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态基础知识
动物微生物
动物微生物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小的生物总称。
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
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
4.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决定基,并能分化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
5.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故称为巴氏消毒法。
6.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
7.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8.灭活疫苗:又称死苗。
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病原微生物仍保持其抗原成分的免疫原性。
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并用其制成的疫苗,称灭活苗。
9.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0.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
(1)后者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
二.填空题`1.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和少数藻类。
微生态系列知识(动物微生态学简介)
动物微生态学简介益生素制剂属于动物微生态制剂,要了解益生素,必先对动物微生态学作一个了解。
1、动物微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微生态学与免疫学、病毒学一样,都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198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悉生生物学(Gnotobilogy)讨论会上,许多国际上知名的微生物学家如美国的M.Pollard,瑞典B.E.Gustaffson,荷兰Van der waaij,联邦德国V.Rushch,日本小泽敦及光冈知足和我国的魏曦教授等,卓有见识的认为,微生态学与遗传工程学,将共同成为二十一世纪两支生命科学的劲旅,为人类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2、什么叫动物微生态学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动物内环境(包括陆上动物、水生动物、特种动物和实验动物)相互关系的生命学科分支,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也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之一。
动物微生态学重点研究正常微生物所寄居的动物,及微生物对动物的生理效应(微生态平衡)、病理效应(微生态失调)和改善微观环境。
3、动物微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与宏观生态学的关系宏观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圈与地球本身相互关系的生物学科。
具体说,是研究生物与环境(有生命与无生命)相互关系的学科,由于生态层次不同,研究对象也不同,其理论与方法也必然有所差异。
从宏观生态学分化出微观生态学或超微观微生态学(也叫分子微生物态学)是必然的发展规律。
(2)与微生物生态学的关系微生物生态学是按生物类型分出的生态学分支,研究的对象是微生物与外环境(生命和非生命的)的关系,特别注意非生命环境如大气、水和土壤的关系。
而微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有生命的动物与正常微生物的关系。
(3)与悉生生物学的关系悉生生物学系通过无菌隔离技术饲养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单菌动物、双菌动物和多菌动物)研究独立生活的生物,或与微生物共同生活而无它种生物参加生活的一门学科,将该学科作为方法学引入微生态学。
微生态
微生态重点章节一:乳酸菌-肠道基础菌1.1猪消化道菌群分布及微生态平衡畜禽出生前胃、肠道中是无菌的, 但是出生后3~ 4 h, 肠道内开始检测出细菌。
微生物菌群在消化道内的定植顺序首先是需氧菌, 然后是兼性厌氧菌, 最后是专性厌氧菌。
健康猪的肠道菌群保持着动态平衡,有益菌和致病菌在肠道内保持一定比例.并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猪出生后l周,其肠道内可形成定型菌群,优势菌为厌氧菌(有益菌)占99%以上,而需(兼氧)氧菌(有害菌)只占1%,其比例为1:100,而大肠内比例可达1:1000。
当猪处于应激状态如断奶转群、饲料突变、环境温度、卫生等的影响及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时,这种菌群动态平衡被打破,可能造成有害菌大量增殖,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由空肠的100:1变为1:1及直肠的1000:1变为100:1时,导致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1 猪消化道内微生物分布在单胃动物胃中以抗酸性细菌、乳杆菌为主, 小肠上段的原籍菌以乳酸杆菌、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为主, 小肠下段有大肠杆菌、乳酸菌、链球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为主, 大肠中以链球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为主。
猪胃优势菌群为耐酸菌和兼性厌氧菌,主要为乳杆菌和链球菌,只有少量的严格厌氧菌。
在猪胃内出乳酸菌外(发酵乳杆菌和唾液链菌),还有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它们可能是路过的,而不是胃中固有的微生物。
猪出生后l周,其肠道内可形成定型菌群,优势菌为厌氧菌(有益菌)占99%以上,而需(兼氧)氧菌(有害菌)只占1%,其比例为1:100。
1.1 口腔1.2 胃、十二指肠优势菌群为耐酸菌和兼性厌氧菌,主要为乳杆菌和链球菌,只有少量的严格厌氧菌。
在猪胃内出乳酸菌外(发酵乳杆菌和唾液链菌),还有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它们可能是路过的,而不是胃中固有的微生物。
1.4 盲肠和结肠1.5 粪便2 影响胃、肠道微生物的因素2.1 不同生长阶段仔猪胚胎处于无菌状态,出生3-4 h 后肠道内可检测到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动物微生物全套课件
03 狂犬病
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疾病,以神 经系统紊乱、攻击行为和高度 致死率为特征。
0 流感 4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可感染多 种动物。
真菌性疾病
总结词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通常具有慢性病程和较低
的传染性。
皮肤真菌病
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病 ,以皮肤瘙痒、脱毛和炎
症为特征。
曲霉菌病
动物微生物全套课件
汇报人:
202X-01-05
CONTENTS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动物微生物概述 • 常见动物微生物疾病 • 动物微生物的检测与防治 • 动物微生物研究进展
01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微小生物的统称,通常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 物等。它们是地球上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的生物群体。
