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合集下载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作者:唐俊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1期内容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戏剧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创意、丰富的主题意蕴和经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力及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使它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本文着力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作为亚洲戏剧界的翘楚,赖声川的戏剧作品一直都备受瞩目。

而其代表作《暗恋桃花源》首次在台湾公演便大获成功。

该剧由两个不相关的故事穿插演出完成:在公演的前,“暗恋”和“桃花源”剧组先后要在一家剧场演出,演出前他们都来剧场彩排,结果发现彩排时间“撞车”,两个剧组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演好这场戏,自然对舞台互不相让,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现代悲剧“暗恋”讲的是40前的上海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失散,两人又相继来到台湾,可惜彼此并不知情,一直生活至今。

40年后,男主人公在临终前,由于无法忘却这段情,遂以登报寻人的方式以求见得昔日恋人一面,只可惜往日温情以随岁月流逝。

“桃花源”讲述了渔夫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的故事,剧作家巧妙地用三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暗示了作品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联系。

春花嫌弃老公老陶“无能”遂与袁老板私通,老陶迫于无奈离家去上游捕鱼却误入桃花源。

在远离尘世的桃花源中,老陶渐渐变得安静、平和。

生活虽安逸,他可却始终无法忘掉自己的妻子,于是想将妻子带到桃花源一起生活。

回家却发现春花已于袁老板结婚生子,可并未实现他们原本想要的幸福生活。

在看到他们生活的窘迫后,老陶失望地独自泛舟离去,但一切都为时太晚,他再也寻不到桃花源。

本文拟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独特新颖的结构该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不但让戏中的“戏”对比鲜明,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也就是不断把舞台拉向现实,让观众明白这是在演戏。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发表时间:2019-08-08T16:10:13.7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陈海燚余冰徐会娟曾鸣[导读] 《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摘要:《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美学意义;喜剧;悲剧1《暗恋桃花源》观后初感首先,这部话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特意将台前幕后都演绎了出来,在看似慌乱的节奏中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联系了起来,最终呈现出整个故事。

很多地方,都会给人一种并非刻意安排的感觉,如“寻找刘子骥的女人”的乱入,以及《桃花源》场务的置身事外,但恰恰是这种感觉,才让我们有了既觉真实又有距离的体会。

其次,这是一部让人边哭边笑,又发人深省的话剧。

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直被《桃花源》“诶诶诶”、“放轻松、放轻松”所逗乐,同时也为《暗恋》的无果而抽噎。

两个悲、喜场景的快速转换,让人一会喜、一会悲,一会笑、一会哭,变得那么地喜怒无常,一直被话剧的情节所牵引着。

最后,这部话剧也让人连生很多疑惑与不解。

老陶在寻找“桃花源”,一个女人在寻找“刘子骥”,这两人之间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吗?导演说“江滨柳”不是“江滨柳”,“云之凡”不是那朵纯洁的白色的花,那么究竟谁又是呢?《暗恋》与《桃花源》故事大有不同,将这两个故事联合起来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在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才又有了新的思考,有了对整部话剧的深入的分析:2关于美学意义2.1喜剧与悲剧的交错美《暗恋》给人的是一种悲伤的感觉,让人想哭,而《桃花源》却是以浮夸的表现、活泼的节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暗恋桃花源话剧分析

暗恋桃花源话剧分析

《暗恋桃花源》是由台湾戏剧教父赖声川在1986年以戏中戏的形式创作的戏剧,具有典型的现代剧场艺术体色的作品,其演出的方式是采用集体即兴的形式搬上舞台的,它并不是以1种固定的台词生搬硬套的呈现给观众,而是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在导演的领导下进行集体的即兴的创作,根据粗线条设定的情节或人物以及演员自身的生命体验、生活见闻来继续发展情节和人物。

这样的创作方式摒除了传统的“剧作家编剧,导演排戏,演员演戏”的模式,改为采用导演构筑剧情构架,引导演员相互之间的思维激荡,彼此撞击,即兴创作,进而提炼出演员生命中精粹的经验,以十足的戏剧原创力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暗恋桃花源》以“庞大的架构和形式上的实验性”而成为台湾当代剧场艺术创新的代表,这主要体现为剧中的2个故事交叉的复式结构。

