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分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分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钱穆先生的作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吧!钱穆是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但是他却只有高中学历。

就这样的学历,在他35岁时候被顾颉刚推荐到燕京大学担任国文讲师,55岁时候在香港创办的新亚书院是现在香港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就是他给起的名字。

为什么要给大家分享这本书呢?因为钱穆先生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应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并附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考试、兵役以及经济制度。

书里面描绘的唐朝兵役制度令我感到震惊,唐朝兵役制度叫府兵制,府是指军事区域,军事驻扎地称之为府。

唐朝政府根据各家的财富和产业状况把户民分为九个等级,下三等级户民是没有资格去当兵的,政府在中上等级的民户选取自愿参军的人去当兵。

当兵人家的赋税是全免的,但军人是没有饷银,而且一切随身的军需武装也需要军人自办。

这样的人家集合上1200户,便组成一个府,就是现在的军区。

在唐朝,这样的府有时多有时少。

唐朝全国大概有600—800个,假设一个府有1000人,唐朝全国也就大概有军队60—80万,这80万军队不需要国家的一粒米,一文钱来供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土地。

他们一方面保家卫国,一方面自力更生。

在唐初,府兵外出打仗阵亡了,军队马上把各册呈报给中央。

中央政府马上安排地方政府到阵亡士兵的家里去做抚恤工作,送他勋爵,给他赏银,通常是阵亡士兵的棺木还没运回来,政府的一切抚恤工作就已经办妥了。

这等事是关系极大的,尤其是对军队的精神上有说不尽的鼓励。

我们现在看西方国家有的在这样做,我们国家早在唐代就已经这样做了。

到了晚唐时期,政府和军队还是犯了一个松懈病,士兵阵亡了军队不能马上把各单呈报给中央,中央政府也不能马上通知地方政府去进行抚恤工作,仗打完了,士兵复原了,阵亡士兵的家属还不见政府派人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2年序1.中国的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正。

2.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制度必须和人事相配合。

前言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事物发展的规律)内容概括:1.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2.汉代政府组织:1.皇室与政府 2.中央政府的组织3.汉代地方政府4.中央与地方关系3.汉代选举制度:“乡举里选”4.汉代经济制度:轻徭薄赋,盐铁政策5.汉代兵役制度6.唐代政府组织:1.汉唐相权比较2.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的分配 3.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4.尚书省与六部 5.唐代地方政府 6.观察使与节度使7.唐代考试制度 1.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2.唐代的科举8.唐代经济制度 1.组庸调制 2.帐籍制度 3.两税制9.唐代兵役制度府兵制10.宋代政府组织 1.中央政府 2.相权的分割 3.君权的侵揽 4.谏官与政府5.宋代地方政府11.明代政府组织 1.内阁制度 2.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3.明代地方监司官及督抚12.明代考试制度 1.进士与翰林院 2.八股文13.清代:部族政权 1.军机处 2.六部尚书 3.统制政策 4.民众的反抗运动 5.变法与革命1.家国同构:九卿,名义上说,都是皇帝的家务官,是宫职,而系统属于宰相;换句话说,便是当时政府的首长,宰相,可以管到皇宫里的一切。

本来封建(封邦建国)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

但到了郡县时代,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已经是“国家”,不是“私家”了,所以他成了政府正式的首长。

封建时代,以家为国,贵族家庭很多,天下为许多贵族家庭所分割。

那时在大体上说,则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现在中国已经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

这一家为天下共同所戴,于是家务转变成了政务,这个大家庭也转变成了政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济制度ppt课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济制度ppt课件
24
唐-汉唐财政经济比较
之法只 陷子注 入防意 于止不 过一让 穷般你 。劳过
苦富 下, 层但 民没 众有
自穷可 由,以 经这许 济有你 。些过
近富 似, 现却 代不 英让 美你 的过
25

差役法 户籍政策
26
宋-差役法
(一)差役法成因
两税法的弊端:重复征税。 并入两税里的庸调,在军事需要
或者治水需要时,又从地方调取,需 要有地方自助组织(地方领袖)代为 操办。
田赋
不公开禁地
设官禁止,有权征讨
开放,设关隘 关税、商税,其中盐铁税最多
10

租庸调制 帐籍制度
两税制 汉唐经济财政比较
11
唐-租庸调制
(一)概念
租是自北魏以来的一种均田制度,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

