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明 初中思想品德课感恩教育的思考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普遍面临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精神空虚的现象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成为了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课程。
其中,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是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培养他们感恩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以“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为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通过故事渗透感恩教育故事是人类传承和传播价值观的一种形式,是我们获取感知、思考和理解的有力工具。
在思想品德课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生动的感恩故事,如《感恩母亲》、《感恩教师》、《感恩父母》等,并通过细致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感恩的情感。
二、通过活动渗透感恩教育感恩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口头表述,还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在思想品德课中,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感恩主题的活动,如义务劳动、爱心捐赠、拾金不昧等,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刻领会感恩的内涵,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情怀。
三、通过课堂活动渗透感恩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活动,如“感恩追溯”、“感恩日记”等,让学生通过回忆和记录,发掘生活中的感恩点滴,培养感恩的习惯和感知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恩的本质和作用。
四、通过课堂布置作业渗透感恩教育老师可以在思想品德课中布置一些关于感恩教育的作业,如感恩主题的读书笔记、感恩主题的作文、感恩主题的绘画等,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好地参透感恩的内涵和意义,形成感恩意识的自觉和习惯性。
五、通过课外拓展渗透感恩教育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开展一些感恩主题的适宜活动。
例如,组织参观福利院、孤儿院等,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生的不易和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增强感恩之心。
六、通过文化艺术渗透感恩教育文化艺术是一种可以引导情感和认知的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培育感恩文化的方式。
在思想品德课中,可以选用一些相关的影视、音乐、文学作品,共同探讨感恩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和领悟。
浅析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浅析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摘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学生中出现了“在家小皇帝,在校好学生”的畸形现象。
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自己的利益去制定行为策略,以自己的感受来决定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会使孩子性格专横、脾气执拗,或者性格孤僻、胆小、不合群等,导致他们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关键词:感恩教育渗透思品课教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
也正因为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它被许多人所忽视。
跨入新世纪以后,我们的新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强调并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而情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这样的现象,本人认为在我们的课堂中更要充分地把情感教育运用到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让学生身心感受到愉快的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于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也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这样说到:“以德化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最容易打动人、感化人的教育方法。
”基于此,本人尝试从情感入手,着重让同学们“积累感谢”、学会感恩,使同学们留意到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多看到同学的优点,感受到集体中处处有爱、处处有关心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从而想到自己也应心胸宽广,主动去关心其他同学,让集体成为充满爱的大家庭。
当然,正像人的性格不是一天形成的一样,感恩教育的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从积累感谢开始,一步步推进,一项项落实,使感恩二字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里。
一、思品课教学中感恩教育渗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由思品课教学的目的决定的。
思品课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的的。
和其它课相比,它直接指向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ZHONGXUE JIAOXUE CANKAOE 鄄mail:zxjxckwz@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的实践中才能形成习惯。
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在家尊老爱幼,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自觉为邻居,特别是五保户、孤寡老人做好事等等。
2.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校为社区服务,为教育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们要充分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到社区清理垃圾、清理“牛皮癣”(非法小广告)、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等。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
3.与共青团、少先队和班级活动相结合。
共青团、班级和少先队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在课外的延伸,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又一有效途径。
当前以共青团、少先队和班级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学校德育活动,有较强的计划性,因而它的目的性更强,活动效果也较好。
四、坚持科学评价方法,让学生“在鼓励中”学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过程及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没有正确的评价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克服重知识轻行为习惯的弊端。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历来重视“知行统一”,这应成为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之一。
思想品德课程需要有分数的评定,但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到知行统一。
同时,要将家庭评价、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也重视他们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表现。
2.评价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
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是评价可操作的重要前提。
为了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懂得操作,在每一次教学之前,我们都要对学生给出明确的评价内容和目标,并交代评价的细则。
3.强化学生的自主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不仅重视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
在评价方法上强化学生的自主评价(含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实践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实践策略感恩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感激外界所给予我们的恩德,因此,作为学生应该学会向自然界感恩,大自然的资源补给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向社会感恩,感恩社会为我们人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向他人感恩,感恩亲戚朋友对于我们无私地爱,以及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
让学生学会感恩,就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外界的助力,能够在此基础上具有感激之情和回馈意识,这也是在思政品德课堂践行感恩教育的目的所在,促使学生未来能够成为一个知恩图报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感恩教育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现状(一)感恩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深度性不足,在教学模式方面过于形式化,学生只是接触到一些浅层的感恩相关的案例和理论教学,但是对于感恩的深层内涵并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这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对于感恩话题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一旦进行深入的探究,他们还没有掌握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更不用说付诸于实践。
因此,要是感恩教育能够实现其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剖析感恩教育的核心和理论指导。
