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的正确配方
三伏贴可以治疗鼻炎吗 鼻炎贴三伏贴管用吗
![三伏贴可以治疗鼻炎吗 鼻炎贴三伏贴管用吗](https://img.taocdn.com/s3/m/772a123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f.png)
三伏贴可以治疗鼻炎吗鼻炎贴三伏贴管用吗三伏贴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那么三伏贴是否可以治疗鼻炎呢?一、三伏贴可以治疗鼻炎吗三伏贴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 “三伏贴”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主要见于晨起喷嚏、流清涕、鼻痒、鼻塞,甚至眼痒、流泪,头昏重,日间精神差等症状。
而三伏贴里的药物可以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
所以,三伏贴治疗对于缓解上述症状,减轻过敏反应,减少或控制病情发作有一定的作用。
二、三伏贴能治好鼻窦炎吗虽然三伏贴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但对鼻窦炎的治疗也会有一定的效果。
因为三伏贴是一通过中药敷贴后渗透穴位,起到疏通呼吸道和血管的功效。
不过鼻窦炎的部位相对较深,比较难治愈。
三、三伏贴鼻炎贴什么位置大椎穴位置:正坐低头,该穴在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外关穴位置: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功效: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天突穴位置: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
功效:吸热生气,天突穴有理气化痰,清咽开音,宣通肺气、消痰止咳作用。
肺俞穴位置: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散发肺脏之热。
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关元穴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
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肾俞穴位置: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功效:外散肾脏之热。
四、三伏贴鼻炎配方三伏贴治疗鼻窦炎配方配方:白芥子30克,延胡索30克,细辛15克,甘遂15克,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苍耳子10克。
三伏贴姜汁蜂蜜比例一般是多少三伏贴怎样制作
![三伏贴姜汁蜂蜜比例一般是多少三伏贴怎样制作](https://img.taocdn.com/s3/m/67ed2cf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8.png)
三伏贴姜汁蜂蜜比例一般是多少三伏贴怎样制作发布于 2018-07-23 08:39:20三伏贴制作过程中需要加一定比列的姜汁和蜂蜜,所以很多都会关心三伏贴姜汁蜂蜜比例是多少三伏贴三伏天1三伏贴姜汁蜂蜜比例一般是多少先用1:1,再根据实际情况调配一般来说三伏贴加入姜汁和蜂蜜是要将多种药粉调和均匀成膏状物,而药物的多少不同,姜汁和蜂蜜的量也会不同,只需要逐量分别加入姜汁和蜂蜜调和成膏状即可,并没有绝对的比列,一般建议姜汁和蜂蜜的比列为1:1,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姜汁和蜂蜜的用量。
2三伏贴用生姜蜂蜜的作用缓解药物刺激生姜有温中散寒,去风止痛,又是止呕圣药,外用消肿止痒效果很好,所以三伏贴中加入生姜可以缓解药物的刺激作用,避免药物的强烈刺激引起的瘙痒。
另外,蜂蜜也能够起到缓和药物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增加粘性蜂蜜既能够保养皮肤,在三伏贴中加入了蜂蜜能够增加三伏贴对皮肤的粘性,更好的帮助皮肤吸收三伏贴中的药性。
3三伏贴调配的膏状多大硬币大小一般来说三伏贴的药膏制成硬币大小即可,三伏贴主要是通过穴位敷贴才能有好的治疗效果,药膏面积大也不能会增加疗效,反而造成药物浪费,增加皮肤刺激面积。
4哪些三伏贴要用姜汁和蜂蜜姜汁和蜂蜜在三伏贴中的作用是调和药性、缓解皮肤刺激、增加药膏粘性,所以大多数的三伏贴配方中都会加入姜汁和蜂蜜。
另外,生姜能够消肿止痒,三伏贴中加入生姜汁可以减轻三伏贴药物引起的皮肤瘙痒、红肿、疼痛等症状。
所以,绝大多数的三伏贴都会将入姜汁和蜂蜜。
5三伏贴姜汁配方白芥子25%,延胡索25%,鹅不食草20%,细辛15%,甘遂15%,用生姜汁调匀,制成一毛钱硬币大小。
取穴:1. 定喘,肺俞,膏肓。
左右各三次,贴敷3-4小时,既揭去敷药。
每天或隔天一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功效:用于防治冬天易发作的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疾病。
如果是过敏性鼻炎,还可以取穴:迎香、鼻梁,印堂、攒竹、阳白、太阳、肺俞。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97e1d24b35eefdc9d33338.png)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18418f7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5.png)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杏林经典一、什么是三伏贴?三伏时节,阳气最为旺盛,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此时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敷贴,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疏通经络,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从而达到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这种在伏天敷贴的方法,其实也叫三伏贴。
