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上

合集下载

孟子 公孙丑上

孟子  公孙丑上

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而要多做正直的事才能长存于天地
之间。
养 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浩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
然 之
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 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气 浩然之气是天地之间的刚正之气。 ? ①它需要靠正直去培养;②长期积累;③与仁义道德相配合;④不
•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怎 么
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
孟子说:“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 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仁 义道德相配;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没有力量了。它是经常性地蓄养仁 义道德才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 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 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 也不妄自去帮助它生长。
bì偏颇 “何谓知言?” 隐蔽 过分
沉溺
背离于正 逃避
困屈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B.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C.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D.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关门打狗的典故出处

关门打狗的典故出处

关门打狗的典故出处
关门打狗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孟子》一书。

这个典故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一章中。

故事讲述了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孟子问公孙丑:“夫大教之
不齐者,亡其狗也,而又将焚之。

夫子狗何故?”公孙丑回答说:“我的狗会为我吠险而不会为我吠邻。

” 孟子再问:“若果
然是那样,你会将它关在门内而将它杀死吗?”公孙丑回答说:“我就当它是个狗,而不应该对它有别的期望。


从这个典故中,孟子想要告诉公孙丑,人们要求伦理道德的高标准,却对动物反而要求不那么高,这是不合理的。

人们应该对待动物的生命与伦理也应该予以重视和尊重。

所以称之为“关门打狗”,表示这一道德故事。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 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何:通“可”。);治亦进,乱亦 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20也21/4。/8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2
孟子公孙丑上 3.2
2021/4/8
1
【原文】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 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 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 居——是何言也?”
2021/4/8
6Leabharlann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2021/4/8
7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2021/4/8
3
【译文】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
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 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 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 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 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 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 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 人了,)这是什么话呀?” 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 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 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 孟 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 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 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 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 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 该做20官21/4就/8 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4 赶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孟子“四端”读解“四端”原文凡两见:《公孙丑上》、《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告子上》这两段话的大意合起来说:“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何以知之?因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是此心之端倪,而人皆可见生而有之。

君子自反内求,由其发行,就得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

进可以治天下保四海,退可以成就君子仁人。

以下分四层来看文意。

一.不忍人之心。

“忍”。

刚毅坚韧之谓,故《说文解字》释为“能也”。

也用作残忍冷酷、麻木不仁,故《康熙辞典》说:“安于不仁曰忍。

”段玉裁注《说文》,认为能耐与忍耐,“其为能一也。

仁义本无二事。

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

”第一段里面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继之以“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句,意思是“之所以这样说”。

语意明显,是以“四端”来加以证明。

可知以下一大段讲四端,目的是推论证明“不忍人之心”这个更深一层的本质。

说四端,为了要讲“心”这个根本。

《孟子公孙丑上》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公孙丑上》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课后指定拓展阅读(讲练结合附翻译)篇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拔起C.今日病矣病:生病D.不耘苗者也耘:除草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直养而无害博我以文,约我以礼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其子趋而往视之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

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

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公孙丑上(节选)——高中生背诵阅读

公孙丑上(节选)——高中生背诵阅读

公孙丑上(节选)《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成为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中年时,曾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推行其“仁政”学说,但不为列国诸侯王接受,晚年回家乡从事教学与著述。

所著《孟子》一书,记载孟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点、人性学说等。

朱熹将其编为《四书》之一,并为之章句,从而使《孟子》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学元典。

《孟子》是《十三经》中的最后一经。

解读这段文章是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主要谈“知言养气”的问题。

“养气”就是培养崇高道德精神境界,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人格修养的高度重视。

公孙丑问及孟子有何擅长时,孟子的回答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解释“浩然之气”的特点有三:一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是一种伟大、刚强的气,是正义直接培养出来的,并且充塞流行于社会人间,实际就是人间之正气。

二是此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

这种“气”以“义与道”为根本内涵,是以儒家的道义思想为土壤而生成的,气所包含的道义思想不是从外部强行地灌输进来的。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xx·xx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xx、xx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xxxxxx,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xx其有也,一民xx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xx、xx,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xx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xx:「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卷三·公孙丑上本篇九章,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两组。

其一、三、四、五是一组,论述仁政的问题。

这部分对于当时各诸侯国的暴政有所揭露,并认为这样的形势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因为必能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王道”;与此相反的“霸道”则是靠武力征服,那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

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在第五章提出了五项政策,大意是尊贤使能、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

另一组则论及个人修养以及人性论方面的问题,包括其二、六、七、八、九各章。

第二章从“不动心”说起,最后涉及对孔子的评价,是《孟子》一书中重要的篇幅。

所谓“不动心”,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一是“知言”,二是培养“浩然之气”。

“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浩然之气”尽管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仍然是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的成果。

