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复习笔记(一)

美学复习笔记(一)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家登《美学》埃斯特西卡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之父。

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提出美学。

2美学密切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3快乐说;英艾伦,马歇尔4心理剧离说,布洛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

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多选)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多选)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2

美学2

美学(00037)自学考试复习笔记二 .简答与论述1. 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它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认识,而是理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地理性认识,它也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9.10>(1).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的标志有: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据此,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3. 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有审美意识,后有美学思想,最后才有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建立。

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来体现出来,缺乏明确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如原始居民在生产领域由对生产工具单纯的实用性要求逐渐走向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

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开始确立。

高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自觉,也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譬如悲剧意识就是比较高级的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地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之前,美学思想以哲学形式或者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等形式出现。

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标志,一是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2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2.1 复习笔记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一)审美主体、对象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1.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2.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

3.人们不能离开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去讨论审美主体的特点或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对美学研究的启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的启示在于它深刻论证了,审美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如何才能逻辑地发生的问题,并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

2.马克思论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1)马克思始终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①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的问题。

②审美的本质力量并非人的一种自然的属性,只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属人的本质在实践中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③因此,不是先有审美对象然后才有了审美活动,从逻辑上说恰恰相反,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

(2)马克思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包括审美活动)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3)马克思是在实践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3.在马克思看来,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自考《美学》重点笔记

自考《美学》重点笔记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1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
践活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有益的作用。
2
、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
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是存在
2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
1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3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
、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
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3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
真价值的自由生命活动。
2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距哟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是超
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快感。
6
、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
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

直观自身

,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00037 美学复习资料(全)自考复习学习资料重点笔记

