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看一下三幅图,说出他们的主 要特色与功能?
❖那么北京最主要的功能是政治 活动,那么它是不是没有其他 功能了呢?
(3)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是集 多种功能于一体。
❖△问题与思考:据图1—24,分 析北京市拥有哪些功能区,分 别给它们命名。
❖ A区是中关村,大学、科研单位集中分布 地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高科技园区)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居
特点:以竹木为主搭建,往往悬离地面。 目的:减轻潮湿的程度
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
特点:墙厚、窗小。 目的:适应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2)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房屋建筑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云南西双 版纳傣族 民居
沙特阿拉 伯乡村民 居
竹木搭建而 成,往往悬 离地面
这组图片会在哪个地方出现,他 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农村,人们从事耕种耕作 ,以 种植业为主的工作
他们又会出现在哪里?从事什么 工作?
渔村,从事捕鱼工作 和水产养殖工 作
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 工作?
林地,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等 工作
他们主要生活在哪里?从事什么工 作?
牧场,从事牧养,以畜牧业为主的 工作
区
水方便的地方
稀少,水资源不 足
对照这两张 图片,结合 书本P9图117和1-18, 思考:平原 村落和山谷 村落在形态 上有什么不 同?
乡村聚落与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图
一、乡村聚落
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1) 密集型——多形成广场位居中央,村内房屋密集,村外
(平原区) 果园、菜地、耕地、牧场相围的景观。
2)分散型——多形成独家村或散村的景观。
(地形复杂区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区)
3)半聚集型——多形成块村、街村和集村围绕广场或教堂 的景观 (山区) 4)我国现代乡村景观——砖瓦房和楼房横成排,竖成列, 道路整洁,绿树成阴,环境优美。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乡村聚落的景观
乡村聚落的景观
乡村聚落的景观
密集型乡村聚落的几种形态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街道式村落
环行村落
棋盘格式村落
村内房屋密集,村外果园、菜地、耕地、牧场相围的景观。
一、乡村聚落 2、乡村聚落的空间形式 规则型 不规则型 街道式村落 环行村落 棋盘格式村落
密集型 分散型 半聚集型
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地理课件】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环形村落: 1、形态特征:围绕村中的一块绿地而形成, 农舍围绕中心绿地排列成环形。 2、分布:欧洲大陆北部和英国的平原地区; 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州
3、成因:地处平原,地形比较完整、宽阔和 平坦,居民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和各 种社会活动与村落的中心绿地有密切的关系。
棋盘格式村落: 1、形态特征:房屋排列比较整齐,外形如同 方阵,村内街道平直,成直角相交,形如棋 盘。
密集型乡村聚落又分为街道式村落、环 行村落和棋盘格式村落 活动
观察25页图片,说说这些乡村聚落的形态特 征,并解释其成因
街道式村落: 1、形态特征:沿着一条道路的两边,一家一 户的农户依次排列,形似一条长龙。 2、分布:在新垦区较多,欧洲斯拉夫人的农 村较为常见
3、成因:在旱作农业区,一条或几条农村大 道连接着田间地头,联系着周边地区,居民 为了耕作和外出的便利,都将住宅建在农村 大道的两边,一家一户的住宅沿大道依次排 列起来。
2、分布:我国经过规划的而建的村落或改建 的村落 3、成因:有计划设计的,而非自然形成的。
二、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一)总体分布特征
活动 观察图2—7,思考问题: 1、分布大势:中低纬度密集,高纬度稀 疏;沿海地带密集, 内陆稀疏;地势低平 平原丘陵地区稠密,高山和高原地区稀疏
2、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竹楼
多水区----避水 水文 少水区----近水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1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一、聚落的含义与分类
1.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并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分类:聚落的主要类型为乡村和城市。
二、乡村聚落
1.含义: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表现
(1)分布与形态: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表现(举例)
①乡村聚落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乡村聚落的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平原地区的村落密集,多呈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一般沿山谷呈带状分布。
③房屋建筑: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图见课本P10)
(3)生产生活方式
①成因(关系):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②举例:平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傍水而居的乡村,人们有的主要从事渔业;山区的乡村,人们有的从事林业;高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牧业。(图见课本P10)
三、城市聚落
1.形成
(1)基础: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乡村
聚落――→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 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
聚落
2.城市景观的特征(或:与乡村景观的区别)
城规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分类
类型 特点
主要分布
密集型
分散型
半聚集 型
规模较大,房屋 高度密集
规模较小,呈点 状,松散布局
规模较小,住宅排 列保持一定距离.
