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电子版教案
初中化学电子入版教案
初中化学电子入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及电子分布情况。
2.掌握电子排布的规律和方法。
3.能够根据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判断其化学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电子排布规律和方法。
2.根据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判断其化学性质。
三、教学内容
1.电子结构和原子结构介绍。
2.电子排布规律:德布罗意波动方程、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3.元素的电子排布方式。
4.电子排布在化学性质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实验或图片介绍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概念解释:讲解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及规律。
3.示范操作:通过示范实验或教学视频展示电子排布的方法和规律。
4.练习与实践:让学生进行练习题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拓展电子排布在其他元素中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
1.教学PPT或教材内容。
2.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网络教学资源和视频。
六、教学评估
1.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
2.练习题的正确率和完成情况。
3.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结果分析。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实验报告或思考题,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8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教学用具】试管【教学过程】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
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1.铁与氧气的反应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演示:演示实验6-1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化学基本概念》的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酒精、水、食盐、蔗糖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饮料、空气、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引出物质的概念。
2. 新课内容:(1)物质的组成:讲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2)物质的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通过实例进行区分。
(3)实验演示:分别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食盐与蔗糖的混合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组成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2)列举生活中的单质和化合物,并说明其特点。
2. 答案:(2)生活中的单质如金属(铁、铜等),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涉及第四章《物质的构成》中的第2节“分子和原子”。
具体内容包括:分子的概念与性质,原子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区别。
难点: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酒精、水、玻璃片等)。
2. 学具:电子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酒精挥发、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讲解分子的概念,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讲解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2. 原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2)简述原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3)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运动速度快等特点。
分子在物质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如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破裂与重组。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稳定,不发生变化。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于大小、构成及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苏教版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物质的变化》的第1节“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反应类型的判断。
重点:物质的变化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烧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电子书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燃烧、融化、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物质的变化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反应类型。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电子书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利用电子书发布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1)教师演示化学变化实验,如铁丝燃烧。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变化定义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3. 化学变化的特征4. 反应类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例。
①水变成水蒸气。
②铁生锈。
③酒精燃烧。
2. 答案:(1)化学变化:如食物腐败、燃烧等;物理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2)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化学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案内容
第一单元:化学基础知识
- 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 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 原子和分子的组成
- 元素的存在状态和组合方式
- 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
- 酸、碱和盐的特性及反应
- 速率、平衡和能量变化
第三单元: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及其周期表上的特征
- 阶段表和阶段规律
- 各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
- 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 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四单元: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速度控制因素
- 平衡反应和平衡常数
-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
- 燃烧和腐蚀的化学反应
- 聚合物和生物分子的化学反应
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研究效果,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示范实验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
- 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精神
- 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 多媒体教学和互动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估
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教师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 课堂参与和表现
- 作业和实验报告
- 小组合作和讨论贡献
- 综合测试和考试
参考资源
- 《化学全册》(人教版)
- 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二节“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变化的定义,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3. 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学会分析化学反应的实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及化学反应类型。
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分,化学反应类型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酚酞试液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通过PPT展示化学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现象,让学生亲身体会化学变化的特征。
4.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讨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定义2. 化学变化特征3. 化学反应类型4.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答案:(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变化。
(2)分别为:合成反应、化合反应。
(3)铁生锈:铁与氧气、水反应铁锈;燃烧: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盐和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收集化学变化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电子教案初中化学
电子教案初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特征,包括颜色、形状、硬度、熔点、沸点等。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初步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有所不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记录能力。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性质概念及分类
2. 实验一:不同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对比观察
3. 实验二:不同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性质测定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天平等
2. 实验药品:水、盐、糖、蜡烛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引入:
1. 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的性质概念。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种物质的性质会有所不同?不同物质的性质有何区别?实验一:不同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对比观察
1. 将水、盐、糖等物质分别放入试管中,并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和硬度。
2. 记录观察结果,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有何不同。
实验二:不同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性质测定
1. 将水、盐、糖等物质分别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测定它们的熔点和沸点。
2. 记录测定结果,比较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有何不同。
总结:
1. 回顾实验结果,总结出不同物质的性质有所不同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
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反思:
1. 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实验设计?
2.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初步了解物质的性质?
