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合集下载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贯彻启发性原则要遵循的要求:(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4.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1)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等。

(2)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

(3)道德素养,主要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心理素养,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5.影响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是:(1)智力。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

(2)个性。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与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与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学丽(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

西方学校 school ,schule 源于拉丁语 shola ,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 skhole, 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

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

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

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为了统治者的目的,特权者的子弟需要学习军事统治、司法敛财,以及生产、文化艺术、宗教方面的知识,这些繁多的知识,绝不是在统治者的实际生活中附带学习所能获得的,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司其事,任用专职人员负责,并使受教育者脱离其他事务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才能胜利完成任务,生产力发展后,一部分人专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家,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给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最初,这种传授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长辈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直接传授给年轻人。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组织和系统化教育过程。

学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古希腊。

在这些文明中,学校是由专门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组织,教授特定的学科和技能。

在古代埃及,学校主要是为贵族子女和神职人员准备的。

学生们接受各种学科的教育,包括科学、文学、宗教和艺术。

希腊也有类似的学校系统,其中包括著名的希腊文化中心——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形式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教堂控制的修道士学校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为修道院培养人才,并传授基督教的知识。

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学校的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展。

在这个时期,新的学科如数学、天文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出现,并被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此外,学校的门槛也逐渐降低,允许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到了现代,学校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不同阶段。

学校不仅教授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

学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古希腊。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学校不仅教授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

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学校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
育来传授这些知识。

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从以上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已政权的需要而设立的。

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产生的条件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校的出现并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条件。

在探讨学校产生的条件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需求学校的产生首先源于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学校产生的首要条件之一。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学校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政府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政府的教育投入、课程设置、教育经费等政策都为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也是影响学校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学校的产生。

例如,注重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会促进素质教育型学校的产生,注重学术成绩的理念则会促进重点学校的产生。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学校产生的重要保障。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学校建筑、设施设备、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投入。

只有在有一定的经济支持下,学校才能够顺利产生并发展壮大。

人才队伍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是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之一。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具备爱岗敬业、奉献精神、责任意识等素质。

综上所述,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满足多方面的条件,包括社会需求、政策支持、教育理念、经济条件和人才队伍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条件齐备的情况下,学校才能更好地履行其教育使命,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学丽(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

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

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

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

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为了统治者的目的,特权者的子弟需要学习军事统治、司法敛财,以及生产、文化艺术、宗教方面的知识,这些繁多的知识,绝不是在统治者的实际生活中附带学习所能获得的,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司其事,任用专职人员负责,并使受教育者脱离其他事务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才能胜利完成任务,生产力发展后,一部分人专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家,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给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3——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学校的教育的出现是教育史上非常重大的事情,它标志着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部门,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导致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的产生,使人们可以对教育与社会、国家和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成为今天教育理论的源头。

1.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对教育产生时代的看法不同,对学校教育出现的时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部分西方和前苏联学者认为学校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已经出现。

前苏联教育史家沙巴耶娃根据人类学的材料,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之家。

美国教育史家布鲁巴克也认为:“甚至早在(或者也可以说是晚在)原始社会时期,教育就开始逐渐失去了它的非正规性。

”由于这些看法主要是根据现存的某些具有原始性的民族教育活动来推断的,因此,尚不足以作为确定的事实。

即使有充分的考古材料证明和具有可查的史料记载,对于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古埃及还是古代两河流域也存有不同看法。

根据已掌握的考古材料和文献,最早的学校教育似乎应该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比较明确的文字记载,则应该产生于最早的古代奴隶制国家——埃及。

由于两河流域文明发生的时间比古埃及文明发生的时间更早,以及同一时期有关学校教育的考古材料(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它微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9页)和文献资料两河流域比古埃及更为丰富和详尽,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最早的学校教育应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在中国,根据文献在夏朝就已有学校,称为“庠序”,孟子便认为那时国家就“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意指乡学,但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确切的证明。

殷朝有学校则已从甲骨文得到证实。

到了公元前15、16世纪,古埃及和亚述、巴比伦等原有的古代文明奴隶制国家逐渐衰亡,世界文明形成了三个大的中心——中国、希腊和印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全国通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一、学校产生的条件?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答:1.遗传(前提条件)2.环境(动力作用)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答:1.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七、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拔苗助长、陵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年龄特征、一刀切、最近发展区)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长善救失)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八、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答:1.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第二章第一节学校教育概述

