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说明 (2)

合集下载

2022秋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

2022秋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知道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应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在编制和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

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

乘法口诀和表内乘、除法计算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这不仅是学生计算技能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计算的必备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编制7、8、9的乘法口诀,学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熟记乘法口诀。教学的关键是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采用乘法和除法交替安排的方式,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乘法口诀,突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是分开编排的。这样做是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乘法和除法时,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把乘法和除法分开编排,有利于分散难点。当学生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除法后,编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而且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难度较大、容易混淆,这时将乘、除法穿插编排,把记忆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应用口诀的机会,使每一部分乘法口诀得到及时的巩固,既避免学生机械记忆,又能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一、教材编写体例说明

这个学年我任教二年级数学,也算是对本册教材尝了鲜,今天我结合自己使用教材时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对二年级上数学教材进行梳理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变化

(一)教学单元的调整

1、新增“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单元。

由于原二年级上册教材只涉及表内乘、除法运算,学生一个学期不接触加、减法运算,容易生疏和遗忘,不利于二年级下册万以内加减法的学习,为此,在二年级上册增设了这一教学单元。

2、合理整合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单元。

表内乘、除法是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原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分5个单元编排的,但由于单元划分过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便。本册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整合为3个单元,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结构性的理解。

(1)把原来“认识乘法”和“乘法口诀(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一)”,主要教学乘法的意义和1~6的乘法口诀;

(2)把原来“认识除法”和“口诀求商(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除法(一)”,主要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3)把原来“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的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主要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3、适当后移“位置与方向”“时、分、秒”“统计与可能性”等教学单元。

把原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与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合并为一个单元,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删去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内容,在第一学段不再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教学内容。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1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智育目标:

期评及格率达到*﹪,优秀率达到*﹪,班平均达到*分。

二、数与代数: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探索两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写法和运算方法。在操作中探索使两个物体同样多的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

2.经历1~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二)空间与图形

1.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在折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三)实践活动

在“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等活动过程中,运

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之间的联系;

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多边形教案苏教版(全汇总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多边形教案苏教版(全汇总版)

认识多边形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能判断一个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能按要求围出或剪出多边形。

2、学生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图形、以及观察、实践操作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积累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经验;体会不同图形边数的特点,发展相应的空间观念。

3、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边与图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剪刀、小棒

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呢?(指名说)对,像这种长方形的窗户在我们

现代建筑中随处可见,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古代的窗户长什么样子呢?

2、瞧,它来了!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上一种常见的窗格图案,这样大大小小不同

形状的图形连在一起非常漂亮.那么这上面有你熟悉的图形吗?

3、你能用红色的彩笔描出窗格纸上的三角形吗?

4、谁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三角形呢?你能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吗?

5、像这样有3条边围成的图形就是我们认识的三角形。

二、学习新知

1、同学们,在这个窗格纸上还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图形,请你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不同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第2课时 认识平均分(2)》课堂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第2课时 认识平均分(2)》课堂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平均分成3份 平均分成了3份
4 15个 ,能平均分成几份?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平均分成5份 平均分成了5份
1 填一填。
4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每个小朋友分得(3 )个。
1 填一填。
一共有(12)个篮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得(4 )
个。
2 分苹果。
应该怎样分?
小亮 1 爸爸、妈妈和小亮,平均每人分得( 5)个苹果。 2 爷爷、奶奶来了,平均每人分得(3 )个苹果。
3 将8个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8个 ,平均分给2人,每小朋友分(4 )个。
将8个
平均分4份,每份几个?
8个 ,平均分给4人,每小朋友分(2)个。
把12根 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6 根 ?。
把12根 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4 根? 。
把12根 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3 根? 。
表内除法(一)
第2课时 认识平均分(2)
苏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上册
读一读,明确目标, 学习更有效。
3 将8个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先用学具代替桃子分一分,再和同学进行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样分的。
3 将8个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8个 ,平均分给2人,每个小朋友分( 4 )个。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后,平均分一些物体,可以1 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但是每份都 要分得同样多。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时 平均分(2)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时  平均分(2)教案与反思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翰辰学校李道友组长

第2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

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桃子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2、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3、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4、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只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及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遵循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儿童生活,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丰富课堂活动,体现序法,利学利导,注重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推进课改。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表内乘法(一)”“表内除法(一)”“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图形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厘米和米”“观察物体”综合实践领域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有趣的七巧

板”“我们身体上的尺”。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期末复习”单元。

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教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努力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还要注意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既促进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又使学生避免学习单一引起厌倦心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第2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第2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第2课时)》一等

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的例2、3、4和“想想做做”第1~7题。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2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有多长。

2.初步学会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厘米概念的建立。

师:小棒、图钉、回形针、一元硬币、长5厘米纸条、信封。

生:小棒、长5厘米纸条、作业纸、信封、回形针、1元硬币。

▍流程一: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就来讲一个故事,故事里还有一个问题呢,可要听仔细啊!(播放动画:古时候一个叫阿福的人到裁缝铺去做衣服,师傅用手为他量衣长3拃,小徒弟却用自己的3拃做了衣服,结果衣服阿福穿上太小,小徒弟疑惑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徒弟的1拃要比师傅的要短,都是3拃可是长度却不同,那该怎么办呢?

