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
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
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
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据此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二课时
一、诵读、梳理第一段
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
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
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