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时期文学研究

合集下载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文学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本次课程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通过选读秦汉散文,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文学创作风格。

一、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开始选读秦汉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汉朝则是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行了更加宽松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科技、文化的繁荣。

二、秦汉散文的特点秦汉散文是秦汉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以散文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广泛流传于当时的社会。

与古代的辞章文不同,秦汉散文更加贴近生活,注重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明快:秦汉散文注重文字的简练,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同时,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

2. 真实感受:秦汉散文强调真实感受,作者常常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3. 人文关怀:秦汉散文关注人的生活和命运,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关怀。

三、秦汉散文选读1. 《陶渊明集》陶渊明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我们选读其中的《归园田居》一文,通过陶渊明的亲身经历,感受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撰的一部重要兵书,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散文作品。

我们选读其中的《劝学篇》,了解当时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法,感受到古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3. 《史记》《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中也有一些散文作品。

我们选读其中的《报任安书》,通过作者对自己遭遇的反思和总结,了解到古人对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四、秦汉散文的影响秦汉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秦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秦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探讨秦汉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一、秦汉文学的特点1.1 诗歌的崛起秦汉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此之前,诗歌主要表现为民间歌谣,而在汉代,诗歌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开始呈现出丰富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形式逐渐固定,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散文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散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在诸子百家中表现出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和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散文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1.3 辞赋的繁荣辞赋是秦汉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以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代辞赋达到了顶峰,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1.4 小说和戏剧的萌芽虽然秦汉时期的小说和戏剧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学体系,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小说和戏剧特征的作品。

如《汉书》中的“志怪”篇,就已经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而汉代的一些戏剧作品,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也为后世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代表作品2.1 诗歌代表作品•《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浪漫主义精神。

2.2 散文代表作品•《左传》: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3 辞赋代表作品•《子虚赋》: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所作,以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两都赋》:东汉文学家班固所作,分为《东都赋》和《西都赋》,描绘了洛阳和长安的繁华景象。

2.4 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品•《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掌握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

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

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

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

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

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

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

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秦汉时期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

秦汉时期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

秦汉时期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秦汉时期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政治背景的考察,揭示了文学在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发现,在秦汉时期,文学与政治密切相关,既受政治影响,也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作品不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也是表达民众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政治因素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和文学作品对政治的回应,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文学风貌和政治氛围。

关键词:秦汉时期、文学、政治、关系、影响引言: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变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然而,秦汉时期的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1. 秦汉时期的政治背景1.1 秦朝政治特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政治特点主要体现在集权统治、法家思想和中央集权的实施上。

在秦朝,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他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推行了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家政治,以法律权威来约束各级官员和百姓。

通过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加强了国家统一和统治的力度。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央集权改革,废除了分封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任命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

这些政治特点使得秦朝实现了强大的国家统一和集权,但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尤其是法家思想的过度强调法律的严厉和权力的集中,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迫,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秩序的混乱。

1.2 汉朝政治特点:与秦朝不同,汉朝在政治上更加注重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实施,体现了一种相对温和而灵活的政治特点。

汉朝建立后,刘邦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稳定国家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推崇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强调礼法道德,推行了一系列的儒家政策。

他实行了分封制度,尊重地方豪强,使得各地的地方势力得到一定的保留和发展。

古代中国秦汉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研究

古代中国秦汉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研究

古代中国秦汉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在这些历史中,秦汉时期是其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个时期。

秦汉文化的繁荣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巨变。

本文旨在从秦汉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两个方面,探究古代中国秦汉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秦汉文化的影响秦汉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统一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文化的统一与塑造功不可没。

建立同一的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标准,统合诸子百家的思想,贯穿六合山河,使得中华民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意识。

2.文化传承秦汉时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建筑、雕塑、绘画到文学、诗歌、音乐,无不传承着秦汉文化的精髓。

秦代的陶真和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中西文化的交流开始了。

此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与东亚及其它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如,“无字碑”、“帛书”、以及《汉书》、《史记》、《诗经》等数部经典著作,均为秦汉文化留下的珍贵遗产。

