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纳米生物材料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nsen 将实验大鼠分为 5 组, 每组 10 只。在大鼠 两侧皮下对称植入相同类型的纳米颗粒, 分别是 TiO2、 SiO2、Ni、Co 和 PVC。评价 5 种不同生物材料在两种形 式下( 大块儿的样品和纳米颗粒材料) 直接接触皮下和 肌肉组织 6 个月的情况。病理结果表明这些纳米颗粒 在肿瘤发生和炎性反应中起到一定作用[7]。 3.2.3 关于纳米材料在体内转移的重要发现和研究
纳米生物技术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 点问题, 在医药卫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 业化前景, 纳米医学的发展进程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纳米材料科学的发展。含纳米材料的靶向药物 的研制或把纳米材料制成的人工器官植入人体是纳 米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由于纳米材料的发展领域广泛, 使研究者、生产 者和消费者今后将有许多机会接触纳米材料。特别是 在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时与人体密切相关, 纳米材料的 安全性格外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争论。纳米材料的 毒性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 1) 在纳米颗粒的整体生物学效应方面, 目前已 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在生理盐 水溶液中尺寸小于 100 nm 的磁性纳米颗粒, 进入生 物体容易与心血管系统相互作用, 可能有导致心血管 疾病的潜在危险。对这种纳米颗粒表面进行化学修 饰, 可以极大地改变它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 纳米 Cu 粉对小鼠的脾、肾、胃均能造成严重伤害 , 而相同 剂量的微米 Cu 却没有伤害。但纳米 ZnO 与普通的微 米 ZnO 的生物毒性, 几乎没有差别[3]。
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15]
4 结语
4.1 在纳米技术形成产业之前, 人类应了解其对环 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有专家提醒, 在为纳米研究热潮喝彩的同时, 不
能忽视纳米技术发展可能出现的负效应。纳米技术研 究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能够在技术成熟形成产业之前, 就有机会相当好地了解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正面影 响的研究领域, 但是对相关负效应的研究投入却明显 不足。在科学史上, 人类发现放射性物质后, 在很长的 一段时期内, 由于只重视了它的功能开发和使用, 忽 视了研究它可能对人体产生的潜在性危害作用, 未采 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导致了放射线物质的环境污染和 对人类健康损伤的事件, 甚至连放射线物质的发明人 居里夫人也不幸死于过度接触放射线而引起的白血 病。因此, 建议全社会就纳米材料对人类潜在性影响 的问题应该在其尚未广泛使用之前, 就给予足够的关 注并进行深入探讨, 为人类合理应用纳米材料提供科 学 依 据[1]。 4.2 评价纳米材料安全性的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纳米材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表面积大, 粒子 表面的原子数多, 周围缺少相邻原子, 存在许多空键, 故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化学活性[1]。 2.3 纳米材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宏观物质被制成纳米材料后就具有了上述两个 显著特点, 虽然物质组成未发生变化, 但是对机体产 生的生物学效应性质和作用强度可能发生本质上的 改变。通过扩散和渗透作用纳米材料除了比较容易进 入人体外, 还可以比较容易透过生物膜上的孔隙进入 细胞内或细胞中的包括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 基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内, 并且和生物大分子发生结 合或催化的化学反应, 使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的正常 立体结构发生改变。其结果将导致体内一些激素和重 要酶系的活性丧失, 或使遗传物质产生突变导致肿瘤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与宏观物质不同的特点, 比 如它们可以在体内转移的事实提示我们, 过去对宏观物 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结果有可能不适用于其纳米材 料[16]。而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 与人类生活和健康息息 相关, 使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进行评价的深入研究已经 成为当务之急。因此, 建议科研工作者们针对纳米材料 的危害性制定出适合其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呼 吸 道 →神 经 系 统 [11~13] →呼吸道→胃肠道→粪便
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14]
B 空气、水、 衣 服 、化 妆 品 ( 沉积)
→皮肤→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皮肤 神经系统( 未证实) →皮肤 排汗、脱落( 未证实)
C 药物( 注射方式) →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D 食物、水( 吞咽) →胃肠道→粪便
