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7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一、培养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学会对电子元件的判别、测量、学会对逻辑电路、数字电路的分析、学会洗衣机、电冰仃、电冰柜、彩电、VCD,DVD的维修,掌握维修技巧和理论知识,成为家电维修技能领域的技术骨干。
二、学制及课程设置:1、学制:初级技能员:63学时中级技能员:63学时2、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原理图与流程图维修技巧、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1、基础理论课:掌握电阻、电容、电感、RLC网络、二极管、三极管等元件的符号、测量、图形、功能。
2、洗衣机的原理与维修了解洗衣机的原理,机械部分、电控系统、以及维修程序3、电冰箱、电冰柜的原理与维修了解电冰箱、电冰柜的原理、制冷系统及电控系统原理,以及维修程序。
4、冰箱、冰柜维修技巧课:讲解一些特殊的、有代表性的、以及一些国产机、进口机的故障维修技巧。
5、收音机制原理与维修:讲解收音机的基本原理:输入回路、变频级、中放级、检波级、以及低放级电路的维修。
6、黑白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讲解黑白电视机的原理:高频头、中放级、伴音机、视放级AGC电路、行场扫描电路以及稳压电源电路的维修。
7、彩色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讲解彩电的原理:高频头、中放级、伴音级、扫描电路、以及色度解码电路的原理维修等。
8、VCD、DVD、录像机的原理与维修:VCD、DVD的CD电路、解码电路的原理与维修。
录像机的机械部分,电控系统的原理与维修。
9、整体维修技巧课:讲解一些特殊的、有代表性的、以及一些国产机、进口机的故障维修技巧。
10、课时安排四、教学原则坚持教学为社会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方向。
1、教学工作要贯彻加强基础理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和难点,讲究时效。
2、技能训练,要从学员的实际程度出发,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秩序渐进,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训练,要善于引导,举一反三,提高学员独立维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优秀板书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优秀板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描述方法。
2. 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规律。
3. 锻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的概念及描述方法。
2. 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运动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加速度的概念及运用。
2. 运动图像的绘制。
3. 运动过程中的物理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示例引入运动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运动的存在。
2. 学习:介绍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运动描述的基本知识。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例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通过应用题和实际问题来拓展运动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资源1. 课本资料:《物理教材》第一单元2. 实验设备:计时器、直线运动轨迹图仪3. 课堂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练习成绩: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和练习题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际应用:通过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的表现和思考来评价他们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鼓励优秀表现,指导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完成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高中物理教材教法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教材教法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相关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定律。
教学难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及相关概念。
教学准备:教案、教具、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问题或实例引入光的直线传播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介绍光的直线传播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定律,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等。
三、示例分析(20分钟)
1. 展示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2. 分析实例中的光线传播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原理。
四、案例练习(20分钟)
1. 提供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2.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归纳解题思路。
五、小结(10分钟)
教师总结今日所学内容,强化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概念讲解、示例分析和案例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巧。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更深入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相关概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2014—2015学年高三物理教学设计
2014—2015 学年高三物理教学设计
的高中频道为广大师生编辑了20142015 学年高三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在您的授课与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欢迎大家点击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谢谢您对的支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以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为导向,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教体局教育科研工作意见,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战略,围绕素质教育,强化课程改革
意识,落实教务处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更新教学理念,结合我校实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个性发展,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继承和发扬上一届高三的工作作风和管理模式,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力争将这一届高三的物理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烈。
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五篇【篇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
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情境导入精讲点拨: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2014—2015高中物理开学教育教案
2014—2015 高中物理开学教育教案
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
以下是20142015 高中物理开学教育教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将伴随大家进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
二、自我介绍
三、上课内容
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
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
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幺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高中物理 8.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3
2014高中物理 8.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3-3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初步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
(2)掌握运用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熟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答有关简单问题。
(3)熟记盖·吕萨克定律及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用它来解答气体等压变化的有关问题。
2.通过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盖·吕萨克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用实验验证盖·吕萨克定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来验证成正比关系的物理定律的一种方法,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还是中学阶段解答气体问题所遵循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2.对“理想气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这一概念对中学生来讲十分抽象,而且在本节只能从宏观现象对“理想气体”给出初步概念定义,只有到后两节从微观的气体分子动理论方面才能对“理想气体”给予进一步的论述。
另外在推导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中用状态参量来表示气体状态的变化也很抽象,学生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
三、教具1.气体定律实验器、烧杯、温度计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玻意耳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而查理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变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即这两个定律都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中都有一个参量不变,而另外两个参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若三个状态参量都发生变化时,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1.关于“理想气体”概念的教学设问:(1)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是如何得出的?即它们是物理理论推导出来的还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来的?答案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的。