00037 美学复习资料(全)自考复习学习资料重点笔记

① 审美理想并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俺金部厶生尖践的结晶。 ② 审美理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主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同时也是圭鎧厶
③ 审美理想也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 MJt。 3.审美趣味 (1) 【单选】定义: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 .壬观爱 妊和倾.包。 (2) 【选择、简答】审美趣味的特征:(两重性) ① 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仝姓差妄。 ② 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主体所面临的卮丟因素感狂会条在。
(2)以更麦坐理通遡为美学主要研完对象 ①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美学入门》,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 认为美学是“快与不快的学说
②弗洛伊德:发现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③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4.著名美学家甚在其《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是
差异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研究 对象
自然现象总显现为 物质 社会现象总呈现 为客审美现象始终与人的 生存
实存,完全与 人生脱节 观物化形态 的社会关实践、活动等相 关,更关
不同
系、组 织、制度等 注非物化形态 的社会现象
研 究追求 对客观事物 属 性 力求判断的客观 性和更关注人的精神想象, 而
4. 【选择、简答】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 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 接的就是 旦的圣进。 (2) 【简答】他律性指审美活动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与其 他实 践活动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复杂关系。 ① 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 ② 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 之冋 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 体内容中。 ③ 各种审美形态,如崇高、悲剧等实质上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 想追 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 【选择、简答】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1) 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 人除了追求物质生产活动以外,也有各种各样.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 (3) 审美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范动。 2. 【选择、简答】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1) 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主客体关系亠 (2) 都必然要受到牡金裏践适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一、判断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着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0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17、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具有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即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18、奥地利美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美学研究的后期美论中认为:从日常生活语言哲学出发,否定美有统一的本质,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美和艺术”都有“家族相似性”.19、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莎士比亚:宇宙的精华,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20、卡尔·波普尔认为,“美的创造,是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质的变化”,因此认为“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2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22、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23、美感产生的过程: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首先,美感是适应人害社会实践的需要.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地扩大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意义.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24、美感产生的逻辑:三种因素:人的审美能力的丰收在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对牛弹琴;美感的存在以人的审美的心理存在为基础;美感的存在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25、美感的生理基础:视、听、味、嗅、触.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26、1817年,费希纳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区别于自上而下的研究,27、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人在感觉能力上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有动物没有的社会性特征;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可见,人的审美感觉的能力,不仅在生理结构上和动物不同,而且在有积累性和连续性上,在通过种族的遗传不断得到发展上,也和动物不同.28、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相对自由的关系;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生理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是感性的;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变得高度灵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29、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30、感受:指人对事物的感觉.直觉:直觉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对事物的直接观察.31、美感的直觉性的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32、完形作用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就是“整体在先”,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选择作用:人的视觉有种主动选择性.意向作用:人的态度和人的心境与意向都有关系.33、通感:是人此种器感官与彼种器官相互转换,相互勾通的现象,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例:“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他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体现多种感官的通感作用.例如熟悉大海的人见到大海的画面,就能调动起各种感官的作用,耳朵仿佛听到了海涛的声音,口中有海水的咸味,鼻子似乎闻到海水的腥味.34、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4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矛盾的统一.35、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尊严的结构.36、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体积的大和力学的崇高力量的大.37、崇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38、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净化又翻译成“卡拉西斯”亚里士多德.39、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发展.40、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41、模摹仿说:由古希腊使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有二种观点:拍拉图认为模仿是不真实的,是虚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通过模仿可以反映现实的本质.表现说:标榜“自我表现”,强调天才、想象、直觉.42、有意味的形式说: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由意味的形式’”.43、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44、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艺术品具有人工性;是精神产品,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具有精神性;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有意象性.45、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符号学美学将其分为二个层次: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罗曼·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46、艺术品是由书中的观点: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3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最关键的是通过物质实在创造符号形式,在符号形式中创造活生生的引起读者美感的意象.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是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4意境超验层:即某些优秀的伟大的艺术品所能达到的意境,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罗丹的思想者.艺术品是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非现实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形式符号层――直接性物质存在现实物质实在层――间接性物质存在47、意象的主要类型:1仿象:注重外形仿真.2兴象:是以客观现象的物象为引导,启动自内在的想象和情感、联想而产生的,是心中之想.3喻象:是比喻性的,往往要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某种观念和某种情感,特点是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4抽象: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48、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49、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观通过形式符号在直观层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品直观了解后,进一步展开与深化,使重建的意象得以实现,要全神贯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高度自由的境界.50、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贺拉斯”.51、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名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52、美育的特点:是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愉快的、不可抗拒的、愉悦的、陶冶性.美感可以超脱生活中的功利,但却不能超脱心灵和道德上的功利.二、名词解释: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人发笑.斯宾塞进而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用乘讹来囊括一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人悲痛.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又把它分成二种三、简答题: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着名的命题.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美的东西即是漫无边际的,但是往往又自相矛盾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而无法成为某种"东西",无所不在,又无处存在.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3、有我之境与我无之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这二种意境在东西方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西方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立,而中国艺术则强调物与我的交融.4、谈谈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一是二者有别.“技”是指具体的艺术操作技能或技艺.“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所以技、道是有区别的.二是技、道的关系.道借技现.三是道、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庄子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道兼于天”,所以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例,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体现了技道合一的境界.四、论述题:1、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其特点是:第一,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第二,美感离开不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第三,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第四,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艺术家运用经过特别训练的感官来感受和描写世界的美.实例1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第一,这种颜色的应照,唤起了诗人的美感,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人主观的反应.第二,罗裙与荷叶的绿色及人面荷花的红色,刺激诗人的视觉,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激发.第三,诗人敏锐的捕捉住裙子与荷叶,人面与荷花色彩的相通处,显然在这种美感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到客观世界的红绿相应成甜趣,歌声甜美动人的美,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王昌龄善于捕抓日常生活里的这种美感,加以表显,写出了优秀的诗篇.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实例2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仑送我情.”第一,正是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仑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第二,踏歌声通过空气的振动传入诗人的耳中,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刺激.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了汪仑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2、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感活动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关系:1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感到十分自然,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与客体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例如:苏东坡答谢师民书写到“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正表明了美感的非自觉性.实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集中揭示了美感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特点.一方面诗人主动的感受着洞庭湖美景,借景抒情,表明,美感并不神秘,而是具有自觉性.另一方面,这种美感,又是突如其来的,不期而至的,更难以选用合适的语言去传达,妙处难与君说,这表明美感具有非自觉性.可见,美感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张于湖的美感,是他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一方面,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主的感受美的能力,这使得他的美感具有自觉性,巧妙地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具体的美感的产生又受到客观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限制,他自己也未能想到自己的洞庭湖之行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美感,可见美感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美感具有非自觉性.由此可见,美感活动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