生物安全措施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环境卫生整治
定期对养殖场、屠宰场等进行环境卫生整 治,消除病原微生物滋生的环境。
公共卫生安全与防护
人员防护
加强人员防护意识,采取 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 防护服、手套、口罩等。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 告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 疫情。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可以分 为细菌门、病毒门、真菌门、原 生动物门等。其中,细菌和真菌 是最大的两类微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体积小、数量多
微生物个体微小,但数量庞大,是地球上 最丰富的生物资源。
代谢能力强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够在各种 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与其他生物共生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试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生命科学分支。
2、生态区:在动物体内有许多区域的地理环境相近,但有含有许多性质相异的系统和器官。
3、峰顶群落:演替阶段到最后趋于稳定与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峰顶,即群落形成已达到高峰。
所以称为峰顶群落。
4、定位转移:是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者是本来无微生物生存的位置上的一种现象。
5、感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动物体内原籍菌群或固有菌群发生易位数量发生增减或易主。
6、中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处于同一环境时不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7、栖生:又叫单利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受利,另一方不受任何影响。
8、互生: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互相受益。
9、助生:又叫互惠共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生长的微生物互相受益的专性关系。
10、竞争:又叫拮抗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为获得能源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11、偏生:又叫单害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产生抑制对方生长的因子,前者本身不受影响或反而受益,后者的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12、寄生:由寄主和寄生物组成,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其中直接获取营养使其遭受损害。
13、吞噬:是指一种微生物吞入并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14、微生态平衡:是指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周边环境(包括寄主)之间的统一体。
15、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6、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镜或其它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
17、肠炎:是指肠道的卡他性、僵硬性、粘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与坏死性炎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或下痢。
18、便秘:是大肠机械运动的异常,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不适、直肠膨胀和不完全排空、整体消化道的排空时间延长。
动物微生态基础
——自然演替:即不经人工干预,生态群落由一
个组合转向另一个组合,表现出自然界动态平衡
的能力。 ——人工演替:即在人工影响下,也会出现演替 过程,例如外科手术、抗生素应用及放射治疗等, 多伴有一定的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
演替的过程
初级演替
次级演替
初级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
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级演替。
的地方如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黏膜
等解剖部位,在这些部位易位。
①横向易位:正常微生物从水平的位置向四周转
移。如肠道菌转向呼吸道或泌尿道,口腔转向 面部或呼吸道等。
②纵向易位:正常微生物在原定位向纵深转移,如肠道 菌引起的急慢性肠炎,鼻咽部菌引起的鼻部感染。
2、新区转移:新区是指本来无微生物定植的解剖部位或组 织,如血液、内脏、组织及体腔等。 ①血行感染:微生物侵入血行并定植,此时宿主多处于
微生物群宿主转换的结局。
(四)转换意义 正确认识正常微生物群和致病菌的本质。 地球上没有真正的致病性微生物,现有 的致病性微生物都是正常微生物群在易 位或易主过程中的一种微生态学现象。
三、定位转移
(一)定位的定义 定位是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 籍生境或本来无微生物生存的位置上的一 种现象。
(二)定位转移的机制
三、定位转移
生态学规律包括动态平衡和动态失调 两方面,就生态学本身来说,几乎一切过 程都是动态的,因此这一过程就包括微
生态演替、宿主转换及定位转移等。
一、生态演替 微生物群落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 及物理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所产 生的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类
型的顺序过程,就叫做演替。
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
次级演替:一个生态系或群落因自然的或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2.菌落与菌苔: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菌落与菌苔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1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分)。
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分).4.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5.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6..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1)后者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2.干扰素:脊椎动物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能够抑制病毒增殖的蛋白质物质。
5.类毒素:外毒素经灭活后失去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物质称为类毒素。
6病毒:形态微小,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的内孢子。