高中物理说课全部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说课全部教案模板
主题: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
3. 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难点:力的概念在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小车、轨道等;
3. 讲义、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介绍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讲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介绍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的概念。
步骤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展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感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2. 进行小车在轨道上的运动实验,观察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步骤四: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六:课堂讨论(5分钟)
与学生一起讨论课堂内容,澄清疑惑。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2014—2015年度高三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2014—2015 年度高三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在授课前做好每一课的教学计划,将能帮助老师们更加高效的传授知识,下面是20142015 年度高三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进入的高中频道,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以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为导向,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教体局教育科研工作意见,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战略,围绕素质教育,强化课程改革意识,落实教务处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更新教学理念,结合我校实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个性发展,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继承和发扬上一届高三的工作作风和管理模式,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力争将这一届高三的物理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
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学习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不扎实,小班和普班的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课堂讲解- 结合教材和教具,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实际应用。
3. 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证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 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4. 课堂讨论- 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5. 练习巩固- 设计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通过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核心知识点。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
- 对学生的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完成情况。
-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发现并纠正错误。
3. 期末考试评价:-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模板
课题:电流电路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流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电路中电流的计算方法;
3.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电流的概念和性质;
2.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电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2. 应用电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课件;
2. 实验器材;
3. 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电流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流的含义和性质。
二、讲解电流的计算方法(15分钟)
讲解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公式。
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讲解(15分钟)
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理解电路中电流的分布规律。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电流的变化规律。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
通过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及反馈(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并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教案的模板范文
高中物理教案的模板范文
教学内容:电磁感应
教学目标:
1. 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3. 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论和实际应用。
难点:如何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课件及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演示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理论讲解
1. 提出问题:如何产生电磁感应?
2. 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及公式:ɛ = -dΦ/dt。
3. 讲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实验演示
进行一个简单的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例分析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问题讨论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强调电磁感应在真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及实验报告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电磁感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分析,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定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任务包括但不限于:经典力学的深入学习,电磁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波动与光学现象的解释,以及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介绍。
本教学设计将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进入这个阶段的学习之前,已经对物理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理解基本的物理原理和公式。
然而,他们对物理现象的深入理解以及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仍需加强。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设计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物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包括力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现代物理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学会使用物理实验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4)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物理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掌握物理学术语和表达方式,提高物理学术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定期进行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物理。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最终版)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最终版)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模板旨在帮助高中物理教师设计有效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效。
通过结合理论和实践,并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学生将获得更深入的物理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物理基础概念和原理- 培养科学实验和观察技能- 提高问题解决和思维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教学时长本教学设计模板适用于总时长为X节课的物理教学,每节课时长为Y分钟。
教学内容单元一:力学- 介绍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探索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单元二:热学- 理解热、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掌握热传导、传导、辐射和对流的原理- 研究热膨胀和热力学定律单元三:光学- 解释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探究光的折射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研究透镜和光学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单元四:电学- 理解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研究电流、电阻和电压的关系- 探索电路和电力的基本知识教学方法与评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等,以满足不同研究风格的学生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设计合适的小组项目和期末考试,以评估学生对物理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参考资料- 高中物理教材和参考书籍- 物理实验设计指南- 互联网资源和教学视频注意事项- 教学中请注意安全和实验室规范- 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度和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 关注学生的研究反馈,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以上是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的最终版本。