中医的这种治疗方法叫“因势利导”,在夏天温阳补阳其实是借助天时,正好这个时候阳气壮,比冬天补的效果好,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曾有人质疑过中医的三伏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
但我想说的是,养生本身就是一个修正体质的过程,效果肯定会慢。
中医的很多养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坚持才是硬道理。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一项课题,是观察三伏贴到底有没有效的。
第一年时,几乎看不出来有什么效果,第二年还没有什么差异,坚持到第三年就开始明显见效了。
二、你适合三伏贴吗?所谓“三伏贴”更适合阳虚的人使用,不能随意滥用。
例如,属于大火热体质的人,贴三伏贴肯定效果不好。
还有一点就是要看贴在哪里,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适合的,比如足三里,它是一个强壮穴,男女老少都可以贴,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随便贴了。
因此,不管是三伏贴也好,补阳药也好,如果滥用可能会造成无效甚至是反作用,最后倒霉的不仅是中医理论,更是患者自己。
三、三伏贴究竟什么时候贴?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4~6小时。
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冬病夏治三伏贴取穴原则
![冬病夏治三伏贴取穴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7a67614c5da50e2524d7fff.png)
取穴原则第一组:肺俞: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骨度分寸取法,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为3寸,取其一半。
同身寸取法,一夫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胃俞:后正中线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先定位12胸椎棘突,从上向下,一肩胛骨下缘平第7胸椎棘突,向下依次数到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一夫法定3寸的一半。
左右各一。
志室: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法:髂嵴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向上数两节定第2腰椎棘突,然后以一夫法后正中线旁开3寸。
左右各一。
膻中:Danzhong四声一声。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男性取两乳头之间。
第二组:脾俞:后正中线,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取法:肩胛骨下缘平行第7胸椎棘突,向下数4个棘突定位第11胸椎棘突。
横向后正中线一夫法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风门:后正中线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先取大椎穴,颈椎棘突最高处,向下数2个棘突取第2胸椎棘突。
横向,后正中线一夫法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膏肓:后正中线第4胸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三寸。
取法:风门下数2个棘突为第4胸椎棘突。
横向,肩胛骨内侧缘取本穴。
左右各一。
天突:前正中线胸骨上窝。
取法:前正中线胸骨上窝。
第三组:肾俞: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1.5寸。
取法:髂嵴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向上数2个棘突为第二腰椎棘突。
一夫法旁开3寸,左右各一。
定喘: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0.5寸。
取法:颈椎棘突最高处取第7颈椎棘突定大椎穴,旁开用中指同身寸,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1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心俞:后正中线,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1.5寸。
肩胛骨下缘连线平第7胸椎棘突,向上数2个棘突为第5胸椎棘突,后正中线旁开用一夫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取法: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取其中点,为本穴。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03204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2.png)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三伏贴的配方和贴敷方法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
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的“春夏养阳”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穴位上敷贴药物,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季好发或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可以在夏季缓解时进行辩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季主要是收藏,而夏季主要是升发。
冬天汗毛孔闭塞,会锁住元气。
到了春夏季节,汗毛孔开始张开,使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从而排除疾病。
