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考纲(word版)

合集下载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部分选考模块旅游地理第二讲高考为标——把握考向精准备考课件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部分选考模块旅游地理第二讲高考为标——把握考向精准备考课件

[答案] 原因:附近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经济发达, 居民收入高,区域交通便利;与周边城市相比,该地附近多低 山丘陵,夏季气温相对较低,自然环境较优越,适宜避暑;品 牌影响不大,难以吸引省外游客。
[类题通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答题模板 1.游览价值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旅游资源质量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 资源价值
课时跟踪检测
考点(一)
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综合评价
[典题领悟]
(2016·全国卷Ⅲ)香榧是一种名贵干果,因其原产区和主产 区在浙江诸暨东北部的枫桥地区(位置如图),又称枫桥香榧。这 里打造香榧森林公园,每年夏季以举办“香榧节”为契机,吸 引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的游客。
分析枫桥地区借香榧发展旅游业,把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 市的主要原因。
分析千岛湖景区新开设热气球观光项目的原因,并推测其 运营的天气条件。
解析:从项目自身而言,热气球观光能从高空俯瞰及拍摄景区 全景,视野开阔,为游客开拓新的景区观赏视角;从客源市场 分析,该项目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消费的人群多,客源市 场广阔。其运营的天气条件是晴天、能见度高、风力较小。 答案:原因:热气球观光能从高空俯瞰及拍摄景区全景,视野 开阔,为游客开拓新的景区观赏视角,提高景点的吸引力;千 岛湖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邻近客源市场;长三角高消费人群 规模大。 天气条件:晴天,且能见度高(或空气透明度高);风力较小。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客源地”→考查客源市场;“周边城市”→限定了范围。 2.审材料 “原产区和主产区在浙江诸暨东北部的枫桥地区”→游览 具有 独特 性;但范围小,影响不大。 “ 吸 引 杭 州 、 绍 兴 、 宁 波 等 城 市 的 游 客 ”→ 游 客 主 要 为 _周__边__城市人口(难以吸引省外游客),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 3.审图表 从枫桥地区图可以看出,枫桥与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 的距离较近;枫桥地区附近多低山丘陵,夏季 气温 相对较低, 自然环境较好。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第二讲等高线地形图课件【优质ppt版本】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第二讲等高线地形图课件【优质ppt版本】

答案 A 由图示信息知,该区域河流最终注入海洋,为外流河。
2.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②处地形部位的是 ( A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 A 结合该流域景观图知,②处地形部位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 中,陡崖处等高线重合,据此判断A正确。
命题视角二 等高线与其他等值线相结合的综合判断
判断流域面积
根据山脊线作为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流域面积
(6)判读气候特征及差异
判断 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 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 发弱)等因素进行分析
判断 气候差异
求出高度差,再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 m) 气温差异 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考点二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 度:H相=H高-H低。 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 m)可 以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T差=(0.6℃·H相)/100 m。
降水差异 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阳坡光照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 光照差异
高于阴坡
命题视角一 结合景观图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的判断
读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叙述与图中事实相符的是 ( A )
A.河流为外流河
B.湖泊为内流湖
C.①处地形起伏大 D.河口处无沙洲形成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依据——等高线特征
等高线特征
判读内容
数值范围与极值 区域地势起伏大小,海拔最大值、最小值
延伸方向 疏密程度 弯曲状况 局部闭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讲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讲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讲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讲

第1讲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考点一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评价1. 能源概述(1)概念:能源资源是指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质,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中优先发展的行业。

(2)能源分类①可再生能源:包括________、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________、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 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3.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煤炭运输量大;地理位置比较封闭,不利于晋煤外运。

(2)水资源短缺:降水量相对较少;人口增加,生活用水、工农业耗水量日益增加。

命题角度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经典例题](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________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为保障电网的________,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________。

2. 图像信息获取瓜州地理位置、年大风日数和图例等信息。

3. 推理分析4. 知识调用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是教材中“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人教必修三)”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小试牛刀](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归纳]1. 针对性归纳: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分析方法(1)资源条件评价: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等方面评价。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必备知识落实】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
必然带来 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 工业化 。二者是一个相
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特定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产业结构 调整。 (2)国家的 对外开放 政策:是 对外开放 的前沿,有许多优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呈现]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 展的方法与途径。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 题及解决措施。
【核心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区域农业发 展条件、农业布局、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结合图 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工农业,合理发展城市,促进人地协调发 展。
山区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 以 特色经济作物 为主,实现由___原__料____ 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关键能力突破】 一、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考法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措施。关 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 (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1.图中的果树和农作物可能为( )
A.苹果树、棉花 B.桑树、水稻
C.梨树、甘蔗
D.柑橘树、小麦