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负担一定租额。
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更为优减。
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
18
唐-两税制
(一)特点
1、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根据田地多少来收租,庸和调也一并算入田赋中,简化计算。政府不再授田, 民间自由兼并,打破了平均地权、还受田亩的做法。直到清代,都是容许田亩 自由买卖,自由兼并。
2、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不论哪里人,只要住在当地,就入当地的户口册。
3、重复征税问题
耕地私有
全国土地的主权所有
6
汉-赋税
(一)赋税-田赋 1、轻赋税
汉代,税额规定就只有“十五税一”。 而且,实际上只要纳半,三十税一。 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 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7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1近日浅读钱穆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悟如下。

整体而言,本书系统论述了自汉朝至清朝的政治、人事、经济和军事制度,语言平实,内容精辟。

本书对于汉唐政治论述最为精彩,对于明清的论述却有失客观。

尤其是对于清朝几乎全盘否定,“私货”较多,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致。

关于经济制度,关键就是土地与赋税。

客观来讲,自汉以后,中国土地公有化的尝试大体都失败了,土地兼并基本不可逆转。

当代的中国,原则还是保持了土地公有制,政策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但是近20年来基本处于裹足不前、“遮遮掩掩”的状态,相关制度尚不如明朝“鱼鳞图”先进。

针对房地产问题,大体上还是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政命令与市场管控措施,没有采用变革制度的改革手段解决,即不敢改,更不想改。

而赋税制度的难点在于如何向富人收税,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起到“节制资本”,甚至“引导资本”的作用。

客观来讲,历朝历代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向富人收税”的问题,甚至还出现“政府租税愈轻、地主愈便宜”,农民给地主交租愈多的情况(当下广东也有此趋势)。

个人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点有二:一是需要有强势政府,消除“皇权不下县”,保持政府对“毛细血管”的控制;二是有系统精确的'“册籍制度”,因为很多朝代税改的起因都是“册籍混乱”导致政府收不上税,可以推广使用区块链技术彻底解决“人为造假”“年久失真”等难点问题。

关于人事制度,关键是解决官员怎么来、怎么上的问题。

从最初的贵族世袭、到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以后的科举制,整体趋势是扩大人选范围、竞争性选拔、标准化考试。

这也给我们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比如建立更大范围的人才市场、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壁垒、巩固并深化竞争上岗制度、将组织遴选与量化考核向结合等。

当然,本书对于八股文制度的抨击有失偏颇。

八股文本质上是一种标准化考试,仅靠“八股取士”与孟董提的“逢提必竞”一样,都是一项制度走向绝对化、极端化的表现,但制度本身并无问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汉代
(地方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刺史
读书人的政府
御史大夫

太守 地位与 九卿平等 (全国一百 多个郡)
太守
中央特派专员 (全国十三个区)
汉代
(选举制度)
太学(甲科为 郞乙科为吏)
光禄勋
(门房)(大内总管)

(地方任职)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存心在 引导民间聪明才智者,不准为 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发展,只鼓 励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 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
明代

从明朝起,没有了宰相,出现九卿,即六部、都察院、通政 司和大理院的整合,直接对皇上负责。皇上统管一切,这对 皇上的素质要求很高。但中国古代似乎有个规律,即刚开始 的当政者都很勤奋,越往后越怠政,哪个朝代都没有挣脱过。 这就是监察制度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当皇上不理朝 政时,矛盾就激化了,接近皇上的人们干预朝政,政府内部 出现不和谐因素,你争我夺。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且对明朝 的武功知之甚少,似乎除“土木堡之变”之外,很少有失利 的记载,使人们觉得明朝的军事还不错。明朝地方政治制度 最大的变革是承袭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形成 省、道、府、县地方四级体系,而非汉唐时的郡县两级体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穆
东华大学 自动化1304
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邀
演讲的演讲记录稿稍加修改而成。虽然 该书只选择了汉、唐、宋、明、清五个 代代来分别讲述,但正如其前言所说, 这五个代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代 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过程。 全书分为五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的组 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 役制度四个方面,论述各代的政治制度 及得失、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 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又澄清 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 者展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阐述了其得失之处。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一些解读:
1. 政府组织: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制度,但在这个制度下,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的内阁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2. 考试和选举:考试和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举制度,它不仅为政府选拔了人才,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

