩散。
E2
E3
2 2
离子漂移速度

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气体放电中的运动

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气体放电中的运动

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放电气体中运动气体放电是由于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通过气体形成电流的结果。

在放电气体中,虽然带电粒子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所起作用占主导地位。

称带电粒子在整体放电气体中所占比例为电离度(一个中性粒子电离成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离子)。

根据电离度的大小将放电气体分为:弱电离-----电离度<10-4;中等电离----电离度10-4~10-3;强电离----电离度10-2。

可见即使是强电离的放电气体,带电粒子也只占放电气体的百分之几。

所以可以将带电粒子看作混入气体中的一种成分或杂质,放电气体就是中性气体、电子气体、离子气体的混合物----电离气体。

在下面的讨论中,均将带电离子作为少数粒子处理。

§3.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热运动在放电气体中,如果没有外加场(电场或磁场)作用,带电粒子与其他气体粒子运动规律一样,这样可以简化处理带电粒子某些特性。

下面就气体粒子的平均动能及平均自由程进行讨论。

一、 带电粒子的平均动能及相关关系假定电离气体处于非外场(E=0,B=0)情况下(例如,热等离子体-太阳、弧光放电等离子体),带电粒子就像非带电粒子一样做杂乱无章的热运动。

正如气体粒子做热运动一样,处于一种热平衡状态,速度分布符合Boltzman-Maxwell 分布:222/32)(v kTM ekT M v N -⎪⎭⎫⎝⎛=π (3-1-1)热平衡下平均动能可以用温度T 来表征,且各种粒子的平均动能是完全相等的(电子的平均动能=正离子的平均动能=中性粒子的平均动能),即有:kT v M v M v M v m n n e e 23212121212222====----+-+- (3-1-2)e 、+、-、n 分别代表电子、正离子、负粒子、中性粒子,e m 、M +、M -、M n 为各自的质量,T 为绝对温度。

由于电离气体处于热平衡状态,且温度又是粒子动能的宏观反映,所以在热平衡情况下有:T T T T T n e ====-+ (3-1-3)也就是说,在热平衡条件下,电子温度、正离子温度、负离子温度、中性粒子温度都相等,且都等于气体温度T 。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放电的电流与电压特性
电流特性
气体放电的电流大小和波形取决于放电条件,如气压、电流密度和电极形状等。在一定条件下,放电 电流会呈现脉冲或持续的波形。
电压特性
气体放电的电压特性与电流特性密切相关。在放电过程中,电压会随着电流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在放 电开始时电压较高,随着电流增大,电压逐渐降低。
放电的热效应与声效应
拓展气体放电的应用领域
能源领域
利用气体放电技术实现高 效、清洁的能源转化,如 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问题,如烟气脱硫 脱硝、废水处理等。
医疗领域
利用气体放电技术进行杀 菌消毒、病毒灭活等,保 障公共卫生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电场与气体原子的相互作用
库仑相互作用
气体原子在电场中受到正负电荷的库 仑力作用,导致原子运动状态发生变 化。
电子与原子的碰撞
电场加速的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 ,传递能量,引起原子的激发和电离 。
电子的产生与运动
电子从气体原子或分子的束缚态跃迁 到自由态,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电子在电场中受到加速或减速作用, 能量发生变化,运动轨迹发生偏转。
探索新型的气体放电技术
01
02
03
脉冲放电技术
利用脉冲电源产生高电压、 大电流的脉冲,实现高效 率、高稳定性的气体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技术
通过在放电空间中设置绝 缘介质,降低放电的击穿 电压,实现低电压、高效 率的气体放电。
电晕放电技术
利用高电压电场产生电晕, 使气体发生局部电离,实 现低电流、低能耗的气体 放电。
电弧放电
另一种不稳定的气体放电状态是电弧放电。 电弧放电会产生强烈的弧光和高温,同时伴 随着较大的电流和电压波动。这种不稳定性 会对放电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设备损坏。

最新气体放电物理知识要点总结-6-6

最新气体放电物理知识要点总结-6-6

气体放电物理知识要点总结1.气体放电过程中一般存在六种基本粒子:电子,正离子,负离子,光子,基态原子(或分子),激发态原子(或分子)。

2.光子能量,其中为光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

3.原子能量由原子内部所有粒子共同决定,通常人们感兴趣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即价电子,因为气体放电过程主要是由最外层电子参加的。

原子通常处于稳定的能级,成为基态(基态能量E1),当价电子从外界获得额外能量时,它可以跳跃到更高能级,此时原子处于激发态(激发态能量E2),电子处于激发态的时间很短,然后会跃迁到基态或低激发态,并以光子形式释放出能量()。

