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_私路与驿路_县路_宋代州_府_县城周围道路格局新探

合集下载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摘要:
一、宋朝行政区划概述
二、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
三、宋朝行政区划的具体划分
四、宋朝行政区划的特点
正文:
一、宋朝行政区划概述
宋朝的一级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军、监、县等。

路是最高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份。

府、州、军、监则是路下的地方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区域内的政务。

县是基层行政区划,主要负责地方事务。

二、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
宋朝的行政区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在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州县直属朝廷的制度。

后来,由于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幅度过大,因此在州县之上设置了路这一级地方政府。

随着政权的发展,路的职能逐渐分散在各个监司,如转运司、提刑司和提举常平司等。

这些监司行使职权的地域范围被称为路,成为州县之上的准高层政区。

三、宋朝行政区划的具体划分
宋朝的路、府、州、军、监、县等行政区划有着明确的划分。

路是最高行政区划,下设府、州、军、监等地方行政单位,这些单位再下属县。

此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宋朝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
治。

四、宋朝行政区划的特点
宋朝的行政区划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路作为最高行政区划,其职能分散在各个监司,形成了复式形态。

其次,府、州、军、监等地方行政单位,不仅负责地方政务,还承担一定的军事职能。

最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度,实现了民族自治。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主讲:蔡厚淳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周敦颐与“太极图说”》。

为了表示对周夫子的敬重,出门前,我特地沐浴更衣,并在讲座现场焚起了檀香。

目的是形成一种气氛,让我们一起“宁心静气”,很好地来品味宋代理学开山者的代表作。

先介绍周敦颐。

周敦颐,字茂叔。

原名宗实,恰好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为避讳,遂改名惇颐。

到南宋时,其名又犯宋光宗赵惇的御讳,于是宋人又将他改名敦颐,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几十年的事。

关于周敦颐的名字,张端:《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

先名宗实,因英宗旧名改惇颐,后又以光宗御名改敦颐。

”可见,周宗实改名周惇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惇颐改名周敦颐,乃南宋人为避宋光宗赵惇的名讳而帮他改的。

一个人,都已经死了一百几十年了,还得为避讳而改名,封建制度之腐朽,可见一斑。

所以,社会一定要进步。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旗帜鲜明。

周敦颐是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很遗憾,他只活了57岁。

至于他为什么五十几岁就去世了,后面我将专门讲到。

2009年他992岁。

周敦颐谥号元,称“元公”。

其父周辅成,也是进士出身。

我在一些场合都表达过我的观点,我觉得,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科举。

千年以来,科举这种制度,在相对公平地选拔人才方面,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只是到了明朝以后,科举逐步演变为教条的、僵化的“八股取士”,才使它丧失了生命力。

而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无疑,至今依然是先进的。

英国就公然宣称,他们的现代考试制度就是就是向中国的科举学习的。

而美国承认,他们的国家考试制度是向英国学习的。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老是妄自菲薄。

要珍惜、继承、尊重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许多好的东西。

同样,今天我们也不能因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某些弊端,就提出要把它给废掉。

这叫“因噎废食”。

虽然我对高考制度的本身也有诸多的意见,但是,我仍坚持认为,在现在的国情面前,妄言取消现有的考试制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中国古代的交通与商路

中国古代的交通与商路

中国古代的交通与商路中国古代是一个庞大的帝国,通过完善的交通与商路网络,实现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物资的流通。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交通和商路展开论述,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对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陆上交通中国是一个陆地面积广阔的国家,交通网的建设是古代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古代中国陆上交通主要通过道路、运河和驿站来实现。

1. 道路:古代道路是连接各地的主要交通枢纽,分为大官道和小官道两种。

大官道主要由各个国家政府修建,覆盖了大部分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用于军事、政治和商贸方面的需要。

小官道则由地方政府修建,连接邻近的县城和乡村。

2. 运河:古代运河是连接长江、黄河及其支流的重要水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

运河的建设大多由朝廷主导,它不仅为物资的运输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 驿站:古代驿站是为官员和商贾提供住宿和换马等服务的场所,分布在关键的交通节点上。

驿站通常由政府负责管理,是保证交通畅通和治安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海上交通中国处于东亚诸多海洋通道的交汇位置,因此海上交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海上交通主要依靠船只和港口。

1. 船只:古代中国的船只种类繁多,包括木船、帆船、竹筏等。

这些船只在水路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运输本地产物,也用于对外贸易和海上文化交流。

2. 港口:中国古代的港口数量众多,其中以广州、杭州和泉州最为著名。

这些港口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商贾和外国使者前来交流和贸易。

三、商路发展中国古代商路的发展与经济繁荣密切相关,商贸活动不仅推动了商品流通和资本积累,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

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商路之一,将东西方连接起来,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西方的马、珍宝等也进入中国。

丝绸之路的开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古代中国的道、路、府等行政区域名称

古代中国的道、路、府等行政区域名称

古代中国的道、路、府等行政区域名称1、道“道”在汉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仅为州县之上的一种监察区。

但节度使制掌握地方实权后,“道”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辖区的称呼,和初唐、盛唐时的意义有所不同。

宋代地方监察区不使用“道”而改用“路”,字不同义相通。

而辽朝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

元朝建立后,行省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行省下设有道,道下有“路”的行政区划单位。

