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2章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4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表格式)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表格式)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五、1.近视眼的形成主要与眼球的哪一结构异常有关( C )
A.角膜
B.视网膜
C.晶状体
D.玻璃体
2.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C )
A.[1]听小骨
B.[2]半规管
C.[3]耳蜗
D.[4]鼓膜
3.听觉形成的过程应该是( C )
①位听神经②听小骨③外耳道④大脑中的听觉中枢⑤内耳内的听觉感受器⑥鼓膜
A.⑥③②⑤①④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①②⑥⑤④
4.味蕾分布于舌的位置不正确的是( D )
A.背面
B.舌尖
C.侧缘
D.腹面
5.下列哪项对触觉相对不敏感( C )
A.舌尖
B.手心
C.手背
D.唇
6.“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李警官的不懈追求。

下面是李警官工作中的寻常一幕。

(1)李警官看到一辆行驶不稳的汽车由远而近驶来,主要是由于图1中[ 2 ] 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在[ 4 ] 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他迅速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司机看到手势后,将车停下,属于条件反射。

(3)“请你出示你的驾照”,随着李警官声音的响起,司机图2中[4] 耳蜗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设想:布置与视觉相关的课后实践任务,如观察生活中的视觉现象、设计视觉健康宣传册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展示一组视觉错觉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视觉研究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被这些图片所欺骗?”引导学生思考视觉的形成和感知过程。
-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
-掌握预防近视和远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探究和观察技能。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眼球的来自构模型,提升观察力。-进行模拟实验,了解视觉形成过程,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分组讨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功能,共享知识和观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及作用,特别是眼和视觉的相关知识。
-了解感受器的感觉细胞能将各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
-理解感觉器官是由感受器和其他辅助结构组成,能对外界刺激产生感觉。
-练习题涉及眼球结构、视觉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等。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眼和视觉的结构、功能及视觉形成过程。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进行解答。
2.教学内容:
-归纳眼和视觉的关键知识点,强调感受器、感觉器官、视觉形成过程等概念。
-眼球的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在课堂上,我注意到了学生们对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对于感受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掌握得比较好,能够顺利地回答我的问题,并且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区别。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对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的理解比较模糊,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迷茫。
在实验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地与组员们讨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处理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我在课后反思,是不是我在实验前的指导不够详细,导致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④常见的感觉器官及其作用:此部分列举常见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并详细讲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⑤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使得生物体能够及时获取外界信息,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从而保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
3.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感觉器官是由多种感受器组成的,能够共同完成某种特定的感觉功能。例如,眼睛是视觉器官,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共同实现视觉功能。
4.常见的感觉器官及其作用:人体中常见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眼睛负责视觉,耳朵负责听觉,鼻子负责嗅觉,舌头负责味觉,皮肤负责触觉等。
核心素养目标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耳与听觉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耳与听觉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例如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显微镜的使用等。但在学习耳朵和听觉这一部分内容时,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对耳朵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听觉和声音传播的过程,以及对听觉障碍的认识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实践性教学则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这些方法相结合,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医生、患者等角色,模拟就诊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部分:左边是耳朵结构图,中间是听觉形成过程,右边是听觉障碍及预防。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板书的作用是:直观展示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把握学习要点;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互动。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确保字迹工整,图表清晰。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12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word教案(4)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12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word教案(4)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题: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5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教学重点:耳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耳的结构课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课时:1课时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板书耳与听觉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

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看图认识结构看图了解耳的提出问题说明问题提出问题讲解为主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

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

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

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

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

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

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

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4)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4)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4)〖教学目标〗1.知识:(1)讲出感受产生的差不多过程;(2)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3)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力:(1)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2)通过分组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协作共事的能力;(3)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适应和品质。

〖设计思路〗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连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讲并不困难。

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确实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当好〝配角〞就行了。

〖教学重点〗〔1〕耳的结构与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内耳的结构及功能;〔2〕听觉的形成。

〖教学策略〗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

〖教学过程〗1.课前预备〔1〕〝耳的结构〞的挂图、模型或课件;〔2〕〝听觉的形成过程〞的挂图或课件;〔3〕制作〝耳的结构〞的拼图〔保证每小组一套〕;〔4〕分好小组,选出小组长及人员分工;〔5〕CD播放机及CD碟片。

2.新课导入教师手举一张CD碟片,咨询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看到老师手上拿着的是自己熟悉、喜爱的碟片,专门兴奋,精力专门快集中起来,并萌生了极高的兴致和浓厚的探究欲望。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碟片〞。