当电子获得的能量超过电离能时,电子就与原子完全脱离而成为自由电子,原子变为正离子。

4.正离子也可被电离,负离子是电子附着到某些原子或分子上而形成的。

负离子的能量等于原子或分子的基态能量加上电子的亲和能。

气体放电中的带电粒子是电子和各种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

每种离子都将影响气体放电的电特性,电子的作用通常占主导地位。

5.波数等于波长的倒数,表示在真空中每厘米的波长个数。

即6. 原子所处的状态取决于其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四个量子数来描述。

主量子数n(n=1,2,3…), 它是由电子轨道主轴的尺寸决定;轨道角量子数l,(l=0,1,2,3…n-1),它是由椭圆轨道的短轴和长轴之比决定。

轨道磁量子数m l,其取值范围为,它是由轨道相对于磁场的位置决定的;自旋磁量子数.7.在光谱中,将电子组态用规定的符号来标志,轨道角量子数用字母s,p,d,f等表示,相应的l值分别为0,1,2,3等。

电子组态所形成的原子态符号可以表示为第二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带电离子的产生方式:碰撞电离,光电离,热电离,金属表面电离2.电子与原子碰撞时,若碰撞不引起原子内部的变化,这种碰撞称为弹性碰撞,若电子能量足够大,电子与原子碰撞后,可引起原子内部发生变化,即引起原子的激发或电离,这种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② 光电子发射(光电效应)
高能辐射先照射阴极时,会引起光电子发射,其条件是光子的能 量应大于金属的逸出功。 同样的光辐射引起的电极表面电离要比引起空间光电离强烈得多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EEI
掌握 气体放电时,带电粒子如何产生?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EEI School放电结束后,带电粒子又如何消失?
We are located in CHENGDU
返回
Sichuan University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We are located in CHENGDU
3 Wm kT≥Wi 2
式中:k—波尔茨曼常数; (k=1.38×10-23J/K) Wi—气体的电离能,eV; T—绝对温度,K;
绝对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T绝对=273+T摄氏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EEI
We are located in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2. 高电压状态
电压升高 达到一定数值 达到一定 数值 气体中的带电粒 子大量增加 气体失去 绝缘 击穿(或 闪络)
电流增大
击穿——纯空气隙之间。(架空线相间的空气放电)
闪络——气体沿着固体表面击穿。(气体沿着悬挂架空线的绝
We are located in CHENGDU
返回
Sichuan University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气体放电物理 4 汤森放电和帕邢定律

气体放电物理 4 汤森放电和帕邢定律

x
(nee )
(
)(nee )
i e
0
这其实是一个常微分方程
Y e Pdx (C Qe Pdxdx)
方程的解是
ie
enee
eCe( )x
i
其中C是积分常数,需要边界条件确定.即x=0处的电子流
事实上, 在阴极表面处点子流ie应该包括因外界电离源的作用而
产生的电子流(例如光电流)i0和因正离子撞击阴极以及其他 过
汤森曾经认为从阴极出发的电子是离子轰击阴极表面产生的。 其实还包括光电效应过程。
第一,第二电离系数与气体种类、气压,电子或者离子的能量有 关,第三电离系数则是与离子种类、离子能量和阴极材料有 关
汤森电离过程对放电现象的影响
• 研究平行板电极之间的电离现象,假定稳定放电已经建立
• 为了简化问题。电极间 的电场分布是均匀的
• 气体击穿现象和规律,也就是带电粒子的自持产生和消失过 程达到平衡的现象和规律,汤森最先发现和解释的,称为汤 森放电
汤森放电现象
• 气体放电后,发生导电现象,因此放电现象的认 识首先是伏安特性的认识
• 伏安曲线分为三个区域 1. T0是背景电离维持的放电 2. T1是电子碰撞电离起作用的
放电,但是非自持放电 3. T2是离子碰撞电离也发生作
• 气体放电时,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过程达到平衡, 放电才能稳定自持
自持放电是指去掉外致电离源的条件下放电仍能维持的现象。 在外致电离源的作用下,当放电管两端电压增加到某一足够之, 管内电流突然增大,此时若移去电离源,放电电流仍足够大, 即此刻放电的形成与外致电离源的存在与否无关,这种状态称 为自持放电。放电从非 自持放电转变到自持放电的过程称为 气体的击穿过程或着火过程,这种放电的现象与理论有科学家 汤生在二十世纪初首先研究并建立,故称为汤生放电

高电压工程基础(第3章)

高电压工程基础(第3章)

