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教学设计 精品 推荐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第一章:圆锥曲线概述1.1 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基本性质掌握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1.2 圆锥曲线的基本图形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图形特点分析圆锥曲线图形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概述2.1 最值问题的定义与意义了解最值问题的概念明确最值问题在圆锥曲线中的应用2.2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掌握解析几何方法解决最值问题学会运用代数方法求解最值问题第三章:椭圆中的最值问题3.1 椭圆中最值问题的类型及解法分析椭圆中最值问题的特点掌握椭圆中最值问题的解法3.2 椭圆中最值问题实例解析举例讲解椭圆中最值问题的求解过程第四章:双曲线中的最值问题4.1 双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类型及解法分析双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特点掌握双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4.2 双曲线中最值问题实例解析举例讲解双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求解过程第五章:抛物线中的最值问题5.1 抛物线中最值问题的类型及解法分析抛物线中最值问题的特点掌握抛物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5.2 抛物线中最值问题实例解析举例讲解抛物线中最值问题的求解过程本教案通过讲解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最值问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转化策略6.1 利用几何性质转化最值问题利用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简化问题学会将复杂的最值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6.2 利用代数方法转化最值问题运用代数变形技巧简化问题掌握代数方法在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中的应用第七章: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常见题型7.1 动点轨迹问题分析动点轨迹问题特点解决动点轨迹问题的方法7.2 边界值问题理解边界值问题的含义掌握解决边界值问题的技巧7.3 范围问题解析范围问题的求解思路解决范围问题的方法第八章: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综合训练8.1 综合训练题目设计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综合训练题目题目涉及不同类型的最值问题8.2 综合训练题目解析解析综合训练题目的求解过程第九章: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拓展与提高9.1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拓展探讨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9.2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提高分析高难度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能力10.1 复习重点知识回顾本教案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引导学生形成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思维框架通过本教案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面积最值问题
总结词
面积最值问题主要研究圆锥曲线与其 内部区域的面积的最小或最大值。
详细描述
求解面积最值问题通常需要利用曲线 的参数方程或极坐标方程,转化为关 于角度或参数的定积分,通过求积分 得到面积表达式,再求最值。
周长最值问题
总结词
周长最值问题主要研究圆锥曲线 上的点的轨迹形成的曲线的周长 的最小或最大值。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
• 引言 •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类型 • 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大值最线中的最值问题的实例分析
01
引言
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
圆锥曲线是由平面与圆锥的侧面或顶 点相交形成的几何图形,包括椭圆、 抛物线和双曲线等。
圆锥曲线具有多种性质,如对称性、 焦点、准线等,这些性质在解决最值 问题时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解决周长最值问题通常需要利用 曲线的参数方程,通过求导数找 到曲线的拐点,从而确定周长的 最大或最小值。
角度最值问题
总结词
角度最值问题主要研究圆锥曲线上的点与坐标轴形成的角度 的最小或最大值。
详细描述
解决角度最值问题通常需要利用曲线的极坐标方程,通过求 导数找到曲线的极值点,从而确定角度的最小或最大值。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航天器轨道设计
在航天领域,卫星和行星的轨道通常呈现为某种圆锥曲线 的形状,通过研究这些轨道的最值问题,可以优化航天器 的发射和运行轨迹。
物流运输
在物流和运输行业中,货物的运输路径通常受到多种因素 的限制,呈现出某种圆锥曲线的轨迹,通过求解最值问题, 可以找到最优的运输路径和最低的成本。
03
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的
方法
利用导数求最值
导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函数的极值点 ,通过求导并令导数为零,我们可以 找到可能的极值点。
《圆锥曲线》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圆锥曲线一、教学内容分析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四、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教学难点: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六、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思路】(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例题1:(1) 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设计意图】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数学知识《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高一教学设计
数学知识《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高一教学设计数学知识《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高一教学设计圆锥曲线的单元复习的基础内容包括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掌握以上一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再学习圆锥曲线的一些综合应用.学生在课堂上降低运算的难度,减少运算的时间,更深入地体会数学的本质.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经验圆锥曲线中求一些变量的最值,是一类常见的问题,如何根据这类问题的特点,寻求相应的解题策略是我们本课研究的重点.请大家做一做问题一.并与同学交流,进行解题后的反思.问题一已知F(0,1),M(0,3),N(3,0),P是抛物线上的一动点,(1)求|PF|的最小值;(2)求|PM|的最小值;(3)求|PM|+|PN|的最小值.反思:(1)通过问题一的解决,你能否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2)你能对每一种策略,总结出明确的操作步骤吗?(3)面对具体问题时如何选择相应的策略,你有了怎样的经验?设计意图:问题一入口简单,计算容易,在方法上有回归定义,构造函数,几何论证等典型方法。
让学生先做,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学习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做,让学生对此类问题及其解法有切身的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解题后的反思活动,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表达,对解决的策略进行反思提炼,并作进一步的明确,是使策略性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预设:解决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几何方法:根据图形的特点,借助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进行直接判断.二是代数方法:核心是函数思想,具体步骤:设参变量,找关系,建立目标函数,求函数的最值.一般地,当条件中几何关系比较明显时,可借助几何直观,否则选用代数的方法.(二)了解策略简单应用形成基本技能你能否用前面所总结的解题策略来解决下列问题:问题二练一练(1)点P是抛物线C:上的动点,F是抛物线C的焦点,M(2,4),则的最小值为 .(2)若P,Q分别椭圆与圆上的两个动点,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设计意图:题(1)是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由于涉及到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问题,可以利用抛物线的定义转化为点P到准线的距离,从而利用平面几何中点到直线的所有距离中垂线段最短的结论得到问题结果.解决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有结合曲线的几何性质进行转化与化归的能力.题(2)对象涉及椭圆与圆,目标是动点到动点的距离最值问题,与问题一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大差异;设计成填空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优先选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推导需要理性,本题先借助形的结构特点,得到,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求椭圆上动点P到定点M(0,3)的距离的最值问题,进而从代数的角度,设点的坐标,建立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实际教学中学生易凭直觉判断,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式.如压扁椭圆使学生直观地感知错误,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并调整策略.图3有学生用曲率来进行说明,也可以用同心圆来直觉猜想,最简单的方法还是用代数法函数思想分析.(三)问题变式策略优化形成能力问题三. 议一议点M(0,3)的直线与椭圆交于P,Q两个不同点,若,求数的取值范围.分析:先审题:(1)谁在动?目标量是谁?(2)动直线有限制条件吗?(3)动直线确定时,P,Q的位置确定吗?不同的位置对目标量的值是否会有影响?预设:本题若从代数的角度求解,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直线的斜率为参变量,则将代入,得.可得 .(1)若直接求出方程的两根,则 .(2)若设,则但若从几何的角度,却有意外的惊喜!设计意图:可以建立与斜率的等量关系,再由的范围求的取值范围,也可以利用问题2的结论从几何的角度直接判断.同样的思想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多选择代数方法,只有三个同学选择几何法,学生一利用了练习二的结论,但这里事实上对一般的问题有个方法上的漏洞,教师可以提出质疑:当椭圆足够扁时,的最小值点和最大值点不共线,还能用类似的几何方法处理吗?其实同样只需再换一个角度就可以顺利解决,用几何画板演示的变化即可.练一练直线y=kx(k0)与椭圆交于P,Q两点,A,B分别是椭圆的右、上顶点,则四边形APBQ面积的最大值为你能说明理由吗?谈谈你的解题思路,并与同学议一议,了解一些不同的思路.设计意图:本题的目标量是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借助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距离问题进行求解.由此产生不同的策略.如1:,以为参数构建目标函数;如2:,以P点的坐标为参数建立目标函数;如3:,以P点坐标为参数,建立目标函数.如4:以思路2为基础,可以通过几何直观判断面积的最大值,即求P,Q 两点到直线AB的距离之和的最大值,即为平行于AB且与椭圆相切的两直线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了解不同的解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两种策略的灵活运用,提升解题能力.有学生提出两种几何法(1)如4;(2)较有创意:将椭圆通过伸缩变换成为圆,先解决圆中的四边形面积最大问题,再进行还原!(四)反思小结策略内化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你认为解决最值问题有哪些策略?(2)每种策略如何操作?(3)这些思想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4)还有其他收获或感想吗?设计意图:解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反思,才能使学生的解题技能提升为策略,并内化成自身的能力.(五)目标检测(必做题)1. 若P,Q分别抛物线C:与圆上的两个动点,求的最小值.2. 若P,Q分别是两条曲线上的任意两点,则称长度的最小值为这两曲线之间的距离.给定直线与椭圆,求直线l与椭圆D之间的距离.(自主题)3. 给定直线与椭圆,请写出你自己设计的一个最值问题,并选择相应的策略加以解决.设计意图:开放式地提出问题是学生地弱点,但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机会重新审视过去做过大量问题的特征,并尝试提出一些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学生对问题及问题解决本质理解的进一步内化的过。