3.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 国防与兵役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军事技术的进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政治制度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本不全由皇帝专制,不能说中国人绝无法制观念, 可惜没有成文法。
4、尚书省与六部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分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唐开始是吏礼兵民(户)刑工;太宗时改为吏礼民(户) 兵刑工;宋朝初年吏兵刑民(户)工礼;神宗王安石改 吏户礼兵刑工,此后六部制度推行了一千多年。
政治应该分两方面讲
一是人事,比较变动 二是制度,由人创立、改订,相对比较稳定
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人事,若离开 人事看制度,制度只是一条条条文,枯燥 乏味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制 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任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有前身,渐 渐的创立,同样,任一制度的消失,必然 是渐渐变质
汉代地方政府
共分两级:郡 100多个,每个郡管辖10~20个县 县 1100~1400多个 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就行政区划而论。 郡长官:太守,地位与九卿平,二千石 县长官:县令 汉代官级分的少,升转极灵活。 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监察与被监察) 每郡每年向中央上计簿(各项统计表册),包括财政、经济、教育、刑事、 民事、盗贼,灾荒等 中央派特派员——刺史(六百石)来调查 全国分十三个区,每区一位刺史,每位刺史负责的区域不超过九个郡
中国历史上 国家政体的三次巨变
秦以前,西周、东周为封建“邦国制”:
有共主,无宪法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郡 县制” 辛亥革命后,目标建立“共和制”
殷代官制 见《礼记曲礼篇》
六太掌六典:
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五官司五众:
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甲骨文中有:史、尹、籍、小臣、射马、正 等字或官名
可见汉代中央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是 主事的,事情管得好与坏,责任在宰相,皇帝可以不负责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共38页PPT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共38页PPT资料
使
路,(府州军监), 县 中央派遣管理 地方监司管(帅漕
宪仓)
省,府和州,县 外加分司 全国划 分十三布政使司, 长官-布政使 提刑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同明制,承宣布政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督,军事要地八旗 驻防 设置四处禁

汉,唐,宋,明,清选举&经济&兵 役制度
选举 经济 兵役





选举孝廉(固定下 来)察举制度。入 太学-到地方服务察举回中央为郎-
书政治
满汉夹用,大官多 满少汉卧碑禁令 (无言论结社出版
自由)
虽然政权开放,但 书籍昂贵,成为资 本,产生世族门第
由门第特殊阶级开 放政权,报考人数 愈来愈多,政府组
织臃肿
大门第逐步堕落, 把培养人才的机构 愚民政策,讲政权
进士轻薄,无培养 归并到考试制度中, 控制在满洲人手中
人才之地
培养出许多大学问
家,政治家
汉代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 与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 “宰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 出,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 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 官位世袭,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 改革,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 孝廉”制度成了“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 府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 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了。
入仕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制度愈加严格,防 县考-省试—会试,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制度当与时俱进---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制度当与时俱进---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制度当与时俱进---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近⽇,得遇论坛⼀⼈之推荐,⽽阅读了钱⽼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若论权术,地球⼈都知道中国⼈是祖宗。

但国⼈却不知中国古往今来之便有制度,便有⼈性的思考,便注重⼈伦。

中国历来的政治制度就是国⼈所谈论的诟病,究其原因更深层的是中国的制度貌似⽆法象国外⼀样去严厉的执⾏法制。

但钱⽼的思路却另辟真理,古来西⽅便重视将⼈之精⼒和智慧引导⾄科学与经济发展,⽽中国古来便习惯于将⼈之精⼒和智慧引导⾄为官,从政之路。

智慧的较量,⼒量的博弈,如何不能使中国的政治到了更⾼的竞争态势。

为何说管理中国⼈⽐外国⼈难上加难,我觉得也许是和中国数千年来的教育有关系。

制度的建⽴应该溯其根源,制度⽆绝对的公平也⽆绝对的好,制度当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才能去解释时代所⾯对的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

⽽不能将制度作为⼀个模板,千年不衰,万世永存,纵是古董,吾辈国⼈也该将其肃之⾼楼,⽽俯头检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时代的进步发展过程中,制度只是根据时代的现状去定义,去解决当时的问题和和适应当时的社会,⽽不该成为⼀个社会继续发展的包袱,更不该成为时代的牵绊。

