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理想的风筝》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
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
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1/ 6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他的课讲得极好。
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
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gěnɡyè),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
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理想的风筝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材分析】《理想的风筝》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2篇。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
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
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重点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抓住关键词语体悟人物内心情感,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以及他敬业爱生、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激情导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预习成果——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整体入手,回顾全文——细读课文,品读感悟——整体回顾,总结全文——布置作业【教学过程】关语段,师生交流、打破课文顺序,直奔2.组织集体交流:(6)指名说,适时点击“笑声、酸涩、尊敬”(7)这笑,这酸涩,这尊敬是因为什么呢?出示填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是因为。
交流。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朗读、理解课文。
2.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对理想的认识和感悟。
3.能够关注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勇于追求。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理想的风筝》。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理想内容。
2.了解风筝神话的传说,理解作者自己的理想。
3.自己感受、体验,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并勇于追求。
【教学难点】如何让孩子理解理想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拥有理想和目标的素质。
【教学方法】1.情景演绎法。
2.问题解答法。
3.小组讨论法。
4.课文品读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风筝等。
【教学过程】【导入】1.课前教师先带领学生思考:“理想”是什么?理想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2.接着教师给孩子们介绍风筝,让他们谈论一下自己制作风筝的经验。
【新课】1.通过学习课文《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蕴含的理想和个性。
2.在幽默有趣的情节下,孩子们能够真正感受到理想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风筝传说故事。
3.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对理想的认识有哪些?可以列举或让学生自行发现。
4.然后教师简单讲解风筝神话的传说,让学生了解风筝文化的起源。
5.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思考自己是否有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是否珍惜自己的理想,是否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6.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结合课文和风筝文化,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7.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生一起感受和体验理想和目标的重要性。
【巩固】1.设计小组竞赛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想设计出自己的风筝,并进行飞翔比赛。
2.学生根据所设计的风筝,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风筝制作技巧,同时也思考如何能够让自己的理想更接近现实。
【拓展】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风筝神话的各种资料,在家里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情感变化及对故事的处理方式。
2.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对人生中各种情感的理解、感受以及应对等能力3.通过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筝制作技艺,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4.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分析文本人物的情感变化及处理方式2.介绍风筝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筝制作技艺3.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境,思考理想的风筝形状、材料等2. 难点1.理解和分析文本人物情感的转变2.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筝制作技艺3.合作完成风筝制作,锻炼意志品质与动手能力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及目的)课程开始时,给学生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风筝图片,让学生认识风筝的种类和样式,并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谈论他们自己在风筝运动中的体验。
2.阅读文本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理想的风筝》,分组互相讨论和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一些对历史文化和现代风筝制作技艺的看法。
3.领会文本情感针对文本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对故事的处理方式,由班上同学在自己认为某个角色时,思考这个角色在本文中的个性特征、情感变化及处理方式,后得出自己理解的人物性格。
4.认识风筝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筝制作技艺老师通过讲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筝制作技艺,让学生明白风筝的文化渊源和制作过程。
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自己理想中的风筝,并和同组合作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5.分享心得和体验学生自由选择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和模拟赛等,着重通过自己制作、传统文化间的比较和自身实践的体验,并在交流中感悟、反思、总结和提高。
6.课后拓展学生完成作业,每个小组通过收集、整理关于风筝知识的相关材料后,并利用多种媒介呈现,能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完整的展示出来。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交流能感受到,学生对人物的个性及处理方式有所了解,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2.在风筝制作环节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并合作完成一个理想的风筝制作,锻炼意志品质与动手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2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2.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主人公对风筝的热爱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2.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主人公对风筝的热爱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理想的风筝》及相关教材和教具。
2. 纸、笔、黑板、草纸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问答方式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理想的风筝》的课文,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内容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愿意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3.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按照适当的节奏朗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轮读,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然后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4. 拓展学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完成作业,并将作业要求告知学生。