3.军事胜利秦汉时期的军事胜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秦统六国之后,最大的贡献在于消除了秦镇之间的内耗,打造出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权。

而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击败项羽,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

这些军事胜利,不仅为北京、西安等中国重要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中国古代人民崇高的国家民族精神。

二、秦汉文化的价值秦汉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其对世界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意义重大。

1.秦汉文化的思想性秦汉时期,对中国思想的开发和集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后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哲学思辨,心术、智慧等。

其中,秦始皇所推行的绳墨一尺,国家定一的思想,也具有现代化、标准化的理念。

同时,秦汉思想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也是其重要的价值所在。

2.秦汉文化的艺术性秦汉文化在建筑、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等领域中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成就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变革,而这些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程和特点。

第一部分: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对其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思想的倡导与实践秦朝采用“焚书坑儒”等极端措施,试图统一思想,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

汉朝则以“尊儒抑法”的方式,逐渐缓和这种对文化的压制,但仍坚持强化中央集权。

二、科技与文化的交汇秦汉时期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加强,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大幅增强。

这种科技与文化的交汇,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三、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秦汉时期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个时期,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渐繁荣起来,而西部地区依然落后。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情况,也为文化的变迁和交流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第二部分: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秦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诗歌文学的繁荣在秦汉时期,诗歌文学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之一。

在秦朝,诗歌以《山海经》为代表,在描绘自然景观和传说故事方面有所创新。

在汉朝,曹操、陈琳等大量的诗人涌现而出,使诗歌成为当时文学中的重要流派。

二、散文文学的兴起在秦汉时期,散文文学也逐渐兴盛起来。

秦朝的《吕氏春秋》开创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汉朝,司马相如和班固等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使得散文成为当时文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流派。

三、历史文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学对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一、古代文体论的源头
古代文体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文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并将其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其中,《诗经》是古代文体论的重要资料,它提出了“诗歌有五韵”的理论,把诗歌分为五类,即“大雅”、“小雅”、“颂”、“周南”和“赋”,从而为古代文体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文体论的发展
古代文体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受到《诗经》的影响,文学家们把诗歌分为五类,并
且把诗歌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受到《汉书》、《史记》、《晋书》、《魏书》等史书的影响,文学家们把史书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受到《古文观止》、《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等
文学著作的影响,文学家们把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三、古代文体论的影响
古代文体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还为文学作品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此外,古代文体论还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秦汉时期的乐府诗与社会政治背景分析

秦汉时期的乐府诗与社会政治背景分析

秦汉时期的乐府诗与社会政治背景分析1. 引言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有着深远影响,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乐府诗作为秦汉时期最具特色的文学形式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本文将对秦汉时期的乐府诗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与社会政治背景之间的关系。

2. 秦汉时期社会政治背景简述(这里需要填写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背景相关的内容,涵盖统一战国、儒法斗争、修缮大运河等方面)3. 乐府诗的概述乐府诗起源于古代的歌舞场所-乐府。

它以写实手法表现生活百态,并借用音律曲调来增强感染力。

乐府诗在秦汉时期成为宫廷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文化形式。

3.1 发展轨迹(这里需要详细介绍乐府诗的发展轨迹,从起源开始一直到秦汉时期的特点)3.2 乐府诗的特点(这里需要列举乐府诗的一些共性特点,如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生动等)4. 秦汉时期的乐府诗作品分析在秦汉时期,乐府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产生了众多优秀作品。

下面将对几首代表作进行分析。

4.1《陈情表》(这里填写对《陈情表》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政治背景解读其内涵)4.2《木兰辞》(这里填写对《木兰辞》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政治背景解读其内涵)5. 社会政治背景与乐府诗之间的关系(这里填写社会政治背景与乐府诗之间相互影响和关联的内容,例如口耳相传、民间艺术表达等方面)6. 结论通过对秦汉时期的乐府诗与社会政治背景的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密切而不可分的联系。

