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专业职称考试--医古文试题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医古文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古代医学文献的阅读与理解,是中医专业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提供一份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以供学习者参考和练习。
一、选择题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其主要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A. 阴阳五行学说B. 脏腑经络学说C. 针灸治疗法D. 外科手术技术答案:D2. 下列哪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珍答案:A3.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孙思邈C. 王叔和D. 皇甫谧答案:A4. “四诊法”是指?A. 望、闻、问、切B. 望、闻、声、色C. 望、闻、问、药D. 望、闻、切、药答案:A5. 《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是?A. 系统总结了中药的性能和用途B. 创立了辨证施治原则C. 完善了针灸理论D. 阐述了内伤外感的病因学说答案:A二、填空题1. 《黄帝内经》中的“________”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与气的升降出入有关。
答案:气一元论2. 在中医理论中,“________”是指人体内部的器官,而“________”则指体外的器官。
答案:脏;腑3. 中医的“四气”指的是寒、热、温、________。
答案:凉4. “________”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等来了解病情。
答案:望诊5.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________”是指无毒,可以长期服用的药物。
答案:上品三、简答题1. 简述《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思想。
答:《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它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健康的维持依赖于阴阳平衡和气血流畅。
此外,它还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念,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描述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医学典籍被誉为“医家之圣”?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难经》2. “医圣”是指哪位古代医学家?A. 扁鹊B. 张仲景C. 华佗D. 李时中3.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切”指的是什么?A. 观察病人的面色B. 闻病人的气味C. 询问病人的病史D. 触摸病人的脉象4.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A. 望B. 闻C. 问D. 切5.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它们分别对应人体的哪些器官?A. 肺、肝、肾、心、脾B. 肝、心、脾、肺、肾C. 肾、肝、心、肺、脾D. 心、肺、肾、肝、脾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________的关系。
7.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其中“气”的升降出入主要通过________来实现。
8.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则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________。
9.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用的方法有针灸、按摩、拔罐和________。
10.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其中“阴”代表________,“阳”代表活力和动力。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中医的“治未病”理念。
12. 解释“辨证论治”在中医中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3. 描述“五行相生相克”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黄帝内经》对后世中医发展的影响。
15. 论述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D4. D5. A二、填空题6. 制约与协调7. 经络8. 三焦9. 草药10. 营养和滋润三、简答题11. 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医古文试题及答案
中医医古文试题及答案
一、古文试题
古代医学文献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中医药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中医医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道中医医古文试题,请认真阅读文本,回答相应的问题。
文本一:《黄帝内经》
初岁,春始生,夏长,秋收,冬藏。
是故春治生,夏治长,秋治收,冬治藏,此四时者,万物之盛衰也,所以养生者精神专一,无怒色,
以使志意和调以适四时之气也。
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季节?分别表征什么?
问题二:文中提到的四时养生原则是什么?
文本二:《伤寒杂病论》
夫一阳经者前人所禁断,非少无病也,岂有独夫子乎!尺中受理,
太阳更有三阳,阳明又有三阳,少阳有三阳,厥阴也復有三阳。
今夫
一阳不通,三阳危乎哉!
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哪些经脉及其阳阳关系?
问题二:文中的“夫一阳不通,三阳危乎哉”是什么意思?
