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导引共8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公开课教案)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包括理解分析两大部分)坚持一个口号:弄懂每一个字认清一个重点:与现代文阅读思维是一致的强调一个基础:多阅读,语感强,词汇丰。

文言文阅读考点一、读音二、断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四、文言句子翻译五、理解内容考点一:读音1.通假字示例: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音 pī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音bì2.生难字:以咨诹善道 zōu ‚猥自枉屈 wěi3.多音字肉食者谋者,又何间焉 jiàn‚必能使行阵和睦háng演练:给下列画线的词语注音①蹴尔而与之()②乡为身死而不受()③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④小惠未徧()⑤夫环而攻之()⑥望其旗靡()⑦河曲智叟亡应()⑧君子好逑()⑨寤寐思服()⑩度已失期()⑾扶苏以数谏故()⑿陟罚臧否()⒀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考点二:断句1、句首语气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等)关联词:如“且” “虽”“因” “故”等)示例:句首发语词①夫/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至若/春和景明③且/壮士/不死即已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古二今一要划分)示例:可/以一战3、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示例:先帝/不以 /臣卑鄙4、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要停顿。

示例:其一 / 犬坐于前5、语气倒装处要停顿。

示例:躬耕/于南阳6、凭借语感,根据句意来划分示例:人恒过 / 然后能改注意: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节奏来读。

示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演练: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王之蔽甚矣。

4、今齐地方千里。

5、入则无法家拂士。

(一处)6、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两处)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课件

f.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 画平直,可作榜样,故名。
g.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利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 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 的章草。
h.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 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
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
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
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
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qūn)巡近视之,则
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
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
辟,同“避”,躲避。 得,同“德”,恩惠,感激。与,同“欤”。 乡,同“向”,先前、从前。 辩,同“辨”,辨别。 错,同“措”。 仓,同“苍”。 支,通“肢”。 被,同“披”。 辨,同“辩”。 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孰,同“熟”,仔细。 適(zhé),通“谪”。 唱,同通“倡”,倡导、发起。 指,同“旨”。 以,同“已”。 被,同“披”。
•阙,同“缺”。 •转,同“啭”(zhuàn)。
•反,同“返”,返回 •女,同“汝”,你。 •曾,同“增”。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反,同“返”,往返。 •惠,同“慧”,聪明。 •陇,同“垄”,高地。 •被,同“披”,穿着。 •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 动词,指扶轼。
•涂,同“途”。 •邪,同“耶”。 •杓,同“勺”。 •尔,同“耳”。 •钯,同“耙”。 •帖,同“贴”。 •著,同“着”。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名词作状语ຫໍສະໝຸດ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向北,向南 此皆善良 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亲贤臣,远小人” 疏远 “亲””远”意为亲近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分 认为 (1)臣之妻私臣 臣之妻私 臣之妻 私: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_ 偏爱 皆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 (4)卒得反国 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卒得反 面刺 反:_________ 返 当面指责 卒得 通“返”,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回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 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见先主, . 于是入朝见 C.①时时而间进 . 时时而间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及鲁肃过 . 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观之,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译文: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 严重 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严重 严重)了 (3)吾知所以亡矣。 吾知所以亡矣。 吾知所以亡矣 译文: 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 齐威王能够 宋昭公不得不 不得不“ .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 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分 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 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 原因: 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 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启发: 启发:① 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 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 ② “要保持清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赵普复习导引

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赵普复习导引

《赵普》复习导引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一、文学常识选自《宋史赵普传》,纪传体宋代史。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

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太宗时有两次为相。

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二、重点字词。

1、少习.吏事熟悉。

2、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3、竟日:一整天。

4、临政:处理政务。

5、处决如流:处理决断很快。

如流,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

6、薨:死。

唐代二品以上的官员死叫薨。

7、性深沉:性情稳重。

8、明日:第二天。

9、碎.裂.奏牍掷.地:撕破;扔。

10、卒.用其人:终于。

11、太祖常劝.以读书(勉励)12、晚年手不释.卷(放下)13、每归私第..(府第,大的住宅)14、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过分拘谨,拘于小节)15、家人发.箧视之(打开)16、普颜色..不变(脸色)17卒.用其人(终于)18、及.为相等到19、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曾经20、太祖乃.悟才三、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3、太祖常劝以读书。