3 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 一个重要领域。纳米粒子尺寸通常为 1 ~100 nm, 远远 小于人体细胞尺寸 ( 通常为 10 μm) 。纳米羟基磷灰 石、纳米银已在不少国家进行临床应用。由于纳米材 料通常是直接与人体接触或植入体内, 因此其安全性 更应该值得关注和研究。 3.1 国际发展现状和趋势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1 纳米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
2 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对人体的潜在性危害
1.1 纳米生物材料广泛的发展领域 纳米生物材料( 简称纳米材料) 是纳米粒子组成
的超微颗粒材料, 纳米材料的粒径分布在 1 ~100 nm。 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将被人们广泛应用
于材料、机械、计算机、半导体、光学、纺织、环境保护、 石油、汽车、军事装备、化妆品、家用电器、医药和化工 等众多领域。目前, 人们已经掌握了直接用纳米材料 制造产品的技术, 或添加到常规材料中改变原材料的 性能。 1.2 纳米医学的发展进程
作者单位: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北京 100050 收稿日期: 2006- 03- 06; 修回日期: 2006- 04- 30 作 者 简 介 : 陈 丹 丹 ( 1972- ) , 女 , 北 京 市 人 , 硕 士 研 究 生 , 助 理 研 究 员, 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 68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 年 1 月第 11 卷 第 1 期 BME & Clin Med, January 2007,Vol.11,No.1
表 1 纳米颗粒转移途径 Table 1 The migration gateway of nanoparticls
A 空气 →呼吸道→血液[9]→心、肝、脾、骨髓、肾( 尿) [10] ( 吸入) →呼吸道→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2.1 纳米材料的扩散和渗透能力 首先, 纳米材料的超微性提醒我们应该重新认识
和理解人体对颗粒性物质的吸收过程和它能引起的生 物学影响。皮肤是人类阻挡外源性物质的重要屏障系 统, 它能有效地阻止宏观颗粒物经皮肤进入体内。而纳 米粒子会随着呼吸进入气管和肺部。对于纳米粒子来 说, 即使在宏观状态时脂 /水分配系数小, 也完全有可 能通过简单扩散或以渗透形式经过肺血屏障和皮肤进 入体内[1]。科学家们已经知道, 纳米微粒比大一些的颗 粒能更多地沉积于肺内, 也更深入于肺组织内[2]。 2.2 纳米材料的吸附能力和化学活性
者和消费者今后将有许多机会接触纳米生物材料。特别是在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时与人体密切相关, 纳米生物材料的安
全性格外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争论。文中综述了国内外对纳米生物材料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并综述了纳米生物
材料在体内转移的途径, 最后提出在纳米技术形成产业之前, 人类应有机会了解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因此对纳
对纳米氧化钛软膏进行毒性评价: 急性毒性和刺 激试验, 评价结果为合格[4]。
( 2) 纳米颗粒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 各 种纳米物质与生物靶器官相互作用的机制等, 是另一 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富勒烯在大鼠中, 90 % ~ 95 %富集于肝脏, 48 h 被清除[3]。
( 3) 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刚刚开始。 比如评价纳米 Si3N4 粒子体外细胞毒性, 其细胞毒性
米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纳米生物材料; 安全性评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图分类号: R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7090( 2007) 01- 0066- 03
Safety and potential hazar ds of nanomater ials CHEN Dan- dan, MU Rui- hong, XI Ting- fei the Contr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Beijing 100050, China)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 年 1 月第 11 卷 第 1 期 BME & Clin Med, January 2007,Vol.11,No.1
- 67 -
发病率升高或促进老化进程。纳米材料也可以比较容 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 元功能、精子生成过程和精子形态及活力产生不良影 响。它也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对胚胎早期的组织分化和 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导致胎儿畸形[1]。
2003 年 4 月, Science 首先发表文章讨论纳米材 料 与 环 境 相 互 作 用 的 生 物 学 效 应 问 题 。2003 年 10 月, 美国政府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 增拨专款 600 万 美元启动了纳米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工作。2004 年 12 月, 美国 FDA 也开始支持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 可能造成的影响, 比如对肺和皮肤影响的研究等。同 时 , 欧 洲 宣 布 启 动“Nanosafety Integrating Projects”计 划, 全面开展纳米生物学效应与安全性的研究。仅仅 2 年时间, 一门新的学科— ——纳米毒理学就形成了一 个新的前沿研究领域[3]。 3.2 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3.2.1 国内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 66 -