二、古文答案
文本一答案:
问题一:文中提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表征了生长、盛衰、收藏的阶段。
问题二:文中提到的四时养生原则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整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达到养生健康的目的。
文本二答案:
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的各个阳阳关系。
问题二:文中的“夫一阳不通,三阳危乎哉”意指如果一阳经脉不通则会对其他经脉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古代医书中常提到的“四诊”是指望、闻、问、______。
2. “医圣”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是《伤寒杂病论》,其中“伤寒”指的是外感热病,而“杂病”则是指除伤寒以外的其他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3.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其中“脾”主要负责______。
4.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其中“气”主要是指人体内的一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血”则是指______。
5. 针灸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中“针”指的是针刺,而“灸”则是指使用______进行治疗。
答案:1. 切2. 杂病3. 运化水湿4. 血液5. 艾叶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气”之一?A. 寒B. 热C. 温D. 凉答案:C2. 以下哪项是中医的“五味”之一?A. 酸B. 苦C. 甘D. 辛答案:D3. 中医认为,人体的哪个脏腑与情绪“怒”相对应?A. 心B. 肝C. 脾D. 肺答案:B4. 在中医理论中,哪个脏腑被认为是“后天之本”?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C5.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六淫”邪气之一?A. 风B. 寒C. 湿D. 火答案: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医的“五行学说”。
答案:中医的“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分别对应人体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以此来解释和指导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
2. 描述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答案:“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然后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3. 简述中医对“阴阳”的理解。
答案:中医中的“阴阳”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理论,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是维持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的基础。
医古文考试试题
医古文考试试题医古文考试试题古代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了千百年来医学家们的智慧和经验。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许多学校和机构都设立了医古文考试,以考察学生对于古代医学文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一些医古文考试试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代医学的奥秘吧!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请简述《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并说明其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
2.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和预测病情的发展。
请解释中医脉诊的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3.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宝典。
请选取其中一种疾病,如感冒、发烧等,简述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4.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药性和功效由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实践总结而成。
请选取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当归等,简述其药性、功效和应用范围。
5. 古代医学家注重养生和预防疾病,提出了许多养生方法和健康理念。
请选取一种养生方法,如针灸、按摩等,简述其原理和效果,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说明其可行性。
6. 古代医学家还研究了许多疑难杂症,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
请选取一种疑难杂症,如癫痫、帕金森病等,简述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并说明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医学在医学理论、临床实践、药物应用、养生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
