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论文

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论文

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体会[关键词]下肢静脉; 血栓; 护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4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65-01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yombosis,dvt)形成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是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手术后长期卧床,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肢体活动减少,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淤滞而形成。dvt常发生于手术后的2—5天。有研究显示,患者术后绝对平卧6h,存在着dvt的隐患,但是要经积极有效预防可以降低发病率。使用抗凝药物和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主要的预防方法,而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可以通过护理工作进行干预的。

1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手术病人术后患者986例。其中,胃癌根治术2例,胆囊及胆道手术,456例,肠道手术128例,其它400例,发生下肢静脉栓塞3例。

2 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1856年,virchows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生dvt的3个主要因素。近年来,崔继芳等人又进一步提出,危险因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最常见的原发性危险因子包括v因子突变、蛋白c、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缺乏等;继发性危险因子包括骨折、创伤、手术等。

3 dvt预防护理

3.1 病因预防

3.1.1 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护士在临床操作中应注意保护血管,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如必须反复穿刺抽血,可选择一处血管采用留置套管针,穿刺后用肝素钠盐水封管。同一静脉持续输液时间不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使用造影剂的患者,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在注入20ml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1—2min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论文

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论文

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一方面是静脉血栓形成导致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长时间静脉处于高压状态;另一方面是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后使得静脉瓣膜遭受破坏,即使血栓吸收后静脉管腔再通,仍然存在静脉倒流情况。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全文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方法妇科手术患者4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干预性护理。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性护理可进一步降低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妇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妇科手术后多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引起患肢不可逆损伤,且栓子一旦发生脱落可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后果而危及患者生命,应积极给予预防措施和有效护理,以最大程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一2014年3月在我科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420例,年龄25~65(30.2±5.3)岁;手术种类:剖宫产术21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卵巢囊肿剔除术例,宫颈癌行子宫全切术45例,卵巢癌根治术36例;手术时间25~12o(55.6±18.4)rain.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0例,2组年龄、手术类别、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论文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论文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摘要】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加强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226例下肢创伤患者进行了深静脉血栓形的防范护理,认为通过肢体护理、血管内皮保护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等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下肢;创伤;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卧床及肢体制动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主要是由于手术后长期卧床,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肢体活动减少,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淤滞而形成。骨科手术的患者发生dvt率达4o%以上[2]。下肢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且常伴发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使得伤员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这些均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致使小腿肿胀、肌肉疼痛或压痛、下肢浅表静脉曲张,影响生活及工作,甚至导致下肢静脉型坏疽;栓子脱落可导致心、肺等重要脏器栓塞危及生命,后果严重。因此,早期预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使用抗凝药物和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主要的预防方法,而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可以通过护理工作进行干预的。我科于2009年8月-2011年8月对226例下肢创伤患者进行了dvt防范护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226例,男171例,女45例,年龄23-79岁,平均45岁。其中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骨折37例,股骨干及股骨下端骨折51例,膝关节损伤9例,胫腓骨骨折55例,下肢软组织损伤74例。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37例,糖尿病2例。卧床时间3-28天,平均19.2天。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论文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论文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溶栓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47例患者通过优质护理服务,观察溶栓的护理效果及总结护理体会。结论:我科47例患者1-3

周康复或好转出院。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加强用药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16-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下肢深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多见于手术后、外伤、长期卧床者,主要表现为下肢突发肿胀、疼痛、肤色改变、活动困难。

1 临床资料

本科自2005年2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47例。其中女29例,男18例。年龄26-92岁,平均56.3岁。其中术后16例、长期卧床8例、外伤3例、负重3例、其它17例,住院10-23天。

2 护理

2.1心理护理:实行优质护理服务,责任护士认真做好入院宣教,解除其焦虑情绪,讲解成功恢复的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病人说明卧床的重要性,打消无所谓心理,以免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造成危险,从而使患者配合治疗。