六、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安排和目标。
七、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孔子游春》这篇课文的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学问。
2. 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词义,分析词语的运用。
3. 能运用课文中的文言实词,造句。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文化名人孔子2. 学习理解文言文3. 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思想教学准备:1. 课文《孔子游春》的课本、录音机2. PPT或黑板、彩笔3. 单词卡片或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PPT或黑板写出孔子的名字,然后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孔子的生平和贡献。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理想的风筝》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理想追求的渴望。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3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课文中的风筝寓意。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对理想的追求。
3.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2理解风筝的寓意,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风筝的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对风筝的了解和感受。
2.自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课文结构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学习课文4.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2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5.探讨风筝寓意5.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风筝寓意。
5.2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6.小组讨论6.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6.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7.2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8.作业布置8.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8.2学生反馈作业要求,确保作业质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情景交流?3.学生对风筝寓意的理解是否深刻?4.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5.作业布置是否合理,学生完成情况如何?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22理想的风筝_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22理想的风筝_苏教版22、理想的风筝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理想的风筝苏教版
《理想的风筝》教课方案一、文本解读《理想的风筝》是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回想性的文章,采纳倒叙的写法,以学生的口吻回想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刘老师。
经过四件案例将乐观爽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激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课文开头先描绘春季放风筝的情形,引出对刘老师的回想;主体部分分别描绘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形,突出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谈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与赞叹之情。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将叙事与抒怀融为一体,文笔生动细腻,刻画人物特点鲜亮,描绘既直白又委婉,到处是抓手,又到处无抓手,有独到的行文特点。
从人文性方面看,本篇课文所包含的最大教育价值是意在让学生领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踊跃乐观的态度和坚强执着的精神。
从工具性方面看,是经过详细语言文字的学习,体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抒发人物感情的表达方法。
鉴于此,就作者如何经过详细的语言文字,采纳何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描述人物特点,抒发心里感情等是需要教师在本课的教课中相机合时点拨指导学生的。
二、设计理念《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了必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经验,完整有能力在预习和自学的过程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能够认识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点。
所以,联合文本特点,依照本单元的训练要点“要依据文章的特点,理解要点语句,仔细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以及《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高段阅读教学:“在阅读中认识文章的表达次序,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意会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的要求等,教课中我打算摒弃繁琐的内容剖析,以“突出重点的训练目标 --掌握文本特点,领会思想感情”为打破口,拟采纳以下教课环节:先整体感知行文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接着经过品词析句,认识人物特点,浸透“领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最后进行课文补白。
这样的设计力争突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课思想,更是突出目前“我们的教课应由知识讲堂向能力讲堂转变”的理念。
理想的风筝练习与测试答案
理想的风筝练习与测试答案《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2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理想的风筝练习与测试答案,欢迎阅读。
理想的风筝练习基础练习一、选字填空。
1.祥详详祥详祥2.躁燥躁躁燥躁二、在横线上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1.泛2.吹浮3.漾4.震洒5.裹和穿降三、修改病句。
下面给出修改以后的正确。
1.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受了种种考验,主持修筑铁路。
2.新的教学楼建成了,新旧两幢教学楼真是大不同啊!3.妈妈用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孩子。
四、读句子,完成练习。
1.(1)我们被刘老师幽默的话打动了。
(2)我们同情刘老师缺了一条腿,我们为他感到难过。
(3)刘老师乐观向上,不为自己的残疾而自暴自弃。
反而拿自己的残疾开玩笑。
2.(1)他觉得幸福而充实,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2)他那乐观向上的心态、天真的笑使得我觉得刘老师像一个“少年”。
发展练习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练习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眉飞色舞:形容人得意高兴的样子。
咬牙切齿: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
有板有眼:文中指读书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
迎刃而解: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朴拙(真挚) 敬慕(爱慕)揣摩 (琢磨) 怅惘 (惆怅)3.不同意,徒弟各有各的天资,勉强不来的。
严要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也应该看对什么人,看在什么时候。
严也不一定要气势汹汹,有时候和风细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可能更奏效。
二、阅读与思考略理想的风筝原文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教案板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教案板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教案板书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教案板书教学目标:1 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 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