学习和理解古代医学文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精髓,还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希望广大医学爱好者和从业者能够重视医古文考试,不断深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古文选择试题及答案
医古文选择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杂病论》答案:C2. “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哪部医书?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温病条辨》答案:A3. “医者意也”这句话出自哪位古代医家?A. 张仲景B. 华佗C. 孙思邈D. 李时珍答案:C4.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华佗C. 孙思邈D. 李时珍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A. 上品B. 中品C. 下品D. 杂品答案:D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哪部医书?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温病条辨》答案:C7. “药食同源”这一理念最早见于哪部医书?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本草纲目》答案:A8. “四气五味”是中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其中“四气”指的是?A. 寒、热、温、凉B. 酸、苦、甘、辛C. 风、寒、暑、湿D. 金、木、水、火答案:A9. “五运六气”理论最早见于哪部医书?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温病条辨》答案:A10. 下列哪项不是《本草纲目》的特点?A. 系统分类B. 图文并茂C. 药物功效D. 药物价格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A. 经络学说B. 脏腑学说C. 五行学说D. 针灸学说答案:ABCD2. 《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六经”包括哪些?A. 太阳经B. 阳明经C. 少阳经D. 少阴经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A. 上品B. 中品C. 下品D. 杂品答案:ABC4. 《金匮要略》中提到的“三焦”包括哪些?A. 上焦B. 中焦C. 下焦D. 外焦答案:ABC5. 下列哪些是《本草纲目》的特点?A. 系统分类B. 图文并茂C. 药物功效D. 药物价格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医古文试题及答案
医古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养生四要?A. 饮食有节B. 起居有常C. 情志内守D. 劳逸结合2.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哪位医学家的主张?A. 扁鹊B. 华佗C. 张仲景D. 孙思邈3.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望”指的是?A. 观察病人的面色B. 闻病人的气味C. 询问病人的病史D. 切诊,即诊脉4. “五味”指的是?A. 酸、甜、苦、辣、咸B. 酸、甜、苦、辣、涩C. 酸、甜、苦、咸、淡D. 酸、甜、苦、辣、淡5. 下列哪项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贡献?A. 创立了中医基础理论B. 系统论述了伤寒病的治疗C. 首次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D. 制定了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6.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其中“四气”指的是?A. 春、夏、秋、冬B. 风、寒、暑、湿C. 喜、怒、忧、思D. 酸、苦、甘、辛7. “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A. 人体的三个主要脏器B. 人体的三个主要能量系统C. 人体的三个主要排泄系统D. 人体的三个主要防御系统8.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是?A.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B. 描述人体结构C. 指导药物的配伍D. 描述人体的生理功能9. “六淫”指的是?A. 风、寒、暑、湿、燥、火B. 酸、甜、苦、辣、咸、淡C. 喜、怒、忧、思、悲、恐D. 春、夏、秋、冬、长夏、短夏10. “七情”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A. 七种基本情绪B. 七种基本病因C. 七种基本治疗方法D. 七种基本药物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______两部分。
2.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木生______,火克金。
3. 中医的“四诊”包括望、闻、问、______。
