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速度教案
初中体育速度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内容:1. 学习并掌握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2. 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理解速度素质在体育中的重要性;2. 技能目标: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学生速度素质的提高。
教学难点:学生对速度训练方法的掌握,速度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5分钟)1. 热身活动:慢跑两圈,做一些关节活动,如颈部、肩部、腰部、膝关节等;2. 准备活动:做一些专门的速度训练,如高抬腿、摆臂等。
二、基本部分(20分钟)1. 讲解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如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2. 示范一些速度训练的动作,如短跑起跑、折返跑等;3.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速度训练,如60米短跑、200米折返跑等;4. 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纠正他们的动作错误;5. 训练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他们不断提高。
三、提高部分(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提高速度的游戏,如“抓人游戏”、“接力跑”等;2.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速度;3. 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建议。
四、结束部分(5分钟)1. 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速度素质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速度素质的提高;3. 做些放松活动,如深呼吸、肌肉拉伸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发现学生在速度训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动作不规范、训练方法不正确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对学生动作的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2. 教授学生正确的训练方法,提高他们的速度素质;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主题一 第九节 学生实验_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_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观点,掌握测量运动物体速度和加速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运动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和加速度的观点,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诠释,以及实验误差的处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设备:包括滑块、小车、光电门、计时器等,用于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仪器。
2. 实验材料:纸带、尺子、坐标纸等。
3. 课件和教案:包括图片、视频、动画和相关知识点。
4. 实验室规则的讲解和示范。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运动学基本观点,如速度、加速度等。
(2)诠释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加深对运动学观点的理解。
(3)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和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2. 实验操作(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械(如秒表、卷尺、滑块等)。
(2)指导: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方法,强调实验安全和注意事项。
(3)实验: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计算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数据分析与结论(1)教师收集各小组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如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干系、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干系等。
(3)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强调运动学基本观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4. 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利用运动学基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运动轨迹、分析交通事故等。
(2)推荐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运动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发展。
5. 反思与总结(1)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运动的快慢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运动的快慢》导学案《运动的快缓》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速度,学会计算速度的大小。
2.掌握速度和时间的干系,理解速度的快缓对运动的影响。
3.通过实例分析,探讨速度的变化对运动轨迹的影响。
二、导学重点:1.速度的观点及计算方法。
2.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干系。
3.速度的快缓对运动的影响。
三、导学难点:1.掌握速度计算公式。
2.理解速度对运动轨迹的影响。
四、导学内容:1.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2.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3.速度的快缓与运动的干系:速度快的物体在同样时间内可以运动更遥的距离,速度缓的物体则相反。
4.速度与时间的干系:速度和时间是密切相关的,速度的大小取决于时间的长短。
5.速度变化对运动轨迹的影响:速度的变化会导致物体运动轨迹的改变,速度越快,运动轨迹越遥;速度越缓,运动轨迹越短。
五、导学案例: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他用时30分钟骑了10公里,求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
解答:速度=位移/时间=10公里/0.5小时=20公里/小时。
六、导学讨论:1.速度的大小对运动有什么影响?2.速度的快缓会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轨迹?3.在平时生活中,速度的快缓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七、导学延伸:1.请同砚们自行寻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例子,探讨速度的快缓对运动的影响。
2.尝试计算不同物体的速度,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
3.观察身边的运动,分析速度变化对其轨迹的影响。
八、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速度的观点及计算方法,掌握了速度和时间的干系,理解了速度的快缓对运动的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深入理解速度的重要性,为今后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匀速直线运动的认识,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强调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如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是不变的。
2.学会使用基本物理工具,如刻度尺、秒表等,进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
3.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6.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对于优秀生,可以适当拓展课程内容,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匀速直线运动现象,如火车在铁轨上匀速行驶、学生在操场上匀速跑步等,引发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思考。
4.知识巩固与应用:通过典型例题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5.情境创设与情感教育: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行驶、电梯的运行等。
2.实践探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初中测速度实验教案
初中测速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速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测量物体速度的实验方法。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测量物体速度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5.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
2.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测量物体速度的实验。
3. 讨论法: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4. 归纳法:课堂小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滑轮组等。
2. 教学课件:速度的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独立完成测量物体速度的实验,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3. 学生能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4. 学生具备合作、交流、总结的能力。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测量物体速度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5.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题一 第六节 学生实验_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学生实验_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掌握测量运动物体速度和加速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读取和处理实验数据,理解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运动物体速度和加速度测量仪,纸带,小车,砝码,滑轮,夹子等。
2. 实验环境:安静、整洁的实验室,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3. 课件、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
4. 课前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和方法,确保学生了解实验流程。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运动学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等。
(2)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3)提出实验要求:准确、快速、安全地完成实验。
(4)说明实验原理: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5)介绍实验器材:如卷尺、秒表、滑块等。
2. 示范操作(1)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包括滑块的运动轨迹、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等。
(2)教师解释每个步骤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3)教师解释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3. 学生实验(1)分发器材,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安全、准确。
(3)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滑块的运动时间、距离等。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数据处理与结论(1)汇总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速度和加速度,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如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等。
(4)鼓励学生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如探究物体运动的其他因素等。
5. 课堂小结与延伸(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
【教学设计】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求:v=?
