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质作用(1.概述)
构造地质学——劈理和线理
![构造地质学——劈理和线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f1a98d80eb6294dc886c47.png)
透入性构造——指均匀地弥漫于地质体中的构造, 它反映了这一地质体作为一个整体,已均匀地发生 了变形。
非透入性构造——以一种不连续面分散地存在于地 质体中,变形只集中在不连续面本身及其附近,并 把均匀连续的地质体分化成若干部分。
透入性和非透入性构造是相对的,与观察尺度相关。
A--显微尺度 B--小微尺度 C--小型尺度 D--中小型尺度 E--中型尺度
泥质岩
片理 片岩 1-10 显著但差 中高级变质 透镜状到粗 造板状 各类岩石中
片麻理 片麻岩 大于 10 很不明显 高级变质 难以分开
各类岩石中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和微劈石域可 用肉眼加以鉴别,在露头和手标本上就 可显示其不连续的构造特征。
可分为间隔劈理、褶劈理
褶劈理:以一定的可见间隔切过先存连续 劈理,早期的连续劈理民生挠曲或细微褶皱
一、线理分类
1.定义—指露头上或手标本上的次生平行透 入性线状构造。
2. 根据规模的大小,分为:
1)小型线理:包括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皱纹线理和交面造、铅笔构造和压力影构造。
在中小尺度上一般不具有透入性,仅在大型尺度上尚 可能是透入性的,所以有时候称其为线状构造更为妥 当一些。
千枚理--介于板劈理与片理之间,发育于富 含泥质的板岩中,具丝绢光泽
千枚理主要见于千枚岩中,其结晶矿物较大、肉眼可见
片理:
矿物重结晶程度高,发育于中、高级变质岩石 中
φ > 0.2 mm(1-10mm) 具有良好的矿物优选方位 复矿岩:层状硅酸盐定向,围绕F、Q 单矿物岩:矿物压扁、拉长,平行排列
第七章 劈理和线理
第七章 劈理和线理
主要内容
1、概述 2、劈理 3、线理
1. 广义面状和线状构造概念:岩石种的各种构造 可以概括为面状和线状构造两大类。 断层、节理面、褶皱轴面、层理、劈理面—— 面状构造。 褶皱枢纽、各种面状构造之间的交线——线状 构造。
《煤矿地质学》重考点归纳总结 第七章 矿井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
![《煤矿地质学》重考点归纳总结 第七章 矿井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https://img.taocdn.com/s3/m/757e2b9333687e21ae45a903.png)
第七章矿井瓦斯•瓦斯,又称沼气,是在煤的形成过程中生成并保存在煤层和围岩中的多成分混合气体。
化学成分以甲烷(CH4)为主。
(11、17解)•瓦斯是地质成因的,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在煤矿建设和生产中,煤层及围岩中的瓦斯会进入到采掘工作面中,并因其存在而降低井下空气的含氧量。
当氧气下降到12%以下时,可导致井下人员中毒窒息事故发生;井下空气中瓦斯达到一定浓度条件(5~16%),遇引爆火源可发生矿井瓦斯爆炸事故。
矿井瓦斯•一、瓦斯的形成与分带•1.瓦斯成分及其性质•瓦斯成分:CH4(主要)、N2、CO2。
•狭义的瓦斯指甲烷(CH4)。
甲烷为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比空气轻,因而在井下它停积在巷道上部。
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5~16%,遇引火源即可发生燃烧或爆炸。
•CO2为无色、无嗅、略带酸味并有一定毒性的气体,它的比重比空气大,在井下主要分布在巷道的下部。
大量二氧化碳在井下突然喷出可使人窒息。
矿井瓦斯•2.瓦斯的成因•瓦斯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泥炭化阶段,泥炭转变为褐煤,这一阶段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可以产生甲烷。
•随着深度增加,地温进一步升高,约50~160℃时,煤化作用处于气煤到肥煤阶段,它不仅产生大量甲烷,而且在中晚期也是大量出油的阶段。
•当温度大于160~200℃时,煤转变为无烟煤,复杂的碳氢化合物遭到破坏,只能产生甲烷而不能生成石油。
矿井瓦斯❿3.瓦斯在煤层内的赋存状态❿(1)游离状态瓦斯❿瓦斯分子存在于煤体、围岩的空隙中。
❿(2)吸着状态瓦斯❿吸附瓦斯:瓦斯分子被吸附在煤体或岩体孔隙的表面。
❿吸收瓦斯:瓦斯分子在煤体内部。
矿井瓦斯❿4.瓦斯的垂直分带随深度增加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相对含量有规律变化沿垂向可分三个带:CO 2-N 2带: CH 4< 10﹪ N 2-CH 4 带:CH 4< 10-80﹪ CH 4带:CH 4> 80﹪❿其中,前两个带统称为瓦斯风化带,其深度视地质情况而异。
❿“CH 4带”称为甲烷带,煤层瓦斯随深度增加而有规律的增长,但增长的梯度因地质条件而异。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8e7a875783e0912a2162ada.png)
地质作用概述油工14-4 赫双玲地质作用概述自然界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
所以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
我们可以根据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又按照方式不同可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地质作用概述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
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
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
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
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
这一切活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
第七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6d70646763231126edb1162.png)
直接形成瀑布的地质因素有: ❖ 岩石软硬差异 ❖ 断层 ❖ 冰川悬谷 ❖ 熔岩堵塞 ❖ 火山口排水
河床岩层软硬相间形成的急流和瀑布
2.下蚀极限与河流平衡剖面
河流的下蚀作用不可能无 休止地进行下去,而是有一个极
限,称为侵蚀基准面。如果河流
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段都降低 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 小斜度时,亦即河流的每个地 段都达到其下蚀的极限,这时 所连成的特殊河流纵剖面,称
河谷是由流水切割形成的 谷地。它包括谷坡和谷底两大
部分,与相邻的河谷之间由分 水岭相隔。河谷两侧谷坡坡麓
之间的平坦部分,为谷底。谷 底经常被流水占据的部位为河 床,平水期露出水面的部位为 河漫滩。
河谷按谷坡的斜度、高度,以及
谷坡高度和谷底宽度之间的比例
大体可分为“V”形谷,“U”形 谷和碟形谷。一条很长的河谷,
河流的侵蚀作用有溶蚀、冲蚀 和磨蚀。
河流侵蚀河床,使其不断加深
的作用,称下蚀作用。
河流侵蚀谷坡使河谷不断扩宽
的作用,称侧蚀作用。
一.河流的下蚀作用
1.河流下蚀作用的强度
在整个河床的纵剖面上看,不同 河段的下蚀作用存在差异。因而使 谷底纵剖面起伏跌宕,呈现不同的 河床形态。有的是深塘回水;有的 是急流险滩;有的是高悬的瀑布。