• • • •
3. 采用高气压 • 巴申定律 • 需要设备外壳的密封性和机械强度提出很高的要求 4. 采用高抗电强度的气体 • 在气体电介质中,有一些含卤族元素的强电负件气 体,如六氟化硫(SF6)、氟里昂(CCl2F2)等,因其具有 强烈的吸附效应。所以在相同的压力下具有比空气高 得多的抗电强度.因此被称为高抗电强度的气体。 5. 采用高真空 • 真空间隙的击穿电压大致与间隙距离的平方根成正比
• 3.伏秒特性 • 工程上用气隙击穿期间出现的冲击电压的最大值和放电时 间的关系来表征气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特性,称为伏秒 特性。 • 实际上,由于放电时间的分散性.在每一电压下可得到 一系列放电时间。所以伏秒特性曲线是一个带状区域、通 常使用的是平均伏秒特性曲线。 • 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伏秒特性曲线比较平坦,其放 电形成时延较短,比较稳定, •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伏秒特性曲线比较陡峭。 • 保护设备(避雷器或间隙)需要伏秒特性曲线尽可能平坦, 并且位于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之下且二者永不相交。
第三章 气体电介质的击穿特性
• 根据气体放电理论,可以说明气体放电的基本物 理过程.有助于分析各种气体间隙在各种高电压 下的放电机理和击穿规律。但由于气体放电的发 展过程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气隙击穿的分 散性较大,所以要想利用理论计算的方法来获取 各种气隙的击穿电压相当困难。因此通常都是采 用试验的方法来得到某些典型电极所构成的气隙 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以满足工程设计的需 要。 • 气隙的电场形式对气隙的击穿特性影响较大。此 外气隙所加电压的类型对气隙的击穿特性也有很 大关系。
三、极不均匀电场气隙在稳态电压下的击穿 特性 • 在极不均匀电场的气隙中,“棒一板”间 隙和“棒一棒”间隙具有典型意义。前者 具有最大的不对称性,后者则具有完全的 对称性。其他类型的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 击穿特性均介于这两种典型气隙的击穿特 性之间。

气体放电过程分析

气体放电过程分析

气体放电过程分析报告一、气体放电的定义气体放电是人们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现象,如闪电、日光灯等,它一般是指在电场作用下或其他激活方法使气体电离,形成能导电的电离气体。

气体放电是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主要途径。

所谓的低温等离子体是区别于核聚变中高温等离子体而言的。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与技术在经历了一个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空间等离子体研究向80年代和90年代以材料及微电子为导向的研究领域的重大转变之后,现在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课题,其发展对于高科技经济的发展及传统工业的改造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气体放电过程分析气体放电的经典理论主要有汤森放电理论和流注放电理论等。

1903年,为了解释低气压下的气体放电现象,汤森(J.S.Townsend)提出了气体击穿理论,引入了三个系数来描述气体放电的机理,并给出了气体击穿判据。

汤森放电理论可以解释气体放电中的许多现象,如击穿电压与放电间距及气压之间的关系,二次电子发射的作用等。

但是汤森放电解释某些现象也有困难,如击穿形成的时延现象等;另外汤森放电理论没有考虑放电过程中空间电荷作用,而这一点对于放电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电子雪崩中的正离子随着放电的发展可以达到很高的密度,从而可以明显的引起电场的畸变,进而引起局部电子能量的加强,加剧电离。

针对汤森放电理论的不足,1940年左右,H.Raether及Loeb、Meek等人提出了流注(Streamer)击穿理论,从而弥补了汤森放电理论中的一些缺陷,能有效地解释高气压下,如大气压下的气体放电现象,使得放电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近年来,随着新的气体放电工业应用的不断涌现及实验观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放电理论与非线性动力学相结合,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气体放电中的各种现象成为气体放电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汤逊理论通过引入“电子崩”的概念,较好地解释了均匀电场中低气压短间隙的气体放电过程,通过这个理论可以推导出有关均匀电场中气隙的击穿电压及其影响因素的一些实用性结论。