·综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 年 1 月第 11 卷 第 1 期 BME & Clin Med, January 2007,Vol.11,No.1
评价纳米生物材料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陈丹丹, 母瑞红, 奚廷斐
摘 要: 由于纳米生物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将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妆品、医药等众多领域。使研究者、生产
进展 被机体吸入的纳米颗粒在体内转移的例证。研 究者发现志愿者吸入的极微小 99Tcm- 碳颗粒( TcC) 从 肺部渗透进入血液中。每个 TcC 颗粒直径为 5 ~10 nm, 近似于空气污染物颗粒。TcC 在体内迅速扩散, 在 5 min 之内进入循环系统。因此, 一些极微小的颗粒对人体 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或至少是部分由于它们具有从肺 部渗透进入血液的缘故[2]。 另外一个转移的例证是, 研究者通过一种新的环 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在 1 例病人的肝脏肉芽肿中 发现存在有纳米尺寸的陶瓷类异物, 经判定, 它们来 自于病人过度磨损的瓷牙桥。这个发现使我们找到新 的证据: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生理学屏障进入人体[8]。 已证实和潜在的纳米颗粒转移途径见表 1。
为 0 级。 3.2.2 国际上一些研究内容
目前, 超微颗粒毒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肺 毒理研究。纳米级颗粒引起更严重的肺部炎症、上皮 细胞增生、纤维化及肿瘤, 甚至有极高的死亡率。
2003 年, Lam 等 将 含 0.1 mg 碳 纳 米 管 的 悬 浮 液 通过支气管注入大鼠和小鼠肺部, 7 d 和 90 d 后, 组 织病理学检验结果表明, 所有的颗粒都会以一定的方 式进入肺泡, 这些颗粒甚至在长达 90 d 的时间里仍 停留在肺部。用于对照的碳黑颗粒只引起了小鼠肺部 轻微的炎症, 而单壁碳纳米管甚至在低浓度下都可以 引 起 肺 部 肉 芽 肿 的 形 成[5]。 纽 约 罗 切 斯 特 大 学 的 研 究 者让大鼠在含有粒径为 20 nm 的聚四氟乙烯 (“特氟 龙”塑料) 颗粒的空气中待 15 min, 大多数实验大鼠在 随后 4 h 内死亡, 而另一组生活在含直径为 120 nm 颗粒的空气中的大鼠, 则安然无恙[6]。他们还对 TiO2、 Pt、C 等纳米粒子的生物 学 和 细 胞 毒 性 进 行 了 研 究 。 Shvedova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 Fe 能使人角质细胞和支 气管上皮细胞受损和凋亡。另有报道认为, 纳米颗粒 可能容易在细胞内沉积, 难以被清除。同时, 科学家们 推测, 纳米颗粒进入肺的机制和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 机制可能不同于微米颗粒的机制[3]。
纳米生物技术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 点问题, 在医药卫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 业化前景, 纳米医学的发展进程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纳米材料科学的发展。含纳米材料的靶向药物 的研制或把纳米材料制成的人工器官植入人体是纳 米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由于纳米材料的发展领域广泛, 使研究者、生产 者和消费者今后将有许多机会接触纳米材料。特别是 在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时与人体密切相关, 纳米材料的 安全性格外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争论。纳米材料的 毒性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 1) 在纳米颗粒的整体生物学效应方面, 目前已 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在生理盐 水溶液中尺寸小于 100 nm 的磁性纳米颗粒, 进入生 物体容易与心血管系统相互作用, 可能有导致心血管 疾病的潜在危险。对这种纳米颗粒表面进行化学修 饰, 可以极大地改变它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 纳米 Cu 粉对小鼠的脾、肾、胃均能造成严重伤害 , 而相同 剂量的微米 Cu 却没有伤害。但纳米 ZnO 与普通的微 米 ZnO 的生物毒性, 几乎没有差别[3]。
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15]
4 结语
4.1 在纳米技术形成产业之前, 人类应了解其对环 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有专家提醒, 在为纳米研究热潮喝彩的同时, 不
