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第1节_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九章 第1节 血液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九章 第1节  血液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34页思考与练习4
1、人
2、输血时一般应以输为原则。
3、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约400mL)靠自身调节,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1200毫升~1500毫升以上),就会危及生命。
D、数量
成年男子女子
红细胞5.0×1012个/L4.2×1012个/L
血红蛋白120~160g/L110~150g/L
E、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叫贫血。会导致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影响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如面色苍白、头晕、疲乏、食欲不振和心慌等症状。
(2)白细胞
A、形态结构:球状,都有细胞核。
小结 一般情况下,输血时应该以输同类型血为原则,紧急的情况下,o型血可以输各类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只有总血量的5%,不会影响健康。而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不法分子以卖血为生,大大降低了血液的质量,同时使一些传染病加快传播速度,因此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自1998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2、什么叫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生结合上节课知识进行回答,教师小结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由此看来,血液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液的多少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能否正常的进行。那么,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呢?对于失血过多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本31页至33页“血量、输血和血型”。阅读后小组内思考下列问题:
[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分析演示实验 血液的组成
对于血液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如果说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如果不看课本的话,肯定没有几位能说全面,这不要紧,因为我们都不是医生。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观察课本27页的活动并去阅读28页至课本31页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部分。(学生阅读、思考、教师简述实验的做法:将一定量的新鲜鸡血放入装有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试管内,用离心机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九章-第1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案2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九章-第1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案2

《认识浮力》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3)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设计思想:“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

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鼓励他们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数学_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1《直线的方程》的教学设计【考纲要求】(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2).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等),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3).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三数学(理)第一轮复习第九章第一节《直线的方程》。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集合,函数,三角函数等内容。

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以后研究后续的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直线方程的求法教学难点:直线方程形式的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分析法”“讨论法”“数形结合法”“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同时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进行辅助,增强动感和直观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使学生思维紧紧围绕“问题”层层展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法指导】1、先浏览学案,再逐字逐句仔细审题,认真思考,独立规范作答,不会的先绕过,做好标记。

2、把学案中自己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和疑难问题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积累本上,多复习记忆。

【教学过程】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高三一轮复习第九章第一节《直线的方程》。

进入高三,为了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结合考纲要求,梳理知识要点,夯实基础知识,还要进一步概括基本的题型,剖析典型性的问题,而且还要适度的进行综合演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考纲要求。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代表大声朗读了考纲要求。

一、考纲要求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2、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等),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3、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设计意图:通过对考纲的解读和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9.1《长颈鹿和小鸟 》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9.1《长颈鹿和小鸟 》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9.1《长颈鹿和小鸟》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长颈鹿和小鸟》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九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长颈鹿和小鸟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插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减法的意义,体验减法运算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容易将减法理解为“拿走”,对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10以内的减法,并能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活动,体验减法运算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计算10以内的减法。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减法的意义,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减法运算的过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故事情境、动画、图片和练习题的PPT。

2.教学素材:准备长颈鹿和小鸟的图片、减法运算卡片等。

3.学生活动材料:学生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长颈鹿和小鸟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故事中提到长颈鹿高了3米,小鸟高了2米,请问小鸟还需要长高多少米才能和长颈鹿一样高?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颈鹿和小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减法运算的过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如“小鸟还需要长高多少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九章,《压强》的教学设计

第九章,《压强》的教学设计

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一、教学目标1.了解压力的概念.2.能够述说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的应用.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5.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2.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三、教学准备教具、展台、多媒体课件、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海绵等.四、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映图片: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

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2.观察教材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师]请同学们想想: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2.探索新知(一)压力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下列情况下的压力示意图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压力的概念及其三要素,理解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幻灯片展示:(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三要素:1)作用点:在被压物体(即受力物体)的表面上。

2)方向:与被压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3)大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只有在特殊时,压力 F = 物体的重力G .(二)探究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有力就有作用效果.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师]还有没有?[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验过程:(1)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图甲);(注意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2)再在桌面上方一个砝码(图乙);(注意泡沫塑料被压深浅的变化)(3)把小桌翻过来(图丙);(注意被压泡沫塑料被压深浅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结论:(1)比较甲、乙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2)比较乙、丙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3)思考:甲、丙可不可以比较?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三)压强根据探究实验可知,受力面积相同时,通过比较压力的大小可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相同时,通过比较受力面积的大小可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且被压物体形变程度极其微小)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该如何比较呢?例如:一块底面积为2m2、重500 N的木板和一块底面积为5 m2重1000N的钢板都放在水平地面上,哪一块对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大呢F木=G木=500N,S木=2m2 F钢=G钢=1000N,S钢=5m2[生]用压力除以受力面积求出1平方米面积所受的圧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9猎人海力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9猎人海力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可能存在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有的学生可能学习习惯较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有的学生可能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因此,我将注重课堂管理,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通过适当的激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不同,可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关注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升。
4. 提高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课堂表现等,确保评价的准确性。
5.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阅读理解:《猎人海力布》阅读理解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措施
1. 提高学生参与度:在课堂导入和知识讲解环节,通过设置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加强知识点巩固:在随堂练习环节,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 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然而,他们在写作和口语表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将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的学生可能对阅读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可能对写作更感兴趣。因此,我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九章生物进化 第1节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九章生物进化 第1节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九章生物进化一、本章教材分析:生物进化理论是指导人们辩证认识生命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

