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学习流程】 v 一、激趣导入做一做如上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匀速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哪个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在力学中,我们把对木块的移动作出贡献的这个力,说它对物体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二、进入新课活动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62-63内容,结合PPT展示,总结。

1、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学生讨论总结,展示,教师点评。

活动二:通过展示合作探究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形成整体认识。

活动三:通过PPT展示,小组讨论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然后讨论总结。

1、 2、 3、通过以上的学习,及时让学生巩固,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所带的皮箱做功:(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4)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一起随电梯上升(5)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0m(6)人提着箱子上楼教师及时点评。

活动四:功的计算:学生自学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1、功的表达式是,2、功的意义及单位: W---- 功 -----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通过教师及时点评,理解公的计算。

3、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焦耳的事迹和成就。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三、教学准备教具、展台、多媒体课件、长木板、长方体木块、小车、弹簧测力计等四、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引入:蚂蚁虽小,力气大,一只蚂蚁可以举起相当于他体重50倍的物体,相当于我们举起一个2.5吨的物体,它累不累?虽然它这么累,但在物理学上来说它并没有做功。

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学了这节课你就知道了.2.探索新知(一)力学中的功1.探索实验(1)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3)用手将书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将 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功的含义:让学生自学课本P62页1-3自然段并参照图11.1-1及图注完成下列问题.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让学生作图:请在下面三幅图中画出物体所受拉力的示意图,并标出物体运动的方向.通过分析学生板演情况,让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寻找规律:这些做功实例中的共同点是: 都受到了力,在力的方向上都移动了距离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例如:踢足球时,离开脚的足球因为具有惯性会继续向前滚动,但是叫并没有继续施力,说明踢力对冰球做功.)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F FF。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②、理解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探究与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和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生亲身探究体验,感受物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及表达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的意识,增强自信,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是否做功,及对“1J”功的理解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激励情感,激发兴趣多媒体显示举重冠军龙清泉举重的图片,介绍龙清泉的优异成绩,激励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师:那么问题来了,龙清泉在举重过程中“做功了吗?”(同时板书)。

生:可能会做出各种回答。

师: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搞清楚这些问题。

2、创设情景,激励思维,突破重难点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分类。

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他们应该能按是否做功来分类。

抽二、三位同学回答后,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幅叉车举货物的图片。

先分析出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在看货物移动的距离方向,也是竖直向上。

引导学生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力学中做功有那两个必要因素呢?生:力和距离。

教师板书,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强调“力作用在物体上”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那么有哪些情况看起来做功而实际上不做功呢?生: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好!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分析力和距离的情况,归纳总结出不做功的几种情形。

并板书。

有力无距不做功有距无力垂直无功在讲垂直无功时,多媒体显示一幅学生家长在超市购物后,提着大大的购物袋在水平路上行走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判断。

师:同学们在学校读书,家长们也在尽心尽力的为我们搞好后勤工作。

第11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20201109182634)

第11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20201109182634)
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使抽象 的知识具体 化,有利于学 生的理解与认 识,也提咼了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讨论。
学生的分析概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括能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对于做功的两

(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分析、总结
个必要条件,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冋一方向上没有力的
“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 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 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课件展示:(让学生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 体移动的方向)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各 图中力做功和没有 做功的原因,分析、 概括、总结出做功的 两个必要因素。
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 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
做了多少功?
例2.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原 木,一匹马拉着雪橇沿着平直的路面匀速前行, 将原木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 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的拉力做的功。
(g=10N/kg)
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概 括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 件展示出具体 的实例,激发
请学生观察课件图片“马拉车”和“起重机 吊起货物”中做功和“人用力推大石头,推而 没推动” “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提箱
子在水平路上走”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 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
分组讨论总结。
思考、回答、交流、

张店中学八年级物理组2017年4月17日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1)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资源】
交互式电子白板、导学案、课件等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归纳推理
【教学过程】。

11.1 功 (优秀教案)

11.1 功  (优秀教案)