(二)感恩教育实践难落实,缺乏科学化的理论指导在思政课堂上感恩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课本化的教学,对于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教育和监督力度不足,纸上谈兵式的教学理念使得感恩教育常常局限在课本上,但是却无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这一方面是因为思政课堂针对学生在感恩认知方面的教学缺乏一定科学的指导,从而使感恩教学内容比较的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在感恩实践方面的重视度不高,教学考核更加侧重于考试成绩,而不是学生的感恩行为。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培育中融入感恩意识教学的价值(一)有利于强化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感恩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因为学会感恩不仅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也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提出了要求,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感恩之情,并且利用这种心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基本涵义“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也可说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与不幸,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一句话,感恩即善待了自己又快乐了自己。
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大自然对我们有滋养之恩……所以从感恩的内容来看,感恩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感恩父母的教育。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要提倡感恩父母。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着许多传统美德,尤其在孝敬父母方面留下许多佳话,并有二十四孝图传世,孝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感恩实践的最大途径.因此,感恩父母是作为感恩教育的最重要内容。
第二、感恩师长、朋友的教育。
师长和朋友都是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的人。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在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和老师以及同学间情感联系的最佳时期,把握好这一阶段,让学生懂得老师给予的这份指导和教育不止是工作,更是融入了其情感与努力的给予过程。
第三、感恩社会与祖国的教育.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特别是灾难面前给予我们的安慰和帮助,作为地震灾区的孩子们感受尤深,我们更应要回报社会,感恩祖国.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
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当看到学生计 算或解题 中的错误 , 教师不急于下结论 , 而是 问一问 :你是怎么想的? “ “ ” 为什 么这样想? 请其他 同学帮他找一 ”
找“ 错在哪里?” 请他 自己说一说“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尽量
让 学 生 去 想 去 说 。 不 同 的 角度 完善 学 生 自 己 的 知 识 , 强 学 习 从 增 的 信心 。 高 思维 能力 。 提
浙江
一
永嘉
●史 显 友
、
转变教学观念 。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
3 让 学 生 多动 手操 作 .
1 让 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 自我表现的空间和 时间 . 学生具有一定 的相对独立 的学 习能 力 . 而且 , 只有经过一个 让学生相对独 立的学 习过程 , 才能达 到使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习
为 。 如 , 讲 授 “ 敬 父母 ” 一 课 时 , 边通 过 多 媒 体播 放 韩 例 我在 孝 这 一
义, 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
3 感 恩教 育是 构 建和 谐 校 园的 需要 .
红演唱的歌曲《 天亮 了》 一边讲述歌曲背后的故 事 , , 并让学生谈
谈 感 想 , 学生 在 深 情 的 歌 声 中领 悟 父母 对 子 女 最伟 大 、 无 私 使 最
养 学 生 的环保 意 识 , 大 自然 和谐 相处 ; 父母 心 存 感恩 , 以培 与 对 可 教 学 , 学 生 认 识 到无 论 是 父 母 给 予 生 命 , 是 朋 友 给 予 友 情 让 还
或者教师教授知识 , 这一切都是恩情 。把 握教材 中感恩 的具体
内 容 , 利 于 学 生 展 开 联 系 , 感 恩 知 识 升华 为 感 恩 情 感 并 进 有 将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感恩教育是一种能够引导我们认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感恩和珍惜的教育。
对于中学生来说,感恩教育的实施有着多种积极作用,这里就来思考一下中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方式和意义。
首先,中学可以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给人带来了种种负面的影响,很多人不满足现状,而忘了感恩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如果学校能够通过课程、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就能让他们从心理上更加健康成长。
而这种乐观心态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未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中学生通过感恩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在感恩的背景下,中学生能够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担当的意识和责任感。
而这种责任感,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上,更是能够转化到整个社会环境中。
当然,这也要求中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中学实施感恩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感恩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更能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学校可以让中学生围绕感恩、爱、和谐等主题来展开不同形式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这样,中学生将具备更高的人文情感,理性思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更有可能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最后,中学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改善中学校园文化氛围。
在快节奏、竞争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这就需要学校通过感恩教育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从课程、活动、宿舍等多个侧面入手,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以感恩之心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不断培养和加强校园的人文关怀。
总之,中学实施感恩教育,有着多种积极作用。
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贯穿到日常教育中,让中学生明白凡是皆有价值,感悟生命的真谛,不断提升人文情感,进而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社会新人。
杨国明初中思想品德课感恩教育的思考
初中思想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的思考云南省新平县建兴中学杨国明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
感恩作为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只是对父母的简单回报,它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在今天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更不用说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断创新和丰富其内涵了。
感恩一词对有些初中生来说已经过时了。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初中生感恩意识正在淡化甚至泯灭, 他们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索取,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中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中学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初中生的感恩之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
它是通过生活一点一滴的积累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首先,在中学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进行感恩教育青春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
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这个广告孩子们看了纷纷表示都要学他给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感恩教育的,感恩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中学是学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
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如在活动时不小心碰到学生要主动说声对不起;学生帮助老师做值日生,分图书等老师要对学生说声谢谢;看见学生互相帮忙要引导孩子之间互相道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他们。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探讨
感恩伴我行----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探讨每一年新学期开学,校门口就会停满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汽车;寝室前,家长大包小包,满头大汗,而作为主角的学生,双手插袋,耳朵里听着MP3、MP4,轻松自在,任由家长帮忙其打扫寝室,整理内务…… 眼前亲眼所见的,和在与学生的交流进程中,从家长反馈的信息和新闻媒体的报导中,咱们都会发此刻当前中学生身上发生的很多难以想象乃至惊心动魄的情形:家长为其“效劳”是理所固然的,家长的关切明白得是罗嗦的;教师的教育是跟自己过不去;对同窗崇尚武力;拿家长的血汗钱随意浪费;敲诈偷盗抢劫时有发生……“别让中国此刻小孩成为不懂感激、不肯感激、可不能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