电子与离子在气体中的运动规律

电子与离子在气体中的运动规律
§8.1 电子与离子在气体中的运动规律
入射粒子在探测器介质中产生电子离子对; 电子离子在工作电场中漂移,形成输出信号。
一.气体的电离与激发
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通过库仑作用,使电子获得 能量而引起原子的电离或激发。
1、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电离
入射带电粒子通过空气时,由于与气体分子的电离碰撞而逐次损失 能量,最后被阻止下来。碰撞的结果使气体分子电离或激发,并在
1) 脉冲型工作状态
记录单个入射粒子的电离效应,处于这种工作状态的电离室称为: 脉冲电离室(又可区分为离子脉冲电离室和电子脉冲电离室)
主要用于测量重带电粒子的能量和强度。
2) 累计型工作状态
记录大量入射粒子平均电离效应,处于这种工作状态的电离室称为: 累计电离室。 主要用于测量x、β、γ和中子的强度或通量、剂量或计量率.
粒子通过的径迹上生成大量的离子对(电子和正离子)。 5
§8.1 电子与离子在气体中的运动规律
2、平均电离能
入射带电粒子能量消耗于:
电离过程,产生N对电子离子对;
气体原子的激发; 电子 离子和原子分子动能。
电离能w:带电粒子在气体中产生一电子离子对所需的平均能量。 对不同的气体, w大约为30eV
若入射粒子的能量为E0,当其能量全部损失在气体介质中时,产
(2)、漂移运动
电子和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引起的、叠加在杂乱 运动上的宏观定向运动称为漂移运动。
(3)、扩散运动
当气体中电子、离子的密度不均匀时,
由密度大的空间向密度小的空间定向流动。
9
二.电子和离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2. 离子的漂移:
离子和电子除了与作热运动的气体分子碰撞而杂乱运动和因空间分布不 均匀造成的扩散运动外,还有由于外加电场的作用沿电场方向定向漂移。

第三章 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概论

第三章 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概论

德拜屏蔽
由于正离子和电子的空间电荷在特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相互抵消,使等离子体在宏观 上呈现电中性,但由于粒子热运动的扰动或存在外界干扰等缘故,使电中性受到局部破坏,等离 子体对电中性破坏非常敏感,具有变成电中性的强烈倾向,准中性主要是靠带相反电荷粒子间的 强电作用维持的,而电荷分离则主要靠外加电场或等离子体本身的热能。
鞘层的厚度
鞘层的厚度
温度越高,导致使电荷分离的粒子热运动动能越大, 所以鞘层的厚度越大。另外,粒子密度越大,鞘层越薄。在 一般放电管中,粒子的密度是足够大的,鞘层的厚度远小于 放电管的半径,所以管内主要部分为电中性的等离子体。
形成鞘层的条件
预鞘层
在预鞘层中要满足两个相互矛盾的条件。一方面在预鞘层中存 在电场,它加速离子而阻止电子,另一方面,在预鞘层中准电中性条件 还成立。预鞘层——这既不是鞘层,也不是等离子体。
• 中子态:中子星的前身一般是一颗质量比太阳大8倍的恒星。它
在爆发坍缩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它的物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原子的外壳被压破了,而且连原子核也被压破 了。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便被挤出来,质子和电子挤到一起又结合 成中子。最后,所有的中子挤在一起,形成了中子星。显然,中子星 的密度,即使是由原子核所组成的白矮星也无法和它相比。在中子星 上,每立方厘米物质足足有一亿吨重甚至达到十亿吨。
气体放电的相似性
• 研究气体放电的相似性是便于对气体放电进 行分类研究; • 气体放电相似定律(Similarity Law):相 似的放电区间具有相同的伏安特性曲线 • 两个几何上相似的放电系统,当电极上加相 同的电压时,将产生同样的放电电流。并且 电位分布及电流分布在几何上也相似。
气体放电的相似性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部分)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部分)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

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

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

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 ?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

根据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

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气体放电中的运动

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气体放电中的运动
1

e
E

+
图 3.1 电子在定向外电场作用下 的放电气体中的运动轨迹
沿外加电场 E 方向的定向运动速度----定向迁移速度 u e ,由于有 u e 0 存在,才使带电粒子在外加电 场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
纯粹的乱向运动(热运动) ,热运动速度为 v e 。 在 t 时间内,假定电子走过的全部路程(包括弯曲与曲折部分)为 S ,同时带电粒子(电子)又沿
v 2 v 2 / v 2p 2kT Boltzman-Maxwell 分布 ,vp 3 e vp M 4
3
1/ 2
----最可几速率;
离子的每次碰撞可以看作是气体粒子的均匀散射,碰撞后的瞬间定向运动速度 u 0 。
定义如下参数:
---离子经历两次碰撞间自由飞行时间; / v ;
3/ 2
e

M iv2 2 kT
v 2 v2 v 2 dv 3 e p dv vp 4
4
v2
(3-2-3)
其中 v p
2kT 为 Boltzman-Maxwell 分布的最可几速率。 Mi

将定向运动和杂乱的热运动综合考虑,离子在 E 方向运动单位距离(1cm) ,自由程在 d 、 热运动速度在 v v dv 内,总碰撞次数为:
1

e / d 。
这样离子沿电场方向飞行单位距离(1cm) ,自由程 d 范围内的碰撞次数为:
dZ Z
1

e / d
(3-2-3)
上边仅考虑了定向运动,考虑离子的热运动,热运动速度在 v v dv 范围内的碰撞几率为:

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气体放电中的运动概论

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气体放电中的运动概论

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放电气体中运动气体放电是由于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通过气体形成电流的结果。

在放电气体中,虽然带电粒子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所起作用占主导地位。

称带电粒子在整体放电气体中所占比例为电离度(一个中性粒子电离成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离子)。

根据电离度的大小将放电气体分为:弱电离-----电离度<10-4;中等电离----电离度10-4~10-3;强电离----电离度10-2。

可见即使是强电离的放电气体,带电粒子也只占放电气体的百分之几。

所以可以将带电粒子看作混入气体中的一种成分或杂质,放电气体就是中性气体、电子气体、离子气体的混合物----电离气体。

在下面的讨论中,均将带电离子作为少数粒子处理。

§3.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热运动在放电气体中,如果没有外加场(电场或磁场)作用,带电粒子与其他气体粒子运动规律一样,这样可以简化处理带电粒子某些特性。

下面就气体粒子的平均动能及平均自由程进行讨论。

一、 带电粒子的平均动能及相关关系假定电离气体处于非外场(E=0,B=0)情况下(例如,热等离子体-太阳、弧光放电等离子体),带电粒子就像非带电粒子一样做杂乱无章的热运动。

正如气体粒子做热运动一样,处于一种热平衡状态,速度分布符合Boltzman-Maxwell 分布:222/32)(v kTM ekT M v N -⎪⎭⎫⎝⎛=π (3-1-1)热平衡下平均动能可以用温度T 来表征,且各种粒子的平均动能是完全相等的(电子的平均动能=正离子的平均动能=中性粒子的平均动能),即有:kT v M v M v M v m n n e e 23212121212222====----+-+- (3-1-2)e 、+、-、n 分别代表电子、正离子、负粒子、中性粒子,e m 、M +、M -、M n 为各自的质量,T 为绝对温度。

由于电离气体处于热平衡状态,且温度又是粒子动能的宏观反映,所以在热平衡情况下有:T T T T T n e ====-+ (3-1-3)也就是说,在热平衡条件下,电子温度、正离子温度、负离子温度、中性粒子温度都相等,且都等于气体温度T 。

气体放电认知

气体放电认知
I0 Ua Ub Uc U
I
均匀电场中气体的伏安特性
均匀电场下气体间隙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分析
③ bc段
电流又再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发生电子碰撞电离。
电压升高 气体间的带电粒 子运动速度加快 当能量大于极板间空 气中原子的电离能
I
I0 Ua Ub Uc U
带电粒子能量 (动能)增加
电子碰撞电离,产 生大量带电粒子
三、气体放电的过程

气体放电实验的伏安特性曲线
非自持 放电与 自持放 电的分 界点
均匀电场下气体间隙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分析
① oa段
随着电压升高,电流增大,到 达极板的带电粒子数量和速度 也随之增大。
加电场前,外电离因素(光照射) 在极板间产生带电粒子,但带电粒 子制作杂乱无章的热运动,不产生 电流; 加电场后,带电粒子沿电场方向定 向移动,形成电流。随着电压升高 ,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加快,使到达 极板的带电粒子数量和速度不断增 大,电流也随之增大。
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游离称为热游离。 只有在 5000 ~ 10000K 的高温下才 能产生热游离。
表面游离


金属表面的电子受外界能量的作用后逸出 金属表面而成为自由电子的现象称为表面 游离。 表面游离的条件:外界能量大于金属的逸 出功。
2.2 带电质点的消失
① 带电粒子在电场的驱动下作定向运动,在到达电极时,消失 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 ② 带电粒子因扩散现象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
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 高而增大,因为带电 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 度加快复合率减小 电流饱和,带电质 点全部进入电极, 电流仅取决于外电 离因素的强弱(良 好的绝缘状态) 电流开始增 大,由于电 子碰撞电离 引起的 电流急剧上升 放电过程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 段(击穿)

