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文言文阅读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曾西蹙然曰:‘吾先子
..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
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如下: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具体原文是: "艰难之方显勇毅,磨砺之始得玉成。"
这句话意思是指: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才能显示出勇毅的品质;只有不断的磨砺,才能使玉石成为完美的玉器。
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经历艰辛与挫折,才能锤炼出勇毅坚强的品质,只有不断努力和磨练,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高二语文统编版备课教案:《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课后指定拓展阅读(讲练结合附翻译)
篇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拔起
C.今日病矣病:生病
D.不耘苗者也耘:除草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直养而无害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参考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好处,反而有害。
注释:
闵(mǐn)——通“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谓——对......说
芒芒然——疲劳的样子。芒:疲乏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惫,劳累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枯萎。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子:儿子
予: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谓其人曰(对...说)
今日病矣(累)
予助苗长矣(我)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放弃)
2.翻译下列句子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3.与“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其子趋而往视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渔人甚异之
D水陆草木之花
4.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本文内容。
揠苗助长
关门打狗的典故出处
关门打狗的典故出处
关门打狗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孟子》一书。这个典故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一章中。
故事讲述了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孟子问公孙丑:“夫大教之
不齐者,亡其狗也,而又将焚之。夫子狗何故?”公孙丑回答说:“我的狗会为我吠险而不会为我吠邻。” 孟子再问:“若果
然是那样,你会将它关在门内而将它杀死吗?”公孙丑回答说:“我就当它是个狗,而不应该对它有别的期望。”
从这个典故中,孟子想要告诉公孙丑,人们要求伦理道德的高标准,却对动物反而要求不那么高,这是不合理的。人们应该对待动物的生命与伦理也应该予以重视和尊重。所以称之为“关门打狗”,表示这一道德故事。
孟子公孙丑上PPT课件
-
百度文库
1
【原文】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 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 是何言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
3
【译文】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
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 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 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 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 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 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 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 人了,)这是什么话呀?” 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 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 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 孟子 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 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 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 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 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该做 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 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4 辞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参考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好处,反而有害。
注释:
闵(mǐn)——通“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谓——对......说
芒芒然——疲劳的样子。芒:疲乏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惫,劳累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枯萎。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予: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谓其人曰(对...说)
今日病矣(累)
予助苗长矣(我)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放弃)
2.翻译下列句子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3.与“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其子趋而往视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渔人甚异之
D水陆草木之花
4.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本文内容。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xx·xx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xx、xx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xxxxxx,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xx其有也,一民xx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xx、xx,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xx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章句注音 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注音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3.3[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①。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②: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③。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④。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⑤。《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⑥。”
3.3[原文通释]
孟子说“靠力量借助仁的招牌的君主,可在天下称霸,称霸一定拥有大国。靠德行施行仁政的君主会拥有天下,行王道不必等待土地广大。商汤靠七十里的土地行王道而拥有了天下,周文王凭一百里的土地行王道而一统天下。靠力量让人顺从的,并不是内心顺从,是顺从的人力量不够大。凭德行让他人顺从是发自内心愉悦的真顺从,就像七十名弟子顺从孔子。《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谁不想着顺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3[注释]
①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靠力量借助仁的招牌的君主,可在天下称霸,称霸一定拥有大国。以,凭借,用,靠。霸,作动词,称霸,在天下作霸主。有大国,依托大的诸侯国。有,占有,拥有,依托。
②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靠德行施行仁政的君主会拥有天下,行王道不必等待土地广大。德,道德规范,好品行。行,实行。王,音wàng,行王道,拥有天下,统治天下。待,等待。
③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商汤靠七十里的土地行王道而拥有了天下,周文王凭一百里的土地行王道而一统天下。这两句是对“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的解说,因此句前用了冒号。这两句分别省略了中心语“而有天下”。