宋太祖常劝他读书。

4、读之竞日。

拿出书,整天在读。

5、普明日复奏其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

6、碎裂奏牍掷地。

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

《中考复习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ppt课件

《中考复习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ppt课件
• 2、韩告急于齐 • 译句:韩向齐告急 •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在大门的旁边造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六分。
补充成分,特殊句式
3、问之:“是何以?”曰:“所以酖人 也。”
• (巫马其)问(卖酒人):“这是用来干
•?何什的陋么。之的”有?”(卖酖人)说夫:战“,用勇来气毒也害。人
成语:一蹶不振。 蹶,倒下
引申:损失
检查方法:带入文中“验证”,是否合情合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六分。
题二考点:虚词多义

1、表并列关系:
泉香而酒洌
2、表承接关系,表示 动作的一前一后,有逻 辑关系。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3、表修饰关系
时时而间进
4、表转折关系
出淤泥而不染
欲穷其林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 知马也!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六分。
判断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其如土石何? 稍稍宾客其父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六分。

1、在 2、自、从 3、向 4、对,对于 5、因为 6、比 7、被
战于长勺 起于鲁 皆朝于齐 万钟于我何加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皆以美于徐公 受制于人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一)
字词解释 翻译句子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六分。
《中考指导书》
考试范围:古诗文考查教材中的文言诗文 以及课外浅易的文言文。
考试内容: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 释理解基本内容;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和 “之”、“其”、“而”、“以”、“于” 等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准 确解释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简要分析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并且能结合自身 体验和现代生活实际作出评价。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

• 动词活用为名词
• 动词+动词
• (前一个动词作主语或后一个动词作宾语)
• 乡邻之生日蹙(生活)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
•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来施行的,而是主语 使宾语来施行的,动词构成使动用法。 • 能议谤之闻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2.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 • 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林嗣环《口技》)。 • “色”,古义是脸色;今义泛指色彩。 • 词义缩小
•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 “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 词义转移 • 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
•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2012年中考文言文阅读 复习指导
考试内容及要求
•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的翻译和理解(课外、课内)。
• 4.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等。
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 文言实词
• 通假字
• 古今异义
• 一词多义
• 词类活用
1.通假字
辨析词义
•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
呢?
• ①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
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 ②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
• 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
读文言文的能力。
4.词类活用
• 有些文言词语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
• 形容词作名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晏子使楚》复习导引

中考语文文言文《晏子使楚》复习导引

《晏子使楚》复习导引--------《晏子春秋》原文、译文对照翻译1、晏子将使..楚。

解释:将:将要使:出使翻译: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

2、楚王闻之..者也,今方.来,..,谓左右曰:“晏婴,齐之.(2)习辞吾欲辱之..也?”...(3),何以解释:闻:听说之:代词,代晏子将使楚的消息之(2):的习:熟练辞:言辞……者:……的人今:现在方:将要欲:想要之(3):代词,代晏婴何以:以何以:用也:呢翻译: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3、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解释:对:回答为:在这里相当于“于”。

其:代词,代晏婴。

缚:捆绑翻译: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4、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解释:为:做坐:犯罪盗:偷窃翻译: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说,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5、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解释:赐:赏赐,请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翻译: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6、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解释:曷:同“何”,什么。

固:本来。

善:善于翻译: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7、晏子避席..(1)橘,生..对曰:“婴闻之.,橘生(于)淮南则为于淮北则为.(2)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解释: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之:代词,这样的事,指下文“橘生淮南则为橘……其实味不同”则:连词,就为(1):是为(2):变成,变为徒:只其:它们的实:果实所以……者,……的原因然:指示代词,这样异:不同翻译: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中考语文文言文《活版核舟记》复习导引

中考语文文言文《活版核舟记》复习导引

《活版》复习导引一、文学常识作者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代表作《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的坐标”。

二、重点字词解释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同“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尚:还;盛:大规模;为:做。

2、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始:才;已:同“以”;为:是。

3、又为活版。

为:发明。

4、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为:刻;火:名次作状语,用火;令:使。

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以:用;和:混合;之类:这;冒:蒙、盖;之:代词,代铁板。

6、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乃:于是、就;为:成为;就:靠近;炀:烤。

7、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如果;止:同“只”,仅;为:算是。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已:已经;自:另外。

9、此印者才毕,贝y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毕:完成; 具:准备好;更互:交替、轮流;就:完成。