第二章第一节学校教育概述
范学校 学历:专科、本科、研究生 学位:学士、硕士、博士
25
研究生
教育
22
高等教育
大学 高等专科学校和高
(本科)
等职业学校
18 中等教育
普通高中、职业中学 普通初中、初等职业学校
中等专业 学校
技工 学校
义务
12
初等教育
小学
教育 阶段
6
学前教育
3
幼儿园
(四)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世界上最早颁布实行义务教育法令--- 1872年德国的《普通教育法》 我国的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义务教育法》。 表现: (1)义务教育逐渐涵盖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向初中教育阶段后延伸。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 表现: (1)在普通中学加强职业性课程 (2)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加强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
<15% 精英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5%-50%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50%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表现: (1)高等教育机构日益多样化 (2)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成人大学生所占的比重
• 把成人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大体系中
1976年挪威,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成人教育法,把成人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制的基 础,促进了成人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合作。 1982年韩国制定了社会(成人)教育法,提出了社会(成人)教育制度化。 1973年联邦德国把成人教育列为与普通教育的初、中、高等三种教育并列的第四 种教育。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必备100简答题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必备100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升,为学校的产生供应了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别,为学校供应了特地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和学生。

(2 )文字的产生和传达文化的工具达到了必然水平。

(3 )经验的积累,为教育活动的张开供应了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充足的教育内容。

(4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特地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记忆技巧:生产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文字的产生,国家机器的需要。

2、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

(1 )阶级性: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2 )等级性:不同样阶层的人接受教育的内容、程度均不同样。

(3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4 )刻板性:授课内容固定、方法单一、缺少灵便性。

(5 )道统性:教育反响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

(6 )象征性: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记忆技巧:古代阶级专刻统(桶)象。

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

( 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盛行。

( 2 )初等义务教育的宽泛推行(德国最早)。

(3 )教育的世俗化(与宗教分别)。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记忆技巧:公义法世(“公益法师”)4 、简述20 世纪后期的世界教育特点(发展趋势)。

(1 )教育的平生化(保罗·朗格朗“平生教育之父” )。

(2 )教育的全民化(《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3 )教育的民主化(同样级化、特权化、专制化否定)。

(4 )教育的多元化(对单一性和一致性的否定)。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补】教育的个性化、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不同样版本教材表现不同样,做多项选择题时候注意变通)。

记忆技巧:全、民、多、现< 献 > 、身;个(各)国全信科学。

5、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此种类题目一般为教师编论述题】(1 )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见解,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学校教育的意义教资科二

学校教育的意义教资科二

学校教育的意义教资科二学校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段历程,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校教育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形式,更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途径。

首先,学校教育具有传承文明的功能。

教育是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平台之一,将科学文化、道德规范和审美观念等传承给下一代。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们接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历史、文化、道德和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熏陶。

这种教育方式传承的文化内容,丰富了大家的精神世界,增强了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教育是学生在学习和社交方面最主要的场所,这里不仅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更有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能够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求。

在这里,学生们除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还能接受其他方面的培养和考验,如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学校教育通过落实公平原则,实现了社会公正的功能。

学校具有培养后备人才、繁荣国家文化、提高国家竞争力等作用,因此它的公正性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教育在招生、评分、升学等方面,必须以公平为前提,不论学生的个人背景如何,都应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们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公正的考核和评价,这大大减少了不同社会层次之间的差异。

总的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它不仅具有传承文明、培养综合素质、实现社会公正的功能,还可以启迪人的灵魂,给人以启迪和启示。

从孔子到今日的教育家们,一直把学校教育看作传承和创新的基石,它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好学生,通过不懈地努力,追求知识、追求美好的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景,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述题举例

论述题举例

1.试论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出现了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体力劳动而从事非体力劳动即后来所说脑力劳动,为学校活动的专门人员——学生、教师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还创造了阶级——统治(剥削)阶级和被统治(被剥削)阶级,并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了国家的统治,需要统治人才及其培养,为学校的出现提供了政治条件。