8培养基:人工配置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基质。
9毒力:细菌不同菌株的致病能力。
10单细胞蛋白:由单细胞微生物生长繁殖后制成的含蛋白质较高的制品。
11荚膜;某系细菌生活过程中在细胞壁外周产生一层粘液样物质,包围着整个菌体。
动物微生态基础知识
*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单宝龙
动物微生态知识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第一章 各种动物的微生态研究
第一节 猪微生态学
一、微生态分布 1、皮肤微生态:猪的皮肤因受土壤、空气及动物排泄物的污染,而栖生 多种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枯草杆菌、肠杆菌、八 叠球菌、绿脓杆菌、双球菌等,可检测出170多个。 2、消化道微生态:成年猪的消化道内菌群总数在10 ,总重量达到1.27 KG,其中乳杆菌是猪肠道的最优势菌群,其次是拟杆菌、消化球菌、厌氧 弯曲杆菌、真杆菌、螺旋体、双歧杆菌、粪链球菌、酵母菌和大肠杆菌。 其中在空场、回肠、盲肠、直肠数量最多。 正常情况下猪粪便菌群总数在10 个/克。 3、呼吸道微生态:猪的鼻腔粘膜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最多,从中可以分离 出链球菌、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等,其次是气管上部。气管的中下部微生物 越来越少,而健康猪的支气管末梢和肺泡是无菌的。但发生支气管炎和肺炎 时可分离出细菌,而且主要是化脓性链球菌。
9
11
*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在1克瘤胃内容物中,细菌数约为10 -10 ,大多数数菌种为厌氧菌,也 存在一些兼性厌氧菌。主要包括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 菌、蛋白分解菌、氨基酸分解菌、脂肪分解菌、利用有机酸的瘤胃细菌、产 甲烷菌、合成维生素的细菌等。反刍动物瘤胃中微生物区系、数量受动物的 种类、年龄、饲养条件、抗生素、疾病、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纤毛虫同样参与瘤胃内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淀粉、氮化合物、脂肪 的分解作用。种类多达120多种,每毫升瘤胃液可达200万个,严格厌氧。 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有乳酸菌、双歧杆菌、肠杆菌等,其中乳酸菌产生抑 菌物质,可抑制溶血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等, 双歧杆菌除具有抑菌作用外,还可促进肠蠕动,促进钙、维生素D的吸收。 三、瘤胃微生态平衡 瘤胃内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随日粮的组成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日粮中 纤维素为17%时,细菌对纤维素的消化最好,纤维素低于13%或高于22%时, 微生物群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降低。细菌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 如纤维素分解菌与半纤维素分解菌之间的协同作用,瘤胃内糖类、蛋白质、脂 肪的消化代谢均存在菌群之间的协同作用。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动物体内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动物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动物的生理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探讨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其所扮演的角色。
一、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1. 细菌细菌是动物体内最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动物的内脏、肠道、皮肤等部位。
动物体内的细菌主要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
有益菌包括乳酸菌、产生维生素的菌等,它们对动物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以引起动物的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常见的有霉菌和酵母菌。
动物体内的真菌主要存在于皮肤、毛发、粘膜等处。
它们在动物体内起到防止有害微生物生长、帮助消化等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真菌也可能引起动物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在免疫力较低的动物中。
3. 病毒病毒是一种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的微生物。
它们极小且具有高度专一性,可以感染生物体的细胞并破坏宿主的正常功能。
动物体内的病毒常造成严重的疾病,如人畜共患病、传染性疾病等。
一些常见的动物病毒包括禽流感病毒、狂犬病毒、豪杰病毒等。
二、动物体内微生物的作用1. 消化和营养吸收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在帮助宿主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肠道内的益生菌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等难以消化的物质,提供宿主所需的营养成分。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产生维生素B和K,有助于宿主的健康。
2. 免疫调节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对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并帮助抵御来自外界的病原体感染。
一些研究表明,在婴幼儿阶段暴露于丰富微生物的环境中,能够降低儿童过敏疾病发病率。
3.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不仅可以起到有益作用,还可能引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些有害菌和病毒感染宿主后,会引起动物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导致炎症、感染和疾病。
因此,动物体内微生物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动物微生物学知识
动物微生物学知识简介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科学,主要包括动物肠道微生物学、动物体内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应用、动物体内致病微生物的传播及防控等方面的知识。
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动物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机制、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以及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物微生物学的知识。
动物微生物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存在于动物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不同部位,并与动物形成共生关系。
在动物体内,微生物与宿主动物相互作用,对宿主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影响。