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功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功》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为后面“功率”和“动能和势能”的学习打基础,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及前面所学力的相关知识,判断不同情境下力是否做功,总结做功的条件及功的计算式。

在第十一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确定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说出两个做功的必要因素,并判断力是否做功。

(2)明确功的表达式,并用公式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来总结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况,利用小组讨论拓展思维宽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控制变量法”这一实验探究方法能灵活运用,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理论和知识基础。

(二)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应用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方面此时的学生在对“生活实例中哪些情况下力做了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用公式简单计算。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引入本节内容,同时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通过自学来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入教,由学定教。

难点:能准确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解决策略: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来拓宽思维。

四教法学法【确定依据】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为了有效突出重点,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使学生能自主分析判断力做功的条件及学会计算功,确定了以下教法、学法:教法:以学生自主讨论学习为主,教师展示引导为辅,结合讲授法学法:观察讨论,合作交流五教学过程【确定依据】为了让本节课的开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七设计反思由于本节《功》主要以观察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开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学生自主讨论,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分析现象得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第^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

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功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十二章《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功效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

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1 •由学生动手做简易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现学的感知,引导学生分析而引人功的概念。

2•通过简易实验的分析得到的功大小的计算公式,同时在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公式的过程中,逐步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学习目标1 •从实验和实例中,能概括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明确功的大小是由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所决定的。

2 •写出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3 •能在具体事例中指出是什么力做功,谁对谁做。

4•初步学会用公式W=FS及变形式计算。

2、重为30N的铅球抛出后的运动轨迹如图2,请画出铅球运动过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一)、潜伏训练1、如图1,小丽用10N的力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匀速前进,请画出手对水桶的力的示意图。

3、图*用力向右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果(二)引人新课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初中物理_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二)新课教学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恒力做功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功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实践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题示例:
一名学生需要将一桶水从一楼抬到三楼,已知桶的重量为30N,每层楼高3米。请计算:
a.学生抬水上楼过程中对水桶所做的功。
b.如果学生爬楼梯的速度是每分钟爬一层楼,那么学生抬水上楼所需的总时间是多少?
3.拓展提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一道综合性的思考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分析简单物理问题。
2.了解恒力做功的特点,掌握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功与能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原理分析物理现象。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功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思考题示例:
在斜面实验中,当斜面的倾斜角度改变时,物体下滑过程中所做的功如何变化?请结合斜面实验原理,分析并解释这种现象。
4.小组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并在下节课分享讨论成果。
讨论题示例:
a.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功的概念?
b.功与能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体现的?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下面,我将结合《功》这一章节的内容,为您详细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本次活动也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份功的计算公式、实践活动手册。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功的概念。

故事中,小猴子和熊猫一起抬木头,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小猴子和熊猫对木头做了功。

2. 讲解功的概念:我利用PPT和黑板,详细讲解功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功的计算公式。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我在活动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六、活动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我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详细的讲解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了这个难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我还将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计算一个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总功?”
2.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计算力的总功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梯度性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提醒学生掌握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了解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相关问题,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十一章第1节后的习题1、2、3,这些题目涵盖了基本的功的计算和应用,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力推动一辆自行车,使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提问:“当我们用力推动自行车时,力对自行车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我们如何量化力对物体运动的贡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公式。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各种简单情况下的功,如固定距离、固定力和固定力矩等。

3. 功的应用:介绍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原理、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了解功的本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和意义。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功。

4. 例题讲解:举例子,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6.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计算和应用。

7. 知识拓展:讲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原理、能量守恒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1. 定义:2. 单位:3. 计算公式:功的计算与应用1. 计算公式:2. 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两个物理问题。

(1)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力,力的大小为10N,物体移动的距离为5m,求这个力做的功。

(2)一个物体沿着斜面滑下,滑面的倾斜角度为30°,物体滑行的距离为10m,求物体下滑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2. 答案:(1)这个力做的功为50J。

(2)重力做的功为25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物有什么变化?叉车工作的成效是什么?
进行新