知言则不惑,气盛则意志坚定,所以是“不动心”的条件。

第六章提出的以“四端说”,意谓仁、义、礼、智等品质在人的天性中有基础,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主张。

七、八两章,分别谈到“反求诸己”和“与人为善”的修养方法。

第九章批评伯夷气量小,柳下惠不严肃。

二者既然各有所偏,在出处问题上,合理的态度应当如何?可以参见本篇第二章对于伯夷、伊尹和孔子的评论一节。

从中可见孟子的用世心切,从而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应对的措施,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公孙丑上》原⽂及翻译【精品⽂档】
《孟⼦·公孙丑上》原⽂及翻译
注:本⽂经过精⼼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孟⼦·公孙丑上》原⽂及翻译
原⽂:
公孙丑上·第⼀章
公孙丑问⽈:「夫⼦当路于齐,管仲、晏⼦之功,可复许乎?」
孟⼦⽈:「⼦诚齐⼈也,知管仲、晏⼦⽽已矣!或问乎曾西⽈:『吾⼦与⼦路孰贤?』曾西蹴然⽈:『吾先⼦之所畏也。

』⽈:『然则吾⼦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尔何曾⽐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予于是!』」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为我愿之乎?」
⽈:「管仲以其君霸,晏⼦以其君显;管仲、晏⼦犹不⾜为与?」
⽈:「以齐王由反⼿也。

」。

中哲选读讲义:孟子 黄玉麟 1《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中哲选读讲义:孟子 黄玉麟 1《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告子上〉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3.〈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4.〈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5.〈盡心上〉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6.〈盡心上〉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孟子善言的例子

孟子善言的例子

孟子善言的例子《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今译】(孔子的学生子路,道德和学问修养都很好,孟子很赞赏他。

孟子在给弟子讲课的时候,常常拿子路的事迹开导学生。

)有一天,孟子说:“子路这个人是很好很虚心的,别人把他的过错告诉他,当别人指出他的毛病和不足时,他就非常高兴(闻过则喜)。

从历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别人的优点、长处,自己来实行善事,大禹就是这样的典范,他听到谁说有益的话及善言,就向人家行礼。

伟大的舜就更是了不得了,他对于行善,不分人我,他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收别人的长处来行善。

从他种庄稼,做陶器,捕鱼虾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不愉快地向别人学习的时候。

他吸收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偕同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的就是要偕同别人一起行善(与人为善)。

”【赏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孟子很赞赏他。

孟子说子路很好,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他就高兴。

不过孟子认为子路还不及禹、舜。

他还说,禹听了好话,就给别人行礼;舜更了不得了,常常抛弃自己的不是,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做善事。

他从种庄稼,做陶器,当渔夫,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任何时候不愉快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做好事,这就等于偕同别人一起行善(与人为善)。

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做好事(为人为善)。

“与人为善”“与人为善”跟人一同做好事,偕同别人一起做善事,或帮助人做好事。

do ……for the good of others,现指批评同志时要采取善意的态度,帮助他进步,使人变好。

with good intention towards others,。

【名师讲题】《孟子 公孙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孟子 公孙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公孙丑上是其中的一篇篇章。

下面将对《孟子·公孙丑上》进行原文及其解析。

公孙丑问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是何故也?”孟子曰:“人有两耳,两目,有好嗅、好听、好视之心,有不忍人之心。

夫听者不听戏言,不视不庄不正之色,不嗅臭物。

是故好善恶恶者耳也,好听恶听者耳也。

好辨恶辨者目也,好望恶望者目也。

好美恶恶者心也,好利恶恶者心也。

人之性也。

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原文解析:这段对话以公孙丑的问题作为开场,他询问为什么人们都具备不忍心的特质。

孟子回答他的问题,并从人的感官出发,解释了人之所以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

公孙丑又问曰:“人皆有恶人之心也乎?”孟子曰:“人之有不忍人之心也,人皆有之;人之有恶人之心也,人亦皆有之。

质之者类也,教之者改也。

”原文解析:公孙丑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是否也都具备恶人的心。

孟子回答说,人们都有不忍心,也都有恶心。

不忍心和恶心是人的天性,但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

公孙丑请问恶人之心和不忍人之心相较,哪一个更容易养成?孟子回答说,养成不忍人之心相对更容易,因为人们本来就有不忍人之心;而克制恶心则需要各种教育修养。

公孙丑对于孟子的回答表示疑惑,认为天性本来就有恶心,为什么还说人只有不忍心?孟子解释称,天性会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的恶心是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和教育提升修养来减弱甚至克制的。

这篇《孟子·公孙丑上》展示了孟子对于人的本性和修养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中同时具备不忍心和恶心,但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和强化不忍心,减弱甚至克制恶心。

这为人们在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结:通过对《孟子·公孙丑上》原文的解析,我们了解到了孟子对人性和修养的思考。