扩展活动:邀请学生自行选择不同物质进行研究,探究更多物质的性质及其特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常见实验课时1 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 呈现:通过图示和实例,介绍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实践:安排简单的实验,观察一些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
- 拓展:通过讲解物质分离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 归纳:总结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并强化学生的记忆。
- 练:布置相应的练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时2 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并做到安全、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常用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并安全、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 教学过程:-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呈现: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实验目的、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等。
- 实践:讲解常用的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 拓展:通过讲解实验室安全常识,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归纳:总结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
- 练:布置相关的练题,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 (依此类推,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编写)。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过程和方法: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2.铵根离子的检验难点:1.铵根离子的检验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一。
化学肥料1、氮肥氨水NH3•H2O 易溶于水低温密封碳酸氢铵NH4HCO3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硫酸铵(NH4)2SO4尿素CO(NH2)2【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
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
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
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
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3、钾肥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4、复合肥料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5、微量元素肥料如B、Mn、Cu、Zn等6、农家肥料二、农药1、作用2、危害三、随堂检测题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基本变化》第2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
2. 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解释其意义。
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化学反应演示器材、实验器材。
2. 学具:化学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a. 演示木炭燃烧、铁生锈等反应。
b. 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
2. 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化学变化的特征。
a. 解释化学反应的概念。
b. 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
3. 化学方程式: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解释其意义。
a.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b.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4. 能量变化: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区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 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b. 举例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a. 书写给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判断反应类型(放热或吸热)。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反应的定义及特征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及意义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a. 放热反应b. 吸热反应七、作业设计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掌握程度,以及对能量变化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案电子版(优秀8篇)
初中化学教案电子版(优秀8篇)初中化学教案电子版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
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
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4.4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pdf)(新版)新人教版
(2)化学式的改写与化合价的调整:学生难以进行化学式的改写与化合价的调整,特别是在化合物分解或合成反应中。
举例:氢氧化钠NaOH转化为氢氧化钾KOH,化学式的改写与化合价的调整。
(3)化学式与化合价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学生难以将化学式与化合价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等。
(3)游戏设计:设计化学式与化合价的问答游戏,学生通过游戏互动,巩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利用PPT展示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提供清晰的视觉辅助。
(2)视频:播放化学实验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观察化合物的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变化,增强直观感受。
2.作业点评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点评作业时,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你的化学式书写非常规范,但化合价的计算还有待提高,继续努力!”通过点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3.作业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化学式与化合价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通过学生的测试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化合价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计算化合物的化合价。通过学生的测试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计算化合物的化合价。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式与化合价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化学式与化合价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初中教案化学电子版
初中教案化学电子版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课题:化学中的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
2.掌握原子的核心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
3.了解原子序数、质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
1.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
2.原子的核心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
1.原子序数、质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
2.化学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
1.教材:《化学》初中教材;
2.教具:投影仪、电子板;
3.实验器材:原子模型、电子排布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的物质,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原子结构(20分钟)
1.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
2.原子的核心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原子模型和电子排布模型,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原子序数、质量数和同位素的练习题,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子的核心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 电子 教案
初中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让学生掌握电子的组成、电子层结构以及电子的化学性质。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的基本概念:电子是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带有负电荷。
2. 电子的组成:电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云由电子组成。
3. 电子层结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每个能级又分为不同的轨道,电子在轨道上运动。
4. 电子的化学性质: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转移、共享或捐赠,从而形成化学键。
5. 电子的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电子的性质和行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组成、层结构和化学性质。
2. 实验法:进行电子实验,观察电子的性质和行为。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电子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讲解电子是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带有负电荷,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3. 讲解电子层结构:讲解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每个能级又分为不同的轨道,电子在轨道上运动。
4. 讲解电子的化学性质:讲解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转移、共享或捐赠,从而形成化学键。
5. 进行电子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子实验,观察电子的性质和行为。
6. 引导学生讨论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7. 总结和复习:总结电子的基本概念、组成、层结构和化学性质,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电子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作业:检查学生对电子的组成、层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电子的基本概念、组成、层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
初中化学中的电子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电子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和数量。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3. 能够根据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定位。
教学内容:1. 原子的组成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和数量。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3. 元素的分类和定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引导他们思考元素的分类和定位。
二、讲解原子的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和数量。
2. 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
3. 引导学生讨论原子是如何组成分子和化合物的。
三、讲解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2.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和族的含义。
3.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类和定位。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进行元素周期表的填空练习,巩固元素的周期和族的位置。
2. 分组讨论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强化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一道元素周期表的填空题,并写出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总结。
六、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展开,通过讲解、练习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重要概念,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初中化学详细电子教案
初中化学详细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了解原子核、电子云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3.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云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
四、教学准备:1. 知识铺垫: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提前进行学习;2. 实验器材:示波器、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等;3. 教学课件:包含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图表和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模型和元素周期表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兴趣;2. 学习: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轨道等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3. 实验:利用示波器等器材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原子结构的特点;4. 拓展: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发展;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帮助他们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类方式;6. 总结: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馈:1.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他们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2.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
七、教学延伸:1. 拓展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原子结构实验,深化他们对原子结构的理解;2. 教育游戏:设计化学知识游戏,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参考;2.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初中化学电子教案的范本,希朐能帮到您。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二章“化学基本概念”的2.1节“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过程,能量变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化学反应视频等。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报告、化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融化、水沸腾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过程,讨论能量变化。
4. 例题讲解: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 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列举三种化学反应类型,并分别给出实例。
2. 答案:(1)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化学变化:如铁生锈、木炭燃烧等。
(2)反应类型及实例:化合反应(如氢气与氧气水)、分解反应(如过氧化氢分解为水与氧气)、置换反应(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硫酸锌和氢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变化过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其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科学实验等活动,提高其化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此部分内容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饶有趣味且又带有一定想象力的美好愿望,指出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从具体事例出发,先是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展示等,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重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多媒体、NaOH溶液(用啫喱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大世界”字样的纸(表面为白纸)。
一、导入新课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甲:(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乙:我的节目叫“我为液体添色彩”。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将啫喱水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字样)。
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推进新课1.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播放课前制作的有关化学的一组图片。
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针对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本1—2页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教师给出准确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教师简单介绍化学的发展史(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学科。
(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学科。
(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可循。
(4)纳米技术:标志着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展示图片: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4.组织活动(1)小组竞赛①列举生活、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②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③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图片展示①印度漏油造成孟买海岸污染。
②一些尾气排放不达标的巴士,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③泰国首都曼谷拥挤的汽车排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④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⑤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教学意图:通过化学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学好化学造福人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衣料需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2)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使用(3)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4)汽油、柴油是许多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燃料本节课是化学的起始课,知识性不强,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学习化学的发展史和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多多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来展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无限的向往。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化学的资料,进行网上自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本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开端。
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但对于化学及其特点和应用并不太熟悉,只是感性的、表面的认识。
针对这一情况,教材编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识别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重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分。
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一、导入新课师: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正确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
下面我们来观察几个小实验。
二、推进新课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1-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师: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1—1(3)、1—1(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
(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结论]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页关于物理性质的内容)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3.实践活动[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结论]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怎么区分它们,并将自己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更多精品资料请加QQ:664973523)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