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宜春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单元综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知识图表 专题归纳 高考体验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知识图表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2)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勤政爱民 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 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和为 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 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明显价值。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理性思考】 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是儒家学说 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与统治者的大力推 崇和扶植也是分不开的,最终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我们对待儒家思想,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又 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 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 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理性思考】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 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 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 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 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完善。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观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①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注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2.儒家:(1)孔子:春秋晚期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至圣”。
主要观点: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
主要观点:政治思想:将孔子“仁”,发展成“仁政”思想,提出“轻刑薄税”。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即“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主要观点: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3.墨家:墨子(墨翟):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观点:“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4.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②加强君主集权。
③要因时变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注意】孔子、老子为春秋人,其余:皆为战国人(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 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学术流派多争鸣:争论辩论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思想: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④阶级:士活跃起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3、派别和代表:其中儒、道、法家和墨影响深远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表现:1、道家:1)老子: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阶级属性: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贡献: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政治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伦理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其他: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和《乐》后称为“六经”。
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阶级属性: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2)孟子: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实行“仁政”。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地位:孟子有“亚圣”之称,代表作:《孟子》。
3)荀子:地位:战国儒家集大成者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高中历史教材全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情分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教育上主张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材习题解答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课后练习解答P6【学思之窗】思路点拨:理解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P7【本课测评】思路点拨:注意社会经济的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想文化活动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层面的反映。
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
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
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P7【学习延伸】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
参考答案: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
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历史必修3第1单元能力提升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预览·单元线索·易错易混点·复习策略】【时空定位·单元线索】【易错易混点】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6.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复习策略】1.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
2.恰当运用两个观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出现到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历程,同时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3.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在具体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研究·考情动态】【命题规律】从考查形式上,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并重,考查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新课标地区共考了9道选择题,2009年共考查了4道选择题,2008年共考查了3道选择题,从考察的内容来看,侧重考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和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特点及其影响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 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 不能。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小国寡民”
思想评价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 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 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 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 求。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 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 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本专题列为《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 Ⅲ》的第一目,可见新课标和新编历史教科书对本 题的特别重视。一方面固然因为其时序性,更重要 因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这是由于它不仅构成了我们 伟大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特色,而且还具有极为重 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后续文化史的教学起着铺垫的作用
专题内容简介
一、百家争鸣
如何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天 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和“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荀子· 天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 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 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 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默写提纲(无答案)-word文档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默写提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背景: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经济上:生产力的进步(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_____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从“______________”发展为“______________”,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二、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一)、儒家:1、孔子:时代:_________地位:______________儒学主张:思想核心是。
①认为仁就是“_____”,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②实现仁,要做到带人宽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理人际关系)③强调统治者要“____________”,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民本思想)④主张“______________”,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教育方面:首创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因材施教等,打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2、孟子(亚圣):时代:_________;主张:主张实行“_________”;提出“_________”的民本思想;人性观上主张“____________”所以要实行_________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人性观:“________”,强调用_________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时期的孔子________儒家学派,但孔子的思想没有被统治者采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作业表单2:单元学习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单元学习主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设计意图说明本单元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包括先秦儒学、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活跃儒家思想四个课题,前面必修一和必修二关于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史的学习,已经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基础。
就中观层面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必修三的重点内容,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
学习单元的课时框架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本单元可以时间为主轴,划分五个
专题来组织教学与学习活动。
专题一,先秦儒学,通过学习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掌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以理性探讨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
系。
专题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
学的新变化。
专题三,宋明理学,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及区别。
专题四,理解明清进步思想的实质,正确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专题五,如何看待中国古
代主流思想,重点是对中国主流思想做归纳总结性思考,加深学生对传统主流思想
的认识。
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实现程度
1.主题是否与课标要求相一致?是
2.主题是否是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中的核心或起着核心作用?能
否反映学科本质?(可以利用知识网、概念图、思维导图)
是。
能
3.主题能否反映富有挑战性的、能吸引师生兴趣的学习问题或任
务?
