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原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de78f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11.png)
《自相矛盾》1. 课文原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自相矛盾》,这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让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原文内容。
有一位古代的我国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在《孙子兵法》中说:“打算攻击的时候,先示弱;企图进攻的时候,故意退让。
”这句话让人感到很奇怪。
孙武还说:“要懂得逢凶化吉,逢吉化凶。
”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怎么会这样呢?我们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
2. 主题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兵法策略的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
通过分析这些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孙武的兵法思想,同时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处事之道和人生哲理。
3. 思想阐述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示弱先攻,故退后进”这样的兵法观点。
这似乎与常理相悖,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策略思想。
在战争中,有时候表面上的弱势其实是在隐忍等待时机,而故意后退则可能是为了引诱对方进攻,从而利用对方的势力来取得胜利。
另外,孙武还提出了“逢凶化吉,逢吉化凶”的观点。
这也是一种处事哲学,告诫人们在面对逆境时要有勇气和智慧,不要轻言放弃;在面对顺境时要谨慎小心,不可骄傲自满。
这种逢凶化吉、逢吉化凶的心理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4. 应用意义孙武的兵法观点虽然看似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策略。
这种策略性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是有很大启发意义的。
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可以从孙武的兵法中汲取智慧,以不变应万变;在取得成功后,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可掉以轻心。
这些都是孙武兵法所蕴含的处世之道和管理之策。
5. 结语通过对《自相矛盾》课文的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孙武的兵法思想,也领悟到了一些有关处事之道和人生哲理。
孙武的兵法观点虽然有些自相矛盾,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策略智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以智慧和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取得更多的成功和成就。
6.兵法思想在管理中的运用孙武的兵法思想不仅可以在战争中得到应用,也可以在管理领域中获得启发。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1e549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1.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了解寓言内容。
3、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板书课题:14寓言二则——自相矛盾3、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汇报。
4、同学们能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矛与盾是古代作战的武器,课文围绕着矛与盾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课文吧!二、初步感知课文1、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中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的停顿,要把句子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谁愿意读课文。
4、看得出大家的掌声是对他的表扬,就让我们像他一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读后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三、翻译古文同学们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1、第一句:(1)理解“鬻”和“誉”含义。
(2)请翻译第一句(3)读的语气教师:让我们用炫耀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第二句:(1)解释“利”(2)请翻译第二句(3)能用吹嘘的语气读出这句话。
3、第三句:(1)翻译第三句(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字?(3)读时注意什么(4)设想一下,问话人的年龄、性格,读时语气怎样?试这读一读。
4、第四句:师:第四句内容很少,我们改变下形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理解这一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文言文15 《自相矛盾》完整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文言文15 《自相矛盾》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3ec31277232f60ddcca19e.png)
生活中的自相矛盾无处不在。
有一则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 脑白金”。你发现这则广告词有什么问题吗?
有人在墙上写着:“不准乱涂乱画”,可他 自己就在墙上乱画了,他的行为和言论自相矛盾。
班长说,丁丁同学在课堂上说话,丁丁说: “我没有说话,我只是小声地说话。” 他的话 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就再学 一个寓言成语:
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
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你能结合课文注释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 意思吗?
卖
人
夸赞,夸耀 坚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 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的生动。
词语积累有自字的成语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不量力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生活中的自相矛盾无处不在
词语积累(有“自”字的成语)
自给自足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自 相 矛 盾 请将古文的
节奏读出来。
楚人有y鬻ù盾与矛者,y誉ù之曰:“吾盾之坚,莫能 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 世而立。
自相矛盾
根据划分节 奏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盾的故事,你能说说 此处的矛盾之处吗?
