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课程与教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答: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2、现阶段,我们所提到的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答:错.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内外的网络资源等。也可以按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其中素材性资源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并不直接成为课程素材,却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它包括课程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比如,设施、场地、器材、学校、家长、社会对课程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等。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

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

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

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

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

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

(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知识最有价值?》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

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

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

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

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他的“统觉”原理,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并提

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他指出:第一阶段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新材料,要求教

师尽可能简练、清楚、明白地叙述、讲解或演示等。在学生获得大量彼此已初步联系的个别观念后,

教学可进入第二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应采用分析教学法,力求使学生形成新观念与先前相关观念的联

系。然后,再通过第三阶段,使学生对新旧观念联系的理解,上升到普遍性概念的领域。在该阶段,教师

应严谨、周密地综合所教材料,概括出应有结论。最后,进入第四阶段,让学生把系统化了的知识运用于

实际。这就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答:(1)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的主动性。

(2)借鉴国外关于课程设计取向研究的成果时,须注意到社会背景的差异,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

应用有关成果,避免照搬照抄。

4、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

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基础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