圆锥曲线教案_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求最值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求最值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个习题及其引申问题的求解,使学生掌握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解有关最值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及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与批准性.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及探索发现能力.3.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及勇于探索、发现、创新的精神等个性品质.教学重点与难点巧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有关线段长之和的最值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过程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有关概念、标准方程、图形和性质.现在我想请三位同学分别回忆一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生1: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的轨迹称为椭圆.生2: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生3: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及一条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师:生1、生2、生3的回答都是正确的.对于圆锥曲线,除了刚才说的定义以外,还有别的定义方式吗?生4:还有第二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e(e>0)的点的轨迹是椭圆(0<e<1时)、双曲线(e>1时)或抛物线(e=1时).师:很好!圆锥曲线的定义揭示了圆锥曲线中最原始、最本质的数量关系,它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我们将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求解几个最值问题.(板书)例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B,且与定圆C:x2+y2-6x-55=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师:本题欲求结果是什么?据此你联想到些什么?生5:求ABC的最大面积,应联想:三角形面积公式.师:请回忆,三角形面积怎样表示?师:你们准备选用哪一个公式?请简要说明理由.生6:选第一个公式.这是因为B、C都是定圆圆心,故它们都是定点,因此BC是定长,这样只须求出BC边上高的最大值就可以了,而第二组面积表示式中的3个公式中除了BC边的长即a不变以外,其余的边和角都在变,不易求面积.师: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按生6的方案来求解.关键的问题是BC边上的高的最大值怎么求?请大家思考.生7:由于圆A运动,所以BC边上的高随圆A的运动而变化,从而导致△ABC面积的变化,因此如果先求出A的轨迹,那么就不难求出BC边上高的最大值了.师:(赞许地)很好!那么如何求A的轨迹呢?生8:(师板书)将两已知圆配方得⊙B:(x+3)2+y2=16.⊙C:(x-3)2+y2=64.所以B(-3,0),C(3,0)⊙C的半径r=8.画出⊙C与⊙A相内切的图形(如图2-64),利用两圆内切的性质及椭圆的定义可判定A的轨迹是椭圆.师:能说得具体些吗?生8:设已知圆C与动圆A内切于点P,则P、A、C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PC|=8.因为|AP|=|AB|,所以|AB|+|AC|=|AP|+|AC|=|PC|=8.所以点A的轨迹是椭圆.师:生8仅根据|AB|+|AC|=8,就判断A的轨迹是椭圆,对吗?生9:基本正确,但应说明|AB|+|AC|>|BC|.生8:对了,|AB|+|AC|=8>6|BC|.所以,点A的轨迹是椭圆.师:很好!我们已经确认点A的轨迹是椭圆,现在该如何确定△ABC面积的最大值呢?生10:当△ABC的高等于椭圆的短半轴长时,高最大,从而S△ABC最大.师:同学们是否赞同生10的判断?生:……(有的赞同,有的相互小声议论.)师:让我们借助于计算机演示一下点A的运动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A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BC底边BC上的高最大.(计算机演示动画如图2-65)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当|OA|等于短半轴长时,高最大.师: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求出△ABC中BC边上高的最大值?师:怎么得到的?请介绍给同学们听听.生:显然BC是椭圆的两焦点,故c=3.又2a=8,师:生11不但求出了BC边上高的最大值,而且还求出了△ABC的最大面积,使我们的问题获得了解决.这里同学们把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利用椭圆定义对点A的轨迹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从而使问题的求解势如破竹.显然,广泛联系,巧用定义,在本题求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现在在例题的条件下,我们将问题作如下引申:引申1:设点A的轨迹为Q,M(2,1)为定点.求|AM|+|AC|的最小值.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生12:求最小值问题,确切地说是求动点A到两定点C、M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师:不错!那么如何求|AM|+|AC|的最小值呢?生:……(似乎一时束手无策)师:(启发一下)点C在椭圆内,点A在椭圆上,那么点M相对于椭圆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呢?(片刻后)生13:我想先求出Q的方程,画出Q的图形及点M位置,如果点M在Q外,那么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AM|+|AC|)最小=|MC|师:生13给出了求解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请生13具体说说.点M(2,1)在Q内(如图2-66)(|AM|+|AC|)最小=…(一时语塞).师:前面生13曾经就M在Q外时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判定(|AM|+|AC|)最小=|MC|,这里,偏偏点M在Q内,怎么解决?生14:可以利用椭圆定义并结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来求解.只须连MB、AB(如图2-67),那么|BM|+|AM|+|AC|≥|AB|+|AC|=2a,所以|AM|+|AC|≥2a-|BM|(*)(生14叙述,师板书)师:生14巧用了椭圆定义及三角形的性质,使问题处理得干脆利落.但是一般说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这里的等号成立吗?生13:当点A在BM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如图2-68).师:很好!生13和生14的意见结合起来,解答就严密了.事实上当A在BM的延长线上时,△ABM已退化为一条线段AB(M在AB上),此时(*)式等号成立.(师随即在(*)式后添上“当A在BM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一句)生15:上述问题是解决了,但我想到了一个新问题,|AM|+|AC|是否有最大值?师:生15的问题很值得思考,大家可以分析研究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生15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们新的思维波澜,学生有的画图分析,有的讨论研究,课堂上洋溢着民主开放的气氛.)生16:我想是否可以利用椭圆定义并结合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不一定出自学习成绩突出者,而常常出自思维活跃且胆大者.)师:(欣喜地)能说说你的具体想法吗?生16:联想到刚才我们用椭圆定义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求师:大胆合理的猜想往往是获得重大发现的前奏,同学们不妨都来猜一猜.生:(片刻后绝大多数同学)同意生16的猜想.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来验证这个猜想吧!肯定与否都要说明理由.生17:如图2-67,|AM|+|AC|=|AM|+(2a-|AB|)=2a+(|AM|-|AB|).因为|AM|-|AB|≤|BM|(当点A在MB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师:非常好!生15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生16通过联想对问题的解法及结果作出了大胆的猜想,而生17从理论上给出了严格的证明,三位同学相得益彰,使问题的解决一气呵成,我为同学们祝贺,大家还有新的问题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是事先未估计到的问题,并通过大胆地猜想,严格地证明,使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新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生:(互相观望)似乎不再有什么问题.师:我再提一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平湖上又一次荡起层层波澜.)生:(议论纷纷)师:这里的结论与引申1作比较有何异同?师:还能挖掘出某些相关的因素吗?生:……(一时想不出)师:|AC|是椭圆Q上的点A到右焦点C的距离,它的系数是离心率的倒数,涉及到焦半径,离心率,你有何新的联想?生19:联想到椭圆第二定义.师:能具体说说吗?生19:……(其余学生似乎也无从下手)师:利用椭圆第二定义,除了要有离心率、点A的焦半径以外,还l于D(如图2-69),(师边叙述边板书)因此,问题转化为求|AM|+|AD|的最小值了,这个最小值是什么呢?生19:应当是点M到准线l的距离师:涉及到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即焦半径)及离心率问题,联想第二定义是很自然的,这里不妨再提出一个问题.引申3:将例题中的条件改为“动圆A与定圆B、定圆C都内切,且⊙B、⊙C在⊙A内.师:大家见过与本题相仿的问题吗?能拟出一个大体的求解方案吗?生20:第一个问题与前面的例题类似,只是需要求出Q的方程.所以可利用动圆A与定圆B、定圆C都内切的性质,或许也要用到圆锥曲线的定义来求解.求出了Q的方程后,第(2)个问题就与引申2类似了,我想也可以利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求解.师:有道理!同学们能否根据(2)中欲求结论,并将其与引申2中的结构作比较,猜想点A的轨迹Q是什么曲线?生:(小声议论)师:生21猜想A的轨迹Q是双曲线,同学们以为这个猜想合乎情理吗?生:合乎情理.师:生21的猜想很有见地,大家支持了这个猜想,使得我们解决问题信心倍增.然而猜想是有风险的,应该进行严格的推理才能确信,请大家自己动手求出Q的方程,并请生21板演.(师巡视指导,生21板演)解(1)已知定圆即⊙B:(x+3)2+y2=16,⊙C:(x-3)2+y2=64,设动圆A与⊙B、⊙C分别切于点D、E,由于⊙B、⊙C在⊙A内,故D、E 分别在AB、AC的延长线上.(如图2-70)因为||AB|-|AC||=|(|AD|-|BD|)-(|AE|-CE|)|=||CE|-|BD||=|8-4|=4<6=|BC|,所以点A的轨迹Q是以B、C为两焦点的双曲线.由于2a=4,所以a=2.