二.洪流地质作用
片流沿山坡的最大斜坡面 流动,当其汇积于沟谷中,便形成
集中流道的洪流。主沟的洪流
在陡峻的山谷中下泻,水量集 中,流速很大,具有强大的动 能,它能携带大量泥、沙、碎 屑和巨大的滚石,对沟底及沟 壁进行猛烈的冲击、破坏,具 有强大的冲刷作用。由洪流切
割形成的槽地称为冲沟。
洪流流出沟口后,无侧壁
一.雨蚀与片流剥蚀
雨滴溅落到山坡上时,山坡 受雨滴的冲击而逐渐降低,这种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ddcd88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2.png)
搬 运 特
2.山岳冰川搬运距离不长,搬运能力很强,可将直径数十 米的巨石运走(称为漂砾)。大陆冰川范围广,搬运距离长,
点 冰山能将大量粗大碎屑物带入深海沉积。
)
7.3
3.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石, 按其在冰体中的部位分为:
冰
川
的
搬
运
与
A-底碛;B-侧碛;C-内碛;D-中碛;E-表碛
沉
积
作
用
(
四 纪
和三次间冰期,由新到老为:
冰
川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理冰期
庐山-大理间冰期
7.4
庐山冰期
大姑-庐山间冰期
古 大姑冰期
代
鄱阳-大姑间冰期
冰 鄱阳冰期
川
(
冰
川 三、冰川作用的影响
作
用 的
1、地壳均衡调整
影 2、海平面变化
响 )
3、改造水系和水文条件
4、生物变迁
庐山刃脊与冰川槽谷
本章学习要求
初步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和类型
(二)成冰过程
7.1
太阳辐射 压力、温度 压力(重力)
新鲜雪花
粒雪
冰体
冰川
重结晶
反复融、冻
流动
冰 二、冰川的运动
川
不停地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
概 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述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
(
运
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
动
、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山)
7.1
昆
仑
冰
山
川 一、冰川的形成
地质作用(一)
![地质作用(一)](https://img.taocdn.com/s3/m/7063ce014431b90d6c85c78f.png)
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读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 老 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__,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__ 喷出岩 的形成晚于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_______ 侵入岩 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其所切穿的岩层,_______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 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质岩的形成___ 小 ,离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___ 大 ;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 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___ 小 。注意进行 大 ,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___ 地质年龄越___ 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
[例4] (2011· 上海高考)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
小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 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 A.100 cm/s B.200 cm/s C.300 cm/s D.400 cm/s
(
)
B.地壳上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
化为 A.喷出岩 C.沉积岩 B.侵入岩 D.变质岩 ( )
[精析]
第(1)题,图中山体岩石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岩浆岩,
形成岩浆岩的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选D。第 (2)题,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会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 积、固结成岩等一系列外力作用转化为沉积岩。 [答案] (1)D (2)C
[特别关注]
(1)只有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工程地质学_第7章 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1
![工程地质学_第7章 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1](https://img.taocdn.com/s3/m/526f527b31b765ce05081485.png)
发育条件:断裂带岩性、结构联结较弱;空隙水压力、地热
高异常,有效应力低、软化;断层形态平直,锁固能力低。一
般无震发生,有时可伴有小震。
典型的蠕滑断层的滑动速率:阿尔卑斯断层系5cm/a 圣安德列斯断层蠕滑段3cm/a
日本典型活断层0.3-0.6mm/a
鲜水河断裂蠕滑段18mm/a
逆断型活断层
在我国逆冲型活断层主要发育于西部地区。
受印度板块年速率约6cm的NNE向俯冲的推挤,自
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南麓逆冲推覆断层,天山南
侧,天山北侧逆冲推覆断层等几个长达数百公里 走向近东西的逆冲型活断层,青藏断块东界的北 段,则有走向北东的龙门山逆掩推覆断层;所有 这些断层都是活动性强烈的发震断层。
地震
Cypress Freeway Structure, Oakland — Loma Prieta Earthquake, 1989
San Andreas Fault crossing the Carrizo Plain, North of Santa Barbara
San Andreas Fault offsetting streams On the Carrizo Plain
走向滑动型活断层
最大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所以两者之间的最大剪应力面,
亦即此类断层的断层面,近于直立,因之其地表出露线也就最 为平直;常表现为极窄的直线形断崖。主要是断层面两侧相对 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 河流最易于沿这种断层发育,水工建筑物也就最易于受到 这种活断层的威胁。如断层与坝轴线小角度斜交,由于断层错 动而造成的心墙拉开宽度可以相当大。有名的走向滑动型活断 层有美国加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系 。