因此,对于一些表现明显为寒症的疾病,如在这个季节进行艾灸,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人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
这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上时,会有这种感觉。
现在即将到来的是三伏天,有网友问,能否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
因为有些人买不到这些中药,也加工不细。
这是个好问题。
我曾经在一家小的加工店买过药粉,但很粗糙,粘不到一起。
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就好得多。
他们使用120目箩,加工得真细啊!这个药粉是用姜汁调制而成,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制作姜汁,可以使用蒜臼。
把生姜切碎,放在蒜臼里捣碎,挤出汁液,再加入10克药粉,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
现在超市里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也可以使用现成的。
(注意,如果你对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这次我使用的配方是:白芥子25%、___25%、鹅不食草20%、细辛15%、甘遂15%,用生姜汁调匀,制成一毛钱硬币大小。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763bba2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6.png)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方法,而三伏贴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三伏贴是指在三伏天(夏至后的第11天、21天和31天)使用的一种中药贴敷方法,对于许多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孩子常见的冬病夏治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虚寒感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痛、肩颈痛和腰痛等。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三伏贴配方。
例如,哮喘患者需要使用穴位肺俞、百劳、膏肓和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和适量的生姜汁。
虚寒
性便秘患者需要使用穴位神阕、足三里、气海和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和少许生姜汁。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使用穴位曲池、足三里、外关和阳陵泉,以及毛莨、白芥子、老虎草和独蒜头中的一种药物。
高血压患者需要使用穴位神阕涌泉和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和适量的
米醋。
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要使用穴位肺俞、百劳、膏肓和药物
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和适量的姜汁。
三伏贴的施术时间应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因为此时阳气生发,施术效果最佳。
每年施术应该连续三年,每年贴药一次。
2012年的三伏贴施术时间安排如下:。
【参考文档】伏贴-word范文模板 (8页)
![【参考文档】伏贴-word范文模板 (8页)](https://img.taocdn.com/s3/m/cf9b50fc80eb6294dd886cbd.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伏贴篇一:伏贴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主要的成分: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主要的成分:(1)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2)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主要的成分: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四、咳喘灵膏药三伏贴配方主要的成分:苏合香、松脂粉、麝香、冰片、川贝、冬虫夏草等生药。
五、哮喘三伏贴配方主要的成分: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六、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主要的成分: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七、风湿性关节炎三伏贴配方主要的成分: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八、高血压三伏贴配方主要的成分: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九、过敏性鼻炎三伏贴配方主要的成分: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篇二:三伏贴随着本周一天气“入伏”,气候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这时,人体具有抵抗外邪作用的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期,正是中医所说“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段。
医生提醒人们,三伏贴虽然对增强免疫力和预防一些疾病在冬季反复发作有作用,但它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也不是对所有病都有效。