至明清时期,“道”成为省之下军区的通称,如“福建省台厦道”或“台湾道”,但明朝及清朝意义上稍有不同。

其中,也有人把清朝的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2、路古代中国的路始于宋代。

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

3、府汉至南北朝多指高级官员及诸王治事之所为府。

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府要比县高一级。

府的长官叫做知府、都尉等。

扩展资料:民国北京*** 时期,曾经在省下设道为次级行政区划单位,并曾计画废省置道,将全国划分为70多个道,但之後并未采用此规划,道这个行政区划也被废除。

至今,朝鲜及韩国仍在使用道,为一级行政区,等同于许多国家的行省,而范围和规模则相当于中国的地区/地级市。

日本明治时代前,各地也有道的设置,但目前只剩下一个:北海道,与都、府、县同级,习惯上统称为都道府县。

百度百科-路百度百科-道。

宋朝路制研究

宋朝路制研究

宋朝路制研究宋代地方推行3级行政建制,于州、县两级之上设路,以总300余州军。

宋朝统治者鉴于唐代集一道之权于节度使一身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分割事权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路级设置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与安抚司等四大常设机构,以“婚田、税赋1属之转运,狱讼、经总属之提刑,常平、茶盐属之提举,兵将、盗贼属之安抚”,在职能上,2有基本和较明确的分工。

并且自始至终严格地贯彻“制军、给食”不可通而为一的原则,即兵财分治的原则。

始终坚持“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3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的原则,坚持贯彻以转运司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监察体制,因4而,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建制的路,也由此分为转运司路及帅司路两种类型。

前者负责一路行政,后者负责一路军政。

至于提点刑狱司与提举常平司,由于两司相继分割了转运司在司法、赋税等方面的事权,而且地位相埒,因而他们也有相应的行政区域。

神宗元丰元年以前,同一地区,提点刑狱司路、提举常平司路与转运司路完全一致。

以后,两司为了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职能,则将辖区过大、事务繁重的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淮南、两浙等路再细分为东、西两路或南、北两路。

因而,在这些地区,提点刑狱司路、提举常平司路的辖区与转运司路是不一样的。

一、宋代路制的形成与发展(一)五代——宋代路制的酝酿期1(五代的方面都部署转运司路与安抚司路是有宋一代地方行政制度,但寻其起源,则均出自于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除后梁外,后唐以后的4朝均与契丹接壤,为了有效地防御日愈强大的契丹的入侵,在藩镇势力日愈衰弱的情况下,中原各朝不得不在河北、河东沿边驻扎大量的禁军,以守卫冲要之地。

《通鉴》卷276天成二年(927年)四月条就有这样的记载,“时契丹数犯1(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4,北京:中国书店景印本,1990年,第19页。

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卷156,绍兴十七年九月丙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册,第191页。

隋唐出行道路规划,为什么官员走驿路,百姓只能走便路、私路?

隋唐出行道路规划,为什么官员走驿路,百姓只能走便路、私路?

隋唐出行道路规划,为什么官员走驿路,百姓只能走便路、私路?不论现代还是古代人们的生活状况永远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几个话题,而在经济迅速发展,交通便利的当今,衣食住行也已基本不成问题。

而在古代这些问题却是最让人头疼的,每个朝代的统治者们要想得到民心,最主要做的事情也是促进社会的发展,改善百姓的衣食住行问题。

但是因为封建社会落后,发展有限,不论哪个朝代都无法百分百的满足百姓的基本生存要求,即便是对于较为开放,经济相对发达的唐朝而言,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是比较有限的。

倘若我们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的生活状态,那完全是无法比拟的,因而我们看待这些问题应当相对而言,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看待当时的社会状态。

以古人的角度,一同去探究一下隋唐时期的交通出行状况。

首先说到古人的出行,必然要研究的就是古代的交通工具。

要知道在落后的古代,汽车并未发明的之前,交通工具是阻碍百姓出行最大的一个问题,若连出行的工具都没有,又如何能够到达目的地呢。

关于交通工具,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马匹,但在古代资源匮乏,并不像今天这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那时候马匹也不是寻常人家能够拥有的。

尤其是在隋唐那样希望等级划分严苛的时代,不同的人所能够拥有的交通工具也不同。

唐朝时期除了马匹以外最常见的交通工具还包括牛、驴、骆驼、驴等。

首先先说马,唐人对马匹极为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对马的喜爱更是到达了一定的境界,在李世民使用过的马匹中最为有名的莫过昭陵六骏,也就是那六匹陪伴他打天下的战马。

然而当时马匹稀少,价格昂贵,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骑的,也正因为如此,能够拥有马匹来充当交通工具,在当时也是一种权势的象征。

唐代,不论是文武官员还是稍微有钱一点的人,都会为自己挑选一匹好马。

当然除了男子对马非常钟爱以外,唐代的女性也爱骑马,很多女子甚至为了骑马更加便捷而女扮男装。

虽说唐人爱马,但由于马匹稀缺,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消费得起的。

那么在隋唐时期一般的小老百姓能够选择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通常来说百姓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驴和骡子,这是当时较为常见的民间交通工具。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在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主要由路、府、州和县组成。

首先,宋朝的最高行政单位是路,路下分为府。

路是较大的行政区域,而府则是路下的细分单位。

府下面则是州,州是府的下属行政单位。

最底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县是州的下级行政区域。

在宋朝的行政区划中,路是非常重要的行政单位。

一个路下辖多个府,府下辖多个州,州下辖多个县。

这样的分级制度使得行政管理更加有序和高效。

在行政区划中,每个行政单位都有相应的官员来管理和治理。

路有路官,府有府官,州有州官,县有县官。

这些官员负责管理行政事务,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的设置和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需要,行政区划可能会发生变化。