4.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与“正气”和“邪气”的平衡有关,其中“正气”指的是______。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自考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自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其成书时间大约在: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唐朝2. 下列哪项不是《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六经辨证”?A. 太阳经B. 少阳经C. 阳明经D. 厥阴经3. “医圣”是指哪位古代医学家?A. 扁鹊B. 华佗C. 张仲景D. 李时珍4.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指的是:A. 金、木、水、火、土B. 心、肝、脾、肺、肾C. 酸、苦、甘、辛、咸D. 风、寒、暑、湿、燥5.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切”指的是:A. 观察病人的面色B. 听病人的说话声音C. 询问病人的病情D. 触摸病人的脉搏6. 下列哪项不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分类?A. 上品B. 中品C. 下品D. 次品7. “四诊合参”是指哪四种诊断方法?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治C. 望、闻、切、治D. 望、闻、问、药8. 中医中的“八纲辨证”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9. 下列哪项不是《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的贡献?A. 编写了《本草纲目》B. 创立了温病学派C. 对药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D. 纠正了前人对药物的许多错误认识10. “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治疗原则,其主要目的是: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生C. 加强病人的体质D. 缓解病人的症状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中医理论中的“精、气、神”被称为_________。
12. 《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强调的是_________。
13. 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肝对应的五行元素是_________。
14. “医圣”张仲景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了_________的治疗方法。
15. 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强调的是_________。
16. “四气”在中药学中指的是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古文试题及答案(一)
医古文试题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1.“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中,“贵”的意思是:(B)尊重。
2.“舍客长XXX过,扁鹊独奇之”中的“奇”,可释为:(D)认为……奇异。
3.“太尉黄琬辟”中“辟”的意思是:(C)征召。
4.“XXX乃使弟子厉针砥石”中,“厉”的意思是:(A)研磨。
5.“太祖闻而XXX,XXX常在左右”中,“太祖”是:(C)庙号。
6.“XXX舍去,妇稍小差”中,“稍”意思是:(B)逐渐。
7.“XXX得末疾,医不能疗者十余年”中,“末疾“的意思是:(B)四肢的病。
8.“得诸见闻,班班可纪”中,“纪”的意思是:(B)通“记”。
9.“XXX没而微言绝”中的“没”义为:(C)死亡。
10.“今删其要,以备篇籍”中“删”的词义是:(D)节取。
11.“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中“向”意思是:(B)从前。
12.“省病问疾,务在口给”中的“口给”意思是:(D)口才敏捷。
13.“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中的“赍”意思是:(B)拿着。
14.“范金揉木”中“揉”的意思是(A)使木材弯曲。
15.“时于先生郭子斋堂”中“斋堂”指(B)书房。
16.“至道流行,徽音累属”中的“属”的意思是(A)接续。
17.“XXX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中“羸劣”的意思是(C)体弱多病之人。
18.“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中的“式”的意思是(A)用。
19.“去圣寖远,其学难精”中“寖”的意思是(C)逐渐。
20.“XXX我后,勤哀兆庶”中的“洪”的意思是(D)句首语气助词。
21.“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中“锡”的意义是(B)通“赐”。
22.“藏府治内,经络治外”中的“治”可解释为(A)主宰。
D吾闻此言,心中大喜。
B此事传闻已久,不可轻信。
改写建议:23.“因为自己见识浅陋,能力小而责任重,所以勉力避免出现失误。
”24.“‘木敷者,其叶发’中‘发’的意思是草木的新叶生长。
”25.“‘黔首共余食,XXX也’中‘黔首’与‘鄙人’‘苍生’‘布衣’的意义不同,指的是平民。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医学古文作为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考试。
下面是一些医学古文考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考试题一:阅读下面这段医学古文,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帝内经》曰:“十二经脉者,盖诸精气之枢。
”请简要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答案: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其中描绘了人体的十二经脉是精气运行的关键部位。
经脉是人体内部的网络系统,精气通过经脉的运行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十二经脉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重要通道,精气通过这些经脉来调节身体的机能。
考试题二:请根据下面的古文,简要概括其内容。
《伤寒论》曰:“寒热熟而烦躁者,是阳明也。