又2c=6,故c=3,因此b2=c2-a2=5,所以师:生21已经求出了Q的方程,除少部分同学未做出以外,座位上相当一部分同学也获得了结果.现在我们一起来评判一下这一结果是否正确,请生21先作一下解法说明.生21:我们已经猜想点A的轨迹是双曲线,画出图形后很自然地想到考察||AB|-|AC||是否是定值,并检验它是否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BC|,通过推算获得||AB|-|AC||=4<6=|BC|,由双曲线定义知点A的轨迹是双曲线,由于焦点B、C在x轴上,且关于原点对称,因此方程应是标准型.而a2=4,b2=5,生22:我认为生21的解法思路是对的,但结果不对.正确地说,师:生22提出了不同意见,请你说说理由.生22:|AD|=|AE|,|BD|=4<6=|CE|,所以|AD|-|BD|>|AE|-|CE|即|AB|>|AC|,所以点A的轨迹只是双曲线右支,即应补上条件x≥2.(生22叙述,师板书)师:生21的意见呢?生21:生22的结论是对的,我当时只考虑双曲线定义中“差的绝对值”这句话,而这里的||AB|-|AC||中的外层绝对值实际上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只能是双曲线的右支.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生21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开端,生22的补充是必要的,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曲线的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纯粹性),②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这条曲线上(完备性).生21的错误正是在于未注意“完备性”,这也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师随即在(**)式后面添上“x≥2”,并用计算机演示点A的轨迹确实是双曲线的右支.)师: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解决了第(1)个问题,问题(2)如何求,我们请生23来板演,其余同学在座位上自己完成.(师巡视)生23:(板演如下)解(2):因为A的轨迹Q的方程为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评判生23的求解是否正确?生:“正确”.师:生23的求解既迅速又准确,我们请生23说说解法思路.生23:我是与引申2的解法作类比而得出上述解法的.师:很好,类比的作用是巨大的!生21、生22、生23三位同学的意见合起来,就是本题的完整解法.这里,同学们通过联想、类比、猜测等推理方式,巧用了双曲线的两种定义进行严密推证,使问题的解决显得那样的明快、简捷.事实上,圆锥曲线定义在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求点的轨迹、求焦点三角形(以椭圆或双曲线上的点P及两个焦点F1、F2为顶点的△PF1F2)的面积,求解最值问题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代小结).作业:(略)设计说明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解决有关最值问题是重要的解题策略.因此选择这一内容作为一节习题课是很有必要的.21世纪不仅是一个高新科技处于伟大变革的新世纪,而且更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新世纪.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开拓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怎样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据此制定了教学目标2,旨在贯彻教学、学习、发现同步协调原则和既教证明,又教猜想的原则.努力帮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课堂教学中双主作用的发挥,在教师的主导下,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是执教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教学目标3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制定的.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按如下4个层次逐步深入:(1)求解例题中由3个圆的圆心构成的△ABC的面积的最大值;(2)对例题进行引申(引申1),另给一定点后,求两线段和|AM|+|AC|的最小值;(4)对问题进一步引申(引申3),修改例题的条件,将问题改为⊙A与定⊙B、定⊙C都内切,且⊙B、⊙C在⊙A内,求A的轨迹Q的方三角形面积的最值及线段长度的最值是常见的一类最值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习题课,编拟这样的习题作范例是值得推崇的.引申1中,由条件到结论有一定的跨度.若将引申1改为:在例题的条件下,设点A的轨迹为Q,试判断M(2,1)与Q的关系,并求|AM|+|AC|的最小值,则可减小跨度,同时也可使引申1显得更自然些.在利用椭圆定义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求|AM|+|AC|最小值的过程中,原本只能得到|AM|+|AC|>2a-|BM|,无法获得最值,因此讨论等号是否可取是必要的.事实上,当|AM|+|AC|>2a-|BM|时,A必在BM的延长线上,此时,ABM已退化为一条段线AB.生15提出的“|AM|+|AC|是否有最大值”的问题应当事先有所估计.生16受到引申1解法的启示,猜想可利用椭圆定义及三角形两边之又将问题进行了严格的推算.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赞誉的,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使是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问题,甚至“一时不能马上解决的“尖锐”的问题),这是对学生最高层次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当认真保护、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学生求知的欲望,既教证明,又教猜想,使教学、学习、发现同步协调发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而且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播洒“及时雨”.前面的例题及引申1都是椭圆第一定义的应用,学生一个本能的想法就是能否利用第二定义解决有关问题,引申2的提出满足了学生这方面的心理需求.波利亚的一般解题方法应当是习题课中处理习题方法的首选.在学生已经有了成功的解决例题及引申1与引申2的经验后,引导学生根据波利亚的一般解题方法拟定求解引申3的方案是十分恰当的.联想、类比、猜测、证明,是数学家探求数学命题的有效方法,是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上述两种推理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常此以往,学生的数学素质将会不断地提高,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而这正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教案通过例题、引申1、引申2、引申3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通过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和批判性,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学会一类问题的求解中,领略数学的统一美.。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教案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能掌握一些解决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1.利用参数求范围、最值问题; 2. 利用数形结合求解范围、最值问题; 3. 利用判别式求出范围;4. 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范围、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从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代数法和几何法来解决。
教学过程: 一、例题讲解解法一:(换 元 法)设x=4cos θ,y=3sin θ; 3x+4y = 12cos θ+ 12sin θ= sin(θ+45o ) 所以3+4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212212212._____________431916.122最小值是,的最大值是则满足,设实数例y x y x y x +=+解法二:(判别式法)由消去y 得,18x2 — 6tx + t2 —144=0由Δ=0,解得t=±利用几何意义:看成PQ 的斜率212(][)+∞⋃∞-∈,,21k k kx如何求其范围呢?换成若将3443.2--+x y y x 3x+4y =t9x 2+16y 2= 144 1k变题:解法一:设P(4cos θ,3sin θ)是椭圆上任意一点,P 点到直线AB :3x+4y — 12=0的距离 d 则 D点和C 点到AB 的最大距离分别为 , ;则S max =0.5×5×( + )= 。
解法二:两切线 3x+4y+ = 0, 3 x + 4 y —= 0212212212.________191622面积的最大值是两侧,则四边形且分别在是椭圆上两点,、的两个顶点,是椭圆、如图,已知ABCD AB D C y x B A =+512)4sin(212512sin 12cos 12-+=-+=πθθθd 512212+512212-512212+512212-与直线3x+4y —12=0的距离分别为: , 。
则S max =0.5×5×(+ )=例2:P 为抛物线x 2=4y 上的一动点,定点A(8,7), 则P 到x 轴与到A 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 解:数形结合法∵∣PF| = |PQ|∴ d = |PA | + |PF |— 1 ≥ | AF | — 1 =9212yxOF AP512212+512212-512212+512212-变题:解:(1)根据椭圆的第二定义= |PB |+ | PQ| ≥|BQ 1 | =6.25—2 =4.25.__________||||_________;||45||).1,2(192522=+=+=+的最小值的最小值则是其上一点,定点的右焦点,是PF PB PF PB B P y x F |PF |=e |PQ |,e=54(2)| PB|+ | PF|=PB |+(2a -|PF 1|) =10+(| PB| -|PF 1|) ≥10-|F1B|例3:已知e 1,e 2是共轭双曲线x 2/a 2-y2/b 2=±1 的离心率,求e 1+ e 2的最小值? 解:e 1=c/a,e 2=c/b,c 2=a 2+b 2 e 1+e 2=c/a+c/b=c(a+b)/(ab) =(a+b)√(a 2+b 2)/(ab) ≥2√(ab)·√(2ab)/(ab) =2√2所以最小值为2√2,当且仅当a=b 时可以取到。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椭圆中最值问题2. 双曲线中最值问题3. 抛物线中最值问题5.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关注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
2. 讲解:(1)椭圆中最值问题:分析椭圆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几何方法、代数方法解决最值问题。
(2)双曲线中最值问题:分析双曲线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几何方法、代数方法解决最值问题。
(3)抛物线中最值问题:分析抛物线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几何方法、代数方法解决最值问题。
4.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
5. 拓展:介绍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
六、课后作业:1. 复习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探索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
2. 圆锥曲线的图形软件。
3. 实际问题案例。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及椭圆中最值问题讲解。
2. 第二课时:双曲线中最值问题讲解。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的解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定义和性质。
2.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
3.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
2. 教学难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进入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学习。
