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设计思路】本文选自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

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别是古代叙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与本文相较,文本内容较长,涉及的文言词句的知识点较多教全面,已经给学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因此,把梳理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以释疑问难为主。

本单元重在议论说理,那么,学习议论的艺术,感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并联系现实做适当延伸就成了课堂的重点。

本节课立足于文本,围绕孟子的“仁政”思想展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议论能力。

同时,借助朗读体会孟子雄辩的艺术特征。

同时,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孟子不仅创立了仁政学说,也关注道德伦理,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让学生对此有所涉猎和思考,也是帮助他们感受孟子的有效途径。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预习疏通词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学习其论辩艺术。

过程与方法:教师用情景设计、问题启发作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与小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文章雄辩的气势,关注现实社会,注重提升修养。

【教学重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百姓逃难视频)张养浩曾说,这天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刚才的这个短片里,我们看到了战乱之时,百姓辗转流离、彷徨悲苦的凄惨情景。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引导)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以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把握齐声读,整体感知学生拿着笔,将自己的与集体读音不一致之处做标记,读完后迅速核对统一。

自由读,疏通词句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此前的预习速读全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人: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

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

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施仁政孟子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检涂饿莩发岁于无罪斯至3.完成课后练习二。

4.完成课后练习一。

5.完成课后练习四。

6.讨论课后练习三。

[补充]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其民于河东到(1)于{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2)通假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探究目标1、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探究指导1、字音认读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通假字汇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3.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

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4.词类活用情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6.文言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宾语前置未之有也(3)固定用法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孟子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能翻译课文第1-4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孟子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第1-4段重点字词知识。

三、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的知识讲解。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2、结合课下注释的拼音,朗读《寡人之于国也》,完成下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衣帛()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3、根据课下注释翻译第1-4段。

注意:(1)实词:请、兵、接、曳等。

(2)虚词:而、于。

(3)古今异义:加、走等。

(4)词类活用:凶、鼓等。

(5)通假字:直、无等。

(6)特殊句式:是亦走也。

3、共计12分钟。

四、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1、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2. 把握政治思想,学习历史知识;3. 学习如何在文言文中进行文学鉴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思想;2. 领会文言文的语言表达;3. 学习文学鉴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2. 学习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学生竞赛性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字句等方式,感受一下《寡人之于国也》中蕴含着的思想和哲学含义。

2. 导入新内容(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方式,讲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历史背景、作品主题。

3. 讲解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冯唐的《寡人之于国也》配以漂洋过海的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的诗意和哲理所在。

4. 分小组讨论(15分钟)四五人为一组,让学生通过课上所学,分组研究一下寡人的治国智慧。

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文言文中进行文学鉴赏。

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一篇试着夹带哲思的文言文,作品包括:字句、韵律、结构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2.试着夹带哲思的文言文的评价。

七、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文,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2.探讨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人生哲理;3.在教学中穿插艺术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寡人的治国智慧。

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发现美。

八、总结本节课通过寡人的治国智慧,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人生哲学思想,并在语言表达、文学鉴赏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水平。

我们应该尽力发掘文言文的价值,使它在现在的教学中得到应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文言文阅读和文学鉴赏方面的提高,尤其是在对寡人治国智慧的理解和运用上,学生们对文言文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散文选填写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寡人之于国也》作为篇幅较短的小品文,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韩非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政治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2.理解文章意义,掌握文本信息3.发掘文本蕴涵的“反讽”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启示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②分析文章的构思,明确“反讽”的思想③学习“反讽”化用的相关语言技巧2.教学难点:①理解原文含义,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②掌握文本与生活现实的联系③使用语言逻辑进行分析及反思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入本文教学视角,让学生了解韩非及其思想。