三伏贴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传统疗法,是预防性治疗的方式之一。
主要适用于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
它最早是专门用来治疗哮喘病的一种方法,后来观察它对于哮喘病和慢性气管炎疗效的时候,发现它对免疫力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尽管如此,三伏贴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效果并不一样。
三伏贴制作流程
![三伏贴制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8dc2631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8.png)
三伏贴制作流程1. 准备材料和工具在制作三伏贴之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中药材:栀子、苍术、白芷、砂仁、薄荷、紫苏叶等;•配方药粉:如清凉油粉、冰片等;•胶水或蜂蜡:用于粘合药材;•纸张或布料:用于制作贴剂的基底;•刀具:如剪刀或刻刀,用于剪裁和雕刻;•研钵和研杵:用于研磨中药材。
2. 制备药材将所需的中药材按照配方比例准备好。
一般来说,栀子、苍术、白芷等可用量较大,而砂仁、薄荷、紫苏叶等可用量较少。
将中药材洗净后,放入研钵中进行研磨。
可以使用手持式电动研钵或传统的手工研钵进行操作。
3. 制作贴剂基底根据个人喜好和实际需要,可以选择纸张或布料作为贴剂的基底。
如果选择纸张,可以使用普通的白纸或药用纸。
如果选择布料,可以使用棉布或细麻布等。
将选好的材料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以适应贴在身体上的部位。
4. 粘合药材将制备好的中药材均匀地撒在贴剂基底上。
根据个人需要和药性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中药材。
然后将胶水或蜂蜡均匀地涂抹在中药材上,用手轻轻按压使其粘合在一起。
5. 添加配方药粉根据需要,可以添加适量的配方药粉。
配方药粉具有一定的功效和特殊的气味,可以增强三伏贴的疗效和香气。
常用的配方药粉有清凉油粉、冰片等。
将配方药粉均匀地撒在已经粘合好的中药材上。
6. 雕刻图案如果希望三伏贴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可以使用刀具在贴剂基底上进行雕刻。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创意,雕刻一些简单的花纹、文字或图案。
注意要轻柔地操作,避免损坏贴剂基底和中药材。
7. 干燥将制作好的三伏贴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其自然晾干。
可以选择室内或室外的阴凉处进行干燥,避免阳光直射。
根据天气和湿度的不同,干燥时间可能会有所变化。
8. 包装待三伏贴完全干燥后,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包装。
常见的包装方式有:用透明塑料袋封装、用纸盒包装或用保鲜膜包裹等。
在包装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三伏贴的整洁和卫生。
9. 使用方法将制作好并包装好的三伏贴取出,撕下背面的保护膜或纸张。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三伏贴中药配方及剂量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三伏贴中药配方及剂量](https://img.taocdn.com/s3/m/17cb5ee1be1e650e53ea996f.png)
三伏贴得正确配方三伏天将至,每年到这个时候市民最关心得就就是把握时机,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治疗自身得疾病,尤其就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得患者有很好得疗效.用过一次三伏贴得市民都有这样得疑惑,觉得三伏贴确实就是管用得,但却不知道三伏贴得确切配方就是什么,为什么能起到这样好得效果?下面就请中医肺病专家姚儒省给市民解答疑惑。
姚主任表示,三伏天就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得时候,气血趋于体表,通过运用三伏贴,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幸温发散药物,调动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祛除身体疾病。
ﻫ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ﻫ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ﻫ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ﻫ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得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
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得临床经验与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得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与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她药物得透皮吸收作用。
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
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得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得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得初、中、末伏得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ﻫ贴敷部位:肺俞就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得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三伏贴三九贴配方公布中医药方的制作与使用