2. 讲解:讲解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关键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解题能力。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课后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指标:学生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定义、性质和解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与其他数学领域的联系,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等。
2.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优化问题、物理学中的运动问题等。
3. 引导学生探索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深入研究,如求解更一般性的问题。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圆锥曲线的相关教材和辅导书。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复习课用教案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1、已知点(1,3),(5,2)M N -,在x 轴上取一点P ,使得PM PN -最大,则点P 的坐标______2、已知点A ,双曲线2214y x -=的右焦点F ,P 为双曲线右支上任一点,则PA PF +最小值为变式:已知点)4,3(A ,F 是抛物线x y 82=的焦点,M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当MF MA +最小时,M 点坐标是 .3、已知双曲线)0,0(12222>>=-b a by a x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21,F F ,点P 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4||21PF PF =,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e 的最大值为4、 若P ,Q 分别抛物线C :与圆上的两个动点,则PQ的最小值为例题1已知椭圆),1(1222>=+a y ax 直线l 过点)0,(a A -和点)0)(,(>t ta a B 交椭圆于M ,直线MO 交椭圆于N 。
(1)t a ,表示AMN ∆的面积S ;(2)若a t ),2,1[∈为定值,求S 的最大值变式:已知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的离心率为12,12F F 、分别为椭圆C 的左、右焦点,若椭圆C 的焦距为2. ⑴求椭圆C 的方程;⑵设M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以M 为圆心,1MF 为半径作圆M ,当圆M 与椭圆的右准线 l 有公共点时,求△12MF F 面积的最大值.例题2如图,已知椭圆C :2213620x y +=的左顶点,右焦点分别为A 、F ,右准线为l ,N 为l 上一点,且在x 轴上方,AN 与椭圆交于点M .(1)若AM=MN ,求证:AM ⊥MF ;(2)过A 、F 、N 三点的圆与y 轴交于P 、Q 两点,求PQ 的最小值.作业:1、抛物线y 2=2x 上到直线x-y +3=0距离最短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2、已知双曲线12222=-by a x 的左右两焦点分别为21F F 、,点P 在双曲线上,且215PF PF =,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为 .3、若P ,Q 分别是两条曲线上的任意两点,则称长度的最小值为这两曲线之间的距离.给定直线062:=++y x l 与椭圆13422=+y x ,则直线与椭圆之间的距离为4、若椭圆)0(12222>>=+b a by a x 上存在一点M ,使021=⋅M F M F ,其中1F 、2F 为椭圆的左、右两焦点,求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变式:已知21F 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上一点, 6021=∠PF F .求椭圆离心率的范围;5、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0,2(A ,)1,0(B 是它的两个顶点,直线)0(>=k kx y 与AB 相交于点D ,与椭圆相交于F E 、两点(1)若6=,求k 的值;(2)求四边形AEBF 面积的最大值.6、已知P 点在圆x 2+(y -2)2=1上移动,Q 点在椭圆2219x y +=上移动,试求|PQ|的最大值。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案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能够掌握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3.能够解决与圆锥曲线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难点: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性质。
三、教学内容
1.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3.圆锥曲线的相关问题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一个问题或实际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3.介绍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4.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熟悉解决与圆锥曲线相关的问题的方法。
5.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题。
2.思考如何将圆锥曲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进行了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了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圆锥曲线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深刻的认识。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教学设计 精品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教学设计一、内容与内容解析圆锥曲线的单元复习的基础内容包括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掌握以上一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再学习圆锥曲线的一些综合应用.在解析几何中,运动是曲线的灵魂,在形的运动中必然伴随着量的变化,而在变化中,往往重点关注变化中不变的量或关系,以及变量的变化趋势,由此产生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圆锥曲线的中的参数取值范围问题,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等.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是本单元复习综合性较强的内容.重点研究变化的距离、弦长、角度、面积、斜率、定比等几何量的最值及相关问题.本课重点是借助对常见的距离问题等的研究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解决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不仅要用到圆锥曲线定义、方程、几何性质,还常用到函数、方程、不等式及三角函数等重要知识,综合性强,联系性广,策略性要求高.其基本的思想是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基本策略主要是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分析. 由于圆锥曲线是几何图形,研究的量也往往是几何量,因此借助几何性质,利用几何直观来分析是优先选择;但几何直观往往严谨性不强,难以细致入微,在解析几何中需要借助代数的工具来实现突破.几何方法主要结合图形的几何特征,借助圆锥曲线的定义以及平面几何知识作直接论证及判断;代数方法主要是将几何量及几何关系用代数形式表示,通过设动点坐标或动直线的方程,将目标表示为变量的函数,从而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再借助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解决问题.二、教学问题诊断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的解决,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综合运用圆锥曲线、平面几何、代数等相关知识,还需要较强的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较弱,难以调动众多的知识合理地解决问题;运算能力不强,算得慢,易算错,影响问题解决的执行力;问题解决的策略性不强,就题论题,对问题的数学本质认识模糊等现象.再加上学生对复习课的认识比较片面,对复习课缺乏新鲜感。
精--高二数学《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求解》集体备课.doc
高二数学《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求解》集体备课一、定义法(最短路径)关于求距离和的问题,要联合圆锥曲线自己的特色,奇妙地利用定义,解决距离的最值. 例 1:已知抛物线,定点a(3,1) ,f是抛物线的焦点,在抛物线上求一点p,使 |ap|+|pf|取最小值,并求的最小值。
:剖析: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把到点p 到抛物线准线的距离转变成点 p 到焦点的距离,在利用三角形的知识求最小值.由点 a 引准线的垂线,垂足q,则 |ap|+|pf|=|ap|+|pq|,即为最小值。
of(1,0)xa(3,1)y q p解:如图, , 焦点 f(1,0)。
由点 a 引准线 x= -1的垂线,垂足 q,则 |ap|+|pf|=|ap|+|pq|,即为最小值 . .由 ,得为所求点 .若另取一点,明显。
[ 点悟 ] :解此类最值问题时,第一注意圆锥曲线定义的转变应用,其次是平面几何知识的应用,比如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点与直线上的点的连线的中垂线段最短等 . 二、参数法利用椭圆、双曲线参数方程转变为三角函数问题,或利用直线、抛物线参数方程转变为函数问题求解。
例 2、已知椭圆,直线 l : , 椭圆上有一动点 p, 求 p 到直到直线的最小距离 . 剖析:写出椭圆参数方程,设切点为,而后辈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联合三角函数的最值判断距离的最值.解:由题意可设动点的坐标为,则点p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 点悟 ]利用圆锥曲线参数方程转变为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再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得出结果。
三、二次函数法将所求问题转变为二次函数最值问题,再利用配方法或均值不等式或鉴别式等方法求解 . 剖析:求出椭圆的焦点,代入所求的表达式中,整理得出函数的表达式,再利用函数方法求解。
解:易知,因此设由于,因此x=0,即点 p 为短轴的端点时,有最小值-2.当[点悟]把所求的最值表示为函数,再追求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但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圆锥曲线中最值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2.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3. 圆锥曲线中最值的性质和定理。
4.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圆锥曲线中最值的性质和定理。
2. 教学难点:解决复杂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运用圆锥曲线中最值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例题解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2. 教学手段:黑板、PPT、数学软件、教具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2. 第二课时:讲解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第三课时:讲解圆锥曲线中最值的性质和定理。
4. 第四课时:通过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方法。
5. 第五课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圆锥曲线中最值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圆锥曲线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理解最值问题的意义。