(3)文化的丰富为学校的出现提供了充分的教育内容,文字的出现则使得教育能够有比较有效的媒介保证,从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2 .试论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即决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的人为谁服务。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

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他们的言论、教材等是宣传某种思想,从而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学校教育环境的作用是什么

学校教育环境的作用是什么

学校教育环境的作用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校教育环境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塑造学生成长的人格,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首先,学校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成就更好的学业。

其次,学校教育环境对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具有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校环境的积极意义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习惯。

学校教育环境要温馨舒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避免造成心理负担和厌学情绪。

最后,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校教育环境更需要与时俱
进,不断地改善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

通过对良好的教育环境的感悟和体验,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总之,对于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视与改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通过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关注、关爱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创造积极、美好、和谐和有利的学习和成长场所。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学丽(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

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

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

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

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为了统治者的目的,特权者的子弟需要学习军事统治、司法敛财,以及生产、文化艺术、宗教方面的知识,这些繁多的知识,绝不是在统治者的实际生活中附带学习所能获得的,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司其事,任用专职人员负责,并使受教育者脱离其他事务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才能胜利完成任务,生产力发展后,一部分人专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家,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给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第一章 学校教育的产生

第一章 学校教育的产生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学起源论
在野鸭中间,正是母鸭带着一窝雏鸭下水的,开始的时候还特别注意选择浅水区;也正是 母鸭训练幼鸭捕获苍蝇、蚊子、和金龟子。母绒鸭则用自己的嘴仔细托着幼鸭,轻巧而又挨个 地放到水上;然后,渐渐的把幼鸭引向深水区,教会幼鸭潜水哺鱼。幼鸭如果累了,母鸭就钻 入水中驮着幼鸭,小心的送到岸上。
[法] 利图尔诺:《教育的起源》,张人杰译,见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问集·教育与教育 学》,第1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学起源论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 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 是教育的主流”。 “生物起源论”者认定,教育是由生物进化而来。动物为了保存自身和群类, 就须顺应求生本能并将这种本能传给下一代,这种活动就是教育或者教育的基础。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二、教育的结构
(二)教育系统结构(外部结构)
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和相互衔接关系
教育系统结构 (教育的“外部结构”)
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教育系统的结构由于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不同,
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见“教育结构表”)。
第一节
第三节
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劳动过程就是教育过程,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密不可分。在原始社会, 教育原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到了阶级社会才分离开来),并为当时的生产 服务。
特 征
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 阶级性。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 育逐渐有所差别,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概念: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作为独立有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

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育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古代教育(奴隶和封建社会教育);现代教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征: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原则;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的《大学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3、科学教育学阶段(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传统教育的代表)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的代表)5、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1901年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铣三朗的《教育学》,是中国人最早了解到的教育学)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丽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

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

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

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

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为了统治者的目的,特权者的子弟需要学习军事统治、司法敛财,以及生产、文化艺术、宗教方面的知识,这些繁多的知识,绝不是在统治者的实际生活中附带学习所能获得的,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司其事,任用专职人员负责,并使受教育者脱离其他事务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才能胜利完成任务,生产力发展后,一部分人专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家,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给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3.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

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4. 文字的产生、学校的出现与学校教育产生是直接联系的
另外,从文化教育的角度看,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了文字。

古代文字一般是图形文字,即照事物形象画出简单的图形,以为记忆之助;后来才出现象形文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这样,文字就成为记载当时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唯一工具。

所以只有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和根据文献资料传授知识的人——教师。

可见,没有文字,教育只靠人们的口传身授,就不会有上述意义的学校。

文字的产生和学校的出现是直接联系的。

从以上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已政权的需要而设立的。

二、学校教育产生的意义
1、社会意义
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义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史上出现五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就有
五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一个国家通过它制订的教育方针政策来控制教育,教育义反过来为巩固其统治服务,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义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往往义是通过文化的发展反映出来。

教育还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

《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欲化民成俗,必由学乎。

”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在其《对贤良策》中,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总之,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

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2、个体意义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活得社会生活必需的只是、机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社会化是其生存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

“狼孩”“熊孩”以及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就是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而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

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社会化的内容大致说来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以及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和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

这里的规范主要是指在法律以及道德上的。

而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就是学校,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从思想意识、行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且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
一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就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生命的独特性为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基础,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并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同时又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关系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