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吕春华) 2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案(吕春华)

桃花源记教案(吕春华)

桃花源记教案(吕春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的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

学生能够解释“世外桃源”一词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桃花源记》。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的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

解释“世外桃源”一词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世外桃源”一词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桃花源记》背诵给家长听,家长签字确认。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家园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主动思考。

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1一、学情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和文言字词。

而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节,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

二、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3、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

4、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学模式。

即“一个中心、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资料,以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要多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预习文言文。

比如,反复诵读,熟悉文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文,把有难度的句子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有了充分的自学预习,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桃花源记教案(吕春华)2

桃花源记教案(吕春华)2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的]德育点: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能力点:理解并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知识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义。

豁然俨然阡陌造诣2.熟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诱学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或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培养学生对于课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中的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桃花源2.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3.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三、教学准备:1.《桃花源记》课文2.课文练习题和讨论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展示一些图片来引起学生对桃花源的兴趣。

比如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桃花源,他们对桃花源有什么了解。

然后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2.讲解课文(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PPT或者黑板来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重点强调桃花源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桃花源充满了和谐、宁静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里面的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3.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整个课文。

可以让他们默读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读出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4.词汇和句子的讲解(1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标记和提问,解释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句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理解困难词汇和句子。

5.个人或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个人或者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桃花源的主题和寓意。

6.课文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可以包括对于词汇、句子和整个文章的理解。

7.概念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总结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复习。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桃花源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文章或者做一个展板。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于桃花源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课文、讨论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语文知识:能流利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基本技能:运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3.高级技能:能够品味语言,感受、体验、想象艺术形象,通过分析推理学会鉴赏文章。

4.情感态度:能感受到和谐社会的美好。

学习重点: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学习难点:简洁而意蕴丰富的语言一、课前预习:疏通文意“我能行!”想想看,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独自弄懂文言文字、词、句的意思呢?向你建议:1、结合文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大意;2、借助《古汉语词典》、《古诗文译注》之类的工具书进一步探究疑难字词句的意思;3、通过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等方式解决理解有争议的词句。

4、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效果如何呢?请结合本文的学习,实际验证一下吧!二、课堂学习:(一)、你知道鉴赏吗?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和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艺术。

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想象的一种精神活动。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既获得艺术享受,又受到思想启发,精神上感到满足和愉快。

我们读文学作品感受到作品的'美,但是很难具体说出美在哪里,学会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本内容构思及语言的魅力。

陶渊明有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现在我们就来探探陶渊明内心神秘的桃花源,发现这个奇特故事要表现的“言外之意”吧!(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1、请为渔人行踪画个路线图。

2、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有人认为外人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有人认为外人是指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桃花源记的教案及板书

桃花源记的教案及板书

桃花源记的教案及板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桃花源记》。

2.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理想生活的看法。

2. 介绍陶渊明:讲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3. 介绍《桃花源记》:概括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兴趣。

教学板书:陶渊明、《桃花源记》、理想生活、现实生活第二章:故事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板书: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第三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

2. 培养学生对理想生活的思考。

教学内容:1. 探讨《桃花源记》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主题。

2. 启发学生思考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板书:主题、理想生活、现实生活第四章:文学特色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文学特色。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桃花源记》的文学特色。

2.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

教学步骤:1. 分析《桃花源记》的文学特色。

2.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

教学板书:文学特色、描写、表达第五章: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2. 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教学板书:学习内容、主题、文学特色第六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Thinking actions in mind, not creeds, will help meet our greatest needs.(页眉可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__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__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__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__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情节,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答案:渔人沿着小溪行走,偶然发现了一个山洞,进入洞中后发现一片广阔的土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渔人继续前行,看到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最后,渔人来到了一个山洞,洞口有巨石遮蔽,他离开桃花源后,找到了山洞,但洞口已被巨石封住,无法再次进入。
(2)请分析《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5)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经历。
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向人们讲述了他在桃花源中的经历,但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最后,渔人回到家乡,把桃花源的事情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到桃花源去寻找,但没有人能够找到桃花源,桃花源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d.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桃花源在作者笔下的寓意、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等。
e. 分享与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f.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撰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a. 导入新课:以一幅描绘桃花源的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桃花源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桃花源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阅读完整的《桃花源记》,深刻理解“桃花源”的含义。

2.使用汉字识别生词,掌握有关的语音、语调、读音和意思。

3.了解《桃花源记》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文学特点,深入探讨散文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背景知识,理解人类对“理想国”的向往和探寻。

2. 认真阅读故事,深刻理解作者的表现技巧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对“桃花源”的深入解读和阐述,理解其含义和对于传统文化与文学的影响。