地质学基础07地质构造
![地质学基础07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d38439e7f90f76c661371a60.png)
压应力形 成两组共 扼剪节理。
张应力形 成一组张 节理。
褶皱轴面表现为压性构造面
褶皱的横剖面形态
直立褶皱 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挠曲
褶皱的纵剖面形态
根据纵剖面上枢纽的产状将褶皱分为: • 水平褶皱:枢纽近于水平的褶皱。 •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的褶皱。 • 倾竖褶皱:枢纽近于直立的褶皱。
a 水平褶皱 b倾伏褶皱 c倾竖褶皱
• • • • •
海 蚀 部 分
意大利古罗马塞拉比斯古庙石柱
挤压作用形 成褶皱山脉
• 挤压
挤压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第二节 岩层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二 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岩层: 组成地壳的层状岩石。上下层面之 间的垂直距离叫岩层厚度。 岩层的产状: 指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由 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组成。
擦痕: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刻划出的 一些平行排列的滑动痕迹。
擦痕
阶步:断面上留下的与擦痕近于直交的阶梯状小陡坎
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
a 环状断层
b 放射状断层
隐伏断层
隐伏断裂
4.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 • • • 断层识别标志 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 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
断层识别标志
• • • • • 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湖泊洼地和泉水的带状分布 山脉的错开和水系的转向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断层面(带)特征
地震地质作用
![地震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4ac99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3.png)
第七章地震地质作用地震是地球内部能源(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
属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类型。
§1. 基本概念一、 基本术语地震 —— 地壳的机械颤动(振动)。
震源 —— 振动的发源点,能量的发源点。
震中 —— 震源在地表投射点。
震源深度 —— 震源至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 —— 震源至地震接收(观测)站的距离。
震中距 —— 震中至地震接收(观测)站的距离。
地震序列 —— 前震 + 主震 + 余震在一个地区相继发生的并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大小地震(主震型、多震型、单发型)。
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是极其频繁的,每年500万次,但大多数是属无感地震(>4级有感)7级以上灾难性给人类带来具大危害,1976.7.22日唐山地震20余万人死亡城市毁灭。
海底地震称海啸。
二、 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火山活动,喷发气体冲击力,仅影响火山附近陷落地震——岩溶**塌陷,人为塌陷等三、地震波岩石的振动以弹性波的方式向周围传播——地震波地震波涉及的范围为地震波及范围。
四、地震强度1.地震级——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能量大,地震级越高。
按照地震震源地放出的能量多少来衡量地震的等级。
地震级是一个绝对的等级,仅与放出的能量有关,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现在一般采用理氏地震级,取震中距离100公里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
振幅值单位μm 。
例如,某次记录的最大振幅值为105um地震级=5级,地震级与释入的能量之间有这样的对数关系:LogE = 11.8 + 1.5 ME ——能量(震源释入的总能量)尔格M ——地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
理氏地震级——震中距100km处,由标准地震仪测量的地震波振幅的对数值,当前国际上常用。
目前已发生记载的震级为8.9级(1960.智利)能量1.4*1025尔格。
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地震约5百万次,但绝大多数轻微,震级小的无感地震,而每年灾难性的地震只有1-2次。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cc57814581b6bd97f19ea48.png)
二、能量来源
1.源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内能): 重力能、放射能、旋转能、结晶能和化学能等。 2.源于地球外部的能量(外能): 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三、地质作用类型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作用叫 内动力地质作用。如:构造运动、地震、岩浆、变质等作用。
一、风化作用
暴露地表的岩石长期受到温度、O2、 CO2、水以及生物等影响而发生机械破碎和化 学分解的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生物化学风化。 (一)物理风化:地表条件下,岩石机 械破碎成细小碎块的作用。
温度变化——岩石热胀冷缩 水的物态变化——冰劈、盐类结晶 岩石释重——岩石体积膨胀、破坏 植物根劈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外能(太阳能、日月引力能)引起的、作用在地壳表层的地 质作用称外动力地质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 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二节
一、地壳运动
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 一种机械作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隆; 岩层的断裂与褶皱。
现代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实例
