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30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让文艺给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
"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发生在抗战中期。
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
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
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
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开始。
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推向高潮。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
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a、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二、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三、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光迪、胡先啸、吴宓。
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主张依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
宗旨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主要研究和为维持传统文化。
与新文化相反,站在了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四、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文学研究会:1921 年1 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12 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 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五、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
受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使命”,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她们又重视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热炮火’.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里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六、周作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之一,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30年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教学要点: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3、胡适的文学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
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
“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
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
“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二、文学观念改革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
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
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
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
三、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的特点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收获之丰富,进步之迅速,成就之卓越,历史上很少有哪个阶段能够比拟。
这30年,足足抵得上一两个世纪,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上的距离。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
文学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民族觉醒、个体觉醒和文学觉醒的多重要求。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
•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
绪论一、历史发展进程: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新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
会刊为《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重要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办有《语丝》周刊。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为“语丝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目录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的 特点。通过采用时间顺序和分类相结合的方式,该书目录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中国 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还详细介绍了各类文学作品的重要作家、 作品及文学流派。目录中重点突出的内容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时 期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作家。
内容摘要
第二十五章到第二十八章,主要介绍了“文革”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异常严 峻,对文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重要作家和 作品。 第二十九章到第三十章,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 逐渐宽松,经济迅速发展,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 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 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作 家和作品,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史著作。这部由钱理 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等人合作撰写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突破了80年代前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成功地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 撰写观念。其体例新颖,内容涵盖全面,一经便获得学界极高评价,并成为众多 高校首选的现代文学史教材。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钱理群 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对现代文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和深入剖析。书中精彩摘录如下:
精彩摘录
中国现代文学30年
读者群体扩大化
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使得 中国现代文学的读者群体不断扩 大,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读 者都能通过网络接触到丰富的文 学作品。
互动性与参与性增
强
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更加注重与 读者的互动和参与,作者可以通 过网络与读者进行即时交流,了 解读者的反馈和需求,调整创作 方向和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中国现代文学积极借鉴和吸收世 界文学的优秀成果,拓展创作视 野,丰富文学内涵,使作品具有
更加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表达方式
中国现代文学在保持本土特色的 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表达方式 ,运用现代派、后现代派等多种 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
感染力。
网络时代文学创作与传播变革
创作方式多样化
网络时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 便捷的条件,中国现代文学的创 作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网络文 学、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
创作主题与风格特点
创作主题
反映社会现实、探索人生意义、 追求个性解放等。
风格特点
语言质朴自然,注重人物塑造和 情节构思,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 色彩。
对后世影响及价值评估
对后世影响
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价值评估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读者来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 剧等多种体裁,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
文学具有审美、认知、交流和娱乐等 功能,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 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学,经历了多次文化变革和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30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第一个十年“八事”: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不同角度针砭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阐述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的要求,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启蒙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之“阿谀夸张、虚伪迂阔”,认为文学与国民性是互为因果的。
学衡派以1922年1月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相信靠传统伦理道德来凝聚中国,反感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质,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甲寅派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已成强弩之末,遭到新文学阵营一致反对,纷纷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