它呈现给观众的是2个不相干的故事糅合在一起的复式结构。

2个故事,1个是以《暗恋》为主题,讲述东北流亡学生江滨柳,在上海与云之凡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最后因为时局的关系而流落台湾,娶妻生子,在病危之际渴望能够再次见到他念念不忘的情人的悲剧。

而另1个故事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讲述的是主人公老陶因不满妻子和房东袁老板的私情愤怒至上游打鱼,而误入桃花源,并在那里对爱情有了新的领悟,从而下山接妻子上山“避世”的喜剧。

看起来完全不着边际的2个故事却因为演出场地及时间问题而不得不同台同时彩排,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笑话。

同时也反应了当时台湾管理的混乱情况。

所谓结构,就是剧作家在一定的舞台的时间、空间内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组织动作发展的问题。

在《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

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

我们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

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

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286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张丹琳 山西大学摘要:《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编剧导演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

这部话剧讲述了两个不入流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都租下了今晚的舞台彩排,在争夺舞台时发生了争执,但是双方都演出在即,无奈之下只能相互妥协轮流出场。

影片运用套层结构叙事,上演了一部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赖声川导演也获得了1988年的“国家文艺奖”。

故事中的两个话剧看似风格迥异,跨越了时间,又跨越了情绪,却能灵活地切换自如,这交错进行的两处戏,主题对峙却殊途同归,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尘世悲欢。

关键词:套层式结构;主题对峙;间离效应一、戏中有戏的套层式结构《暗恋桃花源》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剧场上本就是两个剧组在彩排自己的戏,故事中还有故事,多重时空互相交错。

虽然舞台的空间是有限制的,但暗恋桃花源却灵活合理地发挥了舞台的最大限度,打破了传统戏剧叙事的时限性。

同时两个剧组又是互相形成,缺一不可的:一条线是《暗恋》剧组,讲述的是青年江滨柳与恋人云之凡在上海相爱,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走散,两人40年后在台湾又相遇,这时的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而另一条线则是《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的渔夫老陶因为妻子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故而离家出走找到了桃花源,再回武陵之后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虽已成家生子,却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刚开始两条线按照各自的轨迹平行进行,在戏剧的中后段又进行了交叉进行,并在高潮部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悲喜交错,张弛有度,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个戏剧的时空是属于“现在”时代,而《暗恋》则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跨越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台北,是时空跨越距离极大的爱情悲剧,属于“过去”;而《桃花源》灵感则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古代喜剧,更是“过去的过去”,而剧场中时而癫狂寻找着刘子骥又将观众拉回到现实,若是将两条线索任意拿出一条平铺直叙,故事都会显得索然无味。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表演工作坊成立之后于1986年创作的第二部舞台剧。

这部戏中将舞台作为两个话剧团《暗恋》和《桃花源》的表演地点,交替讲述这两个不相干话剧的内容,将其框架定在“两个剧团争夺剧场”这样一个主题和两个“戏中戏”的表演形式上。

将两份不搭调的东西放在一起,却生出了另一种秩序。

并以这种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一、内容简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二、观后感想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剧组,聚集在一个舞台上,一个悲剧,一个喜剧,拼凑在一起成为两个极端的故事。

一个将爱情捧至理想的极点,一个则将爱情埋进现实的土里。

而无论是爱情至上亦或是现实至上,人类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浑浑噩噩中寻找着能够爱你或是被你爱着的人。

《暗恋》里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是相爱的,但时代的悲哀却将他们两人分开的那么彻底,年轻时的分离,四十年的杳无音讯,到最后两人白发苍苍,再次相见是却已是形同陌路。

还记得第一幕两人年轻时曾在上海的路灯下相诉衷肠,云之凡说,你在昆明带了三年,又是在联大念的书,我家就在联大隔壁,我们居然跑到上海才认识,要是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会怎么样?江滨柳说,不会,哪怕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年,我们一定会认识的。

《暗恋桃花源》戏剧鉴赏

《暗恋桃花源》戏剧鉴赏

关于追随的故事-—浅评戏剧《暗恋桃花源》看过两个版本的《暗恋桃花源》之后,我发现《暗恋桃花源》的主题实在是太棒了。

《暗恋桃花源》一个多情浪漫的名字,但倘若要给它换上一个更加实在的名字,我认为可以是《求与得》.剧中剧《暗恋》和《桃花源》都是以“求与得”作为主线的,还有那个贯穿始终追随着刘子骥的女人,使得该剧用“追随"编织起了一张丰满而巨大的网。