乐府诗作为当时社会政治变迁的反映,通过其细腻而丰富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同时,社会政治背景也对乐府诗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乐府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列出所有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史述

汉语言文学史述

汉语言文学史述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自古至今,汉语言文学孕育了无数经典之作,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和风格,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本文将以年代为线索,对汉语言文学的历史进行述说,带领读者一同探寻中国文学的辉煌篇章。

1. 先秦时期:实砚为诗歌之魂先秦时期,是汉语言文学的孕育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献记载很少,但仍有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气势磅礴的《周南》,情感细腻的《关雎》,以及深情厚意的《离骚》等。

这些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形式,直抒胸臆,讴歌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2. 秦汉时期:骈文绽放,散文初露锋芒秦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当时人们的文学创作主题逐渐扩展,并开始有了对其他文学形式的尝试。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楚辞》,它是屈原的作品集,以其形式多样、情感丰富而闻名。

同时,汉朝的文学作品也开始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以及刘向的《说文解字》。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百姓的生活状况。

3. 魏晋南北朝:诗人的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众多才子佳人相继涌现,创作出了许多的经典之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乐府诗集》,它是一部集民歌、篇什、古乐府等各种诗体的选集,其中包含了《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此外,在这个时期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4. 唐宋时期:诗词绝佳,开启汉语言文学巅峰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被后世称为“诗圣”的大师,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

他们以其浪漫主义、豪放派的风格,为中国诗歌开辟了新境界。

而宋朝时期,以苏轼、柳永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秦汉文学的嬗变过程

秦汉文学的嬗变过程

秦汉文学的嬗变过程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转折点,它的文学成就和风格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和嬗变过程。

第一阶段:秦朝文学
在秦朝时期,尚泰、贾谊、李斯等人的文学成就较为突出。

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功利性,主要服务于秦始皇帝的政治宣传和统治需要。

这些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为经义、仪礼、法家等方面的文章,主张的是以法制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

第二阶段:汉朝初期文学
汉朝初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为新赋、乐府、祭文、辞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古文运动兴起,史书、经典、传记等文学形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第三阶段:汉朝中期文学
汉朝中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为辞赋、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兴盛。

此时的辞赋以《离骚》、《天问》、《九辩》等为代表,其中的王维和李商隐等人成为了代表性的文学家。

同时,汉代的诗歌也水平很高,其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长恨歌》等文学名篇至今流传。

第四阶段:汉朝后期文学
汉朝后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为故事、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兴盛。

《后汉书》、《世说新语》等著作为代表的故事、小说体现了更加丰富的文学主题和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此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班固的《汉书》等著作也成为了经典。

综合来看,从秦汉文学的嬗变过程来看,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形式、主题、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文学面貌,不仅为后世文学贡献出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秦汉文化论文

秦汉文化论文

秦汉文化论文文化的特点、传承与发展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2姓名:***学号:*************关于秦汉文化的特点、传承与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决定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二是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比较稳定。

秦汉时期文化特点: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焚书坑儒” 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以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措施并不严厉。

2.所焚烧的书籍多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

而在项羽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咸阳后火烧阿房宫却使秦国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贵典籍被焚毁。

3.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超过十年,影响不会太大。

“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后世的“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占据了此后近两千年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

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

汉朝学术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战国诸子之学,亦能彰明综括,并非有人所称独尊儒术。

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秦汉时期的文学和传统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学和传统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学和传统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文化方面也非常繁荣。

此时期的文学和传统文化对于后来的文艺创作和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部分:文学成就在秦汉时期,文艺创作非常活跃,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楚辞》。

《楚辞》是由屈原创作的,诗歌数量共305篇,分五部分:离骚、九歌、卜居、招魂、天问。

这部作品描写了楚国的历史、风俗、文化,其中充满了家国情怀、热爱生命的感悟,也表现了屈原深刻的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天赋。