![三伏贴三九贴配方公布中医药方的制作与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5a9716f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e.png)
三伏贴三九贴配方公布中医药方的制作与使用什么是三伏贴三九贴?三伏贴和三九贴是中医药常用的贴剂,分别在夏天和冬天使用,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缓解痛苦等功效。
三伏贴一般指“初伏、中伏、末伏”期间使用的贴剂,也就是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底;三九贴则指的是每年的农历12月底至次年的2月底使用的贴剂。
它们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相像,只是材料和制作方法略有不同。
三伏贴制作方法传统使用的三伏贴以黄芪、连翘、板蓝根、三七等中药为主要成分,还有其他一些资料。
以黄芪为例,“黄芪清热解毒,益气固表,可有效地缓解夏季中暑、热病的不适症状”。
详细制作方法如下:1. 将黄芪炒香备用,连翘、板蓝根等研细,三七切成薄片;2. 将以上材料混合后加入80%的水,放入隔水加热的锅中,煮40分钟,过滤液体备用;3. 在纱布上倒上2勺药液,折叠成四层,敷在脐部,并用胶布固定,每次使用1个小时左右。
三九贴制作方法三九贴以补益为主,利用杏仁、桂枝、附子、当归等药物制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暖宫止痛的功效”。
详细制作方法如下:1. 将杏仁、桂枝、附子等中药研成细末备用,当归切成薄片;2. 将以上材料混合后加入80%的水,放入隔水加热的锅中,煮40分钟,过滤液体备用;3. 在一张纱布上铺好当归片,再将3勺药液倒在其上,搅拌匀称后敷在腰部或者严峻痛苦部位,每次使用3个小时左右。
三伏贴三九贴的使用在使用三伏贴和三九贴之前,需要预备好自己的身体状态,并关注使用时的是禁忌症状。
详细来说,三伏贴一般适用于夏季中暑、热病等,但对于体质较弱、过敏、孕妇等人群禁用。
而三九贴一般适用于身体反抗力较弱、感冒发烧、关节炎等病患,但对于高血压、湿疹、皮肤破损等人群也需要慎重使用。
留意事项在使用三伏贴和三九贴时,不仅需要留意人群禁忌症状,还需要留意一些使用留意事项。
详细来说,需要留意以下几点:1. 使用时需要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2. 粘贴部位不宜使用过度致敏的清洁剂或化妆品;3. 适当调整药量,不宜过量;4. 若消失皮肤过敏、红肿、痛苦等不适应症状需要停用。
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
![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f51467952d380eb62946da3.png)
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到了三伏节气对于很多疾病而言,都是非常不错的时机。
三伏贴在很多病症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慢性阻塞性肺、支气管哮喘、小儿哮喘都是典型的疾病。
因此,三伏贴的配方就成为了比较关注的问题。
那么,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吧。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
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
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
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
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
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最新《三伏贴》ppt课件
![最新《三伏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2d3305195f312b3069a500.png)
个别反应及处理:个别受疗者皮肤可出现过敏性瘙痒,难受者可自 行涂抹抗过敏药膏(如皮炎平)。除去药物后,若局部皮肤出现轻 度发热、发红或小水泡者为正常现象,若水泡较大者,可至卫生服 务机构或自行处理(以消毒针具将水泡刺破,排出水液后涂以龙胆 紫或红药水,覆盖消毒纱块,避免摩擦挤压、保持假创面干燥、防 止局部感染)。同时戒食牛、羊、鹅、鸭、鱼、虾、生鸡、花生等 易致化脓的食物。
天灸的疗程问题
一般“三年为一个小周期,六年为一个大周期”,对 于短期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坚持疗程是取得治疗效果 的关键。对于有明显疗效的患者,持续敷贴有助于巩 固疗效。 有些患者已经接受过三年的敷贴,一般会有一个疑问, 就是“是否需要继续治疗?”,我们一般向患者解释 时,要说清楚,三年一疗程是说天灸需要长时间的积 累治疗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是三年就是一个界限, 只要有需要,特别是有疗效的患者不要错过每年难得 的机会。
极个别反应过于强烈者:请于下次疗法进行前咨询相关医生意见, 决定是否继续接受治疗。
备注:注意事项一定要熟读。
选穴基础知识:
一切尺寸以病人自身为准。
同身寸,出自《千金要方》,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 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主要有骨度和指寸法两种。
横指同身寸也叫“一夫法”,是让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 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食 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主要适用于四肢 部的直寸取穴。
注意事项
贴药时限:一般成人贴药2-4小时;儿童贴药30分钟-1小时。因个 体体质差异,受疗者可根据贴药后局部皮肤出现灼热感、皮肤瘙痒 发红,或微刺痛感即可将所贴药物自行除去,建议贴药时间不宜过 长,以免造成皮肤灼伤。
支气管炎三伏贴配方(全)省得上医院!