教师赶忙又咨询:〝你们是如何明白的?〞学生回答:〝看到的。

〞教师咨询:〝用什么看到的,如何看到的?〞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已学过的〝眼与视觉〞的知识,教师的这一方法专门巧妙、专门自然,一改过去那种直截了当提咨询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感爱好的具体情境中复习了〝视觉的形成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12.2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12.2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教案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第1课时眼和视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视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4、说明光是视觉感受器的感受刺激;
5、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使用眼球模型,了解眼球的结构;
2、通过对“同学患近视眼情况”的调查,提高做科学调查的基本能力;
3、通过对图片、模型和视频的分析,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感受人体结构的精巧与复杂,自觉接受有关眼的卫生保健的教育。

2、认同异常视觉与不良习惯的关系,关注用眼健康。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过程;
3、视力异常的几种现象及其预防。

【教学难点】
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设置疑问,引起思考。

2、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4、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2节眼和视觉
一、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光线)→眼角膜→虹膜的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图像)视网膜→(信息)视神经→大脑(产生视觉)
二、瞳孔的作用
三、近视的原因与纠正
四、预防近视:“三要,四不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2.难点解析:学生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此外,感官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和整合过程也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
情感态度难点: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理解和尊重感官障碍者的挑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性。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过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知识体系。此外,我会强调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相关的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样,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技能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加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验设计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和准确记录数据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点:本章节的知识重点在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功能、结构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特别是感受器如何将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以及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号。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其功能与作用,了解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意义。
-知道感受器是生物体接受外界刺激的器官,感觉器官是包含感受器的复杂结构,能将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
-了解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分布、结构及它们在接收光、声、压力、温度等刺激时的作用。
4.教学评价设想:
-设计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和小测验,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新编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新编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几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的感受器官的刺激的性质。

(6)了解近视与远视,眼的保健;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了解耳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2、耳的结构与功能3、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4、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5、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难点:眼的屈光近视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共3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共3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共3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感受器的概念,掌握感受器的基本功能,了解感受器在人体中的分布。
2.学习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3.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能力。
4.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不够熟悉,可能影响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探究学习。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将其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
3.结合生活实例,分析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协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各小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如视力检查、听力测试等。
4.课堂小结:总结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生物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1.课后作业:布置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反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相关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重难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功能。
-设想:通过实物模型、图文并茂的教材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几种主要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1.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调动,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2.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疑、举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降低学习难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4.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勇于提问、敢于表达的学习习惯。
-组织小组讨论、实验等情分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知识,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绘制其结构示意图,并在图中标注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和功能。通过绘图,帮助学生加深对感觉器官结构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
2.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即光线经过眼球的各个结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3.知道眼睛的保健方法,如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持适当的阅读距离、做眼保健操等,以保护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眼球模型、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眼球结构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对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容易混淆,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本节优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讲解、形象的图片、直观的实验和有趣的互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主要部分,并能够绘制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
2.培养学生关爱眼睛,注重眼睛健康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通过对视觉障碍者的关爱和帮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眼睛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视觉》是一节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掌握视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和作用。通过对眼睛的解剖和视觉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如何感知外部世界,并培养他们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不同条件下的功能表现。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理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掌握其主要功能和作用。
2.能够区分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了解它们在人体生理系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3.掌握感受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感觉器官的构成和功能。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人体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机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作用。
3.实验操作与观察:我将设计一个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不同条件下的功能表现。通过实验操作与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实验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4.总结归纳与作业小结: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加深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理解和记忆。而作业小结则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3.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作用,如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感受触觉器官的作用。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是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感受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人体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机制。

七年级生物下册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北师大版
-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眼球模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医生,诊断病例中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我意识到在讲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时,我可能过于详细地介绍了每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导致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完全跟上。因此,我计划在未来教学中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方法,如使用模型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结构。
其次,我在课堂上组织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似乎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紧张而没有积极参与。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计划在未来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观察模型,探讨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生物伦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人体健康,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伦理观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 各感觉器官在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下《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_4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下《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_4

第12章 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 学 目 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概念。
3、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教 学 重 点: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教 学 难 点:
眼球的结构
课 前 准 备:
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课 时:
1
教师活动
教 学 过 程
状结构,它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我们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
像现网膜上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可以沿着现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这时我们就看情物体了。
患近视眼时,眼球的前后经过长(真性近视)。或晶状体的曲度因过度调节而过大(假性近视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就会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因而着不清远处物体;远视眼多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后方成像,因而不能看清近处物体。所以,根据透镜折射光线的道理,配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服、配戴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
看书阅读
分组讨论举出其他的例子。
看图了解脑的基本组成。
观察并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听、理解
看书、记忆
分组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4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
二、眼球的结构。
三、眼球的功能。
眼与视觉
眼(eye)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有人统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可见,眼对人生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内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七年级生物下册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12.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本节课主要介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种类和功能。内容包括:
1. 感受器的定义和作用:感受器是生物体用来接收外界刺激的器官,能够将各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随堂测试以及读后感或观后感,给予学生综合评价。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认识。
内容逻辑关系
1. 重点知识点:
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是生物体用来接收外界刺激的器官,感觉器官则负责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充分利用拓展资源,深入学习和探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了解他们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概念、种类和功能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以及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相互作用的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评价他们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或观看心得,相互提问和解答疑问。教师会在课后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4)请同学们在下一节课前,将读后感或观后感交给老师。老师会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5)对于有兴趣深入研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小研究项目。例如,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认识和应用情况;探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现代科技领域的研究动态等。老师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眼、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引领介绍……课件展示……讨论交流”方式完成。