此外,在诗歌、散文、史书等方面也有不少名家。

其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刘向的《说苑》等。

这些作品不仅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也受到了后世文艺创作的影响。

第二部分: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秦汉时期,传统文化得到了不少的承续和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学者代表,如孟轲、荀子、韩非子、归藏等。

他们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对后来的儒家学说影响深远。

此外,在医学、农学、艺术、礼仪等方面也有了不少的发展。

如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古罗马通行的“丝绸之路”、神秘的巫术、中华仪式礼俗、乐舞等等都是秦汉时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总结秦汉时期的文学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其中的《楚辞》、《史记》、《汉书》等代表作品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成果,对后来文化影响深远;而在哲学、医学、农学等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文学和传统文化,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具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文学文化

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文学文化

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文学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秦汉时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经历了重要的变革,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哲学思想和文学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及文学文化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在秦汉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的哲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提倡仁义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普及。

例如,汉朝时期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董仲舒,他认为天人合一,提倡“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推崇贤能,以实现天下大同。

此外,他还强调“民贵君轻”,反对暴政和专制统治。

道家思想则强调天道自然,推崇虚无缥缈的“道”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其中,汉朝时期代表性的学者是董卓,在《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消除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以达到人类的和谐和繁荣,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秦汉思想中还出现了不少零散的思想派别,如墨家、名家等。

墨家强调实践和功利主义,强调爱人和非攻,认为商贸和利物之事可课。

名家则主张言辞的艺术和文化美学,对文学和语言艺术方面的贡献颇多。

二、秦汉时期文学文化的发展在秦汉时期,文学文化的发展也非常繁荣。

《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化衍生物也应运而生,如传统汉字、文化习俗等等。

优美的诗歌是秦汉时期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楚辞》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描写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情爱,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文学中位居前列,也对东亚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故事和传说也是秦汉文学的丰富表现形式。

《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不仅让读者了解了古代历史和文化,也揭示了当时的政治权力结构和社会风貌。

此外,秦汉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刘备三顾草庐》、《孔雀东南飞》、《愚公移山》等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文化价值。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摘要:一、引言二、先秦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和楚辞2.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三、秦汉史传文学的演变1.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学变化2.汉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四、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1.社会背景的影响2.文学主题和表现手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史传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演变、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二、先秦史传文学的发展先秦时期,史传文学主要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存在。

其中,诗经和楚辞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成果。

1.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文化的结晶,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楚辞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形式多样,情感丰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时期,散文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散文的代表。

史传散文主要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主要以《论语》、《孟子》、《庄子》为代表。

这些散文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革。

三、秦汉史传文学的演变秦汉时期,史传文学在继承先秦文学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学变化秦统一六国后,文学创作受到了政治统一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歌颂统一、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

同时,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2.汉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汉代是史传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巨著。

汉代文学以历史为背景,以人物为中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背景的影响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背景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秦朝和汉朝两个朝代的统治。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一、经济发展在秦汉时期,农业是中国的主要经济支柱。

经过秦朝的统一,土地私有化和土地占有制度的实行,大幅度地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使得农业产量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与此同时,商业在秦汉时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秦朝统一货币制度,使得货币在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规模的道路修建和运河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二、文化繁荣秦汉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

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陶俑群,也是中国考古发现中的重要珍品。

这些兵马俑以栩栩如生的姿态和精细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除了兵马俑,汉朝时期也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楚辞》是汉朝时期出现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秦汉时期,科技和学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丝绸、铁器、造纸术等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同时,汉武帝还设立了太学,培养了大批的文学和科学人才,为中国古代的学术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起来看,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经济方面,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盛为中国带来了繁荣;文化方面,兵马俑和《楚辞》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

这一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诗歌的特点与传统文学的延续

秦汉诗歌的特点与传统文学的延续

秦汉诗歌的特点与传统文学的延续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独特且重要的阶段。

秦朝结束了战国时代的乱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而汉朝则继承并发展了许多秦朝的制度。

在这一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创作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秦汉诗歌的特点,并分析其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与延续。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秦汉诗歌的特点”部分,将详细介绍秦汉时期诗歌创作的背景、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