《诗经》咏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屈子诉说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随着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理想抱负也可以是爱情婚姻。

这其中有多少的失而复得和多少的求之不得。

《关雎》讲的是古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暗恋桃花源》则讲的是现代人对于爱情婚姻的理解:在漫长的人生中个体人对于爱情婚姻的追寻。

尽管《暗恋》和《桃花源》都是在讲诉关于追随爱情婚姻的故事,但它们两者的“追随”是不同的。

《暗恋》是“等待的追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家国破碎,由于一场家庭多年分离之后的团聚,江滨柳和云之凡不得不分离.但没想到这一次本应短暂的离别竟成了恋人之间几十年陌路的起点。

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分别之后都一直在寻找着对方,可是多少年来都求之不得。

多年以后,各自都成了家,同住台湾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最后一次在病床上相见了,可是两个老者相见了又能怎样,早已物是人非。

《暗恋》是一对恋人心怀爱恋,等待着,寻找着对方,他们不仅是在寻找爱人,更是在寻找婚姻,所以《暗恋》是“等待的追随”。

《桃花源》是“逃避的追随”,渔夫老陶,打鱼不顺,造人不顺,婚姻不顺。

在妻子和奸夫袁老板的逼迫下不得的去上游打鱼,最终去到了桃花源。

在新的世界里,他被新的气象感动,由俗气市井的渔民被改造成了豁达超脱的“仙人”。

后来重回家中去救赎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可被世俗沉重压迫的春袁二人又将老陶逼回了原貌.《桃花源》中的老陶本来就拥有婚姻,但是他的婚姻却充满各种矛盾。

《暗恋桃花源》在解构中追寻主题

《暗恋桃花源》在解构中追寻主题
布 莱 希 特 多 以异 国的模 糊 的时 空 背 景 ,并 运用 说 书 人 讲 述 故 事 , 以达 到 观 众 与剧 情 间 的疏 离 效 果 。 ”I 2 区别 于
置疑 , 具 有反叙 事 结构 、 去 中心 、 扬弃 文字 语 言等 特征 。 ” 【 I
调 叙 事 、神话模 式 等 ,其 中下列 手法 特别 突 出 。
《 戏剧之 家 》2 0 1 7年第 1 Biblioteka 期 总第 2 5 0 期
《 暗恋桃花源 》在解构 中追寻主题
夏 玲 ,曾子 芙 2
( 1 . 云南昭通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昭通 6 5 7 0 0 0 ;2 .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 0 0 0 4 8 )
【 摘 要 】 话剧 《 暗恋桃 花源 》非 常有独创性 ,导演赖声川在 剧本 中采用 了交叉错 落的复式结构 ,并在 虚. 4 j -
的疯 疯 癫癫 的女 人 … …
两 段单 独 排 练 的 戏剧 } g x - , j 独 立 义互 相 联 系 。江 滨 柳
在 记忆 的虚 幻 中回忆 着 云 之凡 ,在 现实 中对 自 己的 妻子
《 暗恋 桃 花 源 》之 所 以有 那 么 多 吸 引人 的地 方 ,除 却 很 默 然 ;老 陶在 桃 花 源 里想 着 春 花 ,而 春 花 在 现 实 叶 1
四十几 年 ,最终 令 人 扼 腕 的一 生 追 寻 ;老 陶 、春 花 和 袁 幸福 、追 寻理 想 … …还 有 一个 在 现 实 剧 组里 跑 来 跑 去 追 老板 三人 间 的三 角关 系 ,在 老 陶 一 次次 追 寻 桃花 源 的过 寻刘 子冀 的女 人 。
程 中逐渐 虚 化 ;还 有 一 直在 舞 台上 跑来 跑 去 寻 找刘 子 冀

台湾话剧《暗恋桃花源》的存在主义蕴涵

台湾话剧《暗恋桃花源》的存在主义蕴涵

DOI :10.16069/ki.51-1610/g4.2024.01.006收稿日期:2023-03-03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国民间传统书会说唱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2018-A-03—185-0529);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ZYQR20180173)作者简介:张剑(1984—),男,安徽肥东人,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五四文学与文化思潮。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导演生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当代话剧的现象级作品。

该剧自1986年3月3日在中国台湾台北艺术馆首次公演即引起巨大轰动,至今已经历多个版本的改编,仍广受欢迎与好评。

评论界在探讨《暗恋桃花源》的成功时大多关注其形式创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从互文性、布莱希特的间离与陌生化、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作品进行的解读①,而对《暗恋桃花源》主题的探讨相对薄弱。