(一)
力学中
的功
1.力学
中的功
2.功的两
个必要
因素
3.三种不
做功的
情况
1.板图分析、总结:
(1)分析:马拉车的过程中,货物受到一个向右的
力F 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车向右移动了一
段距离s,力F 作用的成效是车被向右拉动了一段距离。

(2)总结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又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
力对物体做了功。

F
2.
(1)总结力学中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多媒体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3)让学生列举中生活中力做功的实例。

3.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做没做功
(1)搬书站立推而未动
(2)冰壶在冰面上滑行踢出去的足球在地上滚动
(3)人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人对箱子做功了吗?
(4)总结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聆听、思考、
分析。

思考、讨论、
理解、回答。

举例、分析。

阅读、思考、
讨论、理解、
回答。

分析理解
归纳功的
含义。

理解功的
两个必要
因素。

联系实际,
进一步理
解功的含
义。

新人版第11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说明

新人版第11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说明

第章功和机械功第1节功执教:周春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斷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02、明确计算功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tf-Fs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4难点】4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璀点:判斷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小车、弹簧测力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才处理】导入新课:课前提问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十一章第1节容一-功。

谁能用“功”这个字来组词?(指生组词)总结:“功劳” ' '•立功'’有贡献的意思,“成功” “事半功倍” “功成名就‘‘有成效的意思,我们物理力学里的“功”又包含什么意思?有何确切的含义呢?学了这节容后你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 -力学中的功(幻灯畀1-6)(1)小车前进教师实物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画演示(在竖直方向上,小车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的作用;水平方向上,小车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的作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 ?有了“贡献”呢?(是拉力F让小车前进"卜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拉力F对小车做了(2)又车举高负物用叉车搬运货物时,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

我们看到了又车工作的成效0 (动画演示)物理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贡献”的意思。

如果某个力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效,说这个力对物体作了功。

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功的概念、公式及单位;知道功率的概念、定义式及单位;能计算功和功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率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类比的物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对功、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以及功与功率的计算。

【教学过程】【巩固与反馈】(见学案)【布置作业】A:《学习点津》基础验收1、5、6、7、8B :《学习点津》基础验收2、4、5、6、8附 板书: 第一节 功 一、力做功1、物体受力且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

二、功的计算 1、公式:W=Fs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J1 焦=1牛·米三、功率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定义式:P=wt4、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 W 1瓦=焦/秒《功》一课教学反思功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的教学内容之一,其概念及内容贯串于全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功、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进一步理解了类比的物理方法,并学会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次优质课是在异地使用非本人所教学生,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达到甚至已经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在新课开始,简单介绍他们的物理教师-田老师的知名度,以折射出学生的水平及各方面能力,达到了消除新的师生间的陌生感,同时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在力做功一教学版块,先提出与功有关的词语,教师介绍物理中取其中一层“成效”的含义,然后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通过抓住力做功的本质特征,形成功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
“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分析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
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四、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
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和分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等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六、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

七、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
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 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一—功。

二、讲授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 .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 1-1中力做功和15. 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3 .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
第十四章第一节功(work )

物体受到力
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积叫做功:
功一焦耳(J ) 力一牛顿(N )
—距离一米(m
(1J=1Nn )
九、小结
(一)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怎样计算功
1、功的公式:功二力X 距离 W=F
2、功的单位:焦耳(焦)1焦耳=1牛顿•米 十、作业
课本 P66 1 2 3 4
本节课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思维,通过由物理情
景以及四个简单的物理情景的分类引入做功需要有力和距离, 在继续 分类,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进一步认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学案设计中注重物理思维的培养。

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

如功的 概念的得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r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
1、
出,不是通过看书的出,而是通过学生两次分类产生思维障碍而认识到的。

两个计算题的设置,台阶性强。

3、教师在自学、展示、交流中,注重点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总结性的规律,而是要给学生有铺垫。

如学生在解决:
“对3层楼的高度有多高有问题”时,教师提了两个问题“一层楼高几米?上2楼需几米?”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思维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垫脚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