解:根据题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
已知,求,解,答
二.进行新课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复习提问:1、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
a.匀加速直线运动;
b.匀减速直线运动;
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
(1)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
(2)速度: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路程/时间
(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
(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的公式: S/t。──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S ──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
2、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
难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
教具
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速度的测量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速度的测量》导学案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想过如何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速度呢?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缓的物理量,而测量速度是物理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如何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速度,并探讨速度的相关观点。
二、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速度的测量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导学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通常用V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Δs/Δt,其中Δs表示物体在时间Δt内所运动的距离。
3. 速度的测量方法:常用的速度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平均速度法和瞬时速度法。
四、实践1. 实验一:直接测量法材料:尺子、秒表、小车步骤:在水平桌面上放置尺子,用秒表计时小车在尺子上运动的时间,并记录小车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结果:根据所记录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小车的速度。
2. 实验二:平均速度法材料:尺子、秒表、小车步骤:在水平桌面上放置尺子,用秒表计时小车在尺子上运动的时间,并记录小车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分别计算小车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结果:比较不同时间段内小车的平均速度,分析速度的变化规律。
五、总结1.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缓的物理量,通常用米每秒(m/s)表示。
2.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Δs/Δt,其中Δs表示物体在时间Δt 内所运动的距离。
3. 速度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平均速度法和瞬时速度法,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速度的观点。
六、拓展1. 请尝试用其他方法测量物体的速度,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2. 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干系,探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大家对速度的测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息提升自己的物理实验能力。
愿大家在进修物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遥!。
初中物理运动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动距离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2. 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 运动距离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2. 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刻度尺。
2. 秒表。
3. 测量场地。
4.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运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运动距离和时间的测量问题。
提问:“你们认为在测量运动距离和时间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放置、读数等。
2. 教师讲解秒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开始、停止和重置计时。
3. 教师讲解如何测量运动距离和时间。
4. 教师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
2.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包括测量距离、时间等。
3. 组员按照方案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4. 组长整理数据,计算平均速度。
四、成果展示(10分钟)1. 各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和平均速度计算。
2. 教师点评各组成果,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正确测量运动距离和时间。
3. 学生能计算平均速度。
4.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7课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2・3运动的快慢授课时间:月日本节课从奥运会百米赛跑的项目导入,可以反馈出学生对运动快慢的判断方法是否正确,存在认知冲突,再学习科学的表述运动快慢的方法,学生分别在相同距离/相同时间的条件下,分析运动的快慢,明白“距离”、“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通过探究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理解巩固“速度”的概念,亲身经历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等过程,提升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快慢”有很充分的生活体验,比如在运动场上跑步,乘坐交通工具。
但是三年级学生的主要思维是具象思维,对于快慢的直观经验就是:看到路上一辆车超过另一辆车,就知道谁快谁慢;看到同时起步的同学奔跑,谁先到达终点,谁就快。
学生的认知反应的是客观实际,但是少了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影响物体快慢的因素是哪些?如何用数据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探究,知道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科学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的概念、学习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锻炼对问题的理性分解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速度的概念,初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教学难点】1.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2.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学生材料:秒表、米尺、祛码(垫圈)、绳子、小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游戏活动:请两位同学上台,同时向教室后黑板走去,先摸到黑板的同学获胜。
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说说谁的速度快。
3.出示图片:奥运会百米赛跑,谁是第一名?4.学生观察、分享。
5.小结: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科学的描述运动的快慢。
(板书一一运动的快慢)[设计意图:用百米竞速的视频导入,因为运动员速度快而不能简单的“看”出快慢,引发学生思考,比赛要考虑公平公正,需要科学而准确的方法来衡量速度,引出课题。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概念,认识快慢的对比。
(2)培养学生感知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能力。
(3)能够正确使用“快”、“慢”来描述运动的速度。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游戏、实验、图片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快慢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重视干事的速度。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问学生:“你们平时做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运动的速度快慢?”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展示各种不同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运动的快慢,并引导学生对快慢的概念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实验,用一个小球在斜坡上滚动的实验,观察和比较小球从坡上滚下来需要的时间,引导学生找出影响小球滚动时间长短的因素。