你明白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原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1be8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原文
自相矛盾
我们班收到了一个礼物——一只母鸡。
同学们看到母鸡把蛋下在了地上,都很高兴。
第二天,母鸡又下了一个蛋。
大家高兴地说:“原来母鸡每天
都能下一个蛋。
”
第三天,母鸡又下了一个蛋。
同学们更高兴了,一个同学说:“三天过去了,母鸡已经下了三个蛋了。
”
第四天,母鸡依旧下了一个蛋。
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现在是第四天,母鸡一共下了四个蛋了。
”也有人说:“不对,现在是第四天,母鸡下了三个蛋。
”
同学们一时间争得不可开交。
老师笑着出了个主意,她说:“我们可以数一下,看看母鸡下了几个蛋。
”
大家都齐刷刷地数了起来,结果却是五个数字。
有些同学愣住了,不知所措。
老师岔开话题,告诉同学们:“其实,每个结论都有道理,但
有时候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们在讨论问题时,要善于思考,认真观察,不要想当然。
”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了。
大家也明白,有时候争论的结果并不是真正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88696e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09.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楚国卖盾和矛的人夸大其词宣传自己的商品,结果被一个客人问得哑口无言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实事求是,做事要言行一致。
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寓言故事有较高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词语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如“夸大其词”、“哑口无言”等。
此外,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也需要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夸大其词”、“哑口无言”等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明白说话要实事求是,做事要言行一致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词语,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难点: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以及将文章主题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盾和矛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自相矛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遇到生词和难点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文章主题,教师巡回指导。
4.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并将道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5.朗读感悟: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巩固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楚人卖盾夸大其词问者矛哑口无言说话要实事求是,做事要言行一致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如发言、讨论等。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159f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a.png)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具有辩证性,善于发现事物的矛盾。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他们把握课文的主旨,并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矛盾,从而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
2.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3.讨论题:提前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用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基础知识+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5e25ba579563c1ec4da710c.png)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十、课外拓展
韩非子语录: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源自网络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七、注解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自相矛盾》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课《自相矛盾》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课《自相矛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805567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b.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课《自相矛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1课,本文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成语的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分析能力和道德观念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成语的解释和运用。
2.难点: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楚国人和矛、盾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的魅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释成语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道理。
5.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道德观念,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道德观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71647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8.png)
【导语】《⾃相⽭盾》出⾃于《韩⾮⼦》,讲的是⼀个楚国⼈卖⽭⼜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什么⽭都戳不穿,说他的⽭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问道:“⽤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事或⾔语前后不统⼀。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情。
后因以喻⼈的语⾔⾏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课⽂原⽂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注释 _________ ①本⽂选⾃《韩⾮⼦•难⼀》。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知识点 注释: 本⽂选⾃《韩⾮⼦·难⼀》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鬻:卖。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教案 ⼀、看图猜谜导⼊,激发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302f09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f.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解课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尝试发现逻辑矛盾。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二、教学准备•备好教材《自相矛盾》、课件。
•准备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引言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逻辑矛盾的概念。
2.通过提问引入本课主题《自相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1.进行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语。
2.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与言语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课文分析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
2.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探讨小说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出逻辑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逻辑矛盾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有困难,未能深入探讨矛盾的含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我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我会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供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c80d36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f.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道理。
本课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富有哲理性,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层次的哲理,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故意夸大其词的道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楚国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是谁?他在做什么?2.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画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进行分析。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道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7.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把课文读给家长听,并和家长一起讨论课文中的道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b59a34b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b.png)
读 走进故事
自相矛盾
楚人有 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 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
可同世而立。
读 走进故事
自相矛盾
坚,楚物人莫有能鬻陷盾又也与誉。矛其”者矛,曰誉:之“曰吾:矛“之吾利盾,之于物 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读 走进故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读 走进故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
读 走进故事
自相矛盾 楚人有 鬻①盾与矛者, 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
照 走进生活
作为现在的我们,只是这个故 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事情? 事的旁观者吗?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自相矛盾
楚人有
,誉之曰:“
,
。”又誉其矛曰:“
,
。”或曰:“
, ?”其
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延学单
1.搜集并阅读《韩非子》中的其他故事。 2.用“读、思、议、照”的方法,阅读 《田忌赛马》《跳水》两篇文章。
zuǎn
后人将其著述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资料二
yáo shùn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当时的统治者,同时称颂尧和舜两位 圣明的君主。可是,韩非子认为,尧注重以法治国,而舜主张以德化人,这两种 治国方法不可能同时推行。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极力推行法治。于是,以寓言 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出来,以此来规劝当时的统治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要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要点+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e667002ec3a87c24028c4f7.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要点+图文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我会写:矛:长矛矛盾矛头盾:矛盾盾牌后盾自相矛盾誉:称誉赞誉荣誉美誉誉不绝口吾:吾辈吾国吾身形近字:盾(矛盾)质(质量)誉(信誉)举(举重)吾(吾辈)告(告诉)矛(矛盾)茅(茅草)多音字:相:xiāng 相互xiàng长相夫:fú逝者如斯夫fū夫子应:yīng应该yìng答应译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注解: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第15课《自相矛盾》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15课《自相矛盾》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6e6b21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3.png)