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导讨论:1.韩非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人?2.韩非创立的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韩非在《寡人之于国也》中采取了怎样的文学手法?从中可以理解到什么?第二步:整体阅读和理解(15分钟)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重点了解文章中描述的各种政治现象、反讽的手法,及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问题?2.作者采用“反讽”的方式,要表达什么意思?3.文章末尾的启示是什么?4.如何将文章的道理转化到生活中去?第四步:全班讨论(10分钟)要求各组就上述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步:创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按照“反讽”语言技巧的要求,设计一个短篇小说,反映现实某个方面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罗志辉撰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入课㈠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㈡找出课文中一个哲理性成语15.五十步笑百步二、简介孟子思想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主人忘归客不发 出发
D.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花白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阅读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段意。
一、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1)
二、孟子论述“民不加多”的原因。(2、3)
(2)比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做法比喻成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的做法,二者实质是一样的。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1、从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有怎样的思想和主张?
明确:(1)、“王好战”,孟子极力反对战争,希望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2)、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
(3)、同情百姓疾苦,希望百姓能够“衣帛食肉”,“不饥不寒”,能够丰衣足食。
1.给划线的句子点上标点。
2.给文中的“善”字释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大舜有大焉”、“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三个“大”的释义。
① ② ③
4.文中有一通假字,请指出来并释义。
5.用一个成语归纳本文题旨,并说明该成语现在的引申意义。
6.简要说明文章着重赞颂舜的哪些美德?
请以战喻 古义:请允许我 今义:让对方……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同意
C.一词多义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数:
数口之家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罟不入洿池 细密
3.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联系。这也提醒我,在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讨论话题不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讨论前,先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铺垫,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将其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注重引导学生从古文到现代的过渡,帮助他们理解古代思想在今天的价值。
其次,文言文句式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现代语言来解释文言文句式,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尝试翻译并解释文言文句子,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结构和文言文句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仁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如何实践仁政。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一、教学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诗歌和散文》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人教版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把握大意,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了解这种语言风格对于实现作者表达目的的积极功能。

3. 把握课文主旨,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百姓生存艰难现实的曲折批评态度,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复习导入,初步感知我们学习过的孟子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此文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孟子档案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

常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孟子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读顺课文,注意正音自读课文,读懂文章个人自读一遍,全班分成九个小组,结合预习情况,将个人理解有困难的文言字词、语句上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

组内解决不了,可以提交全班一起解决。

自读一遍,思考问题01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

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说得有理有据。

有论点,论据,论证。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数罟、污、彘、庠、王、悌、莩”等字词的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以及虚词“之”的用法3)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这几个特殊句式4)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5)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法指导法2)合作探究法3)串讲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反思当下领导人如何治理国家。

2)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教学重点:1.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2.孟子论辩艺术教学难点:1.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2.理解“直……耳”“是……也”句式3.理解“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的作用教学方法:串讲法、探究法教学用具:板黑多媒体粉笔教材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分钟)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学过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么你们知不知道里面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生答:是指“王道”即施行仁政﹞,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另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深入的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8分钟)1)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2)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的仁政思想:a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

事在惠王35年(前335)。

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1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2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

,由此至彼之谓。

3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1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

后引申为所击之物。

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

2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1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2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

3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1“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

2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1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2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3斯——虚节:3单元课时:2课时备课人:杨太珍二次备课人:附赠材料教师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看到自己情绪失控,让学生轻易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可以直观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犯类似错误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因生气而在讲话时提高嗓门讲话时咬牙切齿。

脸憋得通红。

●双手环抱胸前,目视天花板,或许还在不耐烦地跺脚。

●摆出吹胡子瞪眼的表情·朝学生大喊:“够了!去办公室等我!”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相信你对这些行为一定并不陌生也许某些行为在各自的同事中就能见到。

但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呢?学生偶尔会招人生气,会挑战教师的耐心,当然有时难免会突破教师的底线一这就是问题所在!教师的底线绝对不可以让学生摸透。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八、《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汪凯●从容说课《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通过记叙孟子和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的问题的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文章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教学本文,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上,理解文意。

理清背诵思路是关键。

指导学生根据“民不加多”把握结构层次,列出背诵提纲,力求当堂成诵。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课堂上宜组织学生讨论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让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评价孟子其人,古今对读,合理引申,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教学文言文,文言知识积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记忆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帮助他们快记,记好,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