自考美学复习笔记大全备考资料

自考美学复习笔记大全备考资料

10.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的依据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弗雷泽认为原始巫术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弗雷泽把上述两种巫术统称为“交感巫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基础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
15.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16.艺术活动:是指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的动态流程,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第一章 绪论
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2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圣才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2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圣才

第2章审美经验的结构2.1 复习笔记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一)感知1.感知的内涵(1)感知活动实际上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不过,在具体的经验活动中,感觉和知觉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

(2)感知活动在一切经验行为中都处于基础地位,审美经验自然也不例外。

在审美经验中,视觉和听觉无疑起着主导作用,而其他如味觉、嗅觉和触觉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2.审美感知的特点(1)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2)感知活动能够积极地对对象的属性作出自己的选择,能动性和选择性是审美感知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3)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①人的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相加,而是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②知觉活动总是倾向于通过修正和改造感觉材料来把握对象的完整形式。

3.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混沌状态。

(二)想象1.想象的内涵(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2)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

其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它又可以划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

(3)想象的高级形式则包含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形式。

2.想象的初级形式(1)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

(2)类似联想是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

人们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质上都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

(3)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

这种联想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00037美学-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谬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识记)(一)美学之父: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

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

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

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

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立(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美学考研笔记珍藏版

美学考研笔记珍藏版

美学考研笔记珍藏版《美学笔记》美学一、(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

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

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3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圣才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3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圣才

第3章审美活动的发生3.1 复习笔记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一)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1.游戏说(1)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并提出各种再现性艺术和各种实用艺术之间的区别可以看做是游戏和一本正经之间的区别。

(2)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

(3)18世纪德国作家、美学家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具体理论内容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他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

因此,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②不足之处a. 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的。

b. 他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存在严重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c. 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可以看成是同义词,这样,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

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2.生物本能说(1)概念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

(2)研究历程和代表学说①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发生。

②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其美学著作《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审美活动与人的本能联系起来。

他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

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

③达尔文是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者。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1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1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1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1.1 复习笔记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一)审美需要1.人的需要(1)定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它不仅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是怎样的,人也就是怎样的。

(2)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的辩证关系①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需要是活动的动力,而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则是直接表征人的需要的物化形式。

②需要就是生命体对其存在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定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它表征着机体存在的某种状态。

(3)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本质区别①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动物的需要是直接建立在肉体机能上的,并且处处受到这种肉体机能的限制,人则不同,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由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②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③人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区别与相互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来。

④人的需要既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又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生成和不断丰富的;人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是人的需要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审美需要(1)审美需要的定义审美需要就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①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需要正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

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这种追求具体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

③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3章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3章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3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3.1 复习笔记一、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一)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具体阐释感知活动乃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

(二)审美态度1.内涵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其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2.审美态度的特殊性(1)美学史上的研究①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哈奇生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不能产生占有欲或自私心,而必须持一种不涉及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的态度。

在这里他所强调的显然就是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特点。

②康德对于审美态度的分析则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他认为,主体在审美中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只是通过纯粹的观照来进行审美判断。

③叔本华对主体的审美态度进行了最细致分析。

他认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

审美主体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

④对叔本华思想的评价他不仅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强调了审美经验的非功利特点,而且进一步指出主体在审美状态中为对象所充满,这实际上是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处于物我不分、交融合一的状态。

这种思想对于人们超越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显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2)审美态度的特殊性审美态度可以归结到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审美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主观的感觉能力与对象的客观特征之间的。

这种关系本质上仍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关系,因为它建立在主客体相互对立的基础之上,真正的审美关系或状态根本特点恰恰在于主体与对象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重点:美学学科的建立人物:鲍姆嘉通(德国)时间:1750年行为:发表《感性学》,将感性视为一种低级认识能力加以研究,美学学科从此开始确立。