地理高考最新考纲

地理高考最新考纲

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
理问题
方法与措施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
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C. 苔原带
D.亚寒带尖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⑤⑥⑦ D.①⑤④⑥ 【说明】该组题目的设计,选用了在地理教学中很少使用但又非常简单的资料 “集群”定 性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地理区域类型划分过程中,相邻区域的 过渡性和交错性的特征。 每个区域性的中心部分一定是这个类型所独有的特征资料。因此考生要能够从这样的图 表资料中确定每一个区域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图表中用不同代号所代表的气候资料的每一个 “集群区域”只代表着一种唯一的气候类型,这是求解该组题目中每个小题的唯一解的前提。 代号为①的区域,表示的是热带雨林气候资料。这个资料区域的范围从理论上说,应该 是无数的小垂直“线段”集合而成的。每一个线段是一个观测站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其上端 表示该她的年最高气温,下端表示年最低气温,也就是说其气温的变化一定在这个线段的范 围之内。线段所在位置的横坐标值是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代号②区域表示的是热带草原气候资料。热带草原气候区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类型的
理信息的整合。
例1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约在零
下40℃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回答(1)-

地理高考考纲整理合集

地理高考考纲整理合集

地理⾼考考纲整理合集2020年未发布新考纲,那么沿⽤2019的⾼考考试⼤纲,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地理⾼考考纲整理,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考核⽬标与要求根据普通⾼等学校对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中课程⽅案(实验)》和《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考地理科考核⽬标与要求。

⾼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发展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着重考查考⽣的地理学习能⼒和学科素养,即考⽣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的⽂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准确地获取图形语⾔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简洁的⽂字语⾔、图形语⾔或其他表达⽅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科学的语⾔、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2019高考地理复习:地方时的计算

2019高考地理复习: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部分:考纲和知识点如下:本部分虽然近年来考试的试题数量和难度都在降低,但依然会隐蔽的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我们还是不敢完全放弃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知识精讲如下:2003年-2018年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选择题总结之地方时的计算试题引入:(2003年全国新课程卷)读下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现,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

据此判断第1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A.22时B.14时C.20时D.16时知识讲解:时间计算是地球运动当中最常考的知识点。

一般是有四个量,某根经线的经度,这根经线上的时间,另一根经线的经度,这根经线上的时间。

四个量的关系是经度每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所求经线上的时间在已知时间的东边,就用已知时间加上时间差,所求经线的时间在已知时间的西边,就用已知时间减去时间差。

所以任意知道这四个量中的三个量,就可以求出第四个量来。

以求时间为例,做题步骤如下:1.确定两个经线,度数是多少度,是东经还是西经,谁在西谁在东。

2.求出两个经线的经度差。

3.根据经度差求出时间差。

4.根据已知的一个时间和第3步求出的时间差,再根据第1步确定的两根经线东西的位置关系,东加西减,求出时间。

画图如下:这里的关键是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为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一定要把两根经线的位置关系摆放正确了,在东边的经线就要放在右侧,在西边的经线就要放在左侧,然后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来计算就可以了。

1.先确定两根经线,北京时间的经线就是东经120度,P点经线读图可知是西经75度,两个度数之和大于180,所以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2.两个经线的经度差是165度。

3.每15度差一小时,所以两地的时间差是11小时。

4.P地在东经120度以东,所以应该用加法,9+11=20。

故答案选C。

画图如下:再练巩固:(2015年全国新课标二卷)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高考地理考纲多个知识点

高考地理考纲多个知识点

高考地理考纲多个知识点中国高考地理科目考纲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地理科目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对于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

地理是一门涉及自然和人文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考纲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包括地貌、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农业与乡村、经济发展等众多知识点。

本文将就高考地理考纲的多个知识点进行讨论,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首先,就自然地理方面来说,高考地理考纲要求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区域差异、气象气候、水资源等知识点。

学生需要了解全球范围内不同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此外,学生还需要熟悉气象气候知识,掌握气候变化、气候类型等相关概念,并能够解释它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学生需要了解水循环、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等相关知识,并了解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影响。

其次,人文地理方面也是高考地理考纲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人口、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等知识点。

人口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基础,学生需要了解人口数量、空间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等相关内容,并能分析人口变化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学生需要了解城市发展的过程、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等内容,并能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此外,农业与乡村是地理考纲中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了解农业现状、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发展问题,掌握农业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和影响。

