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技术汇总DOC
汽车发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汽车发动机通用技术条件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汽车发动机的通用技术条件,以确保发动机的性能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本文档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汽车发动机,包括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和混合动力发动机。
2. 技术要求2.1 性能指标- 最大功率: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不得低于指定数值。
- 最大扭矩:发动机最大输出扭矩不得低于指定数值。
- 燃油经济性: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应在合理范围内。
- 排放标准:发动机排放的废气污染物应符合国家标准。
- 噪音标准:发动机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应符合国家标准。
2.2 结构设计- 发动机结构应合理,方便维修和保养。
- 冷却系统设计应确保发动机在正常运行温度范围内。
- 润滑系统设计应确保发动机各部分的润滑充分可靠。
- 燃油供给系统应能够满足发动机的需求,并确保燃油的供给稳定。
2.3 材料选择- 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应采用优质材料,确保其强度和耐久性。
- 材料选择应考虑环境因素,如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
- 使用的密封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和耐久性。
2.4 工艺要求- 发动机的生产工艺应符合标准要求,确保生产过程可控。
- 各个工艺环节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操作,确保质量稳定可靠。
3. 测试和验收3.1 静态测试- 发动机应通过相关的静态测试,如性能测试和耐久性测试。
- 静态测试应覆盖发动机的各个性能指标,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3.2 动态测试- 发动机应通过相关的动态测试,如加速测试、怠速测试和低温启动测试。
- 动态测试应模拟实际使用场景,确保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性能稳定可靠。
3.3 验收标准- 发动机的测试结果应符合相关的验收标准,确保发动机质量可靠。
- 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
4.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汽车发动机的通用技术条件,涵盖了性能指标、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工艺要求以及测试和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按照本文档的要求设计、生产和测试发动机,将有助于确保发动机的性能和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提高汽车整体品质和性能。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8篇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8篇第1篇示例: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是整个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
汽车发动机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
对汽车发动机进行实训是汽车类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进行汽车发动机实训的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调试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汽车发动机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训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发动机是由气缸、活塞、连杆、曲轴、气门、点火系统等部件组成的。
在实训课上,我们逐一拆解了发动机的各个部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和工作原理。
通过手工操作和观察,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发动机内部构件的复杂性和精密度。
我们还学习了发动机的点火、供油、进排气等系统的工作原理,加深了对发动机工作过程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汽车发动机的调试和维修技能。
在实训课上,我们学习了汽车发动机的调试方法和技巧,包括调整点火正时、清洗节气门、更换火花塞等操作。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发动机调试维修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实训课后的实习环节,我们还有机会在实际汽车维修中应用所学到的技能,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维修水平。
通过汽车发动机实训,我们不仅学会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训课程中,我们通常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共同讨论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找到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
通过汽车发动机的实训,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都为我们将来从事汽车技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汽车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示例: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发展,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节能技术

汽车发动机节能技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交通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汽车的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因此,汽车发动机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它的能效和排放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节能和环保水平。
因此,节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目前,汽车发动机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直喷技术传统的汽车发动机采用的是喷油器雾化油气进入气缸中燃烧,会产生较多的烟尘和其他有害物质。
而直喷技术可以将燃油以高压的形式喷入气缸中,更好地控制燃油的量和喷射时间,从而实现更高的燃烧效率和更低的排放。
2. 燃烧控制技术燃烧控制技术是以EFI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进气变量阀门控制系统等电子控制系统为核心,通过计算机等智能化设备,实现更加精准的燃油供应和点火时间控制,从而达到更加高效的燃烧和能耗的降低。
3. 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是通过增加进气压力,改善气缸内混合气的压力、温度和密度,增加燃油的燃烧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和排放。
4. 停止启动技术停止启动技术是通过自动停机和启动技术,实现汽车在红灯等短暂停车时间内不消耗燃料,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当前,上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领域,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和发达国家。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对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分析,到2025年,策略性技术的应用将能达到节省约4.5亿吨石油和减少700万吨碳排放的目标。
在国内,尽管上述技术已经在一些高端车型上得到了应用,但是总体还存在着应用水平低、推广难度大、需要更新专业技术等问题。
因此,汽车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合作,共同推动汽车发动机节能技术的发展。
三、未来展望随着全球节能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汽车发动机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持续发展。
未来,节能技术应用将会更加广泛,技术水平也将不断提升,从而实现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汽车交通。
汽车实用技术3篇

汽车实用技术第一篇:汽车引擎技术汽车引擎是汽车的心脏和驱动力,它的发展也是汽车技术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部分。
现代汽车引擎分为内燃机和电动机两种,内燃机又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些引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汽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是传统的内燃机,最早由法国的尼古拉·奥托发明。
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混合了燃油和空气的气体压缩后,通过火花塞点火使其爆炸,产生能量驱动汽车运转。
但传统汽油发动机存在着燃油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厂商也纷纷在汽油发动机上进行了改进。
例如采用可变气门技术、直喷技术、缸内直喷技术等,使得汽油发动机的燃油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减少了排放,达到了更加环保的目的。
2.柴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是另一种内燃机,其工作原理是使用高压将空气压缩到很高的温度,然后注入燃油产生爆炸燃烧,从而产生动力。
柴油发动机相比于汽油发动机拥有更高效的燃烧,因此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动力,也比汽油发动机更加经济。
但是柴油发动机的缺点在于其排放质量不高,NOx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比汽油发动机更为严重。
近年来,车辆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柴油发动机在大部分国家被要求采用更为高效的SCR净化系统来降低排放。
3.电动机电动汽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汽车,其动力系统基本只采用电动机。
电动机通过电力驱动旋转电机,再将转动力传递给车轮,从而提供汽车动力。
电动汽车的好处在于它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同时也没有任何排放物的产生,从环保角度来看十分优秀。
但是电动汽车的使用条件受到电力供应等因素的制约,其使用范围还比较狭窄,另外电动车一般都会遇到续航问题,充电时间比较长,而充电设施的建设也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总之,汽车引擎技术的发展始终紧跟技术进步,燃油效率和排放方面的改进是汽车引擎技术最为突出的方向。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的发展将会渐渐走向成熟,混合动力等技术也将进一步推广。
汽车引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更加高效、环保、便捷的驾驶体验。
发动机研究总结范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发动机作为汽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核心动力来源,其性能和效率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以下是我对发动机研究的一些总结。
一、发动机类型及特点1. 汽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启动容易等优点,但燃料消耗较高,排放污染较大。
2. 柴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具有燃油经济性好、排放污染较低等特点,但噪音较大,启动较困难。
3. 混合动力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结合了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优点,具有燃油经济性好、排放污染低、启动容易等特点。
4. 纯电动发动机:纯电动发动机具有零排放、低噪音、维护简单等优点,但续航里程有限、充电时间长等缺点。
二、发动机关键技术1. 燃烧技术:燃烧技术是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关键因素。
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污染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2. 材料技术:高性能材料的应用可以降低发动机重量、提高热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性能。
3. 涡轮增压器技术:涡轮增压器可以增加进气压力,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扭矩,但需要解决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匹配、噪音等问题。
4. 发动机轻量化技术:轻量化发动机可以降低油耗、提高燃油经济性,同时降低排放污染。