地势平坦,人口稠 密,以旱作农业为 主的平原地区 地势起伏大的山区 或特殊的生产类型 区.(如水稻种植区)
山区
---
密集型 规则 街道式
特点
环形
概念
分散型 密集型 半聚型
分集乡
态空 布 村 征分
间 特市聚 形 征的落
布 特
与
景观
总体 成因 乡村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产方式
---
棋盘格式
成因
带状
来自百度文库不规则
---
---
密集型
特点
成因
规则 街道式 环形
沿着一条道路的两 边,一家一家农户依 次排列
围绕村中的中心绿 地呈环形分布
居民为了耕作和外 出的便利,将住宅建 在农村大道的两边
地处平原地区,地形 比较完整.平坦开阔
棋盘格式 房屋排列比较整齐,
外形如同方阵,村内 街道平直,成直角相 交,形如棋盘.
3限制聚落的区位因素。
(聚落稀疏区分布高纬度寒冷区,干旱的沙漠区,地势高而寒 冷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过冷.过干.过冷和缺氧.过湿.过热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城镇(一)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1、聚落的成因
(1)地形
①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利于聚落向四周扩散
②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在山区,聚落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或者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形态以适应山区地形(2)气候: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3)河流
①分布于河流沿岸和河口地区,便于取水,河运便利,有利于军事防御
②分布于河流沿岸地势较高处,减少洪灾发生
(4)自然资源:分布于矿产资源产地附近,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
(5)交通: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6)其他: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往往形成聚落;科技、旅游对聚落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2、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的概念: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的类型。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3、乡村聚落的形态
(1)团状:分布于平原、盆地,位于耕作区的中心
(2)带状:分布于沿河地势高处,为避免洪水浸淹
(3)环状:绕山(山地)环水(池塘、井)而建
(4)零星分布:分布于绿洲地区、丘陵和山地缓坡处等,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田块小
1.2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傣族民居
沙特民居
这两种民居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什么关系?
竹木为主材,多竹林,便于就地取材; 悬离地面,气候湿热,便于散热防潮; 楼顶较陡,降水频繁,便于排泄雨水。
墙厚、窗小,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白天室内尽量保持 夜间获得的凉爽温度,小窗可以减小白天的通风量即减少 从窗户的进热量,厚墙可减少白天太阳热量传入。
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气候,如: 1.北极地区终年寒冷,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用冰块 构筑冰屋,墙体厚实,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 2.我国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黄土层堆积深厚,居民就地 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窑洞; 3.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屋顶 牢固又可以用来晒庄稼; 4.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建成双层的竹木楼(高架屋),利于通风防潮; 5.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建成墙体厚实且有火炕的居 室。
有的地区民居则是适应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 如我国福建省客家人聚族而居,创造出土楼的特色建筑
三、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 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 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 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林业、畜 牧业、渔业。因各地的自然环境 有差异而导致各个不同的乡村聚 落采取不同的劳动生产方式,人 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而有差异。
二、乡村聚落的特点: (1)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 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房屋建筑(传统),体现出当 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3)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人 们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生活也各具 特色。
乡村聚落教学设计
乡村聚落教学设计
标题:乡村聚落教学设计
引言概述:乡村聚落教学设计是指在乡村地区建立的教学机构,旨在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乡村聚落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教学目标
1.1 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1.2 制定符合乡村实际的教学目标
1.3 设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2.1 结合当地文化和传统教学内容
2.2 引入现代科技和知识
2.3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三、教学方法
3.1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3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
4.1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2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
4.3 建立完善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评价
5.1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客观评估学生学习情况
5.2 鼓励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5.3 结合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乡村聚落教学设计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科学评价教学效果,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希翼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能够重视乡村聚落教学设计,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秦巴山区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秦巴山区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秦巴山区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引言:
秦巴山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使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该地区的乡村聚落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流和资源浪费问题。因此,对于秦巴山区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分析现状及问题
1.1 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农村地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和宜文化的生活空间。然而,秦巴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交通出行不便、生态环境破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阻碍了乡村聚落的规划与建设进程。
1.2 乡村聚落人口外流现象