例一 : 我国1952年——1982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南 部以上升为主,其中青藏高原上升最快,一般5-10mm/a,华南地区24mm/a;北部以下降为主,其中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及东北三江平原下 降较快,一般2-5mm/a。 例二: 1967年在冰岛洋脊裂谷两侧设置标竿,用激光测距法进行重复 测量,发现几年之内标竿间距增大了5-8cm,表明裂谷两侧正以每年不到 1cm的运动速度被拉开。
物理风化使岩石 逐渐破碎,不仅 形成陆源碎屑物 质,也为化学风 化提供有利条件。 在高寒和干燥地 区,物理风化占 优势。
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一)
![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一)](https://img.taocdn.com/s3/m/8cdec71752d380eb62946dbc.png)
第七章
第一节地质营力与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一)地质作用的定义:由地质营力引起的,造成地壳运动与变化的 各种自然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质作用表
2
第七章
第二节
风化作用
地质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定义 户外的铁丝会生锈,死去的树木会腐烂,同样地表的岩石和 矿物天长日久也会松散,Why? 风化作用:是指表生条件下(常温、常压、富氧和水),由于 气温、大气、水和生物等的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在原地遭受分 解和破坏的过程。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 风化作用的类型 化三种类型。 一)物理风化 1.定义 定义:由于温度的反复变化等原因,使得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 1.定义 机械破碎,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之为物理风化作 用。 2.方式 2.方式 : 3 温差风化:岩石表层因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1)温差风化
5
第七章
第二节
风化作用
地质作用
3)氧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与水中或大气中的游离氧发生化学反 应,致使岩石遭受破坏的过程。 矿物大多数形成的地下缺氧环境,一旦出露地表,由低价元 素组成的矿物最易氧化成高价元素矿物。例如黄铁矿被氧化成 褐铁矿等。 3.化学风化产物的特点: 化学风化不仅改变了岩石中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同时也使 得原先坚硬的岩石变的松散多孔,其矿物组合以在表生条件下 稳定的含铁(高价)、铝等元素的矿物组合为主。如褐铁矿、 铝土矿等。 三)生物风化作用 1.定义: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破坏、分解的作用。 2.方式:
4
第七章
第二节
风化作用
地质作用
二)化学风化 1.定义 定义: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物,因大气中水、氧等的作用,而发 1.定义 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或矿物成分改变,岩石遭受破坏的过程。 2.方式 方式: 2.方式: 1)溶解作用:岩石中某些溶解度较大的矿物(卤化物、硫硅酸盐 等)易溶于水,并随水流失。另外方解石虽不溶于水(纯水), 但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则可形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 石 林 失。如碳酸岩分布区的喀斯特地貌,即为溶解作用形成。 2)水解作用:水是弱电解质,可部分的电离为H+和OH-离子,它可 以与水中矿物离解的各种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特别是碱金属离 子),形成可溶性的溶液或胶体物质,随水流失,从而造成岩 石的破坏。例如钾长石与水作用形成高岭石(不溶)+二氧化 硅(胶体,可溶)+氢氧化钾(溶液)。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af51b0fd0d233d4b14e69ec.png)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 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倾入体的产状:岩墙、岩床、岩盘与岩盖、岩株、岩基。
3、火成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4、火成岩的分类:根据二氧化硅含量分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
5、岩浆岩最主要造石矿物:石英、正常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
前四种为浅色矿物,后四种为暗色矿物。
3.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环境中形成的岩石。
2.外力地质作用科分为:分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沉积岩等作用。
(二)剥蚀作用:地下水体、地下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地壳表面岩石进行破坏并将产物搬运的过程。
??剥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化剥蚀作用。
(三)1.?风化和剥蚀的作用:风化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河流、海浪、风、冰川等运动介质转移离开原地到它处的作用,称为搬运作用。
?可分为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
2 . 1.?搬运过程中的物质由搬运介质能量减弱或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脱离搬运介质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
地质学-地质作用概述PPT课件
![地质学-地质作用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a51f549ec3d5bbfc0a7436.png)
.
地质作用概述
岩浆的温度
岩浆的形成温度在600-1200度之间。由超基性-酸性岩浆,其形成温 度由高到低。
.Hale Waihona Puke 地质作用概述.地质作用概述
.
地质作用概述
.
3. 变质作用
地质作用概述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部先存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 条件下,也可能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状 况下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组过程。
温度 压力 化学成分
接触变质 动力变质 区域变质
.
地质作用概述
外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以外。
上述三类火山可以相互转化,并非一成不变。
火山喷发的方式
溶透式
裂隙式
中心式
.