动物肠道微生物动物的消化道是微生物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于动物的营养吸收、免疫系统发育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纤维、合成维生素和酶,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肠道微生物也可以产生抗菌物质,对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动物体内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常见的有乳酸菌和酵母菌等。
益生菌可以通过抗菌活性、竞争性排除、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来保护宿主。
在动物生产中,适当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消化吸收率,减少百分率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动物体内致病微生物动物体内也存在一些致病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动物的感染和疾病。
常见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并对其免疫系统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一系列的疾病症状。
动物微生物学的应用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动物健康的维护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一些动物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
益生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免疫功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
在动物饲养中,添加益生菌可通过改善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
动物微生物细菌知识点总结
动物微生物细菌知识点总结一、引言微生物细菌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广泛分布的生物。
它们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比其他任何生物都长。
微生物细菌的种类非常多样,有些能帮助人类,有些能够对人类造成伤害。
本文将介绍动物微生物细菌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动物微生物细菌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的疾病和预防控制等内容。
二、动物微生物细菌的分类微生物细菌的分类主要有形态分类、生化分类和遗传分类。
形态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细菌的形态结构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球菌、杆菌、弯曲菌和螺旋菌等。
生化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细菌的生物化学特性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革兰氏染色、氧化还原反应、酶活性和营养需求等。
遗传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细菌的遗传物质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DNA序列和RNA序列的比较分析。
动物微生物细菌的分类根据它们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特性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与动物体内生活方式相关的分类和与动物体外生活方式相关的分类三、动物微生物细菌的结构和功能动物微生物细菌的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
细胞壁是微生物细菌的外层保护结构,它能够保护微生物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细胞膜是微生物细菌的内层保护结构,它能够控制微生物细菌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是微生物细菌的生物活动中心,它包含了大量的细胞器和有机物质。
核糖体是微生物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中心,它能够合成微生物细菌所需的蛋白质。
动物微生物细菌的功能主要包括与宿主动物的共生关系、致病性和益生性等。
与宿主动物的共生关系是指动物微生物细菌在宿主动物体内共同生活,并能够互相利用和协助。
致病性是指动物微生物细菌在宿主动物体内引起疾病。
益生性是指动物微生物细菌能够对宿主动物产生一定的有益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提高免疫力等。
四、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的疾病和预防控制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的疾病主要包括动物传染病、动物寄生虫病和动物真菌病等。
动物传染病是由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病原体引起的动物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 微生态学基础
(3)免疫刺激:动物体内存在的正常微生物群, 可使宿主产生广泛的免疫屏障,正常动物血 清对许多微生物较无菌动物表现出较高的免疫 水平。
微种群:所谓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 数量的集合体,种群的组成层次是个体,但种 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组合。在微 生态中,微种群是指一定数量同种微生物个体 与其所占据的二维或多维空间生态位构成的统 一体。微种群不是分类学上的种,可能是分类 学上的科。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二、微生态组织
生态组织是指超机体(super-organism )组 织机构。 微生态组织的复杂性不亚于宏观的生态组织 微生态组织层次分为五个层次:总微生态系 ( whole microecosystem )、大微生态系 (infegrated micropopulation) 、微生态系 (micro-ecosystem)、微群落 (microcommunity) 、微种群 (micropopulation)。
(二)生态区(biotic area)
动物体 内有许多区域的地理环境相近,但又 含有许多性质相异的系统或器官,称之为生态 区,如动物体各个解剖系统如呼吸、消化、泌 尿、生殖等系统。 生态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具体划分要根据生物 物理、生物化学性质及定居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来确定 生态区既有宏观结构也有微观结构(插入图片 P16-17)
生态平衡(健康) 生态平衡(带菌) 生态失调(患病) 生态崩溃(主活) 生态崩溃(主死)
(四)、转换意义 1. 正常微生物群的本质:正常微生物群是指特定的种 属,特定的解剖部位,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微 生物与宿主互利的统一体。离开了这个概念,它就 不是正常的。可能是无关的甚至是致病的。 2. 致病性微生物群的本质:从生态学出发,感染是微 生物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一 种表现,地球上没有真正的致病性微生物,现有的 致病性微生物都是正常微生物群在宿主转换过程中 的一种微生态学现象。
动物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