制度的好,坏,优,劣,该⽤⼀种公平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任何制度⽆绝对的好和坏,只是说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成为当时社会必须之救济法,是制度必然会存在其缺点和优点,在其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我们要看到的是,实质的问题是,制度到底是促进了社会还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商君于秦实施变法之初说:“秦之法,乃为战时之法,但法岂有亘古不变之道理。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三、 宋代:
到了宋代,一段出身低微没什么文化的皇帝和地位高、学问好 的宰相们争权夺利的故事开始了。
皇权变大了。宋代也有三省,但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中书省 的中书就是宰相。而与中书相对的,设有枢密院,合称两府。
不仅仅是宰相制度与唐不同,连尚书省作为行政总机关的制度, 也都破坏了。
谏官不受宰相管理。
钱穆先生称,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专制黑暗就是从清朝开始 的,还说清朝无制度,只有法术。
政令的发布也完全打乱了原有的行政体系。 寄信上谕对清代的行政伤害尤其大。 言论的控制。
没有任何一项制度和规则是无中生有,是有利无弊的。 因此向历史学习,可帮助我们鉴往知来。
分享完毕,感谢大家!
四、明代:
一个只有皇帝,没有宰相的时代——明代与清代。明代与清 代也有不同。
朱元璋不再相信任何人当宰相能不擅权,所以立下祖制不再 设立宰相。
虽然皇帝成为各部门的顶头上司,但并不是全部事情独裁的。 让太监集团掌权了,但凡想做一点事情的大臣,为了能上达天听,都必须 Nhomakorabea和太监勾结。
五、 清代: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
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
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新亚书院即是他创办的。
成书的背景 呈现 纠正
《旧唐书·魏徵传》: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 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 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 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关于作者钱穆是具有浓厚中国情怀的历史学家,出生1895年,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任教,讲授国文和历史。

他的著作被顾颉刚、黄仁宇等同辈和后辈历史学者推崇,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关于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脱胎于钱穆1952年的讲课稿,书中他从政府组织、选举和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分别梳理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流变和得失,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代国人的误解。

核心内容本书思想核心是:每个朝代的政治都有优点有弊端,但并不是“封建”和“专制”的,不能针对制度弊端来攻击整个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

钱穆认为传统政治中蕴含着先进思想,并且不断在演变,如果不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政治就直接把西方制度移植过来,是不会成功的。

前言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是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经典之作。

我会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书的精髓:在中国汉唐宋明清历代的政治制度中有哪些得与失,以及如何看待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先为你介绍一下本书的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打开,来自西方的各种政治思想开始进入中国。

为了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许多革命家和学者开始实践这些思想,发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和革命,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希望用君主立宪制来救国,比如,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要推翻帝制,要走总统制共和制的道路。

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巨大质疑。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反帝宣传,把秦代以后的政治传统,都用黑暗专制这四个字一下子概括了。

新文化运动要批判传统文化糟粕,但却有很多人不分好坏,要把中国的传统全都打倒。

陈独秀就曾经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新文化就像水和火一样,绝对不能相容,如果要革新,那一切都应该走西方的路子。

本书的作者钱穆处在这样的时代,他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脱胎于钱穆1952年的讲课稿,书中他从政府组织、选举和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分别梳理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流变和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读书笔记
钱先生对历史研究的功底造诣是很深的,但是观点过于主观,为儒家士文化涂脂抹粉有点用力过了。
钱先生是将中国历史学透彻了,各种史证,考据信手拈来,并且不会单点而论,必要放于当时当境系统分析。 3.明是泥腿子出的政权,创业之主功业无量,自然也是豪气万丈,精力无限,皇权才逐渐独大,且形成祖制,相 权不复汉唐光辉。 5.钱先生说,西方有阶级,无流品;中国有流品,无阶级。
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 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
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有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以后中国历史上的 土地政策,一面常欣羡古代井田制度之土地平均占有,但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耕地应归属民间之私产。 在这两观念之冲突下,终使土地租税问题得不到一个妥适的解决。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我们可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 府”,即士人政府。只许这些人跑上政治舞台,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目录分析
1
壹汉代政府组 织
I
GOVERNMENT 2
壹明代的政府组织
贰明代考试制度
II IMPERIAL
EXAMINATION
FOR
1
SELECTING
OFFICIALS
IN THE MING
DYNASTY
2
叁明代赋税制 度
III
3 TAXATION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39页PPT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39页PPT
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央政府
刺史
士人政府
御史大夫