话剧发展史告诉我们,形式的创新与突破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兴趣与关注,而一部话剧能够流传久远,仅仅靠某种吸引眼球的形式与结构是远远不够的。

30多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任何“先锋”褪色,让最初新鲜甚至惊艳的话剧观感熟悉化、大众化。

因此,在探讨《暗恋桃花源》的成功时,必须关注其主题的复杂、歧义与巨大的阐释空间。

当形式不再新鲜的时候,话剧能够带给观众的思考、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显性层面的爱情困境虽然赖声川津津乐道于“集体即兴创作方式”而对自己创作与西方思潮的关系谈之甚少,但由于成长、学习环境与理论借鉴的原因,赖声川的世界观与戏剧观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存在主义的影响。

关于《暗恋桃花源》的主题,现有的“忘记”说、“理想”说、“爱情”说都流于表面,没有触及话剧的哲学背景。

实际上,整个话剧处处在展现存在主义式的命题。

存在主义者加缪反复重申世界的“荒诞”,并将“荒诞”界定为人与世界的断裂关系与冲突关系:“在被突然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

暗恋桃花源解读

暗恋桃花源解读

解读《暗恋桃花源》不敢妄自菲薄的称自己是艺术人,但是六月九号在山大威海分校艺术学院音乐厅上演的钟吕年度大戏确实深深的振颤着我,吸引着我,虽然胆怯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品评阳春白雪,但是已就忍不住地要谈谈自己的艺术感触,讲讲我所领略的艺术魅力。

开场前的人头攒动确实与话剧所散发的艺术气息多少有些不和谐,但也足以展示这场演出的迷人之处。

当忧伤而伤感的音乐在舞台深处响起的时候,昏暗的灯光让我感到的似乎真的看到了民国时代的街道和城垣,鲜艳的蓝布杉,朴素的中山装,还有那条灰色的围巾多么真实的再现着另一个时代的爱情故事,当我在期盼着暗恋中的男主角在于爱慕的女友别离时是如何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时,突然一个身穿灰色马甲的导演屁股后面跟着跟班嚷嚷着冲到了舞台上,开口就是对演员的横眉怒指,我的心当时一紧还真的以为是演砸了呢,一恍惚才明白哦原来这是真的在演戏呵!对于这种开头引人入胜又出其不意的让人恍悟,不觉得是我对着导演的开场新颖暗暗叫好,嘴角的不免浮出了笑意由于开头太过于投入险些让纤巧的导演给蒙骗了,又不免对自己的傻有些暗暗的嘲笑。

当迷人的灯光再次烘托出战乱的上海昏暗的街灯的时候,我又准备梳理刚刚被打断的思绪,看这出刚刚开始的爱情别离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却在此刻忽然又有一帮人闯上了舞台,又是怎么了?一脸迷茫的我只好静静的旁观着舞台上的发展,这时才明白原来由另一班人马要排演《桃花源》,终于期待想象了一周的话剧情景此刻才在我的心里有了些许的眉目:原来这是《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呵!终于舞台上短暂的争执以桃花源剧组的胜利结束了,舞台上的灯光黯淡了下来,一批新的道具替代了刚才的那些摆设。

这是一部大体上以晋代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背景的历史喜剧,古装的演员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中国古典女子衣着翩跹姣美和农夫的朴实善良,精心的导演在拟古的环境中却充斥着现代的词汇,两种语言的魅力对比博得观众的会心的笑声,,却又不失舞台艺术的高雅情调,在那笑声中没有丝毫世俗中亵渎经典的恶意搞笑,与堕落的低级趣味形成着艺术殿堂中的幽默风趣鲜明的不同。