”请简要概括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答案:这段文字出自《伤寒论》,它提到了一种“寒热熟而烦躁”的症状,指出这是阳明经出现问题的表现。
阳明经是人体脉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当这条经脉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人们出现寒热交替以及情绪烦躁的症状。
考试题三:请根据下面的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帝内经》曰:“身有十二节,脾为之使。
”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并简要说明脾的作用。
答案: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它描述了人体身体的结构由十二个节构成,其中脾脏起到调节这些节的作用。
脾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脾脏的作用包括转化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调节体液的代谢,以及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等。
考试题四: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五脏对应五行,分别是什么?答案: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五脏对应五行的关系如下:1. 心对应火元素;2. 肺对应金元素;3. 肝对应木元素;4. 脾对应土元素;5. 肾对应水元素。
考试题五:请简要说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
答案: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是指宇宙万事万物中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力量。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理念之一,无论是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还是自然界的变化,都可以归纳为阴阳的相互作用。
医古文试题
1. “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中“犹或”义为 ( )A.如果B.如同C.尚且D.有时2. “今之处药,或有恶火者,必日之而后咀”中“日”义为 ( )A.天天B.晒C.每日照晒D.悉心3. “盖前人作法,后人因焉”中“因”义为 ( )A.因此B.因为C.理由D. 因袭4. “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中“已”义为 ( )A.停止B.治愈C.诊断明确D.语气助词,矣5. “当凌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中“如”义为 ( )A.词尾,无义B.停泊C.前往D.如何6.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中“张”义为 ( )A.张开B.扩张C.建立D.具有7.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二句出自 ( )A. 《进学解》B. 《兰亭集序》C.《前赤壁赋》D. 《陈情表》8. “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中“以”义为 ( )A.因而B.因此C.把D.借助9. “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的“焉”字义为 ( )A.哪里B.于之C.于此D.怎么10. 《史记》的作者为( )A.东汉的司马迁B.西汉的司马光C.西汉的司马迁D.东汉的司马光11.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的“信”字义为 ( )A.确实B.相信C.可能D.严重12. “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中“比”义为 ( )A.等同B.等到C.类比D.一起13.指出下列句中的“顾”字作范围副词“只是”义的句子 ( )A.熊经鸱顾,引輓腰体B.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C.顾无以报,愿惠一言,识区区之感焉D.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D B D A C A D C A C A D C。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
医古文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医古文”是指:A. 古代医学文献B. 古代医学论文C. 古代医学经典D. 古代医学文献的语言和文体答案:D2. 下列哪部著作被誉为“医家之祖”?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难经》答案:A3. “医古文”中“医”的含义是:A. 医学B. 医生C. 医术D. 医药答案:A4. “医古文”中“古文”的含义是:A. 古代文献B. 古代文体C. 古代语言D. 古代文化答案:B5. “医古文”的研究对象是:A. 古代医学文献B. 古代医学论文C. 古代医学经典D. 古代医学文献的语言和文体答案:D6. “医古文”的研究方法包括:A. 文本分析B. 历史研究C. 语言分析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7. “医古文”的研究目的不包括:A. 理解古代医学文献B. 传承古代医学知识C. 创新现代医学理论D. 研究古代医学文献的语言和文体答案:C8. “医古文”中“医”字的本义是:A. 治病B. 医生C. 医术D. 医药答案:A9. “医古文”中“古文”的“古”字指的是:A. 古代B. 古代文献C. 古代文体D. 古代语言答案:A10. “医古文”的研究内容不包括:A. 古代医学文献的语言特点B. 古代医学文献的文体特点C. 古代医学文献的文化内涵D. 现代医学文献的翻译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医古文”的研究意义包括:A. 