太守
中央特派专员 (全国十三个区)
汉代
(选举制度)
太学(甲科为 郞乙科为吏)
太守 地位与九 卿平等(全国 一百多个郡)

(地方任职)
汉代选举是在封建贵族中开 放政权,唐代公开考试是在 门弟特权中开放政权。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存心在引 导民间聪明才智者,不准为私家 财力打算无限发展,只鼓励人为 大学者,当大官,却不奖励人为 大商人,发大财。
中央政府
行中书省
(元代流动宰相)
总 督
巡 抚
行省设置,并不是 为了行政方便,而 是为了军事控制。
承宣布政使
(地方长官藩司)
省 分司
提刑按察使
(司法臬司)
都指挥使
(军事)
汉代 唐代 宋代 明清
掾属 门弟 馆阅校理 进士翰林


明清两代之胥吏
弊病出在元代,元政府长官用的都是蒙古 人,用读书人作书记和方案,便是官与吏 流品泾渭之分,胥吏另成一流品。胥吏是 没有出身的,先是不准做御史,后是不准 考进士,流品虽低,对政治影响却大。所 以胥吏不再向上,没有出路。
金曹
(货币盐铁)
仓曹
(仓谷)
黄 阁
(薄录众事)(总务主任)
汉代
(中央政府组织)
“化家为国”

九 卿

太 尉
(军事)
丞 相
(主管行政)
御史大夫
(监察)(副丞相)
太常
(奉尝)(祭祀祖先)
光禄勋
(门房)(大内总管)
卫 尉
(门卫屯兵)
教育
御史中丞
(副御史大夫驻皇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1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

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2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

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

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曰历史意见。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

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

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

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

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我上述的历史意见,单就中国历史论,如今所传历代名臣奏议之类,便是一项极该重视的材料。

那些人,在历史上,在他当时,所以得称为名臣,而他们那些奏议,所以得流传下,仍为此后较长时期所保留,所诵览,正因为他们的话,在当时,便认为是可以代表他们当时的时代意见的。

只有在当时成为时代意见的,所以到后来,才能成为历史意见。

我们此刻重视这些历史意见,其意正如我们之重视我们自己的时代意见般。

这两者间,该有精义相通,并不即是一种矛盾与冲突。

3考试和选举。

照理应该先讲此一项,让我们先知道中国历来政治上规定着哪种人才可参加政府,由是再讲这个政府之怎样组织,及其职权之怎样分配,就更容易明了其内在之意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汉:皇权(尚书)——相权(十三曹、九卿)。

丞相是名副其实的副皇帝,皇帝要通过丞相了解外廷政事。

丞相通过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同皇帝进行沟通,每一个职位有其明确的隶属对象,层层负责。

地方行政分为两级:县——郡。

郡的长官为太守,其地位等同于中央的九卿,县的长官是县令。

太守的任命由丞相负责,其余地方官的任命则归地方。

汉时郡的数量有一两百个,每个郡下分管一二十个县。

因此在汉代的察举制下,能让全国分区推选人才。

考试制度:太学——毕业在地方工作——中央做官;由郡县察举孝廉——中央考试——做官。

士人政府局面出现。

汉时的人才选拨可同行政机构的安排相联系,正是因为机构精简,可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推选,并集中到中央参加考试。

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地方与中央的沟通较为方便、有效(隶属丞相),皇帝通过丞相了解政事,再通过丞相下属机构下达命令,进而执行。

丞相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分担皇帝要处理的事物,同时也是整个政府机构运行过程的轴心。

唐:相权被分解为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并分出御史台分丞相的检察权。

尚书省又包含六部,并形成中央最高机构:议事堂。

如此可以看出,从汉代起,可以由丞相和皇帝共同决定的事情,到唐朝已经变成要由各省长官共同协商制定,最后提交于皇帝。

这种体制改变下,传播信息的过程被扩大,中书省发出的命令,如果没有门下省的同意则要驳斥回去。

政府机构开始扩大,处理信息的部门被分化,一方面防止相权过大影响皇权,但一方面也造成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种浪费。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道/府、州/县,为三级。

道的最高长官是观察使,观察使由御史台派出到各地方进行考察,最后形成了地方割据。

考试制度:经历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后,推行开放政权式的科举考试,唐朝尤为重视进士及第,一般如此变可做大官,但进士及第之后要到实际的部门任职一段时间,仍需要接受专门的考试,比如在吏部任官的则需要考察本人的干练程度,礼部任官则要考察才学。