随后,在“传统文学的延续”部分,将探讨古代文学对秦汉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元素如何得以延续与发展。

最后,在“结论”中,将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并对秦汉诗歌与传统文学进行评价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秦汉诗歌特点及其与传统文学之间关系的分析,深入探讨秦汉时期文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汉文化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文章还将评价秦汉诗歌在传统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 秦汉诗歌的特点:2.1 创作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始了短暂但极具影响力的秦代文学。

然而,在汉代以后,由于乱世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影响,诗歌创作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虽然如此,秦汉诗歌依然留下了许多瑰宝。

2.2 题材内容:秦汉诗歌以咏史抒怀为主要题材。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许多诗人将他们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变迁的思考表达在他们的作品中。

这些诗歌凸显了作者对王朝兴衰和社会风云变幻的关注和思索。

此外,秦汉诗人还表现出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爱情等广泛议题的探索。

2.3 表现手法:秦汉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延续并发展了先秦文学传统的特点。

他们选用了骈文和格律这两种传统的诗歌形式,并结合了音乐演唱的需要。

在创作内容上,秦汉诗人注重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和历史时代的独特见解,他们借助比喻、夸张和讽刺等修辞手法,以文字描绘鲜明生动的画面。

秦汉时期文学取得发展的原因

秦汉时期文学取得发展的原因

秦汉时期文学取得发展的原因
秦汉时期文学取得发展的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文学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发展。

那么,秦汉时期文学取得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在秦汉时期,统一整个中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度。

这给文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这样一个统一的政治体制有利于文学的交流和传播,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创作。

其次,秦汉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

著名的文学家包括韩愈、陆机、司马迁等,他们的著作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他们的著作不仅见证了这一时期的辉煌,而且他们的创作风格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此外,秦汉时期也有许多以书院为基础的文学活动。

书院是一种文化活动中心,在书院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学家,他们在书院里不仅有机会进行研究,而且还有机会进行文学创作,从而丰富了当时的文学活动。

最后,秦汉时期出现了几种新的文学形式,这些新形式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秦汉时期出现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这些形式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以上是秦汉时期文学取得发展的原因,文学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统一的政治环境、出现优秀的文学家、书院文学活
动和新的文学形式等都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汉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一段灿烂的历史,它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八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八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八章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一节哲学与宗教一、经学经-经线-书籍-儒家经典。

研究、训解儒家经典的学说称为经学。

孔门弟子阐述经义的文字称传。

对经、传进一步解释的文字称注。

对注进一步疏通意义的文字称疏。

今、古文经:汉初,老儒生口述儒家经典,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是为今文经。

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壁,发现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论语》等书,是为古文经。

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区别:文字、篇章不同;古文经学着重名物训诂,恪守儒家经典原义。

今文经学对儒家经典任意发挥,专明“微言大义”;今文经学崇尚孔子,古文经学崇奉周公。

东汉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自成一体,称为“郑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和王充桓谭(《新论》)抨击谶纬迷信,反对把灾异当作上天对人间的谴告;反对“羽化成仙”的神仙思想,认为脱离形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

王充(《论衡》)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物质实体,自然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人死后,形体腐烂,精神也随之消失;认识论上,通过理性思维把感性认识深化提高,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佛教的传入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在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一说秦景宪)口授浮屠经,佛教传入我国内地。

东汉桓帝时,安息(波斯)僧侣安世高来华翻译佛教经典。

第二节史学、文学和艺术一、司马迁与《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班固与《汉书》班昭补《八表》,马续补《天文志》。

三、文学汉赋(铺张夸饰):贾谊《鹏鸟赋》、司马相如《上林赋》。

散文: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四、艺术雕塑:秦兵马俑、汉彩俑。

石雕:茂陵(汉武帝)附近的石雕。

第三节科学技术一、天文学西汉有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日出黄,有黑色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刘歆编《三统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张衡:东汉著名科学家,著有《浑天仪图注》、《灵宪》,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