5. 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发动机的精确控制,提高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三、发动机研究趋势1. 环保型发动机: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发动机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研究环保型发动机成为趋势。
2. 高效节能型发动机: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降低能耗,是发动机研究的重要方向。
3. 新能源发动机: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发动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4. 智能化发动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发动机的智能化控制,提高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发动机研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创新,为我国发动机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十、汽车发动机标准GB 3847—2005 GB 11340—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3843—1983、GB 14761.6—1993、GB 3847—1999、GB/T 3846-1993、GB 18285—2000中的压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GB 14761.4—1993、GB 11340—1989GB 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4762—2002GB 14763—2005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 14761.3—1993、GB 14763—1993GB 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 17691—2001、GB 14762—2002中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GB 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4761.5—1993、GB/T 3845—1993、GB 18285—2000中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8352.3—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8352.2—2001GB 20890—2007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 GB/T 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GB/T 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T 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GB/T 25983—2010歧管式催化转化器QC/T 33—2006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QC/T 280—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 QC/T 281—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 QC/T 282—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ZB T12 004—1987* QC/T 288.1—2001(2009)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技术条件QC/T 288—1999 QC/T 288.2—2001(2009)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QC/T 289—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技术条件QC/T 289—1999 QC/T 468—2010汽车散热器QC/T 468—1999 QC/T 469—2002(2009) 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QC/T 469—1999QC/T 471—2006汽车柴油机技术条件QC/T 471—1999QC/T 481—2005 汽车发动机曲轴技术条件QC/T 481—1999QC/T 488—2000(2009)汽车燃油箱盖、加油口QC/T 488—1999QC/T 489—1999(2009)机油散热器总成技术条件JB 1419—1974*QC/T 508—1999(2009) 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JB 3597.1—1984*QC/T 509—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2—1984*QC/T 51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3—1984*QC/T 51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器针阀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4—1984*JB 3598—1984*QC/T 512—1999(2009) 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及喷油器清洁度测定方法及限值QC/T 515—2000(2009) 汽车发动机用调温器型式与尺寸QC/T 515—1999QC/T 516—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锡基和铅基合金金相标准JB 3657—1984*QC/T 521—1999(2009) 汽车发动机气门挺杆技术条件JB 3681—1984*QC/T 526—1999(2009)汽车发动机定型试验规程JBn 3745—1984*QC/T 527—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连杆技术条件JB 3764—1984*QC/T 54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2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JB 3898.1—1985*器体JB 3898.2—1985*QC/T 54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Ⅱ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3—1985*QC/T 542—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5型和6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QC/T 543—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Ⅰ型螺纹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4—1985*QC/T 544—2000(2009) 汽车发动机凸轮轴技术条件QC/T 544—1999QC/T 551—1999(2009) 汽车发动机飞轮壳安装尺寸JB 3922—1985*JB 3938—1985*QC/T 558—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双金属结合强度破坏性试验方法QC/T 570—1999(2009) 汽车发动机气缸套技术条件JB 4043—1985*QC/T 59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技术条件QC/T 59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试验方法QC/T 631—200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总成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QC/T 631—1999、QC/T 630—1999QC/T 637—2000(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JB 3258—1983QC/T 644—2000(2009)汽车金属燃油箱技术条件QCn 29034—1991QC/T 747—2006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QC/T 748—2006汽车发动机气门—气门座强化磨损台架试验方法QC/T 777—2007 汽车电磁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QC/T 828—2010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QC/T 829—2010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试验方法QC/T 901—1998(2009)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n 29008—1991中发动机部分汽车管带式散热器芯子型式尺寸QC/T 29025—1991(2009)QC/T 29031—1991 汽车发动机轴瓦电镀层技术条件(2009)QC/T 29061—1992(2009)汽车发动机用蜡式调温器技术条件*********GB 4556—2001 GB/T 10327—2011往复式内燃机防火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GB/T 4556—1984GB 10327—1989GB 12732—2008 汽车V带GB 12732—1996 GB 14097—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噪声限值GB 14097—1993 GB 15739—1995 小型汽油机噪声限值GBn 264—1986 GB 19756—2005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GB 20891—2007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GB/T 725—2008 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GB/T 725—1991 GB/T 726—1994往复式内燃机旋转方向、气缸和气缸盖上气门的标志及直列式内燃机右机、左机和发动机方位的定义GB/T 727—2003 涡轮增压器产品命名和型号编制方法GB/T 727—1985 GB/T 1147.1—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 1147—1987 GB/T 1147.2—2007中小功率内燃机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 1150—2010内燃机湿式铸铁气缸套技术条件GB/T 1150—1993 GB/T 1151—1993 内燃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GB 1151—1982GB/T 1859—2000 往复式内燃机辐射的空气噪声测量工程法及简易法GB/T 1859—1989、GB/T 8194—1987GB/T 1883.1—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1部分:发动机设计和运行术语GB/T 1883—1989GB/T 1883.2—2005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2部分:发动机维修术语GB/T 1883—1989 GB/T 2061—2004 散热器散热片专用纯铜及黄铜带箔材GB/T 2061—1989 GB/T 2940—2005柴油机用喷油泵、调速器、喷油器弹簧技术条件GB/T 2940—1982 GB/T 3821—2005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GB/T 3821—1983 GB/T 4672—2003往复式内燃机手操纵控制机构标准动作方向GB/T 4672—1984 GB/T 4759—2009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GB/T 4759—1995 GB/T 4760—1995 声学消声器测量方法GB 4760—1984GB/T 5264—2010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GB/T 5264—1985 GB/T 5770—2008 柴油机柱塞式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GB/T 5770—1997 GB/T 5771—2010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GB/T 5771—1986 GB/T 5772—2010 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技术条件GB/T 5772—1986 GB/T 6072.1—2008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1部分:功率、燃料消耗和机油消耗的标定及试验方法通用发动机的附加要求GB/T 6072.1—2000GB/T 6072.3—2008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3部分:试验测量GB/T 6072.3—2003 GB/T 6072.4—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4部分:调速GB/T 6072.5—2003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5部分:扭转振动GB/T 6072.6—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6部分:超速保护GB/T 6072—1985 GB/T 6072.7—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7部分:发动机功率代号GB/T 6809.1—2009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1部分:固定件及外部罩盖GB/T 6809.1—2003GB/T 6809.2—2006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2部分:气门、凸轮轴传动和驱动机构GB/T 6809.2—1988GB/T 6809.3—2006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3部分:主要运动件GB/T 6809.3—1989GB/T 6809.4—2007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4部分:增压及进排气管系统GB/T 