感性学(Aesthetik)也因此被译为“美学”美的本质1、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解。

儒家:以仁为美仁的含义(1人与周围世界关系中的最高的德行境界2万物生息、变化且富于生息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

);孔子:里仁为美(仁为真善美的共同本体,因此里仁为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荀子:“全”“粹”与“伪饰”之美道家:以道为美道的含义;老子:“玄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涤除玄鉴”;庄子:“游”,“心斋”、“坐忘”玄学或禅宗美学:“空无之美”美是幻相的空灵本体,也是佛性[空]的自我表现。

苏格拉底(美是效用,A 美善一体,在于功用。

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而又好的,对于它们所不适合的东西则是既丑而又不好的。

B形式美也在于有用。

C人之美在于合乎社会目的性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a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美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匀称的、确定性的形式。

这种形式主要通过事物的体积安排表现出来。

b 美的本体是善,最高的美是神的善,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的生长形式显现出来。

c 美的对象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名解】①“美是难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西方第一部美学著作)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提出的观点,认为对美的本质的判定很难,人们说出的美大多是美的对象或现象,而不是美的本质;②“美在理念”: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表明,任何事物只要分享了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美的。

因此,美的本质在于理念。

后来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其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自主运行的绝对精神。

——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美的三个标准是完整、符合比例、色彩鲜明。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美是快感,但美作为一种区别事物要为它进行界定。

区别事物的美与不美,并不凭借知性将想象联系到客体,而是凭借想象力联系到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美是普遍、共通性的趣味: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黑格尔、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美的本质就是生活。

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活着,都喜欢生活。

所以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充分显现生活的都是美。

反之,不利于生活的就是丑。

)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以后:尼采(美即一种权力意志的升华。

美是权力意志在人身上彰显的丰盈的生命力。

当这种生命力体现为幻觉的外观—强力的形象或以强烈欲求----爱与死投射到对象上,即生成审美对象。

人自觉实现权力意志中神圣使命而升华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就获得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海德格尔、杜夫海纳等3、当代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四派美学: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仪)、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李泽厚)、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准(朱光潜)2、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认为美的实践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结果,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

蔡仪美学发展为反映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的,审美是对它的反映;美是典型。

3、20世纪90年代,后实践美学认为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体间性活动,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新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世界的美,人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在于创造。

4、世纪之交到现在,日常生活美学主张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生活的快乐享受,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4、人类的社会实践特性及其对审美意识与美的产生的贡献。

人类的社会实践特性自由(合规律、合目的)、自觉(按照规律创造)自由: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没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这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多领域多方面的。

美是自由的形象(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掌握事物自身必然性尺度,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如:孔子:“七十从心而欲(合目的性),不逾矩(和必然性)。

”(2)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美与功利相伴相随“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伤逝》),美要求在功利性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精神追求,从而超功利性。

“子曰:君子不器。

”(3)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离不开社会,真正的美也离不开社会,个人拥有不可重复的,独特的个性,真正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自觉:恩格斯:“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人把自己与世界区分,有自我意识,人要显示自我的存在,人把世界对象化显示自己的力量、愿望等。

它也是一种按照规律创造的特性。

审美意识的产生审美意识初期的致用原则,例如“羊大为美”。

[“羊大”说突出了美的最初的两个特征,一是作为原始仪式(古时祭祀用猪羊)的神性,二是作为生活饮食的“滋味”。

二者都是以致用为原则的,说明了美的实践性特征。

]审美意识的实践原则,即自由自觉原则——美是世界的美,人的美,美是自由的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创造性行为,能够依据实践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来运用人的本质力量,或在审美中直观自身的本质力量。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审美意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首先表现在审美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

其次,是审美感受的细致和深入。

美感重点内容1、美感的性质(否定了实体性、有用性和欲望性的快感;是对情感、生命和存在的体验。

2、美感的特征(直觉性:形象的直观性和瞬间生成性;愉悦性:知、情、意三种心意能力的谐和运动,情理交融、情中寓理的愉悦;超越性:超功利性,走向自由理想的精神通道。

)瞬间的直觉性:审美对象刹那间呈现,一触即觉,当下生成并运动,但不会转瞬即逝。

在感性直观中直接感受审美对象,情感凝于其中。

如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自由的创造性:对于形象的自由创造,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自觉地去感受、评价此形象,知、情、意三种心意能力的谐和运动,以获得情理交融、情中寓理的愉悦。