希望本模板能帮助您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物理教学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祝教学成功!。
高中教师物理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教师物理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力的作用的场景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于力的兴趣,引出
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分类(15分钟):首先介绍力的概念,然后讲解力的分类,如接触力、重力、弹簧力等,并举例说明。
3. 探究力的作用(20分钟):设计实验或观察示范,让学生亲身感受并观察不同力的作用,理解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然后进行讨论,
解答疑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5.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举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6.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习成果,提出需要复习的
知识点。
【教学准备】:
1. PPT或实物展示力的作用的场景或视频
2. 实验器材及示范物体
3. 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4. 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观察学生的互动表现和解题情况,评价学生对于力
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扩展力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学生
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4—2015年度高三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2014—2015 年度高三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在授课前做好每一课的教学计划,将能帮助老师们更加高效的传授知识,下面是20142015 年度高三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进入的高中频道,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以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为导向,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教体局教育科研工作意见,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战略,围绕素质教育,强化课程改革意识,落实教务处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更新教学理念,结合我校实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个性发展,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继承和发扬上一届高三的工作作风和管理模式,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力争将这一届高三的物理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
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学习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不扎实,小班和普班的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3篇(高中物理课件模板)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3篇(高中物理课件模板)下面是分享的高中物理教案模板3篇(高中物理课件模板),供大家赏析。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
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1)有水平初速度,(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
(学生回答)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课后小结小结一、平抛运动1、平抛运动的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2、条件: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讲述“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根据生活中的实例能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3.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感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4.进行探究实验,完成所要求的实验,得出结论。结论:静摩擦力
1.使学生认识到复杂的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的道理。
2.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情况。
与初中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2.观察归纳得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及区别。3.学生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1.由简单图形的判断得出简单结论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已有知识,需要加强指导,培养深入分析归纳能力。
2.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学生对实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摩擦力
科目
物理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2
提供者
令狐珍
单位
临猗第一职业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见: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
即0<F≤Fmax[
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回顾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Fmax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关系怎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1)与物体的所受压力(正压力)有关。
(2)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学问题
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同时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设计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摩擦力教学章节成为了高中物理学习新的难点.由于摩擦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特点以及难以捉摸和把握的特性,使得怎样设计好该章节的教学内容,提升物理教学的实效成为了高中物理老师所讨论的.的确,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对于高中物理后续的系统学习还是实际物理应用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帮助.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一线高中物理教学经验,以高中物理人教版为例,
三.探究静摩擦力:
1.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
(1)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物体与物体之间接触并且相互挤压(有形变);
(3)两个接触面不光滑,应有粗糙程度。
2.提问:你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3.演示实验:体验静摩擦力两本书交叉一页一页地对插,然后把书分开,看看受力的大小。提问:那么静摩擦力的大小到底有多大呢?
2.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二认识摩擦力:
1.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
◆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趋势◆物体之间接触并且相互挤压◆物体之间接触要粗糙。
3.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各类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情况,并进行实例判断。
在研究问题时,学习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三、学情分析
,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
7.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清楚分析问题的过程。设计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1.学生之间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懂的问题协商解决,不同的看法进行辩论。
2.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学问题。
5.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6.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能从中了解到解决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2.提问导入新课。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初中我们学习的摩擦力的有关知识。
1么是摩擦力?
2②摩擦力的种类?(静、滑动和滚动摩擦力)
3③摩擦力的方向?
1.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陶冶情操。2.学生边回顾边思考提问。举手说出所知道的问题,并进行简单了解。
3.明确课堂所要研究的任务。
1.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6.静摩擦力的方向
前面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曲面则与接触面相切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此处相对运动趋势是指该物体相对于与它接触的物体(另一物体)而言的。>判断静摩擦力的两种方法
①假如“光滑”法(又称解除法):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间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用手拿起一本书,问书为什么没有掉下来?(边演示边讲解)2.提问导入新课。
②状态分析法:根据运动状态,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判断。(从物体受其他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加速度)来判断的)以后拓展用。
三、滚动摩擦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
2、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做一做】体验滚动摩擦的大小。
6.探究实验,目的在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根据已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会用简单的实验感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并设计出具体方案。
5.但随后我们会发现,静摩擦力不会无限制增大,它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当超过这个限度时,物体将由静止变为运动。即由相对运动的趋势变为相对运动,此时所受摩擦力将变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将动未动时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