6809.4—1989GB/T 6809.5—201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5部分:冷却系统GB/T 6809.5—1999 GB/T 6809.6—2009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6部分:润滑系统GB/T 6809.6—1999GB/T 6809.7—2009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7部分:调节系统GB/T 6809.7—2005GB/T 6809.8—201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8部分:起动系统GB/T 6809.8—2000GB/T 6809.9—2007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9部分:监控系统GB/T 8188—2003 内燃机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8188—1987 GB/T 8190.1—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GB/T 8190.1—1999GB/T 8190.2—2011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2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量GB/T 8190.2—1999GB/T 8190.3—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3部分:稳态工况排气烟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GB/T 8190.4—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4部分:不同用途发动机的稳态试验循环GB/T 8190.4—1999 GB/T 8190.5—2011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5部分:试验燃料GB/T 8190.6—2006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6部分:测量结果和试验报告GB/T 8190.7—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7部分:发动机系族的确定GB/T 8190.8—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8部分:发动机系组的确定GB/T 8190.9—2010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9部分:压燃式发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的试验台测量用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GB/T 8190.10—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0部分:压燃式发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的现场测量用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GB/T 8190.11—2009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1部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瞬态工况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GB/T 10398—2008 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和测试方法GB/T 10398-1989, GB/T10399-1989GB/T 10414.2—2002 带传动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轮GB/T 10414.2—1989GB/T 10716—2012 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物理性能试验方法GB/T 10716—2000GB/T 10826.1—2007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1部分:喷油泵GB/T 10826—1989GB/T 10826.2—2008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2部分:喷油器GB/T 10826—1989GB/T 10826.3—2008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3部分:泵喷嘴GB/T 10826—1989GB/T 10826.4—2008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4部分:高压油管和管端连接件GB/T 10826—1989GB/T 10826.5—2008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5部分: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GB/T 11355—2008V带和多楔带传动额定功率的计算GB/T 11355—1989GB/T 11356.1—2008带传动 V带轮(基准宽度制) 槽形检验GB/T 11356.1—1997GB/T 11356.2—1997带传动普通及窄V带传动用带轮(有效宽度制)槽形检验GB 11356—1989中窄V带轮槽形检验部分GB/T 11545—2008 带传动汽车工业用V带疲劳试验GB/T 11545—1996GB 12734—2003 汽车同步带GB/T 12734—1991GB/T 13352—2008 带传动汽车工业用V带及其带轮尺寸GB/T 13352—1996,GB/T13405—1992GB/T 14096—2008 喷油泵试验台试验方法GB/T 14096—1993GB/T 17804—2009往复式内燃机图形符号GB/T 17804—2003GB/T 18183—2000 汽车同步带疲劳试验方法GB/T 20064.1—2006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1部分:安全要求和试验GB/T 20064.2—2006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2部分:脱开角试验办法GB/T 20787—2006往复式内燃机中、高速往复式内燃机底脚结构噪声测试规范GB/T 21404—2008 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GB/T 21405—2008往复式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的附加要求GB/T 21406—2008 内燃机发动机的重量(质量)标定GB 20651.1—2006往复式内燃机安全第1部分:压燃式发动机GB/T 21428—2008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发电机组安全性GB/T 23337—2009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GB/T 23338—2009内燃机增压空气冷却器技术条件GB/T 23339—2009内燃机曲轴技术条件GB/T 23340—2009内燃机连杆技术条件GB/T 23342—2009往复式内燃机回弹式绳索起动装置基本安全要求GB/T 23640—2009往复式内燃机(RIC)驱动的交流发电机GB/T 24748—2009往复式内燃机飞轮技术条件GB/T 26653—2011排气歧管铸铁件JB/T 2291—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芯子结构型式及尺寸系列JB/T 2292—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进、出水口、加热口及盖JB/T 2293—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风洞试验方法JB/T 6012—2005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JB/T 6012—1992JB/T 6012.2—2008内燃机进、排气门第2部分:金相检验JB/T 6720-1993JB/T 6012.3—2008内燃机进、排气门第3部分: 磁粉探伤JB/T 6719—1993JB/T 6012.4—2008内燃机进、排气门第4部分:摩擦焊气门超JB/T 5093—1991声波探伤JB/T 6013—2011 柴油机低压金属油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3—2000JB/T 6014—2011 柴油机高压油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4—2000JB/T 6015—2011 柴油机低压输油胶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5—2000JB/T 8118—1997 内燃机活塞销技术条件JB/T 8118—1995JB/T 8126.1—2010内燃机冷却水泵第1部分:总成技术条件JB/T 8126.1—1999JB/T 8126.2—2010内燃机冷却水泵第2部分:总成试验方法JB/T 8126.1—1999JB/T 8126.6—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6部分:V带轮技术条件JB/T 6718—1993*HJ 437—2008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车载诊断(OBD)系统技术要求HJ 438—2008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技术要求HJ 439—2008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在用符合性技术要求(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自我总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自我总结作为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发动机的构造和维修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实训课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和维修技术,通过实践操作,我对发动机的原理和维修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汽车发动机的构造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它是汽车动力的源泉。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发动机主要由气缸、活塞、曲轴、连杆、气门、燃油系统、点火系统、冷却系统等部件组成。
在这些部件中,气缸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活塞则是气缸内的运动部件,它通过连杆与曲轴相连,在内燃循环中完成压缩、燃烧和排气等功能。
曲轴则是发动机的转动部件,它由多个连杆组成,可以将活塞的上下往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
气门则是发动机的进气和排气部件,它通过控制气缸内的气体进出来实现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二、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在发动机的维修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发动机故障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维修操作。
在实践中,我们学习了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解决方法,例如发动机启动困难、燃油消耗过多、机油泄漏等。
对于这些故障,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例如更换点火系统、清洗燃油系统、更换曲轴油封等。
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汽车发动机的维修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需要细心认真、耐心细致地进行操作。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在进行发动机维修时发生意外事故。
总结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我对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和维修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掌握了发动机的构造和维修技术,对于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实践操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断学习和探索汽车维修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服务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十、汽车发动机标准GB 3847—2005 GB 11340—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3843—1983、GB 14761.6—1993、GB 3847—1999、GB/T 3846-1993、GB 18285—2000中的压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GB 14761.4—1993、GB 11340—1989GB 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4762—2002GB 14763—2005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 14761.3—1993、GB 14763—1993GB 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 17691—2001、GB 14762—2002中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GB 18285—200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4761.5—1993、GB/T 3845—1993、GB 18285—2000中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8352.3—2005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8352.2—2001 GB 20890—2007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 