由于乡村聚落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教育、医疗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导致大量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这种人口外流现象不仅导致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失,还造成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影响了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策略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的基础,必须得到重视和改善。政府应加大对秦巴山区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
资,提升其基础设施水平,方便居民出行、促进产业发展。
2.2 发展乡村旅游业
利用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政府可以通过修复传统村落和保护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
高中地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4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2。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概念:乡村聚落是①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
(1)集镇:②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
3.特点
(1)规模③较小、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
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④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5.形态与分布
类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
密集型旱作农业的⑤平原地区农耕条件优越,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
带状⑥丘陵地区;平原沿河地区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接近水源沿河发展
点状⑦干旱地区泉水和河流附近的绿洲地区
分散型⑧水稻生产区便于水稻生产,分散在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
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⑨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特点
(1)高度的⑩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
(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⑪人口规模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
4.城市的形成过程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
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
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⑯尼罗河
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
居民与聚落知识点
居民与聚落知识点
居民和聚落是社会生活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在本文中,将介绍关于居民和聚落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定义、特征、功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居民的定义和特征
居民指的是在特定地区内居住的人群,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口集合体。居民通常在同一社区、城镇或乡村内居住,并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互动。
居民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居住稳定性:居民在特定地区内长期或长时间居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2. 社会关系:居民之间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友情关系和邻里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对于居民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3. 公共设施与服务:居民需要依靠社区或城镇提供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包括居住区、教育机构、医疗机构、交通系统和超市等。这些设施和服务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至关重要。
二、聚落的定义和类型
聚落是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定功能的区域。聚落可以是城市、城镇或乡村,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聚落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城市:城市是一个相对大规模的聚落,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等特点。城市通常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
口密度较高。
2. 城镇: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聚落形式,规模较小,包括
市区、镇中心和周边的住宅区域等。城镇通常以商业、行政和服务为
主要功能。
3. 乡村:乡村是以农业为主导经济活动的聚落形式,包括村庄和农
田等。乡村通常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的生活为主要特点。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17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解析版)
专题17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知识梳理
1.我们把人类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的类型。
2.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3.我国南方,村落多沿江河湖泊分布。
4.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皖南宏村、云南丽江古城、布达拉宫、故宫、平遥古城、长城等共48处之多。
6、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是意大利。
7、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平原地区多为团块状
山地、丘陵多分布在山谷地带,多为条带状
河流地区多为条带状
湖泊地区多为环状
沙漠地区多分布在绿洲,多为点状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B.乡村和城市的功能不同,影响不同
C.人口、规模、密度差异很大
D.人们从事的职业、性别有很大差异
【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解答】解:乡村和城市都是聚落,两者的区别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和城市的功能不同,影响不同,人口、规模、密度也有很大差异,但与人们的性别无关。
故选:D。
2.东南亚的达雅克人住在长屋里,过着群居生活,那里的自然环境的特点是()A.寒冷干燥B.炎热干燥C.冬暖夏凉D.高温多雨
【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聚落 1、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各种聚居地的总称,既包括房屋建筑,也 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判断正误: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2.聚落的分类:乡村与城市
主要产业活动 人口类型 规模
居民流动性 联系
乡村
城市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三产业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较小
较大
差别 设用地规模小
地规模大
功能 差别
功能一般比较单一,第一 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 地位
功能多样,以第二、三产业为 主,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
环境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相对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最强
差别 较小
烈的场所
一、城市起源的两个基本条件
二、综合对比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考点二 不同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密集 性:人口、建筑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
中心 性: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开放 性:时刻与周围地域进行着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的规模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镇)
4、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
(2)形成时间 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小