动物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个体和群体在特定生境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分布、繁殖和营养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将介绍动物生态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一、物种及其适应1. 物种的概念和分类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物种”。
物种是指能够自由繁殖并且后代能够繁殖的个体群。
根据各种特征和遗传差异,科学家对物种进行分类,并给予每个物种一个拉丁文的学名。
2. 适应与生存策略动物为了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会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
适应是指动物在生存环境中的形态结构和行为能力的改变。
适应的形式有物理适应和行为适应等。
动物通过选择适应的生存策略以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竞争压力。
二、生境与生态位1. 生境的分类与特征生境是指动物在其位置上所处的特定环境。
根据不同要素,生境可以分为陆地生境、水域生境和空中生境等。
生境的特征包括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食物资源等。
2.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生态位是指动物在特定生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动物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生境的需求,生态位可以分为资源分区型、垂直分层型和时间分割型等。
动物通过不同的生态位避免直接竞争并实现共存。
三、种群与群落1. 种群的构成与特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组成的总体。
种群的构成包括个体数量、个体密度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等。
种群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 群落的组成与相互作用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种群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总体。
群落的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共生关系和竞争等方式相互影响与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四、生态系统与能量流动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类生态系统是指某一区域内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总体。
根据不同的生境特点,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等。
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是通过食物链和营养网进行流动与循环的。
大一动物微生物知识点
大一动物微生物知识点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一的学习中,了解动物微生物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细菌、真菌和病毒三个方面,介绍大一动物微生物知识点。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常见的有球状菌、杆状菌和螺旋菌。
细菌具有普遍的存在性和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大多数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通过吸收外界有机物和无机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
细菌能够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参与物质的循环和分解,如硫菌能够将硫化氢氧化成硫酸盐。
此外,细菌还可以制造乳酸、醋酸等物质,用于食品工业的生产。
在医学上,一些细菌还可以产生抗生素,用于治疗疾病。
二、真菌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核细胞特征的微生物,主要包括酵母菌和长丝菌两个大类。
真菌的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和几丁质,使得其细胞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强度。
真菌是一类典型的异养生物,通过吸收有机物和无机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
真菌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参与了自然界的有机物分解和循环。
酵母菌能够进行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用于食品工业的发酵过程。
而长丝菌则可以分解木质纤维素,参与植物的腐烂过程。
三、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不能自主进行新陈代谢。
病毒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复制自己,从而导致细胞的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病毒有很多种类,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动物和植物细胞,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危害。
在医学研究中,病毒也被用于基因工程和疫苗制备,对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一动物微生物知识点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三个方面。
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对于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应用和防控措施的学习也是重要的,能够提高我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人体而言,成年人体内及体表大约携带1271克的微生物细胞,其总数为1014个,而人类自身的细胞只有1013个,即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自身细胞的10倍。
因此,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全过程,是一个象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运动、生殖、泌尿、内分泌、被皮一样的系统,被称为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那么,微生态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在动物体的消化道内,稳定殖居的微生物群系是相当庞大的,约含十万亿个微生物,分别来自四百个不同的细菌类型。
可以想象在如此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与其动物体内、体表相应的生态空间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就构成了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属于动态平衡,其中占多数的优势种群对维持微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优势种群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优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
一、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主要栖居于人和动物的小肠下部及大肠,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专性厌氧,对其宿主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方面。