火山喷发欣赏
地质作用概述
火山喷出的产物
气态喷出物 液态喷出物 固态喷出物
火山构造
火山一般由 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和火山颈 等组成。
侵入体、产状及侵入深度
岩浆侵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由此类岩 石构成的地质体称侵入体(岩体)。侵入体周围的岩石称围岩。侵入 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称接触带。
喷出作用 岩浆喷出地表,最后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喷出作用。
.
地质作用概述
❖ 岩浆的喷出作用及产物
火山活动 火山爆发 是自然界十分壮观的景象。常浓烟冲天(可达2万米高度)、岩
浆四溢,并伴随着大地颤抖、电闪雷鸣,天昏地暗。火山爆发有时十分猛烈,有 时则十分平静。
地质概论任务7-1 地下水地质作用识别
![地质概论任务7-1 地下水地质作用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b2980f2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6.png)
任务7地下水地质作用识别
一、地下水概述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松 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体。
地下水主要是由大气 降水、地面流水、冰雪融
地 水、湖泊水渗透到地下而 下 形成的,称为渗透水。此 水 外还有凝结水、埋藏水、 概 原生水等。 述 (一)地下水的赋存及运动条件
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或土层允许 水透过的性能称为透 水性。
自流井——当打井凿穿上部隔水层时,如果承压水
地
的静水压力所达到的水头高度超过井口地面时,则自行喷 溢出地表,形成自流井。
下
水
概
述
(三)泉及其分类
——地下水在地表的天然出 露,叫做泉。
泉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 的沟、谷中及山麓边缘,平原地 区极为少见。
地 下 水 概 述
泉的分类:
1.根据成因分为: ①接触泉;②侵蚀泉 ③裂隙泉; ④断层泉; ⑤溶洞泉。
地下水能在岩石中赋存与
运动,是因为岩石中具有一定
的空隙。岩石孔隙度越大,含
水量越大,透水性越好;孔隙
度越小,含水量越少,透水性
地 越差。因此自然界的岩石可分 下 为透岩层。主要有:砂
述 岩层、砂砾岩层以及裂隙、洞穴发育的其它岩石。
隔水层——不能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粘土、页 岩、岩浆岩、变质岩等。
2.根据泉水运动的特 点分为:
①上升泉;②下降泉。
3.按泉水温度分为:
①冷泉;②温泉。 ——一般将泉水温度超过20℃的泉称为温泉。
10.1
地
温泉是地热异常的一种显示方式,是地下热能
下 的天然露头。
水
概
述
(
泉 及
其
分
类
)
普通地质学第七章
![普通地质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200cfbd5e53a580216fcfe63.png)
河流悬运量占机械搬运量的大多数。
(二)河流的搬运方式
• 河流搬运的物质主要是机械碎屑物, 包括各种粒径的砾石、沙、粉沙和粘土, • 小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盐和胶体。
• 河流对前一种物质的搬运叫机械搬运, • 后一种叫化学搬运(溶运)。
1、河流的化学搬运 • 溶运物主要是离子,其次是胶体。 • 溶运物未达饱和度, • 缺少电解质,胶体很少絮凝。
F4+F5+F
F2
F3
F1
G
实验研究表明: ① V>15m/s,d < l m 颗粒被侵蚀; ② V<18cm/s,所有粒度都不会被侵蚀; ③ 固结的要比未固结的抗侵蚀, ④ 最易侵蚀的为细砂(0.125--0.25mm), ⑤ 细砂以下粒级,尤其是固结的粘土, 不易被侵蚀。
第二节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一、雨蚀作用
•雨蚀作用(rain erosion)----山坡上部松散 沉积物经雨滴冲击,遭受剥蚀,堆积于山 坡下部的地质作用。
* 机械的冲击作用, * 化学溶蚀作用。 •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 斜坡的坡度与性质, • 风向也有一定关系。
二、片流的地质作用
•洗刷作用(sheet wash)----片流沿斜坡把 细小的松散物质冲洗至斜坡下部的过程。
砾石在水流中的运动方式: • 水动力减小时,悬运物--跃运物,跃运 物--推运物,推运物不再被搬运。 • 水动力逐渐增大,长轴垂直流向--滚动 长轴平行流向--滑动--跳跃--悬浮。 • 主流线附近--长轴平行流向--滑动, 主流线两侧--长轴垂直流向--滚动。
三、河流的沉积作用 (一)沉积作用及冲积物的特点 冲积物(alluvium)----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沉积作用
第七章 地质作用(2. 河流)
![第七章 地质作用(2. 河流)](https://img.taocdn.com/s3/m/c6df8b1e10a6f524ccbf8539.png)
北戴河大石河河谷
侧蚀作用
(1) 随着河流的侧蚀 作用的不断进行,河 床越来越弯曲,形成 连续弯曲的河床,称
之为河曲。
侧蚀作用
(2) 河曲进一步发展成为极度弯曲的河床称为蛇曲。
侧蚀作用
(3) 河床在河谷中来回
蛇曲 截弯曲直 牛轭湖 “箱”形谷
迁移,使谷底宽而平坦
成为箱状称“箱”形谷。
蛇曲相邻的两凹岸不断
3. 河谷中的沉积
(2) 河漫滩沉积,河漫滩是指河床两侧的低洼地带。 洪水期,河水漫过河床,进入两侧的低洼地带, 因地形开阔流速相对减小,从而造成细粒物质 的沉积称为河漫滩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沙、 泥质等。由于河流沉积物下部为粗粒的滞留、 边滩沉积,上部为细粒的漫滩沉积,形成了明 显的双元结构。
3. 河谷中的沉积
颗粒的磨圆程度,也 称磨圆度,与搬 运距离有关,一 般分为4(5)级:棱 角状、次棱状、 次圆状、圆状(和 浑圆状)。
磨细作用
磨细作用,碎屑物在河流的搬运过程中,在磨圆作 用进行的同时,颗粒越磨越细小的现象。
机械分异作用
机械分异作用,碎屑物在河流的搬运过程中,按大 小、比重依次发生沉积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河流的流速从上游到下游呈有规律性 递减,其搬运能力也相应减弱,因此粒径大或 比重大的碎屑物搬运距离近,而粒径小或比重 小的碎屑物搬运距离圆。
4. 地面流水的水动力状态
(1) 地面流水的动能:地面流水总是将自身的势能转变 为动能(E),流水的动能则受流量(M)和流速(V)的影响, 关系式为:E=1/2MV2。从上式可以看出,流速的微小 变化,对其动能的影响十分大。 (2) 地面流水的负载:地面流水在流动过程中所消耗的 全部能量称为流水的负载。动能与负载有下列关系: 1)动能 >负载 , 流水以侵蚀为主(上游区) 2)动能=负载 , 流水以搬运为主(中游区) 3)动能 <负载 , 流水以沉积为主(下游区)
地质基本知识(地质年代与地质构造)
![地质基本知识(地质年代与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dd1b8519a300a6c30c229f7c.png)
e d c
粉
20
b
0
砂
a e
块 和 泥 相
7.3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三、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