3. 示范:通过例题解析,展示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5. 讨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6.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圆锥曲线中最值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网络教学设计及教学点评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网络教学设计及教学点评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网络教学设计----张海峰一、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目标(A)理解和掌握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并能应用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来解题。
(B)了解圆锥曲线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能初步利用圆锥曲线的知识进行知识延伸和知识创新。
能力目标(A)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C)专题网站中提供各层次的例题和习题,解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是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解决轨迹问题和最值问题。
学习重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学习难点: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的应用。
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圆锥曲线定义和定义应用为中心,主动操作实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的基于学科专题网站下的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充分利用《圆锥曲线》专题网站内的内容,在着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内延外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l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下学期学生,他们经过近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
高二年下学期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他们保持着传统教学的学习习惯,在l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不是太充分,但是如果他们还是乐于尝试、勇于探索的。
高二年的学生在学习交往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讨论学习”并存,也就是说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的,还是能完成上课时教师布置的协作学习任务的。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教学设计
圆锥曲线的专题复习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会求解圆锥曲线的相关变量的最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方法;2.体会“解析法”思想,会从代数与几何两个角度分析和解决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会进行合理的选择;3形成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方法体系和数学思想,形成处理最值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创新意识。
(定义法、切线法、导数法、判别式法、基本不等式法)教学重点:求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形与数的相互转化,化归思想的应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一.情景引入思考:(1)用什么词语形容解析几何?在解析几何中,运动是曲线的灵魂,在形的运动中必然伴随着量的变化(2)运动中的变化又会引发什么问题?在变化中往往重点关注变化中不变的量或关系---------定点、定值问题;变量的变化趋势-------范围最值问题等二.活动探究在解析几何中,运动是曲线的灵魂,在形的运动中必然伴随着量的变化,通过下面的题目,我们进行探究,体会这种变化。
(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去感受最值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而探究解决最值问题的最佳方案)探究一:设21,F F 分别是椭圆192522=+y x 的左右焦点,M 为椭圆上任一点,()2,2B ,则1MF MB +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
设计意图:本小题入口简单,计算容易,在方法上回归定义,使学生感受与体验定义法解决最值的问题。
定义法解决本体是最佳方案。
探究2:抛物线y x 22-=与直线22:-=x y l 相交于B A ,两点,当抛物线上一动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求ABP ∆面积的最值。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小组展示,通过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如有不足,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题的探索,发现解决本体的方法,如切线法、判别式法等。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意义和背景。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定义和性质。
2. 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3. 常见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数形结合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定义和性质。
2. 第二课时:讲解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3. 第三课时:分析常见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
4. 第四课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第五课时:总结和复习,查漏补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揭示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规律。
5.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习题,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回顾教学内容,总结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
圆锥曲线最值问题常见类型与解法教学设计
圆锥曲线最值问题常见类型及解法的教学设计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的教学方法分析问题和完成教学目标,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些结合的一种形式.在教学设计下,不仅仅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理念,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可谓“一箭多雕”.在学习了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等圆锥曲线外,我们除了了解了它们各自的定义、标准方程以及一些性质外,还应该知道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命题形式.通过对历年高考真题分析,发现这部分内容涉及面较广,并且求解的灵活性较强,使许多同学在面对这类题时“举步维艰.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不同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进行分类解析,然后总结出常用的几种解决方法.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化归、类比和联系的思想.关键词:圆锥曲线;最值;数形结合;化归思想Teaching Design of Common Type and Solution for the Problem of the MaximumValue of Conic CurveAbstract:Learning and teaching design, the teaching design is the teachers us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complet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ers teach and students learn some combination of a kind of form, not only th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can be improved, but als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team innovation concept, also is helpful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can be described as "an arrow carved". In the circular, elliptic, hyperbolic and parabolic taper curve, in addi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espective definition, the standard equationand some properties, but also should know the knowledge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 form. According to all previous year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is part of the Content covers a broad area and solving the flexibility is strong, the many students in the face of this kind of topic "difficult. This paper mainly to solve the problem by different conic curve of the most value problem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and then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ly used s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further develop the students number shape union, reduction, analogy and relation of thought.Key words: conic curve;maximum or minimum;idea of conversion目录1.引言 02.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03.教学设计案例 03.1课前准备 (1)3.1.1内容分析 (1)3.1.2学情分析 (1)3.1.3目标分析 (1)3.1.4重、难点分析 (2)3.1.5教学方法 (2)3.1.6教学媒体 (2)3.2教学过程 (2)3.2.1导入新课 (2)3.2.2讲授新课 (2)3.2.3巩固检测 (16)3.2.4课后小结 (16)3.2.5板书设计 (17)3.3教学反思 (17)4. 总结 (18)参考文献 (19)圆锥曲线最值问题常见类型及解法的教学设计1.引言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教材、考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的分析,在克服传统教案的弊端的基础上,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的提升.