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汉语蝉李商商隐古诗
汉语蝉李商商隐古诗
【原文】:
蝉李商隐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我亦举家清。
【注释】∶
①以:因。
②高:栖于高处。
③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④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⑤薄宦:官职卑微。
⑥芜:荒草。
⑦君:指蝉。
⑧清:清贫,清高。
【译文】: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赏析】∶
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诗人身为小宦,四处漂泊,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乡思难熬,可是蝉却无情,依然鸣叫不停。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蝉》原文及翻译_1
《蝉》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蝉》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二、《蝉》原文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三、《蝉》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
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
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整体古人有云:昔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蝉》的注释和译文
《蝉》的注释和译文《蝉》原文《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1)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2)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3)碧:绿。
4)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5)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6)君:指蝉。
警:提醒。
7)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清高赏析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说:颖.“高难饱”,鸣“徒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怒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蝉》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蝉》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蝉》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蝉》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咏物诗——《蝉》
咏物诗——《蝉》《蝉》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蝉》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蝉》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注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蝉》译文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蝉》赏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课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课文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课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课文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蝉》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原文: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蝉》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蝉》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蝉》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蝉》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一】这首咏蝉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写蝉是为了寄托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慨,以蝉自喻,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前半首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后半首抒写自己闻蝉以自警,他乡薄宦,四处飘零,故园荒芜,胡不归去:“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写出了蝉的高洁,并以此自况: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
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及对人内在品格的赞美。
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巧妙用典,连用比兴,写出了自己对故园、家国的忠爱之情,也写出了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和环境给自己的压力。
李商隐的这一首咏蝉的诗,则借蝉栖息高枝,来比喻自己的操守高潔;借蝉餐风饮露难以果腹,来比喻自己生活清貧,两袖清风;借蝉彻夜悲鸣,可所棲息之树依然是那样的苍翠,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可惜还是得不到权贵的赏识或推荐重用。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我也举家*守象你高洁不佞。
【评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本以高难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言】《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注释】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蝉》就是这样。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蝉 注释译文鉴赏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薄宦:卑微的官职。
梗犹泛:谓行踪如浮萍的根漂泊无定。
梗:浮萍的根。
●译文:
蝉栖高树餐风饮露难以得饱,发出怨愤不平之声也是徒劳。
到了五更时已叫得声嘶力竭,树色依旧碧绿还是无动于衷。
官职卑微如浮萍漂泊无所归依,眼看杂草丛生要把故园没平。
感谢这树上的蝉鸣使人警醒,我也应该和你一样举家清贫。
●鉴赏:
本篇为咏物诗名篇。
通过描写高树凄鸣孤栖无依的蝉寄寓诗人身世之感,抒写诗人一生失意的悲郁,并借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
委婉悲凉,凄怆感人。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蝉》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蝉李商隐古诗解释
蝉李商隐古诗解释蝉李商隐古诗解释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蝉李商隐古诗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文解释: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词语解释:以:因。
高:栖于高处。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薄宦:官职卑微。
芜:荒草。
君:指蝉。
清:清贫,清高。
诗文赏析: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诗人身为小宦,四处漂泊,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乡思难熬,可是蝉却无情,依然鸣叫不停。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李商隐《蝉》赏析【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蝉·本以高难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言】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注释】
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蝉》就是这样。
诗
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
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
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OrG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
”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
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
“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
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
“君”与“我”对举,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诗人尊蝉为君,感叹它触动了自己坎坷的身世,桑梓之情。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在该诗中,李商隐以蝉自况:独居一枝,餐风饮露,表达了自己的高尚节操。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