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美学意义

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美学意义

段时 间 ,因无 法忘记 春花 而 回
到家乡 。 然而 , 回到家后却发 现春
花已经 和袁老板 生儿育 女 ,家境
两个剧 组所拍 的话剧 则是戏 中 的
“ 虚构 ” , 两者之 间也 是相互 映衬 , 制 造 出“ 亦真 亦 幻 ” 的艺 术境 界 ,
共用一个 剧场 的 冲突 ,创造 对观 众观看剧 组表 演 的干扰 ,往 往是
学 教 育
话剧《 暗恋桃花源》 的美学意义
圄 陶 禹舍 赵 洪 星
内容 摘 要 : 《 暗 恋桃 花 源》 是 台湾 导 演赖 声 川 的代 表 作 , 它 自问世 以来 屡 获 大 奖 , 常演常新 , 二 十 多 年 来 一 直 受到观 众的好评 , 具有持久 的艺术魅力。本 文从“ 距离美” , “ 缺憾 美” , “ 中和美” 三个角度探讨话剧《 暗恋桃花 源》
在日常生入较少又无法生育他的妻子春的映衬活中干扰无处不在而赖声川的花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合谋让在剧中编导总是有意无意这部话剧也是根据自身生活中所老陶到上游打大鱼老陶在途中的提醒观众不要太沉迷于话剧所受干扰的再创造在剧中两剧组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生活了创设的语境之中暗恋桃花源之间的纠纷和干扰以及寻找情人一段时间因无法忘记春花而回的戏中戏设计在这一点上体现刘子骥的女人是戏外的真实到家乡
目一新 的审美体 验。这部 话剧 在 混乱 中有 秩序 , 在 冲突 中有 调和 , 既有 对 传 统 的 保 留又 有 新 的 突
破, 具有复杂 而深刻 的美学 意义 。 下面就从 三个方 面简要 分析其 美
学意义 。


又 因战乱而 离散 ,两人都 逃到 台
湾 却彼此不 知 。 四十年后 , 病危 的 江滨 柳通过 登报启 示找 到了云 之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车” , 两个 剧 组 都希 望 能够 最 大 程 度 演 好 这场 戏 , 自然 对舞 台互不 相 让 , 并 由此 引发 了 一系 列 的 故事 。现代 悲剧“ 暗恋 ” 讲 的是 4 o 前 的上 海 热 恋 中 的男 女 主人 公江 滨柳 和云 之 凡 因 战乱 失 散 , 两人 又 相继 来 到 台湾 , 可 惜 彼 此并 不 知情 , 一 直生 活 至今 。 4 0 年后 , 男 主 人公 在 临终 前 , 由 于无 法 忘 却 这 段情 ,遂 以登 报 寻人 的方 式 以求 见 得 昔 日恋 人 一面 ,只可 惜 往 日温情 以随岁 月 流逝 。“ 桃花源” 讲 述 了渔 夫 老 陶 、妻 子 春 花及 袁 老 板 的 故事 ,剧作 家 巧妙 地 用 三 人 的名 字 中 的一 个字 暗 示 了作 品 与 陶渊 明 的《 桃 花源 记 》 的联 系 。春 花嫌 弃 老 公老陶“ 无能” 遂 与袁 老 板 私 通 , 老 陶 迫于 无 奈离 家 去 上游 捕 鱼 却误 人 桃 花源 。 在远 离 尘世 的桃 花 源 中 , 老 陶 渐渐 变 得 安静 、平 和 。生 活虽 安 逸 ,他 可 却 始终 无 法忘 掉 自 己的妻 子 ,于 是 想将 妻 子 带 到桃 花 源一 起 生 活 。 回家 却发 现 春 花 已于 袁 老板 结 婚生 子 ,可并 未 实 现他 们 原 本 想 要 的 幸福 生 活 。在 看 到他 们 生 活 的 窘迫后 , 老 陶失 望 地独 自泛 舟离 去 , 但 一切 都 为 时 太晚 ,他再 也 寻 不 到 桃 花源 。 本 文拟 从 独特 新颖 的 结构 、 悲 剧 与喜 剧 的 重设 、典 雅 与戏 谑 的 语 言 三方 面进 行 赏析 。 独 特新 颖 的结 构 该 剧 采 用 戏 中戏 的 结构 ,不 但 让戏 中的“ 戏” 对 比鲜 明 , 更 为 重 要 的是 带 来 一 种 “ 间离效果 ” . 也 就 是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乌龙而又蕴含深意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

悲剧《暗恋》讲述了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则讲述了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

由于两个剧组与剧场同时签订了场地使用合同,双方互不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看似混乱却又乱中有序,导演从生活获取灵感,将社会当时时局浓缩于舞台之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

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及电影语言特色,展现了一个古今交错,中西融合,悲喜交加,乱中有序,由浅入深的戏中戏。