本文是在对近几年数学高考试题的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是不少学生的“头疼点”,而分析其原因有:其一,圆锥曲线的题型设计大多涉及面较广、综合性较强,而我们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相对零散,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所以在遇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就存在“难下手”、“干瞪眼”的现象,最后得不到分;其二,圆锥曲线的研究大多以“运动”为主,而我们的学生习惯了静态的思维,所以很难在这些变化中找到那些不变的量或者是它们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以及变量的一些变化趋势,从而便认为“难”.综上所述,本文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解决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的同时,了解它的常见解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善于联想的思维模式,从而让学生在面对综合性强的题目时能做到游刃有余.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基于这部分知识在考题中涉及范围比较广泛,而课本中的知识比较分散,所以我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联想、类比和转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化思想,让学生学会转化问题,化难为易.3.教学设计案例3.1课前准备3.1.1内容分析圆锥曲线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直线及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我们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学习有关圆锥曲线的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其中相对重要的是圆锥曲线的定点、定值问题,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等.而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是巩固这部分知识相对综合性强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变化的距离、弦长、面积、斜率等的最值以及相关问题.3.1.2学情分析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一般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圆锥曲线的题型设计大多涉及面较广、综合性较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相对零散,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所以在遇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就存在“难下手”、“干瞪眼”的现象,最后得不到分;另外我们的学生习惯了静态的思维,而圆锥曲线的研究大多以“运动”为主,所以很难在这些变化中找到那些不变的量或者是它们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以及变量的一些变化趋势,从而便认为“难”.所以本节课既是一节习题课又是一节新授课,旧在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学过的,新在授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联系和类比的思维.3.1.3目标分析3.1.3.1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在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会求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等圆锥曲线的不同类型的最值问题,并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3.1.3.2过程及方法过程依次为认识圆锥曲线最值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列举不同的题型—总结其对应的解法—变式训练—小结.主要用到的数形结合、化归、类比和联系的方法.3.1.3.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分析、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辩证统一的观点,养成质疑和创新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1.4重、难点分析重点是求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形及数的转化、化归思想的运用.3.1.5教学方法探究法、发现法等.3.1.6教学媒体PPT、小黑板.3.2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设计总共用时45分钟)3.2.1导入新课(本环节设计用时5分钟)椭圆的标准方程:、参数方程:;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抛物线;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函数、方程、不等式及三角函数等重要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斜率公式、均值定理等.3.2.2讲授新课(讲解例题,讨论,归纳用时35分钟)3.2.2.1求解圆锥曲线不同类型的最值问题(讲解例题,讨论用时20分钟)类型1 两条线段的最值问题例1 已知点F 是双曲线的左焦点,定点A (1,4),P 是双曲线右支上的动点,则的最小值是( ).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做出相应的图1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建立A 、P 两点及焦点之间的关系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 设双曲线的右焦点为G ,则===9 .答案:9例2 已知椭圆的右焦点F ,且有定点A (1,1),又点M 是椭圆上一动点.问是否有最值,若有,求出最值并指出点M 的坐标.解题思路 通过作图(图2)发现,由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为定值,即所以=10-=10+(进而可知,当最大时是最大值.解 设椭圆的左焦点为G,则G 的坐标为(-4,0), 由椭圆的定义知:, 所以有=10-,而要使有最大值,即要使(最大,连接,延长交椭圆于点Q ,则当且仅当M,A,G 三点共线取“=”号. 所以,的最大值为,此时刚好M 和Q 重合.M FAGQxy图2AxPyFG图1又.所以的最大值为10+.同理可知,最小值为10-.例3 已知抛物线,定点A (3,1),F 是抛物线的焦点,在抛物线上求一点P 使得取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边两个例题的学习,完成这道题.现在我来做个小提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利用准线定理有=,所以可以转化成什么?学生:的最小值转化为求的最小值.老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具体解法.解 如图3,由题可知,p=2,所以焦点F 的坐标为(1,0),. 过A 点作准线的垂线于点Q ,又,则=,而的最小值为4, 故的最小值为4. 所以由把代入得; 因此取最小值时P 点的坐标为.(设计意图:以习题展示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帮助学生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列出关系式后对求最值的方法进行总结对比.) 类型2 距离的最值问题分为两类:圆锥曲线上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的最值; 圆锥曲线上点到坐标轴上某定点的距离的最值. 先看第类:圆锥曲线上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的最值Qx=-1FAP xy 图3例4 在圆上求一点P,使它到直线L:的距离最短.解法1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所以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为;老师:思考一下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老师:这位同学回答是否正确呢?现在一起来看一下解法2.解法2 首先,设平行于L且及圆相切的直线的方程为:,然后,将其代入圆中,整理得:;因为直线及圆相切,所以方程有一个解即也即即所以圆上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5]即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且当取到最小值,即.此时P点坐标为.老师:那除了上边的这两种普遍解法外,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方法?回忆之前学过知识,想想用其他方法行不行?学生:可以用参数方程求解.老师:现在我们看一下解法3.解法3 由题可知:圆的参数方程为;所以我们不妨设P点的坐标为.由点到直线的距离知其中;所以在上式中,当即,也即时,d取到最小,即;此时,即P点的坐标为.例5 求椭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求最值时椭圆上点的坐标.解题思路类比上题的解法2,转化为求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最值问题,切点就是所求的点.解设及椭圆相切且及直线平行的切线方程为所以联立切线方程和椭圆方程即,然后消去y得:因为相切,所以得.所以当时,此时切线方程为,从而由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公式得;此时切点坐标为,即椭圆上点的坐标为.当时,此时切线方程为,同理得;此时切点坐标为,即椭圆上点的坐标为.老师:当然,这道题是不是也可以用参数方程进行求解,我们现在有请一位同学来做一下,其他同学在下边做.同学甲:解由题可知,椭圆的参数方程为,所以设椭圆上点的坐标为;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其中,)所以知,当=-1,即=,也即时,,此时,即椭圆上点的坐标为同理,当=1,即=0,也即时,,此时,即椭圆上点的坐标.老师:这位同学做的完全正确,但是通过比较这两种解法,大家会发现什么?学生:这道题用参数方程求最值相对简单一点.老师:下面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习题,同学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解法求解.变式训练1 动点P在抛物线上,则点P到直线的距离最小时,P 点的坐标为().(设计意图:开放性的提出问题是学生的“弱点”,但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机会重新审视过去做过的大量问题的特征,并尝试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进行求解,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再看第类:圆锥曲线上点到坐标轴上某定点的距离的最值例6 求点到椭圆上点的最大距离,并求出此时椭圆上点的坐标.解题思路这道题我们可以根据椭圆方程设出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求出最大值及其对应的点的坐标.解设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则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有又所以=.注意此时y的取值范围为.故当时,取到最大值7,进而得.另外把代入得.因此,此时椭圆上点的坐标为Q.老师: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可以仿照上一类型用椭圆的参数方程求解吗?我们请一位同学做一下.同学乙:解由题可知,椭圆的参数方程为,所以我们不妨设椭圆上任意一点Q的坐标为,则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因为) =注意这里的所以当时,取到最大值7,进而得此时因此,此时椭圆上点的坐标为Q.老师点评:首先把所要求的最值用一个函数表示出来,然后找到函数的定义域,最后在这个定义域上求出函数的最值,这就是解答此题的思路.例7 点A、B分别是椭圆的长轴的左右端点,F为右焦点,P在椭圆上位于x轴的上方,且,若M为椭圆长轴AB上一点,M到直线AP的距离等于|MB|.求椭圆上点到点M的距离的最小值.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所求距离表示为椭圆上的横坐标的函数,然后求这个函数的最小值.解由题可知,点A(-6,0),B(6,0),F(4,0);设P(x,y)(y>0),则得,,而所以;又;联立方程、消去x得从而解得或(舍)又故将代入得;因此P点的坐标为.所以AP的直线方程为:;设M点的坐标为(m,0),则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则由已知得 =,从而得;所以M点的坐标为(2,0);设椭圆上到点M的距离最小的点的坐标为Q,又在椭圆上,所以就有,则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因为,所以当,取到最小值,即.