”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繁重的现实。
“感恩”这一名词也愈来愈多的在报纸和网络上显现,在Google、百度中搜索“感恩”这一词,约有13,600,000个结果符合这一主题,这说明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与关注。
那么,究竟是什么致使今世青青年缺乏感恩意识呢?一、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缘故分析第一与家里长辈的溺爱、溺爱脱不了关系。
一方面,此刻的小孩都是独苗中的独苗,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穷不能穷小孩”的娇宠中长大,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长辈们把他们看成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到大,长辈们给予他们的太多太多,从来不让他们吃苦,以至于他们感觉长辈们的付出、他们的同意是理所固然、天经地义的,因此很少体谅父母的艰辛。
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情形父母都能够代劳,造成个别小孩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乃至有的还恩将仇报。
第二,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必然的缺点。
一方面,此刻很多中小学在升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往往轻忽了对小孩的道德、修养等的引导和教育。
“五育并举、道德为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浅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感恩教育
良师导学89浅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感恩教育★李葆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德育教育作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黄金时期,教师要把握住当下有力机会,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感恩教育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高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其深知感恩、知恩的道理,塑造一个有修养、有内涵、懂得知恩图报的优秀青年。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感恩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从身上散发出的叛逆、个性、自我的特征一目了然,这个时期的学生不服管教,自尊心非常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渗透感恩教育一定要把控好尺度,从点点滴滴、日常小事着手,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搭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人文熏陶,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懂得知恩图报,无论对待家人、同学、教师、社会等都要怀揣感恩之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内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本着“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思想理念。
在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里都要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信念,将感恩的行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学会善待与尊重,懂得谦卑与反思,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就要从细节抓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出发,那些细微之处平时不在乎的事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使课堂换发全新的光彩,不仅让学生懂得感恩,还要让学生懂得表达感恩,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师的教导之恩。
小议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感恩教育
小议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感恩教育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行为、心灵成长和个人修养,关注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引导、规范、激励与熏陶,帮助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而感恩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感恩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贡献,使其真正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一种教育方式。
感恩教育在思想品德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学生品质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那么,小议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感恩教育,其作用有何?首先,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在感恩教育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社会角色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感恩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出一种独立、自主、负责的精神,懂得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行动每一个选择,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此外,感恩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负面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积极的心态。
它能够让一些颓废、悲观的学生通过身边人和事了解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
最后,感恩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感恩教育旨在通过寻求自身的心路历程,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营造一种感谢和善良的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扩大阅历,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文化,受益匪浅。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感恩教育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感恩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以培养更好的新一代。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加强对于感恩教育的意义认识,营造更为健康的社会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于感恩教育的两点思考
关于感恩教育的两点思考一、感恩教育迫在眉睫传统的学校德育那么柔弱无力,寻求改革和突破便是一种必然。
传统德育弱化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它的单一价值观。
我们必须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
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的感恩节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3天狂欢活动。
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风行各地。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
这一天每个人都会怀着感激之情细说值得他们感恩的事。
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可是当前,大多数学生有一个通病: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他们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关爱,却不愿或不懂得回报。
现实中,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人们传统观念中那种“养儿防老”的意识逐渐淡化,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随之也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图回报的溺爱过度。
今天的孩子在社会、学校以及家里都充分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这种客观上的优越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自私、贪婪,以及非人性意识,主要原因在于家长、老师的主观意识和教育行为,在于对“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所采取关爱备至的养育态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思考
student Parent society176“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而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由此可见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1 挖掘教学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知恩、感恩”的教育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社会和国家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
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父母、老师对他们的付出和期望,了解社会和国家给他们创造的优越生活、成长环境,使学生感悟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关爱。
如:在七年级上册《师长情谊》这一单元时,亲人间关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体谅父母的苦心和期望,进而升华学会感恩祖国和报效祖国。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毛主席孝顺父母和为回报祖国、毅然回国的科学家钱学森等伟人故事,使学生感同身受地懂得自己同伟人、科学家一样,成长离不开父母、祖国的哺育,也应该像他们一样感恩父母、祖国。
也可以布置课后作业《给父母的一封信》,通过文字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运用以情动情,让学生“要我感恩”到“我要感恩”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在情感方面。