生物层序律:
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 进化和发展的。因此,一般说来,地层年代越新其中 含生物就越进步、越复杂。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 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相同时期且在 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相距多远都含有 相同化石或化石组合。
研究节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际意义:
1)矿液、石油、天然气运移通道、储集场所,控制矿 体形态。
2)地下水、石油渗透性,含油性,含水性与节理发育 的密度,开启性有关。 3)影响水工建筑物的渗漏性和岩体的稳定性。
理论意义:
节理与褶皱断裂和区域性构造密切相关,可认识和阐 明区域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
7.4 地质构造
五、地层接触关系
褶皱和断层是岩层形成之后由于地壳运动 造成的,如果没有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所 有新、老地层(各时期形成的岩层)都应是水 平叠臵在一起。但有了地壳运动就使地层之间 不再是简单的水平叠臵,而有更复杂的接触。
1.整合接触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变化及古生物 演化渐变而连续,新老地层时代连续,其间没有 地层缺失。
断层线
7.4 地质构造
1.断层的几何要素
(3) 断盘 断层面两盘相对移动的岩块。
按断层面与断盘关系(位臵关系)分:
上盘、下盘、东南盘、西北盘等;
按两盘相对位移(运动)方向分:
上升盘、下降盘。
7.4 地质构造
1.断层的几何要素
(4) 断距 断层发生后,同一岩层的岩块,沿断 层面移动的距离。 滑距:错断前的一点,在错动后分成两点, 两点间的实际距离称为滑距。 垂直断距:断层两盘上同一岩层之间的垂距。 水平断距:断层两盘上同一岩层之间的平距。
讲地质作用分解
![讲地质作用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597b61fe53a580217fcfe2c.png)
浊流,也可称为水下泥石流。
二、海洋的侵蚀作用
海水对海岸及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海洋的侵蚀作
用,简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可分为机械侵蚀、化学溶蚀和生 物侵蚀三种基本类型。
一)海洋的机械侵蚀作用
1.一般概念:海水以自身的动力和裹挟的沙石对海岸及海底岩石的
机械破坏作用称为海洋的机械侵蚀作用。由于海水的波浪运动
作用。
基岩海岸区常见生物
第七章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 三、海洋的搬运作用
海洋的搬运作用可分为化学和机械搬运两种,化学搬 运物多以真溶液或胶体形式搬运,机械搬运作用则由于海水的 运动方式的不同,现简要说明机械搬运的基本特点。 一)波浪的搬运作用
波浪搬运作用主要发育于滨海和浅海近岸带,根据搬 运物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横向搬运和纵向搬运两种基本类型。 1.横向搬运的基本特点:当波浪垂直海岸时,搬运物粗大颗粒向岸 移动,细粒物质向海移动并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见图 2.纵向搬运作用
(一)海滩沉积
1.砾滩:岩石海岸区,砾石磨圆、分选好,长轴平行海岸,扁平面 向海倾斜。 砾滩
2.沙滩:陆源物质较丰富的地区,沙粒分选、磨圆极好、具明显的 分带现象(近潮上带粗、潮下带细)。成分以石英为主,可达
第七章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90%以上,次为长石、白云母、生物碎屑等。表面具有波 痕、气孔、生物遗迹等构造,内部具交错层理构造沙。滩
第七章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二)潮汐 潮 汐
1.定义:由于日、月引力的作用,造成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月球
引力为主)
。固体地球表面的涨落称 固体潮。
2.地球表面海水的 潮汐状况
3.影响潮汐的主要因素:纬度(低纬度潮差高)与地形(喇叭口海 湾潮差高)。
工程地质第七章
![工程地质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3b3f049602768e9950e73812.png)
(一)主要任务
•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从整体上讲是为工程 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 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和地质条件,避开或改造不 利的地质因素,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具体而言,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可归纳为:
1)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地质条 件优越合适的建筑场地;
2)查明场地内崩塌、滑坡、岩溶、岸边冲刷等 物理地质作用和现象,分析和判明它们对建筑场 地稳定性的危害程度,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 质条件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 地质观测点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对 于成图的质量至关重要。地质观测点宜布置在地质 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不整合面和不 同地貌单元、微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和不良地质作用 分布的地段。同时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 有的人工露头,例如采石场、路堑、井、泉等。当 露头不足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 或探槽。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场地的地貌、地 质条件、成图比例尺和工程要求等确定,并应具有 代表性。
工程地质第七章
第一节 概述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岩土工程勘察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是运用工程地质 理论和各种勘察测试技术手段和方法,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地 质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先行工作,其 成果资料是工程项目决策、设计和施工等的重要依据。