有些地区可能会划归到其他行政单位,有些地区则可能会新设行政单位。

总的来说,宋朝一级行政区划的设计和管理体系相对完善,为国家的统一和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行政区划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的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宋朝一级行政区划的组织结构清晰,体系完善,为当时的政府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为宋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朝为什么要在州县之上设置“路”这级管理机构

宋朝为什么要在州县之上设置“路”这级管理机构

宋朝为什么要在州县之上设置“路”这级管理机构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由周朝之国、野制,在春秋战国时开始裂变,即从国、野制向秦汉郡国、县制转变。

春秋时期,诸侯为兼并小国弱国,征战不休,诸侯强国如秦、晋、楚等,将新兼并之疆土,不再作卿、大夫的封邑,在国都之外,建立县、郡,一以加强边地的防守,一是加强诸侯的中央权力。

县与郡互不统属。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一统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后增置九原、南海、桂林、象郡、闽中五郡,共四十一郡。

郡统县,为二级地方行政管理建置。

郡官为郡守、郡丞、郡尉、御史。

大县置县令、小县置县长。

汉承秦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区划之制,但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四月,创置十三州部,由此,两汉在郡、县二级地方制之上,形成了州、郡、县虚三级制。

至隋朝,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地整顿,再度实行郡、县二级制。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再将郡改为州,改郡太守为州刺史。

到了宋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实际运行,按路、州府军监、县,分为三级。

以转运司路为准,有太宗至道十五路、真宗天禧十八路、神宗元丰二十三路、徽宗宣和二十六路、南宋十五路、十七路之别。

随着某路安抚使之出现,北宋,始有某路安抚使之名。

在宋仁宗朝官员看来,全国十余路转运使司,已成为自中央至地方路、州、县三级最高行令机构。

中央之命令并非直接下达到州(府、军、监)、县二级,必须通过路一级下达到州、县二级。

其后,路有“监司”路与“帅司”路之别。

长官为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者,为“监司”路;长官为安抚使或经略安抚使者,为“帅司”路。

两者区域同或不同。

贯穿两宋,路一级形成了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公事司为核心的监司管理体制,涵盖一路金谷、转输、监察、司法、经济、学校、军政等事务,但没有最高的行政长官,也没有统一的路行政治所。

可以说,宋代地方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是在北宋中央集权政府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步建立的自具特色的建制。

宋代为何要设置路一级的行政机构?路之前身为道。

宋代路制: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高明设计

宋代路制: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高明设计

宋代路制: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高明设计自秦统一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面临一个大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地方?因此历代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创新。

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州制、唐代的道制,宋代的路制、元代的行省制等都是在探索道路上出现的创新成果。

其中宋代的路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创举。

它总结了前代州制、道制的弊端,在功能和运行体制上都有重大的突破,带有鲜明的权力分散、制约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宋代君臣的管理智慧。

北宋路制一、路的设立:郡——州——道,吸取前代的弊端中国的疆域从秦汉经唐到宋,一直在不断变化,地方上各级行政机构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秦朝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天下设36郡。

到了西汉,由于不断的开疆拓土,“大一统”局面真正形成,至西汉末年全国的郡达到103个。

从秦时36郡到西汉末103郡,郡的数量处于剧增的态势。

中央政府已经无法再进行有效的直接管理,在中央政府和郡之间必须要设置一个中间机构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于是西汉出现了州制。

汉武帝把天下分十三州,每州下辖数郡,设一州刺史负责对下辖各郡的监察管理。

汉代州制随着时间的发展,州刺史地位不断提高,集地方行政、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引发汉末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局面。

而且到了唐初,全国的州数剧增300多个,州制已经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于是唐太宗实行了道制,将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进行监察。

到了唐玄宗时基本固定为15道。

然而唐代的道制,最终重演了汉代州制的弊端,造成地方长官权力膨胀,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唐末出现五代十国的乱世。

唐季以来,战争不息、家散人亡者无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

唐代道制汉代州制和唐代道制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个堪称血淋淋的教训本质上仍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机构的关系。

有鉴于汉唐的教训,赵宋皇帝不得不费心探索一个能避免前代教训的新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路制。

历史名词解释宋代的三级行政区划

历史名词解释宋代的三级行政区划

历史名词解释宋代的三级行政区划宋代的三级行政区划,是指当时中国社会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层级划分,分别为路、府、县三个层次。

这一行政区划体系,奠定了宋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整个中国历史乃至现代行政体制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路路是宋代的最高行政区划单位,也可理解为省级行政区。

宋代设立了九个路,分别为京畿、东京、荆湖、江、淮南、山东、浙江、四川和广东。

这九个路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和县。

路治下的行政机构设在路城,由路官负责管理当地政务。

路级行政区域由于地域广阔,设立这一级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本地区的控制,统一管理和调度。

二、府府是宋代的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也可理解为地级行政区。

府通常设立在路下面,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府内有政府衙门、儒学、庙宇、市场等设施,是地方行政和经济事务的集中地。

府也是路下各县的管理机构所在地。

在宋代,府有且仅有一个县治,系统完善,运行有序。

府级行政区域的设置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地方行政管理,提高对各县的指导和协调能力。