![支气管炎三伏贴配方(全)省得上医院!](https://img.taocdn.com/s3/m/f17d60ea81c758f5f61f67ad.png)
(1) 采用穴位拔罐贴药治疗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503例,先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拔罐5 ~10分钟后,将参龙白芥散(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各等量,红参1/10量,每10g 用海龙1条研细末拌和,用前加麝香,冲片密封保存,用鲜姜汁调糊贴穴固定,于伏、数九各治疗3次,1年6次为1疗程,连贴2个疗程以上。
结果,治愈312例,占62 03%,显效82例,好转65例,总有效率为91 25%。
(2) 用达肺膏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达肺膏药(含生半夏、生南星、甘遂、冬虫夏草、麻黄、地龙、肉桂、沉香、冰片、铅粉等)贴于膻中、风门、肺俞穴,7天换药1次,2次为1疗程。
共治疗70例。
结果控制症状9例,显效22例,好转33例,总有效率为91 43%,对照组(用不含药物的膏药)38例中,好转6例,无效32例,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
(3)刘长安报道穴位贴敷法,用洋金花30g,甘遂10g,细辛15g,白芥子35g,研末,生姜水调稠,选肺俞、心俞、膈俞于三伏天针刺后敷贴,连续3次为1疗程,经治298例,结果:痊愈 33例,显效69例,好转154例,总有效率为85 9%。
(4)苗毅韧报道用豆浆水浸膏穴贴法治疗慢支,以黄豆浆水浓缩成浸膏贴于肺俞、脾俞、肾俞、丰隆等穴,每日1次(重者2次)15次为1疗程。
观察232例,结果:临床症状控制142例,显效27例,好转53例,总有效率为95 69%。
4)杨廉德报道用白芥子泥丸穴位敷贴治疗慢支、哮喘,方用白芥子、洋金花、甘遂、细辛分别加砒霜、麝香、安息香各制成3种泥丸。
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针刺后,以伤湿止痛膏做穴位固定,于初、中、末伏第1天各贴药1次,3次为1疗程。
3方分别治疗110、106、112例,显效各为21、22、22例,好转各为69、64、67例,总有效分别为81 8%、81 1%、79 5%。
治疗后复查淋巴细胞及IgA均有上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
三伏贴配方大全
![三伏贴配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831442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6.png)
三伏贴配方大全三伏贴配方大全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这个配方的基本药物包括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和临床经验进行加减。
常用的加减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和小茴香等。
药材应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
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
在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以保证临床疗效和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的时间是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
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
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XXX、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这个配方包括虚贴方和温阳驱寒方。
虚贴方的药物有黄芪、苍术、沉香、肉桂和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的药物有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和小茴香。
这些药物应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是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虚贴方适用于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择肺俞、脾俞、肾俞、心俞、定喘等穴位。
肺虚者加太渊穴,脾虚者加足三里,肾虚者加太溪。
温阳驱寒方适用于脾肾阳虚患者,选择肺俞、脾俞、肾俞、膈俞、气海等穴位。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这个配方的基本药物包括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肉桂,比例为4∶4∶2∶2∶1.贴敷的时间是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XXX等。
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XXX;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四、过敏性哮喘三伏贴配方这个配方包括苏合香、松脂粉、麝香、冰片、川贝和冬虫夏草等生药。
它的功能是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易感冒等疾病。
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自制三伏贴的做法
![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自制三伏贴的做法](https://img.taocdn.com/s3/m/40fe673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3.png)
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自制三伏贴的做法三伏贴可以防治多种疾病,三伏贴可以自己制作,那么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接下来和小编一起看看三伏贴的药方以及制作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自己动手制作配药。
其实三伏贴也是可以自己制作的,那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自制三伏贴的做法吧。
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三伏贴怎么做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对相应疾病所需的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开始制作:生药粉和生姜汁或醋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自制三伏贴中药配方下面是一些根据具体病症的制作的三伏贴所需的中药配方:1、三伏贴治哮喘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三伏贴治虚寒性便秘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三伏贴治风湿性关节炎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三伏贴治高血压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三伏贴治过敏性鼻炎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三伏贴最佳贴敷时间三伏贴初伏开始贴三伏贴是最佳时间。