2.2 卧床休息: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抬高患肢高于肺平面20-30cm利于静脉回流,(1)减轻患肢肿胀。踝关节可做屈伸或轻微旋转活动。症状缓解后,可轻微活动,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2)以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2.3 患肢局部的护理: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协助病人足部清洁,洗脚水温度在25-35摄氏度之间。室温在25摄氏度左右。协助病人洗脚时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的博动情况。定时、定人、定部位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小腿位置为髌骨下缘10cm处,大腿髌骨上缘20cm处(3)首次测量时做好标记并与每次测量后做好登记,以观察患肢肿胀消除情况。溶栓治疗期间,严禁按摩、热敷、按压患肢,避免在患肢穿刺,多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方式。

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手术后的预防与护理论文

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手术后的预防与护理论文

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手术后的预防与护理【摘要】文章阐述了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药物和机械的护理方法进行重点阐述,提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应以预防为主,有效地落实相关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09-02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痪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遍应用,骨科手术后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轻者早期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可引发静脉血栓流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栓塞(pte),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由于缺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措施,我国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加对dtv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tv预防和护理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dvt预防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论文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论文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117-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骨折术后患者长时间被动体位、疼痛、创伤等使静脉回流缓慢,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我科2007年2-3月共发现3例髌骨骨折、2例转子间骨折、1例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相继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科室立即组织成立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小组,分析形成原因,查阅资料,制定预防方案,采取健康教育、早期锻炼及药物预防等综合预防措施,通过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2007年5月至2011年月收治的156例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56例,男116例,女40例。年龄26-92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1例、髌骨骨折56例、腰椎骨折19例。

2 结果

本组156例患者中有一例髋关节脱位合并股骨上段骨折病人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3 护理

3.1 全面评估患者有文献报道;dvt发生与年龄、吸烟、体重、

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病人入院后通过收集资料,结合血常规、凝血四项、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检查,评估病人危险度,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3.2 健康教育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讲解dvt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介绍戒烟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早期活动方法,瞩病人多饮水,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

RICU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及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RICU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及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RICU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及早期护理干预【摘要】探讨ricu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各项高危因素,总结出dvt发生的三大关键要素: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或瘀滞,血管内皮损伤。针对各项高危因素,护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从而达到预防dvt发生和降低dvt 发生率的目的。

【关键词】危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07-0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1]。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患者通常存在多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dvt发病率可达31%[2],远高于普通人群,成为ricu患者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3]。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6月我科共收治危重症患者80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1例,肺部感染患者28例,肺栓塞1例;男性63例,女性17例;年龄52~95岁,平均年龄75.41±2.37岁;合并呼吸衰竭47例,心功能不全43例,糖尿病15例,中风后遗症伴肢体瘫痪11例,老年痴呆8例,髋关节骨折2例,已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通过对每一位住院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

预,80例危重症患者中无一例新增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dvt发病率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8.1%)。

2 ricu患者中发生dvt的高危因素

骨科大型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论文

骨科大型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论文

骨科大型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24-01

深静脉栓塞(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型手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好发于盆腔与下肢深静脉。手术或创伤造成的静脉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处高凝状态并瘀滞是dvt的三大致病因素[1]。dvt可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或致残,栓子脱落可引发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pte是患者术后重要的猝死原因。笔者就从事骨科护理工作的经历谈一下大型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经验。

1 临床资料

资料来自我院骨外科2010-2011年收治的行大型骨科手术患者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27-62岁,平均45.6±5.2岁。其中,行髋部周围骨折18例,股骨颈或股骨干骨折11例,腰椎骨折6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4例。39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3例。所有患者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术前12h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 mg/kg,术后皮下注射4000u/次低分子肝素维持,bid,连用7d,降低血液黏稠度;术后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预防下肢dvt形成。