GB/T 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GB/T 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T 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 GB/T 25983—2010 歧管式催化转化器QC/T 33—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 QC/T 280—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 QC/T 281—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 QC/T 282—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ZB T12 004—1987* QC/T 288.1—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技术条件QC/T 288—1999 QC/T 288.2—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QC/T 289—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技术条件QC/T 289—1999 QC/T 468—2010 汽车散热器QC/T 468—1999 QC/T 469—2002(2009) 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QC/T 469—1999 QC/T 471—2006 汽车柴油机技术条件QC/T 471—1999 QC/T 481—2005 汽车发动机曲轴技术条件QC/T 481—1999 QC/T 488—2000(2009) 汽车燃油箱盖、加油口QC/T 488—1999 QC/T 489—1999(2009) 机油散热器总成技术条件JB 1419—1974* QC/T 508—1999(2009) 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JB 3597.1—1984* QC/T 509—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2—1984*QC/T 51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3—1984*QC/T 51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器针阀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4—1984*QC/T 512—1999(2009) 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及喷油器清洁度测定方法及限值JB 3598—1984*QC/T 515—2000(2009) 汽车发动机用调温器型式与尺寸QC/T 515—1999QC/T 516—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锡基和铅基合金金相标准JB 3657—1984*QC/T 521—1999(2009) 汽车发动机气门挺杆技术条件JB 3681—1984*QC/T 526—1999(2009) 汽车发动机定型试验规程JBn 3745—1984*QC/T 527—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连杆技术条件JB 3764—1984*QC/T 54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2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1—1985*QC/T 54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Ⅱ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2—1985*QC/T 542—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5型和6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3—1985*QC/T 543—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Ⅰ型螺纹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4—1985*QC/T 544—2000(2009) 汽车发动机凸轮轴技术条件QC/T 544—1999QC/T 551—1999(2009) 汽车发动机飞轮壳安装尺寸JB 3922—1985*QC/T 558—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双金属结合强度破坏性试验方法JB 3938—1985*QC/T 570—1999(2009) 汽车发动机气缸套技术条件JB 4043—1985*QC/T 59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技术条件QC/T 59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试验方法QC/T 631—200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总成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QC/T 631—1999、QC/T 630—1999QC/T 637—2000(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JB 3258—1983QC/T 644—2000(2009) 汽车金属燃油箱技术条件QCn 29034—1991 QC/T 747—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QC/T 748—2006 汽车发动机气门—气门座强化磨损台架试验方法QC/T 777—2007 汽车电磁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QC/T 828—2010 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QC/T 829—2010 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试验方法QC/T 901—1998(2009) 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n 29008—1991中发动机部分QC/T 29025—1991(2009)汽车管带式散热器芯子型式尺寸QC/T 29031—1991(2009)汽车发动机轴瓦电镀层技术条件QC/T 29061—1992(2009) 汽车发动机用蜡式调温器技术条件*********GB 4556—2001 GB/T 10327—2011往复式内燃机防火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GB/T 4556—1984GB 10327—1989GB 12732—2008 汽车V带GB 12732—1996 GB 14097—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噪声限值GB 14097—1993 GB 15739—1995 小型汽油机噪声限值GBn 264—1986 GB 19756—2005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GB 20891—2007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GB/T 725—2008 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GB/T 725—1991 GB/T 726—1994 往复式内燃机旋转方向、气缸和气缸盖上气门的标志及直列式内燃机右机、左机和发动机方位的定义GB/T 727—2003 涡轮增压器产品命名和型号编制方法GB/T 727—1985 GB/T 1147.1—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 1147—1987 GB/T 1147.2—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 1150—2010 内燃机湿式铸铁气缸套技术条件GB/T 1150—1993 GB/T 1151—1993 内燃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GB 1151—1982GB/T 1859—2000 往复式内燃机辐射的空气噪声测量工程法及简易法GB/T 1859—1989、GB/T 8194—1987GB/T 1883.1—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1部分:发动机设计和运行术语GB/T 1883—1989 GB/T 1883.2—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2部分:发动机维修术语GB/T 1883—1989 GB/T 2061—2004 散热器散热片专用纯铜及黄铜带箔材GB/T 2061—1989 GB/T 2940—2005 柴油机用喷油泵、调速器、喷油器弹簧技术条件GB/T 2940—1982 GB/T 3821—2005 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GB/T 3821—1983 GB/T 4672—2003 往复式内燃机手操纵控制机构标准动作方向GB/T 4672—1984 GB/T 4759—2009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GB/T 4759—1995 GB/T 4760—1995 声学消声器测量方法GB 4760—1984 GB/T 5264—2010 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GB/T 5264—1985 GB/T 5770—2008 柴油机柱塞式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GB/T 5770—1997 GB/T 5771—2010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GB/T 5771—1986 GB/T 5772—2010 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技术条件GB/T 5772—1986 GB/T 6072.1—2008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1部分:功率、燃料消耗和机油消耗的标定及试验方法通用发动机的附加要求GB/T 6072.1—2000GB/T 6072.3—2008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3部分:试验测量GB/T 6072.3—2003 GB/T 6072.4—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4部分:调速GB/T 6072.5—2003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5部分:扭转振动GB/T 6072.6—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6部分:超速保护GB/T 6072—1985 GB/T 6072.7—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7部分:发动机功率代号GB/T 6809.1—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1部分:固定件及外部罩盖GB/T 6809.1—2003GB/T 6809.2—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2部分:气门、凸轮轴传动和驱动机构GB/T 6809.2—1988GB/T 6809.3—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3部分:主要运动件GB/T 6809.3—1989GB/T 6809.4—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4部分:增压及进排气管系统GB/T 6809.4—1989GB/T 6809.5—201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5部分:冷却系统GB/T 6809.5—1999 GB/T 6809.6—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6部分:润滑系统GB/T 6809.6—1999GB/T 6809.7—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7部分:调节系统GB/T 6809.7—2005GB/T 6809.8—201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8部分:起动系统GB/T 6809.8—2000 GB/T 6809.9—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9部分:监控系统GB/T 8188—2003 内燃机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8188—1987 GB/T 8190.1—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GB/T 8190.1—1999GB/T 8190.2—2011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2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量GB/T 8190.2—1999GB/T 8190.3—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3部分:稳态工况排气烟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GB/T 8190.4—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4部分:不同用途发动机的稳态试验循环GB/T 8190.4—1999 GB/T 8190.5—2011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5部分:试验燃料GB/T 8190.6—2006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6部分:测量结果和试验报告GB/T 8190.7—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7部分:发动机系族的确定GB/T 8190.8—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8部分:发动机系组的确定GB/T 8190.9—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9部分:压燃式发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的试验台测量用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GB/T 