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83969ce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7.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概念、分类和形成发展的原因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3)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2.运用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分析能力;4.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聚落的实例和图片;2.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定义和分类,呈现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例和图片,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55c5a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8.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a4887f3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1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主题是“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发展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发展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能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发展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聚落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演变。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实例材料:收集一些聚落实例,如城市、乡村等。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地图、模型等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聚落的照片,如城市、乡村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演变。
同时,引导学生探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例如:聚落为什么会选择在特定的地方发展?聚落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26d8d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4.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聚落。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对人类的居住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身边的环境和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各种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2.难点: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3.观察法: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模拟建设聚落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城市、乡村、传统聚落等图片和文字材料;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3.准备模拟建设聚落的材料,如积木、沙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类型的聚落,分析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1c176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5.png)
1.教师讲解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确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2.介绍聚落的类型,如城市、乡村、渔村等,并讲解各类聚落的特点。
3.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4.讲解聚落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让学生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相关知识。
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区域分析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聚落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设计实践活动,如绘制聚落分布图、制作聚落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巩固学生对聚落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
4.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聚落的概念、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聚落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分布在不同的地方?”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4.创设情境,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如城市、乡村、渔村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多样性。
2.知识传授,引导探究
(1)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e4a31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a.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与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形成与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聚落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和实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分析。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准备分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包括聚落案例和分析问题的问题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通过实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df094b9f5335a8103d220bb.png)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 知道聚落的类型。
2. 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 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所处家乡的乡村或城市的照片,引入聚落的概念。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 学生说一说多媒体所呈现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学生可自由发言,答案不限,要言之有理。
教师简单总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有较大的差异。
2. 在学生探讨完城乡景观差异后,可以用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为例,讨论以下儿个问题。
(1) 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2) 你还知道哪些聚落的形成和我们的家乡有相似之处?教师提示:学生可先看课本P82页文字内容及图4.13,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I水源充足殛画亦聚落0也然资源壬富|土壤肥沃,适于耕作3. 学生读课本P82页,P83页图4.14,图4.15,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归纳如下: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的聚落呈蝕。
4. 学生完成课本P83页活动1、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83页活动答案: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
当地房屋的厚墙◎以减少a天通过墙壁传导逬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5. 学生网上查找我国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整理儿个,并向大家介绍。
6. 学生完成课本P86页活动,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P86页活动答案:(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良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ae865925c52cc58ad6be06.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a45f031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7.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聚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聚落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聚落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和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聚落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
2.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拓展。
3.准备课堂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口聚集在一起?引导学生对聚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PPT 展示,使学生对聚落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聚落实例,总结聚落的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d3f61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4.png)
-结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代表了什么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组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发展、变迁的过程。
2.讲解聚落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让学生明白聚落是如何形成的。
3.分析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结合地图实例,让学生了解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4.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可结合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如:世界著名城市聚落的发展历程、乡村聚落的传统特色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案例进行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聚落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掌握聚落的类型和特点。
-学习聚落的定义,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分析城市和乡村两种主要聚落类型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其地理特征、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掌握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
-选择一个聚落,描述其空间结构和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3e683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f.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9533559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4.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保护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能够分析不同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聚落的形成原因及与发展;3.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保护文化遗产意识;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2.准备聚落的概念和类型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理解;3.准备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呈现(15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分析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4页)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4页)](https://img.taocdn.com/s3/m/8c8939282cc58bd63086bdc8.png)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4页)《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洪塘学校周倩【学习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学习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过程】:任务先知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配上音乐(唤起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个大致了解)。
导入新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类别不同的乡村与城市的图)看完图片,你有没有猜到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呢?对!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新课推进一、寻·理想家园第一步:感性认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原始人泰勒带着他的部落,在寻找理想家园的过程中,发现A、B、C三地,由学生为他选择其中的一地作为最理想的家园,并说理由。
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言)生1:B地,因为B地水源充足生2:B第,因为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生3:A地不适合……………生:看图探寻早期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共同之处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具备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运便利的环境特点。