第三,经济发展方面也是高考地理考纲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度方法等知识点。

学生需要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区别,并能分析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学生还需要了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且熟悉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以及其影响因素。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了解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思考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考纲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发展在内的多个知识点。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7农业生产活动热点难点突破 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7农业生产活动热点难点突破 含答案解析

专题07 农业生产活动淖毛湖镇位于新疆哈密地区东北部,地处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之间,具有冬季寒冷,春季多大风,夏季酷热,全年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

该地哈密瓜推迟到5月份种植。

是全疆最大的优质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

下图示意淖毛湖镇周边地形,读图回答1~3题。

1.与哈密比,淖毛湖大风天气频次更多、强度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低B.受峡谷地形影响C.气温变化更大D.距冬季风源地近【答案】B2.造成淖毛湖哈密瓜种植时间推迟的主要原因是( )A.春季地温不足,成活率低B.春季气温回升慢,热量不足C.冬春风力太强,不利于栽培D.冬春冰雪融化少,水源不足【解析】淖毛湖具有丰富的热量条件,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降水,光照充足,非常适合种植优质晚熟哈密瓜,但是每年5、6月多大风天气,对瓜田地膜、幼苗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往往为了避开大风的威胁,将会推迟哈密瓜的种植时间,故答案选C项。

【答案】C3.淖毛湖成为优质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的主要优势是( )A.夏季蒸发大,昼夜温差大B.冬季寒冷,病虫害少C.冰川融水多,地下水充足D.晴天较多,光照丰富【解析】淖毛湖区域是哈密地区最大的晚熟哈密瓜产区。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度高,蒸发大,容易导致土壤缺水,A错误;该地温差大,冬季温度低,不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因此病虫害较少,B正确;该地由于位于来自大西洋西风的迎风坡,地形雨较多,但是地下水并不丰富,C 错误;晴天较多,光照丰富是西北地区共同的区位因素,并不是淖毛湖区域最大的优势,D错误。

故选B。

【答案】B宁夏南部山区年均温3.2℃,年均降水420 mm,年蒸发量1500 mm。

近几年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采用“垄覆沟播”技术,该技术是在田地起垄,垄面覆盖地膜,沟内播种。

下图为“垄覆沟播”栽培方式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应用该技术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是因为( )A.太阳光照增强,昼夜温差增大B.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提高C.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提高D.大气降水和湿度增大【答案】B5.最适合借鉴利用该技术的地区是( )A.南方丘陵B.山东半岛C.东北平原D.河西走廊【答案】D2017年1月7日电中国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透露,中国粮食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需矛盾。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3水体运动规律热点难点(含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3水体运动规律热点难点(含答案)

专题03 水体运动规律荷兰鹿特丹市为减轻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修建了水广场。

水广场既是可以供人们游憩、玩耍、运动的公共活动广场,又是能够收集并存蓄雨水,并把雨水转换为城市景观的雨水存蓄空间。

下图示意荷兰某水广场蓄水过程。

据此完成第1~3题。

1.水广场( )A.减少地表水下渗量B.增大地表径流总量C.增强植物蒸腾作用D.延缓地表径流形成2.与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相比,水广场( )A.泄洪效果显著B.建设成本较高C.服务功能更多D.占地面积较小3.鹿特丹建设水广场的主要原因是( )A.排涝设施较缺乏B.河流径流变化大C.鹿特丹地势低洼D.全年降水较均匀【答案】1.D 2.C 3.C下图为北太平洋部分海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4~5题。

4.下列表示①③两处洋流流向及其附近海域等温线的是( )A.甲、乙B.乙、丙C.乙、丁D.丙、丁5.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①④海域之间B.洋流②延长了上海至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C.洋流③利于污染物向北扩散,加快净化速度D.洋流④对北美西岸地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答案】4.C 5.D下图为北京地区天堂河流域降水—径流过程的比较图。

读图,完成第6~8题。

6.地下水埋深指地下水水面至地面的距离。

导致北京地下水埋深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发展B.气候变暖,蒸发加剧C.降水减少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7.天堂河流域1979—1994年间,最大径流量变化的原因是( )A.降水减少B.温度升高C.地下水埋深增加D.植被增加,涵养水源8.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北京备用水源的地下水水位已平均回升了3米多,正以每天3~4厘米的速度继续回升。