生活中为了有统一的长度标准,渐渐就有了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流程二:新课教授

1.建立1厘米的概念

(1)认识1厘米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想知道吗?看看课前老师发的小棒,它就是1厘米。摆在盘子里不动,仔细看看1厘米有多长。

我们一起来用手比画1厘米,准备好了吗?像老师这样将这根小棒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不要太紧,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来,两指不动,这时候,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这一小段大约就是1厘米,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认识多边形》|苏教版(2023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认识多边形》|苏教版(2023秋)
2.提升几何直观能力:让学生在识别、分类多边形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边数、角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4.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多边形物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5.培养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多边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三角形、四边形等形状的物体?”比如我们的桌子、书本封面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多边形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多边形的基本概念、常见多边形的认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多边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有趣的教学资源,提高数学课堂的吸引力。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5课时)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5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多边形,通过观察比较,能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拼图形

让学生体会图形有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四、课时安排:共3课时:

认识多边形 1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1课时

练习三 1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机动课时 1课时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总第课时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4课时)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4课时)

第六单元单元分析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握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第二部分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7-9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能应用学会的乘、除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在编制和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况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编制7、8、9的乘法口诀,学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

难点:能正确应用7、8、9的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共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练习十一2课时

8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练习十二1课时

9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1课时

练习十三1课时

乘法口诀表1课时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1课时

练习十四1课时

复习2课时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案苏教版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段进行教学。

第一段:学习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完成“想一想”和“想想做做”的题目,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并能用口诀求商。

第二段:学习8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乘法竖式,完成“想想做做”的8道题,教学乘法竖式,使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第三段:学习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完成“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的题目。让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熟练地运用口诀求商,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整理全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两步计算。)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

教材第70页例1及相关练习。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的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编制7的乘法口诀,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

看图说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提问:“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可以表示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二单元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二单元丨苏教版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二、教材分析

通过这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积累认识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是直观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第二段是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折、剪、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折、剪、拼等活动中,感受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六、课时安排:4课时

1.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1课时

2.认识平行四边形………………………………………………1课时

3.练习三…………………………………………………………1课时

4.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有趣的七巧板课时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和拼图等活动,认识七巧板,初步学会用七巧板拼成一些简单的图形或图案,进一步体会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使学生在拼图活动中,了解用七巧板组合图形的不同拼法,体会图形的变化,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概念;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理解进位的概念。

难点

1.同进位相关的计算方法(如89+35)。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内容

1.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2.带进位的加法。

方法

1.课件讲解;

2.示范教学;

3.交互授课;

4.习题讲解。

四、教学过程

1. 知识导入

1.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趣味数学问题,或者启发性问题,用以预热学生的数学思维;

2.通过生动的场景和贴合学生的实际经历,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概念。

2. 讲解计算方法

1.通过课件或板书,结合带着具体例子的教学,讲解计算方法,强调进位的概念;

2.实践演练中,可以教给学生如何用手指表示进位,让学生感受到进位

的概念(这一点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练习)。

3. 示例演练

1.提供一些相关例题,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操作计算。

4. 课堂练习

1.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计算的

方法;

2.鼓励学生自己找到解题的思路并将其写下来,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交

流。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思

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应该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不断反思自己,总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借此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课堂体验。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掌握所学表内乘、除法的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

练习法。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1、谈话: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6题。

谈话:同学们都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吗?出示情境图,试一试,算一算,你能得几个玩具?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4题。

(1)谈话:6÷6等于几?5÷5等于几?

学生计算,交流结果。

提问:观察第1列,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发现?

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观察第2列。

2÷1 3÷1 6÷1

让学生体会一个数除以1,结果还是这个数。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7题。

提问:计算时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8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谈话:刚才我们在计算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一个乘法口诀可以求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但也有特别的,有的只能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这是什么原因呢?

2013版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2013版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的基础上编排的。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不仅是又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而且还能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新的体会。本单元除了认识平行四边形,还要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全部内容的编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直观认识多边形例2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练习三

全单元内容编排一个练习平行四边形是一类特殊的四边形。4条边和4个角是四边形区别于其他多边形的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是平行四边形区别于一般四边形的主要特点。教材先安排认识多边形(包括四边形)的教学,再安排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一般到特殊”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建立四边形的概念和初步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小学数学分两次教学平行四边形,一次在二年级,仅是直观认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另一次在四年级,要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结构特点。这里的“直观认识”,主要是学生通过观察较多的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在头脑里留下平行四边形的整体印象;凭借头脑里的印象,判断某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者利用简单的方法做出平行四边形。

1.以“边”为认识图形的切入口,让学生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直观认识多边形。

“多边形”是许多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总称,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每一个多边形都有边和角,图形的一些特点往往表现在它的边或角上。所以,人们研究平面图形经常从研究它的边和角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说明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乘法的含义。

4、乘法的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5、除法的含义。

6、用乘法口诀求商。

7、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1、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2、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3、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三)综合与实践

1、有趣的七巧板。

2、我们身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

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和笔算。

(2)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并能熟记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3)经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4)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吧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5)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理解简单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1)初步认识多边形,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

(2)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和1厘米的

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4)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的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问题解决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

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体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

(1)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同一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四、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