《暗恋桃花源》及问世以来,饱受好评,获得了很多国际荣誉,可谓是众多电影中一朵绽放绚烂的奇葩。

关键词:视角独特,政治敏感度,蒙太奇、电影语言、古今中西融合之美标题一:《暗恋桃花源》一部神奇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引起来一时轰动,荣获各种殊荣,还被翻拍出各种版本。

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又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深意?嘈杂混乱的背后,又有几人真正看透导演的良苦用心。

如今的电影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特技炫酷的商业大片,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很多导演放弃本心,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走心的良心之作可谓是凤毛麟角。

回头再看1992年由赖声川编导的舞台剧而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可谓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虽然没有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恢弘气派的大场面,仅仅是小小的舞台,有限的演员,局限的空间,但是导演的用心却是处处可见。

细节的处理,台词的安排,剧情的衔接可谓是出神入化。

初次观看《暗恋桃花源》,只是对这部电影剧情的巧妙安排而打动,一悲一喜,一古一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影片,导演竟可以找到其中的切合点,完美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大胆的安排,没有丝毫的抵触。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赏《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起初,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很唯美,就对这部话剧饶有兴趣。

没看前,光听名字以为是“暗恋桃花园”讲述的是一部发生在现代的暗恋故事,但看完以后才果,原来是一部由两部话剧相结合演出的精彩话剧。

《暗恋》一剧以战乱年代为发生背景,讲述了江滨柳与云之凡两人间的故事。

《桃花源》是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编而成。

当暗恋与桃花源两部迥然不同风格的舞台剧被搬到同一舞台上,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偶然的巧合。

《暗恋》讲述青年江滨柳与云之凡在上海相识相恋,而老后却又成为不是最后能走到一起的人,这是一场悲剧,更像是在反映着现代多数人的遭遇,他们因战乱而分离,现实中的人因身份地位,经济能力或是家庭反对而不得不分开。

《桃花源》是一出穿插其中的喜剧,与《暗恋》的风格恰好相反。

老陶因妻子与袁老板私通迫于离家却又巧遇桃花源,在桃花源里老陶转变性情,发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也想将袁老板与妻子带来,但回到武陵看到袁老板与妻子剩下了小孩而崩溃故愤然离去。

这部剧虽然是喜剧,但结局是可悲的。

《暗恋》里,第一场江滨柳的一句“有些事不是相忘就能忘记的”反映了江滨柳的人物性格,念旧、情感丰富,是个感性的人。

“回家真好”,江滨柳在云之凡提到家人之时,便泛起对东北老家的思念,而云之凡之后安慰江滨柳“总有一天你能回东北过年的嘛”此时我在想,这是不是也映射了台湾的同胞们的思乡之情,也希望祖国统一的呢?台湾的同伴们也希望能够早归故里与亲人相聚吧。

后来云之凡引述了一段他们抗战是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去避难,实质是对他与江滨柳的未来寄予希望,希望战后他们二人也能到世外桃源去过上那种美好的生活吧。

年轻的江滨柳与云之凡即将分离了。

《桃花源》剧组来到了,老陶早已知道袁老板与春花有私情,但由于自己性功能有障碍却又不能明说,只好看春花与袁老板眉来眼去,一唱一和,暴露了武陵人人性的鄙劣。

后因老陶自己的无能迫于到急流中捕鱼,阴差阳错的老陶误打误撞进了桃花源。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创作了西方第一步较为完整的文论专著《诗学》,他在其中对悲剧和悲剧理论的论述为后世戏剧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和重要指导。

《暗恋桃花源》作为赖声川的代表作,沿袭了亚的理论思想,也充满了多彩创新元素与勇敢的尝试和超越。

一.悲剧:摹仿与净化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为借人物的动作来摹仿一个严肃完整、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而非摹仿人的品质。

《暗恋桃花源》看似是《暗恋》和《桃花源》这两场不论是形式、时代还是风格、人物、表面情节都迥异的话剧的穿插排列,也不符合亚对于戏剧“一件作品只摹仿一个对象”的要求。

但它实质上并非混乱,而是暗含统一思想。

这条暗线由那不停寻找“刘子骥”、“扰乱和打断”戏剧的看似疯癫的女子串连了整部作品。

寻找:找心中的那人、情、向往与桃源。

女子在找刘子骥,江滨柳在找云之凡,老陶在找桃花源。

无论人格与时代多么不同,剧中人物都在做同一个行动。

而这其中悲剧性则在于,这些寻找都由于种种原因,客观条件历史使然或者命运不确定性的捉弄,终无满意结果。

刘子骥一直没出现;屈从于现实嫁做人妇的云之凡也不再是江滨柳心中那人,不能再给他那思念已久的爱;老陶在现实中再次失望后欲返桃源却丢了记号终寻不得。

怅然在人物心中呜咽着无法散去。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人物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就会让观众怜悯,而当这个人与观众相似时后者就会感到恐惧;悲剧就是通过这种怜悯和恐惧来陶冶情感。