开放政权意味着知识的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这一渠道走上仕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宋代
? 宋朝是最贫最弱的朝代,其问题不是国家制度落后、政府 无能,而是根基没有打好。建国时就是四面楚歌,养兵是 不得已的事,还要大投入,要考虑外敌入侵和内部人民反 抗,故有很好的制度,也不能从容合理的实施。宋朝的相 权,较唐代进一步抑制,相权中军事、财政和用人三权都 被分离。一个很大的矛盾缠绕着宋朝政府,既需要国防, 养兵以御外敌,却又提倡文治,重文轻武,怕军人篡权。 正如有人所说,宋朝的悲哀就在于处在历史教训和现实压 力的夹缝中,左右不得活。
仓曹
(仓谷)
黄阁
(薄录众事)(总务主任)
12
三公
汉代
(中央政府组织)
“化家为国”
九卿
太尉
(军事)
丞相
(主管行政)
郡县
御史大夫
(监察)(副丞相)
御史中丞
(副御史大夫驻皇宫)
侍御史
(文书)
监御史
(监督郡守)
太常
光禄勋
(奉尝)(祭祀祖先) 教育
(门房)(大内总管)
卫尉
(门卫屯兵)
太仆
(御马)(国家马政)
2
作者简介
? 钱穆(1895.7.30-1990.8.30),男,江苏无 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 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 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 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中央研 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 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 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 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 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 滨。
给事中封驳权,内 政 军机处(秘书
阁制度
处)寄信上谕 六
部尚书侍郎可单独
枢密院 财政(户部盐铁度 支司)用人(考课
院)
尚书省(六部分头) 上奏,满汉分离 1:
都察院 通政司 大 1 大官由皇上选用,
理院
小官也须皇上面见
郡与县。县分两级 郡长官 - 太守,大 县-令,小县 -长
州与县。县分三等 州长官 -刺史,州 县多分级次,中央 派遣观察使与节度
5

? 第一因:在中国,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儒家抱负即是修齐治 平,这既是文化追求,也是一种政治抱负。要想客观地来检讨传 统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
? 第二因:政治制度,必得自根自生。我们专求模仿西方的制度, 但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结果还要追随他人的人事,十分愚蠢。
? 心得
6
7
汉,唐,宋,明,清政府组织
礼部
(宗教教育)
兵部
(军事)
刑部
(司法)
工部
(建设)
科举制 怀牒自列
尚书 左仆射
御史监察
(监察州县政府)
尚书 右仆射
各人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报名者不得为工人,商人,因工商是为私家谋利的,
考试求取者须专心为公家服务。
17
唐代
? 而唐代的考试制度则很值得一提,它完善了科举制度,并 将其作为考选官员的重要形式,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经济 和兵役制度则都经历变革,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 将田租、服役、纳捐分开,并由国家供养府兵。后来由于 这些制度弊端丛生,特别是执行混乱,导致变革,但变革 更多的出于便利的需要,危害更大,这就是两税法和募兵 制,尽管为了减轻负担,但却导致负担的增加,最终导致 了唐王朝的覆亡。
史中丞打理皇宫
三公(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九卿(太 常 光禄勋 卫尉 太 仆 廷尉 大鸿胪 宗 正 大司农 少府)
最高机构政事堂, 中书省门下省,给
事中,谏官
最高最大行政机构 尚书省(吏户礼兵 刑工 )御史台管监 察(分察与分巡)
中书省(门下尚书 中书舍人 廷推,
移至宫外),给事 中,谏垣独立
廷议,廷鞫 内阁大学士掌管国
虽然政权开放,但 书籍昂贵,成为资 本,产生世族门第
由门第特殊阶级开 放政权,报考人数 愈来愈多,政府组
织臃肿



军队到地方派差, 地方没有兴家
门第消失,农户散 漫,舞弊取巧规制 赋役的黄册与鱼鳞
册最终废弃。
差役,田租分分合 合,地丁合一,实
际税赋还是增加
国防先天不足养兵 四境太平,兵卒懈
而不得用,效率低 怠,物质条件薄弱,
18
唐代
(地方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观察使 节度使

十道

剌史






(均田制度) (义务劳役) (丝麻布绵)



两税制(财务大臣杨炎)