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学生能够反映出快滚和慢滚的概念。
3.游戏活动(3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追逐比赛”的游戏环节。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追手和一名逃跑者,比赛时,逃跑者要尽快到达终点,而追手要尽快抓住逃跑者。
通过游戏,学生能够体验到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差异,并理解快慢之间的关系。
4.总结(1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和游戏,我们发现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快慢是相对的概念。
那么我们怎样用语言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回答:用“快”和“慢”来描述。
教师解释并巩固学生对快慢概念的理解。
5.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快慢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快慢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感知更多的快慢现象,并整理成报告。
下节课学生交流报告,并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快慢现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三、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各种不同运动的图片3.实验材料:小球、斜坡4.练习册、笔、纸五、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和实验中对于运动快慢的判断和描述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2速度的测量
汇报:把时间比一比,谁用的时间最短就是最快的。 算一算每个人的速度,比出速度最快的人。
把每一组的小组冠军所用的时间填入统计表(统计图)。 为了更好地体现运动员跑得快慢,我们算出他们的速度,再制作统计图。 (教师演示用 Excel 表格计算速度、制作统计图)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展示比赛结果 在运动会上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汇总运动员成绩,计算他们的速度, 再用统计图显示出排名情况。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见工具以及使用方法。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并能使用统计表记录、汇总信息。 3.能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并能使用统计表记录、汇总信 息。
教学难点
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结论。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组织一场百米赛跑还需要更详细的比赛方案,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方案 细节呢? (找到 100 米的跑道,确定起点与终点。)
统一发出起跑的信号,测量每个运动员跑到终点所用的时间,记录每个 人的成绩,排名次等。 除了运动员,需要安排别的工作人员,例如裁判员,负责发令开始和计 时。
现在请六位同学做裁判员,一人负责吹口哨发令,四人分别负责四条跑 道上的运动员的计时,一人负责记录员的工作。根据我们的讨论,从 “比赛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小组分工”等方面制订比赛 方案。 (学生发言交流,完善方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板块四、赛跑成绩 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制订的比赛方案和分工,去操场的 100 米跑 道比。比赛前做好热身工作。 (学生活动:每小组的 4 人一起比赛,成绩记录在一张表格内。比赛完 成回到教室)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运动的快慢概念2.运动的速度与运动的时间3.运动的快慢对生活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的快慢概念,认识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能够正确使用快慢的词语描述运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运动的快慢概念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运动的快慢对生活的影响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大小的小球、计时器2.教学素材:图片、实物模型3.教学课件:包括运动的快慢概念、实验步骤和结果展示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或实物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2.实验探究教师提前准备了几个不同大小的小球,然后让学生在平整的桌面上让小球滚动,用计时器记录下小球滚动的时间。
然后比较不同大小小球的滚动速度,让学生观察和感受运动的快慢,然后让学生总结不同大小小球的滚动速度的特点,了解物体的大小对运动速度的影响。
3.讲解新知识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解新知识。
教师讲解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运动速度快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内运动了更长的距离,运动速度慢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内运动了较短的距离。
4.拓展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比如快速奔跑和慢步走对身体的影响;快速风和慢风对物体的影响等。
5.梳理和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可以通过填空、搭配、选择题等形式进行测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运动的快慢概念,认识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掌握用快慢的词语描述运动。
但在实验时,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在实验前提前做好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导,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步骤。
《主题二 第六节 学生实验_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_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观点,掌握测量运动物体速度和加速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实验操作,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测量,理解加速度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计时器、天平、尺子、砝码、滑块等。
2. 准备教学材料: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
3. 安排实验时间、地点,确保教室、实验室的安全。
4. 制作实验视频和相关动画,用于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或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实验准备介绍实验所需的器械,如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等,并讲解应用方法。
3. 实验操作(1)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4. 讨论与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提出疑问和怀疑。
(2)教师引导学生解答疑问,总结实验结论。
5. 教室练习(1)教师提供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讲解难点和易错点。
6. 安置作业(1)学生根据实验结论,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测定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2)下节课进行交流和展示。
7. 拓展延伸介绍物理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如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等,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 教室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观点及意义。
(2)强调实验结论和方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掌握数据处理方法。
1.4 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据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刻就能算出车辆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从而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这就是区间测速的原理。