双簧戏文学革命长岛过程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种种旧文人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刘半农福新辩驳,在《新青年》刊登,扩大文学革命影响。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弃医从文,《新青年》编辑,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彷徨》《呐喊》等,1930年发起成立做脸,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呐喊》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名字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明显保留着“五四”高潮期奋起呼唤的特色。
《狂人日记》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百花短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开端。
《阿Q正传》鲁迅《呐喊》,展现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有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章回体,典型人物阿Q、赵太爷、吴妈、王胡、假洋鬼子……《野草》散文集,以诗的意向呈现作家这时期内心的紧张,与对绝望的反抗。
《朝花夕拾》10篇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作家步入中年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五四时期,由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在北京成立的反帝反封建进步文学社团,主张“文学为人生”,引领现实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名词解释1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2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
——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3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也产生较大影响。
4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成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
1、“学衡派”:1922.1,在南京创刊《学衡》,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昌明国学,融化新知”。
2、对“甲寅派”的斗争,还击:文研社、制造社、语丝社、新月社等进行还击。
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保守与玩旧》等。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等12人。
将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还陆续出版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
文学研究提倡“为人一辈子的艺术”,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制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视为“为人一辈子而艺术”的一派。
4、制造社:l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其代表人物是郭沫假设、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
刊物有《制造季刊》、《制造周报》、《制造日》、《洪水》、《制造月刊》等。
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咱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视文学创作的“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创作上看,制造社的流派色彩比较显著。
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作社致力于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5、语丝社:1924年11月,在鲁迅的支持下由孙伏园发起开办《语丝》周刊,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提倡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要紧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冯文炳、俞平伯等。
6、鲁迅庞大的思想深度(“表现的深切”)以现代意识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第一,鲁迅从启蒙主义的角度和立场出动身,观看中国的社会现实,因此他关注的中心是人的精神状态,进行的工作是批判“愚弱的国民性”。
第二,鲁迅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小说深刻的反映了一个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现代文学(30年)
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于浙江桐乡一个古老的文化气息颇厚的 水乡乌镇。“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 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 最主要的笔名。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茅盾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 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 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极其成长史的写法,逐 渐使他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 远,“社会剖析小说”便由此而来。 他的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 艺术,视野,对他开创“社会剖析小说”起了绝大 的作用。
茅盾的小说成就(一)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 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 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的同步,自 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能反映时代全貌极其发展的史诗性。 其次,时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 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更注重于表现人物性 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 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然而如果我们更近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这部小说还 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 的思考。 这部作品所写,即是一个来自农村 的纯朴的农民与 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 的故事。 《骆驼祥子》中对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批判,就不 自觉的纳入到了老舍小说“批判国民性弱点”这一 总主题中。
茅盾的小说成就(二)
以茅盾的文学观念来说,人物是小说的中心, 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条 件,客观环境造就了人,所以他总是从多方 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 人物性格极其发展。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 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现代文学30年
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1917年1月到1919“五四”运动爆发,是文学革命初期;2、“五四”到1926年“三。
一八”惨案,这一段思想最解放,创作也最活跃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新闻学第一时代中药作家大都在这期间登上文坛;3、“三。
一八”惨案到1927年“四。
一二”事变,革命形势急剧发展变化,许多新文学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一度沉寂。
2、第一个十年文学作品的特点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三是个性化的追求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3、《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文体,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
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是现实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4、“问题小说”的形成自由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删除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问题小说”的除享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问题小说”的作者并不都是纯粹的写实派。
5、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的饿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句,故被用来命名。
6、1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
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它的主要作者除冰心、宗白华,还有徐玉诺、何植三等人。
7、第二个十年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体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一.填空1.中国诗歌会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2.标志着中国诗歌会前驱诗人殷夫与他出身阶级“告别”的诗作是《别了,哥哥》。
3.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
4.在1936年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云集》三位青年诗人出版的合集是《汉园集》,他们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5.中国诗歌会代表人物蒲风的代表作是《茫茫夜》。
6.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诗人是戴望舒。
7.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
8.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9.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因其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创作,1936年被授予《大公报》文艺金奖;获得此奖的还有芦焚小说《谷》。