能忽视纳米技术发展可能出现的负效应。纳米技术研 究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能够在技术成熟形成产业之前, 就有机会相当好地了解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正面影 响的研究领域, 但是对相关负效应的研究投入却明显 不足。在科学史上, 人类发现放射性物质后, 在很长的 一段时期内, 由于只重视了它的功能开发和使用, 忽 视了研究它可能对人体产生的潜在性危害作用, 未采 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导致了放射线物质的环境污染和 对人类健康损伤的事件, 甚至连放射线物质的发明人 居里夫人也不幸死于过度接触放射线而引起的白血 病。因此, 建议全社会就纳米材料对人类潜在性影响 的问题应该在其尚未广泛使用之前, 就给予足够的关 注并进行深入探讨, 为人类合理应用纳米材料提供科 学 依 据[1]。 4.2 评价纳米材料安全性的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纳米材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表面积大, 粒子 表面的原子数多, 周围缺少相邻原子, 存在许多空键, 故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化学活性[1]。 2.3 纳米材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宏观物质被制成纳米材料后就具有了上述两个 显著特点, 虽然物质组成未发生变化, 但是对机体产 生的生物学效应性质和作用强度可能发生本质上的 改变。通过扩散和渗透作用纳米材料除了比较容易进 入人体外, 还可以比较容易透过生物膜上的孔隙进入 细胞内或细胞中的包括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 基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内, 并且和生物大分子发生结 合或催化的化学反应, 使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的正常 立体结构发生改变。其结果将导致体内一些激素和重 要酶系的活性丧失, 或使遗传物质产生突变导致肿瘤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与宏观物质不同的特点, 比 如它们可以在体内转移的事实提示我们, 过去对宏观物 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结果有可能不适用于其纳米材 料[16]。而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 与人类生活和健康息息 相关, 使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进行评价的深入研究已经 成为当务之急。因此, 建议科研工作者们针对纳米材料 的危害性制定出适合其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呼 吸 道 →神 经 系 统 [11~13] →呼吸道→胃肠道→粪便
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14]
B 空气、水、 衣 服 、化 妆 品 ( 沉积)
→皮肤→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皮肤 神经系统( 未证实) →皮肤 排汗、脱落( 未证实)
C 药物( 注射方式) →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D 食物、水( 吞咽) →胃肠道→粪便
3 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 一个重要领域。纳米粒子尺寸通常为 1 ~100 nm, 远远 小于人体细胞尺寸 ( 通常为 10 μm) 。纳米羟基磷灰 石、纳米银已在不少国家进行临床应用。由于纳米材 料通常是直接与人体接触或植入体内, 因此其安全性 更应该值得关注和研究。 3.1 国际发展现状和趋势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1 纳米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
2 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对人体的潜在性危害
1.1 纳米生物材料广泛的发展领域 纳米生物材料( 简称纳米材料) 是纳米粒子组成
的超微颗粒材料, 纳米材料的粒径分布在 1 ~100 nm。 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将被人们广泛应用
于材料、机械、计算机、半导体、光学、纺织、环境保护、 石油、汽车、军事装备、化妆品、家用电器、医药和化工 等众多领域。目前, 人们已经掌握了直接用纳米材料 制造产品的技术, 或添加到常规材料中改变原材料的 性能。 1.2 纳米医学的发展进程
作者单位: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北京 100050 收稿日期: 2006- 03- 06; 修回日期: 2006- 04- 30 作 者 简 介 : 陈 丹 丹 ( 1972- ) , 女 , 北 京 市 人 , 硕 士 研 究 生 , 助 理 研 究 员, 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 68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 年 1 月第 11 卷 第 1 期 BME & Clin Med, January 2007,Vol.11,No.1
表 1 纳米颗粒转移途径 Table 1 The migration gateway of nanoparticls
A 空气 →呼吸道→血液[9]→心、肝、脾、骨髓、肾( 尿) [10] ( 吸入) →呼吸道→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2.1 纳米材料的扩散和渗透能力 首先, 纳米材料的超微性提醒我们应该重新认识
和理解人体对颗粒性物质的吸收过程和它能引起的生 物学影响。皮肤是人类阻挡外源性物质的重要屏障系 统, 它能有效地阻止宏观颗粒物经皮肤进入体内。而纳 米粒子会随着呼吸进入气管和肺部。对于纳米粒子来 说, 即使在宏观状态时脂 /水分配系数小, 也完全有可 能通过简单扩散或以渗透形式经过肺血屏障和皮肤进 入体内[1]。科学家们已经知道, 纳米微粒比大一些的颗 粒能更多地沉积于肺内, 也更深入于肺组织内[2]。 2.2 纳米材料的吸附能力和化学活性
者和消费者今后将有许多机会接触纳米生物材料。特别是在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时与人体密切相关, 纳米生物材料的安
全性格外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争论。文中综述了国内外对纳米生物材料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并综述了纳米生物
材料在体内转移的途径, 最后提出在纳米技术形成产业之前, 人类应有机会了解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因此对纳
对纳米氧化钛软膏进行毒性评价: 急性毒性和刺 激试验, 评价结果为合格[4]。
