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苏教 公开课获奖教案 必修3:拿来主义2

高二语文苏教 公开课获奖教案 必修3:拿来主义2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ǚ)残羹(gēng)冷炙(zhì)孱头(càn)脑髓(suǐ) 蹩进(bié) 玄虚(xuán)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①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

先破后立。

“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

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

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4)指导阅读8、9两节思考问题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孱头--怕、徘徊-- 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错误的态度昏蛋--怒、烧光-- 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废物--慕、吸鸦片-- 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②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日益成熟和强大。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中,拿来主义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它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为此,本文将介绍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拿来主义》的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程,学生应能够:1、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理解拿来主义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3、能够分析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

二、教学内容1、拿来主义的起源和演变。

2、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拿来主义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4、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2、讲解式教学法。

3、案例分析式教学法。

4、互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如“你们是否听说过拿来主义?它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2、知识讲解环节(1)拿来主义的起源和演变。

通过讲解介绍,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的来源和发展历程,如缘起于“物是人非”的思想观念,通过传世之作《说苑》的推广,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2)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通过讲解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拿来主义的各个特征,如“合则用,不合则弃”、“不断变通,不断创新”等。

(3)拿来主义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通过讲解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如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古代智慧、提高个人素质等。

(4)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讲解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如在各个领域中推广和应用拿来主义的精神等。

3、案例分析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拿来主义的应用和推广,如在企业管理和产品研发中体现拿来主义精神等。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示范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拿来主义第二课时示范教案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2)苏教版 必修3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2)苏教版 必修3

拿来主义第2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二)讨论: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三)明确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

何为之?见注释。

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

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板书)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

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3专题《拿来主义》学案二.doc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3专题《拿来主义》学案二.doc

高中语文第3专题《拿来主义》学案二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

一.探究第二部分:(阅读5-8段,回答下列问题)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区别?怎样“拿来” ?“送来“是,而“拿来"是;“送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拿来“的是■我们"拿“的方法是:■ (用原文回答)。

被动接受主动获取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2、“我在这里也并不想……,是为'拿来主义'”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上启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小结上文,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是领起下文。

3、“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各有哪些表现?各比喻那种人?大宅子比喻,继承"大宅子“就是继承"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孱头:表现(用原文回答):""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表现(用原文回答):"“ 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拿来主义(苏教版高中语文版配套教案)

拿来主义(苏教版高中语文版配套教案)

学年第学期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学科电子备课教案18附1:关于“拿来主义”的几个问题1.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2.“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3.“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明确:“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

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文中的穷青年,对“大宅子”,有多少种态度呢?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是比喻论证方法。

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1)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怯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2)昏蛋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全盘否定虚无主义)(3)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投降主义)(4)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5.“孱头”、“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6.“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7.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明确:“只要吸收;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8.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高中语文3.3.1拿来主义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

高中语文3.3.1拿来主义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

《拿来主义》学案教师寄语:创新的时代,需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大胆拿来。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的语言特点;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生活上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文章,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了解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__________,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_________、、、等。

【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疏通字词(1)加粗字注音残羹()冷炙()自诩()脑髓()冠()冕()堂皇孱头()蹩进()(2)解释词语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堂皇;礼尚往来:2、读的过程中思考本文的思路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孱头()错误的态度昏蛋()废物()拿来主义鱼翅()吃掉正确的态度鸦片()送药房新人烟灯烟枪()毁掉新文艺姨太太()走散思考总结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深入探讨】1.阅读《拿来主义》的相关部分,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联系写作背景,指出孱头、昏蛋、废物各自反映了什么立场?2.用一句话来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第2课时)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第2课时)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第2课时)能力提升明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

文章既批判了错误态度,也阐述了正确主张。

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个别词语的意思,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4.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5.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

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

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

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

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第4、5句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他例子。

分析鉴赏评论家们历来认为《拿来主义》一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

其实,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其突出特点表现在:1.形象描绘;2.妙用反语;3.巧用比喻;4.用词灵活。

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拿来主义》教案2 (苏教版必修3)

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拿来主义》教案2 (苏教版必修3)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拿来主义 教案2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拿来主义 教案2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

)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

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

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

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

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

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

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

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拿来主义 学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拿来主义 学案

文本9 拿来主义学习重点 1.能说出对“拿来主义”内涵的理解,把握“拿来主义”的主张和做法。

2.理解本文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破立结合的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和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

一、文本名句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二、鲁迅名句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3.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7.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8.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自诩.( ) ②残羹.( ) ③冷炙.( ) ④吝啬..( ) ⑤脑髓.( ) ⑥徘徊..( ) ⑦譬.如( ) ⑧蹩.进( ) (2)多音字①⎩⎨⎧ 大度.( )忖度.( ) ②⎩⎨⎧孱.头( )孱.弱( ) 2.理解词义(1)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6)故弄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7)冠冕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8)勃然大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选词填空(1)接受·接收①相关人员到企业开展公务活动,不得________企业接待安排甚至宴请,不得利用企业的招待场所搞变相吃喝。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拿来主义第2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拿来主义第2课时学案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拿来主义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学习方法】阅读探究【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1、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拿来主义》教案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拿来主义》教案2

拿来主义【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拿来主义》是一篇轻灵、活泼的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谈笑风生,所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论证方法则较好地采用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的、抽象的、困扰文艺界许久的复杂的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

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应将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你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背景简介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

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

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

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②思考:“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③思考: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

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④思考: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拓展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

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再者,“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五、课内检测: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

”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

”—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

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

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
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

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

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

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

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

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

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

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

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
1、写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一无所获()无影无踪()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实在恶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意在用“海绵式”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

请你按照这个框架,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

要求:
①字数在300字左右;
②对比论证要鲜明;
③观点要明确。

答案:1、细针密缕精益求精满载而归死灰复燃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

(提示:这句话是针对上文胡先生的做法所发的议论)
3、喻砂子式的学风,只顾表面而不求甚解,结果一无所获。

(思路:看上下文语境,分析喻义)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