10.戴望舒被称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他的作品《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11.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2.臧克家的代表诗集是《烙印》和《泥土的歌》。
13.卞之琳的诗歌代表作是剪裁出的名篇《断章》。
14.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讲庄子将生活在过去时空的人复生,让他与现在时空中的自我对话发生种种饶有兴味的冲突的一篇是《起死》。
15.鲁迅创作《故事新编》主要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
16.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奔月》(小说篇名)中,不写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铺写其功成名就,由英雄变成凡人以后的遭遇和心境。
17.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写女娲在创人、补天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伴随着精神的苦闷的一篇是《补天》。
18.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和《人世间》、《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
19.文学研究会作家瞿秋白的两部散文集分别是《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20.夏衍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为《包身工》。
21.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
22.30年代前期瞿秋白的杂文多收在《乱弹及其他》。
23.开明派散文作家丰子恺的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24.邹韬奋(作家名)把1933年后流亡欧洲访问苏联的见闻写成的报告文学《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25.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游记》,记录了故乡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
26.1934年7月曹禺的《雷雨》在巴金、靳以主持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27.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三个剧本,分别是《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三个剧本。
28.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剧作家和戏剧运动的组织者活动家,其中田汉、洪深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29.剧场戏剧实验的剧作家夏衍的代表作是《上海屋檐下》。
30.30年代白薇的主要代表作《打出幽灵塔》,依然保持着浪漫主义特色。
31.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这也是贯穿整个抗战期间的唯一刊物。
32.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分别于会初和会议总结阶段作了重要发言,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题为上的讲话》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33.1945年11月,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与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论争。
34.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文学两个重要派别“七月派”(以路翎为代表的小说家)与“九叶集”诗人从西方吸取了艺术营养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
35.丁玲小说《在医院中》批评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小生产者的思想恶习。
36.二.选择1.下列诗人属于“中国诗歌会”的是ABDA.殷夫B.蒲风C.胡风D.杨骚2.下列人物形象中,出现在《故事新编》中的有ABDA.女娲B.宴之敖者C.陈士成D.眉间尺3.李广田抗战以前的散文集ABD等,追求朴素无奇的境界,“使人在平庸的事物里,找到美和真实”。
A.《画廊集》B.《银狐集》C.《谈虎集》D.《雀蓑集》4.“开明”派散文代表人物有ABCA.丰子恺B.夏丏尊C.叶圣陶D.夏绀驽5.开明派散文作家丰子恺的散文集有ABDA.《缘缘堂随笔》B.《车厢社会》C.《未厌居习作》D.《缘缘堂再笔》6.下列文学作品,属于瞿秋白创作的有ABCA.《饿乡纪程》B.《赤都心史》C.《乱弹及其他》D.《北游及其他》7.下列人物属于曹禺话剧《原野》的有ABDA.花金子B.白傻子C.黑娃(《白鹿原》)D.小黑子8.下列作品,属于曹禺话剧代表作的是CDA.《大雷雨》B.《蜕变》C.《原野》D.《北京人》9.下列人物形象中,出现在曹禺话剧《日出》中的有BA.花金子B.陈白露C.周蘩漪D.愫方10.曹禺的“生命三部曲”指的是ABCA.《雷雨》B.《日出》C.《原野》D.《北京人》11.下列人物属于曹禺话剧《日出》的有ACA.潘月亭B.李梅亭C.小东西D.小黑子12.下列人物属于曹禺话剧《原野》的有ACDA.白傻子B.丙崽(《爸爸爸》)C.花金子D.小黑子13.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剧作家和戏剧运动的组织者活动家,其中AB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A.田汉B.洪深C.曹禺D.夏衍14.1936年、1937年间上海为中心的“大剧场”演出热潮,先后上演的剧目有ABDA.《赛金花》B.《大雷雨》C.《原野》D.《日出》15.下列剧作,夏衍创作的包括ACDA.《都会的一角》B.《武则天》(宋之的)C.《秋瑾传》D.《赛金花》16.下列剧作,李健吾创作的有ABDA.《这不过是春天》B.《梁允达》(李健吾)C.《一个女人和一条狗》(袁牧之)D.《以身作则》17.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中的中心人物是CDA.苏汶B.胡秋源C.向林冰D.葛一虹18.下列作品中,属于赵树理的小说有ABA.《小二黑结婚》B.《李有才板话》C.《孟祥英翻身》D.《李家庄的变迁》19.下列人物形象中,出现在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有ABCDA.二诸葛B.金旺C.三仙姑D.小芹20.下列人物属于赵树理小说中的有ABCA.二诸葛B.金旺C.三仙姑D.小东西(《日出》)21.三.名词解释1.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均等,办有刊物《新诗歌》。
属于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针对新月派和现代派而成立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于诗歌的大众化”。
1937年4月解体。
2.《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全书收编小说8篇,《补天》、《奔月》等。
这8篇都是“神话、传说以及史实的意义”,运用了古今杂糅的手法和先锋性、庄严、荒诞、诙谐的艺术手法。
2.“开明”同人散文1930年代独具特色的一支散文家队伍,他们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
30年代又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等、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等、叶圣陶诸先生。
“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和操守。
他们的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善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
3.《日出》4.《原野》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40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
1942年5月2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
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讲话》为“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
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
6.上海“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坚持写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孤岛文学”。
其戏剧最为活跃,于伶的《夜上海》、《长歌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等具有代表性。
随着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结束。
7.“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这也是贯穿整个抗战期间唯一的刊物。
“文协”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文协”成立时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9.四.简答1后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及创作特征①1931年9月陈梦家编选《新月诗选》,在序言里就做了理论上的调整:在宣称“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的同时,又申明:“我们决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
②后期新月派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
在这一点上,前后期新月派是一致的。
③诗歌中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这正是后期新月派的典型诗感与诗绪。
④在回到内心原则下,后期新月诗派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⑤后期新月派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四行诗体”的转借与创造。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以诗歌“催促和鼓励全国给敌人蹂躏、践踏、剥削得遍体鳞伤的大众,为着正在危亡线上的民族和国家,作英勇的搏斗”。
②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强调“集体”、“大我”。
③这一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
在诗歌形式上,中国诗歌会诗人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他们的目的是明确的:要使诗歌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以便普及到识字不多的工农大众中去,它是这一时期“左联”所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3.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①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正如他的14本杂文集。
②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洗礼与刻毒。
这在鲁迅的杂文中,几乎是俯仰皆是。
如“批评家”砍杀杂文的高论与孔雀翘尾巴露出的屁眼(《商贾的批判》)。
③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文章是由林语堂、周作人提倡“费厄泼赖”精神,主张“不打落水狗”引起的,但鲁迅却由此概括出“叭儿狗”的类型形象。
④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这就是说,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