三、县县是宋代的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也是乡村生活和社会运转的基本单位。

县设有县城,主要负责该区域内的行政、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县治内设有州署、县衙、学堂、祠庙、市集等设施。

县级行政区域下辖村落和乡镇,由县官负责管理。

他们负责维持治安、收集税收、组织农田水利、漕运粮食等重要职责,是宋代行政管理中最为基层和关键的一环。

宋代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奠定了后来明、清两代行政体制的基础。

其中,路、府、县的设置既考虑了地理分布和行政效率,又顾及了地方利益和自治能力。

这一行政体系强调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一,也兼顾了地方对内部的分权管理。

它稳定了宋代政治秩序,增强了统治者对移民和民众的控制力,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宋代的三级行政区划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府的体制过重,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府级行政单位数量过多,实际上增加了行政成本和管理难度。

古代交通道路:周道、乡村道路、栈道

古代交通道路:周道、乡村道路、栈道

古代交通道路:周道、乡村道路、栈道古代交通道路:周道、乡村道路、栈道古代的陆路与水路交通,各种舟车通道、驿站、传舍等事物,都是古代社会环境的表征,也是古人社会生活的构成。

周道:原为西周时在镐京与洛邑之间修筑的宽阔平坦的大道,它西起今西安古城,沿渭水南岸东下通往周的东都“王城”,再向东延伸,分为两条路线,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宋都商丘和鲁都曲阜;北线由王城北上渡河至南阳,沿古黄河向东北延伸。

周道是周王室的命脉所在,是国家的交通枢纽。

此后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起多条辐射状延展线,构成全国交通大动脉。

后来,周道变为通用词,指大路或官道。

周代的乡村道路:周代乡村道路分为五级,为径、畛、涂、道、路。

径是行人和牛马通行的小路;畛是田间小路;涂饰容纳一辆车行驶的道路;道是容纳两辆车行驶的道路;路是容纳三辆车通行的道路。

驰道:秦统一全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修建驰道。

这是供帝王、政府公务行驶马车的通道。

秦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延伸到全国各地,从而把战国时代诸侯列国的都城用驰道连接起来,构成了通向全国主要城市的干线道路网。

驰道宽广壮丽,有统一的质量指标:路面幅宽70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利排水;要用金锥夯实路基;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以为行道树;每隔10里建一亭,作为区段治安的管理所和道路行人的招呼站、邮传人交接处。

秦驰道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适应了秦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业的急需,在古代交通史上先有较高的地位。

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指古人在今川、陕、甘、滇等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

是当时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

战国时期即已修建。

秦惠王时使用“石牛产金”的计策,吸引蜀人北上,开辟秦岭,修筑成“金牛道”(后世名“南栈道”),其中许多路段是悬空假设的栈道。

此道开通之后,使秦国的力量扩展张到了西南。

此外,古代高楼间架空的通道称复道,亦称栈道。

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及其创新之处

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及其创新之处

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及其创新之处
宋代路制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宋朝的统治者顾念国民的利益以及
准备从宋代国家的政治体制上进一步改革,主要侧重运用求同存异的
思想理念架构起宋朝路制下“道路”体系,通过安全可靠、清洁舒适
的道路建设,实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有效协调和整合。

宋代路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道路的分支化和五行归田的实施上,如坊、街、巷、口等道路名称的制定,以及采用新的道路建设理念、勘测绘
图系统、新的器具仪器等,既遵循当时社会环境,又适应了时代需求。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最新版】
目录
1.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
2.宋朝行政区划的组成
3.宋朝行政区划的特点
4.宋朝行政区划的影响
正文
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
宋朝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太宗时期,他实行了分全国为13 道的政策,这 13 道包括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岭南道。

然而,在淳化四年(993 年),全国又被合并为两京(东京、西京)10 道。

至道三年(997 年),共分十五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

宋朝行政区划的组成:
宋朝行政区划主要由两级组成:路和州。

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

州则是承前代而来的行政单位,幅员略小。

府即地位特殊的州,首都、陪都以及与皇帝行为有关的州都改为府。

军同下州,并非与军事有若何关系,故州可退而为军,军也可进而为州。

监原为政府管理采矿冶炼业的专门机构,后领县同下州。

宋朝行政区划的特点:
宋朝行政区划的特点之一是复式形态,即诸监司的分路不一定一致,或虽然一致而治所并不在一地。

另一个特点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

宋朝行政区划的影响:
宋朝行政区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行政区划模式被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沿用,并为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古代对公路称谓

古代对公路称谓

古代对公路称谓:周朝称“道路”;秦朝称“驿道”;元朝称“大道”;清朝称“官道”,汽车出现后称“公路”或“汽车路”。

我国2005年公布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这是我国公路网中最高层次的公路通道。

根据规划,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

新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

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家干线公路(国道)、省级干线公路(省道)、县级公路(县道)和乡级公路(乡道)和专用公路。

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五个等级交通量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

常以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和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有代表性的交通量。

一、政府投资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根据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2)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3)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文件;(4)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5)根据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组织项目招标;(6)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征地拆迁等施工前准备工作,并向交通主管部门申报施工许可;(7)根据批准的项目施工许可,组织项目实施;(8)项目完工后,编制竣工图表、工程决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办理项目交、竣工验收和财产移交手续;(9)竣工验收合格后,组织项目后评估。