10、贝y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以:用;帖:用标签标出;为:做;帖:标签;贮:贮存。

1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奇字:生僻、不常用的字;素:平时;旋:随即;成:完成,成功。

12、不以木为之者。

以:用;为:刻;者:,,的原因。

13、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

若:像;讫:终了、完毕;火:名词做动词,用火烧。

14、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殊不:一点也不。

1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为:被;三、重点句子翻译。

1、板印书籍,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翻译: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2、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翻译: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附答案)专题辅导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附答案)专题辅导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附答案)专题辅导[考试目标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例题精析]例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A.良鄂然,欲殴之。

(通)B.甚矣,汝之不惠。

(通)C.圣人非所与熙也。

(通)D.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通)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牺牲..者为之。

..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D.盖简桃核修狭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齐无人邪?使.之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则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吾赖是以食.吾躯。

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C. 我以.日出时去人远D. 以.我酌油知之“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子将安之.?C.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例1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答案是:A. “鄂”通“愕”;B.“惠”通“慧”;C.“熙”通“嬉”;D.“阙”通“缺”。

◆例2是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

A项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低微,学识浅陋。

今义是语言、行为品质恶劣;B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们的果实,今义是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C项中“牺牲”古义指牛、羊、猪等祭品,今义是指为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项中“修狭”古今同义,都是长而窄的意思。

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有明显差异,故答案为D。

◆例3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

此题的答案是A。

因为A项中两个加点的词都是“派遣”的意思;B项中的“病”分别是“辱”、“困苦”的意思;C项中的“名”分别是“出名”、“名声”的意思;D项中的“食”分别是“食物”、“供养”的意思。

中考语文文言文《马说》复习导引

中考语文文言文《马说》复习导引

《马说》复习导引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1、选自《韩愈文选·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说的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二、重点字词1、解释加点的字(1)故虽.有名马(即使)(2)祗辱..于如隶人之手(只)(受屈辱)(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一车,引申为并列)(4)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用如动词,日行千里)(6)外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能,能够)(9)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方法)(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懂得)2、一词多义(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2)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其.真无马邪(难道)不以.千里称也(拿)其.真不知也也(恐怕)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之:虽有千里之.能(的)(3)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它)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辞)(5)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并列)执策.而临之(马鞭)(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策.勋十二转(记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3、通假字(1)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喂养读sì(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4)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5)其真无马邪“其”通“岂”,难道4、古今异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指吃(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指导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指导课件

例2:(2019年天津中考题)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 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己 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 罪尚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②顾:表示轻微的转折。③望: 奢望。④厚:丰厚。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王待制质 独 扶病 饯 于 国 门。 待制王质 独自 抱病 饯行 在 国都 城门。
待制王质独自抱病饯行在国都城门。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 于国门 。 修改后:待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
小口诀
翻译留替调补删,一字一词要译全。 还要整理并润色,句意通顺加标点。
练习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 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 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 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迁移法
例1:(2015年天津中考题)袁黄①公力行节俭,与缙绅②相约:每会荤③素五品,不
许宰牲。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已而渐少,
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盖向来买食,皆由讼者邀宴吏胥④。今公随问随结,
••

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⑤,故皆徙业耳。
(节选自《感应篇》)
【注释】①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②缙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导引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必不可缺的考查内容。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文言文考查所占分值一般为语文全卷的10%—15%,这一分值比例不小,其目的之一无疑是为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能较快适应新的学习。

因此,如何抓好临考前的文言文复习,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中考的语文成绩,而且也可为我们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考前的复习千头万绪,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得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因为这是中考命题最重要的依据。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较之以前有所变化,具体的表述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背诵的篇目也由以前的50篇增加至60篇(具体篇目可参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4年中考的文言文阅读,必然会在总结2013年中考命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进一步注重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

一、2013年中考文言文试题的考查特点相对于其他内容的考查,文言文阅读题是我们能够抓得住、拿得稳的部分。

分析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和考试试题的总体情况,我们会发现,在文言文阅读这一板块,阅读的文本多以课内篇目为主,课内篇目又以《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背诵的课文为主。

除了承继以往的做法即主要检测对课内文言文的阅读外,还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表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在许多地方的试题中频频出现,比较阅读类试题受到了不少地方命题人的青睐,除了课内文言文比较外,也有课内与课外的比较。

无论阅读的文本来自课内还是课外,检测的重点都是对文本的阅读能力,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