传承古代医学知识B. 理解古代医学文献C. 促进现代医学发展D. 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答案:ABCD12. “医古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A. 古代医学文献的语言特点B. 古代医学文献的文体特点C. 古代医学文献的文化内涵D. 古代医学文献的翻译技巧答案:ABC13. “医古文”的研究方法不包括:A. 文本分析B. 历史研究C. 语言分析D. 数学建模答案:D14. “医古文”中“医”字的引申义包括:A. 医生B. 医术C. 医药D. 医疗答案:ABCD15. “医古文”中“古文”的“古”字的含义包括:A. 古代B. 古代文献C. 古代文体D. 古代语言答案:ABCD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6.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
医古文试题及答案免费
医古文试题及答案免费医古文,即医学古文献,是研究古代医学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古代医学理论、诊疗方法、药物学等多方面内容。
学习医古文对于理解中医的发展历程和深化医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医古文试题及答案的样例,供学习者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医学著作被誉为“医家之圣”,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难经》答案:A2.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的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A. 四季养生B. 五脏六腑C. 经络学说D. 病因病机答案:A3.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指的是哪五种元素?A. 金、木、水、火、土B. 心、肝、脾、肺、肾C. 风、寒、暑、湿、燥D. 酸、苦、甘、辛、咸答案:A4.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思想,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神农本草经》答案:A5. 以下哪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孙思邈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黄帝内经》中的“三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焦、中焦、下焦7. 中医的“四诊”包括望、闻、问、______。
答案:切8. “五味”在中医中指的是酸、苦、甘、辛、______。
答案:咸9. 中医认为,人体的基本体质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痰湿。
答案:气虚、阳虚、阴虚、湿热10.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表里、寒热、虚实、______。
答案:阴阳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
答案:《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理念。
12. 解释“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重庆市专业职称考试--医古文试题
重庆市专业职称考试--医古文试题重庆市专业职称考试医古文试题试卷的说明(1)全卷共9个大题,共150分;(2)所有职称都必做第一题~第七题(100分);考副高和正高必做第八题(25分);考正高必做第九题(2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4分)1.“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中“青衿之岁”指()A.年幼之时B.求学之时C.患病之时D.白首之时2. 比喻至孝之举的词语是()A.刲股B.伏轼C.推毂D.捐馆舍3.“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中“蒿艾”意思是()A.长得好的野草B.可以治病的药草C.自喻不才D. 比喻不同的人才4.“思过半”义为()A.收益多B.刻苦努力C.思虑多D.进展神速5.“迪帝轩之遗烈,祗文母之慈训”一句,注释错误的是()A. 迪:继承。
B.帝轩:黄帝。
C.烈:功业。
D.祗:只是。
6. 在《仓公传》中,公乘阳庆对淳于意说“尽去而方书,非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A.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是不对的。
B.全部抛弃原来学习的方书,不是这样的。
C.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不是这个意思。
D.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因为它们是不对的。
7. “散发林阜,人纲不闲”的“闲”义为()A.闲散B.悠闲C.闲暇D.熟悉8. 下列没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句子是()A.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B. 吉凶之机,应若影响。
C. 但日服而病日增。
D. 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
9. “乐于用则豫章贵”中“豫章”比喻()A.低贱的人B.无用的人C.迟钝的人D.胆怯的人10.“先生隔垣见人,何必饮上池之水?”出自()A. 黄帝、岐伯之事B. 长桑君、扁鹊之事C.公乘阳庆、仓公之事D.涪翁、程高之事。