公路是一种带状的三维空间实体,它的中心线是一条空间曲线。

公路的中线及沿线地貌、地物在水平面的投影图称为路线平面图。

沿路线中线的竖向断面图称为路线纵断面图。

中桩处垂直于公路中心线方向的剖面图称为横断面图。

直线长度参考值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2、缓和曲线的作用:在缓和曲线范围内,其半径由无限大渐变到圆曲线半径,从而使车辆产生的离心力逐渐增加,有利于行车平稳;在缓和曲线范围内,外超高由零递增到圆曲线上的超高量,使向心力逐渐增加,与离心力的增加相配合;当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需要加宽时,可在缓和曲线范围内,由标准宽度逐步加宽到圆曲线上的加宽量。

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的运道

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的运道

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的运道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清代前期商品经济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发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运输条件所起的促进作用。

因为商品交易量和交通运输条件,商品流动的辐射半径与交通网络的半径都是成正比的。

商品流通的运道,包括水路、陆路和海路交通。

从管理和维修的角度看,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的,是驿路(包括站路)和铺路。

这里称之为“官路”;由民间士绅、商人,或当地官员自行捐助筹款修筑的运道,称之为“民路”。

官路和民路,构成了清代前期全国的交通网络。

尽管这张网络主要是政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是人民进行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条件。

一官路官路,最主要的是驿路。

驿路,也称驿道,是国家为政治、军事、财政需要,从中央向各地传递谕令、公文,官员往来,运输物资而开辟的道路,并在沿途建有驿站,配备驿卒、驿马、驿船等设施,提供易换马匹,暂时住宿等服务。

明代设立水驿、马驿、递运所;在各省设有急递铺。

清代前期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驿路体制。

清代在西北地区作战,为运输军需、军情传递,递送军队设有军站,其路称为站路。

清代后期建立邮局,有了铁路等近代化的邮政设施之后,才完全废除驿路体制。

清代前期的驿路,以京师为中心,分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这是驿路的干线,从干线还有分达各地方城镇的路,是驿路的支线。

有的文献称干路为官马大路;支路为官马支路;简称为官路和大路。

由于清中后期将站改成驿,在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塘驿、台驿并称的情况,所以军站路、塘路也都是驿路。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五九~五六零,兵部,邮政,驿程中描述了驿路和军站路(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从略)。

驿路主要以陆路为主,也有小部分水路。

驿路以北京为中心,以各省省城以及边境的重要城市为结节点或终点,形成交通网的干线。

宋朝划分天下为二十四路,你现在的家乡属于宋代的哪一路?

宋朝划分天下为二十四路,你现在的家乡属于宋代的哪一路?

宋朝划分天下为二十四路,你现在的家乡属于宋代的哪一路?
宋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

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

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

加上京畿路为24路。

宋太祖在993年(淳化四年)把全国合并为两京(东京、西京)10道;去陇右、山南东、山南西三道,并剑南东、西道为一;改岭南为广南道;增设两浙道。

但第二年即废,于是正式废去道制,改为路
制。

这就是路制的开端。

最早的十五路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东、广西,其中七路之名至今仍然沿用。

仁宗时,析京东路之开封府与京西路四州置京畿路,又以与辽相接之河北路析为四路,遂成十九路。

神宗末,以开封府十六县为特别区,又重定为二十三路,即京东、河北、淮南、江南四路各分东西,凡八路,京西路分为南北二路,陕西路分为永兴、秦凤二路,西川、峡西二路改划为成都、梓州、蘷州、利州四路,合河东、两浙、福建、荆湖北(原湖北)、荆湖南(原湖南)、广南东(原广东)、广南西(原广西)七路,共二十三路。

1105年(崇宁四年),宋徽宗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合称为24路。

南宋时期,高宗南渡后,仅保十五路,但以钱塘江为界,分两浙路为东西,号十六路: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

州、府、道、路有啥区别?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

州、府、道、路有啥区别?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

州、府、道、路有啥区别?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省市县乡村”行政区划是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才最终成型的,常常有朋友问起历史上存在过的郡、州、道、府、路、省这些名称到底有什么区别?是怎么发展出来的?接下来就带大家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历代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看过之后一定茅塞顿开。

最稳定的管理单元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外出巡视抵达左邑县桐乡,恰在此时听说南越已经被平定,顿时大喜过望,于是当地的县名改为闻喜,今日山西省闻喜县就是由此得名,接着抵达汲县新中乡时,又听说叛军首领吕嘉被俘,于是当即决定设立一个新县命名为获嘉,即今日河南省获嘉县的由来。

西汉时期的并州、朔方刺史部两县的历史已经超过二千一百年,但这还不是最早的县。

“县”是在战国末年才出现的,据统计,秦朝时期县的数量已达数百,甚至有可能上千。

这些县中有一部分的名称已经两千多年没有变化过,可以说是相当稳定了,有些县的管辖范围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秦朝时期的山东北部诸郡从另一方面来看,县的数量也很稳定。

西汉末年,全国共有一千五百多个县。

时至今日,中国也不过二千八百多个县级行政区,可是如今的国土面积已远远超过汉朝,人口更是超过汉朝二十多倍。

那么县级单位为何相对稳定呢?这是因为县在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直接管理基层的,也就是最小的管理单元,因此县的大小,或者说县的管辖范围,必须要与其管理能力相配套。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县的基本职能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都相对比较落后,能有效管理的区域十分有限,管辖范围如果太大就无法进行有效控制。