具体分析:1、三伏贴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的特定部位,贴上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贴敷。
2、大部分人认为,三伏的第一天是贴三伏贴的最佳时期。
3、但是事实上在三伏期间贴都有效果,所以提前或者延迟一两天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具体时间和次数:1、成人的贴敷时间是8~10个小时,而儿童每伏贴1~3次,三伏共3~9次,每次根据儿童年龄贴3~6小时不等。
2、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质确定贴敷时长。
三伏贴
![三伏贴](https://img.taocdn.com/s3/m/12256fca9ec3d5bbfd0a7428.png)
我们的伏贴处方如下:白芥子400克细辛400克元胡100克甘遂100克猪牙皂100克麻黄100克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
随用随制,不要隔夜。
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
用时取药粉30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
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取穴:天突膻中定喘肺腧根据发病时间长久和病人年龄,可以贴附1---6个小时。
今年润伏,贴四次。
贴附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快到三伏天了。
又在准备三伏贴灸的药物。
我的基本方就是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草川乌。
基本比例是2:2:1:1:1。
一个成人用量三次差不多就是30克左右。
但我今年准备加一些斑蝥在里面,同时减少其他药物剂量。
因为原方剂量大,固定是个问题,很多反映回去都掉了;二是发泡效果差。
我做了以下实验。
先是将一块中间留有小洞的胶布固定在要贴的穴位上,再将斑蝥末取绿豆大小敷上,外边再用大些胶布固定。
我贴了三个,一个两小时候去,一个三小时候去。
一个用蜂蜜调和的也是三小时候去。
结果三小时的发泡效果最好,三小时水泡就过大了。
用斑蝥贴几乎感觉不到皮肤痛。
我觉得孩子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可以了。
另外我还试了斑蝥加白芥子等分姜汁调的贴敷效果。
贴敷时间为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
结果贴上去后,主要是因为姜汁的作用,总感到皮肤刺痛。
但取下来后发现,皮肤潮红,都没有发泡。
另外我还试了在原方基础上加入5%的斑蝥,结果贴四小时也是皮肤潮红,没有发泡。
这样,在今年三伏贴我准备这样做:鼻炎、慢性咽炎、肩周炎,使用斑蝥加白芥子贴。
慢支、哮喘等还是采用原方子加斑蝥。
生川草乌买回来了,但这次没有敢用。
因为怕这些药物毒性太列。
好像5~7毫克川乌有致命的报道。
此方采自线装书局2005年版外治秘方所载。
治疗急慢支、慢支伴肺心病或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心病、小儿急慢性肺炎、支气管炎。
原疗效为300例,治愈142例,显效93例,有效48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组成:苏合香、松脂粉、公丁香、冰片、川贝、北细辛、白介子、甘遂、等量药。 功能: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
———————————————————————————————— 作者:
———————————————————————————————— 日期: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
三伏天将至,每年到这个时候市民最关心的就是把握时机,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治疗自身的疾病,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用过一次三伏贴的市民都有这样的疑惑,觉得三伏贴确实是管用的,但却不知道三伏贴的确切配方是什么,为什么能起到这样好的效果?
最后,提醒广大市民,使用三伏贴治疗呼吸疾病切勿盲目跟风,自己买完自己贴,应该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检查,确定自己的体质,在医院进行重的后遗症。ﻫ
ﻫ常见几种三伏贴的配方ﻫ
现在已进入三伏节气,正是三伏贴冬病夏治的时候,那么,三伏贴的配方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三伏贴的配方。
ﻫ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ﻫ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ﻫﻫ姚主任表示,就呼吸疾病来说,三伏贴主要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等,除此之外,三伏贴还对关节疾病及一些妇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适用范围: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易感冒。 特点:贴敷穴位,起到针刺穴位引药透里,直达病灶。增强抗过敏,抗病毒功能。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贴敷本膏药不影响其它药物疗效。 有当即止咳平喘的功能。也有“冬病夏治”预防作用。 贴敷力强,四季适应疗效持久,有较好地近期与远期疗效。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公丁、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ﻫ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ﻫ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ﻫ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下面就请中医肺病专家姚儒省给市民解答疑惑。姚主任表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通过运用三伏贴,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幸温发散药物,调动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祛除身体疾病。ﻫ
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ﻫ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ﻫ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ﻫ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ﻫ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ﻫ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ﻫ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ﻫ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