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1 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 找同学读这件事。
2 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板书:生命)3 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1.小黑板与录音机。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截去撑地手持撒脱支撑急速擎着拄着甩掉转向拉动蹦跳泛起跳跃仰望追赶酸涩旋转漾出抓住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2.师生交流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二>精读文本,感悟特点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事情写刘老师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这是一个幽默的刘老师。
幽默在哪儿?(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理想的风筝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理想的风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理想的风筝的形态特征和制作方法;2.训练学生的手工能力和创造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探索民间文化。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中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2.按照要求进行风筝的制作;3.学会使用工具;4.合作学习。
三、教学难点1.注重学生对制作过程的熟练掌握;2.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协作。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只飞翔的风筝,问学生有谁制过风筝?制作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2.阅读(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想的风筝》。
3.交流、讨论(15分钟)1.让学生回答问题1:文中风筝主人独特的眼光是指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其中的一问。
2.让学生回答问题2:在风筝的制作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制作经验和读书体会,回答其中的一问或多问。
4.展示(10分钟)请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步骤,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
5.制作(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选定风筝别具一格的形状,自行制作其理想的风筝。
制作过程中,可以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材料。
同时,教师可以在旁边协助学生。
6.评价(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风筝的造型、色彩、线条、贴合度和飞行效果等方面。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自己敲打一篇风筝制作的心得体会,体现自己的创造和发现。
六、教学反思此节课是一节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构思、设计、制作和展示中得到提高。
同时,课程也融入了民间文化元素,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兴趣和艺术修养。
但此节课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更多的相互合作和帮助,共同完成理想的风筝。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2理想的风筝_苏教版 (共22张PPT)
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 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 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 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顽强斗争,以自己 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同学们找出刘老师讲课时的细节描 写,读一读。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 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 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 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 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3.同桌交流各自的收获。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4:35:25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32021/8/132021/8/13Aug-2113-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3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我能行
zhēn qiào mī
ɡ筝 翘 眯
风筝 翘板 眯缝
我能行
wú ɡōnɡ tǎnɡ
苏教版小学语文6下教案22.理想的风筝
22、理想的风筝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
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
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理想的风筝》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
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
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
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他的课讲得极好。
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
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gěnɡyè),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
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
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豆腐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wúgōnɡ),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
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piān)翩起舞,扶摇直上。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
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课后习题一、听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翩起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想的风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以________为线索,引起我对________的回忆,选取了“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工作和生活片段,表现了刘老师________的精神。
五、读句子回答问题。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这里“理想的风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者在表现刘老师的特点时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作文写给老师的一封信敬爱的张老师:
您好!您教了我五年的语文,在此,我要向您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刚入学时,是您扶正我们细小的手指,告诉我们握笔的方法;是
您握住我们稚嫩的小手,教我们一笔一画地写字;是您用那婉转动听的嗓音,带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是您用那巧妙又极富情趣的方法,让我们兴趣盎然地进入知识的殿堂。
张老师,五年来,您教会了我许多许多。
拼音的学习、汉字的认识、词语的积累、句子的应用和写文章的方法,但这只是知识的学习,您还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您用奖惩方式鼓励我们学习。
您经常自己掏钱买来一些小奖品奖给爱学习、会学习的同学,从而使我们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
相反,您也用扣“红花”的方式使我们不敢犯错,表现得更好。
现在,我已从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子成长成了一名懂事的小伙子了,这里包含了你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因为您一片片爱心的浇灌,几多番耕耘的辛劳,迎来了今天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
老师,您是梯,以伟岸的身躯托着我们稚嫩的双脚一步步攀高;老师,您是烛,以不灭的信念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激励我们不断探索,探索!
张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和蔼的笑容!谢谢您真切的鼓励!谢谢您不倦的教诲!谢谢您无私的奉献!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