西汉时期的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随着人口增长、税收增多,行政事务也会随之增多,因此必须设立新的县,或将原有的县分开。

相反,当人口减少、税收减少时,考虑到行政管理费用的增加,有些县就会被合并或撤销。

所以县的数量,县的管辖范围,都保持了相对稳定。

同时,“县”这个行政单位的名称也从未改变,只在某些特定区域或少数民族聚居地才使用不同的名称。

北宋行政区域划分

北宋行政区域划分

北宋初年,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

但是为了便于管理,到了宋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

宋朝时的路不归一个机构管辖,而是分属好几个机构,分管各自的职权。

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

宋朝时有一个特别的现象。

每一个州还有一个郡名。

州名是正名,郡名则是别名。

郡名大都沿袭唐朝时的旧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

新的州朝廷往往会赏赐一个郡名,没有郡名的州很少。

宋朝时一些重要的州也升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

到了南宋时,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个,是当时州的总数的1/7强。

此外,还有军、监两种地位低于州的州级行政区划。

北宋行政区域划分1,京畿路开封府;滑州;2,京西南路金州,房州,均州,邓州,唐州,襄州,郢州,随州;光化军;3,京西北路河南府,颍昌府;孟州,郑州,汝州,陈州,蔡州,颍州;信阳军;4,京东东路齐州,淄州,青州,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淮阳军;5,京东西路应天府,兴仁府;兖州,徐州,单州,郓州,濮州,济州;广济军;6,河北东路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沧州,清州,雄州,棣州,滨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7,河北西路真定府;怀州,卫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赵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广信军,安肃军,顺安军,永宁军,安利军;8,河东路太原府,隆德府;晋州,绛州,泽州,汾州,隰州,石州,丰州,府州,麟州,代州,岚州,宪州,忻州,辽州,慈州;晋宁军,火山军,保德军,岢岚军,宁化军,平定军,威胜军;9,永兴军路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环州,庆州,宁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陕州,解州,同州,华州,鄜州,*(左“分”右耳刀)州;10,秦凤路凤翔府;秦州,会州,巩州,岷州,阶州,成州,凤州,陇州,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兰州,熙州;积石军,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11,成都府路威州,茂州,绵州,汉州,彭州,蜀州,眉州,简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永康军;陵井监;西山野川诸部;12,梓州路资州,普州,梓州,荣州,戎州,祥州,泸州,纯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怀安军,广安军;富顺监;罗氏;石门番部;13,利州路兴元府;三泉(直属京师);文州,龙州,剑州,利州,兴州,洋州,巴州,蓬州,阆州;14,夔州路夔州,达州,开州,万州,施州,忠州,*(“倍”字单人旁换三点水)州大宁监;云安军,梁山军,南平军,遵义军;田氏,罗殿;黔州所领矩*(左“片”右“羊”)等州15,荆湖南路荆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武冈军;桂阳监;16,荆湖北路江陵府;靖州,沅州,辰州,鼎州,灃州,岳州,鄂州,安州,复州,归州,峡州;汉阳军,荆门军;17,广南东路连州,广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18,广南西路桂州,贺州,昭州,梧州,浔州,邕州,廉州,雷州,郁林州,琼州,高州,化州,容州,藤州,象州,贵州,柳州,宾州,宜州,观州,宣州,钦州;昌化军,朱崖军,万安军;特磨道;自杞;19,福建路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剑州;兴化军,邵武军;20,江南西路洪州,筠州,袁州,抚州,吉州,虔州;临江军,建昌军,南安军,南康军,兴国军;21,江南东路江宁府;太平州,宣州,池州,江州,饶州,信州,歙州;广德军;22,两浙路杭州,苏州,润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衢州,婺州;23,淮南东路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扬州,泰州,通州;涟水军,高邮军;24,淮南西路寿州,濠州,和州,庐州,光州,黄州,舒州,蕲州;无为军;云中府路[2][1]即梓州路[2]原辽地,宋、金共同攻辽时,金答应归宋,宋预设此路,后金失约,地遂归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唐至宋,中国之交通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就陆路交通而言,一方面因都城之迁徙,导致交通重心先东移,后再南移,进而引起若干路线地位之变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之发展,各地之道路亦愈加繁密。

[1]交通路线之走向及其功能与地位,是交通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近百年来,已有不少研究在此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

主要成果有青山定雄《唐宋时代的交通与地志地图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62年)、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①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和拙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等。

其中尤以严先生《唐代交通图考》贡献最著。

该书考述了唐代除江南岭南道之外的诸地区之交通路线,并绘以成图;征引文献上自汉前,下及宋后,亦略呈宋代交通之面貌。

但无论前辈之大著,还是近贤之宏文,②皆未太过关注文献中对交通路线性质之区分。

严先生仅将道路分为驿道、重要道路(或大道偶置驿)和普通道路,别的学者更是只言驿路,而未及其他。

实际上,文献中对唐宋及其他时期道路之记述多有“官路”、“私路”、“驿路(道)”、“县路”等不同名称,而不同名称之道路,其路况、功能与地位亦有明显差异。

因此,研究唐宋,乃至整个古代陆路交通线,必须对各种道路名称及其性质予以辨明,而辨明各种道路之性质,亦对了解所经州(府)县之道路格局2012年第7期官路、私路与驿路、县路———宋代州(府)县城周围道路格局新探曹家齐作者简介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275)。