第二步:理性认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泰勒后来又找寻了四个地方,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联合国宜居城市日照,由学生帮他选择最佳的居住地,并说理由。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生:联合国宜居城市日照,因为日照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
师: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交生:工业和服务业师生小结:乡村和城市中人们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聚落影响环境。
人口密度交通建筑形式服务机构经济状况生产劳动方式聚落规模空气质量…乡村…城市…生:城市空气质量变差的原因二、护·文化遗产师:环境影响聚落,聚落反映环境、并影响环境,可谓是聚落和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聚落文化,历史长河中,那些被较好的保存下来的聚落文化,就叫文化遗产,像北京故宫,遗产主要分为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a38f1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0.png)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通过对前三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节课的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知识基础,授课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发思考,进行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学科技能的提升。
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重点:1.认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明确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形成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师端。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评测练习1.2020年6月,新疆伊犁牧民开始向夏季牧场转场,牧民赶着牛羊逐水草而居。
如图为山坡牧场季节转场示意图。
伊犁牧民转场至夏季牧场,是因为夏季牧场()①牧草茂盛②气候凉爽③水源充足④地势陡峭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在转场过程中,伊犁牧民居住的典型民居是()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B.半坡原始村落属于城市聚落C.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D.半坡村落遗址应开发与保护并重4.小宁同学到欧洲部分国家游历后发现,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从英国南部往东至俄罗斯西部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如图四所示,导致墙壁厚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降水量B.温度C.地形D.河流5.傣家竹楼,为“人”字型屋顶的两层高脚楼,傣家竹楼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为()A.酷寒B.冷湿C.干热D.湿热6.下列做法利于传统聚落保护的是()A.拆除老旧民居,建立居民新区B.建立督查机制,严控环境污染C.外迁原住居民,兴建影视基地D.努力发展经济,加大商业开发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01d0d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c.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0d326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0.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聚落案例感兴趣,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集镇等。
2.案例素材:选取典型的聚落案例,如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聚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地方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知识,让学生对聚落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使用课件或板书进行呈现。
3.操练(10分钟)针对聚落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5](https://img.taocdn.com/s3/m/88d0da4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e.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以及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聚落的照片、地图等资料。
2.教学素材:包括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课堂讨论:准备一些关于聚落与环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聚落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提问:你们对这些聚落有什么观察和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讲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图、照片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聚落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聚落的建筑风格、布局、环境状况等方面,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聚落概念、类型和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1eab1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0.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cf020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8.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3.了解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图表和实景图等多种资源,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分布规律;2.能够利用实地考察法,观察和比较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人类聚落的文化多样性;2.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认识人类聚落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时:聚落的概念和特点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介绍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让学生听取不同聚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聚落的特点。
第二课时: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1.学生观察世界聚落分布图,分析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对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的影响;2.利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源,介绍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
第三课时: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1.学生介绍中国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2.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讨论聚落的未来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借助多媒体资源的演示法;3.实地考察法;4.探究式学习法。
六、教学手段1.电脑;2.多媒体投影仪;3.PPT课件;4.地图、实景图等多媒体资源;5.翻译和电子课本;6.实地考察工具箱。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答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2.通过实地考察报告和聚落特点总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3.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2e61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e.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同点和差异。
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图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重点讲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课堂讨论: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学生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四、小结:一)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一)教师布置作业: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研究地理的兴趣。
洞、尖顶瓦屋、冰屋等民居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同时,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特点。
例如,在高海拔、寒冷的地区,人们建造冰屋来保暖;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人们会选择建造窑洞等低矮的房屋来避免过度蒸发;在台风频发的地区,人们会建造尖顶瓦屋来抵御风灾等。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巧夺天工,不仅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
环境影响着聚落的分布和建筑的形态,聚落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记录了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为了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1972年,XXX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很多聚落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独特风貌的古城,以五彩石铺成的街道、潺潺流水、垂柳小桥等景观而闻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
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
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
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
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五、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对比两组数字动画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一)聚落的分类
活动一:通过两组图片对比观察他们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得出分类的差异,乡村聚落不
同类型的比较。
活动二:通过欣赏导入中两组数字动画深入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道路,基础设施,
等方面的差异;
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 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 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活动三:话剧创作时间
要求: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优秀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建立聚落,并带领你的部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请包含聚落建立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并描述你发展后的部落前后规模有哪些变化。
(通过创作加深学生们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学生:小组展示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四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三)聚落与环境
活动四: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请你说出A、B、C 中哪些地区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区聚落稀疏或没有聚落?
活动:分组探究,集思广益,探索奥秘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生:各抒己见。
(略)活动五: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设计师展示:世界五种不同
的自然景观及五种不同的传统民居,小组任选其一,根据图片信息描述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设计建筑特点,以及建筑的功能。
图片1: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2: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3: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4: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图片5:窑洞──黄土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
小组展示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生:各抒己见。
展示:表格,明确各地环境(主要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承转: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家园,大家也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
(四)走进现实,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片,认识世界文化遗产并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作为中学生要切实保护文化遗产。
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遗憾。
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活动六:设立一个保护文化遗产宣誓的环节,营造一种庄严的气氛,深化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师小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