老师:这就是这道题的解法,大家一定要熟悉掌握,了解所求问题及已知条件的关系,或者能建立怎样的关系,然后进行适当的转化,进而解得.另外,再给大家留一个课后思考题:求点P(0,m),使其到椭圆上的最大距离是.类型3 面积的最值问题例8 已知抛物线,以抛物线上两点A(4,4),B(1,-2)的连线为底边的三角形ABP,其顶点P在抛物线的弧AB上运动,求:的最大面积以及此时点P的坐标.解题思路由题可知:动点P在弧AB上运动,所以我们要想使求得的ABP的面积最大,就是使得点P到线段AB的距离最大,所以就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值问题.解因为,所以得=;直线的方程为;我们不妨设P点的坐标为;所以要想使得ABP的面积最大,就是使得点P到线段AB的距离最大;然后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又由已知得y的取值范围为,故由得当y=1时,d取到最大,即;此时;因此;此时点P的坐标为.老师:除了这种解法,大家还有其他想法吗?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知道求距离除了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还可以怎么求?同学甲:老师,还可以通过求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进行解答.老师:是的.这道题我们同样可以先求出及线段AB所在直线平行且及抛物线相切的直线方程,进而转化为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从而得到的最大面积以及此时点P的坐标.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这种解法求一下.解法2 由题知:直线的方程为,所以设及线段AB所在直线平行且及抛物线相切的直线L的方程为.然后联立消去x得;所以由;代入得直线L 的方程为;代入得;所以两平行线的距离为;因此;此时点P 的坐标为.例9 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是它的两个顶点,直线及椭圆交于、两点,求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解题思路 先根据题意作草图知要想四边形面积取最大值,即让的面积达到最大,因为的距离是定值,所以我们需要使得点到直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大,即通过方程联立把距离表示成k 的式子,进而把四边形的面积也表示成了k 的式子,最后根据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解 设、的坐标分别为; 根据题意可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直线的方程为; 直线的方程为;联立消去y 得;从而得;设点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分别为,又有.所以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y=BFA Exy 图4;又;所以四边形的面积为=====;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所以.老师:下面给同学们留一个课后练习,来进一步熟悉对此类题的解法.变式训练2 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过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过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且,求四边形的面积的最小值.(设计意图:可以建立及斜率的关系,再由基本不等式求得取值范围,也可以从几何的角度求.同样的思想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3.2.2.2归纳解决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不同方法(归纳用时15分钟)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常见的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几个不同类型以及其解法思路,那么我们能知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都运用了哪些知识点?是有关圆锥曲线的定义还是性质?是用几何方法还是代数方法?是通过数形结合还是单纯的数的计算?还是这些的结合体?现在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相关例题.方法一定义法参照例1、例2和例3,我们不难发现,这三道的最值问题分别涉及到双曲线、椭圆和抛物线的定义以及其相应的一些性质,然后通过画草图即结合相应的图形,将所求问题进行转化,找到最值.所谓定义法即根据圆锥曲线的定义或性质,得到一个关系式,然后适当借助草图,通过代数或几何的方法把所求的最值转化为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简洁.这是求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基本办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法的关键是用好圆锥曲线的定义.方法二切线法参照例4和例5,我们可以看出,当所求的最值是圆锥曲线上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的最值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作及这条直线平行的圆锥曲线的切线,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就是所求的最值,而切点就是曲线上取得最值的点,这样们就将所求问题进行了转化.当然,如果圆锥曲线是圆时,我们便可以之间利用圆的特殊性的性质,直接求解.所谓切线法即当所求的最值是圆锥曲线上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的最值时,通过作及这条直线平行的圆锥曲线的切线,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判别式法,将所求距离最值转化为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问题,所求最值点为切点.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法的关键是将切线方程及已知圆锥曲线联立.方法三基本不等式法参照例9,我们发现这个题是先用k表示,所以就把四边形的面积也表示成了k的式子,最后根据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所谓基本不等式法即先将所求最值的量用一个变量表示出来,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这个表达式的最值,即利用“等号成立”的条件求解.这种方法是求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法的关键是列出最值关系式.方法四函数法参照例6、例7、例8、变式训练2和例4、例5,我们发现这几道题中再求最值问题时都最后涉及到化为一个二次函数或三角函数,然后转化为在某个范围内求这个二次函数或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所谓函数法即把所求最值得目标表示为关于某个变量的函数(二次函数或三角函数),然后通过研究这个函数,即利用配方法求得最值.这个方法是求各类最值最为广泛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法的关键是建立函数关系式.方法五参数法参照例4解法3、例5同学甲的解法和例6的另解,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道题都运用了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把所求点用其对应的参数方程表示出来,进而转化为某个范围内三角函数最值问题.所谓参数法即利用圆、椭圆、双曲线参数方程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最后通过求三角函数的最值来求解.相比一般通法,这类方法更加简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法的关键是写出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3.2.3巩固检测(本环节用时3分钟)老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随堂训练已知双曲线C:,P为C上任意一点,点A(3,0),则|PA|的最小值为().同学们:设,又P满足,所以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所以当时,取到最小值,即.答案:.老师:同学们答的完全正确,当然,解决这道题同样可以用双曲线的参数方程,把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设为,然后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而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己下去解一下,这里老师就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题:3.2.4课后小结(本环节用时2分钟)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解法有很多,但是常见的有五种,就是我们这一讲的五种:⑴定义法⑵切线法⑶基本不等式法⑷函数法⑸参数法;对于这五种方法大家一定要熟悉掌握.由于有些题目可以用多种办法解答,所以大家在遇到此类题目时,一定要选择一个最佳方法进行求解.譬如例5和例6,显然用参数法比切线法和函数法简单,所以在解答此类型题目时我们可以优先选择参数法.解析几何是一种研究“形”的科学,所以在解决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时,一定要善于结合图形,根据草图知道何时取最大值,何时取最小值,即通过数形结合把抽象的问题、繁杂的问题化归为动态的形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当涉及到焦点、准线、离心率的问题时,一定要灵活的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或焦半径去解决.因此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性质一定要充分理解.3.2.5板书设计圆锥曲线最值问题常见类型及解法1.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的几种常见类型:(1)两条线段的最值问题;(2)距离的最值问题:圆锥曲线上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的最值;圆锥曲线上点到坐标轴上某定点的距离的最值.(3)面积的最值问题.2.归纳解决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不同方法:⑴定义法⑵切线法⑶基本不等式法⑷函数法⑸参数法3.3教学反思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的是在解答不同题型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反思,对不同的题型能够找到相应相对简单的方法,使得学生的解题技能提升为策略,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另外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问题转化的思想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解析法”的思想,会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分析圆锥曲线最终问题,进而选择几个最优的思路来进行求解,从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足:部分例题的讲解不够细化,使得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有必要在新课导入中尽量能包含本节课会涉及的一些知识点的复习,从而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4.总结希望通过本次的教学设计使得同学们在面对综合性较强的一些问题时不要“望而却步”,而是能够将其一步步“解剖”,最后转化为用一些基础知识进行求解.在“解剖”的过程中要对不同题型进行分类讨论,从而归纳出不同的解法.对其中涉及的数形结合、化归、类比和联系的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通过不断的探究讨论互动,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设计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一个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圆锥曲线的单元复习的基础内容包括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掌握以上一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再学习圆锥曲线的一些综合应用.
在解析几何中,运动是曲线的灵魂,在形的运动中必然伴随着量的变化,而在变化中,往往重点关注变化中不变的量或关系,以及变量的变化趋势,由此产生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圆锥曲线的中的参数取值范围问题,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等.