2 护理干预

2.1 dvt风险评估:术后责任护士须特别关注年龄较大、完成手术48h内的患者。约50%的dvt发生于术后1d内,30%发生于术

后48h[3]。期间,严密观察患者下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重点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肤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术后每4h用皮尺测量下肢周径,并与健侧或行双下肢周径比较;若患者患肢或双下肢周径明显增大,主诉下肢胀痛加剧,皮温升高、肤色绀红,则应高度警惕下肢dvt的发生,立即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术后2d,须关注血浆中血栓敏感标记物d-二聚体浓度变化,若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术前,则应关注迟发型dvt的发生[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护理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护理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dvt患者采用一般处理、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后,并针对dvt患者的特殊性进行护理。结果 8例患者均达临床满意效果。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细心护理,提供针对性护理对策,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中以下肢深静脉最为常见,发病率占10%-30%[1]。dvt的发生的主要病因是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髙凝状态[2]。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的这一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dvt的发病率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我院于2011年3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现就观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的病例共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62-31岁,骨折不愈合1例,脑中风后1例,外伤2例,胆囊手术后1例,剖宫产1例,妊高症1例,高血压病1例。8例患者均于发病后2-10天就医入院,入院时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

及发热。

1.2 方法急性期患者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疏血通注射液及阿司匹林,合并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慢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疏血通注射液及阿司匹林。一般以2周为1疗程。

下肢深静脉血栓成护理和预防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成护理和预防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成的护理和预防【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243-01

【摘要】: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并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加强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和预防宣教。结果:40例患者中39例于治疗后1周,下肢肿胀、疼痛明显改善,症状无改善1例,占0.25%。本组患者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抗凝治疗,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抬高患肢休息和精心护理,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下腔静脉过滤器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内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1〕

本文主要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和预防措施。现将40例下肢dvt患者的护理体会,做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29~79岁,平均44岁(±

2.5岁)。均经血管彩色超声或静脉造影证实,病变位于左下肢34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4例为双侧,病程3h~9d,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皮温升高、疼痛及行走

活动障碍。其中15例安放下腔静脉过滤器。发病原因:手术及外伤后8例,妊娠及产后5例,原因不明27例。

2 治疗方法:

2.1 非手术治疗:用药前抽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率(inr)和血小板及肝肾功能。

研究论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探究

研究论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探究

66564 临床医学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探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其护理方法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xx年4月―20xx年4月来该院就诊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入院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护理,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效果理想(P<0.0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达95%(P<0.05);实验组护理后2例重度疼痛、2例发生感染、3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4例水肿、5例重度疼痛、4例感染、6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P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xx年来,早期干预在临床上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1]。为了探讨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及其护理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xx年4月―

20xx年4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的入院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进行诊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16例女性, 24例男性,患者年龄为(40~76)岁平均(46.7±0.8)岁,病程为1.2~6.5月,平均(4.2±1.1)月;实验组17例女性, 23例男性,患者年龄为49~84岁,平均(49.4±1.4)岁,病程在1~6月,平均(3.5±1.4)月。研究中,实验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两组患者均对其治疗方案等完全知情。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论文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论文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2-01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内血液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静脉。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毛细静脉淤血缺氧、渗透性增加,压力增高。表现为低热、小腿肿胀、肌肉疼痛或压痛,下肢水肿和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的严重后果。

1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1.1 静脉血流滞缓

1.2 血管内膜损伤

1.3 血液高凝状态。

1.4手术造成机体的应激状态 [1]

2 预防和护理

2.1 心理指导护士深入病房,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对疾病的感受,解除患者疑虑,介绍科室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和既往成功病例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患者缺乏正确及积极的功能锻炼,都会加重静脉血栓形成。[2]

2.2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低脂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加蜂蜜、麻油等,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告知患者戒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的损伤。

2.3 定时观察患肢每天定时查房,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对比健侧肢体,看有无明显差异。[3]

2.4 功能锻炼

2.4.1术前锻炼:患者骨折后,住院期间多行下肢牵引或外支具固定,由于患肢固定并且患者因疼痛担心加重骨折,多不配合床上预防性肌肉收缩锻炼和远端关节锻炼,应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使其配合锻炼。