请你想一想:应该怎样测量物体的速度?下面我们来实际测量一个沿斜面下滑的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新课 一、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 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 ,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依据公式v= s/t ,就可以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我们可以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搭建一个斜面,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小车可在这个斜面上运动。
(2)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3)实验原理:v =s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s 和时间t 。
(4)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提问】你能说出各个器材的作用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进行补充。
【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5)实验器材的作用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②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会记”。
③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会读停表的示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 )+大表盘示数(s ),根据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加30s 。
④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6)实验注意事项【提问】搭建斜面时,对斜面的坡度有什么要求?①搭建斜面时,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太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的速度大,时间短,导致测量难度大、实验误差大。
②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变。
③测量小车下滑路程时,起点从车头算起,终点也应该是车头。
2. 实验步骤(1)如图,将长木板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2)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1,把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4)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2024年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3速度的测量(教案)
1.100米赛跑中可以用_______来测量运动的距离,用________来测量运动的时间。
2.在100米赛跑比赛方案的数据呈现上,可以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展示全班同学的百米赛跑速度。
二、判断题
1.班级800米赛跑比赛中,在运动员到达终点前,观众可以根据运动员的位置判断目前哪位同学跑得快,用的方法是相同时间比距离。( )
A.吴小虎B.李小明C.萌小牛
3.下列对速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速度越大
参考答案:
1.卷尺、秒表 2.统计图、统计表
1.√ 2.× 3.×
1.B 2.B 3.C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3.赛跑过程中,测量时间是关键,用秒表计时(出示秒表)。
秒表上,我们一般用到的是“开始/停止”按钮和“复位”按钮。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我们一起来学读数。
(学生演示使用秒表,并且正确读出所显示时间,记录数据和单位)
任务三:比一比、记一记——赛跑成绩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制订的比赛方案和分工,去操场的100米跑道比赛。
大象版 四年级上册 《运动》单元 3.速度的测量 教学设计
单元
《运动》
课题
3.速度的测量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4年级②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小学科学第7课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是小学科学第7课的教学设计内容。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快慢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和现象。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
2. 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3. 运动的快慢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运动时速度的快慢与骑车人的腿部运动的快慢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例如,让学生使用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滑动,并记录下滑动的时间和距离,从而探究质量对于运动的快慢的影响。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例如,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四、课堂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段有关运动速度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运动速度的好奇和思考。
2. 知识介绍:简单介绍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滑动,观察并记录下滑动的时间和距离,分析质量对于运动的快慢的影响。
4.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观察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形状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滚动,并记录下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通用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通用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通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通用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
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第4节速度的测量课题速度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能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tsv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难点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算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s/t (公式).3.实验器材:刻度尺、斜面、秒表、金属片、小木块、小车.4.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实验中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运动速度较慢,便于测量时间.(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3)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纪录.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生:路程、时间.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学生动手计算:v=s/t=110m1/2.87s=8.55m/s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5“实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本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3)要完成本次实验,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4)本次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去测这些物理量?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1)实验目的是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秒表)测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是v=st.(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4)需要用刻度尺去测路程,用停表去测时间.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指导.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1.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2.将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填入右表中.路程s1s2运动时间t1t2平均速度v1. v22.实验指导:(1)斜面的坡度要相对小一些,这样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较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2)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索:(1)实验1: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即教材P27“实验”)(2)实验2:测量正常行走、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3)实验3: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路程的测量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要明确斜面的长度并不是小车运动的全程,小车通过的路程必须从小车的头量到头或从尾量到尾.