能
4.主题是否与生活、生产中的真问题相关?能否让学生理解主题
的意义和价值。
是,能。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 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C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③伦理观:人性本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墨翟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 及核心主张?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剧变,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来说: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井田制不断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确立,小农经济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与宗法制走向崩溃,郡县制与军功制逐渐形成并确立。
3、阶级关系上: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夺取政权。
“士“阶层日趋活跃并受到诸侯重用。
4、文化上: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知识渊博的士,也为思想争鸣提供了平台。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
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
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三、董仲舒的思想及评价1、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b.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c.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2、评价:A.积极方面:a.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
b.宣扬“天人感应”学说,用天神来约束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
c.提出“三纲五常”,其中的道德标准“五常”的推行,有利于个人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B.消极方面:a.“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实施,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不利于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b.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学说,神化皇权,加速了中国古代皇权的加强,形成皇权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强化了人们的迷信观念,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c.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等级规范“三纲”的实施,消极影响巨大。
“君为臣纲”加强了皇权,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父为子纲”加强了父权,不利于子女独立精神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夫为妻纲”强化了丈夫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不利于妇女解放和实现男女平等。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复习卷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3.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6.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7.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8.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9.“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10.《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思之窗及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三学思之窗与课后试题答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思之窗】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
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
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
高中历史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归纳 新人教版必修3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归纳新人教版必修3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的演变和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在古代各时期社会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备受冷落。
原因在于孔子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性;孟子“仁政”,“民贵君轻”的主张在战乱时代无助于称霸统一。
(2)秦朝时期:受到沉重打击。
原因在于儒学因循守旧,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发展。
(3)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加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部分主张“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原因在于宋代儒学家在回应佛、道挑战时,把儒学哲理化,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的观念系统,更加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5)明清时期:传统儒学受到批评和挑战。
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阶级矛盾激化,新思想在孕育;同时,专制政治、八股取士严重地阻碍着新思想的产生,于是,思想领域开始了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的道德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由此,我们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是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人道主义精神,尊老、敬贤、尊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3.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1)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君权神授”2.“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以德B.无为而治C.小国寡民D.刑、德并用3.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
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④“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
”A.①王充②荀子③董仲舒④韩非子B.①董仲舒②荀子③韩非子④王充C.①王充②董仲舒③荀子④韩非子D.①董仲舒②韩非子③荀子④王充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C. 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5.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 ) 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其“时代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B.封建势力异常强大C.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渗透 D.资产阶级力量薄弱7.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8.龙场悟道”的故事是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
这说明王阳明领悟到“求理”的途径是( )A.发明本心 B.圣人托梦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9.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该书反映的思想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10.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1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12.“学在民间”的自由研究、注重个性、思想活泼的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学的功利主义、陈腐刻板的局限。
开创“学在民间”这一传统的历史人物主要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13.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表现在A.重视个人的道德素养 B.探讨宇宙自然的规律C.认识道德价值的内涵 D.研究儒家学说的经典14.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Axial 15.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
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
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
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
书院讲学,由此酝酿。
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
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修身之要)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三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
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
(4分)(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
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
17.代中国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国家治理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
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选编自《韩非子》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顾炎武(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观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如何从政治制度层面实现这一主张。
(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的哪一制度体现了这一观点。
(2分)(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国家存在什么问题。
(2分)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方案在当时的可行性。
(2分)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概括上述每则材料的核心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 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思想主张的有什么不同? 简述其产生的背景。
(4分)19.孔子与柏拉图虽然生活在地球的两端,但都处于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并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倡导统治者为政以德,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他主张“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学而优则仕”。
柏拉图认为善的国家必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道德存在,他设想国家由生产者、卫国者和护国者组成,三个等级各守其位,恪尽职守。
国王由哲学王担任,依靠他的统治教化,培养出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请回答:依据材料比较二人政治设想中的相同点。
(6分)参考答案1.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和“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说的就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2.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由材料中“不知有之”“自然”等信息可判断,该主张属于老子的思想。
所以答案选B。
3.B【解析】本题难度中等。
考查古代思想家的思想。
①“君权神授”为董仲舒的思想;②“自然有规律”为荀子的思想;③“以法为教”为韩非子的思想;④“无鬼论”为王充的思想。
故选B。
4.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并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来,还是固守封建的政治制度。
因此B项错误,故选B。
“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公其是非于学校”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虽未提出近代的社会方案,但是也提出了提高相权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也具有进步性。
5.C【解析】尊道礼佛之风盛行于魏晋隋唐,排除A项;心学形成于南宋,广泛传播是在明朝,排除B项;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出现于明末清初,排除D项。
6.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早期启蒙思想。
但是因其发展缓慢,力量较小,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反映在思想层面上就是这些思想家们提不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因此A符合题意。
BC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先天不足”,因为二者均不是从启蒙思想角度而言的;当时中国尚未形成资产阶级,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