①1985年至1986年,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形式出版1至5卷;2003年,又以相同形式出版第6卷(李启文整理)。

②近年研究唐宋陆路交通的论文亦不在少,如龚胜生:《唐代南阳地区驿道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梁中效:《南宋东西交通大动脉:“马纲”驿路初探》,《成都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华林甫:《唐代两浙驿路考》,《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摘要]两宋时期,州(府)县城周围四通八达的道路,首先有官路与私路之分,私路不唯不如官路宽广平坦,更在于没有商税之征;官路之中,大概又有驿路和县路之别。

驿路乃邮传和人员往来之剧道,所以不是连通所有州(府)县,而是自京师向全国辐射,联通重要州(府)县。

不通驿路之州县,则是依靠县路一类的官路与驿路连接,从而联通与中央的信息往来。

因此,单就驿路布局情况看,许多州(府)县的情况有所不同。

[关键词]宋代官路私路驿路县路交通〔中图分类号〕K244;K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7-0105-10105--及该州(府)县之形势、地位有重要意义。

今笔者不揣浅陋,欲以宋代为中心,考察各类道路性质及州(府)县城周围之道路格局。

一、官路与私路古代道路有官、私之分,由来已久。

唐代文献中已多有记述。

关于官路,如《唐会要》载:大历八年(773年)七月敕:“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斫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

”[2]关于私路,有唐朝李贺《高平县东私路》诗为证。

其诗曰:“侵侵槲叶香,木花滞寒雨。

今夕山上秋,永谢无人处。

石蹊远荒涩,棠实悬辛苦,古者定幽寻,呼君作私路。

”[3]但路有官、私之分应不仅限于陆路。

如《新唐书》载:“贞元初,……其后诸道盐铁转运使张滂复置江淮巡院。

及浙西观察使李锜领使,江淮堰埭隶浙西者,增私路小堰之税,以副使潘孟阳主上都留后。

”[4]此处“私路”似指水路而言。

到了宋代,关于官路与私路的记载增多。

《太平寰宇记》在记及一州“四至八到”时就多次以官路与私路对称。

如记渠州(治流江县,今四川渠县)“四至八到”云:“东北至东京三千五百二十里。

……西南至果州岳池县界一百一十九里。

西北至蓬州官路二百二十里,私路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合州水路约四百里,东北至蓬州水路二百五十里。

”[5]记复州(治景陵,今湖北天门市)“四至八到”云:“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北至郢州私路二百五十里,官路三百里。

东南至蜀江水流为界七百四十里。

西南至赤岸港为界三百五十七里。

西北至乞火山东与郢州为界三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安州三百四十里。

”[6]记常州(治晋陵、武进,今江苏常州市)“四至八到”云:“西北至东京一千五百六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九百八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八百四十里。

东至苏州二百里。

正南微西至湖州三百三十二里,私路三百里。

南至宣州五百里。

西至润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扬州三百四十六里。

东南至苏州二百里。

西南至宣州二百里。

西北至润州一百九十六里。

东北至苏州屈曲三百六十一里。

”[7]《太平寰宇记》之外,宋代其他官私文献亦多有记及“官路”与“私路”之称者,不一一赘述。

按唐宋地志所记“四至八到”均为道路里程,[8]《太平寰宇记》中记一州与东京、洛阳、长安三地及本州周围州郡之里程时,明言有官路、私路之分,则说明当时各地道路中普遍存在官路与私路两种性质的道路。

该书在记常州“四至八到”时,云“正南微西至湖州三百二十里,私路三百里”,而未明称“官路”,但根据文意,其“私路”前之“三百二十里”必指官路无疑;而其他未言及“私路”之里程,亦应指官路。

由此亦可见,一方面,如《太平寰宇记》等官方舆地文献在记述一州道路时,以记官路为主;另一方面,一州与周围各州连通之干道中,官路应多于私路。

既然道路有官、私之分,那么,官路与私路之区分何在呢?若顾名思义,官路首先应是由官方营治,用于政令推行、政情沟通、物资运输及军事行动之路线,亦是州与州、州与县之间连通之干道。

当然,官路亦准许百姓及商旅通行;私路则应为官路之外,非由官方营治,而因民间方便往来而形成之路线。

官路既为官方营治,并主要用于官方行政,则其上必有驿传等官方交通设施。

这一事实确有明证。

如《太平广记》载:光启中,僖宗在梁州。

秋九月,皇甫枚将赴调行在,与所亲裴宜城者偕行。

十月,自相州西抵高平县。

县西南四十里,登山越玉溪。

其日行旅稍稀,烟云昼晦,日昃风劲,惑于多岐。

上一长坂,下视有茅屋数间,槿篱疏散,其中有喧语声。

乃延望之,少顷,有村妇出自西厢之北,着黄故衣,蓬头败屦,连呼之,不顾,但俛首而复入,乃循坂东南下,得及其居,至则荆扉横葛,萦带其上,茨棘罗生于其庭,略无人踪,如涉一二年者矣。