学习本章内容,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生物进化发展的知识,更能使学生接受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本章分三节。

在第1节《生物的进化》中,教材以大量的实例从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历程和生物的进化规律三方面证明“生物进化”这一事实,并揭示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和生物界的发展方向,为进化理论的阐述奠定基础。

第2节《生物进化理论》,从介绍达尔文开始,以自然选择为主线,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涵,在此基础上介绍现代进化理论,阐述了生物进化的内因、外因和基本形式,回答了生物是怎么进化的问题。

第3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选学)》,简要说明了人类进化历程,指出人类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性,其进化历程与人类文明相伴随。

二、课题:第九章生物进化第1节生物进化三、本节教材分析:本节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说生物是进化的?引导学生从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历程和生物的进化规律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从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讨论生物进化的证据。

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和生物化学是研究现代生物物种间亲缘关系的重要手段,其研究结果可以证实,现代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有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史的直接手段,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中存在有当时生活的生物种类化石,若将不同地质年代的马的化石连接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马的进化历程。

由此,用事实来回答生物是进化的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简要展示38亿年来,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并将生物进化与地球环境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显示了生物与环境的不可分割,为自然选择理论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进化的规律,通过以实例对进化规律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生物进化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列举生物进化的证据。

能举例说明同源器官、痕迹器官、化石、适应辐射等概念。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主要介绍了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式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循序渐进的编排,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整式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整式时,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整式的运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整式的基本运算方法;3.能够运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定义和性质;2.整式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整式的概念和性质;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2.课件和教学卡片;3.练习题和答案;4.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这些问题。

例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降距离等。

让学生感受到整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PPT,介绍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整式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学生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涵盖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区域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区域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区域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第九章第1 节《青藏地区-区域特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运⽤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3.举例说明区域内⾃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进⽽相互影响。

⼆、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运⽤地图描述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以及各类地形区的名称、分布;运⽤资料,说明⾼寒是青藏地区显著的⾃然特征;说出青藏地区⾃然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说出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分布特点及原因;在教学中提⾼学⽣读图、析图的能⼒;在探究过程中提⾼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2.过程与⽅法问题引领,⾃主探究,⼩组合作,层层推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学⽣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壮志。

三、学⽣分析通过前⾯三个地理区域的学习,学⽣已经掌握了区域地理学习的⼀般⽅法,构建起区域地理学习的知识框架结构,具有⼀定的读图、析图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对于青藏这个有着神秘美丽的景⾊、淳朴热情的藏族同胞充满兴趣浓厚,也为本节的学习起到了的很好的促进作⽤。

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共设置两个⽬题:“世界屋脊”和“⾼寒农牧业”。

第⼀个框题“世界屋脊”,⾸先通过阅读分层设⾊地形图,认识到青藏地区的“⾼”这⼀主要⾃然环境特征。

由7 ⽉平均⽓温等值线图得出青藏地区夏季的“凉”,进⽽得出⽓候的“寒”,由此了解本区是众多⼤江⼤河的发源地。

第⼆个框题“⾼寒农牧区”,主要介绍在⾼寒的⾃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所具有的突出特征——⾼寒牧区和河⾕农业区⽐较发达。

教材侧重分析青藏地区“⾼寒”的⾃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居民⽣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所学习的重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青藏地区主要的⾃然地理特征;2.了解青藏地区其主要畜种、农作物及主要农业区,说明⾃然特征对⽣产、⽣活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情景导⼊】欣赏“天路”歌曲,看到哪些美丽的景⾊?青藏地区以其美丽神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英国著名探险家、旅游家贝尔也踏上了青藏之路,他需要⼀名导游为其介绍青藏地区的风⼟⼈情、美丽景⾊,看看要想成为他的导游,要满⾜哪些条件?出⽰“导游标准”,明确学习⽬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9.1《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9.1《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9.1《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需要法律》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障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认识法律的重要性,提高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障作用。