秦汉时期文学

秦汉时期文学

秦汉文学
■ 秦汉时期的文学无论在诗歌还是在散文方面 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 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两汉时期
两汉散文:代表作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 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
两汉诗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有一个高潮。它 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汉乐府” 这一新的诗体。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东门行》,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的作品都大大加强 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与 北朝民歌《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秦汉时期文学
秦汉两代400余年间的文学。
秦时文学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因秦王朝统治时间较短,加以实 行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秦代文学几无建树。只有吕 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影响较大。
两汉时期
汉赋时两汉最流行的文体。它是在“楚辞”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新文体。刘勰在 《文心雕龙》里说“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赋的 特征。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 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是 “汉大赋”成就最 高的作家,有作品《子虚赋》《上林赋》影响比较 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篇章较长,涉及了上千年的历史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汉时期是整个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汉文学代表了秦汉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关于秦汉文学的重要知识点的概括整理。

1.秦汉文学的特点:秦汉文学的特点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主要体现在它的工具性和功利性。

秦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士族多次受到压迫和限制,他们在文学表达上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功利价值,文学作品多以传世之才为中心,文化特征鲜明,意识形态偏向于现实主义。

3.秦汉文学的代表作家:秦汉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

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情真意切、含蓄而深沉的风格而著称;班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汉书》被称为古代历史学的巅峰之作;张衡是一位文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作品表现了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秦汉散文:秦汉时期散文兴盛,代表性的作家有杨雄、司马相如等。

散文脱离了诗歌的格律与韵律的约束,采用散文的写作方式进行叙事和抒发情感。

散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表述当时社会现象和个人感受的重要工具。

5.秦汉小说:秦汉时期的小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等。

《世说新语》是一本以记载历史人物言行为主的小说,它展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行为与思想,并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和艺术加工。

6.秦汉文言文: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文言文为主要表达方式。

文言文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规范性,被秦汉时期的文人士族视为一种表达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秦汉时期的文言文以经典文献、史书和字画等形式传承至今,成为后世文言文的重要源头。

以上是关于秦汉文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概括。

秦汉时期的文学代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风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秦汉时期文学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关于秦汉游仙文学的研究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和忽视。

或评价甚低,或将之视作不成熟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研究思路的拓展,陆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梳理,以期引发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前瞻性思考。

回顾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呈现出文学史定位回归正态,具体研究多围绕发生动因、渊源、内容分类、创作主旨、游仙模式、具象解析、文本细读等方面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与出土文献、与汉代仙文化的关系方面,地域研究、阶层研究方面都有不小的开拓空间。

关键词:秦汉时期游仙文学
前言:曹植作《游仙诗》,始以游仙名篇;萧统《文选》第一次把“游仙”作为诗歌题材的一类,并列于“咏怀”、“咏史”。

故魏晋以降的游仙文学创作堪称显豁,研究者亦颇众。

相比之下,秦汉作为一个仙论发达、仙风炽盛的时代,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遍布骚、辞、赋、诗、歌、乐府、文章、小说等诸多体裁,并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但长期以来关于秦汉游仙文学的研究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和忽视。

1.秦汉游仙文学发生动因及渊源
关于秦汉游仙文学的发生动因,学者们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眼。

一是内在动因,如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于“两汉乐府”一编中单独开辟“幻想”一类来指称“游仙之作”。

并提出游仙创作的发生原因有二:一为希图不死,如秦皇汉武是也;一为逃避现实,如屈原《远游》是也。

张振龙提出:游仙文学的产生一是秦汉特定时代文化精神的契合,二是汉民族重现实、非理性的特定心理因素所决定的。

这是从内在精神和心理发生来寻找动因的。

二是外部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巫楚文化为主要之影响因素。

台湾苏慧霜《以情悟道——屈原对游仙文学之影响论略》、张树国《论巫文化对游仙文学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提出巫楚文化对游仙文学艺术结构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鲁红平“从神仙源于巫,游仙源于巫通神、仙境源于巫对神界的加工改造以及楚巫文化与游仙文学之关系这四个方面着手,阐述游仙文学虽萌芽于古神话,虽与神仙之说有关,但不源于古神话、神仙之说,而实质上却源于巫。