不收米谷,改收货币
十万以上
地方长官之掾属 任用之权集中于中央之吏部
二万以上 二万以下
地方政府唐不如汉,渐进到中央集 权地步,内重而外轻。
六千以上
三千以上 三千下
中 国 历 代 政 治 得 失
1
主要内容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邀演讲的演讲记录 稿稍加修改而成。虽然该书只选择了汉、唐、宋、明、 清五个代代来分别讲述,但正如其前言所说,这五个代 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代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 史的全过程。全书分为五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的组织、 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论 述各代的政治制度及得失、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既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又澄清了近现代国人 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史”。
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的。
三省、六部、一台
御史台
相权
左御史
(监察中央政府) (分察)
右御史
(监察州县政府)
(分巡 )
斜封墨敕
此命令未经中书 门下两省
中书省
(中书令)
政事堂
门下省
(侍中)
中书令 中书侍郞 中书舍人
侍中
求取于贤人 侍中侍郞 重质不重量 给侍中
副署
五花
判事
发令
(敕)
审查
(涂归)
尚书省
(尚书令)
3
前言
? 朝代:汉,唐,宋,明,清 ? 制度的范围: 1.政府的组织(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彼此之间的关系) 2.考试与选举 3.政府的赋税制度 4.国防与兵役制度
4
? 制度的概论 1.制度与人事是密切相关的 2.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相互配合 3.制度是跟着人事随时变动 4.制度的创立是基于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而得以产生 5.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分析时需要考虑历史意见) 6.讨论一项制度,要重视其地域性 7.讨论政治,历史的特殊性是必然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入仕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节制资本,土地归 农民私有,允许自 由买卖。田租,人
口税,力役
租庸调制—两税制, 随地摊派,改收货

制度愈加严格,防 止作弊,考察经义
两税制,差役制度 制定了免役钱
县考 -省试—会试, 进士及第,满三年 考试,入翰林院, 成为大官。考察八
是由于唐太宗曾任过尚书令,自此无人敢任该职,于是尚书
省无最高长官,而由左右仆射同时主管该省。只有左右仆射
兼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时,才有机会参与政事堂
会议,获得真宰相的地位。这时的地方制度较汉代增加了层
级,并产生了节度个部门
唐代
(中央政府)
股文
差役杂项一并归入 田赋项下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制度
地丁摊粮,只收田 租,不要丁口税
兵制:全民皆兵 1.中央的卫兵 2.边 郡的戍卒 3.原地方
服兵役
兵制:全兵皆农 府兵制度,
雇佣外国人当兵
军队分为禁军与厢 军,募兵制
同唐代府兵,大兵 区为府,小兵区为
卫。
八旗
9
得失检讨
经济 军制 政府组织 选举或考试

更加有效了,但因政府积年提倡,社会学术 空气又复活了。
22
明代
? 从明朝起,没有了宰相,出现九卿,即六部、都察院、通政司 和大理院的整合,直接对皇上负责。皇上统管一切,这对皇上 的素质要求很高。但中国古代似乎有个规律,即刚开始的当政 者都很勤奋,越往后越怠政,哪个朝代都没有挣脱过。这就是 监察制度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当皇上不理朝政时,矛 盾就激化了,接近皇上的人们干预朝政,政府内部出现不和谐 因素,你争我夺。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且对明朝的武功知之甚 少,似乎除“土木堡之变”之外,很少有失利的记载,使人们 觉得明朝的军事还不错。明朝地方政治制度最大的变革是承袭 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形成省、道、府、县地方 四 级 体 系 , 而 非 汉 唐 时 的 郡 县 两 级 体 系 。23
使
路,(府州军监), 县 中央派遣管理 地方监司管(帅漕
宪仓)
省,府和州,县 外加分司 全国划 分十三布政使司, 长官-布政使 提刑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同明制,承宣布政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督,军事要地八旗
驻防 设置四处禁

8
汉,唐,宋,明,清选举&经济&兵役制度
选举 经济 兵役





选举孝廉(固定下 来)察举制度。入 太学-到地方服务 察举回中央为郎 -

最终败给满人
八旗
宋初出于自卑心, 蓄意减夺中书宰相
职权
太祖废止宰相 内 臣干预政事 吏胥 制度使官与吏流品 泾渭分明 出现文
书政治
满汉夹用,大官多 满少汉卧碑禁令
(无言论结社出版 自由)
大门第逐步堕落, 进士轻薄,无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