高电压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高电压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当气体压强不大,电源功率很小(放电回路中串 入很大阻抗)时,外施电压增到一定值后,回路 中电流突增至明显数值,管内阴极和阳极间整个 空间忽然出现发光现象
特点是放电电流密度较小,放电区域通常占据了 整个电极间的空间。霓虹管中的放电就是辉光放 电的例子。管中所充气体不同,发光颜色也不同
电弧放电
减小外回路中的阻抗,则电流增大,电流增大 到一定值后,放电通道收细,且越来越明亮, 管端电压则更加降低,说明通道的电导越来越 大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扩散和气体状态有关,气体压力越 高或者温度越低,扩散过程也就越弱
电子的质量远小于离子,所以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很高 ,它在热运动中受到的碰撞也较少,因此,电子的扩 散过程比离子的要强得多
带电质点的复合
带异号电荷的质点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和中 和而还原为中性质点的过程,称为复合
在带电质点的复合过程中会发生光辐射,这种 光辐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成为导致电离的因 素
2.1 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原子激励和电离
原子能级 以电子伏为单位
1eV=1V×1. 6×10-19C=1.6×10-19J
原子激励
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其电子跃迁到能量较高的状态, 所需能量称为激励能We
激励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时,辐射出相应能量的光子,光
子(光辐射)的频率
We h
原子电离:
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使其一个或几个电子脱离原子核 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称为原子的电离
如电场极不均匀,则当放电由非自持转入自持时, 在大曲率电极表面电场集中的区域发生电晕放电, 这时起始电压是间隙的电晕起始电压,而击穿电压 可能比起始电压高很多
二、电子崩的形成
汤逊放电理论(pd较小) 流注放电理论(pd较大)

气体放电过程

气体放电过程

气体放电过程的分析干燥气体通常是良好的绝缘体,但当气体中存在自由带电粒子时,它就变为电的导体。

这时如在气体中安置两个电极并加上电压,就有电流通过气体,这个现象称为气体放电。

依气体压力、施加电压、电极形状、电源频率的不同,气体放电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主要的形式有暗放电、辉光放电、电弧放电、电晕放电、火花放电、高频放电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激光导引放电、电子束维持放电等新的放电形式,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暗放电暗放电主要是非自持放电(但自持放电的某些区域中有暗放电存在)。

关于暗放电的理论是英国物理学家J.S.汤生于1903年提出的,故这种放电也称为汤生放电。

汤生理论的物理描述是:设外界催离素在阴极表面辐照出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向阳极方向飞行,并与分子频繁碰撞,其中一些碰撞可能导致分子的电离,得到一个正离子和一个电子。

新电子和原有电子一起,在电场加速下继续前进,又能引起分子的电离,电子数目便雪崩式地增长。

这称为电子繁流(图2)。

气体放电汤生根据上述物理描述,推导出抵达阳极的电子数目n u为式中n0为阴极发射的电子数;d为阴极阳极间距离;α为汤生第一电离系数。

上式表明,电子数目随距离d指数增长。

在一些光电器件中,特意充入一些惰性气体,使光电阴极发射的电子在气体中进行繁流,以得到光电流的放大,提高器件的灵敏度。

放电中产生的正离子最后都抵达阴极。

正离子轰击阴极表面时,使阴极产生电子发射;这种离子轰击产生的次级电子发射,称为r过程。

r过程使放电出现新的特点,这就是:r过程产生的次级电子也能参加繁流。

如果同一时间内,由于r过程产生的电子数,恰好等于飞抵阳极的电子数,放电就能自行维持而不依赖于外界电离源,这时就转化为自持放电。

辉光放电低压气体在着火之后一般都产生辉光放电。

若电极是安装在玻璃管内,在气体压力约为 100帕且所加电压适中时,放电就呈现出明暗相间的 8个区域(图4)。

图中下方的曲线表示光强的分布,按从阴极到阳极的顺序分为7个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带电粒子在放电气体中运动气体放电是由于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通过气体形成电流的结果。

在放电气体中,虽然带电粒子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所起作用占主导地位。

称带电粒子在整体放电气体中所占比例为电离度(一个中性粒子电离成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离子)。

根据电离度的大小将放电气体分为:弱电离-----电离度<10-4;中等电离----电离度10-4~10-3;强电离----电离度10-2。

可见即使是强电离的放电气体,带电粒子也只占放电气体的百分之几。

所以可以将带电粒子看作混入气体中的一种成分或杂质,放电气体就是中性气体、电子气体、离子气体的混合物----电离气体。

在下面的讨论中,均将带电离子作为少数粒子处理。

§3.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热运动在放电气体中,如果没有外加场(电场或磁场)作用,带电粒子与其他气体粒子运动规律一样,这样可以简化处理带电粒子某些特性。

下面就气体粒子的平均动能及平均自由程进行讨论。

一、 带电粒子的平均动能及相关关系假定电离气体处于非外场(E=0,B=0)情况下(例如,热等离子体-太阳、弧光放电等离子体),带电粒子就像非带电粒子一样做杂乱无章的热运动。