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引探法、实验法、自学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为主,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法,讲授法等
教具准备
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课时
游戏导入:填图
出现一张带有各种色彩的图片,先让学生记忆2分钟,然后请几个小组代表上来填色,看哪组快。

师:同学们刚刚对色彩的感觉最先是通过哪个器官啊?
生:眼睛。

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眼睛和耳朵都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

据统计,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

你知道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先让我们学习眼的有关知识。

(一)眼睛的结构
演示:出示眼球结构模型,将模型分开逐一讲解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并配以板书说明。

师:眼睛最重要的结构是眼球,眼球由两大部分组成,眼球壁和内容物,其中眼球壁分三层,分别叫做外膜、中膜、内膜。

下面我们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负责“外膜”、“中膜”、“内膜”和“眼球内容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阅读课本和观察模型来完成黑板上表格的剩
余的部分。

(给学生三分钟阅读,每个小组的代表上来填空,检查并且边讲解边修改。


师:外膜的角膜是光线最先到达的地方,透明的:巩膜是坚固的保护眼球的外膜。

中膜的睫状体是两条可以伸缩的肌肉,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虹膜就是眼球里褐色的环形,中间有一个孔叫做瞳孔,看课本上的图片,这个美国人的虹膜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蓝色的。

师:是的。

还有红色的虹膜呢,兔子的虹膜就是红色的。

中间的孔叫做瞳孔,接下来观察同桌的瞳孔,我把教室的灯都关了,窗帘拉上后,其瞳孔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变小(变大)
过渡:眼睛的结构这么复杂,我们是怎么看到物体的呢?接下来学习视觉的形成。

(二)视觉的形成
用动画演示视觉的形成过程,并配以语言描述。

物体的光线首先进入眼睛的角膜,依次分别是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内膜上还有视觉细胞,视觉细胞接收刺激,将这刺激经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视觉。

所有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形成的。

板书:进入眼睛的光线——经过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上成像——感光细胞接收刺激——沿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及矫正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正常眼的结构、成像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比较。

提问:
1、近视眼和正常眼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2、近视眼和正常眼在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成像地方上有何不同?
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这样的眼,叫做近视眼。

矫正:近视眼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来自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的前面,采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使光通过眼镜先发散,再通过晶状体会聚,使会聚点后移到视网膜上。

(四)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课件演示:远视眼和正常眼的结构、成像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比较。

提问:
1、远视眼和正常眼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2、远视眼和正常眼在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成像地方上有何不同?
矫正:远视眼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来自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的后面,采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使光通过眼镜先会聚,再通过晶状体会聚,使会聚点
前移到视网膜上。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碟片提问
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你们怎样才能知道这张碟片中是乐曲还是歌曲?
二、学习新课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1、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学会耳朵有哪些结构。

2、这些结构有哪些功能?
耳廓外耳道外耳位听神经半规管前庭耳蜗内耳鼓膜听小骨鼓室中耳咽鼓管锤骨砧骨镫骨听小骨耳外耳中耳内耳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播声音鼓膜:鼓室:听小骨:产生振动咽鼓管通到咽部传导振动半规管前庭耳蜗: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内有听觉感受器
二)、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 ( ) →(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中枢( ) 内形成听觉。

耳廓外耳道锤骨砧骨镫骨耳蜗位听神经听觉的形成大脑皮层人听到声音的两条途径
(一)气传导 :外界声音→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二)骨传导:声波→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一种是神经性的,是由听觉神经损坏引起的;另一类是非神经性的,是由于声音的传导器官发生了障碍而引起的。

耳聋分两种:
三)、拓展创新
1、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2、为什么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1、不能用脏手掏耳朵;
2、不能用尖锐的器具掏耳朵
3、遇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4、感冒时,不能用力擤鼻涕。

5、洗头或游泳时有水入耳,要及时排出。

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提出问题:
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感受器。

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

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1、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
2、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25℃左右)水,2号加入高于室温5℃的水,3号加入高于室温10℃的水。

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温;
(3)1~2s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