④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靠力量让人顺从的,并不是内心顺从,是顺从的人力量不够。服,使动用法,使……顺从。非,并非。不赡,接济不上。赡,供给充足。
乐善好施的文言文
乐善好施的文言文
以下是五个关于乐善好施的文言文及其出处和意思赏析:
1. 《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意思: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起行善。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乐善好施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君子应该与人为善,帮助他人。
2.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忧贫,叔向贺之。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意思:宣子忧虑自己贫穷,叔向反而祝贺他。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备,却能宣扬德行,遵循法制,使他的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刑罚没有弊病,因此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横奢侈,贪得无厌,违法乱纪,任意行事,聚敛钱财,不择手段,本该遭到祸难,却依赖栾武子的德行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他改变了桓子的行为,学习栾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避免灾难,却受到他父亲桓子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的士兵占了晋国军队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郤家,五个大夫,三个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消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那样的清贫,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德行的建立,却忧虑财产的不足,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孟子 公孙丑上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孟子公孙丑上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孟子·公孙丑上》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中的一篇章节。本篇主要内容围绕着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展开,通过对人性、修身、为政等问题的讨论,揭示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他对人的关怀。
在《公孙丑上》中,孟子首先与公孙丑讨论人性的本性。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具有善良的本质。他引用了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天生具有关爱他人、正义和道德的本能。孟子认为,人们的恶行并不是因为天性有恶,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所致。
接着,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观点。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来培养和发扬自己的善良品质。孟子主张要修养自己的心性,使之符合人性的善良本质,通过修身来实现人与大义、道德、人伦的和谐统一。他以仁爱、孝道、信义等为核心的修身之道,对于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此外,孟子还讨论了为政治国的问题。他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推行仁政。孟子认为,只有君主以仁爱为心,让百姓有安居乐业的条件,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提出了君主应该尽职尽责、勤政惠民的思想,同时也对于官员和百姓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要求。
《孟子·公孙丑上》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话形式:本篇以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形式展开,通过对话的方式将思想观点阐述得更加生动形象。
2. 生活例证:孟子在论述人性善良的观点时,引用了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使得观点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3. 道德立场:整篇文章贯穿着孟子对道德的强调,他将道德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强调人们应该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卷三·公孙丑上
本篇九章,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两组。其一、三、四、五是一组,论述仁政的问题。这部分对于当时各诸侯国的暴政有所揭露,并认为这样的形势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因为必能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王道”;与此相反的“霸道”则是靠武力征服,那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在第五章提出了五项政策,大意是尊贤使能、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另一组则论及个人修养以及人性论方面的问题,包括其二、六、七、八、九各章。第二章从“不动心”说起,最后涉及对孔子的评价,是《孟子》一书中重要的篇幅。所谓“不动心”,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一是“知言”,二是培养“浩然之气”。“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浩然之气”尽管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仍然是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的成果。知言则不惑,气盛则意志坚定,所以是“不动心”的条件。第六章提出的以“四端说”,意谓仁、义、礼、智等品质在人的天性中有基础,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主张。七、八两章,分别谈到“反求诸己”和“与人为善”的修养方法。第九章批评伯夷气量小,柳下惠不严肃。二者既然各有所偏,在出处问题上,合理的态度应当如何?可以参见本篇第二章对于伯夷、伊尹和孔子的评论一节。从中可见孟子的用世心切,从而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应对的措施,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文言文】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文言文】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接下来分享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及寓意,供参考。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有个宋国人,他十分期盼禾苗长高,于是就去田里把禾苗一个个的拔高,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宋国人知道后一脸懊悔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5.《孟子·公孙丑上》理解性默写
淮阴中学滨河高级中学语文72篇理解性默写编写:张业杨25.《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1.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对于学生问到的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孟子的回答是:,
。
2.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对学生解释说这种“浩然之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句子是:,。
3.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举“揠苗助长”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义”既要不断培养,心中牢记;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
4.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所认为的“知言”除了包括“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这两方面以外,还包括“,”这两方面。
5.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用种庄稼作比喻,批判了培养浩然之气的两种错误方法:,
;,。
《孟子·公孙丑上》答案
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心勿忘,勿助长也。
4.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5.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孙丑上·第二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拨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翻译:
公孙丑上·第二章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该做官就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