感恩教育绝不是板着面孔的管制和说教,我们教师的情感态度决定了感恩教育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心与心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个学生,应将感恩思想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感恩”到“我要感恩”。
这样学生的感恩意识才能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摘要:新课改教学实行后,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课堂不再只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地方,更多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角色转变。
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
道德与法治作为社会伦理最基本的范畴,对学生的三观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最基本的认识和不断的延伸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
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施感恩教育;思考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
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尤为重要。
初中阶段把核心素养的概念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是每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1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理念,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进行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运用自身的综合素养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生。
例如,教师在教学“遵守规则”一课时,可以放下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想法,以自身为模范,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要树立最基本的意识,即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
新课改下,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要转变对学生的培育方法。
现代社会缺乏的不仅是高知识人才,更缺乏高素质人才,素质决定了人的一生。
转变教师一人堂的情形,要主动引导学生多发言,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看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切入教材内容,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固定教学模式,依旧运用灌输的教学模式,将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强行塞给学生,致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没有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要求我们思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挖掘、利用、拓展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将对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让感恩教育深入思品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让感恩教育有植根的土壤、有依托的载体,为学生营造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按照“明理导行”的思品教育目的,可将感恩教育分三个层次进行,即:知恩教育,使学生知道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他人之恩、党和国家之恩、人民之恩;感恩教育,使学生感悟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同学、离不开社会上所有的人;明白了这些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付诸于行动,即报恩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简单的报恩是物质回报,重要的是以自己的成人、成才来回报整个社会。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分为八大部分: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挫折、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祖国。
下面抽取其中几部分阐述一下我对“感恩教育闪亮思品课堂”的尝试与探索。
故事渗情,吸引学生。
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
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
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的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
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
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我还从本市找典型,增强学生们的亲切感。
如结合讲“关心热爱周围的人”,我走访焦作工学院,向同学们讲述了大学生如何把饭钱节省下来,为治疗一位教师三岁孩子的疑难病症捐款的事。
最后我问:“焦作工学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值得不值得学习呀?”“值——得!”有的学生当时就摸口袋,表示也要把零花钱捐出来。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感恩教育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感恩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里,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个个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现代教育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种过分的呵护与关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地挥霍着别人给予的一切,养成了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坏习惯。
他们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只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关爱别人。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自私和冷漠。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当代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
首先与家里长辈的宠爱、溺爱脱不了关系。
其次,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再次,社会这一大环境深深影响着学生。
第四.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缺乏自律精神。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最强,再加上初中生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性,因此这一时期要让他们知道感恩的重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他人的关爱之情和大自然的赐予之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他们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和合作,才能让自己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能让自己生活地更幸福、快乐!他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败,而且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一是道德导向作用,二是认识导向。
那么,思想品德课中有哪些感恩教育呢?一、“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先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让学生懂得是父母赐予自己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抚养成人。
如: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是教会孩子们如何与父母相处,教给他们理解父母,爱父母,孝敬父母,使他们从情感上,传统美德上,法律义务上去孝敬父母。
让学生回想并学做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体验父母付出的辛劳。
我在讲授“孝敬父母”这一课时,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一边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并让学生谈谈感想,使学生在深情的歌声中领悟父母对子女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然后让学生讲述一件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令人感动的事。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摘要: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感恩教育的缺失,而感恩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情感教育。
造成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从思想品德课的角度,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尝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感恩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感恩教育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而感恩是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
一、感恩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从古以来几乎存在于任何社会的一种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是人的品质生长的基点。
感恩的实质是一种关系性行为,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是一种美好情绪情感的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真诚的回报和付出的行动,是一种美德。
因此,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青少年情感归属需要的重要手段。