”以道家文化为主要影响因素。

滕固《中世人的苦闷与游仙的文学》一文中提出游仙的文学源于道家思想的演进和老庄精神的渴慕。

3)和神学思潮有密切关系。

张士骢认为:”源于方术之士及世人对神仙幻境、灵丹妙药的追求,企图解脱尘世的忧患烦恼。

”吴贤哲则提出:汉乐府中的郊庙、游仙诗是汉代神学思潮的直接产物。

2.秦汉游仙文学内容分类及创作主旨
关于游仙文学的分类,当代学者大多沿用钟嵘、萧统从内容主旨角度形成的二分理念,认为中国文人游仙精神有两个源头:一是居愤而离俗的远游心态,一是追求长生的世俗情怀。

受其影响,中国古代游仙诗也呈现二分的局面。

一是坎懍咏怀,一是列仙之趣。

而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增益,如提出游仙的动机主要有三类,一是死亡恐惧;二是尘俗迫隘;三是社会束缚。

一般来说,一者往往表现为列仙之趣,二者则旨在追求自由与超越,三者多属于坎懍咏怀之一类。

彭建华在其硕士论文《论汉魏六朝游仙诗》(2006)中提出:按游仙诗的创作旨趣,大致可以划分为:“坎懍咏怀、列仙之趣、游玄游道”三类。

李永平按照游仙诗的特点分类:1.追求列仙之趣。

2.摆脱现实不满。

3.力求超越。

4.追求人生现实乐趣。

5.道士练功歌诀。

6.其它各类特殊游仙诗。

但总体来说,秦汉游仙文学内容方面两大体系的格局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认识:一方面,庄子屈原的创作实践,奠定了借游仙抒情写怀、阐道明理的主旨;另一方面,《仙真人诗》汉乐府等作品中的表达长生享乐的渴求、仙人仙境的记载、对祭祀求神仙活动的描绘构成了列仙之趣的一类。

而跳出内容视角,从结构形式方面加以划分,又可产生不同的分类形式,如从游和仙组合关系的不同,“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的)、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

狭义游仙诗指以叙述者介入为特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游仙经历;咏仙诗指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仙人之游;慕仙诗则指叙述者没有介入游仙过程,但却表现出强烈的仙意。

”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划分:“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它的发展经历了楚辞和(庄子)的神游诗阶段,慕道颂仙的-仙真人诗.和乐府游仙诗的仙诗阶段,自觉而又成熟的新体游仙诗阶段。

”可以说具有某种重新审视的意义。

赵雷发表系列文章《唐前游仙题材的流变与理性意识的成长》(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1);《游仙诗的盛衰变化与个体生命意识的演进》(西华大学学报2007.6);《列仙之趣的消退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从游仙题材的流变考查先秦至魏晋作家对自我的体认》(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从生命意识的角度探讨作为一个整体流变过程的秦汉魏晋游仙文学,列仙之趣与坎懍咏怀的消长代表了个体生命意识与理性意识的觉醒变化过程。

结语:返观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的研究,首先无论从对象内容、切入角度还是新方法的尝试方面都呈现出一种逐渐扩展的态势。

其次就是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都在逐渐地加强,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意义的理论认识。

就目前的研究看,秦汉诸种游仙文体中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等细致的分类研究尚显缺乏。

出土文献与游仙文本之间的互证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再就是秦汉游仙文学与汉代仙文化、汉代宗教精神之间的深层关联、秦汉游仙文学中所蕴含的独特民族心理因素等方面都需要继续加以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葛晓音.秦汉魏晋游仙诗史研究的新创获[J].北京大学学报,2002(9).
[2] 鲁红平.试论游仙文学之渊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1).
[3] 王立.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游仙主题[J].新疆师大学报,19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