超越性:摆脱了人对认识的局限,超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认识了完全的自我,能够弥合感性和理性的分列,走向自由理想的精神通道3、审美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自由的“存在-情感”关系,特征:实践性——逻辑起点;先在性——决定了审美发生;生成性——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并根据实践的历史发生变化;感性自由——通过感觉器官与现实建立的自由关系、人对现实的一种感情关系、整体、全面的现实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与周围世界的自由情感交往关系,将孔阳先生认为美是自由,审美关系是一切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其主要特征有一下三点:审美关系的逻辑起点是实践:一切关系,都以人的需要为轴心,以人的实践为动力;审美关系的先在性:人之所以有并且能欣赏美,就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决定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审美关系的生成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人与现实之间才会形成特定的审美关系,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大千世界的美的东西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4、审美心胸与审美距离(距离说);审美移情(移情说)审美移情: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将自身的感觉、情感、意志思想等生命活力注入到对象的感性形式之中,使之富于生命情感,并在与之情感共鸣中获得美感。

其特征有生命情感注入,物我同一,审美三元同时涌现等,其目的是肯定自我,获得愉悦。

审美距离:距离说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极其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取得的,也是通过人摆脱了自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朱光潜将其进一步阐释为:审美距离是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导致实用功利,距离太过又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不即不离是一种审美态度,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美的范畴1、优美(特征:①优美侧重表现一种细小轻柔的静态美;②优美展示的是主客体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统一的和谐美;③优美引起的是心旷神怡、温柔轻快地愉悦感)2、崇高特征:①崇高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美;②崇高的表现形式往往突破常规,呈现为一种不同寻常的粗狂严峻,奇崛刚毅的美;③崇高激发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西方崇高论述:郎吉努斯(第一个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论崇高》公元一世纪----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所具有的五因素: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修辞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辞、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柏克(第一次阐释了崇高和美的区别)把崇高和恐怖联系起来,因恐惧产生崇高康德《判断力批判》1790从哲学高度界定美和崇高,把崇高分为数字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黑格尔《美学》1835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崇高的本质席勒等人的理解)3、悲剧(美学范畴的含义:悲剧作为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和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

如现实生活中革命先烈的牺牲,艺术作品中窦娥冤)4、喜剧性或喜剧美(含义: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自相矛盾、悖理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可笑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喜剧使人在笑声中得到美得感受。

如卓别林、小丑等形象本质与特征:①喜剧嘲笑的对象主要是有别于恶的“丑”,美对丑的蔑视与嘲笑,显现乐观与超越现实精神中,预示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②内容与形式的相悖性,如幽默外丑内美,滑稽外美内丑③喜剧给人的是“笑”的审美效果,喜剧使人轻松愉快,且“寓庄于谐”表现深邃的社会思想。

)5、丑(性质与特征:性质:丑是主体把握和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丑是优美的对应的美学范畴特征:①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②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是丑并不等于恶。

③形式丑,丑一般表现为比例不适宜,如不匀称、不规则和行为上的奇特怪异与恐怖等)美的类型1、自然美发现历程:致用(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美。

如原始壁画和岩刻,陶器花纹及一些日用装饰。

符合杜威审美经验和日常经验具有连续性的观点。

)、比德(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孔子乐水乐山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屈原的离骚和曹植的美女篇)、“畅神”(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

畅神的自然审美观兴起于魏晋,如宗炳的《画山水序》澄怀观道);欣赏方式:三种契合,①感官愉悦的契合;②在自然对象的表现力和澄怀味像的知觉力相互感应中寻求自然现象与情趣的契合关系;③在发现自然和宇宙生命力的基础上寻求人和宇宙的契合关系)2、社会美(含义:指存在于生活世界中并经过审美转化生成的审美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