试推测此次北京地下水水位回升的原因最可能是( )A.跨流域调水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增加D.上游修建水库【答案】6.A 7.C 8.A【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79年至1994年地下水埋深在增加,说明地下水水位在下降,再联系北京的背景,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导致用水量增加,所以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埋深增加。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3.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4.气候主要特征 大陆性 季风 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 复杂多样 。
[温馨提示] 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 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降水量与干湿地区界线。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青 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界线): 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阴 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 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1)四大高原: 地 形 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A 青 藏 高 原
B 内 蒙 古 高 原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以畜牧业为主; 平均海拔4 000米以 种植业分布于雅 上;边缘和内部分布 鲁藏布江和湟水 着高大山脉;雪山连 谷地;人口稀少 绵,冰川广布
海拔1 000米左右; 地面坦荡;自东向西 由草原、荒漠草原到 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 套平原、宁夏平 原、河西走廊的 灌溉农业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G柴达 木盆地
H四川 盆地
海拔3 000米左 矿产资源开发, 右;内陆高原盆 青藏铁路沿线 地;多戈壁、沙 将要崛起的经 漠;东部多沼泽、 济区 盐湖 农业较发达, 低山丘陵起伏, 成都平原是重 海拔500米左右; 要的商品粮基 成都平原较为平 地;人口、城 坦;紫色土广布 市密集
二、中国的气候
1.气温分布 冬季 (1)冬季:南北温差 大 ,主要是受 纬度位置 、____ 风 、地形的影响。 (2)夏季:大部分地区南北普遍 高温 ,最热的地方 是吐鲁番。 2.降水分布 (1)空间:从 东南沿海 向 西北内陆 递减,主要是受 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2)时间:降水集中在 夏秋 季节,全国大多数地方 降水集中在5~9月。

高考江苏版高考地理第1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高考江苏版高考地理第1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4.岩层的形成顺序 (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 则其与其他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 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 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地,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 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 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 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2.地球的外部圈层
▶温馨提示 生物圈有一个核心地带但不占有独立空间 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不占有独立 空间,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 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 D 直接据图分析推知,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先后经过流水搬 运、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和外力侵蚀作用。
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A① 沉积岩 、B② 变质岩 、C③ 岩浆 、D④ 侵入 型岩 浆岩、E⑤ 喷出 型岩浆岩。
2.地质作用 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⑥ a ,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⑦ b 。(填字母) 3.物质循环的空间范围 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⑧ 大气 圈、水圈和 ⑨ 生物 圈等。
3.(2018江苏五校联考,3)郭亮村绝壁岩层 ( A ) A.具有层理构造 B.含有丰富的化石 C.由变质岩构成 D.由岩浆冷凝而成
解析 A 郭亮村绝壁岩层以砂岩为主,为沉积岩,联系图分析可知,具 有层理构造。

高考地理知识点大纲

高考地理知识点大纲

高考地理知识点大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科学,而高考地理作为学术科目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目。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掌握地理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考地理知识点的大纲,并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高考地理知识点的大纲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内部与地外系统、自然地理环境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区域发展等。

在这些方面中,地球与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的基础,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理解地理学的其他方面至关重要。

地球的内部与地外系统则涉及了地球的构造、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构造运动等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与资源环境则关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而社会经济与区域发展则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影响。

在地球与地球的运动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现象,如昼夜、时间概念、日照条件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地球的倾斜和季风气候的关系,以及赤道、南、北极地区的特点。

地球的内部与地外系统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此外,了解地球的构造运动如何影响地质现象、地壳变动、山脉形成等也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与资源环境是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涉及了气候、水系、土壤、生物等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机制,包括大气环流、电磁辐射和温室效应等。

同时,理解水系的形成与分布、土壤的类型与特征以及生物群落的组成与分布也是地理学的重点内容。

在社会经济与区域发展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影响。

这包括人口与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工业与农业的区域分布与规模等。

另外,还需要了解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包括经济体系、交通运输、贸易与产业集聚等。

一份地理知识点的大纲凝结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仅是应对高考的需要,更是对于了解地球与人类活动的认知与理解。

(教学案)第1章第5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Word版含解析

(教学案)第1章第5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Word版含解析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情分析]结合光照图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相关计算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位置和光照图认知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2.综合思维:黄赤交角的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3.地理实践力: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和“立竿见影”法推算正午太阳高度及地理坐标、日影方向。

4.人地协调观:顺乎自然,尊重自然。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5页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及黄赤交角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轨道与速度[素养盘点]1.为什么北极熊比企鹅多晒几天太阳? (综合思维)提示:主要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地区极昼;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小,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

