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重点:美学学科的建立

人物:鲍姆嘉通(德国)时间:1750年

行为:发表《感性学》,将感性视为一种低级认识能力加以研究,美学学科从此开始确立。感性学(Aesthetik)也因此被译为“美学”

美的本质

1、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解。

儒家:以仁为美

仁的含义(1人与周围世界关系中的最高的德行境界

2万物生息、变化且富于生息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

;孔子:里仁为美(仁为真善美的共同本体,因此里仁为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荀子:“全”“粹”与“伪饰”之美

道家:以道为美

道的含义;老子:“玄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涤除玄

鉴”;庄子:“游”,“心斋”、“坐忘”

玄学或禅宗美学:“空无之美”

美是幻相的空灵本体,也是佛性[空]的自我表现。

苏格拉底(美是效用,A 美善一体,在于功用。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而又好的,对于它们所不适合的东西则是既丑而又不好的。B形式美也在于有用。C人之美在于合乎社会目的性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

a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美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匀称的、确定性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通过事物的体积安排表现出来。

b 美的本体是善,最高的美是神的善,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的生长形式显现出来。

c 美的对象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名解】①“美是难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西方第一部美学著作)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提出的观点,认为对美的本质的判定很难,人们说出的美大多是美的对象或现象,而不是美的本质;

②“美在理念”: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表明,任何事物只要分享了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美的。因此,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后来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自主运行的绝对精神。

——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美的三个标准是完整、符合比例、色彩鲜明。)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美是快感,但美作为一种区别事物要为它进行界定。区别事物的美与不美,并不凭借知性将想象联系到客体,而是凭借想象力联系到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美是普遍、共通性的趣味: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黑格尔、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美的本质就是生活。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活着,都喜欢生活。所以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充分显现生活的都是美。反之,不利于生活的就是丑。)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以后:尼采(美即一种权力意志的升华。美是权力意志在人身上彰显的

丰盈的生命力。当这种生命力体现为幻觉的外观—强力的形象或以强烈欲求----爱与死投射到对象上,即生成审美对象。人自觉实现权力意志中神圣使命而升华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就获得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海德格尔、杜夫海纳等

3、当代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四派美学: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

仪)、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李泽厚)、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准(朱光潜)

2、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认为美的实践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结果,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蔡仪美学发展为反映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的,审美是对它的反映;美是典型。

3、20世纪90年代,后实践美学认为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实克服异

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体间性活动,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新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世界的美,人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在于创造。

4、世纪之交到现在,日常生活美学主张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生活的快

乐享受,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4、人类的社会实践特性及其对审美意识与美的产生的贡献。

人类的社会实践特性

自由(合规律、合目的)、自觉(按照规律创造)

自由: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没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多领域多方面的。美是自由的形象(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掌握事物自身必然性尺度,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如:孔子:“七十从心而欲(合目的性),不逾矩(和必然性)。”(2)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美与功利相伴相随“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美要求在功利性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精神追求,从而超功利性。“子曰:君子不器。”(3)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离不开社会,真正的美也离不开社会,个人拥有不可重复的,独特的个性,真正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自觉:恩格斯:“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把自己与世界区分,有自我意识,人要显示自我的存在,人把世界对象化显示自己的力量、愿望等。它也是一种按照规律创造的特性。

审美意识的产生

审美意识初期的致用原则,例如“羊大为美”。[“羊大”说突出了美的

最初的两个特征,一是作为原始仪式(古时祭祀用猪羊)的神性,

二是作为生活饮食的“滋味”。二者都是以致用为原则的,说明了美

的实践性特征。]

审美意识的实践原则,即自由自觉原则——美是世界的美,人的美,

美是自由的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创造性行为,能够依

据实践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来运用人的本质力量,或在审美中直

观自身的本质力量。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审美意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首先表现在审美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其次,是审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