如2013年河南省的试题:阅读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B.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 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 道: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 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 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比较阅读类的文言文阅读题是2013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形式,以上试题即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其阅读的材料由课内与课外两部分组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突出阅读迁移能力的考查。

检测的内容是两大方面:一是字、词、句的理解,二是文本内容的理解。

这正是即将面临中考的每一个同学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即“考什么”。

由上题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语段凸显的是“浅易”的特征。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一般设计4—6道小题,依循的都是“学什么,考什么”的基本思想,以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题型,以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等级为检测方向,着眼于字、词、句的理解以及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两大方面,从整体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情况。

鉴往知今,2014年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走向,会依循新《语文课程标准》,这是各地命题老师设计试题最重要的依据,体现“稳中有变”的基本思想,不会大起大落。

除了“考什么”外,大家还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怎么考”。

文言文阅读题中都有词句理解类试题(如上题的第1、2题),这类试题注重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词语解释一般都选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为主,有些地方也检测对常用虚词的理解,考题中考查频率较高的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

无论实词还是虚词,除了要求掌握其常用义外,也注重知识迁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这些词语一般在课本中都有注释,因此注释和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资源,把这一资源用好,就可以在解答这类试题时不失分。

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求翻译的是文章中关键性、富有哲理和生命力的句子,翻译这些句子要以直译为主。

有了词语理解的基础,翻译文言句子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字、词、句试题,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推断,因为要考查的内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一些难解的词语,命题人会给出注释以降低难度。

可见,牢固地掌握了课内知识,就为解答课外文本的阅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应该说,课内文言文学习得牢固扎实的,应对课外文言文不会有困难,因为这些选文的文字障碍要比课内文言文少得多。

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运用(如上题中的3、4题)相对于字、词、句的理解来说,难度要大一点,分值也高一点。

主要检测的是对文本中心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这几方面的理解、领悟、鉴赏、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的前提是要认真阅读文本。

如以上试题中的甲文因为选自课内,内容是相对熟悉的,因而解答第3题难度不是很大,可以知道文章寄托的是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比较阅读要比较的无非是“异”“同”两个方面,第4题要求比的是“同”,由于乙文选自课外,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可以利用提供的注释和自己平时积累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弄懂文章内容,然后根据命题要求从两文中筛选符合命题要求的信息。

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作者写的地方都处于山阻水隔、外人很难进入之处,正因为如此,两地基本与世隔绝,其自然环境都很优美,田园风光如画,民风淳朴,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把这些内容梳理一下,就不难做出正确解答。

二、文言文试题答题注意事项文言文阅读题阅读语段是设计试题的载体,不管阅读语段来自课内还是课外,是选一个语段还是选两个语段以比较阅读,都要注意通读全文,明确各类文体的文章特点。

议论类文章要弄明白论点、论据和论证,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这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比较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

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说明性文字要落实说明文的知识要点。

记叙类文章要分析人物言行,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批判,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文本内容的理解,经常检测到的考点还有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由于一份试题的容量有限,在实际考查时,这些考点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往往呈现综合性的特点。

“活”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评价思想。

所谓“活”,主要体现在不少地方的试题中设计了或多或少的开放性试题。

这些试题的命题形式有欣赏型、比较型、评价型、感悟型、献策型、联系实际型等。

解答这些开放性试题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联系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有的放矢。

试题强调的是对自己观点和看法的阐述,可运用正向思维,还可以用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分的要点是答案要言之成理。

三、文言文知识复习要点分析稳中有变是中考命题的基本思想,日后的中考将延续近年来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格局: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能力。

据此,宜在如下方面做好准备:首先,要加强诵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养成诵读的习惯,不仅可以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断句停顿、揣摩语气、解释词语、掌握句式、翻译文句,而且可以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理解。

其次,要掌握规律,提高运用能力。

文言知识有规律,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用法和文言句式规律更明显。

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便可以提高辨识能力,用它来解决问题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归类梳理。

教材中的文言文课内篇目并不是很多,但这些课文中的各个知识点是散装的,对这些篇目中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梳理归类,有利于系统、准确地掌握这些知识。

同时将这些篇目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情况、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有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中考的终极目的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同时具有教学中的导向功能。

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

随着考试方式和方法的不断改革,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体质、心理、情操、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科学评价已成为必然。

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考查内容,正确把握命题方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应对未来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思路。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