曲终人散,观众却无法从戏中抽离。

有别于传统戏剧,《暗恋桃花源》让观众看到戏中有戏。

不同于传统“高高在上置身事外”的观剧,观众仿佛是在看导演排话剧,自身似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

但又何尝不是——它摹仿的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经历的行动,是摹仿“必然”。

每人心中都有个寻找的对象。

追寻,或许知道造化弄人,却逃不过心中执念。

当看到重病在床的江滨柳终于见到心念几十年的情人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分离时,读者潸然泪下,哭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更哭自己在追寻途中所遭遇和将遭遇的艰辛无奈。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怎么来评价这部作品呢?就好像是吃了芥末,明知道会被辣的很惨但是喜欢这种直冲鼻子的感觉,所以被《暗恋桃花源》折磨的无法呼吸(注意:是笑的无法呼吸);又或是无奈、的摇头叹息,也不要去埋怨什么,因为这就是它的魅力。

《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新的认识,确切的说应该是颠覆我心中话剧形象。

以前看的那种话剧基本就是一场宣扬精神文明建设的舞台剧。

看了这部话剧后,我发觉话剧还能这样演,为了不让我心中话剧的经典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我选择记录。

当初从片名上看以为暗恋桃花源是一部爱情舞台剧。

其实“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和约,由于双方剧组的演出都快开始演出,双方又互不相让。

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形成了一出悲喜交加的的舞台效果。

暗恋故事以“暗恋”剧组的排练开幕,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识。

40年后,当江滨柳重病卧床时还是没有忘记云之凡,当他知道云之凡也在台湾的时候发出了寻人启事…当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后,来到病房看江滨柳时,阔别40年的情人终于想见了。

那么大的上海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却无能为力,当初那么执着的相信老了也很美,相见了,牵手后等来的也只能是放手。

云之凡那句: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去,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

给我震撼很大。

桃花源老陶是一个单纯,善良,有点懦弱的人,面对妻子和袁老板的背叛,自己无计可施。

为了忘记背叛自己的妻子。

老陶去了上游捕鱼,偶然之中进入了桃花源。

最后不顾桃花源中人的好心规劝和挽留,离开了桃花源。

回到家中后,面对自己的灵位,面对已为他人之妇的春花,面对霸占妻子的袁老板,面对他们的孩子,回到家中的他仍然无计可施……去了桃花源,他还是忘不了武陵、忘不了春花,回来后却是物是人非,当他万念俱灰想重回桃源的时候,却又回不去了。

面对桃花源的美好,心中却有着留恋,当意识到留恋的事或物不值得留恋时,却在也回不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作者:何佳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5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其悲剧理论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后世悲剧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不断被研读学习。

“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赖声川在其舞台剧《暗恋桃花源》中运用了亚的部分理论并在此之上进行了创新与超越。

本文采用亚的摹仿说、净化和过失说赏析《暗恋桃花源》,也帮助读者理解该理论与话剧。

关键词:悲剧理论;模仿与净化;过失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创作了西方第一步较为完整的文论专著《诗学》,他在其中对悲剧和悲剧理论的论述为后世戏剧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和重要指导。

《暗恋桃花源》作为赖声川的代表作,沿袭了亚的理论思想,也充满了多彩创新元素与勇敢的尝试和超越。

一.悲剧:摹仿与净化
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为借人物的动作来摹仿一个严肃完整、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而非摹仿人的品质。

《暗恋桃花源》看似是《暗恋》和《桃花源》这两场不论是形式、时代还是风格、人物、表面情节都迥异的话剧的穿插排列,也不符合亚对于戏剧“一件作品只摹仿一个对象”的要求。