2.4.2不手术治疗病人的锻炼:保守治疗过程中,在保证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每天坚持锻炼3-4次,每次坚持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成因预防性护理干预论文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成因预防性护理干预论文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成因分析与预防性护理干预【摘要】神经外科存在较多的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导致的血液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等病理生理变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dvt一旦发生病情凶险,对患者不仅是身心上的伤害,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本文从健康教育、心理、有创操作等几个方面对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止dvt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临床实践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神经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43-01

血液在深静脉腔内病理性凝结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神经外科患者可能发生的比较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轻症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重症患者可因突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死亡,神经外科有很多静脉血栓发生危险因素,如手术时间长、术中脑部释放促凝物质、术后肢体力弱、偏瘫、长期卧床、消瘦和脱水治疗等使患者发生深静脉损伤的危险性增加2倍,因此,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有效的dvt 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1 成因分析

血液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

素[1]。

1.1 血液滞缓 : 在被动地位下,流动滞缓的静脉血经过形成涡流、导致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诱导白细胞黏附及迁移等一系列病理过程促成血栓形成。

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论文

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论文

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防治方法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来我院接受骨折治疗的123位患者的临床观察,针对各自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基础护理、用药护理及功能锻炼等多项预防和护理措施,分析最后治疗效果。结果接受骨折手术治疗后,有3位患者出现了深静脉血栓,进一步治疗后该并发症消失。结论骨折性患者很容易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能有效的降低该病的并发率。

【关键词】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47-01

在骨科部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比较常见的骨科并发疾病,患有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患者血液在静脉内的正常凝结功能被破坏,静脉回流受阻而机体功能异常。国外研究报道,骨科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在20%-40%,并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很可能引起肺栓塞,病症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猝死。因此,在治疗骨科疾病中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护士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接受骨科疾病治疗的123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护士在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手段后,只有3位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没有肺栓塞死亡的病例发生。现将护士护理工作的心得体会整理后进行如下汇报。

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123位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

98位,女性患者25位,整体年龄集中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患者骨折情况如下:14位患者股骨颈骨折,34位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38位患者股骨干骨折,30位患者胫腓骨骨折,7位患者髌骨骨折。所有的患者都没有骨折病史,没有在医院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骨折治疗。因此,本次研究结果不受其它骨折治疗手段干扰。

课题研究论文:股骨颈骨折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课题研究论文:股骨颈骨折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123618 临床医学论文

股骨颈骨折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的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xx 年――20xx年收治的70例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患者进行系统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17文章编号:1004-7484(20xx年――20xx年收治的70例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7-77岁,平均65.4±5.8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0-74岁,平均67.2±4.9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9例,人工股

骨头置换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如下:

1.2.1术前宣教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宣教,应用图片、录像等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强调改变发生的结局及后果,将高龄、肥胖、合并慢性疾病患者作为护理重点,患者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尽量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护理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

护理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

护理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骨科大手术至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以下是一篇探究其危险因素、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护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DVT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对付DVT重在预防。应对所有下肢大型手术病人进行一级预防。对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

动,并嘱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让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必要时穿着医用弹力袜。对术后的年老或心脏病患者要更加重视。

1 临床资料

1。1病例简介: 患者,男,42岁,因车祸撞伤致左侧大腿肿痛,畸形及运动障碍1天,于当地医院行左侧股骨X线检查示:左侧股骨中上段螺旋形骨折,内侧可见一骨折片。患者遂于2016年10月21日就诊于我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在骨科行髋、膝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因其可引起灾难性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对本病的预防、治疗及早期诊断已引起临床上的足够的重视。本文在诸多方面详细阐述了髋、膝关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及早期诊断的当前研究进展,临床上在手术前、中、后,应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制定详细的计划,从多个角度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治疗及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

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

降。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缓

状态。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 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3]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4]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558—559.

[5]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