8190.10—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0部分:压燃式发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的现场测量用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GB/T 8190.11—200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1部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瞬态工况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GB/T 10398—2008 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和测试方法GB/T 10398-1989, GB/T10399-1989GB/T 10414.2—2002 带传动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轮GB/T 10414.2—1989 GB/T 10716—2012 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物理性能试验方法GB/T 10716—2000 GB/T 10826.1—2007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1部分:喷油泵GB/T 10826—1989 GB/T 10826.2—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2部分:喷油器GB/T 10826—1989 GB/T 10826.3—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3部分:泵喷嘴GB/T 10826—1989 GB/T 10826.4—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4部分:高压油管和管端连接件GB/T 10826—1989 GB/T 10826.5—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5部分: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GB/T 11355—2008 V带和多楔带传动额定功率的计算GB/T 11355—1989 GB/T 11356.1—2008 带传动V带轮(基准宽度制) 槽形检验GB/T 11356.1—1997GB/T 11356.2—1997 带传动普通及窄V带传动用带轮(有效宽度制)槽形检验GB 11356—1989中窄V带轮槽形检验部分GB/T 11545—2008 带传动汽车工业用V带疲劳试验GB/T 11545—1996 GB 12734—2003 汽车同步带GB/T 12734—1991 GB/T 13352—2008 带传动汽车工业用V带及其带轮尺寸GB/T 13352—1996,GB/T13405—1992GB/T 14096—2008 喷油泵试验台试验方法GB/T 14096—1993 GB/T 17804—2009 往复式内燃机图形符号GB/T 17804—2003 GB/T 18183—2000 汽车同步带疲劳试验方法GB/T 20064.1—2006 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1部分:安全要求和试验GB/T 20064.2—2006 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2部分:脱开角试验办法GB/T 20787—2006 往复式内燃机中、高速往复式内燃机底脚结构噪声测试规范GB/T 21404—2008 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GB/T 21405—2008 往复式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的附加要求GB/T 21406—2008 内燃机发动机的重量(质量)标定GB 20651.1—2006 往复式内燃机安全第1部分:压燃式发动机GB/T 21428—2008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发电机组安全性GB/T 23337—2009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GB/T 23338—2009 内燃机增压空气冷却器技术条件GB/T 23339—2009 内燃机曲轴技术条件GB/T 23340—2009 内燃机连杆技术条件GB/T 23342—2009 往复式内燃机回弹式绳索起动装置基本安全要求GB/T 23640—2009 往复式内燃机(RIC)驱动的交流发电机GB/T 24748—2009 往复式内燃机飞轮技术条件GB/T 26653—2011 排气歧管铸铁件JB/T 2291—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芯子结构型式及尺寸系列JB/T 2292—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进、出水口、加热口及盖JB/T 2293—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风洞试验方法JB/T 6012—2005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JB/T 6012—1992 JB/T 6012.2—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2部分:金相检验JB/T 6720-1993 JB/T 6012.3—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3部分: 磁粉探伤JB/T 6719—1993 JB/T 6012.4—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4部分:摩擦焊气门超JB/T 5093—1991声波探伤JB/T 6013—2011 柴油机低压金属油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3—2000 JB/T 6014—2011 柴油机高压油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4—2000 JB/T 6015—2011 柴油机低压输油胶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5—2000 JB/T 8118—1997 内燃机活塞销技术条件JB/T 8118—1995 JB/T 8126.1—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1部分:总成技术条件JB/T 8126.1—1999 JB/T 8126.2—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2部分:总成试验方法JB/T 8126.1—1999 JB/T 8126.6—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6部分:V带轮技术条件JB/T 6718—1993* HJ 437—2008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车载诊断(OBD)系统技术要求HJ 438—2008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技术要求HJ 439—2008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在用符合性技术要求。
东风140汽车发动机大修技术总结

技术论文:第三项东风140汽车发动机大修技术总结我局的东风140汽车至今已行驶5年,行驶里程26.6万公里,对发动机从未大修。
车况技术情况无法保证行车安全,在防汛急需用车的情况,我于1月16日上报了《关于大修东风140汽车发动机的可行性报告》,又于3月10日上报了《关于申请东风140汽车发动机大修的请示》,经单位领导研究同意对发动机进行大修,并严格要求6天时间完成任务,维修技术达到技术标准。
现对由我主持大修过程中具体技术工作总结如下:1、根据我局的实际情况,领导安排由我和3位同志对该车自行修理。
我在大修汽车发动机过程中,对发动机的每一个装配工序均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检查修理直到符合技术标准为止。
2、时间安排在2006年4月20日前购买好配件工作,4月20日开始拆卸发动机并清洗,判断出大修中需进行的维修技术情况,例如:磨曲轴及凸轮轴加大一级送大修厂连夜加工,其余全部工序自行修理,第二天清洁装配,第三、四天完成安装调整,第五天试车调整全部工作。
3、大修东风车地点安排在本院地沟车库,由维修工人张苗森负责做好修车前的准备工作,如打扫卫生准备维修工具、量具、气门铰刀等工作,由我负责,按需够配件目录到市配件公司,严把配件质量关。
4、在拆卸发动机过程中,首先检查发现活塞裙部磨损,有明显的沟槽,说明有颗粒状的物质在缸体内,再检查其进气系统,发现化油器内部沉积有许多黄沙颗粒。
原来沙粒由化油器沿油道进入到气缸内,与缸体内的润滑油混和形成大量的研磨沙,沉积在缸内壁,由于活塞和活塞环的往复运动,研磨沙在缸体内便开始工作,对活塞、活塞环和缸壁进行研磨。
由于缸套的硬度比活塞及活塞环的硬度大的多,导致活塞、活塞环磨损严重,大大的超过了正常的标准。
这是因为黄河大堤及滩区风沙大,对车辆进气系统造成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车辆进气系统给予更多的关注,经常对其进行清洗和保养,发现空气滤芯有沙粒或赃土及时更换。
对气门与气门座修理时,洗净气门和导管,先用粗气门砂研磨,后用细气门砂研磨,最后涂上机油研磨,直到气门与气门座工作面上出现整齐的灰色无光环带为止。
汽车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

汽车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而汽车的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燃烧控制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汽车的性能和环境影响。
本文将探讨汽车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发展趋势。
一、燃烧控制技术的重要性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控制技术是指通过调整燃料的供给、气缸内空气的流动和喷油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燃烧过程的最优化。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燃烧效率:通过精确控制燃油喷射、点火时机和进气系统等参数,可以实现更完全的燃烧,提高燃烧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燃油利用率。
2. 降低排放:采用先进的燃烧控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废气排放物的生成,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对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强节能性:燃烧控制技术的优化可以减少能量的损失,改善发动机的热效率,提高燃油利用率,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直喷技术:传统的多点喷射燃油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直喷技术成为了一种趋势。
通过将燃料直接喷射到气缸内,可以更好地控制燃油喷射的时机和量,提高燃烧效率。
2.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通过调整气门开闭的时间和持续时间,可以更好地控制进气和排气过程,改善燃烧效率和动力性能。
3. 缸内直喷与涡轮增压技术的结合:将缸内直喷技术与涡轮增压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更高的压缩比和更强的动力输出,同时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
4. 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混合动力技术通过电动机的辅助,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和节能性能,减少废气排放。
5. 智能化控制系统:随着智能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发动机燃烧控制系统也趋向于智能化。
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实现对燃烧过程的精确控制和优化。
三、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以下是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成功的汽车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案例:1. 直喷技术的应用:现代汽车普遍采用直喷技术,如GDI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技术和CRDI(Common Rail DirectInjection)技术。
汽车发动机种类技术大全

发动机种类技术大全(上)1。
SOHC : (单顶置凸轮轴发动机)根据凸轮轴位置数量划分的发动机类型,SOHC表示单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适用于2气门发动机。
2。
DOHC :(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表示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适用于多气门发动机。
通常发动机每缸有2个气门,近几年来也不断出现了4气门、5气门发动机,这无疑为提高发动机高转速时的进气效率功率开辟了途径。
此类发动机适用于高速发动机,并可适当降低高转速时的燃油消耗。
3.Turbo : (涡轮增压)即涡轮增压,其简称为T,一般在车尾标有1。
8T、2.8T等字样.涡轮增压有单涡轮增压和双涡轮增压,我们通常指的涡轮增压是指废气涡轮增压,一般通过排放的废气驱动叶轮带动泵轮,将更多空气送入发动机,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同时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
4.VTEC:(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由本田汽车开发的VTEC是世界上第一款能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及升程两种不同情况的气门控制系统,现在已演变成i-VTEC 。
i-VTEC发动机与普通发动机最大的不同是,中低速和高速会用两组不同的气门驱动凸轮,并可通过电子系统自动转换。
此外,发动机还可以根据行驶工况自动改变气门的开启时间和提升程度,即改变进气量和排气量,从而达到增大功率、降低油耗的目的。
5.i—VTEC : (智能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系统)i-vtec。
系统是本田公司的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英文缩写,最新款的本田轿车的发动机已普遍安装了i-vtec系统。