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3.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学生如何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3.准备教材和辅助资料,用于学生阅读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需要法律?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障作用。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法律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讨论如何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法律作用和意义的理解,以及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压强教学设计15篇

压强教学设计15篇

压强教学设计15篇压强教学设计1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的理解1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课件1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引入课题:出示课件2思考:图中的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是否有作用力?方向如何?认识压力。

出示课件3-4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一)压力:杯子垂直压在地面上的力图钉垂直压在墙面上的力木块垂直压在斜面上的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并指向接触面。

3、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

4、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事不等于重力,但与重力有关;有时与重力无关。

(二)压强1、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实验:用两手指挤压使用过的铅笔或圆珠笔。

出示课件:5—6手指受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这种感觉有何变化?2、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九章第一节【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定条件列不等式.2.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不大于”等数学术语.3.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意义,能举出一个不等式的几个解并且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某个不等式的解.4.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化的能力,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独立克服困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有一定收获.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和解集,能正确列出不等式.教学难点准确应用不等号,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意义.学情与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对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还是第一次接触,本节就是对“不等式”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学生在列不等式时,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不小于”、“负数”、“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的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在把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不等关系转化为用符号表示的不等式时有一定困难,对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二、教材分析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它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的后续内容,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四个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集。

同时渗透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学准备:教具:圆规、三角尺、多媒体及课件。

学具:圆规、三角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1:出示图片(多媒体演示): 若设大象的体重为x吨,你能用式子表示图片中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吗?问题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九章统计的第一节第一课时—简单随机抽样-经典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九章统计的第一节第一课时—简单随机抽样-经典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总体规模较大,经费、时间上受限或调查有破坏性时,选择抽样调查。
(3)通过调查历城二中高一学生的平均身高来估计济南市高一学生的平均身高,请你写出此次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普查、抽样调查的适用范围,回顾总体、样本、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
通过提问,从学生熟悉的具体问题入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到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总体有限,逐个抽取,等概率抽样。
3.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小结本节课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总结提炼,理清脉络,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课后作业
1.一个学生在一次竞赛中要回答的8道题是这样产生的:从15道物理题中随机抽3道;从20道化学题中随机抽3道;从12道生物题中随机抽2道.选用合适的方法确定这个学生所要回答的三门学科的题的序号(物理题的编号为1~15,化学题的编号为16~35,生物题的编号为36~47).
此处设计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归纳,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总结,自然而然地形成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培养数学抽象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突破难点的目的。
2.实践探究,形成概念
请小组在全班范围内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完善补充,得到下列结论:
(1)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N为正整数)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1≤n<N)个个体作为样本,每次抽取时总体内未进入样本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如果抽取是放回的,且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放回简单抽样。

七年级生物下册9.1血液

七年级生物下册9.1血液
3.血红蛋白(HB)正常值: 成年男子:120-160克/升 成年女子:110-150克/升
想一想: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会对身体有影响吗?
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
认识 白细胞 (rèn shi)
白细胞(WBC) :
1.白细胞的形态(xíngtài)、结构: 有多种,都有细胞核
2.白细胞的正常值:
(4-10) × 109个/升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三、教学策略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xuéxí),使用显 微镜进行观察、 探究和总结,由于血液的 成分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我还设计 了两组视频,加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第七页,共二十五页。
四、教学 设计 (jiāo xué)
• 新课引入,激发兴趣
• 自主探究,总结学习 • 学以致用,能力(nénglì)培养
完成(wán chéng)下列训练题:
1.人的血液是由(
),( )组成的。
2.血细胞是由( ),( ),( )组成。
3.血浆的成分括哪些?血浆有什么功能?
4.什么是血红蛋白?
5.什么是贫血?有什么症状?怎样预防?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实践 应用 (shíjiàn)
让你当一回医生给病人看一下 化验单,诊断(zhěnduàn)疾病并提出个 合理建议!
试试看:
建议(jiànyì)!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五、板书设计
血液
(xuèyè)
血浆
(xuèjiāng)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血液(xuèyè)的成分和功能
让我们一起感受(gǎnshòu)学习的快乐!