11)如为深基坑开挖,则应提供坑壁稳定计算和支护方 案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评价基坑开挖、降水等对邻近 建筑的影响;
12)工程需要时,应论证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 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 出防治方案、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的建议。
第二节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水解作用
水解作用,是指水中的H+ 和OH-离子,与水中矿物 离解的各种离子发生置换 反应(特别是碱金属离子), 形成可溶性的溶液或胶体 物质,随水流失,从而造 成岩石的破坏。 例如钾长石与水作用形成 高岭石(不溶)+二氧化硅 (胶体)+氢氧化钾(溶液)。
(3) 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 与水中或大气中的游离氧 发生化学反应,致使岩石 遭受破坏的过程。 矿物大多数形成的地下缺 氧环境,一旦出露地表, 由低价元素组成的矿物最 易氧化成高价元素矿物。 例如黄铁矿被氧化成褐铁 矿等。
内外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 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 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 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 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 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 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 发展。一般来说,内力 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 过程和发展。
地质营力
外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
4. 风化作用的产物——风化壳
风化壳,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不连续地覆盖于 基岩上的薄壳,称为风化壳。风化壳的成分和厚度 随地而异,厚度可从几厘米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不 等。在剖面上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3层:土壤层 (Ⅰ);残积层(Ⅱ);半风化岩石(Ⅲ);风化 壳下为基岩(Ⅳ)。 古风化壳,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是一个地 区长期出露地表并遭受风化剥蚀的证据。
内力地质作用
构造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岩石圈 物质的机械运动。它 有垂直和水平两种运 动形式。构造运动可 使岩石变形、变位, 形成各种构造形迹, 塑造岩石圈的构造 , 并决定地表形态发育 的基础。构造运动可 引起海陆变迁。
内力地质作用
地震作用
地震,是岩石中积蓄的 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 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 球内部的快速颤动。 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 并波及地表。绝大多 数地震是构造运动引 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
2. 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物,因大气中水、 氧等的作用,而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或矿物成分 改变,岩石遭受破坏的过程。有以下几种方式: 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
(1) 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岩石中某些 溶解度较大的矿物(卤化 物、硫硅酸盐等)易溶于 水,并随水流失。 另外方解石虽不溶于水 (纯水),但当水中含有 二氧化碳时,则可形成 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 流失。如碳酸岩分布区 的喀斯特地貌。
第七章 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
地质营力
外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一、地质营力
地质营力,一般指引起岩石圈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运动和变化的自然动力。 根据能量的来源,可将地质营力分为外地质营 力和内地质营力。
1. 外地质营力
外地质营力,能量来自于地球的外部,包括太 阳能、日月引力能、陨石撞击能等,以及大 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等的影响下 产生的动力。 外地质营力包括水、冰、风和生物四种类型, 主要作用于地壳的表层,造成地形高差的减 小,使地势趋于平坦。
内力地质作用
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 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 (800~1200℃)熔融体。它不 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 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 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 风化带以下,受温度、 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 响 ,在固态下转变 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 岩石变质后,其原有 构造、矿物成分都有 不同程度的变化,有 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 征。
舌状
(2) 冰劈作用
冰劈作用,岩石裂隙中 的水,因结冰体积膨胀 而使裂隙进一步扩大的 过程。 封闭在裂隙中的水,结 冰时体积将增大1/11, 并对岩壁产生960公斤/ 平方厘米的压力,足以 使裂隙进一步扩大。
(2) 冰劈作用
南极冰劈作用
冰劈作用的地域:主要 发生在高纬寒冷地带(如 南极)和中低纬高山区, 特别是在昼夜变化在0℃ 上下的雪线地区(如非洲 乞力马扎罗山脚 )。
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表生 条件下(常温、常 压、富氧和水), 由于气温、大气、 水和生物等的作用, 使岩石和矿物在原 地遭受分解和破坏 的过程。
外力地质作用
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是河流、 地下水、冰川、风 等各种外地质营力, 在运动中对地表岩 石和地表形态的破 坏,并把破坏下来 的产物带离原地的 作用。