但它实质上并非混乱,而是暗含统一思想。

这条暗线由那不停寻找“刘子骥”、“扰乱和打断”戏剧的看似疯癫的女子串连了整部作品。

寻找:找心中的那人、情、向往与桃源。

女子在找刘子骥,江滨柳在找云之凡,老陶在找桃花源。

无论人格与时代多么不同,剧中人物都在做同一个行动。

而这其中悲剧性则在于,这些寻找都由于种种原因,客观条件历史使然或者命运不确定性的捉弄,终无满意结果。

刘子骥一直没出现;屈从于现实嫁做人妇的云之凡也不再是江滨柳心中那人,不能再给他那思念已久的爱;老陶在现实中再次失望后欲返桃源却丢了记号终寻不得。

怅然在人物心中呜咽着无法散去。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人物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就会让观众怜悯,而当这个人与观众相似时后者就会感到恐惧;悲剧就是通过这种怜悯和恐惧来陶冶情感。

曲终人散,观众却无法从戏中抽离。

有别于传统戏剧,《暗恋桃花源》让观众看到戏中有戏。

不同于传统“高高在上置身事外”的观剧,观众仿佛是在看导演排话剧,自身似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

但又何尝不是——它摹仿的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经历的行动,是摹仿“必然”。

每人心中都有个寻找的对象。

追寻,或许知道造化弄人,却逃不过心中执念。

当看到重病在床的江滨柳终于见到心念几十年的情人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分离时,读者潸然泪下,哭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更哭自己在追寻途中所遭遇和将遭遇的艰辛无奈。

正如戏中的戏不断相互或被那个追寻中的女子“打断”,人们的追寻也在人生航行中被无常凶猛风浪所扰乱,何处是岸。

人生如戏的怜悯、恐惧、悲哀通过戏剧的艺术表现出来,更在读者的心中激发出来,共鸣、宣泄、沉思,也就达到了亚所谓的“陶冶”(净化)。

二.悲剧人物:过失说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声名显赫,不十分善良或公正,遭受厄运是因为犯错而非作恶。

这即是“过失说”。

在剧中可以看到其应用,以江滨柳为例。

云之凡,或是她所代表的爱情,是江滨柳的执着寻找。

民国37年他与云上海分别,52年与江太太结婚,分别四十余年后病榻之上才与云重逢。

从第五幕病中江幻觉里与云相遇的对话里可以看到,多年里他给她写了很多信,“这里面,有我们很多的理想,很多的想法”;而云的回答则一语道破这其中悲剧根源“想法?你要有想法就拿出勇气来做,你别老是想。

滨柳,你要知道,新中国就是被你这种人给拖垮的。

你难道还不清楚吗?这我不能接受,我不能接受”。

而无论是对于悲惨的战事家破人亡,还是与深爱的恋人分离苦苦思念,江滨柳总会执着说“有些事情不是你说忘掉就能忘得掉的”执着只存在于他内心的念想,他不会想到也没勇气去冲破它,把或许能改变局面的行为付诸实践,而是固执的将自己锁在悲哀中。

他说,民国三十七年她要回老家过年,和她在公园分手。

结果就一辈子没再见。

护士惊讶道“那你这四十多年,都一直在想她?”是“想”不是“找”。

预料中的等待远短于四十年,然而没等到归人,诧异与强烈思念却并没能促使他做些什么。

从分开到自己向生活妥协之间,有十几年隐忍,即使困难,江没有尝试亲自去找云之凡,甚至也没提早登寻人启事。

他只把心中的话留成许多未寄出的信件,在幻梦中被云之凡拒绝。

或许在江内心深处,恐惧却也知道云会不赞成自己的做法的;或许,他也曾怀疑过是自己不作为导致了这样一场爱情与人生的悲剧,却始终跳不出性格的束缚,到最后还天真固执眼睁睁看着恋人否定自己。

《暗恋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人物的要求,但赖导并没选择所谓著名人物作为悲剧主角;相反,他突破了这层限制而直接将更接近人民生活的“普通人”放上舞台,为“共鸣”创造了更好条件。

三.结语
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是建构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的。

它遵循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摹仿说定义与净化效果,以及在悲剧人物的设定上也基本符合亚的“过失说”。

但它突破传统戏剧的模式,大胆运用“戏中有戏”、多戏同台、“普通人物”等创新做法,将读者深入镜头,
体会悲剧所摹仿、表达的人生,引起共鸣与沉思;另,它挑战运用戏剧的交错与相互照应,让“寻找”的主题以更加富有深意的方式呈现,耐人寻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跨越性伟大话剧。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 诗学诗艺[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12.19-39.Print.
[2]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剧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