感恩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自身和谐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家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
感恩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
作为一种唤取人的内心良知的感恩教育,对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和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育方式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人生的早期阶段就有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进行合理的感恩教育非常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当前青少年学生身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对他人关爱不知感恩、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漠视生命、迷失价值、冷漠恩人等。
造成青少年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家庭方面:主要是育子观念落后、育子方式方法不当,父母不良行为影响,社会方面:主要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孝道文化的消弥和社会不良习气的侵害,学校方面:主要是人文教育的缺失和教师人格的偏差,青少年学生自身方面:主要是身心发展不成熟、自律意识薄弱、认知与行为产生偏差。
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
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从农业向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转型,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但同时,这也会导致我们与传统价值观的脱离和人性的扭曲。
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无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学习阶段,感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
把感恩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从一个很小的阶段就开始重视他们周围的一切,不管是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或其他任何方面,都能表现出感激之心。
给方向和思考带来了改变随着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发展,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标。
这就是感恩教育要提供的内容。
我们会透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通过历史、科学、文学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情感引导,让他们明确内心所崇尚的品质和价值方向,并且学会感恩,以此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感恩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
让学生理解如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寻找并贡献社会,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积极角色。
思想品德课程也需要在这一方面引导学生,让他们将感恩的情感转化为自己主动创造美好社会的力量。
促进成长和发展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观。
在教育孩子要感激他人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成长认知的重要时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应该持乐观心态,珍惜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与他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此外,感恩教育还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不必追求过多的财富和物质,只需珍惜生活中平凡的美好,感激身边的人,关注世界上的一切。
这样的思想可以提醒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勇敢地面对挑战。
改变态度和行动感恩教育还需要着重强调实践行动,将善意和感激的情感转化为对他人的实际帮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应当包括实际教育,如参加慈善机构和志愿服务等。
实践行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感恩回报他们的恩惠,同时也体会到帮助他人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思想品德课中的
感恩教育的思考
云南省新平县建兴中学杨国明
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
感恩作为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只是对父母的简单回报,它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在今天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更不用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丰富其内涵了。
感恩一词对有些初中生来说已经过时了。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初中生感恩意识正在淡化甚至泯灭,他们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索取,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中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中学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初中生的感恩之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
它是通过生活一点一滴的积累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
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首先,在中学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进行感恩教育
青春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
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这个广告孩子们看了纷纷表示都要学他给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感恩教育的,感恩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中学是学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
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如在活动时不小心碰到学生要主动说声对不起;学生帮助老师做值日生,分图书等老师要对学生说声谢谢;看见学生互相帮忙要引导孩子之间互相道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他们。
其次,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教育素材进行感恩教育
1.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它以
“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
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
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2.创设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
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验情境——让学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情境,“今天我来当父母”等情境,学生之间人际互动事件、小品扮演、演唱感恩歌曲等;视频图文情境——利用中学生喜欢歌曲、影视剧的爱好,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特点来创设情境。
设计感恩情境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感恩教育更生动、具体。
在5.12地震发生后,我及时搜集了许多关于抢险救灾的生动视频和图片资料,其中有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不顾生命安危赶赴我们灾区指挥,某空军冒着生命危险从三千米高空跳伞对我们茂县进行救援,无数解放军官和志愿者用血肉打通了一条条生命
通道,一个个生命奇迹的获救,帮我们度过了难关,全国各族人民纷纷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等等。
我还让同学们自己来讲述所见所闻,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创设这一情境,震撼了学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很多学生都热泪盈眶。
这样以情感的激发为手段,将学生置于一种充分享受大爱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完成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激发、情感体验和情感升华的全过程,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化为一种永久的深层的报答之心。
3.要践行于生活实践:
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
其实感恩不需要感天动地,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一封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
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
当一个学生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
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以表感谢之心。
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实际做法。
每天要学生自问: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4.把树立榜样示范作为感恩教育实施的核心。
初中生年龄较小,还处于他律水平,强化和模仿是道德培养的主要途径,所以榜样示范作用尤其重要。
首先,学校里的老师要以身示范。
比如当学生帮助你时要及时说谢谢,当面对家长时要尊敬家长;其次,要多挖掘学生中的典型和榜样,及时表扬。
这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感恩教育还需要尊重学生。
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感恩教育。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助于增加教育的实效,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