11. 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照校勘的方法叫()A.对校B.他校C.本校D.理校12.“脉至如火薪然”中“然”与“燃”的关系为()A.异体字B.同形词C.通借字D.古今字13.“善摄生者,宜暂远帷幕“中”帷幕“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委婉C.借代D.举隅14.“乃与庖牺氏之八卦绵历今古”中,“庖牺氏”即()A.伏羲氏B.神农氏C.黄帝D.岐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1. 下列同义词复用的是()()()()A.“余用之,既有功绪矣”中“功绪”B.“居家,敦伦纪,内行修备”的“修备”C.“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的“罄尽”D.“王泽不流,则奸生于下,故辨淑慝以制治”中“淑慝”2. 具有使动用法的词是()()()()A.“君闻其言即彻其蕴”的“彻”B.“乃以袵席及荐阙其中”的“阙”C.“反以寒药冰其里”的“冰”D.“则药其涌泉以寤之”的“寤”3. 含有通借字的句子是()()()()A.宜豫服五石汤,庶几可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专业职称考试医古文试题试卷的说明(1)全卷共9个大题,共150分;(2)所有职称都必做第一题~第七题(100分);考副高和正高必做第八题(25分);考正高必做第九题(2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4分)1.“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中“青衿之岁”指()A.年幼之时B.求学之时C.患病之时D.白首之时2. 比喻至孝之举的词语是()A.刲股B.伏轼C.推毂D.捐馆舍3.“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中“蒿艾”意思是()A.长得好的野草B.可以治病的药草C.自喻不才D. 比喻不同的人才4.“思过半”义为()A.收益多B.刻苦努力C.思虑多D.进展神速5.“迪帝轩之遗烈,祗文母之慈训”一句,注释错误的是()A. 迪:继承。
B.帝轩:黄帝。
C.烈:功业。
D.祗:只是。
6. 在《仓公传》中,公乘阳庆对淳于意说“尽去而方书,非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A.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是不对的。
B.全部抛弃原来学习的方书,不是这样的。
C.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不是这个意思。
D.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因为它们是不对的。
7. “散发林阜,人纲不闲”的“闲”义为()A.闲散B.悠闲C.闲暇D.熟悉8. 下列没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句子是()A.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B. 吉凶之机,应若影响。
C. 但日服而病日增。
D. 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
9. “乐于用则豫章贵”中“豫章”比喻()A.低贱的人B.无用的人C.迟钝的人D.胆怯的人10.“先生隔垣见人,何必饮上池之水?”出自()A. 黄帝、岐伯之事B. 长桑君、扁鹊之事C.公乘阳庆、仓公之事D.涪翁、程高之事。
11. 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照校勘的方法叫()A.对校B.他校C.本校D.理校12.“脉至如火薪然”中“然”与“燃”的关系为()A.异体字B.同形词C.通借字D.古今字13.“善摄生者,宜暂远帷幕“中”帷幕“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委婉C.借代D.举隅14.“乃与庖牺氏之八卦绵历今古”中,“庖牺氏”即()A.伏羲氏B.神农氏C.黄帝D.岐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1. 下列同义词复用的是()()()()A.“余用之,既有功绪矣”中“功绪”B.“居家,敦伦纪,内行修备”的“修备”C.“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的“罄尽”D.“王泽不流,则奸生于下,故辨淑慝以制治”中“淑慝”2. 具有使动用法的词是()()()()A.“君闻其言即彻其蕴”的“彻”B.“乃以袵席及荐阙其中”的“阙”C.“反以寒药冰其里”的“冰”D.“则药其涌泉以寤之”的“寤”3. 含有通借字的句子是()()()()A.宜豫服五石汤,庶几可免。
B.王疑且怒,使人十数辈趣之至。
C.当时之人,皆以神医目之。
D.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
4. 表示分数的词语是()()()()A.“故一年之月两其六”的“两其六”B.“检其平日所服,寒凉者十六”的“十六”C.“一服喘定十之五”的“十之五”D.“此有三死不见一生”的“三死不见一生”5. 具有“希望”义的词语是()()()()A.“不肖有病,幸诊遂也”的“幸”B.“或内或外,而缓调之,则庶几可也”的“庶几”C.“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期无敬身之教”的“期”D.“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谨序”的“几望”6. 具有“违反”义的是()()()()A.“如其拂而戾焉,则赞助调摄之功自不容已矣”的“拂”B.“遁天倍情,悬解先觉,吾常闻之矣”的“倍”C.“此说甚戾”的“戾”D.“庸夫锦衣,不称其服”的“称”7. 可作谦辞的是()()()() A.承乏 B.承平 C.伏念 D.寡昧三. 填空题(每空格0.5分,共12分)1. 古代医书注明字音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和_______。
2. 在“经络时疏,故不通”中,_____是_____的借字。
3. “徧”是_____的异体字。
“痾”是_____的异体字。
4. “宜乎夫子之叹之也”的语序特点为________。
“惟经论是搜”的语序特点为__________。
5. “逢掖”可表示“儒生”义,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
“提命”语本《诗经》“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
6. 在今译专有名词术语时应采取____的方法,在今译作补语的介宾结构时应采取___的方法。
7. “当膏摩火灸即愈”的“膏、火”作_____成分。