本田的i-vtec系统可连续调节气门正时,且能调节气门升程。
它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由低速向高速转换时,电子计算机就自动地将机油压向进气凸轮轴驱动齿轮内的小涡轮,这样,在压力的作用下,小涡轮就相对于齿轮壳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凸轮轴在60度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旋转,从而改变进气门开启的时刻,达到连续调节气门正时的目的。
6.CVVT:(连续可变的气门正时系统)韩国的汽车工业一向不以技术先进闻名,所以所用技术也多是借鉴了德、日等国的经验,而CVVT正是在VVT-i和i-VTEC的基础上研发而来。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十、汽车发动机标准GB 3847—2005 GB 11340—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3843—1983、GB 14761.6—1993、GB 3847—1999、GB/T 3846-1993、GB 18285—2000中的压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GB 14761.4—1993、GB 11340—1989GB 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4762—2002GB 14763—2005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 14761.3—1993、GB 14763—1993GB 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 17691—2001、GB 14762—2002中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GB 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4761.5—1993、GB/T 3845—1993、GB 18285—2000中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8352.3—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8352.2—2001 GB 20890—2007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 GB/T 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GB/T 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T 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 GB/T 25983—2010歧管式催化转化器QC/T 33—2006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QC/T 280—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QC/T 281—1999(2009)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QC/T 282—1999(2009)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ZB T12 004—1987* QC/T 288.1—2001(2009)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技术条件QC/T 288—1999 QC/T 288.2—2001(2009)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QC/T 289—2001(2009)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技术条件QC/T 289—1999 QC/T 468—2010汽车散热器QC/T 468—1999 QC/T 469—2002(2009)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QC/T 469—1999QC/T 471—2006汽车柴油机技术条件QC/T 471—1999 QC/T 481—2005 汽车发动机曲轴技术条件QC/T 481—1999 QC/T 488—2000(2009)汽车燃油箱盖、加油口QC/T 488—1999QC/T 489—1999(2009)机油散热器总成技术条件JB 1419—1974*QC/T 508—1999(2009)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JB 3597.1—1984*QC/T 509—1999(2009)汽车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2—1984*QC/T 51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3—1984*QC/T 511—1999(2009)汽车柴油机喷油器针阀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4—1984*QC/T 512—1999(2009) 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及喷油器清洁度测定方法及限值JB 3598—1984*QC/T 515—2000(2009)汽车发动机用调温器型式与尺寸QC/T 515—1999QC/T 516—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锡基和铅基合金金相标准JB 3657—1984*QC/T 521—1999(2009)汽车发动机气门挺杆技术条件JB 3681—1984*QC/T 526—1999(2009)汽车发动机定型试验规程JBn 3745—1984*QC/T 527—1999(2009)汽车发动机连杆技术条件JB 3764—1984*QC/T 54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2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1—1985*QC/T 54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Ⅱ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2—1985*QC/T 542—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5型和6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3—1985*QC/T 543—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Ⅰ型螺纹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4—1985*QC/T 544—2000(2009)汽车发动机凸轮轴技术条件QC/T 544—1999 QC/T 551—1999(2009)汽车发动机飞轮壳安装尺寸JB 3922—1985*QC/T 558—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双金属结合强度破坏性试验方法JB 3938—1985*QC/T 570—1999(2009)汽车发动机气缸套技术条件JB 4043—1985* QC/T 590—1999(2009)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技术条件QC/T 591—1999(2009)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试验方法QC/T 631—200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总成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QC/T 631—1999、QC/T 630—1999QC/T 637—2000(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JB 3258—1983QC/T 644—2000(2009)汽车金属燃油箱技术条件QCn 29034—1991 QC/T 747—2006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QC/T 748—2006汽车发动机气门—气门座强化磨损台架试验方法QC/T 777—2007 汽车电磁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QC/T 828—2010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QC/T 829—2010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试验方法QC/T 901—1998(2009)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n 29008—1991中发动机部分QC/T 29025—1991(2009)汽车管带式散热器芯子型式尺寸QC/T 29031—1991(2009)汽车发动机轴瓦电镀层技术条件QC/T 29061—1992(2009)汽车发动机用蜡式调温器技术条件*********GB/T 10327—2011往复式内燃机防火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1984GB 10327—1989GB 12732—2008 汽车V带GB 12732—1996 GB 14097—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噪声限值GB 14097—1993 GB 15739—1995 小型汽油机噪声限值GBn 264—1986 GB 19756—2005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GB 20891—2007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GB/T 725—2008 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GB/T 725—1991往复式内燃机旋转方向、气缸和气缸盖上气门的标志及直列式内燃机右机、左机和发动机方位的定义GB/T 727—2003 涡轮增压器产品命名和型号编制方法GB/T 727—1985 GB/T 1147.1—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 1147—1987 GB/T 1147.2—2007中小功率内燃机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 1150—2010内燃机湿式铸铁气缸套技术条件GB/T 1150—1993 GB/T 1151—1993 内燃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GB 1151—1982GB/T 1859—2000 往复式内燃机辐射的空气噪声测量工程法及简易法GB/T 1859—1989、GB/T 8194—1987GB/T 1883.1—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1部分:发动机设计和运行术语GB/T 1883—1989GB/T 1883.2—2005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2部分:发动机维修术语GB/T 1883—1989GB/T 2061—2004 散热器散热片专用纯铜及黄铜带箔材GB/T 2061—1989 GB/T 2940—2005柴油机用喷油泵、调速器、喷油器弹簧技术条件GB/T 2940—1982 GB/T 3821—2005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GB/T 3821—1983往复式内燃机手操纵控制机构标准动作方向1984GB/T 4759—2009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GB/T 4759—1995 GB/T 4760—1995 声学消声器测量方法GB 4760—1984GB/T 5264—2010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GB/T 5264—1985 GB/T 5770—2008 柴油机柱塞式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GB/T 5770—1997 GB/T 5771—2010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GB/T 5771—1986 GB/T 5772—2010 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技术条件GB/T 5772—1986 GB/T 6072.1—2008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1部分:功率、燃料消耗和机油消耗的标定及试验方法通用发动机的附加要求GB/T 6072.1—2000GB/T 6072.3—2008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3部分:试验测量GB/T 6072.3—2003GB/T 6072.4—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4部分:调速GB/T 6072.5—2003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5部分:扭转振动GB/T 6072.6—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6部分:超速保护GB/T 6072—1985GB/T 6072.7—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7部分:发动机功率代号GB/T 6809.1—2009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1部分:固定件及外部罩盖GB/T 6809.1—2003 GB/T 6809.2—2006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2部分:气门、凸轮轴传动和驱动机构GB/T 6809.2—1988GB/T 6809.3—2006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3部分:主要运动件GB/T 6809.3—1989GB/T 6809.4—2007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4部分:增压及进排气管系统GB/T 6809.4—1989GB/T 6809.5—201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5部分:冷却系统GB/T 6809.5—1999GB/T 6809.6—2009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6部分:润滑系统GB/T 6809.6—1999GB/T 6809.7—2009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7部分:调节系统GB/T 6809.7—2005GB/T 