枚与裴生愕立久之,复登坂长望,见官道有人行,乃策蹇驴赴之,至则邮吏将往端氏县者也,乃与俱焉。

是夜,宿端氏。

(出《三水小牍》)[9]此内容所言为唐代事,其中“官道”即“官路”,上既有邮吏行走,则应有馆驿或递铺设施。

至宋则如蔡襄《通源驿别颜茂才》诗云:“跃马东来不记时,酒醒寒色入征衣。

垂杨官道连天去,落日邮亭别我归。

”[10]此为宋代官路有驿传之明证。

再如南宋时王十朋曾上《馆头甃官路疏》云:“乐邑江山,素号东南之胜,馆头驿道,实为来往之冲。

积水潦以伤堤,致官私之病涉。

欲捄泥涂之辱,辄兴畚锸之工。

爰--106资橐金,以伐山骨。

共植无穷之利,宁计不赀之财。

将使泞不陷车,遂无六十里之患;庶几岸弗为谷,何止三千年之长。

”[11]此处官路既是往来之冲,又是驿路,亦必有馆驿与递铺之设置。

其次,官路与私路相比,亦必是更为平坦而宽阔。

如《武经总要》记“驰茂川铺”云:“本唐河官道,阔处约一百步,狭处约四十步。

南道人谷至石道人谷约四十里,南道人谷至石碑子旧界二十里。

”[12]此处言官路阔四十步至一百步,当是极宽之大路。

又如周必大《庐山后录》载:“有太乙观在山北,或曰杏林在此,而上升太乙观耳。

记又言归宗,后峰半在石室中,有夏禹刻字,仅百余人,无复至者。

过归宗,望紫霄峰,亦有瀑布。

行官道约三里,入小路访栗里,求醉石。

土人但云,此去有陶公崖,无栗里。

”[13]此处“行官道约三里入小路”,亦可反映官路为大路,而私路应相对为小路。

官路与私路之别,除是否由官方营治和规制大小外,应是有无商税之征了。

这一方面有诸多例证。

如《册府元龟》载:“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二月庚午,租庸使孔谦奏:‘诸道纲运,商旅多于私路苟免商税,不繇官路往来。

宜令所在关防严加捉搦,山谷私由道路,仍须鄣塞,以戢行人。

’”[14]《岭外代答》载:“蛮马之来,他货亦至。

蛮之所赍,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

吾商贾所赍,锦缯、豹皮、文书及诸奇巧之物。

于是译者平价交市。

招马官乃私置场于家,尽揽蛮市而轻其征,其入官场者,什才一二耳。

隆兴甲申,滕子昭为邕守,有智数,多遣逻卒于私路口邀截商人越州,轻其税而留其货,为之品定诸货之价,列贾区于官场。

至开场之日,群商请货于官,依官所定价,与蛮为市,不许减价先售,悉驱译者导蛮恣买。

遇夜则次日再市。

其有不售,许执覆监官,减价博易。

诸商之事既毕,官乃抽解,并收税钱。

赏信罚必,官吏不敢乞取,商亦无他縻费,且无冒禁之险。

时邕州宽裕,而人皆便之。

”[15]《昼帘绪论》载:“商税一毕,便给由子证。

应出县,吏不许拦典稽滞乞觅。

若商旅不经县务投税,辄行私路遁去,为本县所获,定将物货倍税之外,更与勘断,令众候替,断不轻贷。

盖取之虽少而来者则多,课利自然盈衍,孰不愿出此途哉。

”[16]《陆九渊集》载:“乡来襄阳遏米价,米舟至者,皆困不能前。

然卒以赂津吏,有夜窃过者。

尝谓法禁往往不足恃。

比年场务益艰,商旅多行私路,私路旧微小,少所知者,今皆坦途通行。

比境连年不熟,今岁尤甚。

近闻米过唐邓间,多不以舟,小民趋目前之急,不暇为后日计,况肯为乡曲计、州县计乎!使米粟有余,无禁其泄可也。

今方甚不足,以坐视其泄,恐亦未宜。

”[17]《册府元龟》所载虽为后唐时例,但可明确看出商税之征只设于官路,而不设于私路。

《岭外代答》、《昼帘绪论》与《陆九渊集》之记载,则反映出私路无商税之征之状况到南宋时仍相当普遍。

但私路无商税之征亦有例外或变化,如天圣六年(1028年),“益州钤辖刘承颜言:‘商旅入川,无公凭者,多由葭萌私路往。

请如剑门置关,仍令逐处给公凭,至者察验之。

’诏从其请。

”[18]二、驿路与县路古代道路除有官、私之分外,又有驿路(道)和县路(道)之别。

文献中关于驿路(道)之记载甚多,且由来已久。

《后汉书》载:“建武五年,【刘昆】举孝廉,不行,遂逃,教授于江陵。

光武闻之,即除为江陵令。

时县连年火灾。

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

征拜议郎,稍迁侍中、弘农太守。

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

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

帝闻而异之。

”[19]《蛮书》载:“贞元十年十月,西川节度兵马与云南军并力破保塞、大定,献俘阙下。

十一年正月,西川又拔罗山,置兵固守。

邛南驿路由此遂通。

台登城直西有西望川。

行一百五十里入曲罗。

泸水从北来,至曲罗萦回三曲。

每曲中间皆有磨些部落,以其负阻深险,承上莫能攻讨。

”[20]此为汉唐时期驿路(道)之例。

关于县路(道),唐以后文献中记载渐多。

如王建《田家留客》诗云:“双冢直西有县路,我教丁男送君去。

”[21]《宋高僧传》载:“次嘉州罗目县,有诉孙山人赁驴不偿直,乞追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