“余子百姓,养万民”的“子”具有______功能。
8. 最早注释《神农本草经》的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
9. 古医书中文字差讹可归纳为____、脱、倒、讹、______五种。
10. 注释分析篇章主要包括______、阐述内容提要、说明前后联系和__________。
四. 词语解释题(一)随句释词(每词0.5分,共12分)1. 仰事俯育,一切隳坏,兴言至此,深可惊惧。
隳坏:兴言:2. 闻之善赠人者以言,其永矢勿谖者亦以言。
矢:谖:3. 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愈深。
辟:宛气:4. 探赜钩玄,功侔造化。
赜:侔:5. 纵不全瘥,亦可小瘳。
向所谓热证,亦复不计。
瘳:向:6. 延致殆遍,言人人殊,罕得要领,心甚陋之。
延:陋:7. 洎雷公请问其道,迺坐明堂授之。
洎:迺:8. 此二者,圣人之法尽矣,蔑以加矣。
蔑以:加:9. 所注排抉隐奥,多所发明。
排:抉:10. 乃燕居安闲,淫佚之疾。
燕居:淫佚:11. 舌坼,嗌干,上气噎,嗌中痛,瘅。
坼:瘅:12. 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没齿:孰与:五. 词义辨析题(每题1分,共8分)1. 适2. 殆A. 意欲之适,则使二仆夫舆之。
A. 殆由腠理肌肤以达于骨髓。
B.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B. 初,长公主女病泄利,将殆。
3. 顾4. 审A.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等补剂十馀贴。
A. 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
B. 余顾其《内经》诸书中,亦不见其效。
B. 审如是,虽不服药亦可。
5.发 6.阕A. 余发张君之书,重有感焉。
A. 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B. 木敷者,其叶发。
B. 宜赴京城,称寿阙外。
7.向 8.诸A. 故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也。
A. 且汝先子之言具在,顾其忘诸?B. 新撰者向数千百卷。
B. 同志者勿忽诸。
六. 今译(每题4分,共16分)1. 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2. 故知天时者,许造张、刘之室;达病本者,可登朱、李之堂。
庶几不以辞害志,而免尽信书之失乎?3. 既相别矣,乘蹇且十里外,飒然而悟。
欲复回以告,予之旧契已归且远。
乃令载之,以示来者。
4.世有觉者,触目而疵之,从而可否之,吾幸吾之得师也;游艺者,玩索而惜之,存而左右之,吾幸吾之明与也。
七、阅读题(30分)第一篇:(1)余沐休林下。
习程公敬通。
公之里先有玠公者成进士。
于轩歧之术靡不精。
公尤博学。
补诸生。
以馀闲从事于养生家言。
遂抉其奥。
得禁方。
参伍而用之。
活人甚众。
业擅一时。
四方造庐而请者。
车填咽门。
公以次按行。
东之西怨。
南之北怨。
病者望之如望岁焉。
间与余论方技。
言人秉阴阳。
既薄蚀于寒暑风霾。
又侵夺于饥饱嗜欲。
复戕伐于喜怒女谒。
身非木石。
何得不病。
巨室力易于致医。
若瓮牖绳枢之子与逆旅迁客。
不幸惹恙。
于时仓皇。
则简之笥中。
而医师自足。
是方书重矣。
外台秘要已验之良法。
不下于肘后百一。
欲广布之海内。
藉余弁首而行。
余谓病之需良医。
犹治之待良相。
美哉。
越人之言曰。
上医医国。
其次医家。
其次医身。
夫和静则寿域。
戾扰则亡征。
药有养命者。
有养性者。
察其虚实。
审其寒热。
时其补泄。
能防于未然。
导养得理。
性命自尽。
何夭枉之有。
观于身而知国。
未有不均于哲±而偾于庸人者。
公妙于上池。
而推重司马之书。
因知秘要盖方略之善者也。
推端见委。
证治较然。
卓越群识。
与素问灵枢合辙。
推公之志。
欲使人人得以尽年。
其仁心为质乎。
虽然。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有不泥于秘要也者。
斯善读必要者也。
要求: 1.给上文断句; 2.文意理解①玠公认为人得病的原因是什么?②作者为何推崇《外台秘要》?③“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何义?其中“其人”具体指何种人?答案:(1)原文无一个标点符号,句读见文中。
(2)简答①既薄蚀于寒暑风霾,又侵夺于饥饱嗜欲,复戕伐于喜怒女谒。
②因为《外台秘要》盖方略之善者,推端见委,证治较然,卓越群识,与《素问》、《灵枢》合辙。
③体察神妙,用心领会它,在于那个运用的人。
“其人”指志同道合善于运用《外台秘要》方的人。
第二篇:(1)宫詹前于乾隆丁未冬。
自毗陵抱疾归。
证类噎隔。
已濒于危。
予为治之而愈。
嘉庆乙丑。
宫詹视学中州。
病发召诊。
又为治愈。
案载初集及辑录中。
道光乙酉秋。
宫詹在都。
前疾又作。
初时尚轻。
来书语状。
予辄忧之。
虑其年愈花甲。
血气既衰。
非前此少壮可比。
末又云。
幸得请假南归。
便图就诊。
深为之喜。
及至腊底。
伊宅报中详述病情。
较前再发更剧。
体惫不支。
势甚危笃。
令侄子硕兄亟欲邀予入都诊治。
予虽老迈。
谊不容辞。
适迫岁暮。
冰雪严凝。
水陆舟车都难进发。
道阻且长。
恐其病不及待。
子硕兄踌躇无策。
再四相商。
祗得酌拟一方。
专足送去。
冀幸得以扶持。
即可回籍调治。
另函致意。
劝令速归。
回书云。
手翰再颁。
感沦肌髓。
妙剂服之。
不似昔年之应手。
盖衰惫日久之故。
欲归不得。
进退维谷。
负我良友。
何以为人。
弟之心绪。
不可名状。
永别之慼。
惨剧难言。
然奄忽而徂。
胜于痴狂而活也。
专泐敬谢。
不能多写。
亦不知结草何时。
南望故乡。
惟有怅结。
未几遂卒。
悲夫。
宫詹自订年谱未竟。
令弟时任干州续成之。
谱末有云。
兄病中尝语人曰。
吾生平患此疾。
及今而三矣。
丁未(。
)乙丑。
皆濒于危。
皆赖程杏轩治之而愈。
今无杏轩。
吾病殆不可为矣。
予阅及此。
不禁泫然。
要求:1.给上文断句2文意理解:本文病主为谁?所患何病?其发病与治疗过程如何?答案:(1)原文无一个标点符号,句读见文中。
(2)本文病主是宫詹。
所患噎嗝。
前两次发病都被程杏轩治愈,最后因年岁已高气血衰弱,没有治愈。
八、简答题(25分)教材中选两段文章,提问作答。
题目方向:文段主要意思、主要词语的解释、比喻意义;文段中作者提出的论点、论据。
九、改误题(25分)(一)主要在基础知识部分提问作答。
分6、7个小题目。
主要是:记时(如天干地支、月份等)、避讳、年龄、中药计量、古代医学著作命名、方剂命名。
(二)一个文段:词语、标点、理解的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