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10月31日第10周)第1课时(总42课时 )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寡人之于国也了解作者及《孟子》的有关知识。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弄懂重点字词、句子,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字词、句式诵读式讲读式讨论式[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历史的战国时代,出现了另一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儒家学说,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他成了一位仅次于孔子的人物,他就是被中国人尊为亚圣的孟子。

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一些文章,对他有过一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更深刻地了解他。

二、孟子生平和《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

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断句停顿。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可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学习。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默读〕〔二〕教师范读课文〔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对自己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纠正〕〔三〕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互动-对问题学生个别指导纠正〕四、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思想“霸权主义”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霸权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2.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探究“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通过分发给学生一个小调查问卷,让他们回答:“你是否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什么?”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2.授课内容(1)“霸权主义”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霸权主义”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它是指某个国家或集团通过武力、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手段控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家政治理念。

(2)“霸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通过具体案例来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霸权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春秋时期的吴国、战国时期的秦国等。

(3)“霸权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分析“霸权主义”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历史现象。

(4)“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通过探究“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引导学生反思当今全球政治格局中各种力量的权衡与博弈。

三、教学方法1.讲述式教学通过对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霸权主义”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来探究“霸权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3.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深入挖掘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霸权主义”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以及“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君主制下的国家治理问题;2.理解君主的责任、权力和利益;3.掌握文章分析和理解的技巧;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分析和理解;2.君主的责任、权力和利益。

教学准备:1.课前阅读《寡人之于国也》;2.准备讨论问题和互动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课前预习,简要复述文章大意。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学生分组阅读《寡人之于国也》;2.每组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a.君主的责任是什么?他应该如何处理国家事务?c.君主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如何?d.文章中的“寡人”代表了什么?三、小组讨论(20分钟)1.每组介绍他们的分析结果;2.全班讨论君主的责任和权力问题。

四、思考题讨论(20分钟)1.是否认同文章中对君主权力的解释?为什么?2.君主和百姓之间的权力关系如何影响国家治理?3.如果你是君主,你会如何处理国家事务?五、拓展活动(20分钟)1.学生分组互动,模拟君主治理国家的情境;2.每组依照自己的设定,讨论和表述君主应如何处理国家事务;3.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演示讨论结果。

六、总结(10分钟)1.对课堂讨论和活动进行总结回顾;2.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制下的优缺点。

教学延伸:1.分析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国家治理问题;2.深入研究君主的责任、权力和利益;3.阅读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君主制下的问题。

教学评估:1.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2.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3.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效果。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4篇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4篇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孟子论辩艺术的体悟;2、以主客问答形式进行观点论说这一写作模式的初步感知。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猛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特别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教师范读文章,同学梳理字词。

1、重点字词标记:弃甲曳(yè)兵涂(涂tú通假字,同“途”)有饿piǎo(莩)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啊(xù)数(cù)罟(gǔ)不入wū(洿)池无(无wú通假字,同“毋”)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颁(颁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tì(悌)之义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3篇)【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

”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

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

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①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②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

如:“数”、“直”,“发”“兵”“胜”。

④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

“鼓”、“树”、“衣”、“谨”、“王”。

⑤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3(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3(精品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思想及其论辩艺术。

2、掌握相关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对文中两个比喻的理解。

教学设想:以理思路带动学文言实虚词及语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看漫画,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了解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是否真的如此,大家读课文亲自感受一下。

三、整体把握。

齐读全文,感受孟子文章的特点。

四、理清思路,顺带文言知识。

1、文章开头梁惠王提出了一个疑问。

抓住疑问内容,串讲重点词句。

则移其民于河东。

其:1、第三人称代词。

表示领有。

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又】相当于“她”“他”“它”“他们”(后起意义)2、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那些”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又】其中的。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3、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不如,比不上。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可译为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变得更少。

这样更顺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

如:“数”、“直”,“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

“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据此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二课时一、诵读、梳理第一段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3、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

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三、诵读第五段。

本段内容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措施效果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王道之始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七十者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帛食肉,→王道之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黎民不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不寒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五、。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诸侯贵族狗彘食人食对比下层百姓涂有饿莩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

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

“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第三课时重点字词及难点语法突破:一、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二、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三、识记本文通假字直--只颁--斑无--毋涂--途四、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