2.如何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提示: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含义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其大小是23°26′。

示意图如下:(2)影响①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a.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b.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a.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

b.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特别提醒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平均速度约为每3个月24个纬度,即8°/月,2°/周,由此可推算任何一个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由图还可以看出当太阳直射某一纬度位置(回归线除外)时,关于冬至日或夏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

高考地理地球仪和地图三要素

高考地理地球仪和地图三要素

平面的夹角(线面角)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 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 90°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 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 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向东(顺地球自转方
划分半球
向)160°E~180°~20°W 为西 半球,20°W~0°~160°E 为东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 南为南半球
(3)若两地在同一纬线上但不在同一经线圈上,则先偏向极点, 再偏离极点,走劣弧。
①同为北纬 从 A 到 B 的最短距离:先向东北,再向正东,然后向东南方 向。
②同为南纬 从 A 到 B 的最短距离:先向东南,再向正东,然后向东北方 向。
【活学巧用】 1.新加坡(采用的是东八区的计时方法)是亚洲与大洋洲的航 空枢纽,也是伦敦到悉尼的重要航空中转站。由新加坡沿最短线 路飞往伦敦的航班( )
常考 主观题答题增分策略一 地理位置特征描述类
高考中地理位置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 说明地理位置特点”“描述地理位置状况”“简述地 理位置特征”“从…方面归纳地理位置主要特征”等 。正确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是解答地理位置 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前提。平时只有善于积累,明 确把握各个地理位置的特征表现,才能为正确描 述地理位置特征奠定良好基础
条数
有无数条
有无数条
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 极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疑点辨析 1 地球上的点是不是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提示:不是。地球上的北极点和南极点都只有一个方向。在北 极点上只有南方;在南极点上只有北方。
(4)经度与纬度
经度
纬度
实质
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 某地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

高考地理考纲

高考地理考纲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1、地球(1)地球的宇宙环境a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a太阳能量的来源。

b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c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形状。

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b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c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d 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图(1)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4)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圈物质循环a 三大类岩石b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a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b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c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大气受热过程a大气的受热过程b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c大气的保温作用d大气的热力环流e大气的水平运动(4)大气运动a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b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c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d季风环流(5)天气与气候a简单天气图b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c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e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f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g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h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i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a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b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c水循环的地理意义d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7)洋流a洋流的形成b世界洋流分布规律c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a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四川高考地理新课标考纲及解析

四川高考地理新课标考纲及解析

考纲分析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一、地球1²地球的宇宙环境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消耗太阳的质量产生大量的能量(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影响因素:纬度、气象、地形地势、人类活动②、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②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规律:每往东15度,地方时增加1小时,每往东1度,地方时增加4分钟;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③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4)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涉及时间计算,主要应用在各种光照图中。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纬度变化规律(以夏至日为例):赤道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南极圈向北至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 夜长逐渐变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夏至, 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冬至,昼变短,夜变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

计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两地同在一个半球用+,分在两个半球用—)。

③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形成全球同一纬度地区(除赤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从而产生四季的更替。

高考地理考纲

高考地理考纲

高考地理考纲
高考地理考纲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
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形状、自转、公转和倾斜引起的季节变化等。

2. 大气环流与天气: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与气候形成的关系,包括气压、风、降水、云等。

3. 气候与气候区划:气候的分类和特点,气候带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4.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以及水文循环和水循环的意义。

5. 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火山、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防治措施。

6. 人口与城市发展:人口数量、分布、迁移以及人口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7.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措施。

8. 经济地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原因。

9. 旅游与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的分类、开发、利用和保护。

10. 地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11. 区域地理: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问题。

以上是高考地理考纲涉及的内容大致范围,具体的考题内容和要求可参考最新的考纲和教材。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基础梳理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基础梳理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基础梳理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的概念、特征能判断不同区域类型结合相关图示,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利用区域图定位松嫩平原的地理特征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通过图文材料,进行区域环境差异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征阅读史料推知环境特点结合过程示意图或统计图表,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农业社会时期地理环境影响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实例例证人类活动影响一、认识区域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上图)。

2.区域特征(1)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整体性: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异同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不同点地理位置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贫乏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区域方式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大豆、春小麦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商业贸易发达落后工业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特别提醒]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
联系的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
性、定量的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
表所承载的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
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
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
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
准规定的要求。

1. 宇宙中的地球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
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
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考一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3.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 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 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环境保护
1. 环境与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