6809.8—201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8部分:起动系统GB/T 6809.8—2000GB/T 6809.9—2007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9部分:监控系统GB/T 8188—2003 内燃机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8188—1987 GB/T 8190.1—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GB/T 8190.1—1999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2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量GB/T 8190.2—1999 GB/T 8190.3—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3部分:稳态工况排气烟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GB/T 8190.4—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4部分:不同用途发动机的稳态试验循环GB/T 8190.4—1999GB/T 8190.5—2011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5部分:试验燃料GB/T 8190.6—2006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6部分:测量结果和试验报告GB/T 8190.7—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7部分:发动机系族的确定GB/T 8190.8—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8部分:发动机系组的确定GB/T 8190.9—2010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9部分:压燃式发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的试验台测量用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GB/T 8190.10—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0部2010 分:压燃式发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的现场测量用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GB/T 8190.11—2009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1部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瞬态工况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GB/T 10398—2008 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和测试方法GB/T 10398-1989, GB/T10399-1989GB/T 10414.2—2002带传动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轮GB/T 10414.2—1989GB/T 10716—2012 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物理性能试验方法GB/T 10716—2000GB/T 10826.1—2007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1部分:喷油泵GB/T 10826—1989GB/T 10826.2—2008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2部分:喷油器GB/T 10826—1989GB/T 10826.3—2008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3部分:泵喷嘴GB/T 10826—1989GB/T 10826.4—2008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4部分:高压油管和管端连接件GB/T 10826—1989GB/T 10826.5—2008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5部分: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GB/T 11355—2008V带和多楔带传动额定功率的计算GB/T 11355—1989GB/T 11356.1—2008带传动 V带轮(基准宽度制) 槽形检验GB/T 11356.1—1997GB/T 11356.2—1997带传动普通及窄V带传动用带轮(有效宽度制) 槽形检验GB 11356—1989中窄V带轮槽形检验部分GB/T 11545—2008 带传动汽车工业用V带疲劳试验GB/T 11545—1996 GB 12734—2003 汽车同步带GB/T 12734—1991GB/T 13352—2008 带传动汽车工业用V带及其带轮尺寸GB/T 13352—1996,GB/T 13405—1992GB/T 14096—2008 喷油泵试验台试验方法GB/T 14096—1993 GB/T 17804—2009往复式内燃机图形符号GB/T 17804—2003 GB/T 18183—2000 汽车同步带疲劳试验方法GB/T 20064.1—2006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1部分:安全要求和试验GB/T 20064.2—2006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2部分:脱开角试验办法往复式内燃机中、高速往复式内燃机底脚结构噪声测试规范GB/T 21404—2008 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GB/T 21405—2008往复式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的附加要求GB/T 21406—2008 内燃机发动机的重量(质量)标定GB 20651.1—2006往复式内燃机安全第1部分:压燃式发动机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发电机组安全性GB/T 23337—2009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GB/T 23338—2009内燃机增压空气冷却器技术条件GB/T 23339—2009内燃机曲轴技术条件GB/T 23340—2009内燃机连杆技术条件GB/T 23342—2009往复式内燃机回弹式绳索起动装置基本安全要求往复式内燃机(RIC)驱动的交流发电机往复式内燃机飞轮技术条件排气歧管铸铁件JB/T 2291—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芯子结构型式及尺寸系列JB/T 2292—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进、出水口、加热口及盖JB/T 2293—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风洞试验方法JB/T 6012—2005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JB/T 6012—1992JB/T 6720-1993 JB/T 6012.2—2008内燃机进、排气门第2部分:金相检验JB/T 6719—1993 JB/T 6012.3—2008内燃机进、排气门第3部分: 磁粉探伤JB/T 5093—1991 JB/T 6012.4—2008内燃机进、排气门第4部分:摩擦焊气门超声波探伤JB/T 6013—2011 柴油机低压金属油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3—2000 JB/T 6014—2011 柴油机高压油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4—2000JB/T 6015—2000 JB/T 6015—2011 柴油机低压输油胶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8118—1997 内燃机活塞销技术条件JB/T 8118—1995 JB/T 8126.1—2010JB/T 8126.1—1999JB/T 8126.1—1999 JB/T 8126.2—2010内燃机冷却水泵第2部分:总成试验方法JB/T 6718—1993* JB/T 8126.6—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6部分:V带轮技术条件HJ 437—2008HJ 438—2008HJ 439—2008。
汽车发动机 Microsoft Word 文档

1.进气控制: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进气控制功能包括进气谐振增压控制、配气定时控制、增压压力控制、进气涡流控制。
2.故障自诊断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故障自诊断功能和带故障运行控制功能。
3.故障自诊断功能的主要工作包括对传感器、中央处理器、部分执行器(如点火模块等)及重要装置(如三元催化转换器)工作状态的检测,发现异常时的故障警告及故障信息的储存。
4.顺序喷射:顺序喷射方式也称独立喷射方式。
各缸喷油器按各缸的工作顺序,一次把汽油喷入各缸的进气歧管,发动机曲轴每转两转,各缸喷油器按各缸点火顺序依次喷油一次。
5.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一个完整的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应由空气供给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汽油喷射电子控制系统3部分构成。
6.Acc信号即加速信号。
7.阻尼减震器:阻尼减震器的作用是吸收油压力脉动能量,减小油压脉动幅度。
阻尼减震器通常布置在汽油泵出口端(有的布置在回油管或燃油分配管上,是为了减小喷油器开或关时对油路中油压的影响同时兼有降低回油噪声的作用。
),与汽油泵一起构成一个总成部件,使汽油泵出口的油压脉动幅度不超过规定值。
8.压力调节器:燃油压力调节器的主要功用是保持燃油分配管内油压与进气歧管内气压的压差不变差值依汽油发动机的类型而异,一般为0.25-0.3 MPa。
采用压力差恒定的方法,使ECU能够用单一的控制参数——喷油器开启持续时间对喷油量进行简单而又较精确的控制。
9.曲轴位置传感器的作用:曲轴位置传感器的作用是向ECU提供汽油发动机的转速和曲轴转角信号。
10.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作用是向ECU提供汽油发动机基准汽缸所处的工作行程和活塞运动方向的信号,一般称为判缸信号。
11.开关量信号:一些表明汽油发动机处于某种状态的定性参数,这种定性参数以NO或OFF的方式传输到ECU,故称开关量信号。
12.开关量信号种类:1、起动信号,2、空档起动开关信号,3、空调开关信号。
13.电控单元:电控单元(ECU)是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核心,电控单元主要由输入回路、A/D转换器、微型计算计和输出回路4部分组成。
发动机培训讲义一(发动机基本知识)汇总

发动机知识培训讲义(一) 发动机构造及工作原理(常识部分)第一节发动机分类目前,轿车的动力主要是内燃机。
它是将燃料与空气在发动机内部混合、燃烧而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臵。
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发动机称为热力发动机(简称热机)。
内燃机是热机的一种。
另一种是外燃机,如蒸汽机等,其特点是燃料在机器外部的锅炉内燃烧,现代轿车早巳不用这种机器了。
车用发动机大致分类如下:1)根据活塞的运动形式分为: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和旋转活塞式发动机。
轿车所用的发动机主要是往复活塞式。
由于它在设计、制造、安装、修理及使用中各种技术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轿车,的主要动力形式。
旋转活塞式发动机(也称转子发动机),在国外轿车上(主要是日本汽车)所应用,虽然还有一些关键技术仍在研究中,但作为发动机的前景还是存在的。
2)根据发动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行程数分为:四冲程发动机和二冲程发动机。
活塞式内燃机,它的每一个工作循环都是由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所组成。
活塞每两个单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称为二行程发动机。
活塞每四个单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称为四行程发动机。
现代轿车发动机大都采用四行程发动机。
二行程发动机由于存在排放、噪声、油耗等方面原因,轿车已很少采用。
3)根据发动机使用燃料种类的不同可分为:使用汽油作燃料的发动机(称为汽油机)使用柴油作燃料的发动机(称为柴油机)。
现代轿车上使用汽油机很多。
在欧洲、日本等国家也有一定数量的柴油机轿车。
汽油机根据供油系统的不同可分为化油器式发动机和汽油喷射式发动机。
化油器式发动机是将汽油与空气在化油器中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成可燃混合气,然后被吸入汽缸并加以压缩,点火燃烧作功。
轿车上使用得越来越少。
汽油喷射式发动机是把燃料通过喷射系统,以一定的比例喷入进气管或汽缸内与空气混和成可燃混合气,再点火、燃烧、膨胀而作功。
由于汽油喷射式发动机(特别是电控汽油喷射式发动机)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故在轿车上逐渐被采用。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1. 引言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对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我们进行了一次汽车发动机实训。
本文将对本次实训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体现学习的成果和经验。
2. 实训内容本次汽车发动机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 - 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3.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在实训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发动机是由气缸、曲轴、活塞、进气门、排气门等部件组成的。
在工作过程中,发动机通过燃烧混合气体产生的推力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汽车前进。
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后续的故障诊断和维修具有重要意义。