(3) 基岩岩性
基岩岩性是影响风化作用的内在因素。岩石的 种类,造岩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岩石的结 构和构造都影响风化作用。此外,岩石中胶结 物的成分和胶结方式、岩石裂隙发育程度等, 也都影响岩石的抗风化能力。
(1) 温差风化
温差风化作用,岩石表层因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使岩石 破碎的过程 产生的原因:外因:因温度 的变化,造成岩石里外受热 不均;内因:岩石的组成矿 物的膨胀系数不同。
(1) 温差风化
温差风化作用的地域: 在温差较大的地区,如 内陆干旱沙漠、戈壁滩 等,裸露的岩石,因反 复的膨胀、收缩,使原 来完整的岩石最终崩解 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并 逐渐趋于圆化。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三、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表生条件下(常 温、常压、富氧和水),由于 气温、大气、水和生物等的 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在原地 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有 以下3种类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在自然界以上3种风化作用可能 并存,但在不同的地区可能 以某一种或两种为主。
2. 内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能量来自于地球的内部,如内热 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等,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 表现为火山作用、构造运动及地震等。 内地质营力主要包括构造营力和岩浆营力,它 作用于整个地球,特别是岩石圈,不仅使岩 石圈的物质发生变化,同时也是地表形态发 生改变,如大陆的漂移、山脉的形成等,造 成地面的起伏。
(2) 地形条件
地形可影响局部气候条件,从而影响风化作用。中低 纬度高山地区的不同高度上有不同的气候带;山脉坡 地的朝向造成不同的局部小气候,因而风化类型、风 化产物有不同。地形的陡缓则直接影响风化作用的进 展状况和风化产物保存条件。地形平缓,地下水位高, 有利于化学风化和风化产物的保存,残积层厚,利于 风化作用发展到最后阶段。地形陡峻,利于水的排泄, 元素容易迁移,风化产物不易保存,因而残积层薄, 物理风化比较显著。
地面流水
水
海水: 波浪、潮汐、洋流、浊流 地下水
外地质 营力
地 质 营 力 内地质 营力
冰川
风 生物 构造:引起岩石圈发生机械运动的
自然动力
岩浆:通过岩浆的温度、压力和运
动表现出来的自然动力
地质营力
外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二、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定义1: 地质营力引起的,造成地壳运 动与变化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定义 2: 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
1. 物理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反复变化等原因,使 得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性质 不发生改变的过程。有以下几种方式: 温差风化 冰劈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特点: 物理风化的产物多为 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石碎块,地形平坦处碎屑物 覆盖在基岩表面,地形陡峭处,则在坡角形成倒 石堆。
外力地质作用
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地质 营力将风化、剥 蚀作用形成的物 质从原地搬往他 处的过程。
外力地质作用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各 种被外营力搬运 的物质因营力动 能减小 ,或介 质的物化条件发 生变化而沉淀、 堆积的过程。
外力地作用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松散沉积物 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 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上覆 沉积物的重荷压力作用 使下层沉积物减少孔隙, 排除水分、碎屑颗粒间 的联系力增强而发生; 也可以因碎屑间隙中的 充填物质具有粘结力, 或因压力、温度的影响, 沉积物部分溶解并再结 晶而发生。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3)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岩石裂隙中充填含有 盐分的水溶液时,白天烈日曝晒,水分蒸发, 岩类物质因过饱和而结晶,体积膨胀,撑开裂 隙;夜间气温降低,盐类从大气吸收水分溶解, 并渗透到岩石裂隙中,如此反复,直至岩石破 裂的作用。
(3)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的地域:岩石裂隙中充 填含有盐分的水溶液时, 主要发生在降水量少, 蒸发强烈的干旱、半干 旱地区,特别使内陆盐 湖地区,如我国的塔里 木和柴达木盆地。
根劈作用
(2) 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地表附近的土壤中有大量的 细菌、藻类、真菌等,即使在极地的岩石表面和裂 缝中也有地衣生存。它们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的 有机酸会引起岩石分解。较高等植物的根系释放的 有机酸和CO2,也会破坏岩石。生物死后,遗体腐 烂分解出的腐殖酸等会使岩石分解等。
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 ,分 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 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 的结果。
外力地 质作用
地 质 作 用 内力地 质作用
褐铁矿
2. 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的区域:主要发生在中低纬高温、多 雨、潮湿地带,如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 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特点:化学风化不仅改变了岩 石中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同时也使得原先坚硬的 岩石变的松散多孔,其矿物组合以在表生条件下稳 定的元素(Si, Fe, Al) 的矿物组合为主,如褐铁矿、铝 土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