正如气体粒子做热运动一样,处于一种热平衡状态,速度分布符合Boltzman-Maxwell 分布:222/32)(v kTM ekT M v N -⎪⎭⎫⎝⎛=π (3-1-1)热平衡下平均动能可以用温度T 来表征,且各种粒子的平均动能是完全相等的(电子的平均动能=正离子的平均动能=中性粒子的平均动能),即有:kT v M v M v M v m n n e e 23212121212222====----+-+- (3-1-2)e 、+、-、n 分别代表电子、正离子、负粒子、中性粒子,e m 、M +、M -、M n 为各自的质量,T 为绝对温度。

由于电离气体处于热平衡状态,且温度又是粒子动能的宏观反映,所以在热平衡情况下有:T T T T T n e ====-+ (3-1-3)也就是说,在热平衡条件下,电子温度、正离子温度、负离子温度、中性粒子温度都相等,且都等于气体温度T 。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 在热平衡的电离气体中,无论是电子、离子、中性气体粒子,其平均动能都相等; ② 由于各种粒子的平均动能都相等,所以各种粒子对应的绝对温度也相等;③ 粒子质量越小,相应的平均速度越大,电子的平均速度是质量为M n 的中性粒子的平均速度的e n m M /。

因为e n m M ,对于最小的气体中性粒子H 原子,其质量M H 是电子质量e m 的1840倍,所以电子速度n e v v 。

二、 带电粒子的平均自由程及其分布规律自由程λ:一个粒子与任何其他粒子连续发生两次碰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

1、气体原子、分子或离子的平均自由程对于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气体原子、分子或离子,由于其做无规则的杂乱运动,碰撞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所以自由程也是无规则的,很难说某个粒子的自由程的具体数值,只能取统计效应。

由气体动力学原理可知,分子、原子或粒子的平均自由程可表示为:nr n 2241πλ=(3-1-4)其中r ---分子半径,n ---分子密度。

可见平均自由程n λ反比于分子碰撞截面2r π与粒子密度n 的乘积。

不同气体的碰撞截面不同,一般核外电子壳层越多,碰撞截面积越大,一般为10-16~10-15cm 2。

而n 在133Pa(1Torr)情况下为10-2~10-3cm ,一个大气压下,为10-4~10-5cm 。

2、放电气体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由于电子直径远小于原子、分子的直径,且运动速度也远比原子、分子大,可以认为分子、原子相对于电子是静止的,这样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可以写成:n n e nr λλπλ6.52412≈==(3-1-5) 实际上,电子的平均自由程e 与电子动能有关,但上式在一定的能量范围内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

前面介绍了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它只是一种平均效应。

在气体放电中,电子自由程的分布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假设放电区间的电子密度为e n ,则电子自由程处于dx x x +→范围内的电子数应为:dx e n dx x n e x eee λλ/)(-=(3-1-6)3、杂乱电子流密度在没有外场情况下,电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这样在单位时间内穿过某一方向的电子数为:4/e e v n ,由此得出杂乱电子流密度为:4/e v n j e e e = (3-1-7)§3.2 带电粒子在放电气体中的定向迁移运动一、放电气体中带电粒子在定向电场作用下的运动特征前面介绍了带电粒子在非外场(E=0)情况下,带电粒子的热运动情形,而更有实际意义的是带电粒子在有外场情况下的定向迁移运动。

在有外加电场(E ≠0)情况下,带电粒子除了具有前面介绍的热运动速度v 以外,外场→E 作用于带电粒子,使之产生一个沿受力方向的定向运动速度u ---定向迁移速度。

比如电子,受到一个与电场方向相反的力→→-=E e F ,这样除了做热运动外,电子由于有→F 的作用,电子还有一个→F 的定向迁移速度e u 。

所以有: a)每次碰撞后的运动轨迹应该是弯向力→F 抛物线轨迹。

b)每次碰撞后的新的运动方向与→E 方向无关(碰撞是各向同性的)。

c)刚碰撞后瞬间,定向运动速度0=e u ,而乱向运动速度0≠v 。

d)整体效应是电子在有外场情况下做乱的有向运动。

可见电子从电场中获得的一部分运动能转变成了乱向运动能。

电子在定向外电场作用下的放电气体中的运动轨迹如图3.1。

我们通常把电子这种乱向的定向运动分成两部分描述:① 沿外加电场→E 方向的定向运动速度----定向迁移速度e u ,由于有0≠e u 存在,才使带电粒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② 纯粹的乱向运动(热运动),热运动速度为e v 。

在t ∆时间内,假定电子走过的全部路程(包括弯曲与曲折部分)为S ∆,同时带电粒子(电子)又沿电场方向(或反方向)穿行x ∆距离,二者的比1/ K x S =∆∆为饶行系数。