( 2) 纳米颗粒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 各 种纳米物质与生物靶器官相互作用的机制等, 是另一 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富勒烯在大鼠中, 90 % ~ 95 %富集于肝脏, 48 h 被清除[3]。
( 3) 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刚刚开始。 比如评价纳米 Si3N4 粒子体外细胞毒性, 其细胞毒性
米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纳米生物材料; 安全性评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图分类号: R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7090( 2007) 01- 0066- 03
Safety and potential hazar ds of nanomater ials CHEN Dan- dan, MU Rui- hong, XI Ting- fei the Contr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Beijing 100050, China)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 年 1 月第 11 卷 第 1 期 BME & Clin Med, January 2007,Vol.11,No.1
- 67 -
发病率升高或促进老化进程。纳米材料也可以比较容 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 元功能、精子生成过程和精子形态及活力产生不良影 响。它也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对胚胎早期的组织分化和 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导致胎儿畸形[1]。
2003 年 4 月, Science 首先发表文章讨论纳米材 料 与 环 境 相 互 作 用 的 生 物 学 效 应 问 题 。2003 年 10 月, 美国政府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 增拨专款 600 万 美元启动了纳米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工作。2004 年 12 月, 美国 FDA 也开始支持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 可能造成的影响, 比如对肺和皮肤影响的研究等。同 时 , 欧 洲 宣 布 启 动“Nanosafety Integrating Projects”计 划, 全面开展纳米生物学效应与安全性的研究。仅仅 2 年时间, 一门新的学科— ——纳米毒理学就形成了一 个新的前沿研究领域[3]。 3.2 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3.2.1 国内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 66 -
·综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 年 1 月第 11 卷 第 1 期 BME & Clin Med, January 2007,Vol.11,No.1
评价纳米生物材料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陈丹丹, 母瑞红, 奚廷斐
摘 要: 由于纳米生物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将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妆品、医药等众多领域。使研究者、生产
进展 被机体吸入的纳米颗粒在体内转移的例证。研 究者发现志愿者吸入的极微小 99Tcm- 碳颗粒( TcC) 从 肺部渗透进入血液中。每个 TcC 颗粒直径为 5 ~10 nm, 近似于空气污染物颗粒。TcC 在体内迅速扩散, 在 5 min 之内进入循环系统。因此, 一些极微小的颗粒对人体 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或至少是部分由于它们具有从肺 部渗透进入血液的缘故[2]。 另外一个转移的例证是, 研究者通过一种新的环 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在 1 例病人的肝脏肉芽肿中 发现存在有纳米尺寸的陶瓷类异物, 经判定, 它们来 自于病人过度磨损的瓷牙桥。这个发现使我们找到新 的证据: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生理学屏障进入人体[8]。 已证实和潜在的纳米颗粒转移途径见表 1。
为 0 级。 3.2.2 国际上一些研究内容
目前, 超微颗粒毒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肺 毒理研究。纳米级颗粒引起更严重的肺部炎症、上皮 细胞增生、纤维化及肿瘤, 甚至有极高的死亡率。
2003 年, Lam 等 将 含 0.1 mg 碳 纳 米 管 的 悬 浮 液 通过支气管注入大鼠和小鼠肺部, 7 d 和 90 d 后, 组 织病理学检验结果表明, 所有的颗粒都会以一定的方 式进入肺泡, 这些颗粒甚至在长达 90 d 的时间里仍 停留在肺部。用于对照的碳黑颗粒只引起了小鼠肺部 轻微的炎症, 而单壁碳纳米管甚至在低浓度下都可以 引 起 肺 部 肉 芽 肿 的 形 成[5]。 纽 约 罗 切 斯 特 大 学 的 研 究 者让大鼠在含有粒径为 20 nm 的聚四氟乙烯 (“特氟 龙”塑料) 颗粒的空气中待 15 min, 大多数实验大鼠在 随后 4 h 内死亡, 而另一组生活在含直径为 120 nm 颗粒的空气中的大鼠, 则安然无恙[6]。他们还对 TiO2、 Pt、C 等纳米粒子的生物 学 和 细 胞 毒 性 进 行 了 研 究 。 Shvedova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 Fe 能使人角质细胞和支 气管上皮细胞受损和凋亡。另有报道认为, 纳米颗粒 可能容易在细胞内沉积, 难以被清除。同时, 科学家们 推测, 纳米颗粒进入肺的机制和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 机制可能不同于微米颗粒的机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