2. 对于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的综合理解,体会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教学法:使用同学们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勾勒出来“桃花源”的外表与内涵。

2. 讲故事法:老师为学生讲解全文,并从中提炼出平易近人的语言,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介绍语文老师先介绍《桃花源记》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理想国”的向往和探寻。

第二课时:时间推测了解古时候对于好的生活的追求和对于好生活的想象。

用互动讨论的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带领同学们将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第三课时:阅读与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怎样分析文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同寻常的事物和事件,并从中挖掘出文学价值和人生哲理。

第四、五课时:对话与讨论进行桃花源与现代生活的对话,让学生讨论,“桃花源”与现代的世界有哪些相同与相异之处,从而倡导生活中的健康与自由。

第六、七课时:总结与回顾对于《桃花源记》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进行整体总结,以一种真正深入的方式来探究桃花源故事的所有方面,从而展现这个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进入Can you believe这个文化的头脑世界。

六、教学评价1.家庭作业:每位学生阅读一篇有关古代理想国的文章,并简要介绍其主要思想和文化价值。

2.课堂参与:每位学生都需要对提出的问题提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学生互动式技术紧密结合。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力目标:欣赏桃源的美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评价作者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欣赏桃源的美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评价作者的观点。

2.认识作品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陶渊明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内涵。

2.知识积累:通过讲解、板书等方式,让学生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般
特点。

3.文本研习: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欣赏桃源的美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4.思维训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评价作者的观点,认
识作品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5.课堂小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

21 桃花源记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练习设计
1.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成语写一段话.
辅导练习提示: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

(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字数100字左右。

教法探讨
1.指导学生当场背诵课文,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多次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故事”作一定分析,激活学生形象思维,可以轻松地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熟练背诵课文。

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来探究故事情节,品味
陶渊明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同时,重点讲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社会的思想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

桃花源记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3、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4。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过程:一、再读课文,理解结构1.请一位同学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再次熟悉文意,准备有创造的复述课文。

2。

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教师鼓励评价。

3。

提问: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记叙桃花源的?师提示:桃花源可以说是一处美景,写景类文章大致有些什么线索.明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4。

师生结合线索,归纳课文结构明确: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二、感知文意,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你觉得景色如何?有什么作用?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如何?明确:“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明确:“处处志之"(为下文作铺垫)“寻向所志”(增添神秘色彩)8、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9、为什么渔人后来寻不到桃花源?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桃花源记》教学案设计(2)

《桃花源记》教学案设计(2)

《桃花源记》教学案设计(2)《桃花源记》教学案设计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2)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简要疏通文意,进行口译。

(3)学生逐句翻译文章,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

【设计意图】《秦时妇人》字词难度不大,由学生自读、自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快读阅读的能力。

2.勾连回顾。

(1)引导学生由《秦时妇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并初步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2)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调动已学内容,为后面比较阅读打好基础。

3.方法讲授。

(1)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方法指导。

方法点拨: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学阅读方法,同时“降低”比较阅读的陌生感和难度。

4.方法应用。

(1)学生结合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桃花源记》《秦时妇人》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异同。

(2)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秦时妇人》两篇故事架构“大同小异”,但表达主旨、表达方式“小同大异”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方法。

5.小结。

教师在学生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设计意图】小结回顾,有助于学生夯实本课重点。

(五)布置作业拓展迁移:课后运用所学方法,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和《乙亥北行日记(节选)》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的]德育点: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能力点:理解并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知识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义。

豁然俨然阡陌造诣2.熟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诱学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或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开朗:开阔明亮。

穷:穷尽。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舍:舍弃,放弃。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怡然:喜悦,心满意足。

悉:全。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皆:都。

先世:祖先。

延:请。

妻子:妻子儿女。

语:告诉(他)说。

邑人:同乡人。

既:已经。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诣:拜见。

叹惋:感叹,惋惜。

遣:派。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

四、归纳点拨1.古今词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

(“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舍:①舍弃。

“便舍船” ②房子。

“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 ②不久。

“寻病终”志: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②标记。

“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

“寻向所志” ②对着。

“眈眈相向”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布置作业l.课后练习三、四。

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 渔人甚异之B. 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C. 具答之D. 闻之,欣然规往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节,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故事的结局和尾声)3.提问、讨论与点拨: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⑩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而作者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

作者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三、课堂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补出文中加括号的地方省略的主语。

②文中加点的“间”读作_______;加点的“要”读作______,“要”的意思是_____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___。

③“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_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___,是个________短语。

④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板书设计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屋舍、田池、阡陌、鸡犬(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隔世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寻志,遂迷,不复得路;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