《第九章 1 电荷》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九章 1 电荷》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电荷》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基本观点和性质。

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 能够运用电荷知识诠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荷的基本观点,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运用电荷知识诠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准备教学PPT,演示实验所需的电源、导线、小气球等器械,以及相关的生活实例图片。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观点和性质,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够运用电荷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底下,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课题起首,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等,引出电荷的基本观点和性质。

同时,通过实验展示电荷的互相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2. 讲解观点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电荷的基本观点,包括电荷量的定义、元电荷的意义等。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荷的本质。

3. 探究规律在讲解完基本观点后,我会引导学生探究电荷的守恒定律。

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4. 实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会选取一些与电荷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5. 教室互动为了活跃教室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我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抢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室活动。

6. 总结回顾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 安置作业为了稳固所学知识,我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置适量的作业,包括习题练习和思考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电荷的基本性质。

2. 掌握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能够诠释相关现象。

3. 学会运用库仑定律描述电荷间的互相作用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整式的概念,整式是代数表达式的一种,由数字、变量和四则运算组成。

整式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整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整式的定义、分类和基本运算,是后续学习多项式、方程等代数知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变量和四则运算等基础知识,但对整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整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定义,掌握整式的分类。

2.掌握整式的基本运算,能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3.能够应用整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定义和分类。

2.整式的基本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整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整式的概念。

问题:某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代数表达式表示这个问题,进而引出整式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介绍整式的定义、分类和基本运算。

整式的定义:由数字、变量和四则运算组成的代数表达式。

整式的分类:单项式、多项式。

整式的基本运算:加减乘除。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1:计算以下整式的值。

(1)3x + 4(2)2(x + 1) - 3(x - 2)(3)(2x + 3)(x - 1)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整式的知识。

问题:某班有男生和女生共计60人,其中男生有x人,女生有y人,求男生和女生人数的差。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第9章第1节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第9章第1节电荷教学设计

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第1节电荷教学设计荷和负电荷。

迄今为止,人们没有发现对这两种电荷都排斥或都吸引的电荷。

所以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

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命名为正电荷,用”+“表示。

②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命名为负电荷,用”- “表示。

(2)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量(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用Q或q来表示。

(2)单位:它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3)比较电荷带电的多少,要比较的是其电荷量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带电多。

尽管电荷量有正负值(正号一般省略),要知道这里的“+”“-”号代表电荷的种类,与数学中的正负号的含义不同。

3.物质的微观结构阅读课文了解电荷的种类和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阅读课文掌握电荷量定义以及单位知道比较电荷带电的多少,要比较的是其电荷量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带电多。

观看图片说出物质的微观结让学生掌握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等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整个原子对外界表每个原子中质子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

质子和中子之间有强相互作用核力的作用。

离原子核较远的核外电子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

(2)金属的微观结构模型①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

②失去自由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

出示图片:金属的微观结构模型教师讲解:每个正离子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它们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这就使金属成为导体。

注意:绝缘体中几乎不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1)定义:人们发现,很多物体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并称这种方式为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第一节 压力和压强

第一节   压力和压强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锻炼分析能力。
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锻炼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板书设计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提出问题
拖拉机在泥泞的田里工作,为了不陷进土里,我们用了什么办法减小它对地面的压强的?
类似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
展示各种减小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
(具体内容略)
板书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坐软沙发比坐硬板凳要舒服呢?
展示各种增大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
第九章第1节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第1节教学设计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 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 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 影响呢?
控制变量法。

具体说:在压力相同时, 改变压力作用面积,看物 体形变多少。

在压力作用面积相同时, 改变压力大小,看物体形 变多少。

掌握控制变量的研 究问题的方法。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 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 码。

PPT 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得 到实验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压力大小有关。

受力面积 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 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 积大小有关。

压力一定 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 作用效果越明显。

锻炼观察能力和总 结能力。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思考回答:
相同受力面积比较压力大小。

相同压力比较受力面积大小。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可以求比值。

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类似于速度的定义。

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

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
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
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

强。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
物理量。


板书
二、压强聆听
1疋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

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p - 。

S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
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
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提出问题
思考回答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对知识的应用
培养知识点迁移能力
掌握科学的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完整学习有关压强的知识。

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特别是压强知识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

板书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PPt展示例题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 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
5X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引导学生完成计算,纠正计算过程中错误(过程略)
提出问题压力的单位是N。

面积的单位是m2。

所以压强的单位应该是
N/m2。

聆听
感受1 Pa的大小
思考计算,完成练习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
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知识的应用
拖拉机在泥泞的田里工作,为了
不陷进土里,我们用了什么办法
减小它对地面的压强的?
类似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
展示各种减小压强的事例,带领
学生分析
(具体内容略)
板书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
大受力面积;
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坐软沙发比
坐硬板凳要舒服呢?
展示各种增大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拖拉机的履带很宽,受力
面积大,压强小,所以不
陷进土里。

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
那是因为沙发受力形变后,
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大;板凳
不怎么形变,与人体的接触
面积小。

根据压强的知识可
知,沙发对人体的压强小,
所以人感觉舒服。

培养对实际问题的分
析能力,拉近知识与
生活的关系。

培养对实际问题的分
析能力,拉近知识与
生活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