4. 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定期的保养和维护对于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更换机油、更换空气滤清器、清洗喷油嘴等操作,掌握了基本的维护技能。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发动机冷却液、机油等重要液体的检查和更换,保证其正常工作。
5. 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汽车发动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排除发动机故障,我们在实训中学习了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查看故障码、使用诊断仪器等手段,我们能够迅速定位发动机故障所在,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在实训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常见的发动机故障,例如点火系统故障、燃油系统故障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成功解决了这些故障。
6. 实训心得与体会通过这次汽车发动机实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发动机的维护和修复技巧。
此外,我还意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
发动机是一个非常精密的机械装置,维护和维修时必须非常慎重,注意每一个细节,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坏。
同时,我也发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训中,我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发动机技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突破和创新。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提高了车辆性能、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
本文将介绍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并探讨其对未来汽车发展的影响。
一、直喷汽油发动机技术直喷汽油发动机技术是汽车发动机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
传统汽油发动机采用简单的多点喷射系统,燃油在进气道中与空气混合,然后进入汽缸燃烧。
而直喷技术将燃油直接喷射到汽缸中,在燃烧室内与空气混合,燃烧更加高效。
这种技术能够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使发动机性能更为优越。
二、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是现代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又一重要突破。
通过使用涡轮增压器将发动机排气推入涡轮,再通过涡轮带动压气机压缩进气,增加了进气量和气缸充气效果。
这一技术使得发动机在较低转速下就能提供更多的扭矩和动力,提高了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爬坡能力。
同时,涡轮增压技术还能够降低发动机的排气温度,减少废气的排放,使发动机更为节能。
三、混合动力技术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普及,混合动力技术逐渐成为汽车发动机技术的热点。
混合动力技术将传统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相结合,通过电力系统的辅助驱动,减少了传统燃油发动机的负荷,提高了燃油利用率和环保性能。
此外,混合动力技术还可以利用电动机的回馈制动将车辆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存储,实现能量的再利用。
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续航能力强等优势,为未来的汽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四、电动化技术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发动机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纯电动汽车利用电池储存电能,使用电动机驱动车辆。
相比传统燃油车,纯电动汽车更为环保,无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没有直接污染。
此外,电动汽车还具有噪音低、维护成本低等优势。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总结起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5篇)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5篇)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5篇)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留意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以确保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专业教学力量;留意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设,有效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育,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让同学真正到企业中实习,以提高同学的动手实践力量。
对于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制定,首先应结合汽车相关企业的岗位就业现状,制定与之对应的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然后通过搜集资料和对相关汽车企业的调研,了解相关汽车企业对人才的详细需求,即了解其对相关工种的需求量。
如上所列的工种,装配工对于企业来说很简单聘请到,且人才来源广泛。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最缺乏的人才。
生产管理人才,需要有肯定的生产管理学问和力量,而专业技术人才,也是需要把握肯定的专业力量。
对这些人才的力量要求比较高,直接从社会上聘请有肯定困难的,由于一般社会聘请到的人才多数都缺少阅历,没有力量胜任这样的岗位。
这就需要在一些有相应工作阅历,具有相应工作力量的“校企结合”的学校进行聘请。
这样的人才进入企业后很简单熟识工作,由于力量较强,进展潜力自然比同等学历的同学大一些,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因此,企业所重视的并且需要的是具有肯定力量的人才。
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育目标是建立在岗位力量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校内外实训来实现的。
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教学,核心课程的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四个环节[4]。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制图;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核心课程包括:汽车装配工艺;汽车制造技术;汽车性能检测技术与设备汽车构造与使用;汽车构造与检修;汽车总装技术。
校内实训课程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机械加工实训;汽车装调基本技能实训。
校外实训课程包括:汽车底盘装调实训;汽车发动机装调实训;整车修理与保养实训;汽车总装训练等。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汽車發動機電控技術》模組一概述課題一發動機電子控制技術發展史一、汽油機電子控制技術發展史為適應降低汽油機燃油消耗和有害物排放量的要求,汽油機燃油供給技術經歷了從機械控制汽油噴射到現在的發動機集中管理系統,以及目前正在迅猛發展的缸內直噴技術。
1934年,德國懷特(Wright)兄弟發明了向發動機進氣管內連續噴射汽油來配製混合氣的技術。
1952年,德國Bosch公司研製成功了第一臺機械控制缸內噴射汽油機。
1958年,Bosch公司研製成功了機械控制進氣管噴射汽油機。
1953年美國本迪克斯公司(Bendix)開始研製由真空管電子控制系統控制的汽油噴射裝置,並在1957年研製成功。
1967年,德國博世(Bosch)公司根據美國本迪克斯公司的專利技術,開始批量生產利用進氣歧管絕對壓力信號和模擬式電腦來控制發動機空燃比A/F的D型燃油噴射系統(D-Jetronic)。
1973年,德國Bosch公司在D型燃油噴射系統(D-Jetronic)的基礎上,改進發展成為L型燃油噴射系統(L-Jetronic)。
1973~1974年,美國通用(General)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裝上了積體電路IC點火控制器。
1976年,美國克萊斯勒(Chrysler)汽車公司研製成功微機控制點火系統,取名為“電子式稀混合氣燃燒系統ELBS”。
1977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研製成功了數字式點火控制系統。
1979年,德國Bosch公司開發出了M—Motronic系統,即發動機集中管理系統。
1979年,日本日產(Nissan)汽車公司研製成功了集點火時刻控制、空燃比控制、廢氣再迴圈控制和怠速轉速控制與一體的發動機集中控制系統ECCS。
1980年,日本豐田(TOYOTA)公司開發出了具有汽油噴射控制、點火控制、怠速轉速和故障自診斷功能的豐田電腦控制系統TCCS。
1981年,Bosch公司開發出了LH-Jetronic系統。
1987~1989年,Bosch公司開發出電控單點汽油噴射系統。
汽车发动机种类技术大全讲解

发动机种类技术大全(上)1.SOHC : (单顶置凸轮轴发动机)根据凸轮轴位置数量划分的发动机类型,SOHC表示单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适用于2气门发动机。
2.DOHC : (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表示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适用于多气门发动机。
通常发动机每缸有2个气门,近几年来也不断出现了4气门、5气门发动机,这无疑为提高发动机高转速时的进气效率功率开辟了途径。
此类发动机适用于高速发动机,并可适当降低高转速时的燃油消耗。
3.Turbo : (涡轮增压)即涡轮增压,其简称为T,一般在车尾标有1.8T、2.8T等字样。
涡轮增压有单涡轮增压和双涡轮增压,我们通常指的涡轮增压是指废气涡轮增压,一般通过排放的废气驱动叶轮带动泵轮,将更多空气送入发动机,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同时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
4.VTEC:(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由本田汽车开发的VTEC是世界上第一款能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及升程两种不同情况的气门控制系统,现在已演变成i-VTEC 。
i-VTEC发动机与普通发动机最大的不同是,中低速和高速会用两组不同的气门驱动凸轮,并可通过电子系统自动转换。
此外,发动机还可以根据行驶工况自动改变气门的开启时间和提升程度,即改变进气量和排气量,从而达到增大功率、降低油耗的目的。
5.i-VTEC : (智能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系统)i-vtec.系统是本田公司的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英文缩写,最新款的本田轿车的发动机已普遍安装了i-vtec系统。
本田的i-vtec系统可连续调节气门正时,且能调节气门升程。
它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由低速向高速转换时,电子计算机就自动地将机油压向进气凸轮轴驱动齿轮内的小涡轮,这样,在压力的作用下,小涡轮就相对于齿轮壳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凸轮轴在60度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旋转,从而改变进气门开启的时刻,达到连续调节气门正时的目的。
6.CVVT:(连续可变的气门正时系统)韩国的汽车工业一向不以技术先进闻名,所以所用技术也多是借鉴了德、日等国的经验,而CVVT正是在VVT-i和i-VTEC的基础上研发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真正懂车么?汽车发动机技术汇总
目前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主要有直列发动机,V型发动机、W型发动机、转子发动机几种
类型。
为了使读者对各种发动机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在这里将常见的汽车汽油发动
机类型与各种先进的汽油发动机技术特点归纳在一起,供大家分享。
直列发动机(Line Engine)
直列发动机(Line Engine):它的所有汽缸均肩并肩排成一个平面,它的缸体和曲轴
结构简单,而且使用一个汽缸盖,制造成本较低,稳定性高,低速扭矩特性好,燃料消耗少,尺寸紧凑,应用比较广泛。
其缺点是功率较低。
“直列”可用L代表,后面加上汽缸数就是
发动机代号,现代汽车上主要有L3、L4、L5、L6型发动机。
L3(直列3缸发动机):一般用在1升以下的微型车上。
它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制
造成本也低,重量轻,比较省油。
如果一台直列3台机能达到一台直列4缸机的动力性能,那当然是3缸机要好些。
如早期的夏利车装配的就是3缸发动机。
L4(直列4缸发动机):直列4缸发动机俨然已成了现代汽车的一种标准选择。
它的
适用范围极广,小到微型车,大到2升多的车型,均由四汽缸机为汽车提供动力。
与6缸机相比,4缸机的体积小,结构简单,重量轻,但它的动力性和平稳性与同排量6缸机的差别并不十分显著;现代轿车大多为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方式,需要发动机横放在车头,要求发动机的体积不能太大,直列4缸机的体积尺寸正好,因而直列4缸机获得了广泛应用。
L5(直列5缸发动机):由于直列5缸机存在很难解决的平衡问题,容易引起振动,因此直列5缸发动机现已不多见。
我国长春一汽曾生产过的奥迪100也是用直5发动机。
现在沃尔沃S60、S80还在用直5发动机。
L6(直列6缸发动机):直列6缸发动机现在主要用在前置发动机后驱方式的汽车上。
从平衡角度来讲,直6比直4、直5,甚至V6的平衡性都要好。
出于此原因,当你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