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是本单元复习综合性较强的内容.重点研究变化的距离、弦长、角度、面积、斜率、定比等几何量的最值及相关问题.本课重点是借助对常见的距离问题等的研究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解决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不仅要用到圆锥曲线定义、方程、几何性质,还常用到函数、方程、不等式及三角函数等重要知识,综合性强,联系性广,策略性要求高.其基本的思想是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基本策略主要是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分析. 由于圆锥曲线是几何图形,研究的量也往往是几何量,因此借助几何性质,利用几何直观来分析是优先选择;但几何直观往往严谨性不强,难以细致入微,在解析几何中需要借助代数的工具来实现突破.
几何方法主要结合图形的几何特征,借助圆锥曲线的定义以及平面几何知识作直接论证及判断;代数方法主要是将几何量及几何关系用代数形式表示,通过设动点坐标或动直线的方程,将目标表示为变量的函数,从而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再借助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问题诊断
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的解决,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综合运用圆锥曲线、平面几何、代数等相关知识,还需要较强的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较弱,难以调动众多的知识合理地解决问题;运算能力不强,算得慢,易算错,影响问题解决的执行力;问题解决的策略性不强,就题论题,对问题的数学本质认识模糊等现象.再加上学生对复习课的认识比较片面,对复习课缺乏新鲜感。
在教学中,可以从简单的问题(或者教材中的问题)出发,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拓展、问题的变式等措施,使学生对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本质特征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一类问题的主动思考、交流互动、反思提炼,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基本技能,关注数学本质,体验与感悟问题解决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加强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教学中可一题多用,减少问题解决的运算量,使学生在关键点加强思考与交流,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造性的实践与反思.
三、目标与目标解析:
1.进一步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会求解椭圆、抛物线的相关变量的最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解析法”思想,会从代数与几何两个角度分析和解决曲线的最值问题,并会进行合理的选择;
3.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进一步形成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方法体系和数学思想,形成处理最值问题的基本策略,养成质疑和创新的意识.
解决问题后需要重构认知结构,对知识间的联系有新的认识,并在操作中形成技能;会通过反思与交流,感悟并提炼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具体的最值问题中,能根据问题的结构有意识地选择几何或代数的策略,并进行具体的操作.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由于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涉及到图形运动和数量变化,学生往往缺乏对问题的直觉把握和深切的感受,教学中可通过几何画板、TI—Nspire图形计算器、GeoGebra等软件,直观地呈现数、式、形的联动变化,使学生逐步形成多元联系的观点.
对于一些的运算,可以利用TI—Nspire CAS代数运算系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降低运算的难度,减少运算的时间,更深入地体会数学的本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经验
圆锥曲线中求一些变量的最值,是一类常见的问题,如何根据这类问题的特点,寻求相应的解题策略是我们本课研究的重点.
请大家做一做问题一.并与同学交流,进行解题后的反思.
问题一已知F(0,1),M(0,3),N(3,0), P是抛物线上的一动点,
(1)求|PF|的最小值;
(2)求|PM|的最小值;
(3)求|PM|+|PN|的最小值.
反思:(1)通过问题一的解决,你能否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2)你能对每一种策略,总结出明确的操作步骤吗?
(3)面对具体问题时如何选择相应的策略,你有了怎样的经验?
设计意图:
问题一入口简单,计算容易,在方法上有回归定义,构造函数,几何论证等典型方法。
让学生先做,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学习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做,让学生对此类问题及其解法有切身的感受与体验.
注重学生在解题后的反思活动,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表达,对解决的策略进行反思提炼,并作进一步的明确,是使策略性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
预设:解决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主要有两种策略:
一是几何方法:根据图形的特点,借助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进行直接判断.
二是代数方法:核心是函数思想,具体步骤:设参变量,找关系,建立目标函数,求函数的最值.
一般地,当条件中几何关系比较明显时,可借助几何直观,否则选用代数的方法.
(二)了解策略——简单应用——形成基本技能
你能否用前面所总结的解题策略来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二练一练
(1)点P是抛物线C:上的动点,F是抛物线C的焦点,M(2,4),则
的最小值为 .
(2)若P,Q分别椭圆与圆上的两个动点,则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
设计意图:
题(1)是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由于涉及到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问题,可以利用抛物线的定义转化为点P到准线的距离,从而利用平面几何中点到直
线的所有距离中垂线段最短的结论得到问题结果.解决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有结合曲线的几何性质进行转化与化归的能力.
题(2)对象涉及椭圆与圆,目标是动点到动点的距离最值问题,与问题一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大差异;设计成填空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优先选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推
导需要理性,本题先借助“形”的结构特点,得到,从而将问
题转化为求椭圆上动点P到定点M(0,3)的距离的最值问题,进而从代数的角度,设点的坐标,建立目标函数进行求解.
实际教学中学生易凭直觉判断,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式.如“压扁椭圆”使学生直观地感知错误,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并调整策略.
图3
有学生用“曲率”来进行说明,
也可以用同心圆来直觉猜想,
最简单的方法还是用代数法——函数思想分析.
(三)问题变式——策略优化——形成能力
问题三. 议一议
点M(0,3)的直线与椭圆交于P,Q两个不同点,若,
求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审题:(1)谁在动?目标量是谁?(2)动直线有限制条件吗?(3)动直线确定时,P,Q的位置确定吗?不同的位置对目标量的值是否会有影响?
预设:本题若从代数的角度求解,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直线的斜率为参变量,则将代入,得
.
可得.
(1)若直接求出方程的两根,
则.
(2)若设,则
但若从几何的角度,却有意外的惊喜!
设计意图:可以建立与斜率的等量关系,再由的范围求的取值范围,也可以利
用问题2的结论从几何的角度直接判断.同样的思想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多选择代数方法,只有三个同学选择几何法,学生一利用了练习二的结论,但这里事实上对一般的问题有个方法上的漏洞,
教师可以提出质疑:当椭圆足够扁时,的最小值点和最大值点不共线,还能用类似的几何方法处理吗?
其实同样只需再换一个角度就可以顺利解决,用几何画板演示的变化即可.
练一练
直线y=kx(k>0)与椭圆交于P,Q两点,A,B分别是椭圆的右、上顶点, 则四边形APBQ面积的最大值为
你能说明理由吗?谈谈你的解题思路,并与同学议一议,了解一些不同的思路.
设计意图:本题的目标量是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借助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距离问题进行求解.由此产生不同的策略.
如1:,以为参数构建目标函数;
如2:,以P点的坐标为参数建立目标函数;
如3:,以P 点坐标为参数,建立目标函数.
如4:以思路2为基础,可以通过几何直观判断面积的最大值,即求P,Q两点到直线AB的距离之和的最大值,即为平行于AB且与椭圆相切的两直线之间的距离.
通过交流,了解不同的解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两种策略的灵活运用,提升解题能力.
有学生提出两种几何法(1)如4;(2)较有创意:将椭圆通过伸缩变换成为圆,先解决圆中的四边形面积最大问题,再进行还原!
(四)反思小结——策略内化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你认为解决最值问题有哪些策略?
(2)每种策略如何操作?
(3)这些思想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4)还有其他收获或感想吗?
设计意图:
解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反思,才能使学生的解题技能提升为策略,并内化成自身的能力.
(五)目标检测
(必做题)
1.若P,Q分别抛物线C:与圆上的两个动点,求
的最小值.
2.
2. 若P,Q分别是两条曲线上的任意两点,则称长度的最小值为这两曲线之间的距离.给定直线与椭圆,求直线l与椭圆D之间的距离.
(自主题)
3. 给定直线与椭圆,请写出你自己设计的一个最值问题,并选择相应的策略加以解决.
设计意图:开放式地提出问题是学生地“弱点”,但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机会重新审视过去做过大量问题的特征,并尝试提出一些“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学生对问题及问题解决本质理解的进一步内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