大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二、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
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乡村聚 落与自 然环境 的关系
2、村落中的房屋建筑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3、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下列对传统居民的叙述中,符合傣家 竹楼的是( ) A院落开阔,坐北朝南,墙体厚,窗户较 小,以利于御寒。 B院落较小,墙体薄,窗户较大, 屋顶坡度大。 C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均匀、富 含钙质等的特点。 D竹木结构,上下两层,上层住人, 下层堆放杂物。
江南水乡民居 江南一带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钟灵毓秀之地。古代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美的评价可归纳 为六个字:“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民居多临 水而建,这里的交通,水陆并用,有好多住宅都设“水 后门”,即前门是陆路,后门是水路。
西 塘
福建土楼
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后几经战乱,展转南迁,在闽粤 交界一带定居.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木衫等建造了奇特的 土楼。
居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下图中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是( )
山谷中的村落
2、村落中的房屋建筑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窑洞
竹楼 中国云南省的傣族民居
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 成,往往悬离地面,以 减轻潮湿的程度。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乡村民居
沙特阿拉伯的乡村居民 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具有墙后、 窗小的特点,以适应那里白天炎热、 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石家庄主城区——简单集中式……
南京——复杂集中式……
武汉、重庆——分散成组式……
上海——城镇组群式……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城市带…… 任丘——一城一区式……
+发展要求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结合案例(最好运用城市 空间布局形态图),分析 教学要求 城市布局形态特点和景观 基本要求 特色
P30 活动五 可取舍,亦可做课后研究性课题。
(二)、教学指导意见解读和教学建议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 分析其形成原因。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 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的合 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 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棋盘式街道
基本要求 3、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展要求 结合案例,分析乡村聚落和集市的分布特征
1、从课堂教学角度讲,老师应结合案例分析乡 村聚落和集市的分布特征——强调案例教学。 2、从学生学习(以及应考)的角度,应结合案 例来理解、掌握这些内容。 3、考试会怎么考?请老师们考虑,是不是会在 提供案例的基础上考相应的知识、原理。
2、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通常有哪些自然、社会、 经济或区位优势?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光热水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灌溉便利,便于农耕,交通便利,经济水平较高, 人口密度大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
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
1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影响原因
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
分布在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
高原热带地区城
市多分布在
高原地区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城市多分布
在沿河谷底
和开阔地
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
河流河运起点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乡村聚落分类
乡村聚落分类是指按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划分乡村聚落类型。乡村聚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布局(如经济职能、村落形态、房屋建筑形式结构等)均有明显差异,聚落类型也不相同。按经济结构可分为:农村(农业聚落)、山村(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拥有较多乡村企业、家庭工副业的中心村和乡村集镇,或具有上述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兼业村落。在农区和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按其形态特征分为点状聚落(又称散漫型村落或散村)、线状聚落(路村、街村)及块状聚落(又称团聚型村落、团村或集村)。在牧区,除定居聚落外,还有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篷聚落;在水乡和江河,有以舟楫为家的水上人家。
聚落分类的目的是认识和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基本特点和分布规律,以便采取不同的村落整治措施和科学地制订村落规划,协调村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为村落建设服务。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乡村居住人口占50.32%
在地理分布上,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另一个区别在于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乡村人口以农业为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人口分布同一个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存在着几乎正比例的关系;在各种自然因素中,受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制约最为明显。此外,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特点的作用,乡村人口地理分布上的变动比较缓慢,有时甚至近于凝固化。城镇人口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他们以第二产业为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人口分布与一个地区工商业生产的发达程度有着几乎是正比例的关
系,而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则较为次要。在各种自然要素中,受矿产资源和天然水体的制约最为明显。此外,城镇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动也远较乡村人口活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不少鲜明的特点。在城镇人口的地理分布上,除了
乡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或农村聚落的总人口。以农民为主,亦包括教师、医生、商业人员等为他们服务的农村其他人员。与城镇人口相比,其特征为:人口生育率较高;年龄构成中的少年儿童比重较大;早婚比较普遍;出生婴儿死亡率较高;分布零星分散;职业构成简单,以务农为主;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文盲率高。随着经济工业化的发展,乡村人口正不断流入城镇,乡村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社会意识也不断受到城市的冲击,城市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评论|
统计局:中国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国际在线消息: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四、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五、流动人口继续增加
2011年,全国人户分离的(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71亿,比上年增加97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
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30亿,比上年增加828万人。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