因此实验时,可以先在斜面上划两条横线确定小车、金属片放置的位置,量出横线间的距离,再做实验.(2)时间的测量①时间的测量:实验中放小车的同时又要测时间,所以实验时应两人一组配合实验,一人计时,另一人放小车,争取做到小车开始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刻停止计时.②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刻是指物体经过某点时,计时器所指的示数,它表示的是一个时间点.时间是指两时刻之间相隔的长短,指的是一个时间段.知识拓展:频闪摄影又称连闪摄影,是借助于电子闪光灯的连续闪光在一个画面上记录动体的连续运动过程.频闪摄影是记录同一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置,而不是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刻的位置.进行新课要求:实验1在课堂上完成,实验2和实验3可以在课后完成,但要求在课堂上设计出实验2、3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完成实验1.【例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闪亮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1000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观察图中甲、乙两小球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选填“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利用自己的刻度尺,粗略求出乙球从a到d的平均速度:.解析:观察图中频闪照片应明确:①每张照片相邻两球之间运动的时间间隔相等;②间隔时间均为0.02s.图甲中照片间隔距离相等,说明此物体速度一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照片间隔距离依次增大,说明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从a到d所用时间t=0.06s,距离由刻度尺量得s=3.8cm,则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t=3.8cm/0.06s=63cm/s=0.63m/s.答案:甲0.63m/s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7“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并讲解.用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后就立即停止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计时器记录的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的时间t声,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s,即:s=12v声t声.教学板书备课笔记特别提醒:“超声波测距”中的t表示的是往返所用的总时间,求单程距离要除以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牌,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距离等.课后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还有哪些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26“想想议议”】不相等.小车从斜面顶端释放到达中点时的速度大于从中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时的速度,因此小车从中点释放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时间更长,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路程相等,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所以从中点释放测得的速度偏小.【教材P27“练习与应用”】1.需要测量滑梯顶端到底端的距离和该同学从滑梯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测量工具依次为卷尺和秒表.2.解:由图可知,小球在AB段运动的距离sAB=100.0cm-75.0cm=25.0cm=0.25m,所用时间tAB=1s,所以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球在BC段运动的距离sBC=75.0cm=0.75m,所用时间tBC=2s-1s=1s,所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0.75m/s.小球在AC段运动的距离sAC=100.0cm=1m,所用时间tAC=2s,所以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3.第一种情况: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通过斜面全程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速度v2不同.第二种情况:因为甲、乙两同学用同一装置测量数据时会存在误差,所以测得的v2不同.4.能估测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和家到学校的路程s.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测量绕学校操场的跑道正常步行一圈所需的时间t0和从家正常步行到学校所需的时间t.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l/t0,家到学校的路程s=vt=lt/t0.难题解答【例3】(河南中考)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 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BC段的平均速度应(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B段的平均速度.解析:(1)从标尺上可直接读出AB段的路程40cm,再由速度计算公式,算出AB段的平均速度v AB=s AB/t AB=0.4m/1.6s=0.25m/s;(2)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会使记录时间大于实验所用时间,因而计算出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3)不正确,因为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下半程BC段的时间.小车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比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少些,故v BC>v AB.答案:(1)40 0.25(2)小(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因而算出的速度也不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备课笔记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求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3.教师在讲解“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认识运动》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片段
运动速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会运动速度的测量,了解机械运动有速度和运动具有方向性。
2.科学探究: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试验中,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学会生活中测量运动速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
教学准备:
学具:秒表、木质跑道、小汽车、小球。
教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刘翔”图片引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位运动员你一定不会陌生。
生回答对刘翔的了解。
二、学习用运动的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
1.出示刘翔与对手的竞赛成绩。
师:我这里有当时比赛中冠亚季军的成绩。
请问什么情况下说明运动员的速度快些?
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引导总结:运动距离相同时,时间用得少的速度快些。
运动时间相同时,距离多的速度快些。
2.引导学习运动速度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1)师:那么老师又有新问题。
若距离不同,时间也不同,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生解决图表中三种物体的快慢问题。
(图表展示兔子、抹香鲸、台风的运动
情况)。
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师总结并提出概念: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这就是常说的运动的速度。
(2)总结得出:速度V=距离S÷时间T
对运动速度的表示和读法进行列举。
(3)举例巩固新知识,并对超音速飞机、猎豹、台风、人行走的运动速度进行排序练习。
(课件出示图片)
三、实验探究并测量运动的速度
1.学生实验。
(1)展示实验器材。
(2)出示实验要求。
实验:在木板跑道上推动小车,滚动小球,测量出小车和小球的运动速度。
认真测量,仔细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
注意协作,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
(3)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
4.学生就实验进行上台汇报(师适时评价)。
四、拓展思考与教师小结
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为什么?
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师对课堂内容简单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