气压↑↑⇒碰撞频率P ,若电场强度E 不太大,就会导致饶行系数K 增大,既有e e u v 。

电子的定向运动速度---定向迁移速度t x u e ∆∆=/。

带电粒子包括离子和电子,我们对二者的定向运动分别进行讨论,先讨论离子的定向运动。

二、离子迁移率的理论处理放电气体中的离子运动行为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抓住主要矛盾,了解其规律性,先做如下假定:(该假定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① 离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λ受离子动能(速度)的影响,自由程分布符合气体运动论,分布规律为λλ/1--e ;② 离子在电场方向的定向迁移速度u 远小于无规则的热运动速度v ,且热运动速度满足Boltzman-Maxwell 分布22/324p v v p e v v -⋅⋅π,2/12⎪⎭⎫ ⎝⎛=M kT v p ----最可几速率;③ 离子的每次碰撞可以看作是气体粒子的均匀散射,碰撞后的瞬间定向运动速度0=u 。

定义如下参数:τ---离子经历两次碰撞间自由飞行时间;v /λτ=; v -----热运动速度;l -- --离子在两次碰撞间沿电场方向定向移动的距离; E-----外加电场强度;λ ---离子在两次碰撞间自由飞行的路程-----自由程; i M ---离子质量; τu ---离子在l 距离内的平均速度; e------离子电荷量;λτ、、l 为λτ、、l 的平均值。

这样离子在电场E 中的加速度应为i M eE /,且定向运动的初速度0=i u 。

由此可以得到两次碰撞间离子在电场方向的运动距离:(v /λτ=)2222212121vM eE M eE at l i i λτ⋅⋅=⋅== (3-2-1)由此可以得到在l 距离内,离子沿电场方向运动的平均速度:vM eE v M eE lu i i λτλττ⋅⋅=⋅⋅==21/2122 (3-2-2)由于λ、v 的变化范围很大(∞→0),所以τu 的意义不大,有意义的是离子的总体迁移速率u ,它是一种统计效应,需要将λ、v 在任何范围内进行求解。

用Z 表示离子沿电场方向飞行单位距离(1cm )所经历的碰撞次数(也就是走过的自由程个数),对于一个离子来说:自由程在λ到λλd +范围内的几率为λλλλd e /1-⋅。

这样离子沿电场方向飞行单位距离(1cm ),自由程λλλd +→范围内的碰撞次数为:λλλλλd e Z dZ /1-⋅⋅= (3-2-3)上边仅考虑了定向运动,考虑离子的热运动,热运动速度在dv v v +→范围内的碰撞几率为:dv e v v dv v ekT M Z dZ pi v v pkTv M i v 22232222/3424--⋅=⎪⎭⎫⎝⎛=πππ (3-2-3)其中ip M kTv 2=为Boltzman-Maxwell 分布的最可几速率。

将定向运动和杂乱的热运动综合考虑,离子在→E 方向运动单位距离(1cm ),自由程在λλλd +→、热运动速度在dv v v +→内,总碰撞次数为:dv d e Z e v vdZ Z dZ dZ pv v pv vλλπλλλλ--⋅⋅⋅=⋅=142232, (3-2-4)碰撞几率为Z dZ v /,λ,所以有:dv d e ev vZ dZ pv v pv λλπλλ--⋅⋅=14/232, (3-2-5)离子沿电场方向的平均迁移速度u 应为任意一次碰撞后的定向运动平均速度τu 乘以其几率的求和,再进行平均。

所以离子沿电场方向的平均迁移速度—定向迁移速度为:pi pi v v pv v i v v v v M eE v M eE dvd e v v e v M eE dZ u Zu pλπλλπλλλλλλλλτ56.0412123200,00==⋅⋅⋅⋅⋅==--∞==∞==∞==∞==⎰⎰⎰⎰ (3-2-6)若用平均速度v 表示,有:vM eE v M eE u i i λλπ⋅=⋅=64.02 (3-2-7) 若用均方根速度2v 表示:2269.023v M eE v M eE u i iλλπ⋅=⋅=(3-2-8) 将(3-2-6)、(3-2-7)、(3-2-8)写成通式:ωλαi M eE u ⋅= (3-2-9) α为0.5~1的系数,ω为带电粒子的某种速率(2,,v v v p )。

从上式可以得到离子的定向迁移速度E u ∝的结论。

上式是在离子热运动速度分布符合Boltzman-Maxwell 分布情况下得到的,当离子热运动速度不严格为Maxwell 分布,但又比较接近Maxwell 分布,上式仍然适用。

定义离子迁移率ωλαi i i M e E u K E K ⋅==⇒=沿电场方向的迁移速度 (3-2-10) 这就是著名的郎之万(Langevin )迁移速度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