二、优杆菌:优杆菌又名真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是动物肠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对宿主具有营养、生物拮抗、免疫和代谢方面的作用。
三、乳酸杆菌:乳酸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微需氧,乳酸杆菌在体内正常的无害定殖,能合成维生素,辅助食品消化,帮助营养吸收,促进宿主代谢,克服腐败过程,降低宿主血胆固醇,增强宿主对乳酸的耐受力。
四、类杆菌:类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专性厌氧,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能参与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的降解过程,合成叶酸等营养物质,与其他肠道菌一起完成胆汁、胆固醇的代谢。
动物微生态学基础.ppt
定植是一定生境内正常菌群与宿主长期进化形成的 一种共生关系。
正常微生物菌群的组成
动物体与外界相同的部位皆有微生物存在,包括细菌、支原 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病毒等,这些微 生物,有的短暂停留,有的则陪伴着宿主度过终生。
正常微生物在动物体的分布随动物的种类、年龄、环境、生 境不同,其种群有很大差异。在宿主体内,由于竞争的结果, 每种菌只能繁殖1~4代/天。厌氧菌在绝对优势,在猪、禽和 鱼的肠道内,厌氧菌占95%以上。
正常菌群主要兼性厌氧菌成员
兼性厌氧菌: ➢ 革兰氏阴性杆菌:
埃希氏菌属、志贺菌属、沙门氏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 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属等
➢ 革兰氏阳性菌:
乳杆菌属、棒杆菌属、链球菌属、片球菌属、明串球菌属、 葡萄球菌属等
正常菌群专性厌氧菌成员
革兰氏阳性菌(G+) ✓ 梭状芽孢杆菌; ✓ 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消化链球菌属
(Pepto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等 ✓ 丙酸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没有发病和死亡病例;如果先服链霉素,则有一半 动物死亡;如同时先服链霉素和红霉素,则几乎全 部死亡!!!
动物微生态平衡
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
“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 宿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
这种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提出了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 关系的协调统一。
原籍菌(固有菌群):在宿主一定时期特定的解剖部位占
位密度最高,低免疫原性的厌氧菌。
外籍菌(过路菌群):在宿主一定时期和解剖部位占位密
度低的,并具有相当免疫原性的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学科,它关注动物体内微生物种类、数量、功能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微生物在动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动物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动物微生物学展开论述,包括动物微生物的种类、功能及其与动物宿主的关系等。
一、动物微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动物微生物通常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它们在动物体内形成了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在细菌中,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真菌方面,常见的有酵母菌和霉菌;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等;而病毒则是影响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动物微生物的多样性随着动物种类的增多而增加。
不同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差异巨大,这主要受到动物的饮食、生活环境、免疫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动物微生物的多样性为我们深入研究动物微生物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动物微生物的功能1. 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动物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反刍动物为例,它们的消化系统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细菌和真菌是主要的成员。
这些微生物产生的酶可以分解动物无法消化的纤维素和其他多糖类物质,为动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同时,这些微生物也可以合成维生素和其他对宿主健康有益的物质。
2. 免疫调节动物微生物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来维持宿主健康。
它们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发育,增强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微生物还能够抑制宿主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从而防止自身免疫反应,维持免疫平衡。
3. 疾病调控与宿主的微生物共生状态常常能够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维持宿主的健康。
例如,某些乳酸菌可以抑制致病菌的定植和繁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微生物在宿主受到压力时,也能够产生一些化合物来减轻宿主的疼痛或其他不适。
三、动物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宿主与微生物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微生物则通过提供有益的功能来维持宿主的生存和健康。
第九章 动物微生态工程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称这类产品为 “可以直接饲用的微生物制品”
(DFM----direct feed microbiology)
1988年我国学者提出“微生态制剂” 的概念。
动物微生态制剂 生产菌种需具备的条件(2)
4、具有一定的营养功能; 5、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 6、能耐受胃酸、胆汁的作用; 7、有利于工厂化生产,便于储藏、
运输。
无论选择哪一个菌种,首要的是安全、 有益。其次是有效。第三,易于培养, 对营养要求不高。第四,耐高温、耐酸、 耐碱,容易规模化生产能形成产业化。 第五,有明确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理论 指导。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又称饲用微生物添加剂。主要用来提高饲料的利 用率,维持动物机体的健康,提高动物的生产性 能,它们是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环保产品。