同世而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楚人满心欢喜想着今天定要大赚一笔时: 一个小孩子疑惑地问:________? 一个小伙子走上前来说:________? 一个小姑娘探出脑袋说:________?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可能1 可能2 可能3 可能4
15.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 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 ∕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 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 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 立。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 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 将发议论。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 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 议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 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 议论。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2f402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9.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相互抵触的道理。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它来分析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他们对于成语的运用和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成语来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诚实待人的品质,学会用成语来分析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学会运用成语来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相关成语卡片:用于教学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3.教学用具:如计时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标题《自相矛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阅读结束后,邀请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如:“楚国人为什么卖不出盾和矛?”“成语‘自相矛盾’用来形容什么情况?”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7b4b5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15.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通过讲述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比喻、寓言的深层含义还需引导。
同时,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寓言,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作业本:准备作业本,用于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楚国人卖盾和矛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楚国人最后不敢回答围观的人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寓言,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说课稿(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说课稿(含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1071c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6.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说课稿(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道理。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的分析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寓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言过其实的现象可能有一定的观察,但如何用课文中的道理进行分析和解释,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道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自己领悟寓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谈话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b.板书课题:自相矛盾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交流a.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寓意。
b.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意。
5.感悟体会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言过其实现象的体会。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7eb61d6bec0975f465e2c0.png)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点注释: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看图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兵器?(生猜)这是古时候的两种兵器:矛和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之相关的文言文《自相矛盾》,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看到题目谁有什麽疑问?什麽是矛、盾?谁来帮助他?你说,介绍了形状。
你说,介绍了演变过程。
你说,介绍了材料。
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a3aa5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7.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第1篇】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参加面试的8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相矛盾》。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自报家门说教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本篇课文是一个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学习这类课文,意在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维上的锻炼。
二、融会贯通说学情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在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之文言文本身又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师需要通过架桥铺路等推动学生最佳发展区的进步。
三、以学定教说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理解“弗”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这同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四、教学相长说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学,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本次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在学法上,以学生的读、思、议、想为主,真正的使学生学有所获。
五、情感交流说过程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具体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兴趣激发,智慧之萌芽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驱力。
上课伊始我会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天气真好呀,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哦,有同学指出老师的话前后矛盾,其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始祖《自相矛盾》。
这样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阅读渴望,使学生走进文本有效阅读。
这便是“巧引导”。
环节二:自读自悟,智慧之根本首先,检查预习。
从课题入手,了解“矛”在古代用于进攻,“盾”则用于防守。
继而,明确本文是以文言为载体的寓言。
学生交流资料了解韩非子等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自相矛盾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
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
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
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
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
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
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
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盾: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块宽的护甲(如用金属、木头或皮革做的),过去一般在战场上或单人格斗中用以护身(如防矛、箭或剑刺)。
楚国: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
楚国国君芈(音Mǐ)姓熊氏。
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
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文言文1.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2.翻译方法(1)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
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3)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4)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6)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寓言1.定义: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2.特点:(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3.分类: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
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4.作家评价: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5.成语故事和寓言:成语故事可以分为三类(1)寓言:《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阿拉伯人和他的骆驼》(2)历史:《铁棒磨成针》《狡兔三窟》《三顾茅庐》《老马识途》《吕后执政》《毛遂自荐》《破釜沉舟》《孙庞斗智》(3)神话:《夸夫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炎帝神农》《黄帝的崛起》《战神蚩尤和指南针》《九天玄女》《旱神女魃》《嫦娥偷灵丹》《三打白骨精》等。
6.寓言故事的来历:“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
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
《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
7.四大寓言家: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莱辛。
韩非子语录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3.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6.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7.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8.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9.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10.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2.其人弗.能应.也。
()()二、说说句子的意思.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不可同世而立。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段落品析。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思维创新大拓展四、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一、1.卖;夸耀 2.不;回答二、1.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2.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三、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四、示例:我的同学看到别人带了个足球踢,嫉妒了,因此,说:“我最讨厌踢足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