人们天生具备不忍心和恶心,但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培养和提升不忍心,并减弱恶心的表现。

这篇篇章给我们提供了在修养和行为规范上的重要启示,引导我们努力培养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孟子003 公孙丑上.pdf

孟子003 公孙丑上.pdf

公孙丑上1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

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公孙丑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

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孟子 公孙丑上

孟子 公孙丑上

孟子说:“尊重贤人,任用能人,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市场,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在货场,那么天下的商人都 会高兴,愿意把货物存放在那个市场上了;关卡,只检查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愿意经过那条道路 了;对于种田的人,只要他们助耕公田,不征收私田的赋税,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那样的田野里耕 种了;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高兴,愿意来做那里的百姓了。真能做到 这五个方面,那么邻国的百姓就会像敬仰父母一样敬仰他了。(邻国要想率领这样的百姓来攻打他,那正像是) 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能成功的。像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是奉了 上天使命的人。这样还不能称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 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 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 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 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 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孟子·公孙丑上》阅读理解(原创)

《孟子·公孙丑上》阅读理解(原创)

文言文阅读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①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②,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刻苦勤奋的典故

刻苦勤奋的典故

刻苦勤奋的典故《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一则关于刻苦勤奋的典故,讲述了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齐国有一位年轻人名叫公孙丑,他在学习和修身方面都非常刻苦。

公孙丑时常自责自己年轻时不好好学习,导致现在晚了一步,因此决心发奋学习,弥补过去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学习,公孙丑决定前往鲁国拜访大学者子思。

他希望能够得到子思的指导和教诲,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

然而,子思对公孙丑的到来并不看好,他认为公孙丑年纪太大了,学习起来会比其他年轻人吃力很多。

但公孙丑并没有被打击到,他坚定地表示自己一定会用更大的努力来弥补过去的不足。

于是,公孙丑每天早早起床,天还没亮就开始学习,一直读书到深夜。

白天,他利用零碎的时间背诵经书,否则就是研究书中的典故和名句。

公孙丑的勤奋和毅力激发了子思的好奇心,于是他开始密切关注公孙丑的学习情况。

在公孙丑的坚持下,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子思看到了公孙丑的努力和成绩,他被公孙丑的毅力和毅力所感动,并决定给予他更多的指导。

于是,子思开始亲自辅导公孙丑,教他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公孙丑对于子思的指导心存感激,并且更加发奋努力。

多年后,公孙丑在学问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积极推行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孙丑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刻苦努力和毅力。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刻苦勤奋,才能够取得成功。

无论过去有多少遗憾,只要决心改变,付出努力,就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

公孙丑的故事鼓舞着人们不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公孙丑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其他事情上,我们都必须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地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坚持,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学习上,刻苦勤奋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我们应该像公孙丑一样,利用自己的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

要做到努力工作,不怕苦不怕累,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头脑。

在工作上,刻苦勤奋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只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取得卓越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

』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

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

拨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翻译: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

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

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

‟(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

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

‟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

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

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

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

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

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

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

‟(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

‟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

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

‟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

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

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

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

该做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

(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相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孟子说:“不。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孟子说:“有。

如果能有方圆百里的一块地方而由他们做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而拥有天下;如果要他们干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而让他们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愿去干的。

这些是共同的。

”公孙丑说:“请问孔子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谀吹捧他们所敬爱的人。

宰我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远远超过尧、舜了。

‟子贡说:…见了一国礼制,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从一百代以后来评价这一百代的君主,也没有谁能违背孔子这个道理的。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

‟有若说:…岂只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沟,都是同类的;圣人对于一般的人,也是同类的。

(这些)都高出了同类,超出了同群。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评价这种养气方法培育出来的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

浩然者,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方法就是“直养而无害”,直者,正也。

盖人之体,自天地生物,性附焉,气充焉。

所以万物皆有喜怒哀乐、视听屈伸者,都是性与气守之而不离也。

但是人和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有善恶是非之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之性不同于物之性,人之性便生出一个心来,即生出一“志”,人因有此“志”乃有善恶是非之心。

所以说“持志”,即是平正自家是非善恶之心。

义者,心之裁制者也,所以说此是非善恶之心,就是义。

所以“持志”,就是“持义”,此是孟子暗合曾子之处,见得一脉相承。

“浩然之气”这种高超精神境界的培养,用孟子的话说,是“直养而无害”和“集义所生”,实际就是要用严格的、长期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来获得。

“直养”是知识修养,“集义”是道德修养;知识修养使人高明,道德修养使人高尚。

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的。

知识修养使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有助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不但包含对社会、人生的知识,体现着知识修养,而且能摒弃私心、杂念、偏见,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促进知识修养。

“无害”,“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都说明了这种修养的严格性和长期性。

朱熹《四书集注》云:“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