它们的功能表现为:① 帮助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② 提供营养(有的细菌可提供18种以上氨基酸); ③合成蛋白质和维生素;④拮抗病原菌,减少疾 病发生;⑤刺激动物体免疫功能;⑥促进动物保 持理想的生理功能状态;⑦除臭。
如从自然界或动物体分离鉴定有益微生物,制成生物 兽药、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等,用以改造健康动物的内 环境,在新的情况下保持最佳微生态平衡,以达抗病 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使来自动物的肉、蛋、奶等是 安全、放心、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畜禽产品。
动物微生态制剂
一、动物微生态制剂概念 二、动物微生态制剂与其他制剂的关系 三、动物微生态制剂生产菌种必备条件 四、常见的动物微生态制剂生产菌种 五、动物微生态制剂分类 六、动物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动物微生态基础知识 考点整理
第一篇动物微生态基础知识1、微生态就存在于动物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体表。
它们的数量是人类自身数量的10倍。
种类约4000种。
它们已经被生命科学家称为动物的第十一大系统,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紧密相联。
2、动物自身基因:(先天遗传)——自身基因组(肠道菌群)——人体后天获得的“第二个基因组”,第二个基因组又称“(元基因组)”,是动物自身基因组数量的(100)倍。
是当今全球微生态和基因工程的研究热点。
3、肠道的生理功能不仅是(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而且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4、菌群平衡,动物健康;菌群失调,细菌比例紊乱,导致疾病。
(填空)5、动物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填空)正常情况下动物的微生态菌群保持在一种合理的动态平衡中,需氧菌与厌氧菌、阳性菌和阴性菌,微生物的种群与数量都保持一定的比例。
环境变化、动物生病、应激、饲料改变、抗生素等都可能带来微生态失调。
6、原籍菌群、外籍菌群和定植、粘附的概念(填空)原籍菌群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极为密切,对宿主是有益菌,因而也称为固有菌群。
而外籍菌群在其非特异性宿主体内,必须要适应环境,耐受免疫屏障和生物拮抗等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将被排除。
原籍菌群都具有定植能力,具有在宿主生长、繁殖和延续后代的能力。
动物出生后几个小时至几天,就会出现各部位的特异性微生物定植,哪个部位定植哪种微生物都是一定的,是微生物与宿主两方面共同的遗传学机制决定的。
定植则依靠微生物对宿主的粘附,而这种粘附是有特异性的。
微生物定植后就是繁殖与尽快形成一定的优势种群地位,还要抵抗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以及耐受宿主的免疫屏障作用。
7、大肠杆菌是肠道条件性致病菌8、动物和人的消化道微生物群落极具多样性,一般有1000-4000个种群,每克肠道内容物含有多达100亿个活菌体。
动物体患病或者使用抗生素导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而种群的多少,决定菌群平衡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二、对虾微生态学 虾类在水中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大部分时间以底栖生活,杂食性, 因而肠道菌群反映了沉淀物的菌群并以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芽孢杆菌属 占优势。对虾发育到蚤状幼体期主要吞噬细菌和一些单细胞藻类,在水中 的优势菌(弧菌)成为虾肠道中的优势菌,也是含菌数最多的时期。对虾 经过120天达到成体期后,假单胞菌占优势,如果气单胞菌和弧菌占优势, 生长不良。弧菌是一种机会性或条件性致病菌,当虾体抵抗力衰弱、受伤 或别的疾病发生,容易引起弧菌的二重感染。10 5 个/ml弧菌是对虾弧菌发 病的临界值。 对虾腮及肠道的正常微生物群与水环境、食物形成相对平衡的微生态系, 正常虾池条件下是稳定的。但当水温变化、水质污浊、有机物含量过高、池 底恶化、融氧量低、虾池菌数超过临界值、对虾发病、滥用化学药物和抗生 素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些正常菌群受到抑制,而一些有害菌或机会性 致病菌大量繁殖,就会引起对虾大规模爆发疫病。
14
2013-6-23
4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第二节 家禽微生态学
一、家禽消化道的特点 家禽消化道的特点与其他动物有显著不同,如家禽无牙齿和结肠,但有发 达的嗉囊、肌胃和两条盲肠。这类特殊消化道结构,各部位存活着不同的微 生物群。如鸡嗉囊内乳杆菌构成最优势菌群(10 9 个/g ),还有链球菌和肠 杆菌。腺胃、肌胃与嗉囊菌群相似,仅总菌数有异。小肠为兼性厌氧菌,如 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前段少后段多。盲肠内各种厌氧 菌显著增加,总数达到10 11 个/g,拟杆菌、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 梭状芽孢杆菌是最优势菌群,其次是乳杆菌、链球菌、肠杆菌、葡萄球菌、 产期荚膜梭菌、酵母菌。而鸭的肠道正常菌群与鸡有所不同,拟杆菌、乳杆 菌、弯曲杆菌和双歧杆菌为主。 二、家禽微生态的建立与作用 鸡在胚胎期一般是无菌的,但在出壳时,雏鸡受到外界环境细菌的污染, 在消化道内很快就有大量细菌生长繁殖,逐渐适应定植下来,形成一个微生 物群体。
2013-6-23 2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4、泌尿、生殖道微生态:猪的阴道及尿道粘膜栖居有正常微生物群,如 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如杆菌和抗酸性细菌等。而卵巢、子宫和睾 丸是无菌的。 二、猪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和演替 猪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不久就有数种微生物浸入肠道,经过生长、繁 殖,逐渐形成一个微生物群体。仔猪出生24小时内在空肠、回肠、盲肠和直 肠就定植了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肠球菌、小梭菌、拟 杆菌和酵母菌。到8-22日龄达最高峰并形成一个定型的菌群,以双歧杆菌、 拟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消化球菌占优势。42日龄后随着年龄增长各个 菌群的数量略有下降,其原因可能与猪的营养与饲料结构的变化有关,如粗 纤维等成分的增多。 三、猪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 正常微生物群对猪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粘膜免疫均有影响,尤其是 粘膜免疫。猪的肠道、呼吸道、生殖道等粘膜广泛分布淋巴组织,这些淋巴 细胞在微生物群的刺激下产生分泌型IgA,是粘膜表面抗感染的主要物质。
2013-识讲座
正常微生物群对外袭菌(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 正常微生物群对猪的营养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帮助消化、合成蛋白质、 维生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猪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正常情况下猪的微生态菌群保持在一种合理的动态平衡中,需氧菌与厌氧 菌、阳性菌和阴性菌,微生物的种群与数量都保持一定的比例。如健康仔猪 小肠的需氧菌与厌氧菌之比为1:100,即99%以上是厌氧菌;在大场内两 者的比例为1:1000。当仔猪出现腹泻时,它们的比例发生严重失调,在仔 猪小肠表现为1:1,在大肠表现为1:100。环境变化、动物生病、应激、 饲料改变、抗生素等都可能带来微生态失调。
2013-6-23 6
14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第三节 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一、反刍动物消化道的特点 反刍动物消化道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复胃,如牛羊的复胃有瘤胃、网胃、 瓣胃、皱胃组成。前三个胃没有胃腺,主要靠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消化饲料, 9 其中瘤胃最大,占复胃的85%,占动物总重量的20-30%,瘤胃微生物区系 极为复杂。只有皱胃有分泌胃液的胃腺。 牛羊采食粗料后,先进行咀嚼,形成食团后吞咽入瘤胃浸泡,隔一段时 11 间反刍时逆吐至口腔再反复咀嚼,然后再吞入瘤胃由微生物发酵分解。饲料 中70-85%的可消化的干物质和粗纤维在瘤胃被微生物分解。 二、反刍动物胃肠菌群构成及功能 瘤胃内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主要是细菌和纤毛虫,微生物的体 积约占瘤胃液的10%,其中细菌和纤毛虫各占50%,除此还有各种酵母、 螺旋体、放线菌、噬菌体等。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的代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反刍动物需要的能量主要靠瘤胃内发酵形成 的挥发性脂肪酸,饲料中蛋白质则被微生物分解先合成菌体蛋白,再被动物 消化吸收。反刍动物需要的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亦主要由微生物合成。
2013-6-23 8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而细菌和纤毛虫之间,既存在协同作用也存在拮抗作用。纤毛虫既可以竞争 细菌的事物,也大量捕食细菌,纤毛虫每分钟捕食1%的瘤胃细菌。另一方面 纤毛虫也具有刺激细菌繁殖的功能,例如,当纤毛虫和细菌单独存在的情况下 ,纤毛虫对纤维素的消化率为6.9%,细菌为38.1%,两者共存时,纤维素的 消化率提高至65.2%,远远高于两者之和45%。研究发现纤毛虫体内有促进细 菌生产繁殖的刺激素。 犊牛在哺乳期的最初阶段(3周龄左右),瘤胃中多半是乳酸杆菌和一定种 类的蛋白水解菌,以后其他菌群逐步建立。给犊牛喂奶至9周龄,10周龄开始 饲喂苜蓿干草及谷物,9-13周龄的瘤胃菌群与成年牛相似。如果人工提前饲喂 微生态制剂,可帮助犊牛提早建立瘤胃微生物区系,提前断乳,且促进生长。 而纤毛虫在犊牛瘤胃定居起于2-3月龄。 反刍动物要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容易导致瘤胃微生物菌群平衡的 打破,发生微生态失调,造成消化不良和代谢紊乱,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2013-6-23
11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第二章 动物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微生态学发展史
1977年,德国人鲁西最早提出微生态学概念并在德国建立起第一个微 生态学研究室,该所的主要研究工作为活菌制剂,如大肠杆菌、双岐杆 菌、乳杆菌等的活菌制剂,用作生态调整或生态疗法。 1981年由魏曦教授提议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微生态学术会议。此后康白 教授定义微生态为:“研究正常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 关系的学科”。1989年何明清教授参加第九届国际悉生生物学会议(巴 黎 召开)后,又进一步提出动物微生态学的概念,199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 会微生态学分会在四川雅安成立,1994年8月何明清教授出版中国第一 部动物微生态书籍。 1996年,宝来利来公司成立,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动物微生态制剂生产 许可证的企业,开启了中国动物微生态产业化的新篇章。
2013-6-23 7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在1克瘤胃内容物中,细菌数约为10 7 -1012 ,大多数数菌种为厌氧菌,也 存在一些兼性厌氧菌。主要包括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 菌、蛋白分解菌、氨基酸分解菌、脂肪分解菌、利用有机酸的瘤胃细菌、产 甲烷菌、合成维生素的细菌等。反刍动物瘤胃中微生物区系、数量受动物的 种类、年龄、饲养条件、抗生素、疾病、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纤毛虫同样参与瘤胃内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淀粉、氮化合物、脂肪 的分解作用。种类多达120多种,每毫升瘤胃液可达200万个,严格厌氧。 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有乳酸菌、双歧杆菌、肠杆菌等,其中乳酸菌产生抑 菌物质,可抑制溶血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等, 双歧杆菌除具有抑菌作用外,还可促进肠蠕动,促进钙、维生素D的吸收。 三、瘤胃微生态平衡 瘤胃内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随日粮的组成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日粮中 纤维素为17%时,细菌对纤维素的消化最好,纤维素低于13%或高于22%时, 微生物群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降低。细菌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 如纤维素分解菌与半纤维素分解菌之间的协同作用,瘤胃内糖类、蛋白质、脂 肪的消化代谢均存在菌群之间的协同作用。
2013-6-23
9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第四节 水生动物微生态学
一、鱼类微生态学 鱼类体表和肠道等处定居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据研究鱼体表面每平方里 米的粘质层中含有千万到上亿个细菌。淡水鱼类以假单胞菌、无色杆菌、气 单胞菌等占绝对优势,而海水鱼类则以无色杆菌、弧菌、假单胞菌、黄色杆 菌、微球菌占优势。鱼类胃肠道较短,结构相对简单,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相 对较少,受环境和食物链影响差异较大。微生物种群主要有拟杆菌、气单胞 菌、酵母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假单胞菌、 葡萄球菌、需氧芽孢杆菌等。动物食性的鱼类还含有较多的链球菌和厌氧芽 孢杆菌;植物性的鱼类则有较多的噬酸乳杆菌和双岐杆菌;杂食性的鱼类如 罗非鱼则弧菌和气单胞菌占绝对优势。 当水环境恶化、鱼的密度过大或滥用抗生素时,鱼类的体表或肠道微生 态平衡受到破坏,其相对简单的微生物菌群发生更替,而失去微生态平衡, 各种病害随之发生。 如鳗鲡容易发生溯河性微生态失调和寒冷性微生态失调,通过服用微生 态制剂可以显著缓解以上症状。
2013-6-23 12
动物微生态知识讲座
第二节 微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原籍菌群、外籍菌群和定植、粘附 美国哈佛大学杜鲍教授率先提出了这两个概念。原籍菌群是在长期历史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极为密切,对宿主是有益菌,因而 也称为固有菌群。而外籍菌群在其非特异性宿主体内,必须要适应环境, 耐受免疫屏障和生物拮抗等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将被排除。 原籍菌群都具有定植能力,具有在宿主生长、繁殖和延续后代的能力。 动物出生后几个小时至几天,就会出现各部位的特异性微生物定植,哪个 部位定植哪种微生物都是一定的,是微生物与宿主两方面共同的遗传学机 制决定的。定植则依靠微生物对宿主的粘附,而这种粘附是有特异性的。 如大肠杆菌的I型菌毛末端的蛋白质配体仅特异性的与上皮细胞、真皮细胞 和红细胞等表面的D-甘露糖受体相结合。 微生物定植后就是繁殖与尽快形成一定的优势种群地位,还要抵抗其他 微生物的竞争,以及耐受宿主的免疫屏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